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致浙江嘉兴学院鲁云华副教授的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9: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地区为何要实施民汉双语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4-07-05

谷亚华



新疆各地建有民汉双语幼儿园。资料图片

  民族地区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作为我国的重要国策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其依据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民族理论、国家语言法律与法规、我国的双语教育历史与基本国情和国际国内以及少数民族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提出■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新疆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孩子的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动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就是采用两种教学语言的教学系统,而其中一种语言常常不是学生的第一语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即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逐步达到“民汉兼通”,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交往在语言上“民汉兼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双语教育政策的正式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颁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办法》规定:“长期班的少数民族学生除学好本民族语文外,也应学习汉语汉文。”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中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报告还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既要照顾民族特点,又不能忽视整个国家的统一性。”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1982年教育部报送的《关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干扰学校教育问题的意见》中提到:“在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中学,应尽快恢复民族语文教学,使学生首先学好本民族语文,并根据需要同时学好汉语文。”2010年国家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强调,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
  ■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依据■
  1.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民族理论
  1988年,费孝通先生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时,在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认为:“一体”是指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整体,“多元”是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多元发展,其核心是国家统一。1990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的差异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真正要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要在民族地区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政策。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就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理论依据。一方面,语言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双语教育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形成多元民族文化,不断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本身就是发展多元文化。另一方面,我国在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向各少数民族同时进行族际语即汉语教育,是为保证国家统一,为各民族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工具。56个民族是兄弟姐妹,不可能互不往来,各民族之间为了更好的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互通有无、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而使用人口最多最广的汉语,不可避免地充当了这个工具。
  2.法学依据:我国现有的语言法律、法规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以上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各民族都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第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第三,汉语言文字是基本教学语言,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学校可以视情况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也应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3.历史依据:汉族与少数民族天然的关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公元3世纪起,汉族人民开始了向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迁徙的过程。于是,各民族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汉朝时代,位居我国中部的华夏族改名为汉族。汉族的先进生产力和封建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影响较大,而各少数民族又以其文化特点影响了汉族。汉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因此,少数民族要更快地发展自己,要与其他民族不断往来,除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汉语文。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明太祖洪武年间,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教化以学为本”的政策,在各地吸收一批少数民族青少年入学,主要是上层子弟,在客观上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清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举办了一些专门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汉文化的学堂,后来还出现了少量学习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学校。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各地设立学塾,招收一部分维吾尔族青少年入学,学习汉语文。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派汉族教师到各地的学堂、学塾,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进行汉文教育。民国时期,双语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建了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因此,汉族与少数民族这种天然的关系,使得少数民族愿意学习汉语文。新中国成立后,“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政策就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4.国情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
  中国的族际语是汉语,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并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自愿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统一国家,拥有已确认少数民族语言61种。现阶段,除了满族、回族、土家族使用汉文外,其他少数民族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共有39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也以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与汉族交错杂居。这种分布特点不仅造成了中国语言的复杂性,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双语社会和双语人,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的双语现象。因此,要制定双语教育教学政策并实施,不能不考虑我国民族地区自然形成的双语现象,全国大多数人口所持有的汉语自然而然地成为56个民族的族际语而被纳入双语教育中。
        5.现实依据: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内改革开放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需要双语教育。上世纪70年代第二轮新科技革命后,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语言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进行文化科技交流和政治沟通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促进国家统一、与世界各国接轨,都在不同程度地搞双语教育,而其中一种语言一定是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的工具。移民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内部还要在国内进行族际语和本民族语的双语或多语教育。如新加坡,对于国民除了进行与世界沟通的英语教育外,还要进行国语马来语以及汉语、泰米尔语等民族语的教育。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边疆边境、山林、高原、沙漠和草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的障碍和历史的原因,多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等落后于汉族地区。国家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也要实现自身发展,要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流动,如升学、就业、打工、经商、去沿海地区投资等。为了缩短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减少语言障碍,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和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民族地区要大力推广民汉双语教育。
