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7 17:4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新教育时代》2013年第4期)作者:张晓冰
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未来教育家》总编辑刘堂江访谈
张晓冰/
草长莺飞的春日,《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原《人民教育》总编辑刘堂江先生来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作客,笔者就中国教育家成长的问题,请教了刘总。
张:刘总您好!久闻您的大名,今天有幸见到您!
刘:哪里哪里,一介老朽了!
张:您很谦虚,很幽默。2011年底的时候,您在武汉给我们作过一场报告,我依然记忆犹新。
刘:是啊,报告不敢当,现在时兴叫“话题分享”吧!当时主要是讲的中国教育家成长的问题。
张:今天您是否也给我们谈谈这个话题?
刘:当然可以。
张:您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也当过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公办老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着一腔浓厚的感情。
刘:是啊!我这一辈子除当老师外,就是为老师服务。38年前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调到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工作两年以后,就长期从事教育报刊的编辑记者工作,也就是所谓教育新闻工作者吧。就是为老师、校长服务。我这一辈子的职业生涯,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
张:您30多年的教育记者生涯,推出了一大批名师、名校长和著名教育家,今天就请您讲这谈个话题吧——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一、中国当代有没有教育家
刘: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教育家群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张:为什么这样讲?
刘:国家之兴要靠人才,人才之兴要靠教育,教育之兴要靠教育家,教育家群起是当今中华盛世之潮流,也是国家与人民的热切期望,因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教育“超级大国”,学生和老师加起来有3亿人口,相当于欧洲多少个国家呀?我们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师队伍,承担着世界上最为艰巨的教育任务,为飞速发展的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
张: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的重任,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2003年温总理在北京实验二小提出,我国要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2006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 2009年教师节前期,温总理看望北京35中的师生,又一次强调,要培养一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
刘:是啊!一个大国总理,日理万机,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问题在他的心中占这么重要的位置,确实感人至深。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这些话对我们是最新的指导思想,对校长、老师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教育部领导尤其是袁贵仁部长,对教育家的问题非常重视,这几年做了一系列部署,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培养和宣传教育家。比如说从2010年教师节开始,评选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每年一届,这是重视教育家成长,支持教育家办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湖北很不简单啊,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2010年评上了一个,2011年又评上了一个,全国只评10个!湖北的教师队伍、校长队伍建设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
张:是的,湖北很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刘:各地在培养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方面也都有行动,比如天津有“未来教育家工程”,江苏有“人民教育家工程”,北京、上海、山东、浙江、贵州包括湖北,都有很多重要的举措出台。
张:所以,中国教育家群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刘:第二:当今中国有没有教育家?
张:我听您的报告,您说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多种误读?。
刘:是的。我把这些称之为:“四论”
困惑论:当今中国有没有教育家?很困惑,说不清。
神秘论:把教育家看的很神秘,一说起教育家,就会想起中国古代的孔子、韩愈,近代就是蔡元培、陶行知、张柏苓等,西方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说到当代中国好像就说不出来有谁了。
苛刻论:对教育家要求太高,太严格,谁都看不上眼。
红眼论:他算老几啊,他都算教育家了,那我呢?
张:那么,您对此怎么看?
刘:不是我怎么看的问题,我这里有大家的观点,权威的观点。
张:愿闻其祥,呵呵。
刘:顾明远先生说:我国有13亿人口,2.6亿在各种各类学校中学习,在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中没有教育家,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也与事实不符。中国教育虽说还有不少问题,但成绩是巨大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创造了许多经验,难道就没有教育家?
张:顾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是我国当代的著名教育家。
刘:敢峰先生说:教育家何在?大量存在于教师之中,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之中,小学教师是孩童一生的最早启蒙者,中学教师是青少年的人生引路者,大学教师是引导学子进入各专业领域深造和开拓创新的导师,教育家的主体就是他们当中的出类拔萃者。
张:敢风是湖北黄陂人,当代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中南局宣传部调到中宣部,1960年,中宣部陆定一部长派他在北京市创办一所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就是现在的北京景山学校,敢风是北京景山学校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校长。
刘:李希贵校长说:那些被第一流的学生们深深挚爱着的老师,就是教育家。如果我们这些培养了社会栋梁的人不是教育家,谁还有资格说自己是教育家?李希贵,现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中国基础教育界最当红的教育家之一。
张:是的。那还有谁啊?
