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管季超:推荐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屈太侠老师的一组文稿【附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0提笔就是练字
有位同事跟我说:“孩子在家写的作业,和在学校完成的作业,简直可以判若两人。由此推断,这些孩子和家长,实在是没有一点责任心。我经常和孩子们讲:提笔就是练字。可是,他们总是不长记性!”我说:“孩子在家写作业,和学校差异太大,说明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可说到‘提笔就是练字’,几乎是一种理想境界。我教书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当中,能达到这样境界的学生,屈指可数。特别是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的确是高了一些。如果有学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值得表扬,但是不能作为一条标准来要求学生。”
在这里,我们要如别两个概念——“写字”和“练字”。写字的目的,是把字写完,当然会带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工整”和“清楚”;而练字的目的,是把字写好。“好”的标准是什么?是漂亮,美观,具有艺术性。比如说,练字的时候,每个笔画到要考究,该顿笔的要顿笔,该挑锋的要挑锋。而写作业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
如果要求学生的作业书写,上升到“书法”的层次,肯定是不现实的。精力不够,时间也不允许。达不到的目标,提出来是枉然,学生达不到,徒增教师的烦恼。但是,放任自流,对书写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是不妥当的。学生必须在心里装着这样的目标——写作业,也是在练字。
学生必须认识到,书写式一件很严肃郑重的事情。如果书写态度存在问题,浮皮潦草,胡写乱画,还不如一个字不写。一篇空白,还有清新干净的感觉;笔走龙蛇,浪费学习资源,没有任何作用不说,还带给大家一份糟糕的心情。
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想让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这样的观点,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的建议是,能否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小学生字自觉性差,需要大人随时提点。最好的办法,在每天书写家庭作业之前,留出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平心静气地描描字帖。描字帖的时候,要非常严格,要描得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描完字帖后,将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感觉,迁移到作业的书写之中去。如果每天晚上,让孩子练字后再来书写作业,效果会大为改观。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学习完一项技能,就抛在一边,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根本意义。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孩子们写字,学生却没有落实到作业书写当中,那是很遗憾的事情。每个班级中,的确存在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谈起书写要领滔滔不绝,认真书写几个生字也可圈可点,就是在书写作业的时候,不成样子。显然,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习惯的问题。
习惯的问题,需要不断被提及,不断得到强化。如果家长经常关注孩子的书写,孩子的书写质量自然会高一些;如果教师在讲评作业的时候,经常讲书写当成一个重要的环节,孩子的重视程度也会大大加强。
总而言之,“提笔就是练字”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努力方向,藏在内心深处的一座“灯塔”。学生必须将它牢记在心里,增强写好字,写好作业的愿望。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1-11从零开始
近年来,陆续有中学生找我来练字。有花都区秀全中学的,有广州育才实验学校的……这些学生有相似的地方。他们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都就读于当地的知名学校。这些孩子的书写,不见得很糟糕,至少可以达到整洁干净的要求。问及原因,都说是语文老师让他们练习的。在这些知名学校里读书的孩子,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知识水平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所以,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转移到书写上来。是呀,考试中,阅读、作文的评判,书写质量实在太重要了。
我的写作功底,也许不见得非常出众。2012年,我参加广州市青年教师古诗鉴赏比赛。比赛是很公平的,密封试卷,聘请广州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做评判。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获得了第一名。后来,教授说,她看到这一篇文章,不由得眼前一亮:文笔流畅,字也写得非常潇洒。我想,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书写漂亮,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时代,许多人,特别是文化人,对书写怀有深深的眷恋。而那些本身书写不过硬的学者、教师,对书写更是存有深深的敬畏。写一手好字,可以为你的印象加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如果让我做阅卷老师,书写不过关的作文,我肯定不会给高分。
