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医学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0-12 00:43:37 | 只看该作者
除此之外,还有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大肠癌早期诊断专家李俊霞等等,都是各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却因为不善交际或者经常发“不和谐”言论等原因与院士无缘。  正如网友布鲁科夫在《屠呦呦获奖让中国院士制度再次沦为笑柄》一文中所提:“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大明朝有名的硬骨头郑士元在皇帝朝议时放了一句狠话:“君将拒谏则忠勇散,善恶同则功臣倦!”
  朱元璋听了以后,深以为是。的确不错,假使实施权谋厚黑之人与耿直质朴之人待遇相同,或前者胜于后者,那么政权便失去了赖以维持的根基!终有一天会面临坍塌!
  现在把这位股肱之臣的话送给中国院士制度缔造者,相信同样合适。
  我们期待院士制度改革回归学术本位的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屠呦呦真正享受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礼遇!
  四,要认清“诺贝尔奖”内在的阶级属性,警惕国内主流媒体和既得利益集团把“诺贝尔奖”当作衡量一切领域内的风向标。
  屠呦呦能够蟾宫折桂,为国争光,这固然值得庆贺。但官方喉舌对于“诺奖”的到来近乎诚惶诚恐、敬畏有加的态度,也同样值得忧虑。
  法家先圣有言:“赏罚者,利器也,不可以假人。”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亘古不易的道理,就是“赏罚”二权的使用,关乎一国运数和民心向背,万不可假借他人之手!
  韩非子就曾在《外儲説左上》中把这层利害关系说得十分透彻:“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是以功外于法而赏加焉,则上不能得所利于下;名外于法而誉加焉,则士劝名而不畜之于君。”
  亦即是说,一旦心怀叵测的外人掌控或是垄断了对我国各个领域内优秀人才的“赏罚”大权,后果不堪设想!老百姓以后谁还寄望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向本国政府提出利益诉求呢,都纷纷跑去祈求境外势力的“恩赐”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降低,上下离心离德,届时谁还肯为国尽忠?!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相爷管仲就曾动用“设立国际奖项,犒赏天下才俊”这套把戏,弄得其他国家社稷不安、人心思变!
  管仲在《山权》一篇中,明确提出:“天下百姓中凡有精通农事的,为他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养牲畜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精通园艺树木的,立黄金一斤 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于治病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通晓天时的;即能预言灾情,预言某种作物歉收或丰收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懂得养蚕不生病的,也都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此外,“懂诗的可用来记述社会事物,懂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懂春秋的可用来记 述国事的成败,懂出行的可指导行路的顺逆,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懂卜的则可预测凶吉与利害。百姓中凡有上述技艺者,都赐给一匹马所能耕种的土地,一斤金所能买到的衣服。”
  综上罗列,管仲设立了包括医学、文学、农业、天文在内的13项国际大奖,笼络天下才俊。
  古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又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受到嘉惠之人,焉能忘记管相栽培大恩?!
  是以或如邢卫旧臣,外为屏藩;或为宁戚之流,亲身投效。
  总而言之,凡得管仲所颁之大奖者,不是在其国内衍生为“亲齐力量”,就是干脆投敌叛国。大大的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今天的西方国家也同样打出这招“撒手锏”,披着的外衣倒很光鲜,嘴上说着类似“褒奖有功,以进大同”的正义语言,其目的无非是要“绑架”全球的杰出人才,为己所用,最终实现霸控国际社会的野心。
  现在他们把“恩赏”赐给了科研领域内的年高德劭之人,我们欣喜若狂,不假思索,照单全收。翌日,他们将“诺奖”颁给文学界“造谣生事”的人,颁给政治界“图谋颠覆”的人,我们又当如何?
  到那时,我们如果依旧甘之如饴,诚心接受,无异于自掘坟墓;若是不想接受,岂非等同于公开告诉国际社会:我们只是有选择性的接受对我们有利的“恩赐”?!如此一来,岂非进退维谷、动辄得咎了吗?!
  小结:想要避免将来的窘境,时下就需早早未雨绸缪,着力做好三件事:一是适度给“诺奖”降降温,让大众切实认清此奖的阶级属性——无非是西方壮大门庭的“政治工具”;二是树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属于自己的风向标,以便招凰引凤,延揽才俊,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三是加强对本土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力争做到“厚赏重罚、荣誉同轨、赏罚敬信、奖惩公允”。
  ① 翟玉忠著《“中国模式”的历史基础》2009-09-23。
  ② 战佳阳、陈珩、赵明山,《〈黄帝四经〉》对〈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影响》, 《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5期。
  ③ 中国优生优育网,黄卫东,《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5年10月06日。
  ④ BBC中文网,布鲁科夫,《屠呦呦获奖让中国院士制度再次沦为笑柄》,2015年10月06日。
12#
发表于 2015-10-12 22:09:09 | 只看该作者
深度揭密诺奖得主屠呦呦为何长期在国内遇冷