  就个体而言,少数民族在学习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双语教育中汉语族际语的学习,才能够具备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的主观条件,从而跨越文化上的障碍,获得个人在社会上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与汉族处于同一起跑线,才能够顺利升学、就业。同时,也只有少数民族大多数成员顺利地迈入现代化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才能得到发展,国家的统一才能够得以巩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学校超过万所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校已超过1万所。       记者从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中国人权展”上获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民语”双轨型教学进一步推广,目前双语学校超过1万所,在校生约600万人,每年编印29种文字的少数民族教材共3000多种,总印数超过1亿册。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是使用维吾尔语和汉语教学的双语学校。该校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娅用流利的汉语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歌手,让全国的观众都喜欢我。”     
  新疆“双语教学”的范围已从高中延伸到学前教育,从城镇扩展到边远农牧区,全区双语教学班约5000个,就读学生15万人。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丁文楼说,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民汉双语教学”形式迅速发展,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培养更多“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     
  由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展览“中国人权展”,于11月17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旨在重现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实现人权的斗争历程,宣示中国近年来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记者魏武 熊聪茹)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丁文楼
  2015年8月18日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决定》提出了“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方针,要求“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这既是今后我国双语教育的指导方针,也是目标和要求,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深入解读、全面实施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双语教育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任务,做到“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依据法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党和政府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和语言问题,大力推行双语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可概括为:
  第一,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新中国成立伊始,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的自由。”1952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及以后历次修改的《宪法》都有“各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条文。1984年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其“说明”中指出:“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岐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二,帮助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文字。1954年政务院批准了《关于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帮助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共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帮助2个民族改革了文字,帮助3个民族改进了文字,新创和改进民族文字的试行和推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我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和开展民汉双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三,积极倡导和鼓励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9条指出,“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
  第四,实施双语教育政策。1950年制定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办法》规定:“少数民族学生除学好本民族语文外,也应学习汉语汉文。”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中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1982年,教育部报送的《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干扰学校教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在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中学,应尽快恢复民族语文教学,使学生首先学好本民族语文,并根据需要同时学好汉语文。”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强调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
  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是我国双语教育的法律依据,也是搞好双语教育的政治保障。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什么地方党的民族语文政策贯彻得好,双语教育就搞得好,反之就会出问题,更谈不上“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

  二、“遵循规律”: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双语教育规律
  我国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用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两种语言的教学体系。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2014年汉语课程标准制定组在《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中提到其“性质上属第二语言教学”。《解读》还提到,“但长期以来,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普遍模仿照搬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即语文教学)的路子,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节,忽略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不顾当地的语言环境和教育基础,搞所谓“直接过渡”,采用汉族小学的语文课本,学生有语言障碍,听不懂,理解困难,教师怎么努力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提高不了,使教育质量一再滑坡,学生的入学率、及格率、升学率越来越低,究其原因是不遵循教育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不承认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第二语言教学,更不认真研究其性质和特点。足见,遵循教育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是“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结合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使用情况复杂。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人口数量、有无文字、本民族使用双语人口的比例、对双语教育的态度、双语教育的基础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制约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所以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学模式呈多样化特点。多年来,我国总结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只有真正实施了这一原则,才能“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双语教育进行了分类。著名民族语言学家严学宭先生从地域和功能上将双语教育分为六类:即延边式、内蒙古式、西藏式、新疆式、西南式和扫盲式。一些地区从教学语言使用上将双语教育分为三类模式:一类模式,即以民族语为主,各学科用民族语授课,单科加授汉语;二类模式,即将民族语和汉语都作为语言课来学习,部分学科用民族语授课,部分学科用汉语授课;三类模式,即以汉语为主,各学科用汉语授课,单科加授民族语。从有无民族文字的角度,双语教育又可分为:双语单文型,指教学语言是民族语和汉语,语文课只开设汉语文,用民族语辅助教学,此类型主要应用于有语言没有相应文字的民族,如基诺、布朗、撒拉、鄂温克等民族;双语双文型,即指使用本民族语和汉语作为教学语言,同时开设民族语和汉语课,此类型主要应用于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
  总之,从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些分法。至于各地实施何种模式,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既不能盲目效仿国外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外省区的经验。《决定》要求:“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以民汉兼通为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是“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最权威、最确切的注脚,是科学的标准、稳妥的范式。各地教育部门应以对党的民族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反思与自查,根据《决定》的要求,确定本地的“双语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

