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明霞:每一步,都很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31 12:2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明霞:每一步,都很重要

有朋友来信诉说工作中的不如意:领导不重视教师的发展,极少给老师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工作安排不尽如人意,不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是完全凭个人喜好。他说:“我也想进步想提高,但学校图书室的书寥寥无几还都是很旧的书,我也想出去学习,但领导从不给我机会……你们校长一定很重视你,拿你像宝贝一样宠着,给你很多机会外出学习,所以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看到这样的话语,我笑了——是不是领导很重视我、像宝贝一样宠着我给我很多机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假如自己不重视自己的工作、不重视自己的发展,没人会来重视你,更不会有人宠着你。今日回头看看: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场历练,但只要走过了,每一步都是我成为今天的我必不可少的历程,每一步都很重要。

从教师到教研员,学会助人也丰富自己

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城郊中学,虽然初为人师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调整原本的学生角色而成为老师,但大学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育实习经历让我在边学习、边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尽快适应,完成教学任务。但工作两年半突然接到调令——到区教研室当教研员,这让我不知所措:教研员是干什么的?

我很不情愿的去报到,问教研室主任教研员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老主任很和蔼地告诉我:“教研员就是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可我自己才当老师两年半呢!”我学着其他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给老师讲讲怎么上课,或者组织老师集中到某个学校去听课。但不搞活动的时候干什么?天天坐在办公室实在是太难熬了!于是,抄来了全区生物老师的课程表,每天不打招呼就跑去学校听课,然后和老师研究课堂教学。可以说,一辆自行车伴随我跑遍了全区的每一所中学,甚至多遍。

记得有位五十多岁的周老师在某个周末找到我的宿舍,拿出生理卫生课本说:“孙老师,我自己都不懂反射弧、神经纤维什么的,你先给我讲讲,我才好去给学生讲。”感动于这位老师的好学,讲过之后想:全区都是像周老师这样非生物专业的老师,他们都没学过生物学,怎么上课?我找出大学的教材开始备课、画投影片,每周六下午集中所有老师上课。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我把大学的相关内容给老师们讲了一遍。有的老师提出没见过植物标本什么样子,我就找人定做了标本夹,周末领着老师上山采集标本,就像当年在大学时老师领着我们采集一样。

解决了专业知识问题,就开始研究课堂。在80年代末我提出“人人贡献一堂课”活动,还是很新潮的,每个老师每个学期都要贡献一堂课,我们每周就轮流到各个学校听课、交流。有时听课遇到特别不像样的,就自告奋勇地上公开课,然后我再听课。不知不觉就当了八年教研员,在这样的岁月中,如其说是帮助了全区的老师,不如说是自己成长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从教研员到级部主任,学会宽容与忍耐

听说城市西部建起了一所新学校,面向全市招聘教师,我立刻报名了——只因为家庭生活会更方便些,还因为内心一直喜欢当老师。

被招聘到新学校后,或许校领导因我当了多年教研员吧,让我担任级部主任。当时就一个年级,10个班、27个老师,相当于学校教务主任的角色。我犯愁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工作10年多了,从没有领导过别人,这级部主任怎么当?想要辞去这“主任”,领导却说“没有谁天生就是当领导的,都是学习锻炼的。”无奈之下硬着头皮上阵。升旗仪式,领导让我主持升旗仪式,总结一下上周工作,对下周工作做一个布置。我听了头都大了:五百多人啊,我怎么开口讲话?我把周末干部例会上领导讲的话在升旗仪式上念了一遍,会后校长跟我说:总结和部署工作不是针对老师的,而是针对学生的。至今想想都很囧啊!

还有个严重的问题困扰我:领导布置听课、考勤等任务,我去完成没问题,但有时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不理解,往往不是跟领导提意见,而是跟级部主任发牢骚,甚至拍桌子瞪眼;老师犯了错误领导也很少直接批评,而是让我这小小主任“严厉批评”,我总不能跟老师说“某某老师,校长让我严厉批评你”吧?

有个年轻老师因学生说脏话而体罚了学生,那家长找到学校大声责骂,放言要找律师、告老师。我是级部主任啊,必须站在老师的角度说好话,免得打击刚工作的年轻老师。于是,好言好语和家长交流,一再表示老师无意之举,老师年轻,要给老师一个成长的机会……花了两个多小时和家长沟通,最后他总算表示不再为难老师。

类似的事情经历多了,我慢慢学会了宽容,理解了当一个中层干部的不易,既要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还要维护老师的尊严,有时是“两头受气”。但正是这样的工作,让我懂得:一切都是因为工作,不是个人的恩怨好恶,这样想,也就释然了。尽管也为此得罪了少部分人,但内心坦然无愧。而更多老师逐渐理解了我,跟我成为朋友。

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学会站在教育的视角看课堂

当了一年级部主任,我又负责全校教学管理,这对我来说也算顺畅——反正我当了那么那么年教研员,听课、交流、指导老师、开展教研活动,都难不倒我,老师们也都很年轻、上进。颇为自豪的是,理科出身的我,竟然也“指导”了不少其他学科的课,甚至还指导出省教学能手、优质课。无论哪个老师参加活动找我听课,我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听课、研讨。慢慢的,对教学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对各个学科的教学有了深入的认识。

就在教学管理工作越来越顺手的时候,我被调整到政教处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心里很不情愿,但只能服从组织安排。很多熟知的朋友觉得很不公平,甚至有人对我说:“别傻傻的出那么多力,出力多了也不讨好。”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很影响我的情绪。但一向认真直率、不会投机取巧的我,心里特别难过——从良心上,不好好干内心有愧;可好好干,似乎并没得到应有的认可,甚至被“穿小鞋”。

