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柳袁照:从9个孩子1匹马看生命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1 11: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柳袁照:从9个孩子1匹马看生命教育

  

  9个孩子和一匹马
  
  10个孩子和一辆拖拉机
  生命教育就是使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是生命传递生命的气息。”我以为,按照泰戈尔的意思,所谓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使整个人类,包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都富有意义。
  ■柳袁照
  11月20日至22日,由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苏州十中举行。台湾、香港和大陆(内地)的专家、学者,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各方关注生命教育的人士来到这里,开展学术交流、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培训等活动。
  这是一场以“生命教育”命名的会议。我以为,生命教育就是使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教育。泰戈尔说:“教育是生命传递生命的气息。”我以为,按照泰戈尔的意思,所谓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使整个人类,包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都富有意义。
  前两天,我把两幅图发到了微信上的朋友圈,并附上一段话:“第一幅是9个孩子骑在一匹马上,背景是草原,有生命的气息。另一幅是10个孩子与一辆正在行驶的拖拉机,孩子们有的已经坐到了拖拉机上,有的正在爬上拖拉机,有的正跑向拖拉机,背景是破旧的村舍和一条街道。是不是有一点不珍惜生命,甚至反生命的气息在画面上弥散?”
  很快,朋友们纷纷发表意见,一种喜欢第二幅图,另一种两幅图都喜欢。竟然没有人单独喜欢第一幅图。
  第一幅图上,9个孩子骑在一匹马上,是不是触犯了生命教育的伦理底线?生命教育不仅仅尊重人的生命,还要尊重除了人之外的生命。生命与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孩子们的快乐是建立在马不堪忍受的重负之上的。而我之所以不肯定第二幅图,是因为我看到了孩子们潜在的危险。所谓生命教育,包括生与死的教育,通过教育让人明白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孩子们这样奔跑、这样乘坐,驾驶员无动于衷,那分明是一种不珍惜生命的草率行为。可是,为什么我的那些朋友对此视而不见呢?
  不妨引用几段留言:“我欣赏后一幅。充满竞争,象征不同层次教育的差异。”“为了生存和发展,是做自己的事,自然纯真。”“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乡村的孩子们是斗士。”“我想到了奔波、奋斗不止。”“我看到的是,城市孩子欢天喜地骑着农耕时代的马;农村孩子无可奈何登上工业文明的拖拉机。”“第二幅是真实的存在,它沉淀在小时候肆意奔跑和嬉闹中,显出孩子的顽皮天性。”“我们的教育不要捆住孩子们的心灵就好!让他们顺从天性发展。”
  第二幅照片,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为什么大家不认同?有人说,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哪见那么多的事故?那时的孩子非常灵活,没有束缚,他们的生命力很旺盛。长大了有毅力、有韧性、能担当,哪里是现在的公子哥和娇小姐能比的。扒拖拉机是童年时快乐的记忆,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都有这样的经历,那时我们还能扒轮船玩。扒拖拉机与是否珍惜生命无关。农村交通不便,扒拖拉机就是搭顺风车,走路的人坐上拖拉机可以享受飞奔的快乐。
  第一幅照片,我曾单独放在微信朋友圈里,许多朋友看了赞美,说太可爱了。第二天再把它与第二幅一起摆在朋友圈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说,前一幅四平八稳,没有活力,骑马为了照相,第二幅坐车、爬车、追车是为了赶时间。第一幅在风景区照相处常见,第二幅在边远山区泥巴路上天天见。有的朋友说,两幅图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成长之路,第一幅图中,草原、蓝天、骏马,在如此辽阔、优雅的环境中,孩子被大人依次扶上马背,安逸地坐着,典型是“富二代”的生活缩影。第二幅图中,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穷困的学生,为了能早点到达而想搭上顺风车,奔跑、攀爬,不正向我们展示人生的成长必须努力拼搏才能达到目标吗?有的朋友干脆说:“选这两幅,放在一起才精彩。”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活,特别是学校生活?生命教育的宗旨到底是想让学生通过教育拥有怎样的人生?道理或许我们都懂,但是面对这两幅图上的情形,我们怎么办?理想与现实,有时相融有时不相融。现象与本质,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理论与实际,有时冲突有时不冲突。我们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教育就是让每一个生命在阳光下灿烂。
  多年以来,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理念。学校教育的“以人为本”是以“平等”为基础的,校长教师平等、师师平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百年校庆时,我们把一百年来所有教职员工的名字镌刻在校园长廊内。明年又将是一百一十年校庆,我们正在把一百一十年来所有学生的名字镌刻在校园长廊内,按姓氏音序排列,一样字体,一样大小。
  学校教育不仅要“以人为本”,还要“以生命为本”。为了一棵古树名木,我们不建房子,为了普通的大树,我们一再修改校园设计,以树为核心构建校园的布局。一草一木,都值得我们尊重。秋天,树叶黄了……生命在最后时刻还会焕发出光彩。在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时,我们把“生命校园”列在“诗性教育”的6种特色校园生活中。这个园子是园林,也是校园。园林有水、花草、湖石、亭台楼阁等要素,具备了这些要素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一个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还要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合、结构起来。学校有教师、学生、校园、课程等要素,具备了这些要素,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还要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组合、结构起来,还要看在这些前提下的运作和运作方式。生活的每一个场所都能成为教育的场所。园林的细节与校园的细节的境界,在于有无生命的光彩与意义。
  还是回到两幅画上,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人与物、人与生存环境,诸多纷杂的关系,似乎都有所呈现与体现。生命是平等的吗?教育的公平、平等是生命教育的前提吗?绝对的平等、公平是道德的吗,是对不同个体的真正尊重与敬畏吗?一位朋友这样留言:“9个孩子骑一匹马,我想到的是马的不堪重负。10个孩子踉踉跄跄追赶拖拉机,我看到了工业化侵蚀下农村孩子更加艰难的脚步。”我最欣喜的是这段留言:“两幅图我都喜欢,我没有想得那么多。”说得多好,城里孩子,农村孩子,环境不同,面对的生活与教育也不同。如何因势利导,才是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大爱、宽容、厚道,不正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意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7:40 , Processed in 0.0944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