屠呦呦简介

  近日,现年85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贡献在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其实,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就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但令人称奇的是,现如今名满天下的屠呦呦,却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为何?

  本文为作者在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后所写,于今天重温,却更富警示意味。

  作者:廖俊林

  来源:廖俊林博文

  以诺贝奖与拉斯克奖得主Joseph L Goldstein(他在1985年获得这两项奖)为主席的24名裁判决定授予中国屠呦呦教授以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跟诺贝尔奖一样,可以多人分享,中国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争议多多,累及屠呦呦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不考虑给多人颁奖,而只单授予屠呦呦一人呢?

  (中国研究青蒿素的人)排在屠呦呦后面远远地列居第二位的我认为是云南的罗泽渊,他的发现是高产量黄花蒿并改良了提取技术。远远地排在罗泽渊之后的,是广东的李国桥。李国桥的工作主要是临床鉴定,这对青蒿素的推广作用几乎不可替代。在李国桥之后,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资格问鼎发现权。上海的李英与广西的刘旭,已经是开发第二代药物了。山东的团队模仿得没有出彩的地方,所以也排不上号。帮助屠呦呦鉴定化学结构的周继善院士连李英与刘旭都不能比,他纯粹就是做技术员的活。

  论及屠呦呦发现的创新性,国人常把“两弹一星”挂在嘴上,显示国人完全不懂得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无中生有,原子弹最早有人在1934年提出,迟至1939年美国开始尝试,到1945年成功,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的,所以称为创新。继美国开发出原子弹之后,苏联研制了他们的原子弹,但这个过程已经没有创新性了,他们是在“模仿”。“模仿”远比创新容易.所谓的“两弹一星”无非模仿游戏,模仿的对象还不只一家,其创新性完全无法跟青蒿素的发现相比,几乎是零。

  你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说列于屠呦呦之后的罗、李等人根本无法跟她相比。罗泽渊、李国桥的工作在有了屠呦呦的工作的前题下,如果他们不做,其他人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屠呦呦的贡献抹去,则不会有青蒿素这个发现的存在,或者必须有另外的机遇产生。

  正如“两弹一星”这个模仿游戏产生大批中国院士一样,中国人不懂得原创的价值,导致了屠呦呦的贡献被忽略低估。屠呦呦被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列举的文献有六篇,共有四篇是中文,只有两篇是英文,在中国数论文篇数计算贡献的背景下,少得可怜,也土得掉渣,然而,她的贡献就是不能抹杀,那些发表英文几十篇的,都只能远远地排在她的后面。

  屠呦呦的经历,见证了中国颠倒的学术评估体系,如果说中国有学术评估体系的话。屠呦呦本人从未获得她应获得的荣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不是发给她的,而是“523”这个大项目的,甚至不是她所领导的团队的。迟至1979年,屠呦呦得到了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就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那中国的国家发明一等奖岂不是都是诺贝尔奖水平级的?我很好奇1979年国家发明一等奖有些什么东东。(网上搜一下,有这个“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高炉冶炼新技术”,呵呵,不用说了吧?)

