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7 08:3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拙著《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正式出版(欢迎邮购)作者:李仁甫1965
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
作者: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目录

序   一个思考者的课堂愿景(李镇西)
     我们成长在同一片土地上(黄厚江)
上编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课堂”的主张和实践
“再现”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
“生成”之道
从预设走向预备
主体与主体之间
“互联”与“愤悱”
“教学引擎”与课堂启动模式
支撑性的生成策略
“生成”之物
课堂生成的效度
建构新型的课堂文化
学习理论与主体哲学的无缝捏合
给学生以“问”的权利
“满堂问”:“满堂灌”的变种
教师:“平等”理念实现的关键
附:课堂实录
管仲列传
拿来主义
金岳霖先生
春江花月夜
相信未来
中编不可或缺的味道——“语文属性”的探索与研究
语文的边界——从“工具性和人文性”到“语文性”
阅读教学的本体性评价标准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例谈教学中的“语文性”
捍卫“语文性”
无罪的“人文”
从对话的角度看朗读
给学生读书听
给语文穿上一袭华丽的外衣
附:课堂实录
美丽的鹅卵石
庄子“笑”万物
寻找合适的教学“抓手”
明改题目,暗解文本
四字拨千斤
让学生与“陈奂生老婆”对话

下编不可扼杀的个性——“高考作文”的锐评与建言
从平庸走向创新
“百年高考作文”: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百年语文思潮与作文演变
1949年:主题与题材的一个转捩点
人间要好“题”
高考作文试题启示录
高考作文:走进“理性时代”
透视“新概念”
提高视率,让分数和评语动态地呈现——试论一种全新的中学作文译改理念
后记    渐长渐宽渐无穷

