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简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6 15: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点   效果   建议
                  ——2014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简析
宝鸡市教研室  曹公奇
    2014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构思和设想是:
重视双基,继续加强对语文学科基础工具性内容的考查;在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前提下,注意课内外内容的有效衔接;继续拓宽考查范围,加大试题的覆盖面;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核心能力,强化学科思维;选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文质兼美;试题具有选择性,体现人文关怀,兼顾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坚持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着重考查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注重考查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渗透人文意识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保持试卷结构稳定的基础上,注意题型的适当创新,以突出新课程特点;发挥考试评价的杠杆作用,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加以纠正;进一步提高命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调整控制好难度,保证考查的效度和信度。
一、2014年语文试题特点分析
(一)2014年与2013年试题的比较
1.第4题经典诗文的默写,在兼顾人教、苏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仍采用10选6的形式。不同的是由原来的“第(1)~(6)题中,任选五题,第(7)~(10)题中,任选一题”,变为“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给考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降低了难度,使考查更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实现了题型的变化创新。
2.标点符号的考查范围扩大,第5(1)题,由以往的逗号、分号、引号考查,变为问号考查。
3.加大了语法修辞的考查力度,第5(2)题,对“成分残缺”这种病句类型的考查更细化,不是简单的缺主语、谓语或宾语,而是属于缺少宾语中心语;第5(3)题由对词语排序,转为对关联词语的考查。第15题赏析句子,第21题品析重点词语,考查了学生对比喻、拟人、对偶修辞手法的掌握运用能力。
4.第6题名著阅读,比往年更细化,由具体语段推测主要人物,再结合名著的主要内容,考查促使主人公命运发展变化的重要情节。
5.第7题综合性学习,主题是“亲近书信,传承文化”,既是对书信这种文体的再认识,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设题方式上增加了对图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6.说明文选材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设题方式有所变化,重在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如,第8题,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介绍珠算的特点,即用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阐述珠算的特点,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运用能力。第11题的题干表述有所变化,由“符合原文内容”变成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增加了对文章内容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的考查。
7.文言文阅读材料,由课外变为课内外兼顾,且课内阅读以“课文链接”的形式呈现,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第17题,文言实词的考查形式由判断正误变为解释加点词语。第20题,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侧重于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8.作文,增加了提示语,降低了审题难度,有助于考生顺利写作。
(二)2014年语文试题特点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广,考查方式多样,注重能力立意,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融合,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并存,衔接性与运用性的落实。
1.注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突出工具性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而,试题从多方面有效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情况。
在字词方面,《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的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评价字词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试卷沿袭了选择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设题形式。第1题考查字音,涉及到多音字,形声字、方言与普通话、声母韵母等。第2题考查字形,涉及到错字、别字。这两道试题涉及的词汇量大,覆盖面广,拓宽了考查范围。第3题是考查近义词辨析和运用能力,要求从所给的三个近义词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写在句子空白处。前三个题所涉及的词语均出自《考试说明》附录一,充分体现了对字词教学和语文工具性的重视。
在语法修辞知识方面,《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试题沿袭了在具体语段中考查相关语法修辞知识的设题方式。第5(2)(3)题分别考查语病修改、关联词语。病句类型属于《考试说明》附录二所列类型之一“成分残缺”。第15题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即理解比喻、拟人、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第21题品析词语“窈窕”的表达效果,即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这些修辞手法属于《考试说明》附录三所列的考查内容。另外,第5(1)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在古诗文背诵方面,《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设题时以《课程标准》规定篇目和2014年陕西省《考试说明》为依据,继续采用直接默写的形式,从所给定10个小题中选择6个作答。其中4句古诗、2句古文、1句词、2句现代诗、1句现代文。这样,不仅增加了可选择性,降低了难度,也使考查更具有普适性和公平性,体现了人文关怀。