  屠呦呦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几乎又是一场屈辱。中国科学向来是政治的二奶,正如其发明“二等化”一样,无数看不见的黑手伸向了屠呦呦的政治前途,毫无疑义地,她落选了,如果落选而抱怨恐怕都会最嘲笑得鼻青脸肿。最稀奇古怪的嘲笑是,她动用了政治力量试图纠正阻碍她当选的黑势力。屠呦呦面临的是中国文化的势力悲剧,众口铄金,作为一个资历浅的科学研究者,屠呦呦是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而成为领军人物的,他的老公在牛棚里,说明她没有政治后台,既没有政治后台,又没有科学资历,她在自己的团队中都恐怕不是很能镇住台。其结果是连她的团队都有人眼红她的成果,处处要求她承认他们的贡献——他们忘记了,她连自己那份贡献都还没得到承认。

  屠呦呦在内遇狼,在外则有群虎,几乎所有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感觉到她的发现的重要性,都急于在该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他们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唯一方式,就是“站在巨人肩上”。她的贡献的确伟大,但还没有得到承认之前,就被众多的小巨人压垮了。中国人最为可耻的劣根性,就是他们站在巨人肩上不是看得更远,而是拉屎拉尿,竭尽诋毁之能事,狂贬科学巨匠搞伪科学,就能证明中国人的科学功底。得诺贝尔最多的大科学家鲍林,在中国科普作者的持续诋毁下,几乎变成了伪科学的代名词。

  青蒿素中国领先世界十多年,如果在该领域内工作的这些人能精诚合作,不踩屠呦呦,你们投之以李,屠呦呦报之以桃——顺便说一下,国外大师们的生活环境大抵如此,相互提拨,皆大欢喜——真正的原创工作可能会为中国科学院增加一大批有实力的院士!然而,整个青蒿素行业成了典型的三条龙变成一条虫的悲剧,十年优势在1980年代就几乎化为乌有,到现在已经在研发水平的上远远地落后于世界了,由于非洲引入黄花蒿的种槙,中国几乎连原料基地都保不住了。

  青蒿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都没评上院士,周继善做点技术性的工作,反而评了院士,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在屠呦呦获国际大奖的情况下,周院士的旧闻再次被翻出来,好象自己真有份这个拉斯克奖一样,不能不说国人实在是糊涂,也有些脸厚。

  我从数月前关注青蒿素与屠呦呦,阅读过大量的竞争者对相关事件的描述,这些人都或明或暗地诋毁屠呦呦的学术能力与水平,但翻来覆去,我就没有看到基于事实的评论,捕风捉影几乎是司空见惯,攻击者都暗示自己有无数的证据,但没人舍得拿出来,拿出来的,如我前文所述,又经不起检验。看看这个关于竞选院士的评论,再看看这个教育她要谦逊的建议,这就是我在众多屠呦呦的批评者写作中最常见到的形态,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怨气与怨恨,但没有人愿意提供实证,而愿意提供的实证,反而显示了屠呦呦的行为光明垒落。

  回到我命题上来,我认为屠呦呦见证了汉文化的劣根性与肮脏之处。如果屠呦呦身处外国它乡,极有可能她的成果能得到极早的承认与传播,随之兴起一批大师,一个产业。中国,有一个灭杀大师的文化,那就是阴谋诡计,政治无所不在,如果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得要擅于政治,如果尝到钻营的甜头,就成了虎头大师——有架子,没内容;如果象屠呦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就被踩在脚下,没资源,没成长环境,更多的潜力没有发挥就被无休无止的诋毁陷害给消耗掉了。

