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汁原味的民国学术“范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8 20:0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汁原味的民国学术“范儿”
? 张卫国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是岳麓书社为拓展古籍出版范围,丰富出版资源而全力打造的核心产品线。自2010年第一辑上市以来,目前已共出版九辑一百八十种图书,第十辑二十种图书也即将于近日付印,届时将成为一道有两百种图书的蔚为大观的民国学术文化大餐。 岳麓书社为什么会钟情于民国学术文化,并且推出这么一大套规模宏大的丛书?是因为作为一家享誉海内外的地方古籍出版社,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古籍出版与地方文献整理有路越走越窄之感,比较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古籍图书基本上都已呈现饱和竞争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充传统的古籍概念,将出版视野投向广阔的民国学术文化领域,一方面能迅速拓宽古籍出版社的出版路径;另一方面,在数字出版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也能抢占优质数字出版资源。同时,民国这一时期虽然不长,但大师辈出,佳作纷呈。而岳麓书社适时推出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这样一套巨制,不单纯是一项出版工作,更是在做民国学术探索与发现的大工程。该丛书所选书目皆为民国时期文化泰斗所作震动当时并影响现在的经典学术著作。对这些经典著作重新加以整理并以系列形式推出,不仅可以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再现了那个百花齐放、精英辈出的时代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品格,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民国这样一个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自然也备受国内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关注,但学术界的整理研究和出版界的整理出版工作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不少出版社均曾涉足这一出版领域。但综观这些民国学术文化著作的整理出版,要么十余种至三五十种,要么甚至单行本推出,虽然所选著作也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想要通过这些一鳞半爪的零散出版,基本勾勒民国学术文化的概貌,却无疑有点窥斑见豹似的苛求。为保存、借鉴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促进当今学人在更高层次上研考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接融合,同时使民国学术文化著作的出版更见系统性,岳麓书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规划了“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这样一个规模宏大、选目精良的出版工程,力图通过这套图书的丛书,基本勾勒民国学术文化的概貌,占据民国学术图书出版的制高点。     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三十八年,史称民国时期。与政治经济衰败显著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学术大放异彩,既有国故的整理与归纳,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发扬,又有新的学术方法与学术门类的引进与吸收,西方文化高强度地冲击着当时学人的思维和视野,一时间著述兴盛、流派纷呈。其中,古今中西融合创新与新学术范式的确立,是民国学术最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民国时期学术的背景是内部的社会转型和外部的西学东渐,特点是古今中西(印)学术、各门学术、同门各派学术之间的多层次的碰撞交汇与融合创新。这包括有传统考据方法与西方实证方法的融合,传统的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的融合,传统的直觉方法与西欧、印度的直觉方法的融合,而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方法相契合,作为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方法论原则在民国学术界崭露头角,并沿着政治和学术两个方向发展和深入。     社会转型与传统的解构激发了思维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脚步;反过来,西学东渐又推动了新学术范式的确立。以白话文为代表的新的话语模式,尊重科学与哲学的新的思维模式,重视实证与“怀疑”的新的学术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群体和大量学术著作。其中,不少是确立新学术范式的开山之作。例如,学术史上最为称道的“三史”——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为代表的哲学史体例;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的学术史体例;以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为代表的思想史体例——即是典型。     从2008年开始,岳麓书社就开始了民国学术文化图书板块的市场调研、项目规划与资料整理工作。