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第10题揣摩加点词语,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能力。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试卷基本沿袭了近三年命题的特点,较好地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考查的知识点贴近课本。第17题考查文言实词,第18题考查文言虚词,第19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着重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推断能力及准确运用能力。
2.注重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考查内容的价值取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3题材料新颖,时代感强,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阅读的重要性,焦裕禄的榜样作用。
第5题材料选自《光明日报》冯骥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7题综合性学习“亲近书信,传承文化”,引导学生重视书信文化,从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说明文《中国珠算》,通过对中国珠算的特点、来历、演变、算法、口诀及象征意义的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叙事散文《核桃压枝低》,写出了商洛核桃的丰收及人们的感受,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文言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品格,明确历代学者敬仰他的原因,从而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与处世准则。
命题作文“答卷”,内涵丰富,既有知识的答卷,又有人生的答卷;既关注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注重考查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突出实践性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7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语文知识,解决综合性的语文问题,化知识为能力。共设计四个活动:【识书信写汉字】要求学生从所给的关于书信小知识中,规范抄写关键词语“尺牍”“信札”,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规范、工整书写汉字的能力;【做调查 说现状】要求学生从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主要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及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倡议共参与】要求考生依据情境劝说同桌,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写书信 表情意】要求学生依据要求写一封简短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考查学生的书信写作能力及对应用文的运用能力。本题在重点考查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关注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水平的考查。
4.注重考查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突出综合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7题在学生参与“亲近书信,传承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提炼概括、依境劝说、写信表意的综合实践能力,在真情实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第8题,以用一句话介绍珠算特点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的掌握运用能力;第9题,依据文段内容填空,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第11题以选择的形式,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第12题,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含意,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第13题,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考查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第14题,了解作者情感发展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评价语言材料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第15题,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欣赏能力。第16题,说说文章突出了商洛核桃树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提炼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第20题,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考查学生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第21题,品析“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征的欣赏能力。第22题,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第23题,命题作文“答卷”,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首先,需要审题立意的能力。此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结合提示语,明确“答卷”的具体含义。其次,需要选材组材的能力。此题选材范围广,学习、生活、成长等均可,但无论从哪些角度选材,一要真实,二要能为中心服务,更好地凸显主题。至于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如何布局谋篇,可根据立意、所选材料而定,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感特点和写作特长,自主选择表达。再次,需要顺畅表达的能力。明确语言的表述至关重要,因为写作涉及到的人、事及情感都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流畅生动的语言、明了清晰的思路会为文章增添色彩。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抒写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5.注重弘扬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突出时代性的特点。
