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公开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01:2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公开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由公开课《背影》教学的纷争想到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张一山
摘要:一线语文老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模式新颖的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普通实用的家常课?本文以为,语文学科既要家门口“荆棘丛生”式的公开课,也需要校外“名山大川”式的名师示范课。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  校园课   名师课    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张一山,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韩军《背影》教学大讨论时,我在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背影》公开课?基于当下的语文学科教学生态,《背影》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什么样的《背影》课堂能够让我们深情眷恋而寸步不离?什么样的《背影》课堂能够让我们慧眼大开而第二天教学便如法炮制而游刃有余?……
然而,当我越过《背影》的教学大讨论,又有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视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新颖的模式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的实用家常课?因此,语文学科可能要专心致志的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
一、荆棘丛生的“门口”有绝佳的风景
说实在,普通老师的平常课、家常课,多的是苦口婆心,多的是实用价值。这些课,每每上过了就淹没在校园学生的笑声中了,没有几节能够让教师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而“家门口”的公开课,意义与价值则不一样!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朴素展示。“家门口的课”,说俗一些就是本组内的教学公开课。江苏许多学校都有“推磨式”听课,意思是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轮流上一节公开课——“人人过堂,个个展示”。这些课,每每是基于校本经验、基于教师个人经验。这样的语文公开课,笔者一年要听50多节;有的老师的课,我要重复听三四次。
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家门口”的公开课多少有些“行政”色彩,多是面向特定人群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学校里的公开课,除了有自己或者他人班学生参与听课、参与互动外,有时还有本校、本地区的领导、老师参加听课,有时也包括外地老师们参加听课、参与评价。这“家门口的课”,有的每每还带有评比的意味。上过之后,要评个一二三等的差别。当然,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问题,每每荆棘丛生、问题遍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展示教学思考、教材处理和经验交流的好时机。如我校代霜雪老师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她先让学生“填一填、比一比”,让学生填词语,以比较两首词在用字上的艺术追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绉”字改成“ 翻”或“动”行不行?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   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之后,师生研究“绉”“滴”字分别有什么妙处。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这样的情境设计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并不完全知道。深度研课时,我对她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前面学过的两首词之情境,又培育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还较好的引出课文题目《咬文嚼字》,为教学展开做了铺垫。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情境铺垫”“心理铺垫”。我们看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这个片断——
生:“绉”写出了微风吹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内心躁动不安。
生:“翻”字显得风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动”无法写出女主人的心情。
师:非常好。这个地方填写什么?
生:滴。有声音,有反衬,说明孤独寂寞。
师:这也叫以动写静。诗人一夜未眠啊。还有一段文字,来自《鸿门宴》。刘邦自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可是见项羽时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见到项羽是为什么把自己的称呼改了?
生: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而奉承项羽,来让项羽放松警惕。
师:说得很好呀!大家想想,我们针对这个三个例子做的什么事情呀?
生:咬文嚼字
师:没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这样“家门口的课”能够展示青年老师朴素的教学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如何发展、提升?应该说,就在这一节节“家门口的课”的开设与研究过程中。
代老师这样的设计好不好?教学之前与教学之时,她心里是没有底的,她仿佛站在荒野等候我们的“援助”与“评判”。她说,设计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教学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前面学习了宋词单元,学习了《史记》单元……其实,这样做不是非常好的过渡么?不是恰到好处么?自然、实在、有效,可以这样评价。因此,“家门口的课”还带有一种期盼承认的色彩。
但是,如果从创新的层面看呢,如果从生活化的层面看呢,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建议道: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民居古建筑。如夫子庙、将军府、状元楼、总统府、慈禧堂……如果以“夫子庙”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这些建筑名称哪个跟其配合最好?是“夫子庙/将军府”还是“夫子庙/状元楼”?是“夫子庙/总统府”还是“夫子庙/慈禧堂”?如果教学由此开始,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思考中,不仅仅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滋味,还积累了诗词押韵的常识。而教师又能在新鲜的素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不是更有生活意味么?……听了这样的创新建议,代老师困惑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是新颖,生活气息是有生活气息,但教学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我们能不能这样设计?“情境铺垫”“心理铺垫”由什么决定的?我们可能还要看《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时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只要将朱先生写文章时运用的素材列举一下,就可以知道——
郭沫若剧本《屈原》婵姢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材料;
《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材料、杨雄醉骂潘巧云 “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材料;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材料;
《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材料;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材料;
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材料
要回答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我想,只能由课文情境决定,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创造教学情境。
朱先生写文章时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他举出的“例子”并不“随便”。他是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选择素材,所以,课文最后他强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也就是说,什么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与课文情境最衔接的情境,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这节“家门口的课”,虽然下课时拖延了一些时间,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还是有值得点赞的风景的。从这节“家门口”的公开课,我看到了开课老师在等待着评判。
因此,青年教师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韩军、黄厚江等名师课,“家门口”的公开课绝对是成长的青草地,教育的百花园!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家门口的课”可能课堂问题多多,毛病多多。但其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提升。而如果能开展基于“家门口的课”的深度研课,则更可能促进开课教师们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解决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家门口”的公开课,应该被理解为优化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追求的最有效的见识课、成长课。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许多老师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被发现的。
笔者当年就是因为在全县期中视导检查中,因开了《济南的冬天》这节检查课而被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鹏老师发现,到12月份他便建议我们的校长,让我去县里参加“优质课比赛”。结果,我执教《向沙漠进军》获得了全县第一名。应该说,这两节公开课,我都上出了一些个人的风景。试想,偌大的校园,普通一线教师如何被领导与同事发现?就是这“家门口”的公开课!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踏实步履!