刘: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的副院长、教授。他说:在中国我们并不缺乏教育家,而是缺乏对教育家的发现、肯定和赞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教育大国,一定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而已。
张:在教育家研究方面郭华教授是一位大家。还有呢?
刘:没有了,不过本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在《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的发刊词里写的一句话:“说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国外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这篇发刊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张:您能就教育家的标准谈谈吗?
刘: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教育家的标准。应该说,现在还没有看到有正式的定义或标准。我仍然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说,“三杰”有“三说”。
顾明远说:一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不论是中小学、幼教老师,还是大学教师,当然包括校长,只要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并且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就可以称为教育家。
敢风说:全国各地知名的教育家,少说也应当数以万计,不但在大城市,在农村、边疆都有,以教育家自立,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有作为,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终身奋斗,并在同事中互勉、互学、互帮,形成高效的教育团队,共同创造教育上的光辉业绩,应当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也是我们时代的一道绚丽风景线。
吕型伟说:一位老师要想成为教育家,最重要的是师德,其次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颗孩子的心,能够跟孩子对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张:有一种观点,没有当过教师的人,不能算作教育家。您怎么看?
刘:这就涉及到教育家的分类。
张:请讲。
刘:对于教育家的类型 ,专家们有几种界定:第一,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广义的教育家,狭义的教育家;有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行政家,教育活动家,教育事业家,教育改革家,教育实践家,教育慈善家,还有杂家中的教育家等等。第二,理论与实践之分。现在我们所关注的教育家,更多的可分为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但两者很难分得清楚,因为教育理论家也必须从教育实践中来,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的理论家,很难是大众心目中的教育家;教育实践家也需要理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是所有在实践第一线的教师都能称得上教育家,必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想结合的,而且有一定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才称得上教育家。第三,“三观”之分。
张:微观、中观和宏观?
刘:是的。教育家就分别处在三种不同的的重要位置上,分为三类,形成一个总的教育家群体。第一,从教师队伍中结晶析出,成为知名或著名的教育家。第二,教育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家。这一类不会很多,但也有一定的数量,这些教育家同样植根于教育实践,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山上,打破单一的教育狭窄眼界,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来观察和把握教育,提出教育发展中的战略、策略和改革的方略问题,比教师想得更深,吸收教师的教育经验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儿童、少年、青年的身心发展及其同环境的互动中,研究教育理论和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各种相应的教育理论、观点和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和供教师在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等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这是教育理论家的特点。第三,擅长于办教育的教育家,他们介于教师中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家之间,兼而有之,这个本事同时就是教师中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家。
张:倡导教育家办学,是一种战略思考。我们期望教育行政管理者,特别是学校的校长,要努力向教育家学习,使自己成为教育家型的管理者。
二、新中国教育家成长典范
张:我听您的报告,您说: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没有第二途径,别无选择。
刘:是的。我这里介绍一下新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典范。可以分几个层次介绍。
张:好的。
刘:两位泰斗。
第一位是斯霞。这是一位如雷贯耳的人物,堪称“杏坛泰斗,仁师楷模”。生于1910年12月, 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先后担任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以及江苏南京的小学教师。到上世纪90年代,从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退休,教龄70余年,2004年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斯霞老师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童心、母爱”。斯霞身上蕴含的能够滋养我们的资源特别丰富:教育思想、高尚人格、实践智慧。三者之中,最核心的集中体现为母爱的高尚人格。“童心、母爱”是斯霞老师鲜明的个性特征。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育事业倾尽心血,成绩卓著。上个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法,大面积高效率的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的学生在两年内就可认识2000多个汉字,读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60年代,斯霞老师“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新华社在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与孩子》向国内外传播了她的感人事迹。文革以后,斯霞老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来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闸门。斯霞老师最著名的教育格言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和学生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这就叫有母爱。”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泼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人能掌握机器,农民能掌握土地,可是机器和土地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张:您采访过斯霞老师吗?
