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唤理论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7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唤理论思维
王晓春

    我在《读书》杂志 2003年第五期上见到一篇文章:《后一种可能》,作者王晓明。文中说:
    最近十多年来,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好像除哲学、法律或数学之类的专业,大学生对于抽象思维的兴趣都明显在减弱。你一讲有趣的例子,大家都抬起头来,再说两个笑话,气氛就更加活跃,可你一旦进入抽象的分析,对不起,许多眼神很快就黯淡下来,逼得你赶紧去搜索新的趣事……不用说,如此反复训练,不少大学的课堂,就变得越来越像是一场故事会,对有趣的细节的渲染,逐渐取代细致紧张、步步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占据授课的中心位置。
    青年人本是处在最敏感的阶段,即便满世界的媒体都粗陋不堪,只要获得一定的理论修养,他也完全能建立起认识生活所必需的思维能力。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向青年提供这样的修养。可是,如果这青年坐进大学的课堂,注意力却总是被引向琐碎的细节,东停一处、西游一地,老在低处平移跳踉,不能升高鸟瞰,建立起整体的观感;他的思考也因此总是浅尝辄止,故事一讲完,思路就关闭,既不能步步推进,深入对象的内部,更无力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摸索它们背后的隐秘关联,那么,他毕业的时候,多半就会成为一个只习惯接受“精神快餐”的人。视野一天比一天窄,因为他不知道别的事情也和自己有关;脑子一天比一天钝,因为他不耐烦聚精会神的持续的思考,甚至不耐烦阅读没有图示的文字。
    我是经常给教师或家长讲课的,深有同感。近来我到几个网站看了看,也有类似情况,我觉得很多网友都“不耐烦聚精会神的持续的思考”,有的网友甚至连长一点的文章(长而不空)都不耐烦看下去,大家好像真的太习惯吃“精神快餐”了。因此,有的“论坛”就不像论坛,而像一个七嘴八舌摆“龙门阵”的地方,打听消息的地方,宣泄感情的地方,缺少真正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氛围,缺少认真的思考,缺少理论思维。
    我完全赞成网站的多元色彩,摆“龙门阵”,打听消息,宣泄感情,都无可厚非。但是恐怕一个真正的论坛,还是应该经常拿出点有份量的学术性文章,经常有水平可观的学术讨论,否则会给人一种肤浅浮躁的感觉。
    我衷心希望有一批钟情理论思维的教师,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希望。现在这种人似乎比较稀缺,至少我见到的情景是这样。
    怎样进行理论思维呢?我说几点体会。
一、起码要对教育史有个大致的了解。
    应该知道中国和世界上,自古以来都有哪些基本的教育流派,提出过什么基本看法。也就是说,要进行理论思维,首先得知道人类曾经有过哪些理论,知道所谓“理论”是属于哪一个层面。如果不这样,就可能错把自己的一孔之见误以为是“理论”,把别人早就说过的话误以为是创新,还可能被什么人引用的某一句“权威”的话给吓住。
二、要不断的追问“为什么”。
    理论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永无休止地刨根问底,即使对于人们公认为真理的说法,也要问“是这样吗?”即使对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说法,也要问:“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三、说话要有依据。
    这包括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你当然可以信奉某一种教育理论,但是你阐述理论依据的时候,必须把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都介绍清楚,也就是说,你有权服膺某种理论,但是无权隐瞒其他理论。否则你的理论就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你的文章就不再是理论研究,而成了帮派宣传。
    如果你以事实为依据,你应该说清这事实是从哪里来的,什么范围得来的,有没有代表性。如果你没有严格的科学数据,你在行文的时候,就应该承认这是你的“感想”,“印象”,“体会”,“个人看法”。我们不能要求人张嘴说话就是科研论文,但是我们完全有权要求你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说成是大家的“共识”,“常识”等等。这是起码的学术道德。
四、重视反例。
    在科学研究中,反例非常可贵。反例可能推翻你的结论,令人不快,但是正是它,“把你原本已经合拢的思维重新打开”,使你“重新进入一种迷茫的思索状态。”(干国祥语)
    比如新华网上有一位先生说应试主义是改革开放造成的。我于是提醒他:“您这样说,您就得证明改革开放前没有应试主义,或者那时应试主义很少。可是历史事实不支持这种看法。改革开放前有应试主义,那时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再往前,还有历史悠久的科举主义,科举主义不过是应试主义的‘古代版’而已。”这位先生还认为应试主义的根源是城乡差别,是农民的孩子要“跳龙门”,造成激烈竞争局面。我于是提醒他:“您这样说,就得证明市民农民户口不分的地方就不会有应试主义,然而事实也不支持这种说法,日本韩国据我所知就没有市民农民户口之分,我国台湾好像也是,然而,此三处都有相当严重的应试主义,日本人甚至称为‘考试地狱’。”
    这不是“抬杠”,也不是“挑刺”,而是深化研究的重要方法。所以每当我提出一个看法的时候,我都特别注意反例,对于一个真想研究问题的人,反例是最好的朋友,因为它总是把你的思想引向深入,或者引向全面和严密。
五、“聚精会神的持续的思考”
    这是抄王晓明先生的话。研究一个问题,就要咬住它,持续地收集材料,从不同角度“进攻”它,啃不动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来,今年解决不了,没关系。“君子攻关,十年不晚”。人有如此精神,才足以与之言“理论思维”。
    有两条大棒常常会击碎理论思维,一条是“实践出真知”,一条是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谈。
                                     2003,6,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01:35 , Processed in 0.1340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