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疆某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 18: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d7f4f0100g11q.html
摘要】该县有肥沃广袤的土地,美不胜收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和这些不相称的却是各种原因导致了该县的经济和教育的落后,全国各地的民族汇聚在这块处女地,各地的文化和智慧本该碰撞出更加灿烂的文化,然而很多珍贵异彩的文化却在经济落后的制约下而在陨落和流失。本文论述了新疆某县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关键字】 教育现状 双语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
引言:2008年2月,根据两课社会实践的要求,我针对家乡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式是走访调查,在一个县,调查八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三所学校(小学、初中、教学点),本文就此次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现状
该县位于新疆天山以北,毗邻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四面环山,位于伊犁河谷地带,是以风光秀美而著称的伊犁市下属的一个县,气候四季湿润,这里有广袤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连绵起伏,俊秀挺拔的山峰,碧蓝的天空。长而清澈秀美的母亲河——伊犁河,冲积成了这块肥沃的广袤的土地,这里的风光素有塞外江南之称,每年有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巩留县分布着很多旅游景点,是个美不胜收的旅游胜地。所以这里以旅游业、牧业、农业为主要收入。全县总面积4528平方公里,总人口178190人。其中少数民族1208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95%。这里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和哈沙克族,也有部分回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主要是来自内地各省,有支边来的,逃荒来的,淘金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出该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占多数。这儿几乎没有工业,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了教育也比较落后。全国各地的民族汇聚在这块处女地,各地的文化和智慧本该碰撞出更加灿烂的文化,然而很多珍贵异彩的文化却在经济落后的制约下而在陨落和流失。该县的九年义务教育现状代表着新疆省县镇和农村的教育现象的普遍性,所以我将该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调研的对象,具有可信性和代表性。
(一)在双语教学方面
该县自80年代开始在教育方面一直采用双语教学,即民汉分校独立办学,少数民族采用双语教学,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进步,进而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同富裕。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
因此我在九年义务教育各方面调查时应该采取民汉学校分别调查,然而最近几年该县的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学校都无法正常办学了,有的是直接取消了办学;有的和汉族学校合校了,同时保持双语授课的班级,但这样的班级里面学生非常少。很多少数民族都转进了汉语授课的班级。
我就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经历了这里师资力量薄弱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这里的教育和内地的教育相比在办学模式、开设课程、教育方式、师资力量等有太多的差异,我感触非常的深。这里的学校办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三年前是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独立办学,既有少数民族学校也有汉族学校。少数民族学校是维吾尔族语学校和哈语学校,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最近三年少数民族小学和初中却无法独立生存下去,全部和汉族合校了。只是保存着维语班,哈语学校完全消失了。
(二)入学率方面
在入学率方面,2007该县6—12周岁适龄儿童汉族和少数民族合校中小学的入学率,小学入学率99.9%,中毛入学率101.1%(其中12.73%是没有当地户口的内地外来移民),纯88.37%。当然这是官方给当地政府做表面文章的数据,以我的亲生经历我觉的中小学的入学率根本没有这么高,特别是初中,当初我在家读书时,整个村子的少数民族的孩子有很多没有读书的。中小学2007年下半年也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免学费了,不过这个政策2006年已经在北京实行了,新疆各方面政策的落实总是比内地晚很多年。
2007年汉族学校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33.77%,中学45.23%。但巩留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8.95%,可见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失学在家,而且只有少数在继续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授学的班级。
2007年教育局做的统计,该县少数民族学生小学升初中继续就读的学生是98.15%,我觉的这里面水分很大,和我的所见所闻相差太远,这毕竟是官方数据。
(三)学校教学软件方面
本来我准备少数民族和汉族学校中小学教师文化水平分类进行调查,可是我发现教育部门做的统计数据全是笼统的,只有全县中小学教师大专水平的占63.7%,剩下36.3%是中专生和少数自考本科生,并且63.7%的大专生中,大概有50%以上是中专生自考的大专。记得8年前我读初中时我的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只是初中水平,很多老师都是高中和中专毕业教初中,这里的师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老师非常匮乏。
 所有教师学历合格,全部持证上岗。在上岗教师中,初中教师平均年龄30岁,小学平均年龄26岁。从2003年开始教师工资实现银行直达个人帐户,教师工资得到按时足额发放,从2005年起,将教师医疗保险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与当地党政干部一样。