而青年教师行走在“漫漫西天取经路”上,要 “除妖斗魔显真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线教师一辈子能上得几节有风景的教学公开课?更多的校园教学公开课,多是荆棘丛生——问题多多,指责多多。而那些有风景的公开课,便也成了一线有追求老师的“宏大梦想”。
我不否认许多老师日常教学课上上出了些教学风景,——那至多也只是个人在校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风景,存在于教学笔记或者日记中或者同事们的评论中,要不了几年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了“家门口”的公开课的感受过程,有了备课老教师的“指点江山”“开拓进取”,一代代年轻老师就很容易成长起来了。 “若问是谁普此画?”“家门口”的公开课!这是一线教师最需要的公开课!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样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的课”——日常公开课。
从教学研究的层面看,“家门口的课”更有研究价值。为什么?“家门口的课”表演成分相对少一些,作秀因素相对轻一些,因而显得更加朴实、真实。这种“家门口的课”,既不是汇报表演课,也不是领导观摩课,更不是彼此相斗的评优课。这种“家门口的课”,每每就是教师自己多考虑考虑,第二天便开始教学了。相比于教师日常课堂,这“家门口的课”公开课,开课老师也非常重视设计,也重视教学细节,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教学艺术真实的展示出来,希望获得同一备课组老师的好评或者认可。这样校本公开课,是老师们家门口最寻常不过的课了。但在教学设计上,在教学过程中,开课老师们多希望把教学失误控制到极限,尽量不出现教学问题……每每听过这样的公开课以后,不会产生“这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的感觉。相反,“家门口的课”显得非常真实、纯洁。
对于开展语文学科教育科研来说,“家门口的课”是普通老师经过多次思考、修正的课堂。这些课堂,即便经过多次“打磨”,仍然“漏洞百出”、“拖泥带水”,甚至“千疮百孔”……这样原生态的一线普通老师的课堂,但对于热爱深度研课的老师们来说,那里面可能就有伟大的教育教学启示在向我们的教育科研招手,如果我们勇敢前行,便能发现迥然不同的原始风光。因此,多看看“家门口的课”,多找找“家门口的课”中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也许创新语文教学的启示、成功语文课堂的雏形,就在那里生成。
二、名山大川的“入口处”有别样的风景
立足于“家门口的课”,我们能够看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色,我们能看到“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的和谐,但要真正看到名山大川式的教学大风景,还得走进名师课堂,与名师课堂对话,领取不同于“家门口的课”的别样设计风景。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因为名师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时空,一定程度上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教师的心中。
我教学31年,大略知道一些什么是好课。好课对人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技巧的成熟,教学设计的灵活,还有全面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影响。所谓好课是跨越时空,你与它对话仍然能够读出现实的追求来,——无论是教学的还是生活的。
我心中有了几节好课,每每上公开课,总是会想到这几节课的理念、这几节课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的环节转换。但内心,又总是想避开这几节课的设计形式。我以为,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教学风景,我们欣赏、吸纳之余,就要不断的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使批判生成成为教学创新的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名师教学模式,走出对名师“崇拜”“盲从”的的“光圈”,使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思想的阅读。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
名师推出的课堂每每倾尽一生的追求。名师的好课为什么值得我们致敬?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好课每每是教师们“踏破铁鞋”之后得来的。
我相信,无论是黄厚江老师教学《背影》,还是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他们花在文本研讨、文献梳理、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并非45分钟!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投影了这样的文献——
1917年冬天前,朱自清听闻父亲徐州纳妾之事和造成的后果,已有怨言。父子徐州相见,“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1922年朱自清离家出走浙江教书, 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我以为,黄厚江老师不仅仅仔仔细细的研读了《背影》文本,还系统的梳理了《背影》的相关文献,甚至我推测,黄厚江老师还阅读了近期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案例。要知道,《背影》诞生90年来,许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而黄厚江老师如何上出不同,上出智慧呢?显然,他要作《背影》教学设计方面的梳理!
