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22|回复: 25

默轩:关于【书目】的博文汇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5 16: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书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aeda20100odfo.html

今年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的作业不错。
万虎(1091000263)的《给力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很欣赏梁任公针对胡適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而写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对列举的书目、读书要领和治学方法都有所讨论,包括胡梁之后顾颉鲁迅汪辟疆等人的书单。结束时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假使我们都是听话的,按照先生们所列的最低限度书目来读,然后等我们成为大家,给下一辈未来的大家开列书单,我们所列的书目是在我们看的书目基础上再精简一番,然后如此下去,越来越低的最低限度最后能够开设的书单我估计就仅有了《中国历史与文化》。”
现在的国学热已经泛滥于国际,已经成立了一堆国学院,还在继续成立,继续策划。只是国学的概念没有因此清晰,国学的讨论不仅没有结论,有关讨论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进步。
在纠缠国学概念的同时,不妨回到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数百年的老话题上去,初学看什么。
从元朝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清朝龙启瑞《经籍举要》以来的导读书目传统,到张之洞手里发扬光大,《輶轩语》《书目答问》《劝学篇》一以贯之,尤其是《书目答问》一印成名,成为清末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国学书目。从光绪二年(1876)到今天,影响了一代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显然《书目答问》还会影响到明天念中国书的人。要说中国人所著书目的社会影响力,古往今来无一部可以出其右者。
当年余嘉锡先生求学之初,读《书目答问》,“骇其浩博,茫然失据,不知学之所从入”。(见《论学杂著序》)直到读了《輶轩语》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推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不禁雀跃”,“购得之,则大喜,穷日夜读之不厌”。
《四库总目》确实有指引学术门径的作用,以前的江浙读书人家常置此一部,供读书人批阅,或供子弟求知问学。但能从这样一部大部头著作的阅读中入门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今天这样文化快餐充斥的时代,连国家项目省部项目都变成文化快餐生产线了。读《四库总目》的推荐逐渐变的几乎没有多少现实的可行性了,哪怕是深造到博士级别的学位,能认真读《总目》的凤毛麟角。
退一步说,就算在《书目答问》这样级别的阅读中找到门径的也越来越少,大家需要的是简约明确的书单,是截断众流的导读说明,不仅告诉他看什么书,最好还能告诉他读了这书他能干嘛。
向学生推荐《书目答问》之后,常常得到“不知道看什么”或“不就是一堆书名么,不知怎么看”之类的回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培书架----北京大学新生书目初集》,朱青生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全书10万字。共21篇,《荐书及访谈》10篇,《荐书》书目9篇,另有《罗蒂书单Rorty List》《哈佛书单》。

    所谓“元培计划”,系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举措之一,意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施行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即先通识教育,再选择攻读专业。元培计划组建实验班,要求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由元培计划导师委员会教授及同事商议后提供书目,在图书馆参考书阅览室建立元培计划书架(简称“元培书架”)。同时,这些书和书目也供全校同学课外阅读、参考。
这里结合我现在关注的话题,看以看,所谓“国学”的书目在这份书单里的表现方式。
阎步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廿二史札记》。
牛大勇:《史记》《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王守常: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岳麓,1985)。
陈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荀子》《周易》《韩非子》《左传》《史记》坛经》《古尊宿语录》《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大同书》《天演论》,《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注),《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注),《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个别书目有误,如《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应为《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之“长编”不传,《资治通鉴》即在此基础上修成,故《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当为袁枢之作,一般习称《通鉴纪事本末》的;而杨仲良之书乃系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基础上抄成,故名《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此一字之差,不能不补。
总体观感:
1)此书目缺少中文系高手介入,古典文学部分明显较弱。
2)陈来书目里有关部分与前面涉及经学诸子学的明显不成比例太不对称。《古文观止》如大学书目就已经有些不伦不类,何况北大书目。
3)陈来书目之世界文化名著选读30种,水平也很一般,缺少20世纪学术经典,好像只有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种?
4)陈来书目有中国文化名著选读27种,《论语》《孟子》出现两次,在一份极其简约的书目里,本来可以避免,把学术问题留待将来。而王守常老师推荐的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岳麓版),应该系一个很普通的版本,未必有给面向大学生的推荐价值,不如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或干脆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加王文锦等《大学中庸译注》,适合古文程度不够的读者,包括今天大陆的多数大学生。可是在一份面向初学的书目里,前面有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再列出《四书集注》陈戍国标点本,就意义不大了。如果要开也不是这样开法。
总的来说,这个数目仅仅是元培计划的一部分,但就这公布的单独成书的一部分来说,特色不鲜明。读者各取所需就是。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思工作室编:《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科院博导的五种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这是2003年起进行的,向社科院400多位博导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的集结。这里我仅关注涉及中国经史子集的书籍,也包括民国时期的一些名家的文集。