  四、“民汉兼通”:正确处理民族语文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双语教育的发展,“民汉兼通”这一术语逐渐被广泛应用。“民汉兼通”这一科学提法,是我国双语教育发展的产物,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首先,“民汉兼通”是对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高度概括,“兼通”本身就体现了“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其次,“民汉兼通”是双语教学的方向、目标和要求。《决定》要求“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双语教学体系。其三,“民汉兼通”摆正了民族语文教学和汉语文教学的关系。在双语教学中,处理好民族语文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是关系到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和双语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民族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母语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民族语涉及到“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代替的。汉语是国家通用语,在我国语言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双语教育中既不能只强调民族语文而忽视汉语文,也不能只强调汉语文而忽视民族语文。同时,民族语和汉语都是教学用语和重要的基础课程,两者密切配合,共同构成科学、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殊途同归”,共同培养、造就“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因此,民族语文与汉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201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带领调查组赴一些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工作调研,总结双语教育工作经验,提出“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民、汉双语教学关系最恰当的表述。民族语与汉语教学的关系是双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的地区为此而困扰了几十年。其表现之一,一些人持“民族语文无用论”,认为学习民族语文是“劳民伤财”、“走回头路”,有的人认为“双语教学主要是学汉语”,从而轻视民族语文教学。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同志担心学习汉语会使本民族语功能退化,以至被融合、被同化等,从而忽视汉语教学。可见 ,处理好民、汉两种语言教学的关系,也是“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此外,“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也很突出,其表现是:合格双语教师缺编;教材不对路、教辅资料短缺;教学法亟须深化改革。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一些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已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积极解决中。

    五、结语:几点体会
   (一)“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是今后我国双语教育的指导方针
    从2002年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到2015年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3年间,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双语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强,情况更为复杂。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从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方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笔者认为,这一方针的实施标准,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既要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又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第二,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双语教育规律,使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真正得到提高。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搞“一刀切”。
    第四,“民汉兼通”是双语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方向。
    惟此,才能真正达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的要求。

   (二)加强科研,理论先导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要求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将对我国民族教育科研工作、民族教育的科学、深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几十年来,广大双语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政策、教材、教法、师资培养、培训、教学评估以及不同民族的教学实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奠定了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社会、历史、自然环境、教育基础,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原因,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亟须通过科研来有效破解这些特殊困难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有深度的咨询意见,为双语教育的“科学稳妥推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是为其一。其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新任务。新形势、新思想、新使命要求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双语教育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把全面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和大力培养优秀双语人才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理论,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新形势、新思想、新使命
    双语教育历来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孩子的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民族团结多作贡献。”在第二次中央援疆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讲到“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共建工作,推动双语教育”。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搞好双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报告中讲到民族地区的语言问题,他说:“语言不通就难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他还说:“在民族地区当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要学会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这要作为一个要求来提,不然,这个干部是当不好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做工作?”
    双语教育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这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形势下,党中央从服务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赐予双语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认同;培养大批“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促进边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稳定边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密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团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等。相信在新的时期,双语教育将在“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的方针指引下迎来新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将得到充分彰显。
                          (作者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荣誉会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访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
记者:您是自治区党委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是双语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您是如何看待双语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
答:首先感谢媒体记者对双语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与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和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偏低的问题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升学、就业、走向全国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自治区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那个时候规模很小,2000年双语班学生人数还只有4000人左右,况且教学模式和制度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2004年自治区党委作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之后,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族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截至2012年9月,双语幼儿园、中小学双语班和民考汉学生已达到167.86万人,占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66.61%,比2008年增长了110.40%。其中,中小学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在校学生达到122.36万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59.33%,比2008年增长了213.7%。近几年,我一直关注着双语班的教育质量,特别是在基层学校调研的时候,在同教师和学生交谈中,我感到较之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双语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2年全区双语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也表明,监测样本中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汉语和数学平均成绩都好于普通班。与此同时,由于重视和加强母语教学,母语文教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由于工作的关系,每年高考过后我都要向阅卷教师了解母语文水平情况,让人高兴的是,母语与汉语一样,水平逐年提高。