刘:我第一次见到斯霞老师是1978年6月17号上午10点半。当时我和另外一名记者去采访斯霞老师。一进南京师大附小校门口,正好是课间休息,一大群孩子在操场上玩,有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在和孩子在玩老鹰“抓小鸡”,组里剩下一只特别难“抓”(按:一种游戏,把篮球往跑动的学生即小“鸡”的身上打,打中了就是“抓”住了),同学们都希望于那名年轻的女老师去“抓”,就把球给这位老师。老师动作很灵活矫健,一下就把小“鸡”“抓”住了。学生欢呼:“抓住了抓住了,还是斯老师厉害!”原来这位老师就是斯霞老师。这时斯霞老师已经是68岁高龄。因为我的眼睛高度近视,所以看到动作神态以为是一位年轻女教师。那次我们采访斯霞老师。写了一篇一万六千多字的长篇通讯,发表在1978年第6期《人民教育》杂志上。这篇文章是打倒“四人帮”以后为斯霞老师平反的第一篇报道,我从此就和斯霞老师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斯霞老师90华诞出书请我写序,我特意为这篇序言取了一个题目叫做《永远年轻》,因为斯霞老师在我心里永远都是童心永驻的年轻教师。
张:这样一位教育家,对教育的理想、信念、情感确实是很感动人的。
刘:第二位泰斗是霍懋征。北京小学教师。过去有“南斯北霍”之说。他是“爱的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小学教育的先行者,为我国的小学教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1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师大二附小的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并兼任班主任。2010年2月11日0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霍老师多次获得北京市的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他教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霍老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从无偏向和歧视,坚持把真诚的爱给予每一个学生。他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艺术成功教好了每一位学生。霍老师是一位自觉而勇敢的教育改革实验者,是新中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和成功经验的创造者,他曾积极地参加汉语拼音的试教、拼音教学实验和五年一贯制改革等教改实验验的推广,一直指导并参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他教艺精湛,有非凡的教育智慧,探索出在减轻教学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上个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速度要快”的十六字教改方针,把着眼点放到提高课堂质量、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他的教育格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张:请您谈谈认识霍老师的过程。
刘:我于1978年知道霍老师,《人民教育》那时已经报道了她。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2004年12月份,中宣部、教育部举行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一共有5位优秀教师,霍懋征老师是首席报告人。我当时是这个报告团专家组的组长,协助报告人修改演讲稿。因为中央电视台要播出,所以稿子要求很高。霍懋征老师已经80多岁高龄,知名度又高,但专门协助霍老师改稿子的专家组成员,比较年轻,要对霍老师这样的名家提要求,有很大的顾虑。后来我们和霍老师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感觉到她真的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特别好商量。霍老师在全国各地作的报告都数不清了,我们还向她提这样那样的要求,真的很难为她。但是霍老师非常认真,还是按我们说的去修改。当时她是第一个报告人,讲了以后,反响非常好。以后中国教师报多次采访报道霍老师的事迹。2003年春节,我和《中国教师报》的王琰主任和年轻记者康丽,去给她拜年并采访她。她的家是一个很小的两居室,在长安街的南边。进屋后看到的全部是书和资料。有一个很旧的小沙发,坐两个人都很挤,当时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去她家看望她,就是两个人挤在这个小沙发里面。你很难想象一位知名度这么高的教育家,特级教师,如雷贯耳的人物却是这么简朴。我最后一次听到她的声音是2010年2月。当时有个作家要写斯霞老师的长篇电视剧,要采访我,我就给他推荐霍老师。我当时给霍老师打电话,霍老师声音非常洪亮,说斯霞老师是我的好朋友呀,我们几十年的交情。我说,这位作家要采访您,她说我这几天不是太方便,你过几天再跟我联系吧。实际上,她过几天就住医院了,住院以后一直就没有出来。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霍老师的声音。
张: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刘:上面讲了两位泰斗,下面讲两面旗帜。
第一位是李吉林。柳斌同志说,李吉林老师是素质教育一面鲜艳的旗帜。她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长期担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教师,一辈子当老师。1983年全国38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51劳动奖章,1978年被评委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是第八届人大代表,第七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一位普通的小学语老师,能有这么多荣誉确实不容易。她从1978年到2008年,用30年时间实践和研究“情境教育”。有四个特点:一是形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与之对话的一个多彩的世界。二是情切: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和情感。三是意远: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四是理蕴:道理蕴于其中,从教材蕴含的理念出发。李老师从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基础,动因,重点,手段五个方面总结概括了五个要素。第一,诱发主动性,第二,强化感受性,第三,着眼创造性,第四,渗透教育性,第五,贯穿实践性。
张:您对李老师很了解。请您谈谈你所了解的李老师。