白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廿二史札记》《日知录》。
陈铁健:《柳河东集》,《鲁迅全集》中的杂文。
陈众:《道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红楼梦》。
戴园晨:《菜根谭》。
杜书瀛:《沧浪诗话》。
方克立:《船山全书》。
傅崇兰:《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耿云志:《胡适文存》(1-4)或《胡适文集》(2-5)。
顾俊礼:《论语》(徐志刚《论语通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郭方:《廿二史札记》《史记》。
何振一:《群书治要》。
胡孚琛:《道德经圣解》(萧天石,台湾自由出版社)。
江太新:《二十四史》。
姜广辉:《老子》《孟子》《周易大象传》。
黎湘萍:《论语》《庄子》《世说新语》。
李德顺:《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
李海舰:《老子》。
李茂生:《论语》。
李申:鲁迅的书。
李晓西:《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唐诗宋词等。
刘瀚:《四书》。
刘楠来:《古文观止》。
刘庆柱:《史记》。
刘跃进:《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茅于轼:《论语》。
冒天启:鲁迅杂文。
蒙培元:《论语》《庄子》。
聂宝璋:《饮冰室合集》。
聂鸿音:《十三经注疏》。
邱仁宗:《论语》《孟子》。
沈利生:《史记》。
史金波:《观堂集林》。
陶文钊:《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81)。
汪海波:《论语》《孟子》《古文观止》。
王希恩:《资治通鉴》。
夏勇:《论语》《红楼梦》。
谢保成:《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史记》《资治通鉴》。
杨匡汉:《经史百家杂钞》。
杨一凡:《红楼梦》《历代刑法考》。
叶坦:《资治通鉴》。
余中先:《水浒传》。
袁良骏:《鲁迅全集》《论语》《庄子》《史记》《杜少陵集》。
张晓山:《鲁迅全集》的杂文和小说。
张宇燕:《孟子》。
张卓元:《红楼梦》。
郑成思:《李贺诗集》。
周发祥:《道德经》《论语》《庄子》。
朱东安:《史记》《资治通鉴》。
朱荫贵:《楚辞》《鲁迅全集》。
大致说来,《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老子》《庄子》分别是经史子三部出现频率最高的书,在“对作者影响最大的5种书”的名义下,写出来的应该主要是学养方面的益处。
主要印象是,到底是社科院导师的书单,很有单位特色,温吞屯的书单,几乎没有什么火花,大家也极为相近、趋同,很少涉及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名著,尤其是最近50年的西方经典著作更少,涉及本人专业领域的除外。所以,里面一定缺一些真话。有些接受调查的博导说没有什么书对自己有重要影响,也有人说书单不宜公布,等等。这才是真话。看看这些博导的岁数,有好的念书经历的并不很多。这是很正常的,雪夜闭门读禁书的乐趣,古人津津乐道,今天的博导中偶尔也不免有个别类似情况哈。
任何书单都有阅读的启示,就看你如何看这一份书单。
书名有些错字,第184页《引冰室合集》、第227页《卜辞同纂》,应该是录入时出的问题,有点丢人,再版当改正。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张弘、杨超编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本书由20份书单及部分书籍的内容介绍拼装而成,作为书目,信息著录并不很规范,有些外行。
书目的作者如胡适、鲁迅、顾颉刚、钱穆、朱光潜、张岱年、季羡林、张世英、周密、陈仲庚、彭克巽、萧超然、刘安武、何九盈、张翼星、严家炎、阎国忠等17人,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中外文学书目答问等3种“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适之先生的书目另文单说。
    鲁迅为许世瑛开的中国文学的书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少室山房笔丛》《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抱朴子外篇》《论衡》《今世说》。