中小学的文化课并不丰富,小学还开设音乐、美术课、体育课,但一周只有一次课,初中副课只有体育课,但到了初三,因为升学的压力,体育可也取消了,全是主课。这些一方面是副课老师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根本不重视这些课,教这些课的老师待遇非常低。该县的小学没有英语课,初中才开始学ABC.不过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小学也开始尝试在小学高年级开设外语课。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学校根据会议精神,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步伐。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村部分中小学采取“赊、欠、贷”先建设,然后向学生收取电教教材费和上机操作费等还账的办法,建起了微机室,并征订了电教教材,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这在当时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是部分农村中小学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微机教室和配备的微机设备,却被上了锁,处于闲置状态,好不容易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也停了下来。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经费的问题,也有管理问题、观念问题等。2002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农村中小学全面试行了“一费制”,取消了电教教材费和上机操作费的收费项目。实行“一费制”和上述收费项目被取消后,这些农村中小学不仅背上了配备微机室时欠下的债务,还因学校公用经费十分紧张,在无力支付微机室电费和微机维护费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有的学校甚至变卖处理微机设备,用于还账。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也有一些学校购买计算机只是为了验收达标,搞政绩。等“标”达了,计算机便被“束之高阁”,摸摸键盘成了孩子们最奢侈的事。有些小学虽然把信息技术课还给了学生,但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这种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学校只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学开机、关机,建个文件夹,练习画画、打字,根本不让学生上网。花几百元钱买个学习机就能干的事,却让计算机来干,浪费了资源不说,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精力。
该县在2005年之前只有少数几个乡的小学有电脑,2007年几乎已经达到100%了,但学生平均每个月能摸上一次的概率也很小。中学在2003年已经有电脑了,但因为电脑台数有限,加之学校缺乏聘请计算机教师的经费,没有多余的校舍作为机房,所以学生能用上的几率很小。这里还是很原始的老师用粉笔写板书教学,在哪里根本见不到多媒体。
在教学装备方面,除了县城的小学和初中之外,农村的学校几乎没有图书馆,学生每天面对的书籍就是几门用于应试考试的书籍。
在奖罚方面,学校没有设奖学金和家庭贫困学生补助之类的奖励,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学生只能获得到一张纸张奖状,几乎没有其他奖励。如果学生在学校严厉违反了校规,很多学校置至国家政策不许开除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不顾,不通过说服教育,在家长的恳求下照样把违规严重的学生开除校门。还有些中学学校为了达标或者提高高中升学率而在初三时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驱除校门。
(四)学生勤工俭学方面
新疆学校有一个很特别现象,很多农村学校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勤工俭学,每当看到七八岁天真烂漫的学生在烈日下剥玉米或者挥动着比孩子的胳膊还粗重的镰刀割黄豆时我就想起了自己不堪回首的每年勤工俭学一个月烈日炙烤,挥汗如雨,伤疤血口淋淋的双手。我12年的小学至高中的生活从来没有逃脱过这每一一度一个月艰苦的日子。当然汉族学校的学生也许遗传了父母的吃苦耐劳,所以每年勤工俭学为学校都挣下一笔不菲的收入来贴补学校的开资。
少数民族学校中小学学生勤工俭学的费用每个年级的每人各是多少,汉族学校中小学学生勤工俭学的费用每个年级的每个人各是多少?具体多少钱我没有调查到,因为从2005年新疆省内已经规定不允许学校再让学生做勤工俭学了,但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还在偷偷让学生做勤工俭学。因为每年政府往学校拨的教育费太少,学校很多经费都要来自学生,但学生家庭条件又不是都好,不愿做的就缴钱,前几年小学大概是五年级以下的每人缴45元,五年级以上的每人缴65元,。中学每人120元,但大多数学生交不起,只有辛苦的做大概一个月的勤工俭学,因为做勤工俭学的学生还要挣每天老师监督他们干活的补助费,和老师和校领导吃喝的费,挣的钱远远大于不愿干活缴纳的。这些可怜的孩子在家因为年龄小父母是从来不让孩子干活的,可到了学校就失去了这个待遇。好在从2006年改成了勤工俭学劳动时间初中15天小学7天。但实质上挣不够钱时间远远大于这个。
少数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勤工俭学,学生挣的费用用在了那里?我在调查时,学校领导说,勤工俭学费用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或维修课桌。但听有些教师私下告诉我说学校很多领导下来视察的应酬和校领导在一起的吃喝全来自学生的勤工俭学,很大一部分用于了学校还债。
(五)教学基础设施方面
少数民族家庭人均收入和汉族家庭人均收入各是多少?没有调查到详细的数据,统计局只做了笼统的数据,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3801元。这个数据肯定也有很大水分,可以肯定的是少数民族绝对没有汉族平均收入高,在少数民族中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是那些牛羊成群的家庭或者有灰色收入的政府官员家庭。
该县2007年往义务教育上基础设施投入253万元,仅仅只占全县财政收入的0.3%,巩留县大概有80多所中小学,平摊到每个学校只有两三万元。
在校舍建设方面,全县除了县城教室之外几乎全是砖块泥土或水泥平房建筑物,条件好的只有不到3%的是质量比较差的楼房。小学初中学校绿地面积占地平均不足10%。在我上小学时学校的房子是土房子,经常漏雨,每逢下雨天,我们都要每个人带个盆子放在教室里接雨水。好在最近几年学校总算盖了砖房,学生可以安心学习了。
在教学装备方面,农村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图书馆,没有音乐、美术教学器材,没有理科试验室,只有达标率不到10%的试验仪器,没有标准的微机室,全县农村中小学只有不足500台微机。学校至今体育设施几乎是没有,小学就一个土操场,一个篮球架子,两个打乒乓球的水泥台子,小学生的课与生活非常单调。中学的学校最近几年盖了楼,但是校园体育设施仍然很简陋,没有其他丰富课余生活用的设施。只有上课用的教室。
 从总体上来说,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但全县近几年每年仅拿出财政支出近0.3%的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可见该县还没有重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继续下去该县是永远走不出贫穷的圈子,经济穷教育穷,教育穷经济会更穷。小学入、出学率均达到99.9%,初中入、出学率达到88.37%,每所学校几乎都有明亮、宽敞的教室和一定的活动场所,教师的工资得到发放,政府也专门成立了普九办公室,成绩可喜。但是,各类义务教育学校是负债爬坡,问题很多。