在选目之初,即广泛征求了朱学勤等学术大师的意见与建议,所选书目将着力点放在“学术”和“文化”两个向度,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戏曲、哲学、文学、美术、历史、宗教等方方面面。     何谓学术文化名著?也许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答案。在我们眼中,这个名著的范畴,不简单定义为广为当下学术界、出版界关注的诸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公认的学术经典;也包括诸如罗根泽的《管子探源》、谭丕模的《清代思想史纲》、何炳松的《浙东学派溯源》等在学术史上确有其创见与地位,但在当下的出版界却受冷遇的学术著作。既有侯外庐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陈衡哲的《西洋史》等不少学术领域的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同时也涵盖了诸如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艺术修养基础》,夏丏尊、叶圣陶的《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胡朴安的《文字学ABC》等民国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文化普及性著作。同时,还适当选入了诸如娄壮行的《俄国史》、卢文迪的《希腊史》、余家菊的《英国史》等民国时期教材。     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我们整个编辑整理团队达成共识,文史哲的学科分类并不太适应民国时期的学术情况,既难以对部分著作准确划分,也难以让所有著作都对号入座,因此,简单地对这些学术典籍做分类,时机还不够成熟。所以丛书不按学科分类,而是根据整理进度,分辑分批顺次出版。     要想编辑出一套相对完美的丛书,底本的选择极为关键。我们的原则是全部以民国时期的首版为底本,并参校版本流布过程中的优秀版本。由于年代久远,且民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局面,首版底本的搜集与整理极为艰辛。编辑整理团队在各大图书馆埋首书堆,反复搜寻,力求找出最为适合的底本。这些底本往往都不开放借阅,对我们的搜寻带来的极大的困难,同时不少版本费用也不菲。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陆续将选目所需底本全部复印整理,分类归档。再就是版权的购买也有不少现实困难:许多作者的版权继承人散落海外,联系不易;部分作者的后人的继承权归属不明;许多大家的作品或单册或全集,在这之前就已授权给其他出版社,但对于我们这套书的整体性而言又不可或缺。这些都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也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推进速度。民国时期的不少专名(尤其译名)与目前通用用法有很大出入,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够规范,不少图书用纸和印刷质量很不好,底本不够清晰,底本错、讹、漏、衍的地方也为数不少,这也给我们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时候为了一句话、一个字就要对照不同的底本,查阅不同的工具书。我们克服了版本搜集、版权购买、整理编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稳健推进,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初,三年时间推出了一百八十种图书,并将于近期付印第十辑二十种图书,将这一大型出版工程暂时告一段落。丛书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便于现代读者阅读;对原著作中显系排印误刻者,均直接修改,不出校记;对原书中之专名及其译名,均尊重原著,一仍其旧;对原著中与现代标点规范出入较大,明显影响读者阅读的,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部分处理;各书后精心撰写“后记”一篇,说明著者基本情况、图书的版本流布、图书的学术影响等,以期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南。出版者寄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选目精当、编排得体、使用方便的民国学术文化精品,让广大读者沿着这些民国学术文化大师们的足迹,博采广溯,充分领略原汁原味的“民国范儿”。     从规划开始的五年多时间,从整理出版开始的三年多的时间,有版本搜集过程中埋首书堆的艰辛汗水,有编校过程中“秋风扫落叶”的不懈努力,有版权购买过程中的反复沟通。有欣慰,有辛酸,也有不少遗憾——这既有部分选目图书因为底本阙如或者版权确实谈不下来而不得不放弃的遗憾,也有编校过程中“秋风扫落叶,随扫随生”,难称完美的遗憾。这些遗憾,只能在下一步的进一步规划与整理中尽量弥补了。     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将放在这两百种图书单品以及部分确实可再加入的品种的再规划与再打磨。我们将根据目前已上市品种的读者反响与市场表现,从原有品种中析出部分精品,并补充部分相关新品,按照内容相关度较高的原则,先推出两到三个小的合辑,每个小辑八种图书,对这些品种进行进一步的精审精校,重新设计版式重排,并加前言或导读。封面设计风格上按照小合辑收书特点,分别设计,保持小合辑风格统一,各小合辑之间则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各自的风格特点。
    我们相信,之前的大步推进、迅速铺开有其意义与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界同仁与读者朋友的认同;我们寄希望再次打磨,能弥补之前工作中留下的些许遗憾,让这些学术经典散发出更为璀璨的光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4:45 , Processed in 0.1236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