这些品学兼优的中学生找我学习书法,我都是从“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开始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从“零”开始的。这些孩子,成绩优秀,但并不具备书写基本功,不会正确地顿笔和挑锋,在书写方面,基本上还是“门外汉”。跳过这些扎实的基本功,直接讲解结构和章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学习任何一项能力,和年龄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有基础,八十岁了,也得从头再来。
按理说,这些天赋很高的孩子,书写也应该很出众。但是,他们在书写方面,却是失败者。当他们的成绩到达一定的极限,再也没有新的突破时,他们才会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会重视那些曾经被冷落的语文能力,特别是书写能力。
我在想,如果这些孩子,在一开进入学校,就接受到正确规范的教育,让书写能力和学习成绩齐驱并驾,那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境界啊!用不着这么兜兜转转,转了一圈,发现自己还要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著名学者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读了十几年书,没有书写过一张让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从来没有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从来没有感受到书写带来的心理愉悦,那么,他在语文学习方面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至少,他接受的语文学习是残缺不全的。
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书写存在严重问题的孩子,才需要加强练习书写。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在一开始,就把书写定位在工整、清楚的层次上,对那些优秀生而言,是不恰当。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成为班级、学校的“小小书法家”。当这些孩子进入好的中学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书写才会高度地匹配和吻合。
在我看来,孩子扎实的书写技能,必须在小学阶段练就。特别是一、二年级,老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教孩子识字、写字,而是品味和理解课文,更不是抓成绩。语文老师和家长的短视,必将带来语文能力,特别是书写能力的土崩瓦解。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12真正的兴趣
    有位家长给孩子报了个班,学习写毛笔字。一开始,孩子挺乐意。学完一期,孩子不愿意去了。问及原因,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家长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没有兴趣了,别学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许多孩子学习特长,都是如此。“三分钟的热度”一过,就再也撑不下去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对某项技能产生浓厚兴趣,就可能表现出非凡的灵性,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比如,孩子摆弄一个电子玩具,有可能比大人学得还快。
一句话说的次数多了,就成了真理,很少有人打破常规去质疑它。可是,当我们过分夸大兴趣的作用,被兴趣蒙蔽双眼的时候,就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发现不了可能存在事物当中,更有价值的东西。
    每个人都时从童年一步步走来的,对童年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最大的兴趣是什么呢?
首先是吃。任何孩子,只要是健康正常的,大都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孩子们特别喜欢吃零食,放学后,学校外面的小卖部,总是聚集了大批的小学生。孩子们的零用钱,大都花在“吃”上了。
其次是玩。可以说,童年的本质就是游戏。孩子们喜欢形形色色的玩具,有些电子玩具,大人们还没搞懂,孩子们已经玩得出神入化了;孩子们不喜欢作业太多,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请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培养孩子“吃”和“玩”的兴趣?
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特别是中国的家长,最不喜欢孩子贪吃和贪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迫切地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早点懂事,拥有高雅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读书等等,而孩子们往往是“被喜欢”的。我们不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岂不是在抹杀他们的兴趣吗?
对于其他事物,孩子们有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个人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学习和尝试。而这份最初的激情,不是真正的兴趣。激情和热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难度的加大,逐渐减弱,甚至消磨殆尽。大人们也常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何况是缺乏意志力的孩子呢?
