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5 18: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杨德伦
【课程简介】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生活积累、阅读积淀、认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使学生初步具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常见应用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怎样化解学生对作文的拒绝、恐惧心理,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不折不扣地达到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呢?
这门课程分两节:一是分析和阐述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一是结合主讲人几十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具体介绍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一些具体措施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这些,目的是帮助教师们准确把握小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以便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科学施教,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有自信心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而不断提高作文的质量与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要求】
首先,要通过听讲座,阅读“专题讲座文本”及相关“参考资料”,认真“思考与活动”,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成因,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施教策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再有,要通过看教学案例,听案例评析,并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准确、全面地领会科学施教的方法。
还有,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践行课程中介绍的教学改革策略,于提高所教班级作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自信心的同时,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
教师团队【主讲教师】
杨德伦
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先后编著出版《优化阅读教学研究》《情境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指导百法》《应用文实用写作方法指导全书》《从职业走向专业——“十一五”小学语文教师读本》《新教材·新课文·新理念·新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读本》《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北京市小学语文实验课本习作训练序列》等十几部教学著作;在国家或省市级书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实验报告、教学研究或指导文章 450 余篇。
专题讲座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杨德伦(北京密云县教研中心,特级教师)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生活积累、阅读积淀、认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一、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与成因(一) 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 缺乏作文兴趣,不爱写
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疼。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条:一是不爱写,这是“兴趣”方面的问题;二是没得写,这是“内容”方面的问题;三是不会写,这是“方法”“技能”方面的问题。在这些原因中,比较起来,不爱写和没的写,又是最主要的。
2. 墨守成规,形成消极定势
如,材料备份化、公用化,一份材料删删改改用多次,见别人写什么自己也写什么;内容概念化,记叙的事件讲的多是一个理儿,笔下的人物也多是一个样儿;结构模式化,全文多是“老三段”,不能根据语意及表达需要灵活划分自然段;语言文学化、成人化,缺乏童趣、童稚与个性。
3. 由恐惧到对抗,由应付到依赖
学生因不爱写,没的写,逐渐导致作文成绩低下,最终发展到提起作文便厌烦、恐惧;想获得作文成功的喜悦,但经常处于被冷落的境遇,于是便以乱写或不写以示抗议;不写又不行,迫于无奈,只得采取应付的形式,凑合、交差了事;借助家长或作文选的“帮助”,偶尔得到表扬,却又助长了他们依赖、抄袭的心理。
(二)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1. 作文命题缺乏开放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命题原本是人为地拟定一个“引子”,以激引起学生的内心情思,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愉悦地完成这篇作文。而教学的基本状况多是:命题狭窄、封闭,要求写的,学生却没的写,学生可写的却又不能写;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不到作文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命题不能针对学生心理需求,激发不起学生提笔主动倾吐、表达的欲望。
2. 作文要求提得太早、太多、太严
作文虽无定法,但还是有法,这个“法”就是作文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加强作文一般方法的指导,从严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作文这项语文基本技能。而教学的基本状况是:从学作文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写有意义的内容,掌握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技巧,遵守统一的作文格式(如分段格式、正确使用标点的格式等),做到语言完整、通顺、连贯、具体、生动,并且不能写错别字……这样,从学作文那天起,就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 写前指导的侧重点出现偏差
学生作文本应是一件很自然、轻松的事情。学生作文前,教师只需在启发学生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回忆生活、选择材料,激发表达欲望、增强作文自信心等方面,给予一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至于文章应该怎样写,诸如怎样安排结构顺序,怎样确定详略,怎样将重点部分写具体,怎样开头、结尾等,应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自主决定,教师不该过多干预(可将这些形式、技巧方面的指导内容,移至学生写完初稿之后,在指导学生赏评和修改的过程中使之逐步认识、领悟)。而课堂上实际的作前指导,大多情况却恰恰相反: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的表达动机与内容,而是作文的形式与技巧。结果,学生的作文在还未确定出写什么、表达什么的情况下,就被教师强行引入到一个具有固定模式的套路、框框之中。这样,就使学生误认为作文只是一种写法,是高不可攀的,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4. 教师代为修改,让学生袖手旁观
写完作文后,认真读一读,反复改一改,这原本是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领悟作文真谛,形成作文技能,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必须要养成的习惯。在学生认真阅读、修改的基础上,教师稍加指点、润饰,是必要的,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而教学的基本状况是:学生作文后便交差了事,教师则从内容、形式、语言诸方面包揽所有修改事项,可谓相当精细、严格。教师认真负责、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诚然可嘉,但付出的收益甚微,而且负面影响很大。教师包揽修改之责,使学生错过了再认识、再提高的机会,丢掉了享受认识提高后的快乐;学生见到布满朱笔字迹的作文,越发感到作文难,难作文。
5. 作文评定等级低下,批评与否定多于表扬和肯定
这显然是教师严把作文质量关,希望学生进步得更快些的具体表现。然而,学生尽管能够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也明白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可由于很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于是自然产生了拒绝作文的心理。人们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难道学生爱作文、会作文、能作文,就不是夸出来的吗?
二、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作文
所谓在情境中作文,就是把 情境引入作文训练全程, 由“情境”到“作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体验、表达、修改,进而以“情境”促“作文”。
1. 教学理论基础
1 )现代脑科学理论
现代脑科学理论认为:要使人的思想境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就只能走知(认知能力——智育)、情(情感审美——美育)、意(意志品德、自制能力——德育)有机统一,全面培养的道路。而情境教学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突破了单一片面的“认知能力——单纯智育”传统教育模式,把真、善、美与知、情、意统一起来,开创了智育、美育、德育紧密结合的路径。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既有专业分工,又有整体联系。左脑偏重于语言符号的信息加工,偏重于抽象深刻的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情感活动,偏重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左右脑之间借助胼胝体进行着每秒钟几十亿次的信息交流,使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之间,产生着彼此互补、互相强化的耦合功能。而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形象思维——语言符号——逻辑思维”三者结合一致。它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来创设情境,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强调以语言符号为中介桥梁,把右脑的形象思维与左脑的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逐级上升,辩证转化。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文化、古典教育思想主流所包含和强调的“语言符号——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三者结合的思想底蕴;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深刻的逻辑思维,把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里,情境的运用起着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从而带动语言训练和左脑的智力发展。教师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激发了学生进行语言符号活动的内在需要、动力;学生观察情境,凭借或运用情境,获取作文素材,丰富内心感受,又促使其作文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进而更好地表现生活。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师不但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格外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一种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探究、实验、查找信息、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学习。
这种理论将“情境”“协作”(学习小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任务)“会话”(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流环节)和“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中反映出的有关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视为理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又称“四大属性”)。该理论指出:学习者的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得,更可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信息、学习资源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这当中,创设充满鼓励且与当前学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是丰富和加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关键,其理应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此理论主张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吻合的真实情境,如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任务,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自主等,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它倡导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能从事有效行动的比较复杂的环境,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在如此的学习环境中,刺激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技能,使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2. 教学现实意义