我听了黄厚江老师这节课,黄老师确实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他从语言角度深入,思考之深透非常人能及!课堂上,黄厚江老师的文本解读深刻精妙,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上课开始,他从“问感动”出发——你读《背影》觉得感动么?,让学生反馈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之后借助“《背影》图”实现文图转换而品味文本之关键词,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接着投影文献资料,联系背景对比分析情感之隐藏、含蓄,选材、剪裁之巧妙!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令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课背后,有淋漓的汗水;好课背后,有深深的付出;好课背后,有执着的钻研。
任何艺术品,都要经历血与火的考验。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也应该经历“《背影》虐我千百遍,我待《背影》如初恋”的执着。韩军老师为什么会超越《背影》传统的“父爱子,子敬父”主题,从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上读出生命主题?他为什么会从《背影》中四次流泪的原因入手解读出生命存在不容易的主题?为什么会生成“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的疑问?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有一幅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韩军能读出《背影》的一片风景?是以,在回答《背影》究竟是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时,韩军说,《背影》表达了生命哲理的话题。教学到最后,韩军老师教师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这种教学穿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没有深入研究的功夫,韩军能上出这样的《背影》么?因此,好课从来都要“费一番功夫”。
名师课堂是多年艺术追求的结晶。《红楼梦》为什么会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艺术效果?因为曹雪芹曾经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名师们的好课为什么有那样高的含金量?也是这样!许多名师为了一节课,每每用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了一生的智慧来思考、设计、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讲过这样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一辈子功夫,却道出了名师课堂的真谛!而年青老师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呢?名师课堂的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决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临阵磨枪 名师们精心推出的观摩课,有的也确实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这些好课里面有好风景,可以让我们永远驻足、流连;这些好课,有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风云,任何人解读而风味不减。
名师好课其实是用一生教学智慧生成的艺术。宋代诗人徐元杰描述西湖风景时说:“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我们观摩名师课堂,还是为了走入名师的思考视野、教学视野去汲取我们的教学营养。浙江名师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教学出一片秀丽江山。教学之余,他曾经和我讨论这节课,最后我对他说:“我心中有三节课:一节是北京宁鸿彬老师的《皇帝新装》,一节是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节是江苏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我并且说:“希望第四节课是你的《鉴赏家》!”我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课堂上领略了“风日晴和人意好”,我得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启示。
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下足了深度研课的功夫,表现出了一流的教学追求!他教学《鉴赏家》以小说开头的第一话为抓手:“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节课,他牵一而动全身!一切成功便在这“牵一”上!他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总纲,不断敲打学生的思维。
凡小说创作皆有创作主张,或者因历史的反思而得,或者因现实的反省而得,或者因未来的召唤而得!《鉴赏家》中,“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谁?这样一问,他的课堂探究就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是啊,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小说的滋味不就出来了!他引导学生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作者为什么写《鉴赏家》?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引导学生一思考,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了。——随着叶三们的离开,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便消逝了!这就是作者珍惜的、渴望的所在,这就是作者、读者痛惜之所在!肖培东教学《鉴赏家》研讨得非常有深度,他的课堂走得很有风景。
教学艺术其实也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艺术。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其次,这样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表现。这样,季陶民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不再被欣赏、没有人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样的探讨,看似开放而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读得落入了世俗境界,泯灭了名士精神、名士情怀的隐喻价值。
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中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么?他一画也不留下,你觉得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叶三作为“鉴赏家”有一定的作用。我以为,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我教学的时刻在想,为什么不写一个女人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名士的氛围!这样看第一句话就有意思了: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说小说在弘扬“名士精神、名士情怀”?作者创作的秘密在这一段中——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好风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名师课堂每每好风景不断,我想还与名师们善于接近课文作者、善与课文作者独立对话。韩军教学《背影》与黄厚江不同,这是独立的对话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就小说来说,小说创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当假“名士”很多很多而招摇撞骗时,汪曾祺渴望时代多些出现真正的如叶三、季匋民、辻听涛那样的名士!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课文都写的是一群男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就是怎样炼成的。名师的好课真的可以说是“一课千金”,每每会留下“一眼万年”的意味。观摩这样的课,就像读书积累,想成就“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优秀的作品。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但从观摩名师课堂,借鉴名师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在名师课堂面前,我们的“家门口的课”是不是“入门和常识”?是不是“沧海之一粟”?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一方面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家门口的课”, 让自己成长更加接地气一些,让教学的现实性主义风格更浓郁一些,以在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生成、发现绝佳的教学风景,也要“开眼看世界”,带着浪漫主义眼光在名山大川的“入口处”鉴赏、吸收别样的教学风景。这样,语文教师就能现实着、浪漫着,一边汲取,一边实验,就能将眼前的教育教学之路走得鲜花满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3:00 , Processed in 0.1263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