记者:您是否可以谈谈,在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很好发展的大背景下,自治区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
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多数民族在它发展的过程中都创造、丰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且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承载着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品质,是该民族千百年来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经验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母语对民族个体和群体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除了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之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来有效传承和发展。然而,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从来不可能是封闭发展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下,各个民族要想不断发展进步、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社会,每个民族群体就必须在传承本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好国家通用语言和主流民族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国家积极倡导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我想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术界对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每一种界定都有它自身的道理。但综合各种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通俗地讲,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那么,紧接着你会问一个问题,自治区为什么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呢?这是因为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实践证明:一是推进双语教育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学习双语、掌握双语、运用双语,可以使我们扩大族际间交流,优化语言环境,更多更好的学习、借鉴各兄弟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开阔视野、广纳信息、增长知识。二是推进双语教育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民汉兼通的人才和劳动者。而少数民族要很好地参与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日益进步的高科技、高智能、自动化、工业化的环境中,前提必须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实施双语教育,培养大批民汉兼通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和劳动者,无疑是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各民族群众同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基础条件。三是推进双语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重要桥梁就是族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实施双语教育,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从小就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母语,了解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多元文
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同时,实施双语教育,有利于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更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记者:您认为在推进双语教育工作中自治区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答:积极、稳妥、有效是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所谓积极是要有积极的态度,所谓稳妥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所谓有效是要有教学质量的保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既要积极进取,不等不拖,又要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把握好节奏,安排好衔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双语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合实际、循序渐进。”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多次强调“推进双语教育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哄而上’。”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自治区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确定双语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自治区的规划是这样的:到2015年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75%左右。这是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各地可以参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本地的任务和目标。语言学习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高于自治区的目标,语言学习条件差的地区要力争达到这个目标。对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小学起始年级,城市和县城学校一般采用模式2实施双语教育,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模式1实施双语教育;农村学校可根据双语教师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模式1或模式2;也可以根据群众的意愿保留一定数量的普通班。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双语教育的模式,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避免一刀切。
那什么是普通班、模式1和模式2呢?
我们讲的普通班是指少数民族中小学全部课程使用母语授课,同时加授汉语言课程的教学班级。双语教育模式1是指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双语教育模式2是指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我想强调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与普通班教学模式都是现在学校中常规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求各地从教师、语言环境及家长要求等实际出发,从起始年级实事求是地做好教学安排。我们在积极推进双语教育模式的同时,对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体的普通班模式,也可以根据家长选择保留,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边远地区,双语教师短缺,就要办好普通班。
记者:国家和自治区在支持双语教育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重大政策?
答:2004年,自治区党委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成为21世纪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2005年,自治区党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立了双语教育从幼儿抓起的工作思路,同时,自治区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使新疆学前双语教育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新疆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会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保障双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201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双语教育工作开始步入稳步实施、有效推进的轨道。
记者:国家和自治区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方面给予了哪些支持?
答:2008年到2012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50亿元资金,实施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其中,在七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及其余地州的九个贫困县市投入20.9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双语幼儿园2237所;投入保障资金29亿元,用于农村双语幼儿园幼儿伙食补助、公用经费、免
费教材、配套设备。除此之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口支援省市和部分社会团体、企业也积极捐资建设了一批双语幼儿园。这些经费的投入极大改善了我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办学条件。与此同时,自治区制定了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规定农村双语幼儿园按1园5个班7人配备教师,不仅解决了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儿园教师待遇。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学前双语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率大幅提升,免费受教育面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农村最漂亮、最舒适、最安全的建筑是双语幼儿园。各族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全区顺利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目标。2012年9月,学前两年双语班和民考汉幼儿达到42.61万人,占学前两年(5岁-6岁)少数民族适龄幼儿数的92.03%,比2008年增长了102.81%。
记者:上双语幼儿园的幼儿都享受那些优惠政策?
答:七地州及九县市5岁-6岁的农村在园幼儿,享受每生每年1000元伙食补助,每天4.5元,解决了孩子们午餐问题;每生每年90元的幼儿免费读本,使孩子们可以用到免费的幼儿读本;每生每年300元的幼儿园公用经费,可以保障幼儿园的正常运转。此外,从2013年起,中央还将比照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机制,建立新疆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简单讲,在农村双语幼儿园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记者:国家和自治区对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方面给予了哪些资金投入?