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创设真实、自然、 形式灵活多样 的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自觉观察、体验的热情,引发学生的生活积存,拓展学生的想象思路,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情境中,从观察、回忆,到想象、表达,这 既有助于增强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又 确保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实感可吐。
3. 教学实践策略
每次作文训练,都重视通过创设一种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的欲望与热情,把作文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感受与体验的同时,使学生确实有丰富的材料可写,有真实的情意可表。
教学实践中 , 我们可以大胆尝试:①以真实生活为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作文。②以热点话题为情境,激发学生研讨、作文。③ 再现或营造生活情境,指引学生体验、作文。④ 创设视听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作文。⑤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作文。⑥创设操作情境,组织学生实践、作文。⑦创设应用情境,发动学生响应、作文。⑧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参与、作文。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作文。⑩创设对话情境,带动学生交流、作文。⑾创设接力情境,促进学生竞争、作文。
如,教师抓住学校准备公开选拔校级学生干部,班级学生干部即将换届改选的机会,教学生写海报、班讯,以便让全体学生都知晓此事;接着,将学校欲竞聘校级学生干部的海报,班级学生干部即将换届改选的班讯张贴出来,发动学生积极竞聘,撰写自荐书;举办就职演讲活动前,鼓励并指导学生写好演讲稿……这样,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生动、自然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主动领悟写作要领,在跃跃欲试的氛围中进行愉快练笔,在主动求助指点、企盼获取成功的心境中反复修改作文。于是,学生既愉快、高质量地完成了作文任务,敢想、敢说、敢为、敢闯的个性品格同时得到了培养和张扬。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便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又如,一位山区教师抓住到城里作课这一契机,紧密结合山里学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城里学生企盼和山里学生交朋友的心理,巧妙创设会话、书面交流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画像”的形式,记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爱好与追求,表达内心的美好愿望。这样,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那份真诚与热情,在习作中表现出的那种认真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情境教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城乡孩子之间的距离;学生想写、乐写,有的写、写得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既出色地完成了作文任务,又在作文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看待自己的方法,初步形成了社交的意识和能力,领悟到了作文的目的原来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读与写结合,启发学生从读中悟写与学写
将读与写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悟写、学写,这是促使学生爱写、会写、能写的又一重要举措和途径,也是我国宝贵的传统作文教学经验。
1. 读写“互逆”“互通”的心理过程
为什么要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呢?这是因为, 读与写是“互逆”又“互通”的心理过程。
阅读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意义,是吸收、内化的过程;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信息、意义,是释放、外化的过程。从信息传输方向上看,读与写是“互逆”的。
阅读要经历一个“双向”发展的心理过程:首先要从读懂语言文字(字词句段篇)到领悟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回到探索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上来。在这个“双向”发展过程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一过程的延续和提高。作文呢,它要经历一个“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思想认识(观念、情感)转化;再由思想认识向文字表达转化。两相对照,阅读的“第一向”转化过程与作文的“第一重”转化结果相似,都是获得认识的过程。只不过前者是以“阅读”这一间接方式,了解客观事物,获得认识;后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观察、实践的方式,获得直接认识。阅读的“第二向”转化过程与作文的“第二重”转化结果相似,都是着意将“认识”表达出来。区别仅在于:阅读只需用心体会、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作文则需在独立考虑表达方式后,动笔运用语言文字把认识传输出来。
因此得出结论,阅读与作文是相互促进的:阅读中,学生不断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思想认识,这就为学生不断产生作文思想内容(此是学生产生表达欲望,写好作文的关键),准备了极其必要的条件;反过来,作文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又会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因为学生作文过程中,尤其是在书面表达遇到困难时,便会主动地阅读,对范文再学习、再认识,积极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
2.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就是——模仿的运用。模仿是学生初学作文时的心理需要,是学生逐步形成书面表达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模仿学习”比缺乏指导的“尝试错误学习”更具有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朱熹就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一方面,例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形式及遣词造句、布局某篇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另一方面,例文又能帮助学生扩充习作知识,开拓作文思路,丰富想象,从中学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模仿是作文乃至创作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作文、创作。从模仿到独立作文再到创作,作家也不例外。
至于模仿会导致“千篇一律”的现象,初学作文时也是很正常的。这与教学生初学临摹绘画时,强调越逼真越好,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学生在具备了一定基本功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加入自己创新的成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把模仿作为目的到把模仿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从模仿范文的结构形式到模仿作者的观察、思维方法,从专心模仿到模仿中有创新(仿作、大同小异→改作、大异小同→独作、有创意的表达)。
模仿对于儿童,就如独立创作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把作文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是完全必要的。读归读,写归写,读、写分家,这是学生作文技能难以形成的主要症结之一。
教师们曾作过如下实验:第一次,先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试作;随后,提供范文《我们的郑老师》,启发学生独立阅读、赏析,再以《我的老师》为题仿作(写哪位老师,由学生自选)。第二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讲台上的一盆月季花,观察后便要求学生以《月季花》为题试作;接着,提供例文《月季花》,先启发独立阅读、赏析,然后让学生再次观察讲台上的月季花,再要求学生进行同题仿作。第三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室中的黑板,随后要求学生以《我们教室的黑板》为题作文;接着,提供例文《粉笔盒》《我的铅笔盒》,同时出示例文中所描写的粉笔盒、铅笔盒,然后启发学生再次观察黑板,观察后让学生再以《我们教室的黑板》为题仿作。
三次实验的基本步骤是:观察(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素材,但此时缺少组材方法)→试写(遇到了矛盾,产生了解决困惑的愿望)→读例文(为解决困惑而有针对性地阅读,从中学习观察、表达方法)→再观察(运用从例文中学到的方法)→仿写。从三次实验的结果看,无论结构、语言,还是篇幅,仿作都显著优于试作。由此,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用例文进行仿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仿作是学生作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所选例文的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例文的内容、形式、语言等应对学生作文有着多元的借鉴点;再有,应尽可能将使用例文与指导观察相结合。
3. 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
1 )指导学生“读后写”,以读带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写,这是读写结合的主要含义与途径。所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写,就是在指导学文时,注意依据学段或年段作文训练目标、重点,准确把握阅读的“第二向”转化过程(由理解思想内容→探索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积极且有重点地启发学生领悟课文中的写作因素,尽情吸收其中的作文营养,并努力将读与写的结合落在实处(模仿练习)。怎样更好地实现阅读的“第二向”转化,把“以读带写”训练落到实处呢?
第一学段,读写训练重点是词句、语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需格外重视: ①把理解词语,与运用词语相结合。②把理解句子,与运用这种句式说话、写话相结合。③把理解语段内容、情意,与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相结合。
如《看花灯》(第 2 册)第 3 自然段共有 4 句话:第 1 句概括写花灯漂亮(“什么……怎么样”),第 2 ~ 4 句具体写每种花灯怎样漂亮(“什么……怎么样”)。
花灯真漂亮。“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 真像 在水中游动。“蝴蝶”展开美丽的翅膀, 像是 要飞上蓝色的夜空。“玉龙”闪着圆圆的眼睛,点着头,甩着尾巴, 像是 在欢迎我们。
教学时,既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花灯的漂亮,看花灯时的欢乐;又需鼓励学生背诵,丰富语言积累;还应启发学生结合在庙会、灯会上看到的花灯,展开想象,并练习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那种花灯的样子,再写下来。这样,就把理解句子与运用这种句式说话、写话结合起来了。
又如《游八达岭长城》(第 3 册)第 2 自然段:先概括写长城雄伟,然后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写长城怎样雄伟。
长城真雄伟!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妈妈告诉我:“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教学时,就需要抓住第 1 句,指导学生在朗读、比较、想象的过程中,感受长城到底怎样雄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赞美之情。教学全文后,还应引导学生仿照“长城真雄伟!……”这种形式,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再写下来。这样,就把理解语段内容、情意,与围绕一个意思写两三句通顺、连贯的话结合起来了。
第二学段,读写训练重点是自然段、结构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就需特别重视: ①把理解和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与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相结合。②把了解连句成段的方式,与学习写一段有条理的话相结合。③把理解事物特点并领悟自然段的表现方法,与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相结合。④把揣摩和体会标点符号的含义、作用,与学习借助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相结合。⑤把领会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与学习针对一个意思写几段内容集中、条理清晰的话相结合。
