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课题研究全程导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5 01:4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
第一部分
一、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认为写得不错的一份,佛山市三中吴勤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实施了解3+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式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于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的确有价值,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拾九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
    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三部分: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六)研究工作的步骤(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八)现有基础(九)经费估算(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矗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
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一、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准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 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一)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  
    任何教育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研究就无法进行。因此,必须对研究范围给以准确的限定。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1)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非常重要。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处延不确定,如“厌学生” 、“差生” 、“青年教师” 、“品德不良学生”等等,都没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例如:“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合作学习”要给以明确定义,对“交往能力”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还是指学生之间的交往。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叫做“给变量下抽象定义” ,就是对变量的内涵作出明确说明。在中小学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中,不仅要对“专业素养”这一概念下定义,还要指出“专业素养提高”的研究范围,将其框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骨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一有限范围之内。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二)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如“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科研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素养评价” ,分析当前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小学生的合作意识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他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例如,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等项目一一写出。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40:22 | 只看该作者
改善我们的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

   提到课题研究,在许多教师眼里觉得那应该是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的事,咱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小老百姓而已,教好自己的课,干好自己的活,兢兢业业挣份工资,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教师这一称号就行了。

其实不然。

做为一线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是改变过去拼时间、拼精力到想方法拼智慧的一种途径。费时少而收效大,何乐而不为。

没有一位教师不想把自己的学校搞好,任何一个学校的管理者都有着让自己的学校越办越红火的强烈愿望。我个人认为学校管理有两个方面三重境界,一是学生的管理。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教师队伍的管理,第一种境界是加引号的“人性化管理”,上下团结,左右和气,大家商商量量的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第二种境界是制度化管理,考核、量化,一切制度说了算,对事不对人;三是文化管理,营造人人积极思考,想办法出主意,建设浓郁的学校学术氛围。三者结合是最好的,前两者我们都做到,抓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力的途径,烘托学校学术氛围最好的措施之一就是科研课题研究。

再者,抓科研课题研究,是办出学校特色,办好让周边老百姓满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为什么而上学?小学生最单纯可爱,他们会说说长大后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初中生和高中生就不同了,考高分、上重点,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老师,中间对得起自己。尽管只有高分我们的学生适应不了明天,但是没有高分我们的学生绝对过不去今天。

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诗句,这是绝大多数莘莘学子的家长含辛茹苦、费劲巴脑供给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根本用心。尽管我们高呼素质教育,国家教育方针也明文规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教育仍然是出人头地、寻找更好职业的一种工具。考个重点初中、上个重点高中、进入名牌一本、找个金领职位,是所有中国家长、学生、教师甚至幼儿的梦想。这并没有错。教育确实有为了让人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生活这样一个实用的谋生功能。

国家为什么办教育?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在学校教育阶段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现在的关键是国家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另一类基于社会功利观念而存在的社会功利心理而左右,这种虽然没有明确阐明、被国家所不许的教育目的,是学校必须考虑的现实。这种情况下学校变得极其被动,甚至许多有思想、有个人认识的教师不得不低下头来向现实妥协,在左右为难中慢慢被这种偏颇的社会需要而同化。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学生家长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眼里只有分数、只有考试、只有排名。在当下的现实中,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仍然是在“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在“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说的不好听点,我们生存在夹缝之中。但是只要在夹缝中找到突破点,我们就有了特色。

怎么办?搞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想办法、找出路。其实不复杂,一手抓课堂教学的改变,使课堂教学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改变;一手抓学生学业成绩的稳固和提升,不但要狠抓,而且要抓死。

学业成绩的稳固和提升,只要认真研究、分工落实就可以解决周边老百姓是否满意的一大部分问题。家长对学校满意不满意看三个方面,吃、住、学。吃和住只要下力气都好解决,学业成绩最复杂。研究怎样落实,就是保证学生成绩的防线,只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得力,一定会见成效。

问题和难题肯定很多,比如内容设置,是不是根据这一节的目标和学生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总不能课一上完“同学们拿出来什么什么,从第几题做到第几题。”当天没学会的学生谁去给他查落补缺。再比如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怎样轮流安排周清,内容从何而来,时间如何调配,测试内容如何呈现给学生,批改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时间补等等。但是如果不去研究,那就根本提不上成绩的稳固和提高。

总之,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是看得见的,不仅可以改变过去拼时间、拼精力费时多而收效小的现象,而且是提升我们教学艺术的最有效途径;不仅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办出学校特色,办好让周边老百姓满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怎样研究

(一)选好题

选择课题是关键,假大空没意义。像有些课题选得就算是倾全国之力,教育部长牵头都不一定能弄得下来——《在农村中小学落实素质教育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这太大了。

现在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和教师以承担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为目标,而对于结合自己自身实际的校级课题根本不屑一顾。看来中国人都喜欢玩大的。到后来的最终结果是,课题一立项、一上报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没有坚持呢?一是课题名称就是直接从国家或省市级的文件上抄下来的,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捣个证书;二是套来的那个课题根本不适合自己,没有研究的生命和活力,干干干干就没劲了。

因此,选题首先要从实际中来。

(二)搞好分工协调

课题组一般由4到5个人组成,分工很关键,现在许多课题主持人在填写课题组成员的时候,关系不错填上吧,发证的时候能挂个名。这绝对不对,一人一个方面,分工明确,落实到人,才能有效果。

比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刚开始由于题选的有点大,感觉到没法下手了。但是工一分,事情变得明朗了,工作好做了。导课艺术研究、前置补偿艺术研究、揭示新知艺术研究、例题拓展艺术研究、课堂检测艺术研究和板书设计艺术研究都有专人负责,分工一到位,可以了。

协调很关键,一要协调学校领导,二要协调课题组的成员,特别是协调领导最为关键。有些事做为教师、做为课题主持人不好安排,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可以请领导去安排,可以让领导去说。

(三)制定研究进度运行表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时间进行到什么地步,运行表是调控的关键。凡事预则立。

(四)积累好各种原始数据和材料

材料的积累不仅仅是论文,它包括三大类:

1.影像资料类。(如实验启动动员会、学科组的考情分析会、学校班子专题碰头会、实验体验交流会等等。)要建立电子文档,使用专用文件夹保存,有刻录功能微机的尽量将其刻成光盘。物质投入的重视同样会推动实验的有效进程。

2.图片资料类。(包括影像资料类中的各种照片,学校活动等等。)可以存入文档,也可以同时打印出来(A4纸即可)放入文字材料内。

3.文字资料类。(包括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实验方案、实验计划安排、各项研讨会和碰头会记录、各学科教师典型单元测评试卷样本、易错易混问题集、经验交流论文、学生学情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等等。)对文字材料一定要归类整理,能做成电子文档的尽量做。

另外要注意搜集相关的同类研究资料,搜集的目的不是为了抄人家的,而是为了了解别人的做法,借鉴别人的经验。相关的著作、期刊、报道文章以及网络资源等等。

三、怎样推广

(一)做好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总结报告是反映实验最初构想、实验分工、实验运行、实验研究过程、实验各种原始资料以及实验成果和继续研究方向的总体材料。不能瞎编乱造,不能从网上拼凑组合。研究报告的撰写共分五个板块: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其中正文部分是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叙述(与实验方案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1.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该问题在周边学校、周边地区或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大致是什么样,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等等,要说细。)

2.研究的方法(为了研究这一课题,都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是如何使用的,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等要叙述清楚。)

3.研究结果(最后得到的各方面收获如何,像学生的能力、习惯、成绩,实验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各方面情况要表述真实、明了;要用前后数据的对比、原始资料的证明和个案举例来证明实验结果。)

4.分析讨论(所选择实验课题对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能力形成、教学质量提升好在何处,也就是说对上述实验结果中的各方面收获进行理论分析,要上升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去阐述。)

5.结论和建议(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结果式评论,对今后第二轮实验的深化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是附录(要将参考的各种资料和文献一一列举。)

(二)做好宣传

宣传很重要,会干也应该会宣传自己,目的是为了推广。引起上层注意了,可以很好的推介自己、推介学校,推介的过程是思考、工作的过程而不是形式。引不起上层重视,学校要推广,这不仅仅是对实验教师付出的肯定,更是促进学校工作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对教育科研最有发言权。因为我们就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真实情景之中,最了解问题的存在,我们接触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是最真实的(学生的状况、课堂的情况、学生的真实成绩等等)。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每天面对教材,却又不能创造性的使用它;天天面对课堂,却缺乏对教学的探索;整天价被困惑包围却习以为常,不去想、不去解决,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变,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劳动,怎么也无乐趣而言,最终只能是痛苦的教书、平庸的离休。其实做好教育课题研究只要坚持,就必见成效。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我们致力于事业,有做事、干事的精神,就一定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8:3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证据和价值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1期 作者: 格特?比斯塔
               