常听家长埋怨孩子:“开始的时候,是你自己吵着闹着要去的。可是,才学了几节课,你又要打退堂鼓了!”不可否认,开始时,孩子确实是有兴趣的。可是,他们不知道,拥有过硬的本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感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就想到放弃。
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在苦中感受到甜,在辛苦中获得成就感的问题。一个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拥有了其他同伴所不具备的的只知识和能力的时候,他就拥有了成就感,拥有了真正的兴趣。因为,他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代表着一种荣耀,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样的兴趣,才会持久。
写字,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枯燥的事情。但是,在那些书写漂亮的孩子看来,写字就是在创作,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的是,许多孩子,从来都没有坚持过,从来就没有体验过成功到来的愉悦,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3更重要的是责任
有人问我:如果有一次新的选择机会,你还会选择做教师吗?我想了想,回答:还会选择做教师。从事教育,没有给我带来丰富的物质,但有其他职业没有的乐趣,特别是我可以把教育中的许多故事、感想记录下来,与别人分享。和许多老师一样,刚开始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是极不情愿的。但是,既然选择了它,就要做好份内之事。因为你做好了该做的事,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如若一开始,我就选择了放弃,那么,到现在,我也无法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我会一直认为教育的代名词是枯燥和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谁讲更合适?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它最适合孩子。大人们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即便是不喜欢的事情,也可以通过非凡的意志,做出一定的成绩来。孩子则不同,缺乏兴趣,则难以为继。
这样的理解,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站不住脚的。大凡在某一方面出众的成年人,大都是痴迷于某种事物,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事情,常人看来是极其枯燥的,但对于真正好的爱好者来讲,却是一种享受,可以达到废寝忘食、不计回报的程度。
孩子们呢,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以牺牲玩耍的时间作为代价。这对于孩子而言,是没有多大兴趣的。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朗朗回忆,小时候练琴的日子很苦,心生抗拒,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与惩罚。许多人取得一定的成就,忆及童年时代,都会对当年严格教育他的老师或者父母心怀感激。吃苦与煎熬,有时候也是一种教育。从黑暗中熬过来后,见到的光明,会更加炫目。当然,我们不是要孩子头悬梁,椎刺骨,但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的确缺少了应有的吃苦精神和挫折教育。
拨开层层迷雾,我们不难发现,兴趣只是浮在表面的看似很美丽的泡沫。人的发展,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在背后支撑,那就是责任感。做事情要照顾孩子的兴趣,但不能依赖兴趣。否则孩子没有了新鲜感,想要放弃,我们就只有满足他们的意愿。如此一来,孩子就陷入不断尝试、不断放弃的尴尬境地。到头来,什么都学过了,什么都不感兴趣。
再说了,如果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们是不是什么也不让他们去学了?我想,不是的。有时候,需要来自家长、老师的力量来启发、引导。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社会犹如一部庞大的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已,只有每个零件都运转起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孩子有孩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就拿写字来说吧,不是有没有兴趣的问题。而是,作为学生,你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只要认认真真做一段时间,你总能在书写的领域,发现一些秘密,得到一些收获,这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
在孩子初学一项本领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是有作用的;但是,你必须认识到,物质刺激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是很短暂的,犹如昙花一现。培养起孩子认真做事的责任心,才是正道。当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动不动就选择放弃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引导,甚至是强制手段。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要“软硬兼施”。有时候,一味地商量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肖川老师说:“如果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的投入和倾注,如果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将于就不能得意拓展,也不能生发出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也,也许就是对责任的最好诠释。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14学贵有悟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同一名老师教写字。三年五载之后,效果迥然。有的学生,写出了一手漂亮的字,成了班级、学校的“小书法家”;有的孩子,基本达到要求,能把字写得整洁、清楚;还有少数同学,连门都没有入,基本还“不成形”。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关键在于“领悟”的能力的强弱。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并不鲜见。