如《奇妙的鲤鱼溪》(第 5 册)一课中的第 2 自然段,既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话。全段共有 5 句话:第 1 句概括讲“溪中的鲤鱼不怕人”;第 2 ~ 5 句便具体写溪中的鲤鱼怎么不怕人——不怕熟悉的村民,也不怕陌生的游客。整段话,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通过记述鱼儿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来表现溪中鲤鱼不怕人的特点,条理清晰,内容具体;作者把溪中的鲤鱼比作顽皮的小孩子、温顺的小猫小狗,既突出了鲤鱼不怕人的特点,又表达出人们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因为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自然段,所以教学时,在借助朗读指导学生感受鲤鱼溪奇妙景象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领悟全段“先概括后具体”的连句成段方法,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仿照这个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某个特点。这样,就把了解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式,与学习写一段有条理的话结合起来了。
又如《海底世界》(第 7 册)一课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第 2 ~ 6 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从 5 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①海底是宁静的、黑暗的,可就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闪着光点的深水鱼在游动。②海底是有声音的,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动物的窃窃私语声。③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有慢的、快的,有前进的、后退的,还有自己不动、能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长途旅行的。④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因为四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是结构段,所以教学课文第二部分时:既要重视指导学生了解各自然段所描述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的惊喜、赞叹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领会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具体描写的方法,又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这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即“按不同方面顺序连自然段成结构段”的方法。课后,还应布置学生仿照这种方法练习介绍一下庭院的美丽景色或周围的优美环境。这样,就把领会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与学习针对一个意思写几段内容集中、条理清晰的话结合起来了。
第三学段,读写训练的重点是篇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高度重视: ①把理解题目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与作文审题、拟题相结合。②把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与学习列作文提纲相结合。③把了解课文连段成篇的方法,与学习组织材料、选择并确定文章写作顺序相结合。④把理解、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与学习发现题材、选择材料相结合。⑤把领会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与学习作文立意相结合。⑥把分清文章主、次内容,与作文时注意围绕表达目的安排详略相结合。⑦把捕捉课文重点段落,与学习突出重点写具体相结合。⑧把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与学习布局谋篇相结合。⑨把分析事件、体会思想感情,与学习抓住具体事件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相结合。⑩把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与学习抓住人物言行心理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相结合。⑾把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与学习通过描写环境表达中心思想相结合。⑿把了解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与学习如何观察、分析事物相结合。⒀把品味、欣赏和评价课文,与学习修改作文相结合。
如《穷人》(第 12 册)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作品。全文分三部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并紧紧围绕主人公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展开:
第一部分,写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回来(第 1 ~ 2 自然段)。这其中,着重讲了三方面内容:①桑娜有五个孩子,家境穷困,全靠丈夫打鱼度日。②渔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随时都有丧生的危险。③桑娜倾听着风暴声,为丈夫担心、祈祷平安。
第二部分,写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抱回了那两个孤儿(第 3 ~ 11 自然段)。这其中,又分为三层意思:①桑娜出门没有看到丈夫回来,便去探望生病的邻居——寡妇西蒙。②桑娜发现西蒙已经病死了,便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③桑娜回到家里忐忑不安,但为了收留孤儿,宁愿付出任何代价。
第三部分,写渔夫出海归来,得知邻居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孤儿;桑娜听了又惊又喜(第 12 ~ 27 自然段)。这其中,又分为二层意思:①渔夫回来了,向桑娜讲述海上捕鱼的艰险。②听说西蒙死了,渔夫主动提出抱回孩子,夫妻两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教学时,在布置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充分预习、整体感受、质疑问难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谈谈课文主要讲了“穷人”的一件什么事,文中的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文中哪些场景令人感动,感动她(他)什么?接下来便组织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批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并指导学生把描写桑娜抱回孤儿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句段(“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以及描写渔夫得知西蒙死去只剩两个孤儿后神态严肃、忧虑、焦急,随即催促妻子快去抱回遗孤的段落(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与文章开头描写桑娜一家负担沉重、家境穷困的句段联系起来进行深刻感受,把文章开头记述桑娜为丈夫担心、祈祷平安的句子,与描写渔夫讲述出海捕鱼、险些罹难的段落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体会。
正因家境穷困,负担已经十分沉重,所以桑娜抱回孤儿后才如此忐忑不安;尽管心里如此忐忑,但她仍然义无反顾,为了收留孤儿,宁愿作出任何牺牲。正因负担沉重,家境难支,收留两个孤儿后日子将会更加艰难,所以渔夫得知西蒙死去的事情后,神态才如此严肃、忧虑、焦急;尽管如此,他还是果断作出决定,催促妻子快去抱回两个孤儿,宁愿付出任何代价。正因渔夫冒着风暴出海捕鱼随时都有丧生的危险,所以桑娜才为出海久久不归的丈夫担心、祈祷;正因为男人出海捕鱼随时都有遇难的可能,所以西蒙成为寡妇也并非偶然。
最后,再回到全文的整体上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即,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对话,直接表现中心;通过描述恶劣的天气、窘困的家庭环境,从侧面烘托中心),领悟句、段、篇章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各部分内容与题目之间的照应关系。
这样,学生在学文过程中,既深刻感受到穷苦人民的高尚品质,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又学到了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和以环境烘托来表现中心主题的方法;既了解了文章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各部分内容与题目之间的照应关系,又初步领悟到作者围绕中心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即紧紧围绕中心(题目)展开情节、连段成篇,前设伏笔、后有照应,前有铺垫、后作交代。
此外,文中具体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几段话极为细腻、自然、生动、形象。作者运用诸多的省略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桑娜惊恐、担心但又义无反顾的复杂心情,是其他文章所少见的。因此,在课堂指导朗读、深刻感受人物心理与品格,借助删减比较领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与用法的基础上,教师于课后还要求学生学习作者借助省略号表现人物复杂心理活动,通过描写人物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格的表达方法,从如下的情境中自选一项写一个片段,练习具体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动。
情境 1. 试卷发下来了,当看到成绩很不理想(或十分优异)时……
情境 2. 在受到老师表扬 ( 或批评 ) 后……
情境 3. 在受到家长(或老师、同学)误解的时候……
这样,在把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与学习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相结合的同时,学生又有了额外的收获。
2 )引导学生“写前读”,以读促写
“写前读”,指在布置写某篇作文前,让学生阅读与此次作文相关的文章(课内的、课外的,教过的、未教过的),即为仿写而读。当然,有时的“写前读”,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目前作文中的欠缺或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先阅读,借以避免重犯以往作文中的老毛病。然后启发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仿作。
从仿作的内容讲:可以让学生仿其文(即内容、形式全仿),或仿其格(即只仿文章的结构、思路、顺序),仿其意(即只仿文章中由具体事物或事件揭示出的主题思想与教训),还可以仿其法(即只仿例文的写作特点、表达方法)。从仿作的单位、大小讲:可以让学生仿句子(基础性训练),仿片段(发展性训练,这是仿写的主要练习形式),还可以仿全篇(整体性训练)。从读写联系的形式讲:可以让学生一文一仿,读写对应(此形式重在模仿);还可以启发学生读多篇、仿一篇(此形式是从模仿向创新发展),或读一篇、仿多篇。
3 )启发学生“写后读”,以读助写
阅读学生的试作后,教师不忙于指导、评定,而是有针对性地提供或推荐一些读物,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赏析;而后再启发学生带着阅读所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或认真修改,或在反复观察、体验后重写此文。
学生在作文遇到困惑后,必然会产生解决困惑的愿望,所以此时的阅读最具有直接的效用。学生凭借阅读、思考,自己真的发现了作文中的问题,自己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自学、自悟的过程,当然更是提高认识与技能的过程,其效果远比借助他人帮助要好得多。
(三)先放后收、缓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作文并享受成功
“放”,就是让学生不受束缚,放胆作文;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自拟题目,自选题材,自定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随着性情发挥;就是对作文的时间和场合,都可以不作整齐划一限定。“收”,就是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斟词酌句到布局谋篇,绳之以规矩,加之以约束,认真推敲琢磨,精益求精。
1. “放”与“收”的关系
“放”与“收”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放”的开拓,“收”便成了清规戒律,那样的文章必然是思路阻塞,言之无物,枯燥乏味。当然,缺少必要的“收”的限制,“放”也就成了不加节制的放任自流,那样文章必然是粗制滥造,冗繁庞杂。
先“放”后“收”,即“放”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不满足作文现状,想主动探究与改进方法以提高自身作文水平时再“收”。这样,去掉强加在初学者身上的桎梏,解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最终达到敢写、能写、会写、乐写。