要: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实践,应当基于证据或至少知于证据的理念继续使政治家、政策制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之神往。这个思想方法的影响力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迹象。但同时针对基于证据和知于证据的实践的理念,不断增多的文献却提出了一些有关其可行性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个讨论的一些前设对这个领域做更深层的探讨,聚焦在这个讨论中的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维度并在每个领域发现缺失:在知识论领域有一个知识缺失,在存在论领域有一个效能/功效缺失,在实践领域有一个应用缺失。这些缺失加在一起不仅对基于证据的实践提出了质疑,而且突出了规范性、权力和价值的角色。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大致论述了基于价值的教育的思想,以作为基于证据的教育的另种选择。因为政策制定者对于证据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和应当获得什么的期望令我感到不安,所以本文的贡献主要是力图给教育者和其他专业人士提供论点,以帮助他们抵制那些关于证据在他们实践中的作用的没有正当理由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抵制存在于他们实践中的没有正当理由的介入。
关键词:基于证据的教育;基于价值的教育;什么起作用;知识论;存在论;规范性
引言
在世界许多国家,像教育这样的专业实践应当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或至少从证据获取信息(evidence-informed)的理念极具影响力。快速浏览一下期刊名,我们会发现,“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不仅继续风靡,而且明显出现于大量的专业领域中: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展这一理念的医学领域(参见 Guyattetal,1992 ),经由诸如社会福利工作、辅导甚至图书信息领域,一直到教育领域。当然,证据应当在专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理念在直觉上有吸引人的地方,并且人们很难想象出一个论证来反驳证据的参与。与其他工作领域不同,“专业”概念声称拥有“对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特殊知识和技术”( Freidson ,1994 , p.167 )。这不只对专业人员运用的知识的基础提出了问题。既然专业工作以人类福扯为导向,把专业实践基于可获得的最好知识看起来是一个充分合理的论点。
这并不是说证据在专业实践中应当是唯一重要的。因而重要的问题不是证据是否应该在专业行动中有一个角色,而是它应该充当哪种角色(参见Otto ,Polutta & Ziegler, 2009 )。这同时要求我们反思的问题是证据能够充当那种角色,因为抱有不可能实现的有关证据的期望是没有意义的。后一点对于政策制定者接受“基于证据的实践”理念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倾向于对证据有过高的期望(比如参见 Weissetal,2008 )。这种倾向在某些观点下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即一些观点认为专业人员应当仅仅被允许做那些具有确凿研究证据的事情。在我看来,这种方法正是霍姆斯等人 (Holmesetal,2006 )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一种极权主义形式。②
一些人对于让证据在专业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表示支持,另一些人或对“基于证据的实践”理念本身表示担心,或对该理念本身在具体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性表示担心。在这两个群体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讨论(如参见 Hammersley,2005;Smeyers&Depaepe,2006;Holmesetal,2006;Cornish&Gillespie,2009 ; St.Clair, 2009 )。虽然一些人告诫要小心对待从科学证据中所能得到的,另一些人却仍在继续提高效仿“医学模式”的研究,以解决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如果不是全部。③在我以往对这个讨论的贡献中(Biesta,2007a;2007b;2010a),我特别强调了“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理解所导致的“民主缺失”,着重论述了证据的某一种使用方式如何会对教育实践产生威胁,即会取代专业判断和取代对教育目标、目的和管理的更广泛的民主的思考(见Biesta,2007a)。在本文中,我将回顾先前讨论过的一些方面,并在分析中增加更深更多的维度。我的反思将呈现在为“基于价值的教育”( value-based education )所做的论证中,以作为除了基于证据的教育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呼唤以价值为基础的教育作为一个选择,并不是想要表示在以价值为基础的教育中证据没有任何作用,而是试图强调证据的作用服从于价值,因为价值是构成一种实践之所以被当作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
我的分析将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在每个方面,我会呈现对某一特定维度的两种不同“解读”。在知识论方面,我将区分代表性知识论和经互动知识论④;在存在论方面,我将区分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在实践方面,我将区分应用和纳入。我还会在每个方面指出一种缺失:在知识论方面存在一种知识缺失(knowledge deficit ),在存在论方面存在一种效能/功效缺失(effec-tiveness/efficacy deficit),在实践领域存在一种应用缺失(application deficit )。这些缺失不仅对“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提出质疑,而且突出了规范、权力和价值的作用。在最后一部分,我将讨论这些缺失对教育实践意味着什么,而这会把本文引向为“基于价值的教育”这一理念所做的论证中。因为政策制定者对于证据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和应当做什么的期望让我感到不安,所以本文的贡献主要是力图给教育者提供洞见和论点,以帮助他们抵制那些有关证据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的没有正当理由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抵制在教育实践中那些非正当理由的介入。
一、关于“什么起作用”的证据?
讨论基于证据的实践这一理念的一个起始点可从“证据”这个词的含义中找到。牛津词典这样定义“证据”:“可获得的事实与信息的一个集合,(用来)表明一个信念或论点是否为真或令人信服。”⑤所以尽管证据与真理问题有关,在这一定义下,真理与虚假问题并不适用于证据本身。如果我们把知识定义为“正当化的真实信念”—其含义为对某人来说要知道某事,那它必须是真的,它必须被相信为真,并且该信念必须要正当化—那么证据在证明类似信念为正当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⑥换句话说,证据促成认定某一特定信念为真的论证。正是从这个方面说,“证据”一词的意思与“知识”一词稍有不同。这可不仅是语意上的游戏—尽管仔细思考“基于证据的实践”和“基于知识的实践”所具有的不同修辞效果很有意思—而且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即所谓的证据会比正当真实的知识更加宽泛(比如,可以想一下在法庭上建立证据时,证词和证人报告所具有的角色)。这还表明,对于为某种信念或论点提供的证据,需要对其相关性的比重有所判断,而不是说在证据与真理之间存在一种机械论连接。
尽管在理论上是如此实践中的工作却以粗糙的方式运行(见Hammersley ,2009)。在有关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讨论中,“证据”通常专门从认知的话语来考虑,即视其为知识,更具体些是真知识。证据进一步被限定为科学知识—这种科学知识被理解为是通过科学研究产生的,而关注点实际上倾向于放在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上,即实验研究,具体说就是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sed controltrial )。这是因为这种实验被认为是有关“什么起作用”( what works)的有效科学知识能够产生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这与强调“什么起作用”的理念本身也是有关的,因为事实是为了产生更好或更令人期望的状况,许多专业人员(如果不是所有人员)在一种“启动变化”的模式中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样,专业人员的介人是否会产生想要的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关于“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讨论中,“什么起作用”的问题具有一个核心的角色。
然而,针对以上讨论有三个议题需要思考。第一个议题是以上讨论中的知识论维度;与它有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产生出“什么起作用”的知识,具体说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通过实验研究所产生的知识的性质。第二个议题是以上讨论中的存在论维度;与它有关的问题是介人和结果之间的连接是如何真正获得的,特别是如何使事物在社会领域里的运行成为可能。第三个议题是以上讨论中的实践维度;与它有关的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专业实践可以真正说是建立在知识或证据之上的,并且我们是否应当从科学知识的应用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基于证据的实践”的发展。
二、知识论:代表性还是经互动性?
前文已提到,尽管有更加准确的意思可以赋予证据这一概念,但是被期望形成实践根基的证据,通常却被视为真的科学知识—即有关“什么起作用”的、产生于随机控制实验的科学知识。由此引出的问题是“真理”在这个语境下应该如何理解。在讨论“基于证据的实践”中,尽管对其知识论维度的关注甚少,但给人的印象是“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论点依赖于代表性知识论。这种知识论把真的知识看成“事物”在“世界”中是怎样的一个准确代表。假如我们确实能够产生又真又全的有关“事物”在“世界”中是怎样的知识,并能够产生管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关于规律的知识,那么我们在某个时刻有可能会确定地说,当我们做了A,那么B就会跟着来。从这个角度看,在教育领域中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知识这个事实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这表明我们还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以便我们能够包括组成教育现实的所有因素、方面和维度。如果能够协调我们的研究力量,并向同一方向传送能获得的资源,如一些论证所显示的那样(如见Prenzel , 2009 ),那么我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会为教育实践促成一个完美的证据基础;并且,遵循同样的逻辑,为其他任何实践领域促成这样的证据基础。
我认为,介入有关真的或客观的或完全的或完美的知识是否可能这样的抽象讨论中,不会有什么结果,特别是因为在这样的讨论中,那些赞成者或反对者通常把他们的论点基于一套类似的前提上(参见Bernstein, 1983; Biesta & Bur-bides, 2003; Biesta, 2005)。我宁愿希望强调一个实践性更强的论点,即与代表性知识论和实验性方法论之间的张力有关的论点。⑦代表性知识论把知识看做独立于知道者、并且不受知道者影响的世界的一幅图景—约翰·杜威把这一概念指做“旁观者视野中的知识”—而实验总是对那个世界的介入。从代表性观点看,这些介人只能看做对世界的曲解;这意味着那些介人威胁到获取真的知识的可能性。⑧走出这个困境的方法不是不信实验法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不管如何,人们可以论证许多(如果不是全部)知识已经通过实验法和介入而产生—而是考察介人者知识论和生产知识的实验法取径所具有的启示。这正是约翰·杜威在其有关知识和识知的著作中所采取的路线。
我已在别处详细讨论过杜威的观点(参见Biesta & Burbules, 2003; Biesta,2007a)。我在此处想要强调杜威观点的一个重要启示—对于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的理念之知识论基础,这一启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理解知识是什么并如何获取它时,如果我们认真对待实验法,则不得不放弃旁观者视野中的知识论—即假定知识是关于观察一个固定的、独立于观察者的现实—并且不得不承认我们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是关于关系的知识。具体说,是关于我们的行动和那些行动导致的结果二者之间关系的知识。与代表性知识论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经互动知识论(Biesta & Burbules, 2003 )。在经互动知识论中,实验法不再呈现为一种对现实的曲解,而是关于现实知识的获取方法中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这种知识不是对“意识之外”固定世界的描述—在传统话语里,这种知识是非客观的,因为我们参与到它的生产中。但这种知识又不是仅仅由我们的意识创造的—这就意味着在传统意义上,这种知识也是非主观的。这是一种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是经由我们对世界的介人而产生的。所以,认真对待实验法,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放弃获得完全的、关于现实的知识是可能的这样的想法。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只能是一种主观的“近似现实”—即卡尔·波普的观点—而且因为“现实世界”总是经由我们的介人而呈现,并且因为我们的介人而导致“现实世界”变化着。杜威的实用主义实际上是说,我们是在一个“不停发展的宇宙”中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已完成的宇宙”的旁观者。
杜威的经互动知识论看起来很适合解释“什么起作用”的理念。毕竟,其焦点完全在行动和结果的关系上,而这意味着通过实验法产生的知识的确能告诉我们“什么起作用”。但是,代表性知识论对“什么起作用”的解读和经互动知识论对“什么起作用”的解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从代表性知识论看,有关“什么起作用”的知识延伸至未来—毕竟,如果我们有了现实本来面目的完全知识,那么这个知识在未来应当仍然有效—可是经互动知识论的观点则意味着我们所能知道的是有关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那些行动和结果发生在过去。代表性知识论会暗示我们的知识提供给我们确定性,而经互动知识论—认真对待实验法的知识论—则呈现给我们过去什么是可能的,同时并不保证曾经可能的还会在未来发生。经互动知识论让我们做出过去什么曾经起作用的确凿断言,而不是未来什么将会起作用的断言。“过去什么曾经起作用”的知识在我们试图处理当下问题时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它提供给我们新的和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此刻碰到的问题,还因为它提供给我们解决当下问题的假设。用杜威的话来说,它使我们的行动和问题的解决更加明智。由于这个缘故,通过实验法产生的证据无法提供给我们行动的规则,更不可能给我们以行动的指令。⑨对于通过实验法能产生的知识和这种知识能被应用的方式之间的缺口,我希望称其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知识缺失。这表明从结构上而不是从实用上说,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我们不得不行动的情景之间,总是有一个缺口。如此,所谓实践的“知识基础”从来没有充分过,将来也不会充分。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实践中这个空缺是怎样弥合的—而这是我下面将要讨论的。
三、  认识论:因果律还是复杂性?
