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研究方法》网上辅导(九) 复习提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5 09: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研究方法》网上辅导(九) 复习提要
复习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期末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范围之内。考试命题将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覆盖本课程主要教学参考书的3、4、5、6、7、9、章,凡大纲中未涉及的内容,或教科书中涉及而大纲中没有选入的内容,均不列入考试范围。试卷兼顾各学习目标层次。
考题类型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比例大体是:识记30%;理解占40%;应用占30%。题型分配:填空题(每空1.5分,合计30分)、论述题(每题10分,合计20分)、简答题(每题5分,合计25分)、名词解释(每题2分,合计1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主要知识内容
第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制定出具有比较周密、科学、有效和系统化的研究工作程序和安排的计划,实现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客观、可靠、正确和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研究标准主要指对研究设计的信度、效度方面提出的一般和某些特定的要求。信度指研究的数据资料收集程序所体现的一致性程度。一般,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效度四种情况。信度对效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有效度的研究程序必然是可靠的(或说有信度),但反过来,有信度不能保证一定有效度。
第二节 取样设计
  取样是通过一定方式从研究总体中选取出来的、有一定数量要求的、供观察分析的样本。人们通过观察样本的特征,能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推论。为使样本能够代表总体,样本不是任意选取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有规律的、系统的随机方式选取,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概率理论和统计规律。取样的方式分为随机方式和非随机方式。随机方式由简单随机样本、分层随机样本、系统样本等具体方式,它是常用的取样方式。理想的样本数量应足够大,以便能充分代表期望推测的总体。在概率统计理论中,30个左右的样本恰值小样本t临界值和接近常态概率表中大样本z临界值。大样本和小样本取样采用不同的数学处理方法。
第三节 执行设计
  在研究设计中,变量指在数量、性质上可以变化、测量、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变量的简单分类包括三种形式:自变量、因变量和干涉变量。自变量指研究中,被操纵和控制以弄清它们与观察现象的联系的那些条件或特征。自变量有两类,一类是处理变量,一类是归因变量。前者是受人员操纵的、为被试安排的那些因素。归因变量指研究人员不能排除的那些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因变量指随着自变量的引入,排除或改变自变量而出现、消失或变化的条件和特征。干涉变量指一个研究或一个样本中可以影响因变量(即测量结果),并与自变量的效果混淆起来的那些方面。干涉变量分插入变量和无关变量两种情况。要消除研究中的干涉变量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适当的研究设计却可以使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它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指通过若干研究设计的方法,抵消或极大的限制它对研究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有:消除变量、平衡法、统计方法等。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于对变量采用人们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操作性行为(或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规定。操作性定义中使用的术语在描述变量方面并不一定有用,或者说,看上去不像一个真实的定义(抽象的定义)那样揭示变量的内涵,但是却很容易加以观察和记录,这对教育科学研究十分重要。研究指标用于对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项目的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情况是通过测量其研究指标来说明的。研究指标分为定类指标、定序指标、定距指标和定比指标四种类型。研究指标依据研究课题的理论构思(或假设)、变量的情况来确定,它应该完整、简明、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第四章 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 文献法概述
  文献是把人类知识用多种记录形式和各种媒体(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下来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第二节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文献搜集的渠道是很多的,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学术会和个人交往、计算机互联网。
  文献法是对于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操作程序或一般过程是:
  文献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两种: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检索工具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手工检索工具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三种主要方式。计算机检索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项检索三种,教育科学研究主要使用文献检索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服务方式主要有定题信息服务和追溯检索两种。
  文献积累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文献积累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在内容上尽量充分全面。文献积累保存的方式有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常用的卡片有目录卡、内容提要卡、文摘卡三种形式。写读书摘记与读书笔记既是积累文献的方法,又制作文献的方法。摘记的重点在“摘记”,不在于“评价”。读书笔记的重点在“评”。评论的方式有总评、分章节评和重点选评。
  文献的整理是指对文献的阅读、记录、鉴别、分类处理和制定文献综述。阅读文献应遵照计划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记录文献的方法主要有:标题与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和综述式。对文献做鉴别是文献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鉴别文献真伪的方式分为“外审”和“内审”两类。“外审”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文献的分类整理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的完整过程包括五个步骤。确定综述的选题、文献资料搜集或摘取、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撰写综述初稿。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作系统、客观的量化分析方法。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它的一般过程是先建立研究目标;然后依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的总体、选择分析单元;按照可以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并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再按照分析维度对样本进行量化处理(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最后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模式和评价
  如图所示。内容分析法可用于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研究目标的研究活动,与它们相对应的四种常用模式为:A-T-X分析模式、A-S-X模式、A-XY-X模式和A B-X-X模式。
第五章 调查访问法与问卷法