谈及正确把握“放”与“收”的关系,古人早有精辟的论述:南朝梁代萧纲讲“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宋朝欧阳修指出“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清代王筠( j ū n )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 d ì)跳跑踏,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张志公先生把古代“初欲奔驰,久当收节”这一经验简要概括为“先放后收”。
2. “放”与“收”的把握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莫说低、中年段,整个小学阶段都宜“放”,而且要大“放”,特“放”;到初中的后半段,再着手开始“收”。那时,就是“收”,也应遵循“收”中求“放”的原则,即在引导学生遵从一般写法的同时,仍要允许并鼓励学生不受文章规则的束缚,大胆突破、超越,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挥洒自如地表情达意。
这是为什么呢?作文原本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更何况,小学生作文根本就没有多少方法、技巧方面的要求,只要文从字顺,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清楚、具体,写出的作文就是好文章。
3. 先放后收、缓收的实践策略
1 )把作文引向学生真实生活
日常,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跟踪观察、定向观察、随机观察 , 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与要领,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积累观察得来的见闻感受,写心得日记——积累个人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使学生尽早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这样,就把作文引向了学生真实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表达不尽的内容、思想与情感。
2 )优化学生作前指导的内容
每次作文训练,只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启发学生审明题意, 把握习作要求 ,广泛回忆生活,精心选择材料,独自 展开习作思路, 作为写前指导的重点。要让学生自主构思、自主作文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鼓励学生放开手脚,以灵活的语言表达形式“写我口”,“表我心”。将学生应该了解、又能学习的一些关于表达方法与技巧方面的指导内容,移至讲评和修改环节中;学生作前,教师尽可能少干预,少提条条框框。
3 )把评改的优先权还与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审查、评改,这既有可能又十分必要。为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查、评改,教学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明确的审查、评改标准和要求。因此,学生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年段、学期教学要求,特别是体现此次作文训练重点的审查、评改要点(以表格形式呈现才好)。学生全面掌握了此次作文审查、评改的标准及要求,才可能会更好地进行自我审查、评定和修改。
自我审查、评改,这是学生最高的评改作文技能。教学中可经过如下训练阶段,让学生尽早形成这一技能并养成习惯:①教师示范评改。即针对典型例文,教师边评边改边讲解,让学生认识评改符号,理解修改的具体原因,了解评改的具体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评语要具体,不空洞;评改符号要规范清楚。②引导学生尝试评改。即针对典型例文,引导学生依据评改标准,尝试作些评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讲清评改的理由,启发学生正确使用评改符号。③教师批,学生改。即教师用符号标明要修改的地方,用眉批提示修改的方法、思路,然后由学生各自作具体修改。④小组进行评改。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评改。这当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发挥小老师的作用。⑤学生互评互改。这当中,允许学生自找互评伙伴,鼓励学生多找互评伙伴,以此让学生接触各种层次的作文,吸取多方面的优点。⑥学生自我评改。这当中,教师要提示学生通过反复默读,放声朗读,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我评改的质量和水平。
4 )评定要格外注重欣赏鼓励
要确立“只要学生写了就要表扬”的评定理念。评定学生作文时,要因人而异;要变单一“标准”为多级“标准”,尤其是要变群体“横向”评定为个体“纵向”比较;要取消“差”等作文,给学生提供再修改、再提高、再“晋级”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待学生作文中确实存在的不合此次训练重点与要求的主要问题,教师要采取与学生协商、探讨的语气给其指出,并对学生给予热切的鼓励与期望。这样,始终让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态学习作文,进而不断提高书面表达质量与技能。
案例导读【导读教师】
杨德伦(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特级教师)
【导读文本】
学写游记,这是记实作文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它虽然是以写景状物为记叙重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说,在记实类的习作训练中,学写游记(参观记)的难度是最大的。然而,它又是学生必须要练习和掌握的一种习作形式。因为,它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认识与审美能力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下面的课例及观看这两节视频课时,可着重关注并思考如下几个要点:
1. 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选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选材习惯的?
2. 教师是怎样 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又是怎样在 引导 回顾游览过程中使之轻松了解学写游记的一般方法与要求的?
3. 在作后组织赏评与修改的过程中,教师是怎样寓“改”于“赏”、以“赏”促“改”,把指导修改方法与培养修改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的?
案例展示【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小学六年级习作训练——写一篇游记
执教教师:高颖 刁小伶(密云县太师屯中心小学)
指导教师:杨德伦(密云县教研中心,特级教师)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习作训练——写一篇游记
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习作训练——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用 2 课时。
具体要求:
能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最吸引自己的景物,把它的特点写具体,表达内心真实的思想感受;做到 语句通顺,乐于运用平日积累的词句。
指导重点: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抓住有特色的景物及其特点,把看到的、听到的和内心感受到的写具体。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结伴或在家长陪同下,到就近的公园、风景区等处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
2. 设计并下发指导课上学生所用的表格纸页。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选择记述的景区 ( 3 分钟)
同学们,你们最近游览过哪些地方?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在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纸页上方,先写出 2 ~ 3 个自己最近游览过的景区;然后从中选择出一个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去处,用笔圈出来。
二、回忆游览的过程 ( 12 分钟)
1. 教师“下水”示范( 3 分钟)
“十一”长假期间,我再次游览了密云县城的奥林匹克公园。那里的美丽景色令我陶醉。回来后,我赶快把见闻连同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下面我为大家朗诵本文,请同学们分享我的喜悦。(教师随着朗诵的内容,及时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相应的表格和文字。)
2. 引导学生认真回忆( 9 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确定的景区,认真回忆一下:① 你是什么时间去的,当时的天气怎样?②你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的,先后经过了哪些主要的景点?(选择 3 ~ 4 个主要景点即可。)③所到景点,哪些景物深深吸引了你?④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⑤看到这些景物后,你的内心生成了怎样的感受?边回忆,边简单地填写表格。(提示学生用钢笔填写,一行一行地填写,注意执笔与坐姿。)
三、说说游览的过程 ( 5 分钟)
先组织同桌或前后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帮一帮;再指名借助表格讲一讲(将他填写的表格投影出来),师生评一评;然后提示学生再次独自修改表格中的问题之处。
四、记叙游览的过程 ( 40 分钟)
出示习作要求,并再次提示学生: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②抓住最吸引自己的景物,把它的特点写具体。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融于字里行间。
学生写完初稿后,提示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运用修改符号独自“三读三改”( 首先认真默读全篇,依据此次习作要求,对中心、材料、结构进行修正和补充;接着逐句轻声细读,对习作的语言、文字、标点进行酌定与修改;最后放声朗读,借助“语感”,修改拗口、赘余之处,润色语句)。
五、赏评和修改习作 ( 20 分钟)
1. 请学生大声读出各自习作的题目,组织赏评、修正。
2. 组织赏评学生例作(或“下水文”)修改前、后的条理,领悟“用过渡句清晰交代游览路线和景点”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各自修改本人习作的条理。
3. 组织赏评学生例作(或“下水文”)第 2 自然段修改前、后的内容,领悟“ 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点,把见闻及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各自修改本人的习作,练习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及特点,努力把见闻及感受写具体。
4. 组织欣赏学生例作(或“下水文”)修改前、后的开头、结尾,领悟首尾照应的方法;引导学生各自修改本人习作的开头和结尾。
5. 独自修改全篇;在此基础上,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修改。
课后作业:誊写习作,做到书写规范,行款整齐。
附:教师下水文
密云奥林匹克公园之行
“十一”长假是个出游的好时机,闲于无聊,三号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来饱览这里的美景。奥林匹克公园 北起西门桥,南至西大桥,东至密西路,西至白河东岸,公园以全民健身为主,设有雕塑、广场、甬路,配备多种健身器材,建有老年门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奥林匹克健身园是密云县城的核心景观之一。
来到公园门口,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足有三层楼高的奥运五环,它们颜色不一, 分别为蓝、黑、红、黄、绿色,五种颜色象征着五大洲:它们三环在上,两环在下,环环相扣,紧紧地连在一起代表着五大洲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看到这五环让我想起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健儿们英姿飒爽的身影;想起了中国运动员夺金的每一个场面;想起了五星红旗升起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我迫不及待地的走进门口,沿着左边的甬道前行,穿过一片树林,就来到了广场。广场上矗立的“密之水”雕塑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高三十三米,顶端是一个为直径 7 米的环保球,上面画有我们密云的地图,和碧水、青山,球下是黄绿红蓝四色抽象树叶,代表春夏秋冬,仿佛一双双手收托起密云绿色的田园。我相信我们密云人民一定会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保护着密云水库这盆净水。新世纪的曙光,沐浴密云大地,在“绿山、净水、富民”的指示精神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密云必将于崭新的风貌屹立在京郊大地。
离开“密之水”雕塑,沿着甬道,我向运动区走去。这时我看到了宽阔的篮球场、网球场和门球场。篮球场上奔跑着的,是强壮的少年,在他们大声的呐喊声及跃起的瞬间,伴随着的是 “灌蓝”表演,真是精彩极了。门球场内老人们正在悠闲地、有说有笑地打着门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绕过球场,来到了河边,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它们既干净又整洁。人们正在健身器材上坐着各种运动呢!有的在跑步、有的在做仰卧起坐,有的在蹬自行车……运动区真正成为了我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一边走,我也一边在健身器材上做着各种动作,这时彩虹桥已经悄无声息的展现在我面前。我看见一座长长的拱形桥,像一条彩虹横卧在白河上,它是我们通往密虹公园的捷径。当傍晚来临时, 站在彩虹桥隆起的高处,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河水岸旁,无数盏晶莹的白炽莲花灯,与黄、红、蓝、绿的灯火交相辉映,长长的波光映照在浮动的水面上,光波粼粼,混合出梦幻般的诗意色彩,如同仙境一般,美丽极了。
走下彩虹桥,我便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奥林匹克公园。到现在奥林匹克公园的美景都历历在目,它使我终生难忘。
【教学反思】
以赏评促修改,以修改促表达
密云县太师屯中心小学 刁小伶