在有关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讨论中,不仅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可能获得关于介入和结果之间关系的完全知识,而且存在涉及这些关系本身的问题。介人是怎样运作的?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建立的?简单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其实应当说过分简单化的—想法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介人是起因,并会导致结果,而且认为在最佳的条件下,原因必然会产生结果。这是一种“魔弹”⑩式的因果律概念,即如果可能的话,在社会领域中其实也要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存在。在系统理论的话语中,这种条件可被描述为封闭系统的条件:这种系统处在一种与其所处环境隔绝的状态中。反之,开放系统的特征则表现为它与其环境之间一定程度的互动。封闭系统以决定论的方式运行,而开放系统则以可能性的方式运行。循环系统是以某种方式反馈给自身的系统,以便使系统的行为成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动力结合之后的结果。符号系统不是通过物理动力运行的系统,而是通过意义交换运行的系统。
运用这些区别我们可以说社会领域中的大多数运行过程以开放和非决定论的系统进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运行成为循环系统,因为事实上组成系统的元素—单个的人—具有思考能力,而这就意味着基于他们的解释和理解,他们可能会改变自身的行为,而这种改变绝不单单是物理意义上“推与拉”产生的结果。社会系统总体上是符号系统,这是因为其元素之间的互动不是建立在物理动力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意义和解释之上的。在这样的话语中陈述,教育以开放循环的符号系统为特征。教育之所以是符号系统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在物理动力层面的互动,而是在意义层面的互动。教育系统运行是一个循环系统,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行动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解释和理解的。教育系统总体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这些系统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发生互动(尽管是在复杂性之简单化的条件下,见下一部分)。
系统理论对我们的讨论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强调虽然多数有关“什么起作用”的言论建立在封闭的决定论预设之上,但是社会现实—一个许多实践被认为应当发展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社会现实—恰恰不是封闭的决定论系统。换言之,多数关于“什么起作用”的言论,运行于机械论之存在论的预设之上,可这样的存在论不是人类互动领域的准则,而实际上是一个例外。这就是为什么“医学、农业和其他领域的卓越进步”无法那么轻易地从教育领域中期待得到。那些进步被认为是来源于“实践者对证据作为实践的基础的接受”,特别是从随便控制实验得到的证据(( Slavin , 2002 , p. 16 ),但是教育的动力从根本上不同于诸如马铃薯的生长或者化学的动力。
我想称以上问题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功效缺失。它表明在社会领域中,介人不会以机械论或决定论的方式产生效果,而是通过—在结构上而非实用上—开放的过程产生效果,因而介入与效果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至多是可能性的。
四、实践:应用还是纳入?
功效缺失的存在带来的问题是:在专业行动和社会领域中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部分答案就藏于我所说的复杂性之简单化的现象中(见Biesta, 2010b;Osberg & Biesta, 2010)。复杂性之简单化与简化行动选项的数量有关—那些行动服务于系统中的元素。例如,快餐店是一个把复杂性简单化的系统,因为能获得的行动选项的数量—不仅对顾客而且对员工来说—都明显地减少了,以便使快速而顺利的运行得以可能。电话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使用的自动语音交流程序是另一个复杂性之简单化的例子。虽然在那些情况下,其益处不是在整个过程的速度上,而是在其周全性上。也就是说,自动语音交流程序保证所有方面都提到了,并按照方便电话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顺序进行交流,而不一定是方便顾客的顺序。复杂性之简单化不只发生在商业机构中。学校也是一个运行在复杂性之简单化下的系统。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其本身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给人类学习提供一个特别的社会场所而把学习的复杂性简单化的方式。学校建筑通过把人类的学习与日常生活隔离开,并通过提供给人类学习以有形的场所,把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简单化。学年、时间表和课程把学习置于时间边界内。更深层次的复杂性之简单化通过如下测量而发生:把相似年龄、能力和成绩的学生集中到一起,通过使用分阶段的课程,也许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评鉴和考试的管理制度,把他们置于相同的学习内容之下。在通过评鉴和考试获得的大量学校教育的结果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才会被拣选(Biesta, 2010b)。
顺着这样的思路,复杂开放的系统渐渐类似于较少开放的系统—在这些系统中,输人与输出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可能性联系越来越少了,最后导致常规性和结构开始出现。理解了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就会使某种工作和那种工作的数量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需要做那种工作以便能创造出一种秩序;在那种秩序中,事物得以运转,而且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更可预测和更有保障。这些常规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构建,而不应把它们理解为自然发生的现象。说它们是社会性构建不是说它们好,也不是说它们不好。虽然在一些情况中,复杂性之简单化可以非常有益;但在另一些情况中,它会具有局限性。由于为一个系统中的“元素”减少行动选项之数量的任何努力都与权力的运作有关,所以复杂性之简单化应当理解为一种政治行为。
如果想要理解为什么且如何使事物在像教育这样复杂开放的系统中起作用是可能的,那么复杂性之简单化的思想是重要的。不仅如此,这个思想有助于挑战一个论断—此论断常被用来论证像教育这样的领域应当成为基于证据的领域。如前文所引述的,这个论断就是“医学、农业和其他领域的卓越进步”被认为是来源于“实践者对证据作为实践的基础的接受”,特别是从随机控制的实验中获得的证据(Slavin 2002 , p. 16 )。从这里产生的疑问是情况是否确实如此,即我们是否应该把那些领域的进步理解为应用科学知识的结果。布律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发展了一个反对以这种方式来思考现代科学的技术性成功的有趣论述,特别是在他的著作《法国的巴氏清毒法》( The Pasteuriza-lion of France) ( Latour, 1988)和《行动中的科学》( Science in Action ) ( Latour,1987 )中,拉图尔从知识论的视角评论了现代“技术科学”( techno-science,拉图尔的用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技术科学家”在他们的实验室构建出“事实和机器”,而这些事实和机器会传播到实验室之外的世界。它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成功传播,可看作是那些事实和机器所基于的知识的特质的表征。
尽管拉图尔没有找到理由来怀疑为什么技术科学家能在他们的实验室中创造出有效的事实和机器,而且尽管他也不想怀疑在某一时刻,那些事实和机器会在建构起它们的实验室之外的地方出现,但他的确挑战了这样一个论断—我们应当把这个过程理解为事实和机器在实验室之外的应用。拉图尔暗示,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外部世界被转化为实验室的环境。他写道:
没有人看到过实验室事实移动到了实验室之外,除非实验室首先使用“外界”情形,并且外界情形被改造,以便外部世界适合实验室做法。( La-tour,1983,p. 166)
在他的有关巴斯德的书中,拉图尔提出并论证了巴斯德的方法不是在法国乡村的所有农场中应用某种技术的结果。恰是因为法国农场的重要层面首先进行了改造,使其近似于产生那项技术的实验室环境,巴斯德的技术才能够起作用。正如拉图尔所论述的,“只有在你尊重一套实验室惯例的条件下,你才能把巴斯德实验室设立的实验室惯例延伸至每个农场”( Latour,1983 , p. 152 )。《法国的巴氏消毒法》一书仅仅是现代世界如何因现代科学而发生变化的例子。拉图尔一遍又一遍地论证这不是把事实和机器引到“外部”世界的结果,而是转化外部世界的结果—为的是使这个世界成为实验室环境的一部分,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事物才能运行并且是真的。
对于“把外部世界转化为内部世界以便使事实和机器能够存在的庞大事业”,拉图尔称之为计量制(Latour, 1987 , p. 251)。计量制可以理解为一个为事实和机器而创造的“简易跑道”(同上书,p. 253 )。计量制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转化,一种把社会纳人“技术科学”网络中的过程。这样一来,事实和机器可以不费力气地“运行”其中。因此,如拉图尔所言:“没有科学以外的世界,只有使科学事实得以流通的狭长网络。”( Latour, 1983 , p. 167)这个过程最为明显的领域可能是医学领域,因为大部分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在非常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某些情况要求个人创造那样的环境—比如,通过说明某种药物不能和酒类一起服用,或者指示如果某人打算驾驶汽车,应该禁止其服用某种药物。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在更严格和严控的医院环境下运行。从这个角度看,医院是实验室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间地点”。在那里,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运行变得可能。一方面,我们把医院、疗养所和普通医师等等当成一种福利发展;另一方面,重要的是我们应记住,所有这些是如何存在于一个更加庞大的医学一药学“复合体”中的—即人、物、职业和利益编织在一起的一个庞大网络。仅是这种网络的规模和数量,已经使得对卫生医药事业的不同思考,更重要的是不同行动(如果不是变得不可能的话),变得非常困难了。
与前面提到的两个“缺失”一致,我建议称这个层面为基于证据的实践的应用缺失。我这样说是想强调,从科学知识的应用角度来思考现代科学对社会的作用—这对基于证据和基于证据的观念具有核心作用—至少忽略了一些重要层面,即使科学知识的应用成为可能的那些层面(特别是转化外部世界以便知识成为可应用的那些工作层面)。这种角度的思考甚至充当为一种意识形态,使实践纳人某些特定网络的过程无法显现。所有这些都是重要的,因为这些发展倾向于限制人们进行不同作为和不同思考的机会。这特别表现在为有“可替代的”医药事业而创造机会的持续斗争中(“可替代”这个词本身显出了所谓“常规的”力量)。恰恰从这里,我们可以走向关于规范、权力和价值的问题。
五、从基于证据的教育到基于价值的教育
本文前面已经论述过,有关基于证据的实践,我们能发现三种缺失:知识缺失(即有关行动和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识从来只能提供给我们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功效缺失(即如果不是在全部,那么在多数社会性互动的情况中,我们具有开放循环的系统,这导致在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接从不会是完全决定性的)和应用缺失(即实践可通过应用科学知识而发生改变的观念,遮盖了改变实践以便知识可以起作用所需要做的工作)。这三种缺失已经对基于证据的实践“工程”及其通常呈现的方式提出了严肃疑问。另外,本文已经介绍用“复杂性之简单化”概念来理解在开放循环的符号系统中使“事物起作用”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即在行动和结果之间创造更多“模式化”连接。这样做的方式是减少系统中存在的行动选项的数量。本文已强调这带出了关于“权力”( power)的问题。终其究竟的议题是:谁具有权力为了谁而减少行动的选项。这还引出了“规范性”( normativity)的议题,因为任何减少复杂性的刻意努力,表达的都是什么是值得想望的特定偏好。所有这些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核心作用,因为教育不只涉及任何学习或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教育是一种目的性实践—一种被目的界定的实践—而这意味着关于教育行动和设置的决定总是不得不关注这些行动和设置应该带来的令人想望的结果(参见Biesta, 2010a)。
教育的目的性特征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理由来提出这样的主张:“什么起作用”的问题—即教育行动的效能的问题—总是从属于目的的问题。只有当我们为我们希望取得什么提供了一个答案后,才能开始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那种结果—我们不能忘掉前面讨论过的那些局限性。既然证据至多只能提供给我们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可能性联系的信息,基于证据的实践的理念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如果证据是教育实践的唯一基础,教育实践会完全没有了方向。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中,价值(values)是首要的(Ax & Ponte , 2010 )。
基于证据的实践的一些辩护者会支持程度较弱的选项—知于证据(evi-dente-informed)的实践,但这种选项中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的论点依然是如果我们希望使用有关行动和结果之间可能性关系的任何知识,那么仍然有一个重要判断需要作出,即我们是否希望应用那些知识,而这依然是一个价值判断(Smith, 2006; Biesta, 2009)。这个价值判断有两个维度。一方面这涉及的问题是关于“什么起作用”的信息在整体上的可取性。这里的论点是即使我们能够发现达到一个特定目的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我们可能仍然想决定不按照那个方式行动。比如,有一个关于家庭环境会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研究证据。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单纯为了提高儿童未来的教育成功机会,让儿童与父母分开是不可取的(当然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确决定让儿童与父母分开是最可取的行动,但这不是被“什么起作用”的知识所指引的,而是被“什么是最可取的行动方式”这样复杂的价值判断所指引的。在这个例子中要求对潜在的益处、“介人与不介人”的潜在危害做一番仔细评价)。教育不但要求对行动的某一特定方式之可取性有一个总体上的价值判断,而且对我们在教育中试图获取某种想望的结果所能使用的手段有一个价值判断。对于后一方面,我们可称其为教育性价值判断。这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内在关系。我们在教育中所使用的手段—我们的教学风格、我们试图对某种方式的行动和存在进行改善而用的方法—对于教育目的来说不是中立的,而可能潜在地教给学生一些东西。在这里,惩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可能对于某些形式的惩罚之有效性掌握着有力的证据,而且我们可能甚至得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即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惩罚,好处胜过坏处。但是我们仍然决定不使用惩罚,因为它教给孩子“迫不得已通过使用暴力实施自己的愿望并想怎样就怎样是正当的和被准许的”( Carr, 1992 , p. 249 )。在关于我们是否应该在教育中使用奖赏的情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以上这些论点表明价值不仅是教育实践的一个要素,而且是教育活动的构成性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规范性导向,没有“什么是教育上值得想往的”决定,没有对教育实践之目的的清楚表达,这些实践就不会存在,或者说它们不是以教育实践而存在。因此,只有从教育实践的目标和目的出发来考虑,关于证据和效能的问题才会开始具有意义。毕竟,如果我们不事先决定实践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就不会有证据产生和证据收集。这并不是说一旦做了这样的决定,证据就可以接管实践了,因为就证据能产生的范围来说,证据需要通过“什么是教育上值得想望的”决定的过滤。然而,这里不单单是价值首要还是事实首要的辩论。在本文中,我已力图论证关于证据和证据所具有的能力会为实践充当信息基础和信息来源的论断是有缺陷的,或者至少是有问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以这种方式能生产出的知识具有局限性,而且因为在人类和社会领域中,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在强度和稳定性上也有局限性。对于基于证据的实践,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像医学和农业这些领域的变化确实是这些领域里有关“什么起作用”的科学证据被应用之后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迫切重新思考基于证据的实践这样的“工程”。这样的思考需要包括知识的局限性、社会性互动的本质、事物可以运行的方式、在这种运行当中权力的运作过程,并且最为重要的是,构成像教育这种社会性实践的价值和规范性导向。
