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理论联系实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7 14:4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理论联系实际”
王晓春
   
我发现,无论什么好话,都会有人把它变成打人的棍子。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这本来是句有道理的话,经过曲解和变形,现在已经成了压抑理论研究甚至取消理论研究的口实了。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稍微离开领导的“战略部署”,自己独立思考点什么,只要不能直接给领导增加“政绩”,马上就会被扣上“脱离实际”的帽子。我个人曾多年遭到这样的指责,开始还很疑惑,甚至责备自己“个人主义”,“想入非非”,后来才渐渐悟出:这些领导(注意:不是全部领导。好的领导我也见过,惜乎太少)所谓“脱离实际”者,盖“脱离领导”也。
他们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少胡思乱想”,给他“把眼前的活儿干好。”
其实这就等于取消独立的理论研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教育形势从来都是“一片大好”,而自陶行知后,出不了教育家的缘故。
我们的“理论”太“联系实际”了!“联系”到了自我消失的程度。
我在教育科研单位时,曾被派去“调查”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的反映,一线教师很直率,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各有道理。我们却得到指示,写文章时,要侧重反映赞成的意见。我知道,这就是所谓“顾全大局”。后来呢,实行两年,又要变了。幸亏我退休了,否则若再派我去调查,我就可能要用另一种调子说话了。果真那样,作为科研人员,我真的会觉得自己挺可耻的(注意:我只说自己“可耻”,不说别人,因为各人价值观不同)。
所以我来说句怪话:你要想进行真的而不是假的理论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先得“脱离实际”。因为我们中国的“实际”,力量太强大了,它会把独立思考碾碎的。
因此我也相信,只要我国教育界不出现相当宽松的环境,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可能性比较大的是会出在民间,或者在官方与民间的边缘地带,而那些堂而皇之的官方“课题”,历史多半会证明其价值不大,创造性很差,只是领的课题费较多而已。
以上是从研究环境的角度谈“理论联系实际”。
从理论研究本身的角度,对“联系实际”也不可理解得过于机械。
因为理论研究常常是进行概念的推演,理论体系中有自身的逻辑关系,这种概念的推演是很抽象的,常常需要离开实际才能进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论研究不必联系实际。比如哲学,就是相当脱离实际的学问,你去看看黑格尔、萨特、海德格尔的书,就会发现其内容“脱离实际”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如读天书,但这是必要的。
教育不同于哲学,教育学是应用型的学科,因此要求它与实践联系得紧密一些,这合情合理。
但是也应该允许少数人进行脱离实践的研究(例如教育哲学),因为只要真有创见,它虽然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却可以改变实践者的思维方式。
对于“实际”,不可以做狭隘的理解。
很多人对 “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是“立刻解决我眼前的问题”,“拿来就能用”。这是很可笑的。那样理论岂不成了“操作手册”了?
打破您的一种成见,给您提供一种新思路,给您开辟一个新视野,带您走进一种新境界,使您找到一种新感觉,这才是理论思维的任务。
至于具体怎么办,应该由您自己创造,否则理论就是在培养思想懒汉了。如果搞理论的人给自己定的主要(!)任务是“教给老师如何操作”(各种风起云涌的“模式”就是这条思路的产物),他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异化成行政人员了。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理论界盛产“学术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专业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理论脱离实际”,而且缺乏独立品格。没有独立品格就没有创新,而如果没有创新,“联系”实际就只能是克隆过去,“脱离”实际则是说空话废话。如此“理论”,联系不联系实际其实是无所谓的,“联系”也未见其佳,“不联系”也糟不到哪儿去,都是一个“没劲”——彼此彼此。
                                        2003,6,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05:45 , Processed in 0.1003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