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巨大的文体空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3 11:0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巨大的文体空间
南帆





  ◆由于散文的无拘无束,因而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历史角落,察觉各种隐密的动向和不为人知的萌芽。这是散文充当文化先锋的时刻。从断后的收容到文化先锋,散文可能赢得巨大的空间——当然,也可能在巨大的空间之中迷途不返。
  一
  尽管我不时从事散文写作,但是,很少涉足散文的文体总结。我始终觉得,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以至于诸多严阵以待的概念术语找不到用武之地。对于一个变幻无常、不拘一格的文体说来,稳定的概念描述常常力不从心。这甚至抑制了散文理论的充分发育。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矣也”——我曾经多次援引苏轼的这一段话形容散文的奇异特征。上善若水。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为这么一个活物编织僵硬的笼子一定是一件乏味的工作。
  大约二十年前,我已经表述过以上的观点。迄今为止,这些观点并没有改变,而且,文体规则的松弛甚至成为我热衷于散文写作的首要理由。许多时候,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了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对我说来,这是散文的特殊魅力。文体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减少之后,个人的心智开始纵深驰骋。
  长短不羁,左右逢源,无论是一缕诗意拂过心头,还是精雕细琢地再现一片风景,一幅肖像,散文无不可以欣然接纳。我的心目中,散文是表情达意的称手工具。
  那么,如何确认散文这个文体的边界?如何勘定散文与诸多文体的疆域?
  许多时候,人们可以察觉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
  一种倾向竭力认定一个稳定的文体谱系,并且力图将现代散文视为这个谱系的最新产物。描述这个文体谱系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散文这个名称背后看到杂文、小品文等各种次级目录。如果这种描述向古典文学延伸,人们可以遇到繁多的文体存目。仅《文心雕龙》就记载了“骚”、“诗”、“赋”、“颂”、“赞”、 “祝”、“盟”等三十来种文体。至少在当时,公文或者应用文与文学之间不存在严格的隔阂。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或者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皆为出身于公文的文学名篇。每一种文体的命名和确立规则隐含的意图是,对于文体特征做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散文仿佛是众多文体的集大成。字斟句酌地锻造一个精确的散文定义是许多批评家的理论目标。他们认为,这是何谓散文,何谓好散文的重要依据。
  相对地说,另一种倾向显示了宽松的理论姿态。首先,所谓的“散文”仅仅相对“韵文”而言。与韵文不同,散文对于押韵、节奏以及铿锵的音调没有追求。吟咏或者朗诵一篇散文可以觉察,这个文体不负责为听觉制造快感。这是散文与诗的重要分野。散文叙述的自由句式之中,诗的音乐传统再也延续不下去了。
  当然,音乐传统的延续与否仅仅是一个表象,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诗句的凝练、跳跃意味了特殊的美学跨度。诗句修辞通常掠过日常的世俗细节而穿行于高贵的神话、象征系统。诗人对于春花的咏叹一般不愿意持续地延伸到泥土里的根茎、气味不雅的肥料或者猥琐地拱来拱去的蚯蚓。相形之下,散文保存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散文可以放低姿态,直面坚硬的现实,从容不迫地叙述琐杂的见闻,甚至不惮于家长里短,絮絮叨叨。正如黑格尔当年所形容的那样,散文的时代如期而至。从现代性的兴起到后现代的降临,英雄以及他们栖身的史诗已经共同式微,历史逐渐滑入了另一个阶段:松散,平庸,宏大转向琐碎,崇高转向实利主义,深刻转向平面化。这种气氛之中,诗多少显得傲慢、孤芳自赏和自以为是,散文如鱼得水的时候到了。由于固有的美学跨度,诗无法眷顾各种过于卑微的生活碎片,或者对于多种异质的意象——例如城市景观、工业文明,或者政治系统——束手无策;相形之下,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
  二
  如果将韵文排除于视野之外,那么,如何区分散文与小说就会成为接踵而来的显眼问题。必须承认,散文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阅读近时某些散文的片断,人们几乎无法依据叙述话语的形态——例如,叙述的节奏,细节的再现——清晰地分辨散文与小说。许多人看来,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散文如实记叙,小说乐于虚构。尽管许多散文跃跃欲试地逾越这一条界限的企图遭到了不少谴责,但是,各种琐碎的考据——例如某一个片断或者某几句对白存在多少虚构的可能——并不重要。与其蛮横地剥夺散文的虚构权利,不如合理地解释小说力图依赖虚构获取什么。