在杨德伦老师指导下,我和高颖老师上了 80 分钟的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指导课:指导学写一篇游记。在亲自参与备课和上课的过程后,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回想着课上学生们积极交流的场景,看到孩子们的习作从稚嫩走向成熟,使我更加感受到习作课上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赏评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所必需的能力。作文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只是用笔来说话。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写作。而作文赏评就是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认真审视自己识记与表达的一个过程。作文赏评课上要有明确的赏评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自我评改,教师要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这其中尤其要把握好“欣赏”和“评改”两个关键。
一、作文赏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外化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习作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至于“欣赏”的任务:一是品其味,二是道其妙 ! 孩子们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而在组织和指导欣赏环节中,教师更要善于将其无意中形成的优点提炼出来,告诉孩子,以便使他们今后能够发扬光大。如在赏评课伊始,我先把学生初稿中比较好的作文题目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大声读出自己习作题目。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认识到习作的题目是作文的题眼,不能马虎,要使习作的题目与内容相一致。接着,我以大屏幕打出学生初稿中的精彩片段,组织学生赏评,让学生们谈谈这些片段的妙处。学生在赏评中,教师积极参与适当点拨。在这样的课堂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然后教师出示一份本班学生提前自我修改好的习作。通过对照修改前与修改后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别人修改后的习作,掌握修改的要领,进而帮助大家找到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迁移方法以赏促改。这个教学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从学生习作中寻找亮点,唤起学生的自信。与此同时,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激发起每个学生修改的自信心,明确了下一个教学环节任务。
二、作文赏评重在学生的自我修改
传统的习作教学是学生写完初稿后,就大事完毕。剩下的事就是教师花费苦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红字。这是教师的修改,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作文中修改的内容只能接受来自教师的意愿 , 按老师的意想做出修改 , 学生本人的意图和意愿则很少得到考虑。在这种模式下 , 学生不会有作文兴趣和主动性 , 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 , 毫无创新与自主能力。而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的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 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 这些感受和意志只能是自己的 , 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本着把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课堂上在集中欣赏一篇修改的习作后,我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圈画出要重点修改的地方,结合写前指导内容着重考虑游览景点是否交代清楚了,是否抓住主要景点及特点写具体了,是否注意到开头与结尾的照应等。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自我修改,相互修改。
这样的课堂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记忆中调出有关知识 , 经验和思想的材料 , 把习作修改的更好。这既是一个活跃的想象和联想的过程 , 又是一个从表达目的出发 , 进行严格选择的过程。其中 , 学生要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安排。要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 , 要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与内心感受。写作本是个体的言语行为 , 所表达的也应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因此 , 作文评改也应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学生也最有权利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的作用只是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一些方法。
从这一节课中 , 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作文评改能力 , 以赏促改,以改促写,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案例评析【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小学六年级习作训练——写一篇游记
评析教师:
杨德伦(密云县教研中心,特级教师)
李红亮(密云县太师屯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刁小伶(密云县太师屯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评析文本】
以学生为本,因需要而教
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这是一份设计科学、施教严谨,充分彰显教育智慧、具有教学实效的课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
学写游记,这是记实作文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认识与审美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学段却未安排此项习作训练。这是执教者根据教学需要特意补充的训练内容。因此可以说,这是教师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体现。
正是这样,教学要求才如此明确、妥当,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目标;指导重点才如此准确、周详,紧密联系山区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施教过程才如此具有针对性,以学定教。
二、作前指导扎扎实实,尽显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前布置学生结伴或在家长陪同下,到就近的公园、风景区等处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这很有必要。因为,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真感受,习作才不会是虚假的、编造的。
教学初始,让学生在教师设计并提供的表格纸页上方,先写出 2 ~ 3 个自己最近游览过的景区;然后从中选择出一个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去处,用笔圈出来。这个环节很好——启发学生先想开去,然后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景区来写,着力培养学生的选材习惯,这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克服“想到一个材料就落笔”的毛躁心理。
接下来,教师朗诵自己的“下水作”,并及时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相应的表格和表格中的文字。这一教学情境尽显教师的创造智慧,既激发起学生的倾吐欲望,又从诸方面为其回顾游览过程作出了必要的示范。因为,对于六年级尤其是山区的学生,确定主要的游览景点,选择景点中具有标志性的、引人的景物,抓这些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把描写景物与抒发思想感情紧密结合,仍是他们极为薄弱的方面。
随后,引导学生 结合自己前面确定的景区,认真回忆, 边回忆边简单地填写表格。学生回忆、试着填写表格的过程,便是遴选内容、构段谋篇、整理思绪的过程。因为有教师事先的亲自体验、熟谙“水性”,所以从引导回忆游览过程,到提示游记写作方法,教师每一次的指导才这样左右逢源、切实有用;因为有教师前面的示范引路,学生自然也就有法可依了。
然后,组织同桌或前后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帮一帮;指名借助表格讲一讲,师生评一评;提示学生再次独自修改表格中的问题之处。学生独自思考在先,合作、互助在后,这便很好地实现了同伴互助、以说促写的目的。
动笔作文时,教师适时出示“要求”,让学生在明确“要求”基础上而作,这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写完初稿后,提示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运用修改符号独自“三读三改” ,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这对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技能,有着极其重大意义。
总之,从课前布置,到启迪学生选择记述内容、 回忆游览过程,再到习作后提示学生“三读三改” ,无不体现出教师的细心、用心、耐心。
三、作后赏评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作文的方法
先请学生大声读出各自的习作题目,组织比较、赏评。这样在比较、赏评的过程中,便自然提高了学生拟题的技能。
接着,引导赏评学生例作中修改前、后的条理,并把赏评与组织学生独自修改相结合。于是,学生不但懂得了“条理”的含义,而且掌握了“用过渡句清晰交代游览路线和景点”以及分段表述的方法。
随后,组织赏评学生例作中第 2 自然段修改前、后的内容,并把赏评与组织学生独自修改相结合。这样,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便领会了“具体”的标准,并且掌握了“ 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点,把见闻及感受写具体”的方法。
然后,组织欣赏学生例作中修改前、后的开头、结尾,并把赏评与组织学生独自修改相结合。因而,学生既领悟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与作用,又初步掌握了习作结尾与开头照应的基本方法。
总之,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具体困难,教师几次借助“比较”,从条理、重点段落、开头结尾三方面,给予指导,组织赏评与修改。这样便降低了修改的难度,分散了修改的难点,使学生不但能改而且会改。
示范、指导,助学生有章有法表达
密云县太师屯中心小学 李红亮
说起游记大家都不陌生。以往我在指导学生写游记的时候,一再强调学生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写,写出来的游记往往死板、空洞,让人觉得没有味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缺少方法。所以,如何让学生写好游记是我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今天,听了由杨德伦老师指导的,并由高颖和刁小玲两位教师执教的,两节游记习作教学指导课,对我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露一样,让我对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游记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以生动的“下水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在学生习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为了写好下水文,曾多次来到密云奥林匹克公园,进行细致观察,所以那些景物的特点才写得那样准确生动。教师精彩的介绍,把学生带进了情境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清晰的游览路线,而且景物的特点也历历在目;教师把游览时的那种喜悦和兴奋之情融到了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是一次愉快之旅,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游记的写法。一篇“下水文”让学生听的如此专注,我想他们的心目中,已经生发起了对写游记的兴趣。
二、细致的指导,帮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有的可写
教师巧妙地利用表格,耐心而细致地指导,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思路,习作时便有法可依了。
学生结合表格提示展开回忆与想象,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回忆、整理、再现,又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具体写下来,避免了杂乱无章的现象。接下来,教师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填写表格;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修正,充分发挥了小组互助作用,以思促说,以说促写。教师又以一名学生填写的表格为例,在反馈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发挥了教师主导引领作用。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起来就会顺理成章。这样的指导,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具有科学性。试想,哪一名学生听了这样的指导,会没有内容可写呢?
