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意态萧散的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5 13:4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意态萧散的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
宋代与当代相比,没有整体格局和气魄上的阳刚与恢宏。北宋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朝代,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多次失误,让它的国力不振,仿若时时都可能有危机出现。表现在书法上,宋代则是大兴刻帖的时代,如果从淳化秘阁法帖开始,则一时翻刻者继起且反复转刻许多都离本来面目太远。再加上士子们为了科举取士,常常“趋时贵书”,因而磨灭了很多士子的艺术个性。从宋代书法整体观之,有见地的书法家选择了最适应他们才情的行书,开始共同构造一个“尚意”的氛围。我们常常提起的苏、黄、米、蔡,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多以行书为主要书体。而对于草书而言,黄、米在不同于前人的理解上向着两个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其中米芾主要本于晋韵,有所继承和突破。而要论在草书上有所创见性的,则只有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举进士,碉叶县尉,历官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书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作成以后升为起居舍人。并曾兼为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又改鄂州,后因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后,召其为吏部员外郎,他辞而不就,得知太平州,之后又遭谗除名,羁管宣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像许多优秀的大文人一样,他在官场上的命运多不佳,然而其文章书法才华却极高。
黄庭坚的书法其实以楷书、行书最先成熟,所以在他看来,“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攻矣”,或谓“今日欲学草书当求智永千字文”,这两句话即说明了在他看来,草书的学习之路,必须以真书作为基础,而开始习草,则当从小草而入大草。黄庭坚自己就是这样,从智永而后才走入张旭、怀素的大草世界,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自谓学书过程中“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类推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现存黄庭坚较为重要的大草作品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刘禹锡竹枝词》、《廉颇蔺相如传卷》和《诸上座帖》等。
单从他的草书作品的形态来看,他融合了张旭、怀素、高闲等人的风格,然后加进了他的性楷书基础,写出了独特的面貌。黄庭坚最讲用笔,要求“字字要用笔”,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宋代尚意的追求,所以他的大草与张旭、怀素相较,又别有一种风味,其意铿锵沉着、其形欹侧多姿、其气势韵致连贯,在草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地位。
与《李白忆旧游诗卷》和《诸上座帖》相比,《廉颇蔺相如传卷》中的笔意相对要萧散,用笔最实,有篆籀气,如其对怀素书法的评论:“予尝见怀素师《自叙》草书数千字,用笔皆如劲铁画刚木。此《千字》用笔不实,绝非素所作。书尾题字亦非君谟书。然此书亦不可弃亚栖所不及也”。亦即表现了山谷所谓的“”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
的感觉。
临习《廉颇蔺相如传卷》前要认真体会黄氏的用笔方法,我们发现,此卷用笔的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张与驰、顿与挫的关系处理上,行笔从容不迫,这种被王世贞成为“缓”之病的从容不迫,恰是黄氏大草书在用笔之上的特点之一。在具体的练习中,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其翻转之笔的运用,黄庭坚书法的技巧掌握得是非常好的,他极善于用锋,要处理好顺势书写与翻转笔锋之间的关系;其二,黄庭坚讲究用

笔,其草书之神可以说基本上是与其用笔分不开的,而此处的用笔全然超出了汉字本身 的结构规律,为了表现线条的美,一切都已屈从于线条为准则,其高腕运笔的纸执笔方式在此更趋灵活,更有表现力。在苦悟用笔与勤于书作的漫长过程所掌握的独特的控笔技巧,与其浪漫主义的气质,通过具有灵性气质、雄迈用笔和隽逸笔势的狂草书长卷,表现得十分彻底。临书时可以劲键的长锋狼毫和夹宣熟纸或绢为工具,以利于表现。不过《廉颇蔺相如传卷》由于圆转太多,与怀素书法的面目,尤其是与《自叙帖》的面目过于接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并不是黄氏最杰出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相较于《诸上座帖》。所以,我建议在学习此帖的同时,可同时参以对《李白忆旧游诗卷》和《诸上座帖》的取法,以利于更为全面的把握黄氏大草长卷的书法风格个性。
诚然,黄庭坚的成功是必然的。如果说欧阳修是以学者的身份参与书法,苏轼是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参悟书法,那么黄庭坚书法则是这两者与其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融合的、在书法上的独特反映。他学书还重视一个“韵”字,尽管在批评者与欣赏者那里,其“韵”往往为“奇”所掩,但我们仍然坚持其取法的书家中少不了对“二王”书法营养的汲取。在学习“二王”的同时,他能遗貌取神,深得《兰亭序》似奇反正、似断实连之旨。正是对王书和颠张醉素的综合取法与通会,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酝酿出了他舒展而纵横、雄逸而豪迈,奇宕而飘逸,沉着而痛快,浪漫而理性的“山谷辐射体”。无论大字还是小字,无论行书还是大草,都能给人一种博大磅礴之势。在看似开张欹侧、富于变化且有悖常理的形态体势中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优美姿态,给人一种震慑感。不过这种成功的创作范型,又最易给后学带来某种误解。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讲,在“辐射式结构和抖擞的笔道的迷惑”下,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真正的技巧内涵”。的确,当我们学习、欣赏和取法黄庭坚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取其观念的书学思想,取法他对传统与古典那具有理性性格的叛逆,取法他那以现实为依托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黄庭坚的书风研究与欣赏,当我们立足当代,回首古代的时候,我们居然发现古代的先民在许多时候都具有着创造革新的前卫意识,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共鸣罢!

                                                                                          王    景
                                                                 二零零八年七月二日于愫雅斋西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23:34 , Processed in 0.0984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