  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权赋予小说,并且禁止其他文体——例如散文——擅自染指。在我看来,小说必须有偿接受虚构的馈赠。小说的许诺是,利用虚构有效地克服世俗生活的平淡乏味。庸常的日子如此沉闷,只有虚构才能召唤想象的幽灵,击穿平凡无奇的表象,赋予戏剧性与传奇性,逼迫日常生活转入另一个起伏不定的轨道。显然,戏剧性与传奇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诉诸巨大的悬念,悬念是情节的跌宕赢得的内心呼应。众多读者心甘情愿地为之耗费精力和时间。某大侠正要挥剑上前,忽听林中一支响箭破空而至,后事如何?某书生与小姐花园相遇,眉目传情之际,忽然老爷转过屏风前来,后事如何?没有人可以在这种心痒难熬的时刻抽身而退。悬念牢牢地缚住了人们的心智,驱使他们沿着情节的轨道踉踉跄跄地狂奔不已。这即是虚构的效果。
  然而,散文气定神闲,不为所动,一副看穿世情的安详;散文之所以不屑于虚构,恰是因为洞悉平淡内部隐含的趣味。换言之,散文有信心以如实的记叙抗衡乃至战胜虚构造就的悬念,依赖的是内心的情意和各种奇思妙想。
  当然,相同的理由,人们也可以将散文的声望逊于小说的原因表述为,内心的情意和奇思妙想还不足以将读者从悬念的掌控之中拽出来。
  “文以载道”这个命题问世的时候,现今流行的那种科学论文远未诞生。很大程度上,现今流行的科学论文是近代科学的伴随物,规范这种论文格式 ———从标点、专有名词、数字、图表、计算到缩写、文献征引、长长的注释——的《芝加哥手册》1906年才第一次出版。因此,相当长的时间里,散文理所当然地崇尚“文以载道”这个命题,这个困难的浮现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如何区别散文与科学论文的思想表述?今天的各种观念空前活跃,散文可否敞开大门,来者不拒?
  三
  我愿意列举现成的案例表明这个问题的迫切程度。不久以前举行了“在场主义”散文评奖,金雁《倒转“红轮”》一书成为终评的候选作品。我的心目中,这是一本思想史著作,学术质量是这本著作赢得各种评价的依据。因此,《倒转“红轮”》与诸多散文作品同台竞技是否合适?显然,支持者的首要理由是,表述思想是散文由来已久的传统,正如“文以载道”这个命题阐明的那样。换言之,现在已经无法绕开一个明显的分歧:表述思想的时候,散文与科学论文——当然包括各种学术著作——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在我看来,科学论文表述的思想注重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从酸碱中和定理、重力加速度、水会在零度之下的气温之中结冰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远古曾经存在母系社会、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商贸的繁荣,科学论文表述诸如此类的思想是为了争取共识。相当多的结论一时尚未广泛地接受,作者需要详加论证,引经据典或者依靠图表、计算以及实验室的数据。总之,科学论文的表述是为了抵达一个共同认可的思想高地;结论的说服力来自严格的表述程序:表述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吻合公众遵循的逻辑。
  相对地说,散文表述的思想显示出强烈的个性。许多时候,重要的不是公众对于这些思想的认同程度,而是这些思想的独特程度。例如,散文没有兴趣通知人们生命有限,长生不老的企盼是违背科学观点的妄念;散文要说的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我曾经提到散文的“奇思妙想”,很大程度上即是指富于个性的思想。考虑到当代作家的时候,罗兰·巴特无疑是我首先想到的人物。无论是《神话集》、《恋人絮语》还是《艾菲尔铁塔》,巴特贡献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摒除了所有平庸气息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大部分无法转换为所谓“天下之公器”的学术——巴特也未曾显现出这种企图,他在这些思想之中注入的是强烈的作家气质。这即是散文与科学论文的距离。
  散文仿佛是低调的,居于文学的边缘,面目模糊,疆域不定。散文慷慨地接纳了众多文体放弃的素材,拾遗补阙,神情轻松地敲一敲边鼓,或者充当断后的收容队。另一方面,由于散文的无拘无束,因而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历史角落,察觉各种隐密的动向和不为人知的萌芽。这是散文充当文化先锋的时刻。从断后的收容到文化先锋,散文可能赢得巨大的空间——当然,也可能在巨大的空间之中迷途不返。
来源:文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5:43 , Processed in 0.1052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