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抱道不屈,拥书自雄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01:3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抱道不屈,拥书自雄的人

陕西师大语文教师 江志勇

杨林柯老师的新书《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出版了,作为他的同事,我先睹为快。
书的封面是浅浅的绿色,白色蒲公英点缀其上。这幅图画让我联想到杨老师的为人,质朴、真诚,同时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温暖。
我和他共事的八年也是我初为人师的八年。这八年,我经历了一个教育者必然经历的所有的精神愉悦与苦闷。
教育是一场盛大的个人修行
从杨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了动力和方向: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也许这是他最想告诉读者的一句话。教育是一场盛大的个人修行,离开教育者个人的提升,其他外在强压、规训都是不靠谱的;在这个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注定要经受孤独的考验,无奈徘徊。
这个过程注定是向内的,但也是惊心动魄的。我们不断叩问心灵,发现未知的自己,又不断苦苦追索,质疑自己的存在。每一位老师在发现和质疑中不断成长,完成个人的精神蜕变,直到我们发现为人师表的真正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不断完善个体生命,并用个体生命影响其他生命。
读杨老师的书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某一次上课后,我在办公室遇到杨老师,向他诉苦说本节课预设的内容又没讲完,学生的一个课前3分钟竟然占去了20分钟,还意犹未尽。不料杨老师却高兴地对我说,你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我不禁愕然:真正的语文课!那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假的?
在杨老师书中的文章《认识你自己》里,我找到了答案。在他的课上,他以班上的“每日赠言”开篇,既旁征博引,又层层剥茧,既引导学生思考,又能给予学生思想,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是启迪智慧、滋润心灵的。他的课涉及同性恋,涉及早恋,甚至涉及学生不愿启齿的家庭矛盾。他的课让人默然流泪,让人会心一笑,让人终生铭记。他的课,充满爱,充满尊重,充满自由。
这是真正的语文课。他逃离了应试教育的围追堵截,带着学生在思想的原野上一路狂奔,越急流,跨险滩,不断走向思想与智慧的海洋。
“另类”都有深植于内心的信仰
教师曾被赋予无尚光环,但光环散尽,还是要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利欲熏熏中,“名”与“利”仿佛两个深藏欺骗魔法的幽灵,于每个人的心灵之门悠悠徘徊。除职称与社会荣誉外,教师的身份认同在哪里,教师的灵魂到底该在何处安放?
杨林柯老师的成功,在于他的觉醒。觉醒的标志,在于他的个体突围。他把读书作为自我救赎与反抗荒诞的工具,拒绝教案检查,反对表演式赛教,清醒地看待考试分数,看重人性的养育,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现实的大环境中,杨老师无疑是一个“另类”。但是这就是深植于内心的一种信仰。
心灵的萎缩比大脑的退化更为可怕

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强化智育,但心灵的萎缩比大脑的退化更为可怕。

杨林柯老师每天除了在微信圈里转发分享许多优秀文章外,常常还要在自己班级的黑板一角亲笔抄写他的读书心得,后来学生也跟着他写。师生相互应和,把班上后黑板占去一半,这竟然也成了班级一景。有一次放学,我发现其他班的几个同学拿着小本子过去誊抄。他们不敢开灯,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在秘密举行一个仪式。我想,这个关于文字的仪式的最终指向,无疑是思想的浸润和心灵的需要。
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脆弱,又何其坚韧。苇草柔韧,它紧抱着自己的原点,风雨如晦,也心怀鸣琴,以能思想,有思想自得其乐,而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
但思想者又往往被人误解。在庄周的世界里,蜩与学鸠取笑大鹏鸟,自得于百里方圆,但它们却不知道,层云之外,还别有洞天。孔子列国周游,或讥其痴,或笑其愚,可又有几人明白圣人手擎残烛,照亮万古长夜的气魄与担当。
梁启超说,世间之人,惟其庸者无谤无誉。教师很平凡,但教师绝对不能平庸。三尺讲台有限,但思想的天空没有边界。知我罪我,只有时间可以公断。
抱道不屈,拥书自雄
杨林柯老师被钱理群先生称为“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我想,这“自觉自愿”,是不是也夹杂着些许的无奈。虽说沉睡者可悲,但在某种程度上讲,觉醒者的悲壮也值得同情。救赎和突围之中,演绎了一位一线教师面对令人担忧的教育生态的悲壮与决绝。杨老师大声地喊出了自己的拒绝,他不应付,不苟且,虽然藏着在体制之内,无疑已经拥有了“大隐于市”却毫不妥协的逍遥、洒脱与决绝。
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当我们真正地、勇敢地直面自己时,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找寻到自身的认同和完整。教育和生活不应该被生生地剥离。教育和生活的最后一步距离,就如古之良工铸剑,需要个人的躯体浴火,才能达到真正的人剑合一。
无疑,在这一点上,杨老师做到了。他在文字里求索教育之道,在阅读中探寻人格的高标。所谓抱道不屈,拥书自雄,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杨林柯老师当年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清瘦、帅气,目光炯炯。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他的容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炯炯的眼神似乎从来没有改变。
今天,他拿出了十年积累的文字,精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结为一部随笔集。这是一种总结,是对自己半个世纪人生的一种告慰,也是一种精神的开拓与分享。他的文章,教师可读,家长可读,学生亦可读。其实,举目四望,又有谁不是教师,不是家长,不是学生呢?
在淡淡的书香里,我再次领略教育之“大”,教师之“大”,也再次感受教育的温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9:06 , Processed in 0.1358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