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语教学走向衰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低。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与宗教存在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主要是教经、教义;教育场所在清真寺、经院;学习者是教徒。特别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新疆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历史较长的,主要有伊斯兰教。宗教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寺庙、经堂内进行,可称为寺院教育,部分民族如回、东乡、撒拉等的伊斯兰教教育称经堂教育。
我国的伊斯兰教是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由阿拉伯地区传人的。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10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影响到这些民族的各个方面,但在不同民族中,与教育的结合情况不甚相同。
明嘉靖年间,清真寺教育有了较大进展。回族清真寺招收学生,专门聘请教师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培养阿訇(专职伊斯兰教人员)。这一形式曾一度成为回族主要的教育形式。这类教育分“小学”、“中学”、“大学”几种。清真寺招收六岁以上的儿童,先学习阿拉伯文、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的基本知识,这种教育称“小学”。农闲时间,招收中青年学习伊斯兰教五大天命(念、礼、斋、课、朝)、礼仪制度及教义、教法,称“中学”。大中型清真寺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由水平较高的阿匐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哲学、文学以及伊斯兰教义、古兰经等,专门培养专职宗教人员,称“大学”。
维吾尔族早期信仰佛教。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后,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到16世纪统一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早期维吾尔族教育受佛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后来主要受伊斯兰教影响。早期的经文学校主要传授宗教知识,培养专职宗教人员,19世纪末,加授文化知识。1870年前后,在哈萨克族地区设立了伊斯兰经文学校。这个学校除宗教课程外,还设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
自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从50年代起,国家就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为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所以自80年代开始该县在教育方面一直采用双语教学,即民汉分校独立办学,少数民族采用双语教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古代政府都很重视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然而最近几年很多少数民族都进汉族学校求学,种种原因至此少数民族学校几乎都无法独立办学。从调查中我预感到了双语教学在这个少数民族占绝大部分的地区的在逐渐走向衰落,如此继续下去,一方面,会使很多民族渊源流长的文化因为无法得到继承和传播而慢慢走向泯灭,造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另一方面,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在被另一个强大的民族完全同化的同时,肯定会激起部分狭隘民族意识很强的人对民族团结和融合的仇视,至此民族分裂份子会披着宗教的外衣把这个作为民族分裂的幌子。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从基础上正视这个问题。
2、当地政府不重视教育。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说到根本就是教育的竞争。我们国家自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就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都摆在了首要地位。如,2000年《教育部采取十项举措支持西部大开发》,其中包括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全国开展“对口扶贫支教工程”,支援西部中小学。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努力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校长素质,继续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21世纪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 “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等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工程。这些工程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集中支援国家及省级贫困县的相对薄弱学校。内容包括,教师的培训、学校管理、无偿提供闲置教学硬件资源、学生之间“手拉手”活动等。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两基”是重中之重,并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完成不同的指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重视加强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试点,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材。2002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7月26日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举行,7月27日正式印发《决定》。