注释:
①致力于基于证据的实践理念的期刊有: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Dental practice, Evidence Based Nursing, The Journal of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Coaching and  Mentoring, The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Th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for Schools.
②Holmes et al.  ( 2006 )还使用“微观法西斯主义”概念批评在健康科学领域中的有关证据的话语,并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案例。
③关于这个观点见Prenzel, 2009;另见Biesta, in press。
④原文为transactional epistemology。作者解释杜威最初使用interaction表示事物之间的互动,但注意力常会落在互动中的两个实体上。后来杜威倾向于使用transaction,主要是强调事物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故译者以为只译为“互动知识论”有损原意。英文词缀trans一此处取“通过”、“经过”的意思较合适,故尝试译为“经互动知识论”,即经由交互过程本身,而非事物本身,而呈现出的事物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译者注。
⑤"evidence".The Oxford Pocket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2009.  Retrieved September 15,2009from Encyclopedia. com; http;//www. encyclopedia. com/doc/10999-evidence. html
⑥是不是有可能把知识理解为“正当化的真实信念”是另一个问题。自从Gettier (1963 )提供了“正当化的真实信念”不能视为知识的例子后,这个议题就成了讨论的话题。
⑦这是对杜威关于这一点所做的详细论述的一个精简总结,如见Dewey (1929)
⑧这是在解释量子物理学时一个让人感到困难的议题。
⑨我希望强调,此处的论点不是基于对经互动知识论的优胜之处的断言,而总体上是一个哲学的论点。它实际上集中在这样的问题上,即如果我们运用一个能认真对待实验法的知识论,那么什么会出现。所以此处对经互动知识论的论述只是基于克服实验法方法论和代表性知识论之间的张力(如果不是矛盾的话)。前者在基于证据的实践的辩护者的思想中具有核心角色,而后者是那些辩护者运用在他们的论证中的知识论,以便为这种方式产生的知识所断言的优胜之处作辩护。
⑩魔弹(magic bullet)指能灭杀特异性致病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而又不伤宿主的药物—译者注。
参考文献:
[l]Ax, J.&Ponte,P(2010).Moral issues in educational praxis " A perspective from peda-gogiek and didactiek as human sciences in continental Europe. Pedagogy, Culture&Socie-ty, 18(1),29—42.
[2]Bernstein,R. J.(1983).Beyond objectivism and relativism:Science,hermeneutics,and praxis. 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Biesta, G. J. J.(2005).What can critical pedagogy learn from postmodernism? Furtherreflections on the impossible future of critical pedagogy. I. Gur Ze?ev(ed),Crit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pedagogy today.  Toward a new critical language in education. Haifa;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aifa ) ,pp. 143一159.
[4]Biesta, G. J. J.(2007a).Why“what works" won?t work.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the democratic defici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Educational Theory, 57( 1),1-22.
[5]Biesta,G. J. J.(2007b ) .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need for critical distance.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3(3),295-301.
[6] Biesta,GewirtzG. J. J.(2009)Values and ideal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judgement.  S,P.  Mahony,I.Hextall&A.Cribb(eds).Changing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pp.184-193).London:Routledge.
[7」Biesta, G. J. J.(2010a). Good education in an age of measurement:Ethics,politics,democracy.  Boulder, Co:Paradigm Publishers.
[8]Biesta, G. J. J.(20106).Five these on complexity reduction and its politics. D. C. Os-berg&G. J. J.  Biesta(Eds).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pp. 5-14.
[9]Biesta, G. J. J.(in press).An alternative future for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Zeitschrift fur Padagogische Historiographie.
[10]Biesta,G. J. J.&Burbules,N. (2003).Pragmatism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
[11]Carr, D.(1992).Practical enquiry, values and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theor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 18 ( 3),241-251.
[12]Cornish,F.&Gillespie, A.(2009).A pragmatist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in 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of Kealth Psychology, 14 ( 6),800一809.
[13]Dewey, J.(1929).The quest for certainty.  Jo Ann Boydston(ed).The Cater IVorks(1925-1953). Volume 4.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4]Freidson,E.(1994).Professionalism reborn:Theory, prophecy and poli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5]Gettier, E.(1963).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Analysis,23(6),121一123.
[16]Guyatt G, Cairns J,Churchill D,et al.(1992).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268,2420-2425.
[17]Hammersley, M. (2005).The myth of research-based practice:The critical case of educational inqui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8(4),317-330.
[18]Hammersley, M.(2009).What is evidence for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R.  St.  Clair(ed),Education science;Critical perspectives. Rotterdam:Sense,pp. 101—111.
[19]Holmes, D.,M array,S. J.,Perron, A.&Rail, G.(2006).Deconstructing the evi-dente-based discourse in health science:Truth, power and fac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vidence Based Healthcare , 4 ( 3),160-186.
[20]Latour, B.(1988).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Latour, B.(1987).Science in action.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22]Latour,B.(1983).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K.D.Knorr&M. Mulkay(eds).Science observed. London; Sage, pp. 141-170.
[23]Otto,H.U.Polutta, A.&Ziegler, H. (2009).A second gener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Reflexive professionalismand causal impact in social work.H.U.Otto,A.Po-lutta&H. Ziegler(Eds).Evidence-based practice:Modernising the knowledge-base of social work. Opladen:Barbara Budrich,pp. 245-252.
[24]Osberg, D. C.&Biesta, G. J. J.(Eds)(2010).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25]Prenzel, M. (2009).Challenges fac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Vital questions:The contribution of European social science. Strasbourg;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pp. 30-33.
[26]Rasmussen , J(2010).Increasing complexity by reducing complexity:A Luhmannian approach to learning.D.C.Osberg&G.J.J.Biesta(eds).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 pp. 15-24.
[27]Slavin, R.  E.(2002).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olicies: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7),15-21.
[28]Smeyers, P.&Depaepe, M.(eds)(2005).Educational research:Why“what works”doesn?t work.  Dordrecht " Springer.
[29]Smith, R.(2006).Technical difficulties;The workings of practical judgement. P. Smey-ers&M. Depaepe(eds).Educational research:IPhy “what works” doesn?t work. Dordrecht;Springer, pp. 159-170.
[30]St. Clair, R.(ed )(2009).Education science;Critical perspectives. Rotterdam;Sense.
[31]Weiss, C. H.,Murphy-Graham,E.,Petrosino, A&Gandhi,A. G.(2008).The fairy godmother-and her warts;Making the dream of evidence-based policy come tru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9(1),29一47
[32]Wiseman, A. W.(2010).The uses of evidence for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Global contexts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34( 1),1-24.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6:0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工作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作者:李向冬
一些中小学校长向笔者诉苦:我们也知道教育科研重要,可我们学校没有笔杆子,没法做!他们以为,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没有“笔杆子”就没法搞研究!
不少中小学教师抱怨道:教育科研固然重要,可我们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哪有时间和精力做研究呢?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在教育教学之外抽出时间来做一些额外的任务。
面对校长的诉苦,笔者解释道,教育科研并不等同于“写论文”。通俗地说,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个“干—想—写”的过程。第一个环节是“干”: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脚踏实地地干,这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科研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个环节是“想”:我们的“干”不是简单机械盲目地干,不是“脚踏西瓜皮”地干,而是在不断思考中理智地干,“想”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是科研的中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能否在干中想,这是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线。第三个环节才是“写”:把一些问题想清楚了,写下来,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与同行分享。可是有时提起笔往往写不出来,说明没想清楚,回去再“想”,“想”不清楚,继续再“干”。“干”中“想”,“想”中“写”,“写”中“想”,“想”中“干”,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过程,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写”,只是教育科研的最后一个环节,决不是全部。因此,只要一所学校里还有人在“干”,还有人在“想”,那么就可以做教育科研。
