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研如何走向深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3 20: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研如何走向深入(清华校友,美大学商院助理教授分享)
[size=1em]作者小档案:
本科:清华(省理科第一)
硕士:Stanford
博士:Northwestern
现在美国某大学商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读博总论

[size=1em]选择博士,就意味着今后的几年需要从事学术研究类的工作,有的人可能整个职业生涯都会走在学术的道路上。无论怎样,大部分人都希望能通过博士阶段的训练,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知识和能力。我在这里主要结合一些高水平学校经管类博士的培养方式,介绍一些能对大部分人都有用处的经验和方法。对于那些无法推广的经验,比如要找个足够“牛”的导师之类的建议,并不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因此对于这类“经验”我就不会提及了。



博士如何打基础


在博士阶段的最开始,都需要经历基础知识学习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经管类的大部分专业来说,三高的学习是必须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学习很多比较复杂的量化内容。一个比较常见的困难就是不少同学感觉学习内容过于复杂抽象,很难掌握。学习量化内容的最重要的窍门就是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学习理解,掌握表面繁复的公式定理下隐藏的故事。比如一段很复杂的证明,其实抽象后往往可以归结于几句话,而冗长的描述只是严格叙述的需要。在学习量化知识的时候,如何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背后的简单规律结合起来是一项极其有用的能力。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将学到手的知识灵活运用。一般说来,在学到很多高级量化知识后,就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想办法将知识转化为可以自如使用的工具,这个方面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方面不断加深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不断尝试将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一个难点就是经管类的研究通常强调的直观感受,就是说在一篇论文的背后,讨论的经济管理问题是什么,这一点对于发表高水平杂志十分重要。我记得我在上一门课的时候,一位老师就告诉我们,他在评价论文质量的时候第一个步骤就是抛开复杂的推导和证明,来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是什么?经济意义在哪里?一般来说,高水品的文章都需要有一个立得住脚的经济管理动机,然后再试图引入适当的假设,利用各种工具进行合理的描述。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平衡精密的理论和实际的需求,有的时候又需要平衡方法的可应用性和论文理论的质量。一般由导师指导学生发表一篇类似的文章,学生就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许多技巧和细节。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学会如何阅读高水平论文,如何找出其中可以学习到的技巧和特点是很有用的。比方说一些引用率很高的论文,在阅读后你就能发现,可能这篇论文只有一小部分是大家经常引用的地方,而其他的部分可能就是为了让论文显得理论价值更高而存在的。这里可以学到的隐藏技巧就是如何有效地拓展有用idea,使之在理论方面达到顶尖杂志的要求。有效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这也是让自身能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不断得到提高的基本保证。个人需要积极思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兼顾学习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又能做到灵活运用。


博导和课题的选择


[size=1em]对于选择导师,许多同学的标准都是关注于毕业以后的出路,在国外可能有些同学关注于自身的兴趣。我这里想说的,对于以后想从事学术工作的同学来说,除了以上两点考虑以外,还应该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导师,就可以让自己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举个例子,如果个人的想法很多,选择一个给学生更大空间的导师可能更适合一些。
[size=1em]


[size=1em]
对于科研课题的选择,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固有特点,兴趣所在等方面的因素。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和课题会对自己的以后的学术道路有深远的影响。以上的叙述都基于一个假设,了解自身的特点,而这也是我想强调的一个重点。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认识并且承认自身的不足,更加不容易。之所以需要这么说是基于我发现自己周围的不少同学都遵循这样类似的轨迹。一开始豪情万丈,而在开始深入科研后又发现种种的困难,在博士期间将自身的热情慢慢耗尽,最后草草收场。很多人在最后都说“已经尽力了!”。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情况并不了解,对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也不太清楚,从而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方向,可以试想,在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上,肯定处处是困难。就我个人的感受,想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需要不断地从周边搜集有用的建议和意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修正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就能在进行选择时充分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而在今后的学术道路避免很多问题。

研究如何走向深入


[size=1em]一般说来,在博士的训练阶段,研究课题的开始往往是最容易的一步。尤其是如果导师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的时候,一开始个人的进展会比较快。但是所有的人都会遇到一个瓶颈期,一般来说就是遇到难点又一时没有解决方案的时候。对于这个过程,除了耐心阅读文献以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学会以下几种能力。
[size=1em](1) 复杂问题抽象化。很多问题复杂表象的背后,都隐藏着相对简单的一般规律。比如各种数学工具中普遍存在的“对偶”规律。这种能力主要就是帮助自己尽量在简化的抽象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往往比反复纠缠于复杂的表面问题效果要好。
[size=1em](2)体会本课题常用技术的精髓。比如运作管理研究问题常用的工具有动态规划,排队论,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等。在论文积累程的过程中,应该慢慢体会每种方法背后的精髓,一般都能发现常用方法的精髓往往可以归纳为简短的几句话。掌握这些提炼过的精髓就能让自己较容易地掌握常用方法的套路和技巧。
[size=1em](3)掌握全局。对于最常用常用的技术,应该尝试认真的将经典教材阅读三遍以上,并多做练习,仔细体会。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就能在阅读复杂的论文时,拨开复杂的表象,将核心思想归纳到自己的体系中,从而通过日积月累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完备而有机的技术体系。总之需要避免的是缺乏目的、机械地浏览文献。在阅读文献时也需要注意不可以急功近利,只关注当下立刻可以用得上的技术和细节。综观全局,目光长远,收放自如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扩大知识面


如果想让自己在很长的一个时间范围内(比如十年以上)都能有潜力不断的提高,就需要持续地扩大知识面。在MIT, Stanford这样的学校里,一般都希望学生除了掌握本领域的必要知识和技巧外,再学会掌握与本领域相关的一两个其他的领域。比如研究方向是医疗管理,如果能掌握类似于理论统计,随机过程,优化工具中的一种或两种,就可以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路越走越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这些学校里,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学习一些难度很高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即便不处在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自学接近这样目标。最简单的方法是仔细阅读学习一本合适难度的书籍,一般通过3-5遍的学习就能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另外,对于一些高级的学术问题,在没有经典书籍,或者阅读工作量过大时(比如有些方向只能找到些handbook),尝试寻找一些经典文献及其参考文献,进行精读,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最好能在博士阶段就开始养成自己不断扩大知识面的习惯,这样就能通过慢慢的积累逐步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逐渐有可能做出些真正有用处的成果。


终极目标——融会贯通


[size=1em]关于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做的不好,但我心中总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也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学习和积累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在以后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这就意味着,自己需要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工具。比如在一个领域内学到方法,是不是能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起到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总是试图让自己对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进行随心所欲的支配。这里有一个学习音乐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小提琴是很难学习的一种乐器,在学琴的过程中,所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能够像使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样演奏。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真正彻底掌握所学到的知识的前提下,自己对于相关的科研问题往往能很快看透本质,对各种不同的研究题目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具有不同表象的各种问题,也能很快的体会到事物背后的隐藏联系。从而开始能够真正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考。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也是我喜欢学术工作的最大原因之一。相信融汇贯通应该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追求的过程。

结语


[size=1em]网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大家羡慕的“牛人”,有不少的顶级文章。其实真正和他们接触过以后,一般都能够发现,他们除了天赋“较好”以外,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博士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术热点问题,而通过较好的训练,得到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个人又踏实勤奋,从而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即便不具备一些客观条件,也可以通过自身长期的努力,在这些方面稳步提高。我总认为,只要自身在原有基础上能取得不断地进步,就终究会作出一些有用的成绩。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不断的进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6558-88944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汪潇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3:53 , Processed in 0.1222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