提出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十五”期间,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巩固“两基”基础上,把实现“两基”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从2001年的51%提高到70%以上,在95%的地区基本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确保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优先或与当地教育同步发展;确保高中阶段在校生有显著增长。到2010年,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两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21世纪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充满生机活力、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方面,主要是加快“两基”步伐,已实现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未实现的地区要加快普及小学教育。在教育手段方面,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有重点地发展以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建立县及远程教育教学中心和乡级教育电视收视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启动校园网或局域网建设。
2004年9月23日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印发《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通知,确定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要点、主要任务和目标。在基础教育方面主要是全力攻坚,用五年打赢“两基”攻坚战,到2007年,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地区普及小学六年教育,普及初等教育的地区通过“两基”验收,已实现“两基”的地区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到2010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在远程教育方面,大力发展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努力实现西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西部地区初中都拥有计算机教室,小学都有卫星教学收视点,小学教学点都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有条件地区的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建有校园网或局域网,西部学校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和校园网数显著提高。在教师培训方面,到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左右;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农村初中专任学历教师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进入2005年的第一个月,全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国贫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将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免杂费政策。2005年中西部地区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人数将由2004年的2400万名达到3000万名。
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县城,2007往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占财政收入的0.3%,可见当地政府根本没把教育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从每年该县高考高校录取率非常低可以看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基础差,升学率就很难上的去。当地有40%的孩子在初中就转学去了其它县城上学,如此继续下去,该县的人口素质永远会提不上去,经济永远都不会摆脱落后。
3、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差、缺。
在教学软件方面,该县农村几乎全部匮乏,课程设置的非常单一,教师的文化素质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老师都不具备做老师的文化水平资格。
在该县各乡村学校,建筑面积在指标上已基本接近国家最低标准,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全县绝大部分校舍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普九以来)所建,质量差,结构不合理,有些校舍的墙体、楼板、屋面与国家标准相差较大,楼梯、走廊及门窗规格不达标。1995年突击建成一批校舍,由于造价过低,质量差,用之不足,弃之可惜,如果再建,成本则更高。二是配套设施差。各中小学基本上是保证了教学用房,没有学生生活用房,寄宿制学校学生浴室、学生食堂几乎全部没有,寄宿的学生全部自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每天吃的是学生自备的干粮。厕所卫生防疫设施不配套,所有学校还没有使用冲水式厕所,只是用砖墙围个圈,挖几个洞作为厕所。
  除校舍外,学校其它设施与国家标准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基地、科技园等几乎全部没有。有的器材设备,不是陈旧坏损,就是运行成本高。如微机成为教学的模具,而不是教学使用的设施,由于用不起,一台台的微机都是干干净净的,从键盘上看不到用过的痕迹,如果再放置几年,新的386式的微机基本报废。另外,体育器械缺乏,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我所到的二十多所乡村中小学,每所学校都有比较大的操场,只是不够规范,全是土操场,到处长满了野草,一刮风土尘四处飞扬。
4、义务教育学校负债累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运行艰难;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挣钱帮学校还债,误学业。
就我们所调查的各乡镇情况来看,几乎每个乡中小学都有欠债,但这些资料每个学校都是对外不公布的,所以没有拿到具体数据。据有些老师反应,这些债务主要是欠发教师工资,学校建设欠款;全县80%的学校都负有不同程度债务。沉重的债务影响了学校的各种建设与维修工作。