两个人一起练地摊,三年五载后,一个人成了大老板,甚至企业家;还有一个依然小打小闹,“游走四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这么明显。
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恐怕只有一个字——悟。许多人学习,只有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更没有吸收内化。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其实是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的,特别是学习达到一定层次和阶段的时候。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习的方法、技巧,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都需要自己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提炼。
做任何事情,如果怀有“专业的态度”,一定可以做出点成绩来。比如,摆地摊的人很多,那些精明的人会不断地盘算:哪些地方的人流量比较大?哪些商品卖得快?哪些商品的利润比较高?怎样获得顾客的信任……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这些问题一点一点被他攻破的时候,他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营销策略”和“生存技巧”。有了这些经验的积淀,他就离成功不远了。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并不是知识最丰富、最渊博的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将有限的知识运用到极致。学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拥有智慧。学习书法,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专业书籍,不在于你用掉了多少纸张,而在于你是否学以致用,内化活化。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有的“悟”,都是从“疑”开始的。一个聪明的学习者,从来不会盲目地、不加思考地接受别人的见解,而是在接受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写字的时候,横画要写得倾斜一点。可为什么要倾斜呢?这个问题,你一定要想清楚:是人的生理结构决定?是汉字独特的审美需要?是为了避免僵直和刻板……总之,你得想明白,最好能有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最好能触类旁通,与生活中的相似的事物发生联系。这样一来,你的认识和理解,就深刻了,就通透了,你就把知识真正转化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你还要它与你头脑中的其他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学习汉字的结构中“主笔突出”这一点地时候,如果能想到写作中的“重点突出”,画画中的“实与虚”那就更棒了。这样,你获得的就是理念,是规律。掌握了规律,别说学习书法,学习别的技能,也可以得心应手。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一说,它强调的是“悟”,即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内化和掌握知识中的意义。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必将注定,你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5写字与绣花
小时候,村子里的姑娘都会绣花。她们绣的并不是高档的工艺品,而是鞋垫。绣好的鞋垫,当成定情信物,或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在雪白的鞋垫上,先用圆珠笔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再一针一线地地绣起来。那些图案,都是用“十”字完成的,叫做“十字绣”。姐姐绣花的时候,我会坐在旁边看。只见她备齐针线,坐在明媚的阳光下,在腿上铺一张素净的布,一针一线地描绘。专注,痴情,屏息凝神,心无旁骛……这些词语,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一幅小小的鞋垫,要绣上个把星期。
现在,回头想来,写字与绣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字、绣花,用具都特别讲究。绣花的针,要小,要尖,要光亮如新;绣花的线,要色泽鲜亮,条分缕析,摆放整齐。针粗了,扎的孔太大,使用的时候也不灵活。针生锈了,扎不动,也会弄脏手里的“宝贝”。那些丝线,钥匙杂乱无章,搞不好就团做一团,报废了。绣花姑娘,特别珍惜手里的一针一线,使用完毕后,都会用布将它们包起来,放到盒子里。聪颖的书写者,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用品。一般来说,太粗的笔不适合书写作业。因为书写小楷,不经事一件很精细化的事情。自己的笔和作业本,一定会倍加珍惜。用完了笔,一定会及时盖上笔帽,放到文具盒里。如若是钢笔,隔一段时间会清洗一遍。用完作业本,会摩平,整整齐齐地放到自己的书包里。一个懂得珍惜学习用具的孩子,才有可能写好字。相反,那些故意破坏笔具,书本破破烂烂的孩子,书写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写字、绣花,都要求干净清爽。绣花,在姑娘们看来,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是高雅的情趣。绣花前,必须先把手清洗得干干净净的;停工时,一定要把织绣品包起来,以免被尘埃玷污。绣好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清洗的。要是不小心手里的东西弄脏了,那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情。书写,也是一样。那些有着良好书写习惯的孩子,不会随便在卷面上涂抹、圈画。如果不小心错了,一定会用涂改带粘掉,用涂改液涂掉。这样的习惯,在一年级就要培养起来。用铅笔书写的时候,弄脏的地方,一定要用橡皮擦拭干净。