面对教师的抱怨,笔者解释道:教育科研并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另搞一套,更不是每天用八小时干教育教学,再用四小时干教育科研。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应该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换言之,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以学术头脑和科研意识来审视日常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会更理性,更有预见地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线教师的研究过程与工作过程应该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工作过程和研究过程大体上是同步展开,同步发展的:
作为工作过程:作为研究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
   在思考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研究假设;
   设想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 研究设计;
   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 ————————— 研究过程;
   问题得到了解决 ———————————— 研究结果;
   写成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 ———————— 成果发表。
举例说明:
笔者在长期的师资培训和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须受到关注和帮助,于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申报立项了一个省规划课题《乡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研究》——这就是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如何有效地帮助乡镇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经过反复学习和思考,认为在外界条件和生存状态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施加各种教育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干预,引导教师树立健康自我新概念,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在压力状态下自我调适,自我缓解,自我放松,自我成长,应该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是研究假设。
接着我们选择三所学校的部分教师作为被试,设想出一套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比如,发放资料让他们自学自省自悟;巡回作专题讲座,进行教育性的心理干预;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要求被试做心理认知作业,与不合理信念作斗争;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在合作交往中解决共同问题等等,并对研究进行“前测——干预——后测”等比较规范的通盘考虑。——这就是研究设计。
接下来笔者与同事杨老师一起用了一年半时间每月一轮风尘仆仆深入三所实验点校,巡回进行课题活动,实施研究方案中设计的那些方法,只要可能会对教师心理健康有利的措施我们就施加。——这就是研究过程。
经过一年半的前期准备,一年半的研究过程,最后经过前后测相关样本T检验,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又通过自测问卷调查和被试的主观感觉分析,发现虽然学校环境和工作条件均没有什么改善,可是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也就是说,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就是研究结果。
最后,我们把前后四年的研究准备、研究思考、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以及研究结果写成了课题报告,送上级教科院所参评;同时又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程以及心得写成了长达三十五万字的著作《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就是成果发表。
该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踏踏实实的工作过程,但是由于我们是带着学术头脑和科研意识去工作的,我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我们的工作具有预见性,我们在工作中时刻关注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因此我们的工作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较为规范而完整的研究过程。
这是笔者一生中所做的最为完整,最为规范,时间跨度最长,最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的课题。2002年,我们的课题报告获得了金华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送到省里,只获得省基教成果三等奖。一个三等奖,相对于我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如前文所说,我们不能太功利,不以成败论英雄。教育科研的三大目标,我们已经圆满地达成了两个:60多名被试在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而笔者,作为课题的第一主试兼第一被试,由原来不知“强迫症”、“躯体化”为何物的“门外汉”,迈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门槛,能够学着在“助人自助”中寻找快乐,有时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问题解决了,自己成长了,这就足够了,至于得不得奖,得什么级别的奖,已经无所谓了!当然,半年之后喜讯传来,该课题的最终成果,著作《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且受到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广泛欢迎,短短半年两次印刷,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为该书再次印刷写序,原浙江省教委主任邵宗杰为该书写书评,人教网把它列入“心理书库”加以介绍和推广,2005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奖”二等奖。目前,我们正在通过专题讲座、论文、著作等形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期望对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有所裨益。
上例说明,虽然一开始我们并不想得到什么,但由于我们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将工作过程和研究过程水乳交融结合起来的研究,是研究者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研究,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福音的研究,是研究者和被试共同成长的研究,因而,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的研究是一个成功的研究。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5:22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做好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课题过程性资料的内容
1、什么是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
2、课题资料的种类
从目前中小学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六方面资料:
基础性资料。基础性资料是课题研究前期以及课题研究中所作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等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
计划性资料。计划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
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专题性资料。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是专题性资料。
效果性资料。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这是形成最终成果的主要资料。
成果性资料。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都育来自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
其中,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也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性资料。对于小课题研究来说,过程性资料已经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部资料了。这些资料比较繁杂,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3、课题过程性资料主要有哪些内容?
    件:
课题立项申请书
批准书
课题方案   (具体每个阶段的研究计划   每个阶段的总结)
过程性资料(材料与课题要具有相关度):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 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
★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大事记,主要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效益。
★课题中期评估申请  中期评估报告  阶段成果
★课题结题申请书    课题结题报告  最终成果
看到这些内容,老师们一定会感到非常熟悉,我们日常教学中就在做着这些工作,比如:教学反思、随笔、案例每月都写,教学活动我校也是每月一次。但我们获得的资料可能只是侧重某一方面,它们是独立的、零散的、无计划的,有效的搜集、整理、分析,使零乱、芜杂的资料成为典型、有序的资料,为验证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最终会取得研究的成果。
课题资料中有了这些材料,不仅使文档丰富而有质量,同时,它还可以使课题实验者对各个研究项目有细致的了解和把握,防止课题研究者将研究流于形式,为督促与检查提供了事实依据。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我们要做在平时、重在实践、边做边理。达到过程资料翔实,研究实践真实,研究成果丰实。
    二、课题过程性资料怎样搜集和整理
(一)搜集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搜集资料时存在问题主要是:⑴文献资料不注明出处;⑵事实性材料没有时间、地点,没有背景;⑶对资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证;⑷经常看到采用举例法,不知道该典型在所属群体中的位置;⑸搜集资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调查问卷,往往是欠科学;⑹对材料缺乏综合分析,有时变成材料堆砌,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等。
    知道了不足,在收集资料时,我们要做到
1、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
现在,就结合江苏省一位教师的一次小课题研究具体谈一谈。上学期,结合学校的课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研究”确立了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能力。这位教师准备有计划地搜集以下资料:小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总计划、每学期计划)、理论学习(书籍、笔记、下载资料)、学生诚信调查表教学采风(教案、说课、评课)、反思随感(反思、随笔、案例)、活动记实(课题整个研究过程大事记)、阶段总结(每学期一份)、成果汇总(经验总结、论文、文章、学生作业、作品、教师荣誉
他制作成了目录,先把类别写出来,然后把手中已有的资料,按类别编写在相应的目录下面,以后每增加一份资料,就在相应的内容上进行补充。
2、联系日常教学实际,让搜集变得轻松、愉悦。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做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我们可以把每个学期所做的具体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记录下来,归类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导处安排的各类教学活动、学生作业、试卷及卷面分析等。这样,我们的研究就可以变得内容充实,变得科学严谨。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就会信心百倍。
3、明确每一项资料的具体要求,才能使搜集更有效。
    ⑴课题实施方案
进行课题研究事先要设计一个研究的方案,这个方案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课题的来源和期望。说明课题的起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说明研究的对象是谁,如何取样本,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涉及的理论领域和要学习的内容。
   *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研究结果的表达与应用。说明研究结果如何表达;是报告式还是叙事式,还要说明研究结果如何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体现,发挥何种作用。
⑵课题研究计划
不必写的太拔高,不需要写太多表扬自己的话。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写清楚这学期自己计划完成几件事,大约在什么时间完成,以什么方式完成,到期末时对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虑转到下一学期继续执行,还是取消这个计划,重新考虑新的计划。
⑶调查表
要设计好选配得当、措词精确的一套问题,编制成问卷。
⑷研究成果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结构可以是“报告式”或是“叙事式”。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言。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
(二)整理资料的步骤
其实,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整理资料的过程。
整理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整理资料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核对的任务是对获得的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以保证基本事实资料的可靠。分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学研究重要的辅助工作,通常采用核对资料、选择论据、汇总统计、综合加工的办法进行加工整理。
无论是哪一级别的课题研究,都是需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都是大同小异。
课题研究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和结题验收阶段,一般情况下要进行一年时间,有时还要更长时间才能结题。这样时间一长,刚开始的热情就会减弱,就会产生惰性:反正没来验收,"赶趟",等到时候再收集、整理也不迟。这样一来,等到验收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缺东少西。所以,日常坚持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大家都是有心人,都是喜欢思考的教师。细心、恒心加耐心就等于成功。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也会坚持得更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4:1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目录