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办学条件的工程项目。例如:2009年以来,已争取中央投入2.67亿元,实施了12所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项目;2008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落实建设资金5.6亿元,改善了农村教师宿舍的条件;落实国家专项资金1.49亿元,建设了新疆幼儿师范学校等6个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基地;2010年-2013年,中央和自治区设立专项资金7.6亿元,实施“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支持新疆双语学校建设854个计算机教室,40715个“班班通”教室。此外,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中,重点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双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工程,使双语教育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记者:自治区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双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张春贤书记指出:“注意提高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家长所关注的,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努尔·白克力主席强调:“要对双语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学段衔接、升学政策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研究,仔细论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自治区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双语教学质量建设工作。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2009年以来,先后制订了各学段双语教育的指导纲要、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二是加强教学指导,科学引导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专家赴基层指导教学,定期开展教材教法培训,通过远程同步直播示范课活动培训双语教师。三是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双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调整双语教育招生考试政策,制定双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完善双语实名制系统,督促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四是加强双语教育研究,积极探索有效推进双语教育之路。成立双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双语教育研究会,启动双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双语教育研究初见成效,许多科研成果已经成为教育行政决策的依据。
记者:教材建设对提高双语教育质量非常重要,请问,自治区在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材。张春贤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我为主,编写符合新疆双语教育发展实际的各级各类教材。2012年,自治区启动了新一轮教材修编工作。一是成立了自治区双语教育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撰委员会,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二是自治区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新疆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供模式2双语教育班使用的语文教材;三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旧教材,2013年秋季学期,汉语教材、学前双语读本等起始年级新修编教材将投入使用;四是为教师统一配发双语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做到人手一册。
双语教育资源制作和应用是改进双语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自治区已经把教学资源建设摆在了重要地位,一是投入专项资金4500万元,制作学前双语教育DVD教学光盘以及双语幼儿园教师电子培训资源并免费配发;二是组织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收集了近万个课件资源,丰富了双语教育资源,调动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三是不断完善新疆远程教育网资源库建设。今后,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快学前和中小学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采取自主开发、译制、引进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建设和整合资源,尽快建立起涵盖学前和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课程资源和各类专题资源的双语教育资源库,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免费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记者:当前,少数民族同志十分关心本民族语言文字发展问题,请问,在推进双语教育工作中,我们是如何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
答:在前面我讲过,双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包含两种语言和文化内涵。在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独特的,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既是手段更是目的。我们在积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一是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少数民族语文课程是重要基础课程,是中考、高中学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二是在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除少数民族语文外,还有一些课程,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模式1课程设置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课程课时分别达到小学、初中、高中总课时的57%、51%、52%;模式2课程设置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课程课时分别达到小学、初中、高中课时总数的35%、28%、22%;三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按需保留民语授课普通班,供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四是加大民语文教师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教师的培训,提升民语言教师授课能力;五是积极开发和引进优质民语言教学资源,辅助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双语教育推进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得到了保护和加强。
记者:在推进双语教育工作中,我们是如何倡导和鼓励各民族学生互学语言的?
答: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学习语言,存在着较为广泛的使用双语现象。在南疆喀什、和田等地长大的汉族同志相当一部分都会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同样,在北疆乌鲁木齐等地长大的少数民族同志也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阿勒泰、塔城长大的汉族同志能讲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很多蒙古族、锡伯族同胞能使用两三种其他民族的语言沟通交流。实践证明,新疆各民族群众在长期开发建设新疆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在少数。
自治区积极倡导各民族互学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鼓励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一是积极探索在汉语授课学校开设少数民族语文课程选修试点工作。从2010年起,在部分地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进行开设少数民族语文课程的试点,民考汉学生作为必修课程,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和其他年级民考汉学生自愿选修,每周安排两到三节课,通过增加周总课时数解决课时问题,并组织专家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在自治区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中,汉语言班级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以适应基层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需要;三是举办民族语言教师培训班,选送在民语言授课学校或民汉合校担任教学工作的母语为汉语的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提高沟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记者:我们知道,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关键,那么,自治区在培养、培训和招聘双语教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自治区高度重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培养方面,2007年率先启动实施双语特培生培养计划,以“免费、特培、定向就业”方式,吸引有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优秀学子就读师范,补充农村学校双语教师。到2011年累计招收双
语特培生4619人。2012年实施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当年招生3155人。师范院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生双语教育能力,将少数民族语言基础课程纳入母语为汉语学生教学计划,将少数民族师范生纳入相应级别“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双语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在教师培训方面,自2003年以来,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双语师资培训资金3.48亿元,安排1.97万名教师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一年或两年制培训,其中1.62万名教师已完成培训任务,绝大多数已成为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加强新聘双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已对5.05万名新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大大增强了双语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
