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教学论文选辑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2:12:43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教”我学书法
  • 庞中华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那斯岛,爆发了“马岛之战”。双方都使用了先进武器。特别是阿根廷用“飞鱼式”导弹,击沉英国巡洋舰。此刻,中国《解放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马岛之战”再次证明马克思军事思想的一条真理:武器装备的发展决定作战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他老先生说得对极了。此刻,我恍然大悟,顿时感觉到,马克思的思想还会证明同一个真理:书写工具的发展会决定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无不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由于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耕技术的发展和古代军事武器的变革;欧洲18世纪,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带来英国以至世界的工业革命;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在以大刀长矛为代表的冷兵器时代,产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到了机关枪大炮的热兵器时代,才会有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和马克思的军事思想。
  我们还可以书写工具的发展为例。殷商甲骨文书法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技术发展的结果;到秦代蒙恬发明毛笔,汉朝蔡伦造纸技术的推广,开始了中国毛笔书法的历史;而今是硬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时代,它必将带来硬笔书法艺术的繁荣。
  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就关注而且使用海内外生产的各种硬笔来书写,除大众使用的钢笔、圆珠笔外,还有从海外传来的新式签字笔、尼龙笔、塑料笔、以及各种粗头和圆头的记号笔,其色泽亮丽、使用便捷,可以在白纸、宣纸、皮革、木料、金属和陶瓷上书写,可以创作大幅的作品,使我的书法创作走向广阔天地。
  道理已很清楚,既然社会的进步跟生产工具的发展密切相连,我深信中国硬笔制造业的发展,会极大促进硬笔书法艺术的创新。特别是1987年2月,我受日本著名书法家小川江南先生邀请,出席“日本全国硬笔书法研修大会”,作了题为“中国硬笔书法大趋势”的报告。在东京和大阪的超市,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花色品种的现代新式硬笔,兴奋不已。回国时,带回近百种硬笔,装了三箱,满载而归。
  当时我国已掀起硬笔书法热潮,但制笔业十分滞后,设备陈旧,产品低质,却又格外畅销,这叫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也。
  我满怀热情,鼓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国营制笔厂(那时尚未有民营制笔企业),希望他们放眼未来,为中国生产新款硬笔,投放市场,我愿意为他们作义务推销员。因为当时,中央电视台正连续播放我主讲的《钢笔书法讲座》,当年央视只有一个频道,收视率自然高,我又主办了“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每年二、三十万学员,硬笔书法在中国大地持续升温。
  然而,面对我一腔热忱、对方泼来的却是冷水。国营笔厂的老总们面色凝重。一位厂长冷漠的说,我也知道国外的笔好使,但要花钱买设备,建流水线,谁给我投资呀!我任期就三、四年,就算笔生产出来了,我也告老还乡了。另一位厂长漫不经心地说,我们厂生产的笔,样式虽然陈旧,但中国人多,还供不应求,干吗花钱去搞设备呢!
  我失望而且难过,落后而且僵化的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业激情。
  时代呼唤我们从观念到体制的革新。
  中国改革不断前行,1992年小平南巡,中国制笔业也获得生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大批民营制笔企业纷纷崛起,在十年时间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笔大国。近三千家民营制笔企业,每年生产500亿支到600亿支各种新款硬笔,畅销海内外。当年不思进取的国营制笔厂,“门前冷落车马稀”,或者关门、或者改制,观念决定了命运。
  根据马克思老先生关于“武器决定作战方式变革”的思想,那么,中国制笔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
  回顾一下,近三十年来,中国硬笔书法的发展历程,从涓涓细流到浩浩江海,而今从北京到各省、地、市、县都建立了硬笔书法社团,创办报纸、刊物、网站和各种硬笔字帖、图书发行,涌现出一大批书法人才,使硬笔书法已成为一门艺术,一个产业而蜚声海内外。
  我们能否将马克思老先生的论述,作逆向的推理,即“作战方式的变革会促进武器装备的发展”,也即“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的繁荣,会促进中国制笔业的发展”。我们无法当面向马克思老先生讨教,但我以为,这推理是成立的。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2:13:26 | 只看该作者

    "书法教育"只练一首唐诗?
  • 文章来源:新华网
    书法教育是一门承载汉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学科,不应止于竞技需求,也不应止于艺术追求,而应该"藉于技、借乎艺而达乎道",应该十分关心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精神灵魂养成。

端正对于书法教育意义的认识,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人们在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在重新认识传统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书法教育正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学年开始,写字(书法)课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说明书法教育再次得到了重视。
    许多家长和学生有接受书法教育的愿望和热情,但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的功利倾向,导致了一些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差。比如很多人以为书法教育只是单纯的写字技法训练,把学习书法当作学一技之长,目标是让孩子在比赛中获奖,却忽视甚至无视书法的文化内涵。一些书法培训班的学生,一学期甚至几年都在练习写同一首唐诗,好去参加比赛。
    其实,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教育是一门承载汉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学科,不应止于竞技需求,也不应止于艺术追求,而应该"藉于技、借乎艺而达乎道",应该十分关心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精神灵魂养成。端正对于书法教育意义的认识,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书写汉字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方笔迹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汉字属于"复脑文字",书写汉字有助于左右半脑功能的协调发展;一代又一代人书写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功能"和谐"的脑,训练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长期书写汉字对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价值。