一、教育科研简介

1、教育科研概述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19

2、教育科研基础知识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0

3、教育科研的意义与任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1

4、教育科研的基本原则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2

5、教育科研的类型划分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3

6、教育科研的步骤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4

7、教育科研的对象特点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5

8、中小学教育科研特点与策略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6

9、对前人研究工作的借鉴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7

10、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8

二、为什么搞教育科研

1、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29

2、教育科研——学校生机与活力的生长点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0

3、教师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1

4、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2

三、教育科研课题

1、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3

2、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4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5

3、教育科研课题与问题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6

4、确定教育科研课题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37

5、确定教育科研课题的目的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42

6、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443

四、教育科研方案

1、教育科研方案制定的步骤和方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44

2、教育科研方案制订的基本模式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45

3、教育科研方案常见问题及对策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46

五、教育科研设计

1、研究设计的概念任务功能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47

2、研究目标的设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48

3、研究计划的设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49

4、研究方法的设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0

5、研究变量的设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1

6、研究指标的设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2

7、研究取样的设计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3

8、操作定义设计的基本方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4

9、判定研究工具或研究方法结果信度的方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5

10、研究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6

11、信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57

六、教育科研方法

1、教育科研计划的制定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0

2、教育科研实施计划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2

3、教育科研的实施与成果表述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3

4、比较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4

5、教育观察研究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5

6、教育经验总结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6

7、调查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7

8、实验研究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69

9、文献研究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74

10、行动研究法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77

11、中小学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的意义与基本环节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83