毕竟是鲁迅,出手就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样的风格,一百年也不会有第二人。
要说特色呢,重前轻后,如同他做的小说史研究,虽说前后贯通,但最下功夫的,还是前半段的文言小说。
顾颉刚为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开书目:《山海经》《世说新语》《大唐西域记》《宋元戏曲史》《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西秦旅行记》《梁武石室画像》《洛阳伽蓝记》《唐人说荟》《元秘史》《陶庵梦忆》《桃花扇》《南洋旅行记》。
不知此本是否准确?存疑待查。
钱穆《文史书目举要》:《周易》《诗经》《庄子》《荀子》《小戴礼》《孟子》《文选》《杜工部集》《苏东坡集》《说文解字》《尚书》《左传》《论语》《墨子》《汉书》《通典》《老子》《史记》《资治通鉴》《楚辞》《陶渊明集》《韩昌黎集》《古文辞类纂》《近思录》。
本书此目有误,第6第7均为《孟子》。钱先生有理学家意味。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论语》《墨子》《孙子兵法》《孟子》《老子》《庄子》《荀子》《易传系辞》《史记选》(王伯祥或来新夏选)《论衡》《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神灭论》《坛经》《张载集》《四书集注》《传习录》《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严复集》;《仁学》《孙中山集》《诗经选》(余冠英)、《楚辞选》(马茂元)、《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唐诗三百首》《宋诗选注》《宋诗三百首》《唐宋词选释》《唐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鲁迅选集》《女神》《子夜》《家》《骆驼祥子》;《围城》《曹禺选集》《青春之歌》《红岩》《艾青诗选》《理想国》《形而上学》《忏悔录》《思想录》《新工具》《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伦理学》《西方哲学史》《科学史》《哲学史讲演录导言》《西方的没落》《悲剧的诞生》《精神分析引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第四部分仍为外国名著25种,删去不录)
没有《资治通鉴》却收入《读通鉴论》,轻重失当。《通鉴》毫无疑问是文化经典,《读通鉴论》排名应该很靠后,排在它之前的该有一百部以上。就选书的重要性而言,可讨论可质疑处不少。将所谓专家心目中的经典直接转化为初学之经典,书目的目的性很不明确。诗词书稍多,文选相比之下不仅少,而且一部《古文观止》档次也太低。不如换成《经史百家杂钞》,一部顶好几部。吼吼。
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一)应读:《周易》《诗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庄子》《史记》《坛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红楼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鲁迅选集》《中国哲学简史》(冯)《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理想国》《神曲》《哈姆雷特》《思想录》《社会契约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约翰克里斯多夫》《科学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二)选读:《礼记》《荀子》《左传》《韩非子》《论衡》《三国志》《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李太白集》《资治通鉴》《明夷待访录》《儒林外史》《人间词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国史大纲》《圣经》《国富论》《论法的精神》《复活》《物种起源》《城堡》《飞鸟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神分析引论》《西方哲学史》《历史研究》(汤因比)《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哲学笔记》。
以上两种书目都保留部分近现代书目与外国书目,以见两校教授心里与中国传统经典相提并论的都是些什么书。后者有《圣经》,无《古兰经》,西方中心论痕迹至为明显,观念很落后,文化心胸狭隘了一些。
个别书名不准确。
另外,个人以为《墨子》虽然很有学术地位,但在经典影响力方面并不很重要,似乎没有必要放在给一般文科学生的推荐书目里。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圈