  2004年秋季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乱收费问题。“一费制”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推行“一费制”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管理、减轻负担、治理乱收费、确保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一费制”在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规范收费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费制”执行机制没有理顺,导致基层学校经费运转艰难。一是学校所收的“一费制”杂费由县教育局统收统支,学校没有自主支配权,这既增加了学校的支出(领回的用品质次价高),也导致学校无力支付其它各项开支。二是国家给基层学校的转移支付不能全部到位,如省拨付的生均30元的公用经费补助,基层学校只有10元。以甲乡中心小学 2004—2005学年度经费分析为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基层学校办学经费运转的艰难。
  例如甲乡中心小学2004—2005学年各类收入共计12.85万元,其中政策收费收入占70.97%,政府教育拨款占 18.78%,其它是社会捐助及借款。支出28.16万元,其中 83.19%用于学校事业开支,其余用于归还借款。该中心小学共有学生450人,除教师工资、基建等固定资产建设购置外,学校生均运转经费688.46元,一切都在紧缩的状况下艰难地维持着学校运行,因普九、建校舍、买电脑学校欠下的债务23万元在现有的状况下不知何时能还完,这些债务是压在学校身上的一块学校自己难以推开的巨石,学校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加强管理,力争做到不再出现新的债务。在基层学校,目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在2007年之前是收取的学杂费,但07年下半年国家规定中小学学生免学费。国家拨款主要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在以前学校的公用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杂费,现在只能等待国家拨款补助了。各类学校基本处于负债运转状态下,尤其是今年燃料价格上涨后,在07年之前学校规模在200人以下的学杂费仅够燃料支出,其它公用开支得不到保障,基本上靠借贷度日。很多学校为了还债只有违规去让学生去做差不多一个月的勤工俭学,因为上课时间紧迫,老师为了赶课,只注重速度也就不注重质量了。
三、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双语教学走向衰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低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少数民族学校在无法用双语授课,我带着以下问题走访了中小学校教师、领导、县政府和教育局,我从对他们的采访中结合我的所见所闻总结了四个原因。
①     2007年9月之前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自费上学,很多少数民族牧民因为穷孩子上不起学,从小就在山上放牧,造成他们世代的愚昧,觉得上学没有什么用处,他们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和山上。就是有一些富裕的牧民把孩子送到学校,因为家离学校非常远,孩子要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学校。孩子长大一点还可以,但上小学时都是等年龄10岁以后才送入学校,那时他们才能独立走很远的路去学校。春夏秋孩子还能早起晚睡的坚持,可是到了寒冬常常零下二十几度的温度,很多牧民的孩子整整一冬天都出不了门。他们经常缺课,时间长了,孩子学习跟不上,或者觉得上学太苦坚持不下去了,就有很多离开了学校。而在巩留县哈萨克民族80%以上的住在草原和山上的牧区。哈语学校的主要生源来自这些地方,这些学生的流失无疑是哈语学校破产的主要原因。
②     由于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在最近10年会说汉语的越来越多,几乎很多被汉化了。少数民族学校开的外语课就是汉语,不会说汉语的将来就是考上了大学也很难找到工作。在这里无论进政府部门或者是其他工作单位都要求会说流利的汉语,又加上最近10年内地汉族人到新疆省投资办厂的越来越多,这些单位有很多歧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采用双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因为他们的外语是汉语而不是英语。上以汉语为母语的大学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工作远远比上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大学毕业生好找工作,而且上汉语学校将来考大学能考入内地大学的希望也更大。用我家少数民族邻居大叔的话说:汉族学校无论教育条件还是师资力量,或是将来孩子的前途亚克西(汉语意思:好),上少数民族学校越来越没前途了,想让孩子将来有学上,就必须把所有的孩子送到汉语学校。不过也有一些有狭隘的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家庭条件好的坚持把孩子送到少数民族学校上几年学,会认识几个字后就在家务农或者放牧了。有些考上大学的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在工资待遇很微薄的单位上班。这一切导致了家庭条件好一些的,没有狭隘民族意识的,把孩子很多送到了汉语学校。维吾尔族学生生源减少了,只能和汉族学校合校,保留一两个维吾尔语班。这些又是哈语学校破产,维吾尔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合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计划生育最近几年规定少数民族可以生三个孩子,汉族只可以生一个孩子,而有些少数民族家庭在牧区超生的非常多,很多家生七八个孩子,因为住的偏远和分散,计划生育又不是非常严厉,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的超生,也导致了后期家庭的贫困,孩子教育费无力负担的起,很多都失学在家里,很多小学都没有念完。还有就是在该县的贫民90%以上的是少数民族,因为有很多靠牧业生存,但牧业收入又是一个很不稳定的产业,在闹旱灾和雪灾时,成群的牛羊饿死冻死,会诞生很多贫困家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家庭靠务农生存,但他们先天性的牧民的特质造就了很多家庭的惰性,和没有经济头脑。农田里常年长满了草,丰收的粮食还不够自给自足。所以很多少数民族把田地都卖给了汉族换取了粮食,孩子的教育对于很多家庭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家庭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欲望。
④少数民族学校管理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这又是学校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该县是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城镇,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每年国家拨下去的教育费只有很少的流入到学校,所以在新疆学校有一个很特别现象,很多农村学校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勤工俭学,每年汉族学校勤工俭学为学校都挣下一笔不菲的收入来贴补学校的开资。而少数民族学校学生无法为学校创造这笔收入,所以学校财政举步维艰,很多走向关门。