“我究竟给谁干的?是给别人干的,还是给自己干的?”那段时间,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既然干这份工作,即便内心有些“疙瘩”,但依然还是会主动去思考怎么干好,每天早到校主动到教学楼里走一走,看看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上学放学会在校门口转一转,怕学生有事;班主任都很年轻,有时也会遇到很多麻烦事,还是忍不住会主动询问、帮助……突然有一天就想明白了——其实,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是为学生负责的,不是给哪一个人干的,学生没有对不起我,我不能把怨气转嫁给工作,更不能转嫁给学生。这样一想,心情也豁然开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主动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主动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主动撰写德育工作的相关材料、计划和总结。看到好的班级管理书籍,就征求学校意见给每个班主任购买。

1999年8月底,即将开学了,部分班级调整班主任。当时,有个班需要重新安排班主任,可我连续做了几个老师的工作接任该班,老师们都因这个班纪律太差而拒绝接班,有的老师甚至说:“你给我别的班两个班都行,这个班我不要。”直到8月的最后一天,依然没落实班主任。于是,我成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全校的学生要管理,我班的学生也要管理,从此比过去起的更早,也天天熬的更晚,管纪律,管学习,抓班风,抓习惯,一年的时间,我走访了大部分的家庭,召开了多次家长培训会;每周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学生的成绩上来了,新开的物理学科每次都考全校第一,其他学科也在进步;纪律也好起来了;合唱比赛获奖了;足球队红红火火的……那一年,我瘦了十几斤,很多女老师见了我感叹:要想减肥,就当班主任。

因处理各种各样学生的问题、家长的问题让我对学校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发现学生管理的重要绝不亚于教学成绩,也真正学会站在学生成长的视角来看教育问题,假如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质工作,学生的心灵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成绩再高,教育也是失败的。

从学生管理到教育科研,学会从研究的视角看教育

2000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北师大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带给我脱胎换骨的变化。当时,给培训班上课的老师有很多教授,有的正在研究新课标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有的是国内进行教育科研的博士生导师,有的是学科领域前沿的科学家;还有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学者。那些高水平的报告,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这么多年的教学只是在传授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外的东西,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一次听说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发现自己欠缺的太多。

这次培训后,我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化——那时学校教科研还没有起步,新课改还没有开始,但国家已经开始了新课改的宣传,其中就提到教师要在研究中成长。学校领导班子认为我比较适合做教科研工作,就把我从政教处调整到教务处,负责教科研工作,次年又专门成立了教科所,从此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

当时,全省的研究性学习刚刚开展,我市研究性学习也大张旗鼓的开始了。但作为新生事物,自己不懂怎么组织老师开展研究?就寻找大量资料开始学习,编印了三辑《研究性学习文丛》,编制研究性学习手册,指导老师和学生开展研究。那个寒假,每个学生都根据学校提供的小课题(方向)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写出了生平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寒假回来收缴作业的时候,看着学生做的研究作业和成果别提多激动了!我选择了部分优秀的研究作业,编印了《学生小论文选》。《中国教育报》和《齐鲁晚报》先后报道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有些老师从中尝到了研究的甜头,开始主动研究。全市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将我校做为会议现场,我和我的几个同事也多次给兄弟学校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而通过“研究”,对教学的思考也就从过去的经验型演变为研究型,开始用研究的视角对待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也因为参加培训和学习,对教育的理解逐步加深,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了更多教育的元素,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走向真正的教育。

从课题研究再到课堂教学,开始从知识教学走向生命教育

有了前面教学、教研、德育、科研的工作基础,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给了我更加宽泛的视野和探索的空间,我意识到,我必须重新定位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努力去改善自己的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开始把自己的课堂定位于“生命”,并上网搜索“生命教育”,希望寻找到理论的支撑和一些成熟的经验,但我得到的却是台湾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大量资讯,但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在台湾,已经把生与死的问题当做课程开设了,我们却对“生”的问题还没有足够重视。于是,更加坚定了我要给学生“有生命的知识”的信念。为此,我开始关注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努力让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认识各种生物,到校园外认识各种生物。但那时的课堂依然属于浅层次的“生命课堂”,较少思考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智慧,较少思考真正的学习者——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

能不能在“活化”知识的同时也关注那些接受知识的学生?能不能在教学中给那些鲜活的生命个体以呵护与帮助,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不仅懂得知识是有生命的,还能懂得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健康和谐相统一,进而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并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融入自身生命成长过程中,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了一些应付考试的知识?

我开始记录自己的课堂,观察自己的课堂,研究自己的课堂,慢慢找到了突破口,也在不断的学习中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是师生生命在场的过程,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教师走进课堂,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知识只是教育的载体,考试只是教育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生命的成全与成长。原来只是传授知识的课堂,逐渐成长为今天的生命课堂,并将继续探索,逐渐丰富其内涵。

……

回望走过的岁月,很多经历是被动接受的,有过迷茫也有过欢乐,但每一步都很重要,没有哪一步是不该走的,也没有哪一步是走错的,每一步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经历——因为最初的摸索,我学会了教学;因为当了教研员,让我在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中不断成长;因为管理工作,让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为一个管理者,慢慢学会了宽容忍耐,也通过跨学科听课对课堂的理解更加全面;通过做学生管理工作,从教育的视角看课堂教学,又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因为教科研工作,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教育,让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越是深入,越发现自己的肤浅;越是研究,越发现要研究的问题太多;越是实践,越是发现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学习,去实践。每走一步,都有每一步的价值;每走一步,我们就离真正的教育又近了一步。

教育之路何其漫长,没有终点,只要走在这条路上,就要始终朝前走。

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23:00 , Processed in 0.0762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