    在QQ建了读书的群,和email与blog一起构成读书的圈,大学生活本来读书应该是常态。
    大概以1-3个星期为一个讨论周,以读书会为中心活动。但讨论题可以延续,比如在blog和email等形式上延续,在不同的讨论空间延续,比如北区或良乡校区。以阅读主题来说,就意义、方式、内容等多重关系进行讨论,在一次读书会显然不可能穷尽全部内容,有关思考也不可能因为读书会结束而自然结束,所以,除了系列的读书会讨论以外,还可以在博客等形式上继续,或者即使由管理员将QQ讨论内容整理出来贴在博客上,以便延伸讨论延伸思考延伸阅读。
    为方便交流,星期一三五晚间20-23点为QQ活跃时间。
    每周星期五六两天集中发布读书信息与推荐。强烈推荐的书一定要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书名、译者等信息完整准确,最好附有封面照片,如果学校图书馆有,则最好附书号。总之,便于大家访书搜书读书翻书。其他的推荐书当然也要信息完整,大家养成准确掌握书目资讯的习惯和能力。其次是介绍自己正在读的书,主要内容、特色、价值等。正好借此机会寻找同好。只要自己觉得还行的书,都可以推荐给大家,介绍给大家,至少,跟别人念叨念叨,晒一晒。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学期讨论过,可以和唐诺《阅读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郝明义《越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等可以作为一组,辅之以《古今名人读书法》(商务印书馆,2008)等。大家可以搜索、推荐、列举这一类书信息,对讨论主题当可以有更多体会。这半年的讨论中,部分同学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排斥,总是说这书如何拘泥于英语的关键词形式考试形式,而对于这书在阅读方面的深入讨论没有兴趣没有接触的心胸显得成见很深。这是目前浮躁的阅读模式的直接暴露,我就不信,这书让多少读了半辈子书的人受到许多启发受到震撼,却会让今天没读过多少书的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收获?
    《改变世界的12本书》,可以与众多同类图书对比,也可以从选目角度看本书独特之处,更可以从写法、评价标准、取材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来谈,当然更可以由《圣经》、《国富论》和莎士比亚等专题深入探讨,甚至引申为新的讨论专题。读书与讨论,主要是关注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个“个人阅读史”的话题。参考赵勇《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江晓原口述吴燕整理《老猫的书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三联,2009)、王宗仁主编《好读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胡洪侠等主编《私人阅读史1978-2008》(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岛石主编《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借鉴一下别人的读书视野和经验。读书伴随个人的成长,值得记忆。
    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可以看《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初版三刷,2008),三联或广西师大版的余英时文集。可以看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增订版(台北,联经,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1997)、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1995)、李玉梅《陈寅恪之史学》(香港,三联书店,1997)、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宋德熹《陈寅恪中古史学探研》(台北,稻乡出版社,2004)、卢建铭《陈寅恪学术遗产再评价》(台北,时荣出版社,2010)等,读书会重点是从学术角度讨论陈先生的史学遗产文化遗产。
    书目,可以作为一组讨论题,比如三四月间拙作《增订书目答问补正》大约可以面市,可以讨论一次《书目答问》的阅读价值,延伸讨论推荐书目的百年历程与价值等。届时不妨将我们的讨论会改到国图或其他场所。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大家都来列举自己心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国学经典”10种,数字也不妨放大到20种、50种、100种。这样的讨论,可以使大家跳出个别书籍的限制,俯瞰经史子集释道丛书浩如烟海的典籍,总结自己的中国文化观、学术观、历史观。可以扩大我们的阅读选择。
    没有小题目,就看你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当然也会表现你思考的弱点和局限,这就是交流的目的,大家一起提高。
    读书的圈,就是多一个交流读书信息和心得的空间,不是要灌输教师的或某人的观点,是大家交流的场所而已。就像讨论会,不是要大家接受一个神马结论,只是希望参与交流的人能通过讨论会读书会有更多思考,有深一层的收获,在私人阅读体验以外增加一个阅读和思考的维度。
    读书的圈,传递一点信息而已,生活中或许可以因此多一点书的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张弘、杨超编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由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14位北大教授开具,选书266种,包括中国古典文学106种、中国现当代文学35种、文学理论25种、西方文学53种、东方文学20种、俄苏文学27种。