三、有章有法的讲评,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学生写完初稿后,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修改、相互修改,是学生领悟习作门道,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习作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有层次、有方法、有针对性的指导,既降低了学生修改作文的难度,又让他们增强了通过努力能够把作文修改好的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 在比较中教学生有条理地、顺畅地表达
学生习作时,知道要把游览路线交代清楚,也知道运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比如,“首先—然后—接着—又”,把游览经过连接起来。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固然没有问题,只是词语运用得有些生硬。如何让记述更加顺畅自然呢?教师以一名学生修改前、后的记述为例,进行了对比性的引导。
例如:《雨天游白龙潭》
修改前的游览路线:我们首先来到门口……然后来到了林荫小路……接着到了龙泉寺……又来到了龙潭大坝。
修改后的游览路线:下了车,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了门口……穿过门口,我们来到了林荫小路……顺着小路,几步之遥我们就来到了龙泉寺……走出龙泉寺,我又向龙潭大坝走去……
两种记述形式哪种更顺畅、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怎么交代游览路线,怎么使语言更加顺畅、自然。随后,教师又做了适时的补充,提示学生所描写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景点独立成段。这样,条理层次更清楚。
2. 在比较中教学生感悟抓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如何把内容写具体这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教师如果空讲一些方法,我想不利于学生的领会和掌握。教学中教师仍以学生的习作《雨天游白龙潭》为例,引导他们通过修改前、后的比较,对重点段 “游龙潭大坝”部分进行分析领悟。通过比较,学生找到了修改前、后的不同点,领会到修改后的描写龙潭大坝部分是按“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记叙的,观察顺序清楚了;又增加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运用“二龙戏珠、遥遥相对、栩栩如生”等词语,景物特点更突出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更充分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很快一篇篇文通字顺的作文就涌现了出来。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也可以把作文修改好,这种喜悦是由内而外的。
这两节课,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给我如何讲好习作指导课指明了方向。
思考与活动
1. 想想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些心理障碍又是怎样产生的。
2. 联系自己工作的学校或所教的班级,说说学生对于作文还有哪些心理障碍,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强调要把情境引入作文训练全程?怎样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作文?实施情境作文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 为什么要将读与写紧密结合?怎样践行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促写、助写?教学中需要注意什么?
5. 作文教学为什么要 先放后收?怎样把握和落实先放后收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资料【相关资源】
批阅学生习作的策略
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批阅习作,就是阅览学生习作,并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及其成因,提出要学生思考、反思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修改和提高。
批阅学生习作,是继教师写前集中指导(如:指导学生审题、开题、扩题、补题、选题、拟题;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丰富认识和感受;指导学生广泛回忆生活,精心选择材料……),学生写完并认真修改之后,面对学生个体,进行更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双方面的意义:既是在指导学生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独自、认真修改,提高习作文技能技巧,又是在审视教师自己于此之前的指导内容及方法,为讲评作文奠定基础。
一、批阅学生习作的形式
批阅习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背靠背地进行书面批阅,也可以把学生叫到跟前,将线条符号、书面批语和口头交谈结合起来,当面进行批阅。可以从习作内容(是否健康具体)、感情(是否真挚实在)、结构(是否完整清楚)、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语言(是否通顺得体)、书写(是否认真工整)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地批阅,也可以围绕本次习作的任务、要求,只抓一、两个主要方面或问题作重点批阅,其它问题暂时轻处理。
关于面批学生习作的几点想法:
1.要尽可能多地进行面批
把学生叫到跟前,就他写的习作,当着他的面儿,边批阅边讲解,边启发边引导,让他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就是面批习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面批,是教师批阅学生习作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使学生多方面地了解和掌握习作知识、方法及要求(因为有些批阅内容,只凭背靠背地批阅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而且可以加快批阅的速度,减轻教师批阅习作的负担,提高教师批阅习作的收效。除此之外,面批习作还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神秘感、恐惧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沟通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习做人。
因此,学生每次交来习作以后,也包括那些片段单项练习、读书笔记、日记,教师都应抓紧一切可用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批阅、点拨和辅导。
2.要做到有计划、统筹安排
每次习作,教师不可能做到全部面批。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教师总要有一个统筹的考虑、安排,做好整个学期的面批计划。
比如:以学生的学号为序,或以学生的姓氏笔画为序,还可以小组为序……总之,在一个学期内,至少要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进行面批 2—3 次,不能让一个学生受到冷落、歧视。这是“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落伍的要求。
3.要侧重“两头儿”的学生
在统筹考虑、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面批还应有所侧重。也就是面批习作时,要侧重“两头儿”的学生。具体地讲:
一是应侧重于习作有困难及此次习作写得比较糟糕的学生。越是这样的学生,越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面批、指导,给予特殊的“扶贫”关爱,充分肯定其点滴进步或成绩,明确指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诚恳提出努力的方向,以帮助他们掌握要领,尽快赶上来。
二是侧重于习作的尖子生。对于这些学生,也要尽可能多地进行面批,可以提出一些新的、较高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潜能,使他们在习作方面更“尖”,更有成绩。对于此次习作偶然写得很出色的学生,教师也要把他们找来,进行面批、指导,然后让他们认真修改并誊写清楚,或在班内宣读、展出,或上投学校广播站、学生报刊编辑部等,以此激励学生热爱习作,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二、批阅学生习作的方法
批阅一篇习作时,既要作好旁批,又要写好总批。二者缺一不可。
旁批(或叫眉批),就是写在学生习作本左右两侧的批语。它主要是就习作中的字、词、句、段、标点等,进行局部的评价与指点。旁批的方法主要有:①评析——评价与分析,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促其自改。②说明——对需要改动的地方作扼要说明,指出要修改的原因。③指点——对内容与行款格式做出指点,让学生思考与修改。④质疑——提出疑问,要学生探求原因,自寻答案。⑤商量——提出修改的方向与建议,与学生商量,启发学生领悟修改。
总批(也叫尾批),就是写在习作末尾的、对全文进行总评的批语。它是对习作主要优缺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与评价。总批的方法主要有:①综合——从内容、结构、方法、语言等方面,对习作进行全面的评价,指出其中主要的优缺点。②撮要——结合本次习作的任务、要求,撮取习作中一两个主要的优缺点加以深究,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③比较——对学生习作进行纵向前后对比,肯定进步,鼓励其再接再厉、认真修改,不断提高。
旁批是总批的依据和具体说明,总批是对旁批的概括与综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只有旁批而无总批,学生便难以了解这次习作总的优劣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如若只有总批而无旁批,学生又难以得到具体、细致的指导。
三、批阅学生习作的原则
批阅学生习作,应遵循内容形式兼顾、正面引导、只批不改(而引导学生自改)、因人而异等原则。这当中,赏识学生、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两点。
赏识学生,即带着放大镜找优点,充分认识学生的才能、习作的价值而给予重视和赞扬。这是教师的美德、使命、能力、水平,是“慧眼”加“厚爱”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期待和奉献;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赏识则是一种动力和指向未来的成功。
因材施教,即对写得好、进步大的学生,除给予热情肯定外,还要恰当提高要求,为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促使他把习作写得更好;而对习作比较差的学生,既要极力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非常微小的进步,同时又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口吻,指出其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明修改的方法。批阅学生的习作,既要防止简单否定,使学生丧失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又要防止一味地鼓励,而忽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面向全体,共同提高的重要策略。因为,教师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唤醒、激励,二是启发、引导。二者不可偏轻某一方。这是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四、批阅学生习作的要求
批语要简明、通畅、扼要,学生读不懂、读不明,教师的批语也就失去了效用;批语要热情,富有启发性、激励性,保证学生读了批语后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乐改、会改;批语(特别是总批)要富有文采,切中枢机、关键,让学生长久铭记、永志不忘。
批语书写要规范、以身作则。具体而言,就是:要用钢笔书写,以此带动学生用钢笔作文,促进学生尽快学会、写好钢笔字;字迹要工整,以此带动学生习作时,要“书写工整”,养成认真写字、习作的习惯;准确用字、选词,句子要完整、通顺、连贯,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以此带动学生习作时,注意选词用语,把语句写通顺,学会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注意行款格式,以带动学生习作时,遵守格式,做到“行款整齐”。用笔随意,字迹潦草,语句含糊,一“逗”到底(或把句号写成点儿),不讲行款……这是不认真的。
五、批阅学生习作的记录
批阅学生习作,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作好批阅笔记。如:随时记下学生习作中的主要优缺点,典型例子,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抓住稍纵即逝的想法,随手写下批阅札记。这样,以为准备讲评、积累资料、日后研究总结之用。
作笔记时,最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分户账”,每次批阅后,及时择要记录,这有利于对学生个人纵向的了解与指导。也可以建立批阅“分类卡”,采用综合、归类的方式,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书写、行款等方面分类记录,这有助于对学生习作进行整体比较研究。
习作教学须加强作前指导
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生活储备、阅读积累、书面表达技能等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关乎到他们日后的发展和提高。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只有加强指导和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别无其他捷径。单就“指导”方面而言,不但要重视作中、作后指导,而且还要加强作前的指导。
作前指导意义极其重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易于动笔、是否乐于表达。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或对作前指导重视得不够,或指导不得法甚至出现偏差。学生习作前,教师须加强哪些方面的指导呢?