第一节 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访问者与一个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透过有目的谈话,以寻求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访问法依据在调查访问时的控制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称为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另一种称为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做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按双方接触的方式分可以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按被访者的人数分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按访谈的次数可以分为一次性访谈和多次性访谈。
  调查访问的具体步骤分为取样、设计调查表与试测、计划及调查访问程序。
  访问技巧,是调查中确保研究目的的实现,获得确实有用资料的一个重要因素,光有明确的研究目的,良好的计划,适切的方法,如果缺乏调查访问的技巧,仍然不能保证研究获得成功,这些技巧包括访问前访问工具、访问内容的充分准备工作及访问过程中的提问、追问、沟通、回应与合理的记录。
  访谈调查是调查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调查形式的特点:它是研究者和被访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访谈 ;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更为恰当和容易被接受。同时,它的局限性也表现在时间和精力上代价高昂。
第二节 问卷法
  运用问卷作为搜集资料工具的研究方法,便是问卷法。这种方法又常用于调查研究,故有的书中统称为调查访问法。问卷只是其中所常用的一种工具。
  问卷法的优点表现在:
  (1) 以此法收集资料,可不受人数限制,因此,抽样范围较广,在时间,经费方面,也比直接调查访问较为经济;(2) 此法可令被调查者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不受别人干扰,并自由地表示意见,其结果将更为可靠;(3) 所拟问题可尽量求其细密,凡在访问时不能直问,或问而不易得到真确回答的事项,皆可在问卷上得到较为满意与可靠的答案。
  问卷法的缺点:
  (1) 问题含糊不清,便不能得到确实的回答;(2) 所选样本,若不能代表某种团体的意见,其结果将不可靠,亦即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问卷法由于问卷的回收率较低,使样本的代表性难于保证;(3) 问题太多会令填答者生厌,故而置之不理,若问题太少,却又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4) 问题设计得的不理想时,会散漫零乱,不易整理,且难以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对结果进行科学解释;(5) 当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6) 有些事情非常复杂,不能用问卷的简单问答所能表明。
  问卷的编制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
  2.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
  3.确定行为样本
  4.了解施测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
  5.选择并决定问卷形式
  6.拟定问题的题目并随时修改
  7.预试
  8.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
  9.确定除问卷法之外进行研究的其他辅助方法
  在编制问卷时应注意:
  在内容上:题目的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题目是否切合研究假设的需要;题目是否含混不清,引起歧义;题目是否涉及社会禁忌与爱好;要避免或减少社会称许性;题目是否产生暗示作用;题目是否超出受测的知识和能力。
  在言语上:
  文字应浅显、易懂,不要超过受测者的领悟能力;用语应求简单,不能太复杂;字句的意义力求清楚明白,不要含混或暧昧;一句话代表一个单一事物,不要用两个以上的观念或事件;要用标准的语文叙述或描述,把概念、范围界定清楚。
  在情绪上:
  避免主观及情绪化的字句;避免不受欢迎或涉及隐私的问题;避免难于回答的问题。
  在理解上:
  在能理解的范围内提出问题;问题不要引起误解或争论,即题目不能引起歧义;尽量使用肯定的叙述,避免使用双重否定的格式;不用或少用假设语句或猜测语句。
  问卷的整理过程包括:
  (1)挑出不合乎要求的问卷,这包括事实资料与态度资料填写不全,理解错误等问卷。
  (2)按所选统计方法的要求登录分数或次数。
  (3)对于无结构型问卷,则按回答者的内容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去。
  (4)对于属于“事实”性的问卷,一般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登记次数(是、否或其他类别)。
  (5)对于尺度式则登记分数,对于态度量表可登记总分。
第六章 观察法与调查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的方法。它有目的性、计划性、自然性、客观性、直接性、表面性等特点,并有多种类型。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用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第二节 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
  观察要进行设计,包括确定问题、目的、观察对象,设计观察的内容、项目、指标和记录格式,做好理论和概念的准备,进行试探性观察并取样,最后制定观察计划和方案。在观察过程中,要选好观察位置,作好观察记录,进行思考和自我反省。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要经过初步整理、编码和分类、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建立扎根理论等环节。观察要力求客观、全面,防止以主观的观念和臆断代替客观事实。
第三节 测验量表法
  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也应用到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研究。测验量表法具有评估、诊断与预测三种功能,是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节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
   编制测验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测验编制计划;2、编辑测验题目;3、项目分析;4、合成测验;5、将测验标准化,形成正式测验;6、测验特征的鉴定。
第七章 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中各种变量的控制
  在教育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哪种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自然会有自己的设想,这就是研究假设。有了研究假设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去验证假设,这就是教育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实验就是创造一定的条件,在这一条件下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经实验后行为反应有了明显的变化,就可能说明实验者所施加的条件是有效果的。但严格的教育实验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是复杂的,有时人们无法判断实验效果是实验条件的作用,还是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设计,以便真正发现规律。
  实验的目的是发现有普遍性的规律,即实验总有其所推论的总体。但限于条件,我们又不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验。这就涉及了被试选择的问题。如果选择的样本不当,不能代表总体,就不能将结论推广到被试总体中去。因此实验设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
  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发现实验条件的变化对被试行为反应的影响,即探讨实验条件变化与被试行为反应变化的因果关系。在这里,实验条件是由实验者操纵的,称自变量,被试的行为反应被认为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称因变量。但实际研究中自变量不一定会产生因变量,因变量也不一定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也有可能存在其他无关变量,它们会增强或抵损自变量的效果。这种复杂的关系要求我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也就是要对自变量、因变量,来自外部的以及被试自身的无关变量等进行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包括给它下操作定义,及规定它的水平等。对因变量也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以使自变量的变化确实能产生因变量的变化。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教育实验研究的重点,研究者要根据理论和经验发现可能的无关变量,并用平衡、消除、抵消和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控制或减少其干扰作用。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