第3题涉及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话题;第5题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第7题“亲近书信,传承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书信文化的淡漠现象而提出的,旨在引起人们对“书信”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叙事散文《核桃压枝低》交代了商洛核桃的丰收及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从中折射出党的方针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时代感强。文言文选自《史记》之“孔子世家赞”,并链接课内所学的内容,从对学者敬仰孔子原因的探究中,学习孔子良好的学习方法,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
6.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突出地域性的特点。
叙事散文《核桃压枝低》,通过写“我”在丰收时节来到商洛,看到处处呈现出的核桃压枝低的景象,反映了核桃带给农民的欣喜及当地经济的发展。作者以核桃树所具有的外形美(挺拔伟岸、树多果繁)、实用美(经济效益佳、果实营养价值高)、品性美(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映衬商洛人勤劳、质朴、勇担当、乐奉献的精神品质。
这篇具有地域色彩的阅读材料,能引导学生关注并热爱这一方热土,以及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勤劳质朴的人民,从而激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7. 注重考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衔接性的特点。
2014年语文试题进一步加强了试题与课本的衔接,较好地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对教师而言,既要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要扎实掌握教材知识,又要学会灵活运用。
第1、2、3题,考查的词语均来自课内。第4题经典诗文默写所考查的内容均出自课内。
综合性学习涉及到的书信文化,相关内容也来自教材。苏教版七(上)附录部分的“日常书信示例”,人教版八(上)《答谢中书书》一课,均有对书信知识的介绍,教材中的许多课后练习也有关于书信的写作训练。
第17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四个实词“仰”“去”“已”“愠” 均来自教材。(其中“仰”出自《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去”出自《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已”出自《愚公移山》“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愠”出自《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第18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试题涉及四个文言虚词“虽”“然”“则”“其”,共八句,其中四句分别来自课内重点学习篇目《曹刿论战》《送东阳马生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二、2014年语文考试效果评价
从各实验区教研部门以及实验区2014届部分学生、任课教师和家长反馈的情况看,普遍认为陕西省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稳定中有创新,既富有人文内涵又具有科学精神。命题思路明确、试卷结构合理,题型配置适中,选材广泛贴切,命题角度新颖,形式灵活多样,整体难易适度,符合新课标精神,符合课改新理念,坚持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促进了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注重对双基的考察,有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回归科学和理性。通过适量的开放性试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试题与教材衔接紧密,应用意识较强,符合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并能兼顾各层次学生,充分显示了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真正考查出了各层次水平考生的能力,试题各项指标达成水平总体较好。
各地市主要评价观点摘录:
1. 整套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广,考查形式多样,以能力立意,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融合,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并存,衔接性与运用性的落实。试题在保持试题稳定均衡的基础上,个别题型有所创新,进一步突出了新课程的特点。试题内容选择、设题方式及命题意图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阅读与写作、提炼与整合信息、赏析与探究等能力的考查,体现综合性。注重文言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体现衔接性。试题富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情况,体现时代性。以具有教育价值、文化内涵的材料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教育性。以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材料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体现地域性。试题植根教材,注重课内外衔接、课堂实效性及灵活运用性的考查。
(西安市)
2. 试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价值。该套试题涉及了对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考察,和语文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考查;既注重引导学生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又重视基础,强调积累,在语境中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体现了“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理念。看得出整套试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命题人也是费尽心思,以《中国珠算》和《核桃压枝低》为素材,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形成一种传统文化传承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在设题中,重视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凸显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突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和发现、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作文淡化审题,强调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地方色彩浓郁,生活气息强烈。