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课堂重返“因人而异”的年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4 23: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课堂重返“因人而异”的年代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我不知道哪一个年代,或者哪一个国家,会把课堂的精致,追求到像今天这个模样;更让我觉得困惑的是,真的不知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荣耀,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把课堂上到精致的程度,甚至上到极致的程度,这固然是一种荣耀;可一旦把课堂的精致与极致,作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与深深的恐惧;对坐在教室中的学生来说,上课似乎不再是学习,而是对教师的欣赏。难怪今天的学生,究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他们是讲不清楚的;但问他们教师的课上得怎么样,他们评课的水平应该不会比教研员差多少!
回首我们的求学经历,把课堂演绎到精致或者极致的教师,我们除了远远的围观或者欣赏之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东西。但那些在课堂上显得有些婆婆妈妈的教师,正是在他们的婆婆妈妈之间,留给我们的,是对我们每一道题目,每一个知识点的点滴关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嘘寒问暖;对我们前程与未来的操心与焦虑。课堂的本质,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对教师而言是帮助学习。课堂中要有学习的发生,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止于欣赏,欣赏是一种观众的态度,而不是演员的举止;课堂中更要有对学习的帮助,但不能让课堂中的帮助止于教学,教学是一种职业的态度,而不是一种热诚的举止。判断一堂课的好与坏,不应该把教师置于聚光灯之下,被聚光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程度与深刻程度。
至于教师在课堂上用什么方式来帮助学生,应该没有精彩与不精彩之分,也应该没有有效与无效之别。教师这个职业最为伟大的地方,就是一生都在帮助别人。要想真的帮到学生,一是要有帮学生的真诚之心,把学生的成就当自己的成就,把学生的未来当自己的未来,如果总想自己出人头地,或者让自己抛头露面,那这个真诚之心就会转变成功利之意,学生就会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另一是要有帮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在这儿是针对学习而言的,学习是讲就系统性的,只有系统性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不掉在知识点的陷阱里,不会受阻于某一习题的面前;但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寻找到可能成为陷阱的知识点,要寻找到可能成为绊脚石的习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是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相对应的,只有对学生学习系统性的熟知与诊断,才可能寻找到教师教学中的针对性。当教师脱离教学的针对性,而去追求课堂教学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时,教师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失去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不应该来自于教师教学的精彩程度,而应该来自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以及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明星,同样的道理,在不同时代,都得有不同的明星。只有极少的明星能够跨时代生存,而且,跨时代生存的,基本上不是求新求异的明星,我们欣赏的不是他们的出名,而是他们的实力,当然还包括他们的为人。如果教师希望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来吸引学生,教学会成为教师持久的负担与永恒的恐惧;随着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审美疲劳,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精彩,就会成为更重的负担与更大的恐惧。当课堂中没有了学习,学生很自然地成为观众,教师不得不走到前台;知识成为教师的道具,学生成为教学的工具,哪还有什么求知欲,哪还有什么成就感!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但结果并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没有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有的是更辛苦的教师,有的是更困惑的学生。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呢?恢复教师在课堂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才可能让教师的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变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把最做秀的一面表现出来,教师需要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课堂中的优秀与否,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教师需要依托最真实的自己,来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与能力特点相吻合的教学风格,而且这个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是学生容易适应的教学风格。只有这个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才不再是教师恐惧的对象,也不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对象,教师才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走近真实的学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只有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学生才可能去适应和顺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使得自己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者,变成课堂学习的行动者。
课堂还需要教师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恢复一个完整人的性格品质,对教学内容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理念,对日常生活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另一个方面,要把课堂中的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课堂既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他们的生活场所;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之外,还在课堂之外学习。当教师以完整人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当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人来看待时,师生之间追求的不再是精致与极致,而是脚踏实地;大家不再因为那些功利的精致与极致而紧张,反而因为回归日常生活而心心相印。到了这样的程度,课堂就变得因人而异了,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有着自己的学习使命。教师抛却了教学结果中的功利心,也就把课堂中的学习责任感还给了学生;教师抛动了教学形式中的功利性,也就找回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4:47 , Processed in 0.1018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