  在我结束本文之前,我用“屠呦呦 奖 2011”这个组合搜索Google,共获得48.3万个结果。在这个结果之上,我加入“争议”一词,共获得6.7万个结果,说明诋毁屠呦呦的,仍然阴魂不散。有不少新闻,描述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篇幅,远不如他们描述所谓“争议”的要多。我实在不明白,哪里来的争议?中国人好糊弄,但国际专家不好糊弄,所谓发现权“争议”,也可以休矣。连拉斯克奖都不能熄灭嫉妒之火,中国科学环境的险恶,可见一斑。


【转载】屠呦呦的中学母校出过15个院士,校长写的这封信值得每个人看看

屠呦呦出生于宁波,1948年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效实中学创办于1912年,百年来培养出童第周等十多位两院院士。
效实中学
在当下高考激烈竞争环境中,学校依旧坚持“不补课”传统。但因为近几年高考中效实中学出的“状元”不多,成绩全省拔尖的学生数量似乎也不是太多,这所1912年创办的百年名校的教育模式受到不少质疑。今年暑假,有人在网上发文《效实:你该醒醒了》,指责效实中学“近几年成绩越来越差,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学生,使学生越来越退步”。
为此,效实中学官方(一称这是校长亲自回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全文如下:
各位东方论坛发言或者潜水的朋友:
你们好!
这层楼代表效实官方,对这个帖子以及引发的言论做一个统一的回复。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效实的了解。
因为教学工作比较忙,平时没有时间,所以不上论坛,也基本不看、不发帖子。今天有老师提醒我有这样的帖子的时候,比较惊讶,因为一般对效实的争论集中在招生的时候,也理解为什么。但现在这个时候,很少发生,所以有些惊讶。在整整看了五页的各种言论后,心情很沉重,我觉得很多发言完全不了解效实的现状,也不了解效实教师的工作状况,充满了道听途说的“听说”,而有些则是没有依据的情绪发泄,我想我们确实也有责任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效实,所以写了这份较长的回复,希望论坛管理员能够把这份长回复置顶,谢谢!
先看了楼主的帖子,主要的意见是希望学校能够在假期为新高二的学生补课,认为学校对1、2班的学生统一补课有失公允,为了增加说服力,把社会上说不清道不明的“素质教育”拉出来进行陪同批判。我理解家长的情绪,如果我的孩子在上学一年后,考试的成绩不是很乐观,估计我也会上火,也会寻求帮助。但对您的做法,我十分的不赞同。
您首先假定给校长信箱写信,校长没空理你。但实际上,您的这个类似的诉求已有个别家长发到了校长信箱,学校也已经和家长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家长也获得了满意的答复,您这样在基本情况都不了解的时候,在公开场合发帖,发泄了情绪,但无助于孩子的学习。对于您的补课诉求,我想在这里也告诉您,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和宁波市教育局的规定,高一高二学生严禁在暑假及其他假期补课,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网站公布有举报电话和举报平台,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禁止违规补课的态度是明确的,所以您的提议在现行的教育政策法规下是不可以的。您应该去举报不遵守规定的偷跑者,而不应该去指责规则的守护者,这是本末倒置。效实不补课是学校的传统,我们会一直坚持。从另一角度看,集体补课到底是一些家长们的一厢情愿,还是全体孩子们的真实诉求?
效实其实一直在追求“着眼未来,兼顾当下”,希望通过提高教学的效率,来尽量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时间,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啊,哪所学校会轻视,敢轻视?但效实希望高中三年的学习能够更有意义,所以效实教师们在工作时间提倡“抓紧、抓实、抓得法”,效实的部分课堂强度比较高,思维容量也比较大,对大部分同学来讲,学习的压力和作业量也是蛮大的。效实对于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视,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在努力增加师生交往时间,每天也有活动与辅导课供教师下班答疑,学校也开放了通学生自主申请晚自修,和住宿学生一起参加由教师管理和答疑的晚自修,同时学校也设置了导师制,以提高成长辅导的针对性。因为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比可以说效实教师的一周5天,是满满当当的,您所讲的朝九晚五的生活,非常遗憾,效实的教师从来没有体验过。效实每天的第一节课是上午7点25分开始的,下午的下课时间是17:10分,除了上课时间,教师们或在教室,或在办公室,或在小教室,解答学生的问题,或者帮学生过关,或在备课、批改作业,给学生纠错,一天下来,往往筋疲力尽。