    智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总体智力是由8种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智力构成的。而我们在两年的书法教育追踪研究中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言语智力、数学智力和内省智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书法对人的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


    书法练习对人的个性、气质、情绪的影响很大。实验数据表明,它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激活认知、加强知觉敏感性等作用,并且可以降低焦虑水平,对人的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书法练习过程中,人一般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这种状态对培养人的情绪稳定性和温和的性情、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减轻学生因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浮躁心态有积极影响;另一种是炽情态,这是一种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舒缓压力、宣泄焦虑的方式,调整好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注重书法教育,固然有科举考试时以一手好字赢得印象分的功利目的,也把它作为教人识字、写字的途径,但真正的有识之士更看重书法的文化内蕴,看重书法练习和鉴赏过程对人成长的有益影响。古代书论,历来重视把人格内涵作为品评书法的切入角度,要求学书者在追求技能、艺术完善的同时,还必须追求并完成自我人格的修炼,所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书法对人格的观照,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颜真卿及颜氏书法。近代社会,蔡元培、鲁迅、晏阳初、梁漱溟等前辈大力倡导美育教化价值。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倡导并实验平民教育,其中的"开发脑矿"教育尤其重视"文艺教育救愚",他主张文艺教育需从文字与艺术教育着手,识字能让人获得求知工具,而艺术能使人获得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相当的欣赏能力——以文字的智育与艺术的美育结合而论,书法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功能。

当代书法教育应着眼人的发展


    若说写字的实用性,用文字记录语言只要快捷、清晰即可,如今电脑打字可以做得更好;然而,电脑打字缺少人在书写过程中识记字形、创造美的自信和愉悦,难以获得审美体验。由书法教育升华的艺术审美,是敲打电脑键盘无法达到的。而且调查显示,参加了一段时间书法练习的学生,在获得书写技能的同时,更获得了书法中人文精神的体验,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因此有了相应进步。从教育的角度看,书法教育非但不可废弃,更需重视和强化。