在教师招聘方面,制定了公办中小学统一招聘和突破编制按需补充双语教师等政策,加大以农村双语教师为主的教师补充力度。2006年—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和双语教育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共补充中小学双语教师3.7万人。2010年—2012年实施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计划,补充双语教师1.35万人。同时,2003年以来,通过援疆省市支教、城镇教师支教、大学生实习支教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赴农村学校双语教育岗位支教。2012年9月,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岗位教师7.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66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数(15.93万人)的41.81%,比2008年(2.483万人)增长了168%。
记者:社会上有些人担忧少数民族教师会因无法从事双语教育而失去工作,请问,在推进双语教育工作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
答:肯定不会。
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教师肩负历史使命,刻苦学习、积极探索、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为自治区的普九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扬。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在新时期民族教育的改革工作当中,许多少数民族教师积极适应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了由“单语型”向“双语型”教师的转变,成为了幼儿园和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在目前推进的双语教育工作中,少数民族教师仍然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近五年来,自治区把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招聘工作上。截至2012年9月,幼儿园、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达到7.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66万人,占双语教师总数的87.29%。
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教师,由于年龄较大,汉语基础偏低等原因,很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自治区在对这部分教师过去工作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他们也是非常关心的。张春贤书记多次要求:“注意使用好少数民族教师,使他们工资不减,岗位不退,历史地看待他们的突出贡献,要让他们有事业,有岗位,有课时。”我们按照张春贤书记的要求,从维护各少数民族教师的利益,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的角度出发,一是要求各地根据群众意愿适当保留以母语授课为主的普通班,让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继续任教;二是科学规划双语教育模式1和模式2的发展规模,让汉语难以达标的少数民族教师在双语班母语授课课程中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汉语难以达标的少数民族教师转型从事德育、思想品德、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学任务,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四是因年龄和个人原因不能从事教学任务的少数民族教师继续留在学校,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教学及教辅工作,做到岗位不退,身份不变,工资不减,待遇不降。
记者:如何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答:双语教育是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多种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张春贤书记多次强调,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区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新疆的优势。他特别强调指出,各民族之间都要互相欣赏,真正地把彼此当作兄弟姐妹。新疆文化多元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很高兴的事情,也是值得我们很骄傲的事情。我们要深刻领会张春贤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把对新疆精神的追求落实在有效推进双语教育的具体实践上,加强对学生的现代制度、现代知识、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学生的“四个认同”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树立尊重
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现代理念,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形成,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持续不断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对于培育双语班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音乐、美术、体育国家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一体多元、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教育。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校地方课程建设,把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之中。要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体操、绘画、书法、文化长廊、体育等形式,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如何让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推进双语教育的工作上来?
答: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一是深入开展双语教育政策和十年双语教育规划的宣传,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让广大学生家长到校体验、感受双语课堂教学。三是支持广大群众学习双语的创新活动,通过口语大赛、有奖征文、技能评比等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学双语用双语。四是热忱欢迎各族群众、机关干部和专家学者对我们的双语教育工作建言献策,也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以及来信来访、政务微博等途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我们改进工作,促进双语教育健康发展。
记者:当前双语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就当前来看,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双语教师数量短缺,队伍不够稳定,这是制约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二是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指导不够到位。督导、研究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质量监控和评价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三是一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选择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和平稳发展。双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推进这项创新工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通过扎实的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来逐步解决问题。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双语教育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推进双语教育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2011年自治区出台的双语教育发展十年规划,明确规定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战略目标。张春贤书记指示“要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让基层干部人人吃透精神,抓好落实,抓出实效”,努尔·白克力主席强调“规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的,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抓好落实。”从规划执行两年的情况来看,规划完全符合双语教育发展实际,完全符合双语教育发展规律,完全符合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推进双语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落实双语教育十年规划。
落实规划,一是要抓好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我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基层全面解读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措施,解答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双语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还要求,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学习纳入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的内容,单列课时,通过学习宣传工作,让基层干部吃透精神,把握政策。二是各级政府要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修订当地的双语教育发展规划。三是各个学校要坚持积极、稳妥、有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双语教育模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四是抓好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培训工作,完善招聘补充制度,努力满足双语教育推进工作的需要。五是重视和加强母语文教学工作,确保母语文教学水平稳中有升。
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强力支持,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区各族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预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欢迎媒体记者今后继续关注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谢谢!