我们不清楚,言论中涉及的“效实老师不管学生学习”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效实“不注重学生学习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是因为效实双休日按照规定不补课吗?是效实园内有许多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选修课吗?是效实丰富多彩的社团和学生自主活动吗?我想,效实毕业生的宽阔视野和自信,普遍的社会责任和自主意识,以及具有的批判性思维和相对良好的社会化,正是各种浸润和实践的结果。教育,有教无育是不行的,学习,有学无习也是不行的,而学生的育和习,需要给予时间和体验。在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高中三年青春年华里,如果这样的设置,也会被质疑,被认为是虚伪,那么现在的教育,真的是太过于悲哀了!
有一些言论涉及到九校联考的成绩问题,其实效实高二和高一的本次九校联考的成绩很不错,但不方便公开。九所学校一起举行联考的目的是为了在大数据情况下,找准自己学校教和学的定位,寻找教和学中的问题,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内部有详尽的数据分析帮助老师和学生反思教和学的问题。但九校联考的结果不应该放到网络上,供大家发酵情绪,比较长短,对各校的教学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这也是九所学校一起达成的共识。学校今年把大致情况给家委会通报了,相信如果您是效实的家长,应该已经了解了。同样,今年效实高考的成绩也是稳中有升,但在真实性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在起点不曾有公开衡量的情况下,这样在社会上公布比较,效实历来是不参与的,这不代表我们对成绩不重视,也不代表成绩不好!这样做的原因做法很容易从省教育厅不公布高考成绩的做法中去类比寻找。
有一些言论涉及到了教师家教的问题,也有言论把还时间给学生的正常双休日安排与教师有偿家教联系起来。效实一直和其他学校一样抵制禁止有偿家教,请各位臆想效实“有教师在有偿家教”的朋友,如果您发现有效实教师在进行有偿家教,请您访问宁波市效实中学网站或者宁波市教育局网站实名举报,教育局和学校在查实后会根据规定严肃处理。也请没有事实依据的朋友不要转发谣言和臆想,须知三人成虎,请大家各自珍惜。
帖中所提1、2班统一补课,完全不是事实。在双休日,效实有部分学生在参加数理化生的竞赛辅导,每科竞赛活动参加的人数不多,1,2班学生也并没有全部参加,而且参加学生中除了1、2班学生,其他班级也有。这是学生的课外学术兴趣活动,正如效实其他学生在双休日和暑寒假进行的学生志愿活动、社团活动、义工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等,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符合自己的课余特色活动,也是效实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位家长,如果连这个也没有了解,就在这里连发11问,我真是要怀疑您的效实家长身份了!
效实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不可能不重视教育质量,只不过,我们的行动,可能被成见、偏见和近视所遮挡着。谈及效实,总有人说抓的不够紧,其实不就是双休日没有违规补课吗?平时教师们的兢兢业业和付出大家没有看到,而子虚乌有的“有偿家教集团”则被有心人一再提起。总有人说效实成绩不如他校靓丽,但没有人注意到十年来,宁波市区教育均衡的政策和效实生源结构与招生环境巨大的变迁,效实在教育局内部的“从起点看变化”比较中一直是领先的,这也是教育局在近三年考核中一直给予效实“优秀”的原因之一。也同样也没有人看到,效实学生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相对优势。如果,社会上可以把违规补课的要求作为正常要求向学校公开呼吁,这是效实之错,还是社会之病,抑或是教育之痛?
效实是一所有教育理想的学校,我们希望,教育不曾完全被功利所引导,教育能够把眼光看向更远,教育能够给学生充实美丽的三年和幸福的三十年!我们希望,每一个效实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教育下,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学会规划,学会利用相对自主的时间,学会专注,学会积极思考,承担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起点,更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效实教师们,一直在为之努力着!
最后有一条建议,没有一所学校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欢迎各位家长的监督和建议,学校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建议各位家长通过校长信箱、家委会、来电、来人和学校一起沟通,共商校是,我们一起可以做得更好!但像这样不了解情况,人云亦云,发泄情绪,徒增争议、给有心人推波助澜的论坛发帖,于孩子的学习无助,于学校的改进无补,如果您是效实家长,请不做也罢!
谢谢各位朋友的参与和围观!
效实中学
2015年7月3日
昨日,新华社发文力挺效实中学不补课的做法,文中提到:
网民“人岁月生活”说,女儿毕业于效实中学,作为家长也曾抱怨学校“管得太松”:按时上课、按时下课,节假日不补课,假期不提前开学,高三才分文理科,还有辩论、交响乐团等社团……当然抱怨的背后有自己的小九九:学校多管点,家长就可以轻松些了。女儿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成绩优秀,学有余力。
一名30多岁的效实中学校友告诉记者:“给出各种可能性,让孩子自己选择最好的成长方向,远比将孩子绑在应试教育的柱子上强上百倍。记得当年校长说过,与其搞题海战术和课外补习,不如‘向45分钟要效率’。感谢效实,教会我们掌握未知的能力和探索世界的勇气。”