    当代的书法教育,不能简单沿用写字技法训练和艺术修养培养的传统模式,而应该着眼人的发展:既以知识获得为基础,更以书法历史文化陶冶为重点;既有技法训练,更有审美赏析;既使技能渐进,更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当我们把书法教育从写字训练提升为育人的又一载体,从书法爱好者的艺术技能养成普及为人人接受的教育,从参赛获奖的功利目的引导至学生素质教育,它就一定能得到全新的发展,同时促使人们对书法教育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周斌李荣安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2:13:59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扎根
  • 作者:何永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书法的教学不同于单一的写字,是因为书法教育实践脱离不了理论上的指导与认识。教学形式能否多样化、生动化,取决于对素质教育功能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理论修养与文化修养的总体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实施中小学书法教育以来,伴随着社会书法热升温,中国的书法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书法的学科化和书法教育的专业化,无论从层次上,还是从体系上,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这门古老艺术在新的文化与经济背景下的重新绽放。曾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书法艺术,在当前繁荣的书法热的背后,尚存在着令人堪忧的现象。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利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使得传统文化沦为了边缘文化。而在大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各学校对书法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形势严峻,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课时分配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形式的单调及教学内容的模糊。
  学生对知识把握的不同程度决定了其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广泛地定义为识字与写字教育,还不能涵盖书法教育的众多内容,也不能上升到素质教育应有的高度,实质上是将其限定在小学低年级的培养上。近来,国家教委要求在高校开设书法必修课与选修课。这是一项关注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中小学书法课的开设应在识字、写字中更多地贯穿书法教育的思想,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分羹于语文的教学,而应单独开设,在写字实践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实而实在的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针对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鉴于当前书法教育的形势,要将书法教育深入地贯彻下去,笔者认为应从课时分配、师资力量和教学形式上来进行思考和完善。
  课时分配的合理与充足是书法课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俗话说“字无百日功”,没有一定量的实践上的积累,书法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国家教委规定小学应保证每周一节的书法课,而现实的情形是让人担忧的。由于盲目减负、师资的缺乏、义务教育责任的松懈、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领导的重视不够等原因,书法课被压缩、挪用乃至停开的现象极为普遍,真正能开设书法课的学校还是少数。据统计,日、韩两国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书法教育,而在我国,曾经群星摇落、辉煌灿烂、与中华文明发展同步的传统国粹,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其境遇却有如此巨大的反差,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因此,笔者建议将书法课调整为每周两节,并将两节课分成四个半节,这样既能考虑到学生在技法训练与记忆思维上的连续性,又能保持学生书写的新鲜感。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应当也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书法教师的责任,同样也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工整清晰、美观大方的板书,既是教师教学的第一基本功,又是学生耳濡目染、师法效仿的对象。除此之外,各科老师对学生作业在书写上也应有一定的美观要求。
  中学的书法教育,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功利的应试教育早已将书法课排斥在自留地之外,除了极少的一部分人把它作为应付书法专业考试的突击之外,学生恐怕很难体会到书法独有的那份墨香与静谧了。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识记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时期,书法素质教育功能的彰显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在此,笔者强烈呼吁,迫切需要将书法教育纳入到中学教育之中,提升中学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民族性,而不能因应试教育再贻误下一代人了!
  其次,在师资上笔者认为教学必须由专业书法老师来承担。学生的写字课一定要上升到书法教育的高度,唯其如此,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相应特点。也正是如此,只有专业专职的书法教师才能胜任。
  事实上,担任书法教师的要么是美术老师,要么是语文老师,要么是外聘的业余书法爱好者……笔者并无攻击或小视各位老师的意思,只是专职书法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精力等因素的综合衡定方面,更符合书法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能力方面,专业书法教师受过一定书法理论与实践的训练,对书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才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与爱好进行多项的、选择性的教学,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地避免风格单一、千人一面的现象。书法的教学需要宽博的审美认识与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不会因为自己的审美偏见与喜好而排斥或否定其他,更不会因为个人的风格取舍而让学生因因相袭。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相关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审美态度以至于性情喜好、情感表现等密切相关,我们不能违背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强行进行风格乃至技法上的包办。君不见,康乾之际,“香光告退,子昂继之”;君不见,当今之时,颜柳盖地,赵欧满纸;君不见,师浅子陋,讹讹相传何时了!前车之鉴,后视无睹,貌似盛事,实则悲哀。咎其由,师资之不逮也。或许要问,专业书法教师就能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吗?我想这正是我要提出并讨论的问题。
  专业书法教师来自各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受过严格的实践与理论训练,尽管他们还不是书法家,也尽管他们还需要不同程度的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但这不是问题的核心,难道教数学就一定要是数学家,教语文就一定要是作家,教美术就一定要是美术家吗?问题的关键在于书法专业的培养方向与课程的设置,大学本科书法专业所培养的应该是中小学、高职或高校的书法教育人才,而不是一个书法家,也不可能速成为书法家。这是书法发展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必须要纳入高校书法教育整体认识中的现实问题。尽管如此,有的高校虽目标明确,但认识高度不够,措施不足。笔者认为,不仅要在专业培养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乃至书法教育学等,更要关注对中小学书法教学法的培养。将中小学书法教学法与专业实习——中小学的书法教学相结合。(尽管还没有与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法相关的教材,但至少还不是一片空白,组织人员编写是迫切而必要的)学院也应积极获取反馈信息,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调整专业结构与专业方向,培养与书法实际发展相适应的书法教育人才。
  书法的教学不同于单一的写字,是因为书法教育实践脱离不了理论上的指导与认识。教学形式能否多样化、生动化,取决于对素质教育功能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理论修养与文化修养的总体水平。总之,如何将高校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师资需求相结合,是关系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成败和整体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邱红峰先生曾在《从当前中小学写字教育看高师书法教学的发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 P27-29)一文中谈到对高师学生的培养,并针对中小学写字教育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我个人认为,这对高师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必需的。“三笔字”是师范类学生走向讲台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为人师表、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第一面孔,同样是书法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范生毕竟受学业、专业与培养体制的限制,其认识是有限的,还不能上升到书法认识与书法教学应有的高度,且受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精力上的限制,是无法从事,也不能成为从事书法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多面手。
  正如其他的学科发展一样,书法学科的成立标志着学科体系框架的建立,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成熟和完善。尤其在书法教育方向上,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形成学员“产销”的有效结合,这样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才有了实际的意义,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在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形式上,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借鉴与挖掘的地方。
  书法教育的结果是实践与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是首要任务。实践教学要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抓住其兴趣点与热度,防止心手上的疲劳与厌倦。每次课的时间不要太长,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平衡发展。建议采取小组课的形式,将点评与示范相结合,整体讲解与单一辅导相结合,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的临写与创作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要多引导、多鼓励,将激励与奖励方式相结合。唐代孙过庭曾说:“至于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不同阶段的学生,其摹写能力、理解与感受能力各不一样,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决不能因其幼小,就忽略技法原理上的讲解与诱导,也不能因为高年级,就忽略对基本技法的锤炼,两者必须并进,方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气氛,开展丰富多样的比赛与游戏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认识,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又能丰富课堂、课外生活。将书法比赛(或游戏)与美术、手工、音乐、语文、诗词等比赛相结合,形式与手段做到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书法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本出发点,要求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德、智、美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之中,适当穿插古人勤学、审美与人格等传奇故事,借助图片展示及多媒体等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对书法、人生的体验与感悟,树立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0 11:11 , Processed in 0.1021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