(一)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文学所《中国文学史》、季镇淮《历代诗歌选》、川师《中国历代文选》、上海文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袁珂《古神话选译》、北大古典文献专业《中国古代寓言选》、余冠英《诗经选》、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傅庚生《国语选》、刘忆萱《战国策选讲》、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曹础基《庄子译注》、梁启雄《韩子浅解》、马茂元《楚辞选》、王伯祥《史记选》、顾廷龙等《汉书选》、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乐府诗选》《三曹诗选》、逯钦立《陶渊明集》、谭正璧等《庾信诗赋选》、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文学所《唐诗选》、马茂元《唐诗选》、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中文系《李白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杜甫诗选》、童第德《韩愈文选》、贝远德《柳宗元诗文选》、顾学颉《白居易诗选》、叶葱奇《李贺诗集》、缪钺《杜牧诗选》、安徽师大中文系《李商隐诗选》、文学所《唐宋词选》、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张友鹤《唐宋传奇选》、文学所《唐宋词选》、川大《宋文选》、钱锺书《宋诗选注》、胡云翼《宋词选》。
(二)杜维沫等《欧阳修文选》、施培毅《欧阳修诗选》、陈迩冬《苏轼诗选》、潘伯鹰《黄庭坚诗选》、刘忆萱《李清照诗词选注》、游国恩《陆游诗选》、周汝昌《杨万里诗选》《范成大诗选》、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夏承焘《龙川词校笺》《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黄兰坡《文天祥诗选》、郝树候《元好问诗选》、章荑荪《辽金元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关汉卿戏曲选》、王季思校注《西厢记》《元杂剧选注》、钱南扬校注《琵琶记》、张庚等《中国戏曲通史》、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米治国等《元明清诗文选》、北大中文系《中国小说史》、吴晓玲等《话本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徐朔方等校注《牡丹亭》、周贻白《明人杂剧选》、赵景深《明清传奇选》、薛洪勣《明清文言小说选》、张友鹤《聊斋志异选》、陈忱《水浒后传》、钱彩《说岳全传》、《隋唐演义》、刘世德《明代散文选注》、王季思注《桃花扇》、徐朔方注《长生殿》、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王荣初《清代散文选注》、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阿英《晚清小说史》。
(三)《汪笑侬戏曲集》《近代诗选》《人境庐诗草笺注》《康有为诗文选》《严复诗文选》(略)
(五)郭绍虞等《中国历代文论选》、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陈延杰注《诗品注》、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周振甫《诗词例话》、徐调孚注《人间词话》、林东海《诗法举隅》、陈多注《李笠翁曲话》。
这个数目倒是很顾及学生的循序渐进,多是选本注本,是教材结合教参的路子。比较照顾面的全,读作品,但书目特色不突出,读本档次不够高。读者对象就是青年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目的是辅导阅读中外古今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的“普及读物”。
曹础基《庄子浅注》,有中华书局修订排印本,字义解释多有新意,旧版评说部分极差,很像文革年代的大批判大字报口吻,让人无法忍受。书目推荐的显然是旧版。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李白诗选》,我曾买过一本文革结束前后出的,同样很有新时代气息,评法批儒语境犹存。此书目所荐当系别本。这一本已经丢掉了,如果留着,包括北大出的《论语批注》,都是很有文物价值的书了。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编排有点怪,书目里介绍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之后在之后详细介绍的部分,则介绍一部张燕瑾校注《西厢记》,人民文学版。但出版物一律不介绍出版年代,所以说很不规范。不知道这样介绍不同校注者的编排到底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看不太明白。当然这样写也没什么坏处。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下)

    朱光潜喜爱的中外图书:《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词选》《红楼梦》等28种。见氏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其间莎士比亚独占三项:《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