一个思考者的课堂愿景(序)
李镇西

      我与李仁甫老师的交往始于2002年。当时,作为“教育在线”网站论坛的总版主,我在论坛看到一篇散文《一个赤子的哭泣》。此文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网友,以至于当时分管教育的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也发出“我能为你做什么?”的喟叹。后来得知作者是他。我发现他善于思考,文章写得大胆、犀利,于是便很快联系他,请他做其中一个论坛的版主。他爽快地答应了,并以他的打理业绩证明了他的实力。
后来我受邀去他的家乡盐城讲学,下榻在盐城宾馆。那天晚上,陪我的网友有好几位,不知谁先提起“美英联军打击伊拉克”的话题,竟引得大家“指点江山”起来。李仁甫老师跟我的立场一样,都赞同打击萨达姆政权;而其他人的立场正跟我们相左。于是一场舌战在所难免。我们在论辩上似乎占上风,结果激动、得意乃至失态的我们抱作一团,正好被相机拍摄下来。这个镜头抢得真妙,李仁甫老师的双臂搂着我的后背,而他紧贴在我后背上的双手被闪光灯激起一片火花——他后来称之为“心灵碰撞出的火花”。在这次碰撞中,他的机智善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逐渐开始了解李仁甫老师了。他发表在《教师博览(原创版)》2013年第9期上的一篇文章《江涵秋影雁初飞》告诉我们:他喜欢阅读,并且阅读路径很野蛮,“史哲类的书,都找些来看;甚至为了拓宽知识面,还精读工具书”,而为了发展批判性思维,他“啃起一批颠覆性强的西方作品,尤其是后现代之作,如《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怀特海文录》《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课程愿景》等”,于是他“接触到了一些新理念,如波普尔的‘尝试错误’、怀特海的‘过程论’、利奥塔的‘宏大叙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不过他绝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以阅读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思考并快乐着”是其座右铭之一。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喜欢公交车的环境,呆在座位上与任何人无关,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问题;喜欢考场的环境,面对无暇顾及我存在的学生们,我自视为稻草人,守望着思想的麦地;喜欢晚坐班讲台边的环境,纸笔的微动使教室静悄悄,学生沉浸在自习的氛围里而我沉湎在神游的境界里。”
      野蛮的阅读,快乐的思考,决定了他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的高度。他一直在追求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的双重精彩,既重视课堂实践,同时也不断反思,力求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全方位的突破,使他取得了全方位的成绩。他不仅获得江苏省高中优质课一等奖、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还获得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三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等称号。2011年,他被评为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012年,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专业职称和学术荣誉的双重晋级,为“天道酬勤”的古训加了一个现代诠释。
在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上,李仁甫老师最初显示其影响力的是,他对“语文性”及其下位概念“语文味”进行了独到的思考。2003年,正是“人文性”大行其道之时,他在网络上首提“语文性”,并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捍卫语文性”的教改实验。在此基础上他主持了一项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语文的边界》《试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两篇累计近3万字的论文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等重要论文。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他对“语文性”所作的诠释,被很多研究者大幅引用:“当我们把一篇课文、一则语言材料或一道语文试题看做一个系统进行教学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个系统的内部必然要发生着这样的运动,即: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到语言,这样语言和人文内容不断地互逆。在这互逆的过程中,语文便有了自身的意义。而尽管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也有语言,也主要依托于语言手段,但是在这些学科中,语言与人文内容之间并不一定要发生互逆运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只需从语言出发就行了,却并不一定要经常回归到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既然在非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的关系是单向的,是简单地由语言指向人文,而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和人文的关系是双向的,两者不断地发生‘互逆’运动,那么,我们可以说,语言和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言和人文之间‘双向’运动的特点,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它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姓氏’,或者说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样的属性,我称之‘语文性’。”这些关于“语文属性”的独特思考,为人们研究“语文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正能量。这项研究课题,以其理念的先进性、实验的科学性、经验的推广性,于2013年赢得盐城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后,李仁甫老师并未止步不前,而是继续思考,继续追求。2013年暑假,一向以思考为快乐的李仁甫,一向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李仁甫,一向大胆、犀利的李仁甫,足不出户,蜗居在家,反复回眸自己曾经一次次经历过的课堂,不断剖析自己一次次观摩过的课堂,努力寻找自己对课堂的独特感受,系统梳理自己长期以来对“课堂生成”现象的个性化见解,终于发现:当下的课堂,多半属于“再现课堂”,严重依赖于“预设”的鸦片,纠缠于“控制”的幽灵。
      曾几何时,作为一个外来概念,“生成”曾经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一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很快便受到人们的漠视。这虽然跟“生成”理论操作难度大不无关系,但更与大家对“生成”理论缺乏深度理解有关。不少教师喜欢以自己的课例来证明所谓“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但殊不知,过去非常注重所谓精心的“预设”,何以没有带来精彩的“生成”?这说明,所谓“预设与生成”是个伪命题。“生成”,尤其是大量的“生成”,确实需要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来催生它,需要一种新的课堂观来落实它,需要一种新的课前准备行为来保证它。要想在课堂观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践行“生成”理念,简直是不可能的。为此,李仁甫老师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观照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先是寻找出跟“生成”处于同一层面上的概念“再现”,然后又寻找出跟“预设”(侧重于硬性的、静态的、非如此不可的、设计了要大力推行乃至一定要执行的方面)处于同一层面上的概念“预备”(侧重于弹性的、动态的、不如此亦可的、仅仅充当备料的方面),最后又寻找出跟“纪律”(制定者是教师,具有强制性)处于同一层面上的概念“规约”(制定者是师生双方,强调互相制衡),从而以“生成”“预备”“规约”三个基本概念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观。
      这样的研究,既是颠覆性的,更是创新性的。然而,他并不止于颠覆或创新,还致力于把理念层面的东西落实到操作层面。首先,他提出“预备”时所要追求的质量标准,对于学生来说是“愤悱”(“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思维状态),而对于教师来说是“互联”(普遍联系的思维状态)。其次,他设想出与“互联”思维相匹配的板块式教案,以区别于“再现课堂”观下的工序式教案。第三,他推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教学引擎”(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主张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并指出七种常见的操作模式: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第四,他总结出几种支撑性的生成策略(有利于建构关系、呈现过程、产生事件的策略):对话、合作、讨论。有了前面一些操作方法和程序的保证,“生成”之物(主要包括目标、问题和资源等三个方面)便大量地出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便真正产生了。
      这就是李仁甫老师所竭力倡导的一种新的课堂观。从过去人们研究“课堂生成”,到现在他研究“生成课堂”,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因为旧的课堂并非没有生成因素,一些有理想的教师也努力追求课堂中的生成性,然而以“生成”来定义课堂的性质和类型,以“生成课堂”来创新旧的课堂,确实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虽然这样的变化极其艰难,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关系—过程”这一时代性的哲学范式得到进一步确立,随着社会环境和条件对教育改革的倒逼,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生观念上的转型,未来的课堂最终会从“再现”走向“生成”。这样的研究,委实属于“宏大叙事”,研究者没有一定的系统思维是很难完成的。这样的研究,需要积淀,需要寂寞,但积淀到了一定程度,寂寞到了一定时候,最终修成正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最后3期连载他的这一系列研究论文,《中学语文》从2013年第11期开始跨年度分7期连载他的这一系列研究论文。这样的研究,在目前的中语界并不多见。
      李仁甫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大量引用我的课例,认为我的课例很好地体现“生成”这一先进理念。固然,我一直对我们的课堂有看法,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够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虽然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显然更多的是从“民主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的,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像李仁甫老师这样明确的意识,只是一直凭着一种直觉敏感而行;而现在李仁甫老师从“生成课堂”的角度来研究我的课例,使我看到了我课堂上别样的特色。感谢李仁甫老师给予我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我的课堂。在这方面,李仁甫老师的研究显然走在了我的前面。我愿意跟李仁甫老师一道继续努力,为创造一种别样的语文课堂作出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
      当然,李仁甫老师的这项研究,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某些概念的界定还缺乏严密性,一些地方的思考仍然有待深入下去。譬如,学生“愤悱”的思维状态如何有效地促成,教师“互联”的思维状态如何有效地形成?板块式教案如何应付学校主管部门的督导检查?这些问题,未必都与他现有的思考相矛盾,但如果考虑不到位,可能会削弱“生成课堂”理论的可行性。也许我们思考得更深入一点,更全面一点,接受“生成课堂”理念的人会越来越多,从而我们的课堂愿景会变得更加清晰而灿烂。
      (李镇西,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我们成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序)
黄厚江