12、科研的思维过程与教育科研的步骤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86

七、教育科研论文撰写

1、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概念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95

2、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97

3、教育科研论文撰写中的几个问题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698

4、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700

5、科学技术报告等编写格式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711

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格式标准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702

八、教育科研管理

1、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74716

2、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http://club.jledu.gov.cn/index.php?uid-3255-action-viewspace-itemid



引文来源  教育科研资料大全 - Qzone日志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3:0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理性视野
作者:黄海春
   不管是什么时期、何种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对于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有人认为,教育学是“关于教育问题的科学”,①这是很有道理的。可见,只有以解决问题为旨归的教育科研,才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推进器。
  一、问题意识。是一种科研意识
  所谓问题,就是有待解决的疑难。就是事物的矛盾,是知与不知、明与不明的对立统一。有问题,才有课题;有问题,才有科研。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教育科研工作者,如果你有很前卫或者很现代的教育理念,并不表明你就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只有当你思维的触角深入实际、理性的视野关注问题时,你的科研意识才真正确立起来。所以,对问题的关注。是一个人思维活动和研究工作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教育家,他晚年创作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虽然已形成为一部系统、完整的道德教育教材,但它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教育实践中遇到的59个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日本现代教育家佐藤学也是非常重视对问题的观察和研究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效益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缺乏这种关注问题的科研意识,教研人员如果深入实际不够,如果没有向下的眼光。那么对于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工作使命往往就表现为一种茫然或者麻木:一线教师如果观察实际不够。如果没有质疑的精神,那么,对于自身的工作就找不到提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往往就会表现为停滞不前,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黔驴技穷。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教育的发展正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关注,教育科研工作将会出现危机,走向迷失。如果没有了教育科研的支持和推进,教育也许难免误入歧途。
  二、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秩序: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
  工作的秩序,其实就是工作的规律。任何工作,离开了秩序和规律,效率和效益便无从谈起。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秩序,应该是: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
  首先是发现问题。平常有问题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育是复杂的。问题也往往是层出不穷。所以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或者有意义的问题。正是研究工作的起点。问题引发研究,深刻的问题导致深入的研究,因此确定问题,即我们常说的选题,对于研究工作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②问题虽然可以来源于书本,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实践,所以,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其次是研究问题。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研究问题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搜集材料,马克思曾经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③充分地占有材料就是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材料越丰富,就越能多侧面地反映问题的实质。二是分析研究,使我们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④三是形成理论或是形成指导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是研究的结晶,是研究者理性思维的成果。
  最后是解决问题。这是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解决问题的过程,既伴随于研究问题的过程之中,又后续于研究过程结束之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在于它是直接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或者说,它最终就是要解决问题的。通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才体现出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原有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对原有问题解决的体会和启示的记载,以及对新问题本身的描述,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一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秩序,和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的认识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基础教育科研工作也正是要遵循这样的秩序和规律,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功能。
  三、关注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特性
  显然.关注问题的教育科研,与关注理论、关注书本的教育科研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把理性的视线投向教育实践的广阔领域,关注问题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学生、问题课堂、问题管理等等。
  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研究方式上。以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生成性研究为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课题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有科研实力和科研积极性的学校往往是等着、盼着或者争着上级教育科研部门下达的规划类课题,然后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评奖的等次,也往往和是否属于这类课题有关,这种研究其实是一种指导性、预设性的研究,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种研究的成果常常是写手们的“笔下生花”.成为“温室的花朵”、“墙上的芦苇”,成为学校的一种装饰。然而今天,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于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校长与教师们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自发地展开研究,同时寻求科研部门的专家指导,从而使研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生成性研究。
  第二。在研究重点上,以实际问题为主。
  自下而上的研究,出发点不是一种教育理论,也不是一种教育的政策或法规,更不是专家们的主观臆想,而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所面临的大大小小、层次多样的实际问题。当然,在基层学校内部,在教育实践领域,校长所面临的一般是整体性的、宏观层面的问题,而教师所面临的一般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就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善于发现和提炼这些问题,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发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因此,这种指向问题和实践的研究才是真正具有价值和效益的研究。当然,问题众多,究竟研究什么,是需要选择的,而当问题确定之后,怎样进行研究,更需要认真思考。
  第三,在研究类型上,以行动研究为主。
  过去,大部分教育科研主要是一种实验研究,这种研究一般需要有理论假设,需要严格控制变量,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因而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大大地制约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现在,中小学更多的则是采用行动研究,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⑤可见,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把行动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是统一的,成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本身也是实践者。”⑥这种研究强调反思、跟进和矫正,主要依托经验来进行。当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目前,这是最适应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采用的一种研究模式。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教育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为主。
  最近几年.“案例”一词频频见于我们的教育报刊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案例、结合案例来研究教育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而且,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和采用。的确,起源于法学、医学和工商管理学界的案例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成为了教育科研领域的新生事物。
  “案例区别于一般事物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⑦所以,案例研究是一种真正关注问题的研究方法。案例,是真实的、典型的,是一种记载和描述;是问题、是情境,也是一种挖掘和反思。所以,案例研究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第五.在研究成果上,主要体现为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等。
  基础教育科研是为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所以,教育科研的成果就应该主要体现在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上,或者说,体现为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具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
  在普遍倡导“科研兴校”、“校本研究”的今天,教育科研其实是学校的一项群众性的工作,既然如此,教师的科研成果就不一定要求是公开发表或者获奖的论文、研究报告,而大量的则应该是教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记、案例分析、经验与反思等.这样的成果才真正具有最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对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就不能只看形式.更重要的是看它对于改进教育教学的实际作用。
  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科研的成果绝大部分是“写在书本中,放在抽屉里的,挂在墙壁上”的.没有产生应有的、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今天自下而上、关注问题、在行动中采用案例进行研究的教育科研所产生的成果(如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等),是直接反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
  第六,在价值取向上,以关注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经验提升和实践状态为主。
  传统的、经典的教育科研,其价值取向主要是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获取新知。其实,这对基础教育科研工作者特别是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很不现实的。关注和指向问题的基础教育科研.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应当关注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因为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自主积极的态度,需要惬意顺心的环境,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科研就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其次应当关注研究主体的经验提升,因为基础教育科研主要不是一项基础研究.不应追求新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它主要作为行动研究,则应当实现研究主体实践经验到理性智慧的转化和提升,从而促进研究主体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最后应当关注研究主体的实践状态.即研究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更适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新形态.并为解决同类实践问题提供一般意义上的经验借鉴。
  注释:
  ①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曲程,迟凤年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页.
  ②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第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7页.
  ④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第96页.
  ⑤黄超文、杨昌江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研工作创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84页.
  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第58页.
  ⑦郑金洲.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三--教育案例[J].人民教育,2004(20).
    转载: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作者:黄海春: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来源:《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0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2:0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丁念金

教育研究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一是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具体化;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进行理论构思,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四是收集研究资料;五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六是检验假设,得出科学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裴娣娜,9-13页,1997〕也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依次划分为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科研课题的确立,此为起始环节;二是文献查阅与获得,此为基础环节;三是研究假说的构建与验证,此为实施环节;四是科研论文的撰写,此为收获环节。〔刘电芝,66页,1997〕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一是确定研究问题;二是查阅文献资料;三是进行研究设计;四是研究的实施;五是撰写研究报告。〔侯光文,2002(3)〕

我们认为,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5个基本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有一定的课题的,都是对一定的课题进行的研究,因此,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只有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才是有的放矢。

    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研究的设计。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有必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系统的构思,设计好研究方案,以保证教育研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的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包括提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等具体工作。

    第三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论据为基础的,只有在具备充足可靠的论据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研究结论。科学研究的论据主要存在于各种资料之中,以各种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资料代表了基本的科学事实。确定好研究课题和作好研究设计之后,就要根据研究课题及其设计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在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通过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收集。

    第四个环节是资料的分析处理。在教育研究中,作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还有必要对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资料中所体现的规律,以此作为作出研究结论的基础。

    第五个环节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在教育研究中,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并将研究结论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一项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以上5个基本环节是就完整的教育研究而言的基本的研究过程。并不是每一项教育研究工作都包含上述5个基本环节。有时,教育研究在上述5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还会有反复。

    以上5个环节就构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教育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如何进行上述5个环节的工作,即包括: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课题;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如何收集教育研究的资料;如何对教育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所有这些方面都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范围。以后各章将分别探讨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如何进行。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1:16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许佳