一、指导学生把习作引向其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生感到习作难,主要还是难于“无米下锅”。要让学生有的写,就必须把学生习作引向其丰富多彩的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样也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对此,叶老讲:“无论外界事物或是内心的变化,都应照当时所感到的写下来。”因为,“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而且,“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常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可一到写的时候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东西。”
一旦真的指导学生把习作引向其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就会不断生发自我表达的灵感,与人交流的欲望,就会有写不完的新奇有趣的内容,表达不尽的深受感动的情意。
二、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生习作,一定离不开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且,“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然而,生活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习作的材料。要使生活转化为学生的习作材料,必须借助于他们对周围事物认真细致的观察。换言之,只有通过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才会成为他们习作的材料。
学生观察的过程,就是他们体验真实生活、认识周围事物、感受身边人物的过程,就是加深体验、丰富认识、产生独特感受的过程。学生对周围事物或身边人物感受得越深,习作情意才会越真挚,表达欲望才会越强烈。
正因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才特别强调:要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因为要写作文了,才去观察。
怎样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地说,教师要指导学生迈好如下三步:
1. 学会跟踪观察
就是对周围的某个事物或身边的某个人物,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反复的观察(这种观察,一般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的),从而获取真切、详实的习作材料。这是学会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起步阶段。
如,学生经常见到某种植物,但不一定就能清楚、具体地把它写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这种植物不是真正了解、熟悉。这就需要学生对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特点进行跟踪观察,同时注意及时、如实地记录。有时,还要制订出计划,定期观察,并一一记下这种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和特点。这样就为记述或说明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与特点,做了充分的认识准备。
又如,学生每日生活在妈妈身旁,终日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不见得就能出色完成《妈妈的一天》《妈妈的星期天》这些习作。其中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对自己的妈妈所付出的一切,不十分地了解、清楚。这就需要他对妈妈进行跟踪观察,捕捉更加细微、感动自己的习作素材。
2. 学会定向观察
就是对周围诸多事物或人物,进行有选择、有方向、有重点的观察,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习作素材。这是继“跟踪观察”之后,学会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提高阶段。
如,要描写某一处的景色,就需要学生置身其间,面对眼前种类繁多、色彩缤纷景物,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进而发现和了解此地最具有特色的事物,以及这种事物的主要特点。
又如,要完成《我的小伙伴》或《他,真值得我学习》这些习作,就需要学生在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学伙伴等众多人物中,进行有方向、有重点地观察,进而选择和确定表现这个人物品格的习作材料。
当然,为发现和积累表现写作对象更具体、感人的素材,在定向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做一些跟踪观察。
3. 学会随机观察
就是在自己广阔的生活空间,时时处处留心观察,随时随地发现、捕捉生活中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能有什么专门的目的、方向。故而,这种观察形式是比较难做到的,当然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做到的。因为,学生学会随机观察,也就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使随机观察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习作时就会“文思泉涌”。正像叶老所讲:“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三、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与要领
在通过跟踪观察、定向观察、随机观察,最终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指导他们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与要领。具体地说:
1. 确定两“点”,学会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就是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这是一种常用的观察方式。因为要进行定点观察,所以选定好观察点(立足点),准确把握观察的着眼点(侧重点),就显得格外重要。
怎样选定观察点呢?
( 1 )观察较大范围的景物,像观察江河原野、公园景区、城镇景观、家乡面貌等,如果有制高点,就应将观察点选在高处,站到制高点上去观察。这样从上向下俯视全景,视野开阔,下面的景物就可以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眺望,观察视线由近到远,再由远到近。这样,就使江面的景象、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以及大潮来时的奇异景观,尽收眼中。
( 2 )观察比较高大、壮观的景物,像观察桥梁、塔楼、高山、大树等,就可以选择低处或远一点的地方作为观察点。这样从下向上仰视或展目远望,景物的全貌和高大、壮观的姿态就可以全部进入眼帘。如《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在介绍大桥的整体结构和雄伟壮丽的外观时写道: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边是人行道。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作者将观察点选在离大桥较远一点的地方,站在远处观察:由全貌到局部,再由下至上(桥墩→桥身→铁路桥→公路桥)。这样就获得了最佳的观察效果。
( 3 )观察远近不等的景物,像观察街道、超市、社区、交易市场等,就可以站在景物对面的开阔处来观察。这样,可平视也可仰视,可远看也可近观。因为视野范围较大,所以远近景物的布局,近处景物的细节,都能观察清楚。如《南京长江大桥》一文在讲述正桥上面的景象时写道:
我沿着人行道,走近正桥。两座高大的工农兵塑像左右挺立。塑像后面,耸立着两个巍峨的桥头堡,顶端的一面面红旗,映着阳光,鲜艳夺目。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仪仗队,站得整整齐齐。
作者将观察点选在靠近正桥,站在景物对面的开阔处,因此才得以由近到远(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细致观察正桥上一个个美丽的景物。
怎样把握着眼点呢?
着眼点就是在观察具体事物时,眼睛所要着力观察的方面,是事物的全貌还是某一点,是事物的形状还是颜色,是事物的静态还是动态。把握住了观察的着眼点,也就容易抓住眼前具体事物的特点了。把握观察着眼点的方法,就是抓住事物留给自己第一印象的方面进行观察,抓住眼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之处进行观察,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观察。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溪中有好多大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来。
溪底有好多鹅卵石。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鹅卵石。
这两段话分别讲大溪石、鹅卵石非常好看,但前者作家把观察的着眼点落在大溪石各异的形态上,后者作家把观察的着眼点落在缤纷的色彩上。这是眼前事物留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大溪石与鹅卵石的明显区别之处,是令作者感受最深的方面。这样,便突出了眼前不同景物的特点,给人留下赏心悦目、至静至美的感受。
2. 牵住“线 —- 点 —- 面”,学会移动观察
观察较大范围或领域的景物,单凭定点观察往往是不行的,是难以观察全面、细致的,常常要在移动中观察。为获取最佳的观察效果,使观察既全面又细致入微,就需指导学生学会牵住“线 —- 点 —- 面”。
( 1 )确定好观察路线,以“线”穿“点”。移动观察时所走的路线,即游览的踪迹,就是习作时的记叙顺序。因此,移动观察时确定行走的路线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名胜、景观,移动观察时的路线是唯一的,无需游人选择和确定。
而更多的景区、处所、宏伟建筑等,如观察校园环境、公园景致、社区景象、城市面貌、家乡景色、革命圣地等,移动观察时往往要经过许多景点或地点,游览或参观的路线也有多种选择。这就需要事先制订观察计划,包括确定观察路线,拟订观察内容、观察重点、观察方法,要取得的观察效果。这样,确保以“线”穿“点”,连“点”成“线”,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走尽可能近的路程,观察到尽可能多的景和物。
如《颐和园》一文,由文中记叙的内容可知,作者游览观察的路线是:(进东宫门、过仁寿门)来到仁寿殿→(登上万寿山)来到佛香阁→(走下万寿山)来到大戏楼→(离开大戏楼)来到湖畔的长廊→(沿湖畔而行)来到后湖两岸的“买卖街”、谐趣园→(沿湖东岸前行)来到十七孔桥→(离开十七孔桥)来到廓如亭、知春亭→(离开知春亭)回到东宫门。
北京的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园中景点众多,景物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一天也赏不完,看不厌。而作者确定的这条观赏路线,既比较捷近,又把园中的大部分景点穿连起来。
( 2 )选择好观察景点,以“点”带“面”。在移动观察过程中,把定点观察与连续观察结合起来,即把“点”与“面”结合起来,这样才会获得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效果。
怎样把“点”与“面”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呢?在移动观察过程中,每当来到特色突出、具有标志性的地点或景点时,就要停下脚步,选择最佳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仔细的定点观察:抓住这个地点或景点最突出、耀眼的事物,通过眼观、耳听、鼻闻、舌尝、身触、脑思(联想与想象)、手记(简要记录),准确了解此时此刻眼前事物的特点,进而掌握此处景点的主要特色。而对眼前事物与前一处大同小异的景点,就可以大略观察,一走而过。走走停停、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样就把“点”与“面”结合起来了。
再如《颐和园》一文,作者一路上经过了那么多的景点,但只在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这几处,进行了仔仔细细的定点观察。如仁寿殿,这是颐和园中重要的建筑,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园中处理国事的地方。作者来到仁寿殿,先是进入殿内观察,而后走出殿外,绕过殿后土山,观察眼前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远眺建有宝塔的玉泉山,遥望重峦叠翠的西山群峰。而对“买卖街”、谐趣园、廓如亭、知春亭等景点,作者便一走而过。
这样,作者就把“点”与“面”结合起来了,就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北京颐和园建筑恢宏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风格特点。
此外,教师还需指导学生掌握有顺序观察、分类观察、多视角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想象、边观察边体验等观察方法与要领。学生一旦能够由眼前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想到人的品格,由眼前的现象想到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发展下去的结果……习作的立意自然也就深刻了。
四、指导学生学会并尽早养成勤积累的习惯
积累与观察同等重要。如果说观察是认识、感受,那么积累便是提炼、升华。要想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继观察之后,还必须指导学生在积累上多下功夫。要学生积累什么,怎样积累?