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又是今年语文命题的一大特色。全卷从阅读材料《中国珠算》到《核桃压枝低》,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和秦文化相互交织。综合性学习选取了学生最为熟悉的应用文体书信为活动内容,让学生把已近陌生的书信重拾起来,很有必要。考题为考生提供了交际的语言环境,书写格式,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说,学生得分率最高。试题结构简约,题干设置简单,主题鲜明,表述规范,评分标准细致,符合考试命题要求。整套试题思路明确,格调鲜明,题干用语亲切,不设障碍,不难为考生,选择、填空、判断、问答、简述题搭配合理,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试题稳中求新,设置难度相等选做题,增大选择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商洛市)
3. 关注知识的基础性和能力性。试卷结构稳中求变,考查知识面宽;试卷题目注重能力,应用知识灵活。看重取材的人文性和知识性。阅读材料语言典范,内涵丰富;题目设置知识丰富,底蕴深厚;学生尽洒自身体验,个性彰显;材料选择注重人文,发人深省;作文要求审题明晰,做人至上。积累与运用部分题型稳定,考查比较全面,既注重对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也注重关注社会热点。语段修改试题涵盖了关联词的考查、词语排序、病句、标点几个考点。名著阅读主要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十部名著。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过名著,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阅读的真实性,原来那种考前突击背诵人物、情节等复习手段已根本派不上用场。综合性学习今年以“书信”相关资料为题材,摒弃了“陕西文化,民风民俗”等传统思路,让人眼前一亮。综合性学习是对学生能力全面考察的主要手段,试题考点灵活、要求明确,主要从提炼概括、图表解读、修辞句式、口语表达、活动策划、理解探究、观点主张、规范书写等角度设题。说明文阅读《中国珠算》分别考察说明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文信息提取;说明语言的揣摩赏析;说明文内容的辨析。散文阅读,符合陕西中考所选材料历年来都能体现陕西地方特色的特点。命题人密切关注文章关键语段的作用;关键句子的含义;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饱含感情、运用多种修辞的语言;文章写作思路的变化五个阅读考点。命题人在设题时关注了问题和考点的结合,关注了阅读与欣赏的结合,关注了语文和生活的结合。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层次清晰,脉络鲜明。考生解读文章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拿到高分必须有充足的语文阅读储备和精读文章的意识。古文阅读选取了《史记-孔子世家》的片段,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试题难度中等偏上。作文题目为《答卷》,属于给材料提示的命题作文。所给材料虽然只有两句,但给学生的启迪作用很大,启示学生可以写学校生活,学习生活,三年成长等内容,也可以写成长经历,人生思考,挫折喜悦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自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擅长描写与抒情,把自己对生活的细小感悟表达出来才能的高分。
(渭南市)
    三、有关建议分析
1.关于试题难度问题:
2014年语文试题难度系数预估为:0.65左右,部分地市实际难度系数如下:
名称
平均分
难度系数
西安市
77.36
0.64
宝鸡市
80.48
0.67
渭南市
61.32
0.51
榆林市
72.10
0.60
延安市
62.58
0.52
商洛市
73.29
0.61
从以上地市难度系数看,多数地市难度系数达不到0.65,说明试题实际比预估稍难一些。但因为是各个地市自行阅卷,差别还是较大。比如第三大题的四个阅读题是试卷的主体,有些地市的四个阅读题难度在0.17-0.28之间,有些在0.38-0.68之间。再如作文,有些地市平均只有31.50分,难度系数为0.63;有些地市却是平均40分,难度系数为0.8。
我想,除试题稍难、各地教育质量不均衡外,是不是阅卷有关呢?全省各地阅卷教师参差不齐,尺度不一,考试结果也相差较大。
也有人认为,试题刻意追求地域特色而使试题难度有所增加。其实,无论是写哪个地域的内容,关键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难度大不大,应该和地域特色没有多大关系。
2. 关于拔高学生实际问题:
第2题汉字书写正误中,正确项A项中有“得意扬扬”一词,有人认为这是故意给学生误导,干扰了学生,拔高了学生实际水平。
且看“得意扬扬”“得意洋洋”出自人教版的《伟大的悲剧》和苏教版的《柳叶儿》。
《考试说明》“常用字词表”中收录了“得意扬扬”。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也作得意洋洋。
【得意洋洋】同“得意扬扬”。
考试结果是有些地市这个题的难度系数是0.69,有些地市的难度系数是0.13。答错的学生说明不仅是这个词书写有问题,别的词也识记不准。
这是拔高了学生实际水平呢,还是积累不够细致、扎实呢?
3.关于阅读答案限制太死问题:
有人认为,阅读答案限制太死,如第8、9、10、12、13、14、15、16题要求学生答出的内容必须与所给答案相同,否则无法给分。
阅读题多为主观题,其参考答案仅仅是要点提示,谁也不会回答得和参考答案的表述完全一样。但对于要回答的要点,如果不能分析、概括地表述出来,恐怕还是阅读能力的问题。
再者,各地阅卷时有些有补充答案,有些死抠答案;阅卷教师有些灵活应变,以意判定,有些只图省事,照搬答案,差异还是较大的。
4.关于试题涉及面太广的问题:
什么都想考,让考生感觉语文学习漫无边际,找不着北。语文提高,太难太慢,无从下手。这也许就是课标要求,无可非议,但对于中考来说,突出重点,体现能力,养成习惯是关键,否则,语文教师太难当了。
考试范围全在课标、教材、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如果只想确定很小的范围考试,那是真正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5.关于题干的表述问题:
有的题问法不够明确影响了学生的分析,如:阅读二15小题:“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有人认为这个题干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学生出错率较高,原因是题目中的多种修辞手法误导了学生,有部分学生只写了表达效果却没有写出修辞,若这样提问:“划横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学生出错率会更少些。
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述,题干的含意有较大差别。
再者,我们教学时,为什么一定要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呢?提问的套路,答题的套路……如果稍有变化,学生只能死板的按照套路来,不能灵活应变,这哪里是语文能力啊?
个人意见,欢迎指正!
谢谢大家!
                                         2015-3-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9:26 , Processed in 0.1073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