      我和仁甫都是喝里下河的水长大的。
      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都来自农村中学,自己读书在农村中学,开始工作也在农村中学。我们工作的第一个学校是在临近的两个乡镇。他所在的学校是老完中,只是比我所在的学校要高一个层次。他的学校在镇上,镇子叫龙冈,很霸气的名字。龙冈在我们那边是大镇,龙冈中学在我们那里也是名校。我的学校在乡村,是在一个叫刘垛的村子里。现在高中已经撤了,只有初中,而他曾工作的那个学校高中仍办得很红火。后来我们先后都进了城里的学校,工作的学校是紧挨在一起的两个重点中学。只是他的学校还是比我的学校要高一个层次。所以,我们的经历很相似,只是他的起点比我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骨子里有着太多的相似。
      那片土地,赋予我们勤奋与踏实。
      2005年《人民教育》的“名师”栏目约我写一篇文章,在那篇名为《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文章开头,我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
      夕阳西下,一条窄窄的田埂小路上走着一个孩子。他正向着远在几十里外的家走去,一小步也许只跨出不足一尺,可他从容地向前走着……
      这个孩子就是我。
      30多年了,我就是这么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到今天。每当我看到仁甫,就想起我走过的路。仁甫老师走过的路,和我有太多太多的相似。
      仁甫现在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是省里的名师。说句自我表扬的话,我们能走到今天都不容易。外在的很多机遇,自然是上天的恩赐;很多好心人的提携帮助,更是不可少的条件。但我们的执著,我们的勤奋,我们对语文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的热爱,不能不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相比之下,仁甫比我更不容易。我遇到了很多他没有遇到的机会,也遇到了几位他没有遇到的贵人。我们家乡是很信这一说的,我也信。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写一写我一生中的几个贵人。但仁甫比我更勤奋,更执著。这样一本丰厚的著作就是证明。从底层走过来的人,都深知要在繁重的工作任务,畸形的成绩压力,下有小上有老的背景下,坚持读一点书,坚持写一点东西,坚持思考一点东西,坚持进行一点教学的探索,是多么不容易。多少比我们聪明有才气的人,如仲永一般湮没无闻,不就是差这一点吗?
      那片土地,告诉我们要低姿态做人。
      杂文家吴非先生写过一本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吴非就是那个叫王栋生的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很熟,他是我们敬重的大哥,他的“不跪着教书”的口号着实喊出了教师的几分尊严。可我“倚小卖小”地和他捣蛋说:“不跪着教书,又能怎样教书呢?难道你能昂首教书吗?”他恨恨地看我一眼不理我。但我从他“带着孩子们通过鬼子封锁线”的文字中知道,就像我赞同他的主张一样,他也是赞同我的主张的:我们不能跪着教书,也不可能昂首教书,只能低下身姿教书。
      我和仁甫老师都是始终低下身姿教书的人。比如,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主张,绝不唱高调。说说好听,却绝不可行的东西,我们都不喜欢。比如我们的课堂,都追求朴实自然,都追求对学生有用,都追求让学生有实在的收获,从不搞什么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哨形式。再比如,我们都十分看重高考的成绩。这自然与我们的农民出身有关,与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关,也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而这一切又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最近几年,我斗胆在全国很多地方呼吁老师们:让我们热爱高考吧!我的理由有四:其一,目前还找不到比高考更公正更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对国家对民族有利;其二,没有高考,教育和教师的地位会明显降低,高考对社会发展有利;其三,教师子女学习成绩的平均水平,比其他绝大多数各行业要高,高考对教师群体有利;第四,没有高考,教师的课更难教,高考对教师的生存有利。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题目叫“如果不高考,我怎么教语文”。我知道,如果不高考,我不会教语文,而且很多老师不会教了。这样的话自然有些调侃的味道,但道理应该是不错的。我很鄙视那些连高考也应对不了,却在大唱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高调的人;我也看不起那些依靠骂高考赢得一点名声和掌声,却在背地里挖空心思送儿子上“名校”,为儿子请“名师”辅导的人;我也不喜欢那些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却又说不出什么好,拿不出什么行的人。我说:高考没有错,高考很重要。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怎么考。我也经常和老师们说三句话:做教师不会对付考试是不称职的,做教师只会对付考试是很可怜的,做教师靠做练习对付考试是很愚蠢的。我知道,这样的话会让有些人不舒服。但我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说。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我相信,仁甫是赞同我的意见的。他这本书有很大的篇幅就在谈高考。书中有很多很实在很有用的东西。
      那片土地,告诉我们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
      里下河是水网,其实就是一大片湿地。它没有奔涌的水流,它没有汪洋恣肆的浩然水势,它有的是一片片不大的水荡,有的是一条条不大的河沟,它的特点是一点点积蓄,一点点浸润,但从不曾干涸,永远水草丰茂。我们的父辈们也是如此。仁甫的父亲,我的父亲,都是如此。我和仁甫的身上,流淌的是父辈的血脉,承继的是里下河的水的品质。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已经走过30多年;仁甫也已经是20多年的教龄了吧。从初出茅庐的懵懂青年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我们都遭遇过挫折和打击,都遇到过误解和冷落,但我们都不曾放弃过,我们始终在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我们家乡说到做农活,有句话叫:不怕慢,就怕站。意思是,慢一点不要紧,只要不停歇就行。仁甫能在语文教学上做出这样的成就,靠的也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就像农民翻地,一钯一钯不停地翻;就像农民插秧,一棵一棵不停地插。于是,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这本著作的每一页,就是这样一钯一钯翻过来的;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就是这样一棵一棵插下的。我相信,他还会不断耕耘。我也会的。
我和仁甫成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走过了相似的路,我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他的大著出版,我写下以上的文字,权为序。
      (黄厚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封底:推荐词