13#
发表于 2015-12-10 17:40:44 |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瑞典演讲,引用王之涣诗句期待抗疟“更上一层楼” 徐明徽 实习生 江满琳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获得2015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于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现场,屠呦呦向观众回忆了40年前中国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努力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疾药物的历程。她也提到如今在大湄公河流域,青蒿素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人类对抗疟疾依旧任重道远,“为保护ACT(编者注:使用青蒿素为基础用以治疗疟疾的联合疗法)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希望全球抗虐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

从中医古籍中挖掘青蒿

屠呦呦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在当天的演讲上,屠呦呦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523项目”科技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1959年到1962年间,她参加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的知识。

“化学家卢耶克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屠呦呦说,她在接受任务以后,搜集整理中医药典籍、造访名老中医、并搜集他们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和中药,同时调研了大量民间中药。

她在收集包括植物、动物等两千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位方剂,正是这些信息的搜集和解释形成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究的地方。“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使我联想到了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溶剂的提取方法。”

1972年8月到10月,中医药研究所团队开展了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的临床研究,治疗全部显效。同年11月,中型成功分离得到有效抗体药物的结晶,就是后来命名为“青蒿素”的结晶。

1972年12月开始,项目组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制谱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学分子是低碳22,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为苯化合物,进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数据。项目组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终经过X光的颜色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1977年,这个结构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青蒿素的分子结构。

人类对抗疟疾形势依旧严峻

青蒿素真正走进全球视野是在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奎宁产生抗药性之后,青蒿素被证明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小,重新让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令屠呦呦忧心的是,疟原虫对青蒿素也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尽管在对抗疟疾上人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依然遭受着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患病率高于千分之一。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是1亿9千8百万人。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是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运用青蒿素的复方药物治疗,但是得不到ACT治疗的疟疾患儿依然达到5600万-6900万之多。

让屠呦呦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更为忧心的是,在大湄公河地区,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

屠呦呦介绍,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出台了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其目的是保护ACT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经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前兆和威胁也将在考察中。参与这项计划的100多位科学家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和消除抗药性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希望全球抗虐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演讲最后,屠呦呦重申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她认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挖掘并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而出,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深觉得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和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有所发现、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用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演讲的结尾,期望全世界抗疟疾医务工作人员“再上一层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0:59 , Processed in 0.1411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