1. 指导学写观察日记,积累观察得来的见闻感受
跟踪观察某个人物或事物时,可以边观察边记录,也可以定期写观察日记。这种记录,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才好。定向观察某个重点人物或事物时,为方便观察,最好是在观察之后及时进行追记。随机观察,最好作捕捉性随记——及时把自己偶然发现的新事物、好素材,连同内心感受、突发奇想一起记录下来。因为这些内容具有偶发性和瞬间即逝的特点,所以“随记”要及时。这种捕捉性的“随记”最有价值,对拓宽选材范围,写出有新意、有认识深度的文章,帮助最大。
2. 指导学写心得日记,积累个人的亲身经历与体验
凡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不管是愉快的、悲伤的、懊恼的,还是难忘的、难言的、深藏心底的,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充满真挚情意的,也一定是新颖的、独有的、具有特殊感受的。日常,通过心得日记、条目日记等,及时把这些珍贵的“经历”“体验”积累起来,收入自己的“素材库”;每次习作,学会首先考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中选材作文。这样,便可确保自己的习作,不但言之有物、详实具体,而且言之有情、生动感人。
3. 指导学写读书笔记,积累思想感情和新鲜语言材料
广泛的课外阅读,其意义是重大的。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学写摘抄型、归纳型、感受型等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养成静心读书、手脑并用的习惯,学生便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提高了认识,受到了熏陶感染,积累了思想感情和新鲜的语言材料。而这些,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时真情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习作讲评的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讲评是批阅的接续,也是一次习作训练过程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写前指导的总结,也是教师再一次就此训练作拓展、提升性的指导。它可以加深并扩大写前指导的效果,进一步落实批阅习作的旨向、此次训练的目的要求。学生呢,在这一过程中,既可知晓自己与他人的习作情况,掌握一些方法、要领,懂得作此类文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又能进一步增强信心,升腾起写好习作的热情。
一、讲评的方式方法
讲评习作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讲评,这要依据写前指导的内容,及学生习作的基本情况而定。讲评的方式方法主要有:
1.综合讲评法
讲评的内容,不外乎学生习作态度(如作前准备的充分程度、写中行文过程的专心程度、书写及写后修改的认真程度等),思想内容(如文中流露的思想情绪、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等),表达形式(如习作的结构层次、表达顺序、表现方法等),语言组织(如语言完整、通顺、连贯的程度,生动、优美、具有个性的程度等),书写质量(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程度,行款整齐的程度等)这几个方面。综合讲评,就是从学生习作态度、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组织、书写质量等各个方面,作全面、概括的讲评,分析主要的优缺点,提出改正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采用这种讲评方式,要理、据并举,防止空谈;要点、面结合,抓主要问题,防止面面俱到。
2.专题讲评法
就是讲评时,别无旁顾,只紧紧抓住此次习作中最主要的优点或缺点,以此为专题,结合比较典型的习作及相关的习作知识,进行深入、透彻的讲评辅导,让学生知其理,明其法,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使其成为学生今后习作中的自觉行为。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采用这种讲评方式,所定专题,要与学期系统的习作教学计划、作前指导与本次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如,针对年级训练重点及丰富学生习作知识、提高学生习作技能的需要:
中年级习作教学就应结合专题讲评,教学生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地写;就应结合专题讲评,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怎样把事物写具体,怎样把动物写具体,怎样把植物写具体,怎样把植物的生长过程写具体,怎样把景物写具体,怎样把环境写具体,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心理写具体,怎样把场面写具体,怎样比细节写具体……
高年级习作教学就应结合专题讲评,教学生列习作提纲,培养学生“先列提纲后作文”、“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就应结合专题讲评,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怎样审题、开题、扩题、补题、选题、拟题的方法,怎样选材、立意、构思、布局某篇的方法,怎样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方法,怎样记叙活动、参观记、访问记的方法,怎样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3.典型讲评法
就是选取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或优秀的,或中等水平偏下的)习作,投影出来或印发给每个学生,引导大家对照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评价,达到讲评一篇、带动全班的目的。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确定选文时,事先要听听小作者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的经过,以了解习作是否确为学生本人所写,避免把抄袭之作或半真半假的习作当范例讲评。
4.对比讲评法
就是通过引导对比,使学生了解为文之法,强化习作技能,感受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对比时:可将两篇或几篇具有不同特点的习作相对比,也可将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与原稿进行对比;可以将学生习作与学过的课文相对比,也可以将学生习作与他本人上次的习作进行对比。采取这种讲评方式应注意的是:在对比讲评过程中,既不能过分赞扬佳作,也不能故意贬低差作,挖苦、讽刺学生。
5.座谈讲评法
就是以举办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习作讲评——邀请几名本次习作写得好或进步大的学生为嘉宾,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习作,现身说法,谈成文、修改的经过与心得体会。应注意的是:座谈中,要鼓励“听众”大胆质疑、咨询,努力营造相互交流、深入切磋的气氛;座谈后,由师生共同小结。
讲评的方式方法决非以上几种。教师可以大胆创新,设计并采用更加活泼、富有实效的讲评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促进学生尽快提高习作质量与水平。
二、讲评时应注意的问题
讲评的意义重大,需注意的问题也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主要是如下几点:
1.要紧扣计划、目的要求
偏离学期训练计划、此次习作的目的要求,讲评就会陷入盲目状态,使训练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2.要面向全体,不偏不倚
通过这次讲评,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认识、习作技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
3.要文道统一,教作文与教做人并重
讲评时,既要重视方法、技能及良好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习做人,以习作促进学生学习做人。
4.要突出重点,强调共性
在学生习作态度,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组织、书写质量等诸方面,每次讲评应突出主要方面。在主要方面中,讲评时又要突出重点:讲一、两点主要成绩,让学生明白好在哪,为什么好,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共识;讲一、两点主要问题,让学生清楚问题出在哪,怎样改正才好。强调“共性”的优点和问题,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即使只以一篇习作为例进行讲评,这篇例文也应代表一种类型,也应对全体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5.要与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
讲评时,最好不单纯地就文评文,要把学生的习作与他们读过的课文结合起来进行讲评;或提供课外文字资料,借助现场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悟自知。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习作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习作中优、缺点的认识,使讲评切实收到实效。
6.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阅
对例文,鼓励大家评头品足,畅所欲言,变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启发学生回顾此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准绳,结合讲评及自己的感受,分析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进而提升习作的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将分析、评价与修改结合,鼓励学生写“习作后记”,真正做到写一次就有一次进步。
7.要引导学生努力减少、消灭错别字
学生在习作中,毫无顾忌地写错别字,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通过严格要求,加强习惯培养(对不会写或一时吃不准的字词,便及时查阅工具书),引入表扬机制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减少直至消灭习作中的错别字。
而要做到以上这些,结合批阅学生习作时的记录,结合学生本次习作的实际情况与学期训练计划、此次习作的具体目的要求,写好讲评教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基础,是保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4 02:43 , Processed in 0.1534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