  按照研究变量的多少,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和控制的方法,教育实验可分为组间设计、事前测定与事后测定比较设计、随机化设计与区组设计、单因素设计与多因素设计等。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在它们的基础上,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实验设计类型。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继而对教育措施是否有效进行推论。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真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呢?通过实验能否真能把它们的关系揭示出来?另一方面,实验都是以特定的被试样本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的,那么在这一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可推广性?即研究是否有普遍性?这就涉及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
  通过实验所揭示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明确程度称研究的内在效度,它与实验设计中对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的质量有关,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明确程度的一种影响因素是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适当,这称为统计结论效度。实验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称为研究的外在效度,它与被试样本是否有代表性,及实验条件是否过于特殊化和人工化等有关。研究中往往要以某些心理特质(如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等)的变化为指标,但研究者对这些特质的理论构想(如操作化的定义)是否准确?是过于片面拟或是过于笼统和泛化?这些偏差有时会以偏概全,有时则会得出与研究的真正目的风马牛相及的结论。实验研究理论构想上的有效性称研究的构想效度,它也可称为外在效度的一种,因为它影响着结论的可推广性。
第九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教育科学研究结果定量描述的数学工具是统计方法。教育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部分。描述统计用来描述变量的空间分布和关系。描述统计主要是对集中量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差异量数(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等)、相关量数(如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质量相关系数等)的计算。
  研究数据是所研究的事物属性的各种特征(或称变量)的数量事实(或称数量化形式)。教育科学研究中收集的研究数据又称为随机变量。随机变量依据其性质可以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四种数据类型。变量的抽取范围可以是总体、样本或个体。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然后推知总体。
  数据的审核包括研究的总体和个体两方面内容的审核,审核方法有两种:计量审核和逻辑审核。
  统计表是用来表示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统计表一般由表号、标题、标目、线条、数字、表注等项内容构成,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三种类型。编制统计表的原则是:结构简单,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表的项目按照逻辑顺序合理排列。统计图是整理数据的一种方法,它把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显示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统计图由标题、图号、图形、坐标、图注等项组成。常用的统计图形有条形图、线形图和圆形图等。
  次数分布的表和图是规范的统计表与统计图。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或频数分布)情况。编制次数分布表的主要步骤:求全距、决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组限和计算组中值、归类和登记。次数分布表分为简单次数分布表和累积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与简单次数分布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登记次数时从数值最小的一组开始,每上升一组,必须把以下各组的次数(频数)累积起来,然后进行登记。通常使用的次数分布图有两种:次数直方图和次数多边图。累积次数分布图分直方图和曲线图两种,常用的是累积次数曲线图。累积次数曲线图的形状不会由于组距的不同,而使图形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抽样数据制成的累积次数曲线图比较稳定。
第二节 集中趋势的描述
  集中量数也称平均的数,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它们的作用都是度量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集中量数的计算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的重要方法。
  算术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总次数(频数)的商,简称为算术平均数,或均数、均值。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依据各个数据的重要性系数(即权重)进行相乘后再相加求和,就是加权和。加权和与所有权重之和的比等于加权算术平均数。中数也称为中位数,指位于数据顺序排列正中间位置的那个数。众数有两种定义方法:理论众数、粗略众数。理论众数是指与次数分布曲线最高点相对应的横坐标上的一点;粗略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那个数。几何平均数又叫对数平均数,可以将几何平均数看作算术平均值的一种特例或变形。
第三节 数据分散程度的描述
  在次数分布中,数据间彼此差异的程度称作数据的离中趋势。离中趋势反映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代表次数分布的变异性。度量、描述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称为差异量数,差异量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分散,差异量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常用的差异量数有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等。
  平均绝对差是次数分布中所有数据与平均数之差(或距离)的绝对值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是经常用于描述次数分布离散程度的差异量数,它们是量度上的一段间距(或间距的平方),代表分布离散的程度。
第四节 数据关系的描述相关系数
  相关的概念指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程度,它表达的是一种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相关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本章介绍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各种相关法都有各自的使用条件。
  积差相关(又称积矩相关)是测量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等级相关包括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及肯德尔和谐系数两种方法。等级相关是根据两种顺序变量数据中,各对等级数据的差数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肯德尔和谐系数法包括无相同等级的相关系数计算和有相同等级的相关系数计算两种情况。当遇到顺序变量(等级变量)、相应的数据总体并不是正态分布、而且抽样的样本容量小于30时,采用等级相关法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质量相关用于计算一种变量按内容的某一属性划分种类,而另一种变量则为等比(或等距)测量数据的情况下的相关性,本章仅介绍质量相关中的点双列相关。点双列相关适用于两种变量中,一种为来自正态总体的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另一种为二分称名变量,即按内容的某一性质分为二类相互独立的变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4 06:43 , Processed in 0.1317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