写字、绣花,都要专心致志。有些事情,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做,比如择菜、洗衣服,这些事情,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重复;有些事情,必须聚精会神,比如下棋、绣花、写字。绣花,错误一针,显得那么突兀,必须拆掉重来。绣花的精细程度,往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心灵手巧。书写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笔出错,后面就无法接续。无论怎么弥补,整个字看起来就不匀称不和谐。特别是用钢笔、圆珠笔书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修改”的机会的。书写的时候,必须笔笔正确,笔笔到位。说话、走神,肯定十不可取的,一不小心出错了。错了,这个字就报废了。
写字、绣花,都要整体构思。绣花的时候,要进行设计,先用笔画个草图,然后一点点画到正稿上去。如果没有进行整体设计,直接进行绣制,难免会绣得乱七八糟。图案是否精美,取决于绣花的人,是否聪慧,是否细腻。书写的时候,也要进行整体规划。空间有多大,答案大约有多少个字?分成几行来书写……都要先想一想。将书写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到指定的空白处,既不能现得拥挤,也不能显得空旷,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写字如绣花,绣花如写字。书写,培养的是细心,是耐心,是专注的能力,是安静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6爱惜文具
以前,村子里有位木匠,技艺精湛。十里八乡,男婚女嫁,需要打制家具的,都会上门请他。他的家里,斧子、凿子、木锯、刨子等各种工具一应俱全。这些东西,他视若珍宝,从不轻易外借。不是因为小气,而是外人使用,往往不懂得爱惜。损坏了,自己再用的时候,就不顺手了。后来,实在抹不开面子,就把各种工具多准备了一套,专门用来外借。
每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都有一套专属自己的工具。闲暇之余,他会把这些工具逐一拿出来,该打磨的打磨,该修正的修正,该保养的保养。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刀”,不是等砍柴的时候才去磨,平时就要随时打磨,以免它生锈。一把斧子,锈迹斑斑,十有八九,已经报废掉了。要将一件快要报废的器具打磨好,那得花费相当大的气力。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把菜刀。你去看,有的菜刀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有的则满是豁口,钢口全无。这是因为主人不懂得爱惜,用菜刀去砍些坚硬的东西,比如骨头、木头等。一旦有了豁口,想恢复如初,那就不易了。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心痛地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孩子,写作业时,咬铅笔,抠橡皮。文具不是用完的,而是浪费掉的。教室的地上,经常会有铅笔、橡皮、尺子等常用的文具,有的几乎是新的。它们可怜地躺在地上,无人问津。即使老师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认领,有的文具,依然找不到它的主人。
有些学生家长,就非常注意这些细节。他们会让孩子在文具上,贴上自己的名字。不小心弄丢了,也能很快找回来。在那些喜欢学习,认真书写的孩子心里,那些文具,都是有生命的,是自己的伙伴和朋友。平时,一定会倍加珍惜;如若不小心弄丢了,会伤心好长时间。有空的时候,会整理书包,清理文具盒,清洗钢笔和橡皮。有了平日的维护,书写的时候,就方便了。
物质充裕的年代,也滋生了学生的不良习气。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节约和简朴,什么叫做艰辛与不易。东西不见了,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寻找,而是重新购买一套。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是不懂的珍惜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正可谓“暴殄天物”。
有一个成语叫做“敝帚自珍”,意思是说,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它只是一把破旧的扫把,也值得爱惜。小时候,我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硬币、螺丝钉、刀片、石子等。这些东西,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在我的心里,却是无价之宝,甚至不让别人摸一下。家庭经济的拮据,催生了我们的心理成熟。小小年纪,我们就懂得爱惜自己的文具。新书领回家,迫不及待地找来废旧报纸、过期的日历画报,将封面包裹起来。一个学期完了,封面还是光亮如新。作业本,不会写半页空半页,更不会写错几个字就干脆撕掉。那些短得已经抓不上手的铅笔头,依然舍不得丢掉,将它们插在粗细适宜的竹管或笔杆里,继续使用。
为了节约文具,我们必须认真书写,以免被老师惩罚,造成更大的浪费。节俭,间接地培养着书写习惯。教孩子爱惜自己的文具,就是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7技术与艺术
有这样一个故事。建筑工地,有三个人在砌墙。有位学者路过,问:“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老板让我在这砌墙!”。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工资养家!”。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N年以后,第一个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建筑商,而第三个人却成了一位著名建筑学家。
故事很短,却发人深省。同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终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心态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命运变!可以说心态直接关系到你的命运!