张岱年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书:《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书:《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白诗选》《杜甫诗选》、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推荐的十本书:《理想国》《精神现象学》《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孟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
萧超然推荐的十本书:《左传》《孟子》《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郑板桥家书、道情十首》《红楼梦》等。
何九盈推荐的十种书:《论语》《孟子》《左传》《庄子集释》《史记》《苏轼选集》《说文解字注》等。
张翼星向青年朋友推荐的十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古文观止》等。
这些教授都是学业有成的名家,书目十分安全。
经史子集经典里《论语》《孟子》《史记》《通鉴》《庄子》《陶渊明集》排名靠前,《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出现频率最高,说部则是《红楼梦》。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出现次数很多,真是两校老师的书目啊,政治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吴淑娟等编;《青春好读书》,汪涛等编;《读书人家》,吴永贵等编;书名下另有一行“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编”。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分根源篇:《尚书》《周易》《诗经》《孙子》《老子》(附《庄子》)《春秋》(附《左传》)《论语》(附《孟子》)《孝经》《韩非子》《礼记》《黄帝内经》;创变篇:《史记》《论衡》《太平经》《坛经》《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四书集注》《明夷待访录》《红楼梦》;维新篇:《海国图志》《新学伪经考》《盛世危言》《天演论》《建国方略》《尝试集》《阿Q正传》《独秀文存》《社会学大纲》《新民主主义论》。
30种里,《唐诗三百首》显然没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伟大作用,编著者把唐诗的影响与《唐诗三百首》的影响混为一谈了,只能说是指导读书的编著者将唐诗的影响力浓缩到一册《唐诗三百首》。
用附见方式增加图书数量,以30中名义著录33种书,有多大必要?还是说明编著者缺乏剪裁能力?《左传》附见于《春秋》还有的可说,《孟子》附见于《论语》算什么学术主张呢?《庄子》为什么要附见于《老子》呢?《庄子》自己分量不够吗?
这个书目很粗糙,大有推敲馀地。
《唐诗三百首》作者居然署的是“唐诗人”!
《青春好读书》传统篇中国文学类:《诗经》《楚辞》《唐宋词选释》《水浒传》《文心雕龙》《唐宋文举要》《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诗品》《西厢记》《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国历史类:《左传》《战国策》《史记》《史通》《通典》《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明儒学案》《廿二史札记》《文史通义》;中国哲学类:《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论衡》《六祖坛经》《四书集注》《明夷待访录》。
我认为,面向一般读者的书目,没有必要重复出现《论语》《孟子》和《四书集注》。在推荐数量有严格限制的时候尤其如此,不必要求读者一定要有能力区别《论》《孟》与《四书》朱注的异同。
既然数量有限,在有《资治通鉴》的前提下,《通鉴纪事本末》就不必列出了。
推荐书的次序莫名其妙,《水浒》为什么要列在《文献雕龙》前面?
《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这样难度的作品赫然在列,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呢?就没有可以替代的上一点档次的书了?
《读书人家》传统儒家经典类:《十三经》《尚书》《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孝经》《春秋繁露》《二程全书》《朱子大全》《日知录》;中国史部要籍:《二十四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献通考》《读通鉴论》《古今图书集成》《十七史商榷》《续资治通鉴》;诸子百家集成:《新编诸子集成》《墨子》《列子》《商君书》《新语》《淮南子》《吕氏春秋》;中国文学名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全唐诗》《全宋词》《唐宋八大家全集》《古文辞类纂》《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文化生活书系家训家书类:《颜氏家训》《家范》《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闲情读物类:《菜根谭》《幽梦影》《闲书四种》《名士雅品小集》《生活的艺术》《梁实秋美文精粹》等。