2、经济落后,教育经费短缺。
这是造成该县义务教育各种困难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家和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有一定的扶持,但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方式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大都十分落后,地方财力有限,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用于教育的拨欺也很有限,在财政支出困难时挪用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也是常有之事。2007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253万元,是全县当年财政收入的0.3%,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5万元。教育经费的短缺,一是体制的原因,以县为基础,县财力有限,自然对教育的投资有限,教育附加费一般难以全部投入到教育。二是教育转移支付中70%用于教师工资,剩余的30%用于教学运转,严格讲这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开支需求,但就是这样不足的转移支付往往还会被挪用,造成学校日常工作运转困难。学校为了正常运转不得不让学生每年利用春夏秋农忙,累计做一个月的勤工俭学。
四、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1、 提高当地政府注重教育的意识,建立各地州、市、县教育落后惩罚机制
当地政府在2007年已经建立了普九办公室,至于执行力是否强硬,还是未知数。从调查中并普九办公室没有从当地居民那里得到认可,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其存在。不过这也很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当地政府而做的表面文章或形式。国家和新疆省应该重视这些比较落后的扶贫县的义务教育,一方面给政府官员强迫压力重视教育,让官员评优和升职和当地教育水平挂钩,如果在每年的全省同级州、市、县单位教育水平评优倒数的单位,当地最高位领导可以罚款、降职、撤销等处罚。优秀的单位可以加大拨放教育基金,当地官员可以得到各种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官员的教育意识培训,可以每半年全省教育落后的州、市、县城集中进行培训,参观本省内和内地义务教育先进的单位。
2、 政府加大对双语教学学校的投资,重点建设扶植几个双语学校,提高双语学校学生的素质,开拓多种就业渠道,提高双语毕业生的就业率。
在解决该县所有问题之首就是国家和新疆省及该县应该加大对该县的双语教育的投资,重点在每个少数民族占绝大部分的州、市、县建立和扶植几个双语学校,培训一批管理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在政策和资金上多向这些学校倾斜,对学生教育费用实行全免费制,并且给予家庭困难的双语学生适当的补助。增加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的科目,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内容做到深、精、实用。本省的国企、政府、事业用人单位可以重点青睐双语毕业生,并且设立双语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机构,政府可以向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双语毕业生。如该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是自然风光和民族风土人情,政府可以鼓励每年高校毕业的双语学生利用本民族的特有的优势自主创业,在旅游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团、纪念品店、餐饮、住宿等。
3、 建立师资培训机构,引进人才。
该县的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达到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各乡教师文化水平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不高。政府应该用高薪和优惠条件从内地引进师资时,在该县设立教师培训机构。让刚毕业的高校生,先接受上岗培训,然后再上岗。重点利用当地人才,可以把每年高考落榜但德、智中上等的高中毕业学生,先进行教师培训,然后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后执证上岗,分配到各小学。这样即合理利用了当地人才,提高了人口素质,也每年为该县学校节省高额的外聘教师费用,可以用于学校的其他建设。
4、  建立省级为主的管理机制
2001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由于历史、地域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得义务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了紧密的联系,直接导致了地区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进而导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2001年开始实施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了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有利于县城内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均等化,这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仍然没有改变教育管理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因为在一个县内,农村经济差异一般不会很大,以县为主的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差异与教育差异具有相互依存性,那么这种机制对于一省之内的各地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差异决定的县级财政对城乡教育差距的调节无能为力,对于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其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有的达到30%以上,这对地方财政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弱质性,所以对国家或省的转移支付专项教育款往往会被挪用,这是其根本原因。实际上,在一个省区范围内,乡镇之间的差异一般很大;但在一个县辖区范围内,乡镇之间的差异一般不会很大,因此,县级统筹对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另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对贫穷县来说带来很大压力,为完成义务教育任务,他们是负债爬坡,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基本完成任务,贫穷地区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大都不在贫穷地区服务(该县输出的人才只有1%返回),这种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国家转嫁负担。为此,为了保证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化发展,从短期看有必要建立省级主管的教育管理机制。对于西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费来源上应该实施中央与省级财政分摊的原则,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生活困难补助。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贫穷落后面貌的长远措施,也是一种对贫穷落后地区培养人才的一种补偿。