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孩子的书写问题。她说:“我的孩子,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清楚就可以了,我又不指望他将来成为什么书法家。”乍一听,很有道理啊!能成为书法家的,毕竟是寥若晨星。绝大多数人,注定在书法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和造诣。可回头一想,似乎又并不妥当:能考上名牌大学的,毕竟也是极少的一部分,难道因为比率太小,我们就可以不努力学习了吗?我想不是的。你不能成为书法家,没有问题,但是你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具备基本的书法鉴赏常识,也不错呀!“工整清楚”的要求,能让孩子写出清秀隽永的字吗?显然不能!
不同的心态,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工整清楚”的要求,太低了。绝大多数孩子,通过一个阶段的规范训练,完全可以做得到。后续的练习,基本上就是在重复。重复,意味着枯燥和乏味。这就叫技术!如果我们告诉孩子:艺无止境!每一次练习,你都是在进行创造,你需要在创造中,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技巧,让自己的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具有审美和艺术的价值。我想,孩子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在每个班级中,总有一批女生的字,很干净,很匀称。但是,你仔细去看,没有丝毫的美感,她们写的不是楷书,而是“宋体”,或者说是近似的宋体。我不是贬低宋体的价值。但是从欣赏和玩味的角度来看,宋体显得刻板,缺乏灵动和意趣。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这些孩子:比较一下,你的字和书本上的楷书字体有什么区别,想想办法,把自己的书写习惯改一改,如果你有真正的突破,你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事实上,只要愿意去尝试的孩子,书写反面,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和飞跃。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可悲的是,许多老师不能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缺少迎难而上的勇气。
让孩子领悟书法世界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绝伦,是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笔画和结构的气象万千,让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这在其他文字中,是很少见的。书法作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的瑰宝,理应得到传承。你去读《玄秘塔碑》,你去读《兰亭序》,无不被作品中流溢的洒脱之美所吸引,所震撼。如果孩子不具备基本的书法知识,不具备基本的鉴赏能力,怎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中的意蕴?
坊间有句俗语: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如果你仅仅要求孩子写清楚,写工整,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再打打折扣,这个基本的要求恐怕就难保了。练习书写,我们往往都会选择最最优秀的碑帖作为范本,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你可以选择过得简单点,也可以选择过得精致点。一碗白面放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将它加工成一碗面糊、面疙瘩,当然,你也可以变着花样,将它加工成馒头、包子、面条、饼子……当然,我们加工成什么,都可以称之为食物,都可以填饱肚子。但是,从视觉感官和味觉享受等方面来考量,当然是选择后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不能“讲究”的,不能“随便”的。得过且过,往往意味着平庸,意味着无趣。
艺术与技术,一字之差,却反应了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追求。当然,结果也截然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8态度决定一切
孟子·告子》里有一篇文章,后来节选如小学课本,题目是《学奕》。课文内容如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有位母亲无奈地跟我诉苦:“我家的孩子,真的没得救了。考试前,我让他背了两篇范文。就这,我还不放心,又让他一字不落地默写下来。期末考试,原题作文,他竟然写得一塌糊涂。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我听了,无语。问孩子,什么原因?孩子笑得很尴尬,内容很丰富,可惜我读不懂。
作为教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类孩子: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老师省心的时候。特别书书写,简直是一塌糊涂。这些孩子,哪怕稍微用心一点儿,书写也不至于 “大煞风景”。可是,他们就是偏偏“不学好”。他们在书写方面,没有顾虑,没有“节操”,更没有底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些孩子,大半是被“宠坏了”。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父母意见不统一,有的是长辈溺爱。
我从心底厌恶这样的孩子。虽然,作为教师,公然讲出这样的话,显得那么突兀。特别是经过老师的苦心帮助,依然屡教不改者,更加让人讨厌。一个讨厌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家长。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正逐渐为人父母,娇生惯养的习气,正一代代蔓延,膨大。让老师更加头疼的是,父母不管教自己的孩子,还对教师指手画脚,挑三拣四。他们不知道,做教师的,也有压力,也有尊严。碰到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我会不留情面地告诉他们:我不会理解你,更不会原谅你。