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蔚然成风
“民汉兼通”构建和谐之路

□引言
各民族互学语言
9月的一个周末,聆听着京剧《赵氏孤儿》,自治区党校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阿不都沙拉木·吐尔逊用手轻敲着节拍,如醉如痴地跟着哼唱。30多年前,阿不都沙拉木完全不懂汉语,现如今,他用汉语授课、写论文,像本民族语言一样运用自如。
新疆财经大学著名文学翻译家、双语教学专家赵国栋则在潜心翻译着维吾尔族诗人阿不都热依木·乌铁库尔的诗选《玫瑰园》。
维吾尔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维吾尔语,这恰恰践行了上自中央、下至自治区一致倡导的“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
他的头“燃烧”了
1980年,一直生活在南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农村的阿不都沙拉木·吐尔逊迎来转机,那一年高考,17岁的阿不都沙拉木以349分的高分,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那个成绩在当年的新疆民族类考生中排名第三。
“如果用汉语考试,我肯定考不了这么高,那时我完全不懂汉语”。初到北京的阿不都沙拉木很快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他无法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而且,学校没有开设汉语预科班及汉语过级考试,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完全依靠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对于阿不都沙拉木来说,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听,老师们都用汉语讲课,阿不都沙拉木感到头都要蒙了。
为了使自己尽快适应,阿不都沙拉木向同校师兄借来了《新华字典》,从拼音开始“恶补”汉语,然后是听广播,学播音员的吐字发音。
因为汉语不通,阿不都沙拉木遇到了很多令他尴尬的事。有一回,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因为人多,阿不都沙拉木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阿不都沙拉木冲着对方歉意地说了4个字:“谢谢!谢谢!”可想而知,对方很恼火,指着阿不都沙拉木就是一顿骂,感到说错话的阿不都沙拉木急得不知该说什么,连辩解都想不出词,委屈得只想赶紧下车。
还有一次语言失误令阿不都沙拉木难忘。大一下学期,和阿不都沙拉木住同一宿舍的一名维吾尔族男生病了,阿不都沙拉木扶着他前往医院就诊,一见到医生,阿不都沙拉木就指着同学说:“他的头‘燃烧’了。”一头雾水的医生打量着他俩,然后用手背在同学的额头上一贴,才明白是发烧了!
不断的语言尴尬加速了阿不都沙拉木学习汉语的步伐,从那以后,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里,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听到阿不都沙拉木大声朗读汉语课文的声音,4年过去了,阿不都沙拉木掌握了基础汉语的听、说、写。
“汉语通了,见识也广了,连朋友圈子也扩大了不少!”阿不都沙拉木对自己在汉语学习上的进步感到骄傲,现在,在自治区党校担任语言学教学的阿不都沙拉木对汉语的痴迷已上升到了《四书五经》,并渐渐养成了听京剧的习惯,“京剧是国粹,汉文化的精髓呀!”
2004年,自治区汉语教学调查组曾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对和田、喀什、阿勒泰、吐鲁番等地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96.53%的学生认为“学汉语很有用”,95.77%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汉语。
“指挥棒”从HSK到MHK
1984年,就在阿不都沙拉木毕业之时,新疆的民汉互学语言体制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一年,自治区党委发文指出:汉语是我国的主体语言,是各民族人民群众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共同工具。在少数民族学校中加强汉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对发展我区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我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有着重要意义……
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的热潮已经开始了,那么,衡量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程度的标尺是什么呢?