5、 国家加大对西部义务教育的投资,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
该县教育困难的根本也就是缺乏教育资金,国家在加大对贫困省、市、县义务教育投资时,应该设立该项资金发放和实用监督机制,把教育资金真正发放到贫困的县、乡学校手里,并监督学校把这笔专项资金全部用在建设学校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上,在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在各学校进行校园建设达标评估。
6、 加强远程教育,加强和内地学校教学工作的合作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近年来,国家直接出台的民族教育政策的侧重点主要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以及针对西藏和新疆等区域的民族教育政策等。专门针对整个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政策相对比较少,大部分体现在关于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纲要中。“文革”后共召开了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配合全国教育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很多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非常有限、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且基础较差,民族间、性别间教育差距较大。而远程教育由于其自身的优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障碍,对于促进教育的民族间、性别间、区域间的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远程教育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仅仅有设备是不够的,需要有相应的新政策与之配套,这些政策如教师激励与培训政策、教学评价政策、有利于促进本社区居民共同发展的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形成有利于内源发展的、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体现当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赋权(empowerment)政策。因此,这样的政策研究对于我们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对我国远程教育政策理论的不足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解放前中国的远程教育一般来说还是以中等教育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远程教育都是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直到90年代中、后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远程教育的工程才开始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提到议事日程,政府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更多的从政策层面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远程教育问题,相应的理论研究也逐步丰富起来。
目前我国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含农村小学教学点)53万所,占中小学总数的88%;1.62亿人的在校生数量,占中小学学生总数的81%(《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为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这些地区,使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儿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远程教育成为最基本的选择之一。
建立远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里的电子设备,让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打开了老师、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疆是一个教育大省,伊犁州又是一个大市,但是财力有限,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才15.67亿元,而巩留县又是伊犁州的扶贫县,经济的落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民族团结和实现共同富裕,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参与就业竞争能力,良好的义务教育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德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2007-06-27
[2]段敏芳.湖北省某少数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6-01-29
[3] 鹿丽.对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分析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5-02-29
[4] 王锡宏.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1-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3:32 , Processed in 0.0997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