这个书目看不懂的地方很多。《春秋繁露》《二程全书》《朱子大全》《日知录》全都是传统儒家经典了?历史类里有《读通鉴论》《续资治通鉴》而没有《资治通鉴》;有《汉书》《三国志》却没有《史记》;高度重视正史、编年而忽略杂史野史笔记等。《古今图书集成》居然列入历史类,我一直以为是类书。经史子集四部打头的是《十三经》《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显的不伦不类,与《尚书》《汉书》《墨子》等重复。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不应该是这个层次的推荐书。就史部书说,很正统,很拘谨。《十七史商榷》应该也没有这么重要吧?
这书选书编目很有点奇怪。
让人质疑这个“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的阅读经历、评鉴眼光、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这样的阅读指导,就是读书界的大忽悠。
这样的推荐书目,不看也罢。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好书?就是读了以后想和别人分享的书。
什么叫喜欢的书?就是让人爱读,不仅读过,还要拥有,还会做标记写笔记,还会重读的书,会拿在手里把玩的书。除了重读再读,有时还愿意捡起来翻一翻的书。我很同情今天的一部分学生,受了多年的教育,读了十多年的书,却始终没有培养起个人的阅读兴趣,没有自己喜欢的书!
宝姑娘把她非常欣赏的《读库》2011年分赠我一份,分享她读《读库》的乐趣。唉,这年头做事认真的人少,仔细做事的发行方做事不够仔细,连宝姑娘自己那份也给我一股脑发到北京来了。宝姑娘难过得直抱怨:好人难做啊!经与店小六协商,确认确实是店家发错了。值得庆幸的是六哥大度地表示不用退货了,就这样算了。更值得庆幸的是,宝姑娘也跟着大度跟着表示我也不用退书给她了就这样算了。呵呵。什么叫双喜临门?就是有人要送你书,结果一送还就送来两份。然后还大度地说就这样了吧。
《读库》1100、1101两册,还有《图鉴2010》,一共3册。很好看。六哥自己混迹出版界的故事,随便说说,写的说的行云流水摇曳多姿万种风情,而且是确实不带忸怩作态不带搔首弄姿不带装腔作势,在今天的出版物上并不多见。
瓦们尝试在学校里在网上整点读书活动,决不是要干涉谁的读书活动,就像那谁说的,说到底,读书实在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瓦们只是祈盼有更多的人阅读,读那些读了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书和值得与他人分享的书,期待有人愿意自己为自己读书,最多只是读了愿意和别人唠上一唠。
有人说书店是夕阳产业。有人说到二一几几年,书就消失了。
我不信。
喜欢过任何一种东西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吃饭大餐小吃饮酒品茶,还是集邮攒古钱收藏火花,或是养宠物,其独特的质感,让人留恋,让人流连。喜欢,就是享受那种质感,喜欢那种享受质感的过程,沉迷于那种质感的陶醉中。
书的质感,阅读和把玩的质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书业会被电子媒介部分替代,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书却不可能因此而消亡。总会有人要读书的,总会有人留恋书的质感。
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缺少阅读的乐趣,自然难有个人的值得一说一晒的阅读体验,对阅读的话题的兴致,自然不容易很高很强很广泛,连跟着别人念叨念叨的兴趣都弱弱的。那种没有话语权的失落感,让人没有自信。坐在一起也就是东拉西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侃天侃地侃旗杆侃完大海侃大山,说些废话聊以度日,用无聊来拼凑自己的人生。只要一聊到读书,立即自觉闭嘴,如同琉球的雌狮子缄口不言沉默是金就当挣钱了。
教导阅读训练阅读强迫阅读,学校的考试教育让阅读充满实用性,虽然阅读数量并不太少,却毫无美感毫无激情缺乏乐趣缺乏思想,多年教育之下,培养不出阅读的效率培养不出阅读的乐趣思考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这就是教育的失败,是学校失职。教育的舍本逐末使教育抹煞了自身的价值,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放弃,是人文精神的沦丧。教育沦落到这步田地,还好意思自称“教育”?大概这就是江湖上传说的“毁”人不倦?
书影:How to read  a book?
英文版,购于Junkudo那霸店,2011年1月25日晚。
就个人参与讨论会的体会,我相信,《如何阅读一本书》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对于所有感觉《如何阅读一本书》对自己没有多少参考意义的读者来说,还是有启发讨论和反思的意义的,可惜,不少人还没有看到这一部分章节就已经抵触已经排斥已经放弃了。内心充实,太充实了,满了,所以已经没有再“虚心”的馀地。
已经发了几篇的“推荐书目”,也是一个关于读书的话题。此类书假期还借了几本,最近争取给写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6: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高校名师推荐:影响大学生的100部经典》,程悦等编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推荐委员会由南大丁帆、北大尹田、曹文轩、温儒敏、人大许海云、武大邓晓芒、复旦陈思和、浙大吴秀明、上海大学孙晋良组成。这些教授怎么就都名师了咱不知道。上海大学也是重点高校吗?咱也不知道。编撰委员会由另外的12人组成,主要是硕士、博士和学士。