课堂教学如何从教师的表演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如何从少数课的卓越演出改变为每一堂课的卓有成效?这是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追求。李仁甫老师作为实验官方网站“教育在线”的资深网友,所倡导的“生成课堂”不仅具有历史的深度与科学的态度,更有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性的温度。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语文课堂教学一向强调“教成”,教师由预设到实施,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是否学会那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仁甫老师强调“生成”,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学是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学关注学生学会。课程改革强调由“教”的基点转向“学”的基点,这是学生本位的体现,仁甫老师的探索既具有理论又具有实践价值,值得在实践层面上推广。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魏本亚


      就语文课堂来说,李仁甫老师比较成功地推出一个新的范式,从再现走向生成,从预设走向预备,从纪律走向规约,从旧的课堂走向新的课堂;就语文课来说,李仁甫老师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启示每一个语文老师尊重语文学科的“姓氏”,保持“语文味”;就语文考试来说,李仁甫老师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总是坚持独立立场,以科学态度赢得众人点赞。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蔡伟

       李仁甫老师在全国中学语文界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既是踏实的实践者,又是沉静的反思者与睿智的建构者。他平时在阅读理念、言语人格、想象力培养、教育哲学、写作原理和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有独树一帜的研究。他的几百篇(部)论文、论著绝非仅仅是凌空蹈虚的纯理论思辨,而是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尤其对课堂教学有着指导意义的真研究。
                                      ——江苏省特级教师学术联盟理事长、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张悦群



邮购方式:愿意邮购5册以上者,通过QQ(823597814,申请好友时注明“购书”二字)或邮箱(huixiangdoude@sina.com),告知你快递时必需的联系方式(邮编、地址、单位、手机号码),并告知册数。
书名:《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
出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单价:36元
发票: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0:33 , Processed in 0.1272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