教育实验是教育科研中行为最复杂、要求最严格、方法最规范、科学性最强的实验。

一、问题

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趋势,在科研课题验收和工作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系列问题:

缺乏规范性

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实验时,只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充其量只能算是论文或工作汇报),几乎没有任何过程的档案材料,有的教育实验用子课题的研究计划、研究报告来代替总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报告,主件不清,辅件不明;更有甚者,实验题目本身就不明确、不具体或不合逻辑,如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活起来。

缺乏统筹性

教育实验大多是学校自发行为,是否开展教育实验,开展哪项教育实验,几乎都由学校自己决定、自主选择;校际间缺乏交流,上下缺少沟通。

缺乏计划性

实验计划《方案》匆忙而粗糙,实验的自变量没有可操作性,因变量不具可测量性,无关变量没有实验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什么时间进行到哪一步,哪一步骤由谁具体负责,实验的预期效果等都不明了。

缺乏严肃性

学校从报刊或参加研讨会中,得知某项教育实验的信息,不作任何可行性论证,便心血来潮,循风而动。有的学校或为了得到重视科研的美名,或为评职晋级,或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于是将教育实验变成了应景之作。

缺乏历史性

部分中小学在开展教育实验时,不了解相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有些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致使教育实验走弯路。

缺乏辩证性

一些中小学(或教师)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结果不作辩证分析,只说正面,不讲负面;只谈成功,不言失败,孰不知失败中恰恰可能蕴含着最有价值的因素。

二、对策

解决实验问题的对策如下。

增加实验研究过程的科学含量。课题的确定,要从学校或教师个人教育工作实际问题中寻找课题,课题要有明确的实验假设,要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并经论证后正式定题。

明确构成教育实验的基本要素,做好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依《实验计划》对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以及阶段性总结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培训可从两方向进行:一是科研骨干培训。以校本培训教材《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依据,通过专题讲座、实验专题报告进行培训。二是课题培训。对本题实验指导的理论、实验变量、方法步骤、实验测查、专项措施进行课题培训,使实验课题的每一成员都要基本掌握实验方法的要素及关键。

积极组织教研人员参与课题研究,这对提高研究理论水平,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极重要作用。

加强科研检查指导,定期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研究课题进行检查,并实施专业技术规范研究过程。

建立校际间的课题研究组织。通过学校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力攻关。

为有效的实施过程管理,必须建立课题组,组内明确分工,不允许有任何理由的挂名。要有专门组织机构(科研室或科研处)负责本校科研规划、管理及社会化科研协作。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把教育理论、科研方法的学习作为教师自学的重要内容。此外,校长应带头参与实验。

《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1:57:05 | 只看该作者
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课题研究
      
     许多一线教师认为,做课题研究是很难的,自己就是个教书匠,课题研究应该是专家们做的事。作为一线老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很重,没有有时间和精力力去做。对科研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实,这是因为对教育科研不了解,对学校里的课题研究没有正确认识而产生所致。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专家所作的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它是属于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是用于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研究和实践行动。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有一个研究的中心(理论支撑),有具体的操作思路——这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但是,课题研究又不等同于传统的教研活动,它是对教学经验、总结的一种提升,表现在它的过程是规范的,它重视理论的指导参照作用,它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一、一线教师必须学习课题研究。
      首先,做课题研究是教师自身提高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提出:“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前,我们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相似相同的工作,熬到一定年头,自然就有了经验,也许不用备课也能教了,凭经验、吃老本就能应付。所以,有人称我们为“教书匠”。但是,教育改革呼唤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教师,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而做课题研究是提高我们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做课题要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查阅、收集、学习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书籍。一般做一个课题,大约看5-6本书,上网查许多资料,这样就有意无意地促进了我们多看书,多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另外,做课题要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一个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将随着学生的实际,实验的可行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就容易形成反思教学的习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科研的意识。
其二,做课题能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困惑。学校里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它和我们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密切联系的,课题的提出就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实施的过程就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不断反思调整的教育教学行动,而课题的成果就是解决问题,达到师生双赢。例如:国家级课题“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实践性研究”就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发现学生识字任务重,容易出现疲倦、机械、回生等现象,教学效果不佳,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和字理知识,进行了课题研究,通过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字义,做到见形知义,形义结合,有效的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又如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畏作文,作文难的问题,个别学校进行“双积累两结合的研究”和“学生生活化习作研究”。可见,做课题不是教师的“副业”,不是加重工作的负担,而是帮助教师更高效,更高层次的工作的途径,应成为教师的“主业”。
      二、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撰写课题方案)→实施研究计划(收集整理阶段性成果,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结题(整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推广和运用研究成果。
      2、要学会选题:  选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是探索的第一步。课题选得好,教科研工作就有可能顺利进行;课题选不好,教科研工作就难以开展或难以进行。因此有人说,好的课题等于成功的一半。
      (1)怎样确定研究课题?树立一个思想: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                       
      教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要独立研究大型的理论性课题,确实难度很大,不切实际。然而,中小学教师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众多问题中找出有实际意义的题目,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条件,确定自己有可能进行研究的教育科研选题。这样的课题来源于实践,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还能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从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中找到自己的科研课题呢?身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众多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地处理各类问题,有些容易解决,有些不易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解决得好,有些问题可能解决得不尽人意,如怎样转化后进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虽然问题众多,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科研课题。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作为教科研课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作为教科研课题的问题应具备哪些特点。①问题具有科研价值;  作为课题的问题首先应具有研究价值。所谓研究价值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指研究的这个问题,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选定的课题要具有应用价值。②问题具有科学性,作为课题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的明确,立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具有科学性的课题既要有实践基础,又要有理论基础。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具有实践基础相对容易一些。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事实依据,容易使选题具有实践基础。如,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普遍感到困难的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对选题的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科学理论的选题,起点低,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只要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地充实自己,就能在教育实践中选择好③问题具有创新性: 作为课题的问题必须具有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没有人做过或没有人在做的课题,或者是别人做过却未能解决或者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要做到选题新颖,有独创性,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创新性的课题;二是怎样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所谓创新可以表现在多方面,如:反映新的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反映新的视角,应用新的研究方法。
      (2)哪里去找我们课题的灵感呢?
      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符合“想好了做”这个教育科研的重要特征的。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答案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不是的。如果你以科研的意识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学习态度的原因,预习不充分;有学习能力的原因,自己学不会;有心理因素的原因,胆子小……这时,你再反思:学生是求知最强烈的,这就是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这样,一个课题就形成了。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了解学生的现状是必不可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意识。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谈话法、观察法等了解你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现状,并进行分析,从而寻找课题研究的来源。学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学生的不足、缺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3)选取微型课题的一些小窍门:工作中你最苦恼的事;工作中你最感兴趣的事;新的教育要求;新的教育理论的启示;参与别人的课题;别人成功的经验;别人失败的经历
      (4)我校现有的课题研究                 
      3、论证选题
      选题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为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也能确定好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为了节省时间, 最好是看教育文摘类的杂志和报刊,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之类的东西。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科研信息量。②学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我们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新的教育观念、理论在学科中具体反映。“新课标解读”是有必要反复学习的,它能使我们以最捷径的方式汲取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背景,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我们做好课题的方向。从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也可以寻找到我们课题研究的依据。③要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主要了解自己所做的课题是在什么层面上: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过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有待我们去研究的?他们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结果是否科学?了解别人研究的程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根据自身的特长、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具体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撞车事件”,重复被人的老路,造成精力、物力上的浪费。选题、论证的工作可谓:“远行之前先探路”“磨刀不误砍柴工”。
      4、课题研究的方法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等等。
      行动研究法   目前国际流行的一种教师研究的方法。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的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果效果不佳,出现新问题,再诊断、分析、制定进一步方案,循环往复,改善提高教学行为。程序: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 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
      特点: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适用: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验法”   通俗地说,这是一种先想后做的研究方法(相对来说)  ——“想”: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形成某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构想,即“假说”(亦可称假设");——“做”:就是将形成的假说在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控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对实验对象变化、发展状况的观察,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说。
      三、学校对课题教师的一些要求
      1、认真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做好记录,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科研水平
      2、积极参加课题组活动,服从课题负责人的安排,自觉接受课题组的考核,履行在课题组中的职责,按时完成、上交课题资料。
      3、每学期完成课题研究“五个一”活动:一份课题研究计划、一节课题研究课、一份研究课教案、反思(或案例)、一份听课、评课记录、一份课题小结,并上交课题组长。
       教师的工作的确是一项劳心又劳力的工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重复的工作中,我们总想改变些什么,总想有点新东西,总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点什么。在这期盼中,教育科研向我们款款走来。
      以两句话和大家共勉:行动即研究,研究即收获;累并快乐着,赢在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6:18 , Processed in 0.1270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