在摸索了十多年之后,1996年6月15日,国家汉语考试中心在新疆财经学院(2007年更名为新疆财经大学)组织了全疆第一次汉语水平考试,俗称HSK考试,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由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主办,是我国专为测量外国人、华侨、母语非汉语的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是最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的考试。第一次HSK考试,全疆有1556人参加。
新疆当年的这场里程碑式的考试被赋予了政策风向标的特殊含义,被业内人士称为衡量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指挥棒”诞生了。
现任新疆财经大学名誉教授的赵国栋曾参与了新疆第一次HSK考试的试题编写工作,精通维吾尔语、并在大学教维语课程的赵国栋老师说,之所以要在新疆设立HSK考点,是因为新疆的大部分民族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不能完全用汉语听课,有些学生连日常的交际都很困难。
“由我们编写的试卷分听力、语法、阅读、综合4个方面,试卷从乌鲁木齐电传到北京的国家汉语考试中心,经国家汉语考试中心审核并打印好的考卷再空运到乌鲁木齐,装满八大箱的考卷一下飞机就被秘密送往自治区教委。”赵国栋说。
赵国栋说,通晓维语,为他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去少数民族地区调研的时候,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使他获得了很多信任,与民族群众融为一体的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如今,75岁的赵国栋依然痴迷于翻译维吾尔族诗歌,由他翻译并出版的维吾尔族文学和诗歌已有百余篇,“那么好的诗句应该被汉族甚至其他民族所知晓”。
来自新疆汉语水平考试办公室的消息说,HSK考试人数已由最初的1556人发展到2007年的13万余人次,新疆成为中国HSK考点数量和考生人数最多的省(区)。
由于HSK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新疆的部分单位和部门已经开始把HSK应用到选拔和考核少数民族教师和干部的工作当中。
2013年,新疆开始全面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沿用20年的HSK全面停考。作为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MHK主要考查应考者实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新一轮衡量汉语水平的指挥棒被更新了。
大力推进民汉合校
自治区党校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阿不都沙拉木说,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两个不同民族的人想要彼此了解,起码要互通语言。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层面,还处于变革的前沿。突出地表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兼用或转用其他民族语言的现象增多,双语人数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语言文字上的交融态势日益增强。
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愿意学习汉语,希望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就读,他们认为,好多东西都要在汉语中学习,学习汉语好处多。
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已日渐突显,于是,进入2000年以来,为了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全区各地大力调整校点布局力度,推进民汉合校,民汉合校已经由2000年的461所,增加到了2008年的718所。
2015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针对民族团结工作表示, 新疆要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进有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混班教学;有序扩大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等。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相继下拨3笔新疆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总额达4.59亿余元,用于我区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
(文/本报记者 李萍 图/由乌市教育局提供)

各地积极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师资培训
  本报讯 (记者 牛锐) 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解决语言障碍,而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这一障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多年来,我国的双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培养了一批“民汉兼通”的人才。今年,各地继续加大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以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
  1月10日,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在新疆教育学院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从2003 年至今,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累计投入汉语、双语师资培训经费1.3 亿元(其中自治区投入5700 万元),培养、培训少数民族汉语和双语教师1 万多名。自治区于2004年10月开始组织实施“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2006年至2011年6年期间,国家将为该工程下达专项资金1.5亿元,自治区配套投入的6000万元,可完成1.35万名自治区级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两年制的培训任务。为促进双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自治区还筹建了双语教学专家库,为双语教学提供相应指导。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靳诺介绍,截至目前,在新疆双语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已突破15万人 ,双语教学班总数达5000余个。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幼儿达14.15万人,民汉合校787所。今后新疆将加大对南疆边远地区学前双语教学的扶持,力争在未来4年内使全区学前双语教育覆盖率达到85%。
  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云南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培训双语骨干教师共4282人。培训内容包括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教材教法,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以及汉语拼音、普通话、民文民语等。“十五”期间,中央和云南省对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投入专项经费1035.6万元,审定编译出版13个民族的民文教材共247本。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近日要求,今后蒙古语授课的中小学生要兼学汉语,汉语授课的蒙古族中小学也要开设蒙古语言文字课程,使毕业生达到蒙汉兼通。据去年10月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重点是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兼学汉语和外语;高中阶段学生要在学好蒙古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汉语和外语的学习。同时,以汉语授课或汉语授课为主的蒙古族中小学要开设蒙古语言文字课程,使毕业生熟练掌握双语或“三语”。同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下发通知,自2008年起,对全区蒙古语授课和朝鲜语授课参加高考的考生实行民族汉考,以民族汉考三级代替高考汉语考试科目。据悉,自治区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各盟市、旗县财政也要根据当地少数民族教育的比重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蒙古语言文字教材及教学课件的开发建设、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和校长队伍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购置等。 现在,内蒙古有民族小学、初中、高中897所,其中蒙古语授课的780所,27所普通高校中有20所开设蒙古语授课专业。
  贵州省教育厅也首次将苗(中部方言)、侗两语种双语教材作为地方教材正式出版并免费发放。这套教材既是进行民汉双语语言文字教学的教材,又是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读物,适用于学前和小学低年级使用。根据省教育厅的统计,共分配给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语(中部方言)教材14440套、侗语教材17778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语教材5736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23:33 , Processed in 0.1145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