小学,需要管家型的家长。在品德形成和道德教育方面,必须严格细致。没有良好的家教,是培养不出来“有教养”的孩子的。家长的尽心尽责,是对教师最好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在减轻社会的负担。
学习,是一件庄重神圣的事情。随心所欲的行为,是对人类这一项崇高事业的无情践踏和亵渎。虽然,我内心深处,一直崇尚自由和民主。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坚持正义。
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父母亲手种下的苦果。做父母的,往往把责任推到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前两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孩子出生了。我曾打算将孩子送回老家,让亲戚帮忙照顾。后来,反复思虑,觉得不妥。再苦,我也要将孩子带在身边,我不想给自己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孩子教育得好与不好,都是我努力的结果。
当然,做教师的,有时候也需要反思。如果一个学习态度原本很好,书写很认真的孩子,突然变得浮躁、敷衍,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身的工作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是,及时作出调整,千万不要以我们的莽撞、自私、无知和暴戾,将孩子“逼”上歧途。对于那些只关心考试成绩,只知道搞题海战术的教师,个人持鄙夷的态度。虽然,成绩也是学生的素质之一。
现代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优秀不优秀,是能力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没有良好的态度,哪来的好习惯?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1-19非下苦功不可
朋友收到一条群发短信:xxx书法速成班,一周练就一手漂亮的字。朋友转发与我,末尾,附上一条:靠谱不?我笑了,不是笑朋友,而是笑这个发短信的,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做什么广告。中国有句俗语: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在当事人身上,非常贴切。有点常识,有点良知的人,没有这个胆量。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似乎什么都可以速成。今天谈恋爱,明天就想结婚,后天就想生孩子。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铺天盖地。在百度上输入“速成”这一词条,搜索到4580条信息。看来,“速成”很有市场。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学习书法,讲究顿悟,没有万千次的重复,没有殚精竭虑的思索,不可能有灵光乍现的那一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没有人可以不经历前面的铺垫,直接进入第三重境界。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书法家,是速成的。他们的成功背后,是苦行僧般的求索:
怀素酷爱书法,尤其是狂草。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因没钱买纸,他就找来木板,将木板抛光后在上面练字,多日后竟将木板写穿。抛光的木板有限,怀素便种了一万余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后来,怀素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因为芭蕉树的缘故,他将自己的居所取名“绿天庵”。怀素极其用功,对于书法的痴迷状态无人能敌,他用过的废弃笔头竟集结成堆,后人将这个“笔堆”形象地称之为“笔冢”。经历了千万次芭蕉叶上的舞蹈之后,他终于进入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练就了米芾称为“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的狂草。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王羲之的成功,也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以求的结果。传说,王羲之在家门前,有一个池塘,一汪清水,半塘芰荷,几片苇芦,两岸垂柳。春夏之交,莺啼燕语,蛙鸣蝉噪,景物宜人。自从羲之学书以来,这个池塘便成为他每天来洗刷笔砚的场所,天长日久池塘就被称做“洗砚池”,或叫“泽笔池”。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变成了墨色。后人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说。
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在向我们讲述同样一个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的鲜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他当初的芽,却渗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
在一定程度上讲,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即便有捷径可走,那也少了探路的快乐,少了欣赏沿途美景的乐趣。写一首好字,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做学问,练技能,要守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板凳要坐十年冷。
能坚持把字练好的人,做其他的事,大都得心应手。这些人,即便没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6:09 , Processed in 0.0996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