    100部经典里涉及中国的部分有40种,占全部书目的2/5,有《曾国藩家书》《中国人》《傅雷家书》《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围城》《白鹿原》《活着》《文化苦旅》《边城》、史铁生《我与地坛》、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张爱玲《传奇》、阿来《尘埃落定》,《史记》《资治通鉴》、席宣《文化大革命简史》、《拉贝日记》《万历十五年》,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老子》《论语》《庄子》《孟子》,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学散步》、李泽厚《美的历程》,《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孙子兵法》、肖特《毛泽东传》、鲁特维克《邓小平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政治正确,政治性挺强,但《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有没有这么重要还是个疑问。里面没有鲁迅而有余秋雨,让人不能理解。余秋雨的散文虽然有点意思,断然没有鲁迅的影响力和思想价值和人文地位。没有《西游记》,而有《金瓶梅》,也算这书目一大特色,有特色有魄力啊。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不配称名著,不配列入经典,应该没有入选资格。虽然大家应该了解应该反思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但这样的书档次显然还不够。事情重要不等于书重要。

入选的西学东学名著都是经典,那么《古文观止》与《史记》《资治通鉴》能匹配并称经典么?能读《史记》《通鉴》的读者,读《古文观止》干什么?我一直认为,《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流行,是古典没落的表现,断非“国学热”的盛况。将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一个层次的书开列在一起,只能说明开列书单的人学养修为的缺陷。



    《千年之书:80本指引人生之路的必读书》,罗凌主编,哈尔滨出版社,2007。
涉及中国的部分,《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世说新语》《资治通鉴》《水浒传》《三国演义》《牡丹亭》《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呐喊》《边城》《围城》。

书名很有炒作意味,看看《牡丹亭》《红楼梦》《古文观止》怎么就指引人生了呢?



    马抗美等主编《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涉及中国的部分有33部,占1/3,文学艺术卷有《诗经》《文心雕龙》《西厢记》《红楼梦》《人间词话》《呐喊》《沉沦》《徐志摩诗集》《边城》《围城》《鹿鼎记》《美的历程》、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史学卷有《史记》《资治通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胡适口述自传》《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国史大纲》《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柳如是别传》《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治史三书》《东晋门阀政治》《万历十五年》《现代化新论》,哲学卷有《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大同书》。

有书名及推荐版本,是其优点,其实应该是导读或推荐书目的基本要素。

作为政法大学的教改项目,《诗经》《文心雕龙》入选,还是有点阅读难度。

《胡适口述自传》的经典意义是不是够,也值得考虑。



    《流传百世的80篇佳作》,刘晓树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收录有陈独秀《新青年宣言》、鲁迅《呐喊自序》、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朱自清《初到清华记》《背影》、闻一多《五四断想》、梁实秋《下棋》《文学里的幽默》、林语堂《我的戒烟》、梁漱溟《东西人教育不同》、戴望舒《雨巷》、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张恨水《五月的北平》。

只能说,编选者眼光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至于有多少参考意义,那要看谁来读这本书了。




总而言之,这类书目往往陷入众口难调的窘境,一份书目让大家都满意都有收获,太难了,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也可看出,喜欢给大家开书目的还真不少,可有眼光的够档次有品位的确实真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8 11:53 , Processed in 0.1786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