刘:我第一次见到李吉林老师是1982年,我在《人民教育》杂志总编室工作,负责杂志的封面,请记者去拍过李吉林老师的照片。1991年,《人民教育》举办“教师——美好的职业”散文征文,李吉林老师写了一篇,题目是《如诗如画》。教师职业虽然很清贫,但是李吉林老师却觉得如诗如画,征文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2005年《李吉林》文集出版,共八卷,其中第八卷是教育题材的文艺作品。李老师请我写序,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教育很幸运,因为李吉林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教育多了一位教育家;文学就很不幸,因为少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后来我在《中国教师报》时,去南通参加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一位普通小学教师的研讨会,美国的专家来了,欧洲的专家来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的都来了。李吉林老师在全球教育界的贡献和知名度,令我震惊。会议结束之后我亲手写了一篇评论,在《中国教师报》头版最显眼的位置发表,题目就叫《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李吉林不仅是一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教育家,本土教育家,而且是走向了世界的中国教育家。
张: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
刘:第二位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2010年被评为首届教书育人十大楷模之一。1929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担任中学语文老师。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38红旗手,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风格有六大特点。一是思想性。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二是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三是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巩固和发展。四是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五是文学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六是整体性。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怎么教好一堂课,于漪老师的主要经验有五条。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寓含其中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于漪的教育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张:请您也谈谈您所了解的于老师。
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认识她,到1990我到《人民教育》杂志工作时,杂志正策划采访全国一大批优秀教师,主题叫“奠基者”。寓意教育是共和国的奠基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基石,教师是共和国的奠基者。我被安排采访于漪老师,她那时担任上海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她却要我去采访上海光明中学的校长。于漪自己不是推脱,她确实觉得光明中学的校长做的好,但是没有名气。人民教育的记者来了,还是副总编辑来了,亲自采访,她要把那个机会让给明光中学郑校长。我当时很感动,觉得于漪老师的这种胸怀让人敬佩。还有一次是2009年在南京的一个特级教师研讨会。于漪老师从上海赶来。她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怎么弘扬民族精神。讲得特别好。这次我对她说,我马上就要退休了。但在退休之前,要在《中国教师报》给您开一个专栏,把您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艺术很好地宣传。后来在《中国教师报》于漪专栏,叫做“岁月如歌”。2011年7月11日在上海举行首届中国校长大会,请于漪老师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于漪老师讲了一个小时,讲得非常好,当时有600多名全国的校长,反应非常强烈,感觉到他确实是教育大家。
张:她对教育的认识,是高屋建瓴。
刘:下面讲第三,三座高峰。改革开放30年,是教育勃兴的30年,也是中国教育家成长的30年。“中国教育家成长30年3座高峰”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3 0年有3座高峰,高山仰止。
张:第一位是魏书生?
刘:对,魏书生大家都知道,可能也听过他多次报告。听他的报告是享受。魏书生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形象特征:空灵高远。你听他作报告啊,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第二,成功理念,民主与科学。我最近一次听他作报告,是2011年7月11日在上海,他仍然讲的是民主与科学。第三,成功秘诀。一个字:“悟”,感悟的悟,菩提树下顿悟啊,悟性的悟。
张:请您谈谈您对魏书生的了解?
刘:实事求是地说,魏书生校长不是我写了他才成名,我写他的时候他已经成名了。1990年10月份我去盘锦采访他,他当时是盘锦实验中学的校长。一个人又当校长,又兼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兼着两个班的语文课。我到了盘锦以后就要求听课。他说好,明天上午8点,我两个班,你听哪个班都成,两个班都听也成。第二天去听他的课。我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坐好,心里想,课都开始了,魏校长怎么还不来?他上语文啊,怎么会不来。然后我就看学生们自己在那儿上课。现在所说的什么高效课堂啊,新的课堂模式,新的课堂形态啊,在我眼里,就不怎么新了。魏书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新过了。整个课上完了,魏书生都没来,就学生自己在那儿上课,自己布置作业,自己在那儿讨论。呜呀呜呀的一堂课,我什么也没听着。然后我去找魏书生,说:“我还要看你考试。你怎么考试呢?”他说:“行啊!正好我下午就有考试,语文考试,你去哪个班?”我又去了一个班,好家伙!语文教师不露面,学生自己在那里发卷子,自己在那里考试,自己在那儿收卷子,而且当场就在那儿评判,又呜呀呜呀的一堂考试也完了。我说,魏老师真有意思啊,你教语文的,上课你不去,考试你也不去,你这个教学质量怎么样啊?在盘锦市怎么样?他说,好啊,第一名。我们盘锦实验中学,语文绝对是第一名。他又当校长,又当班主任,又当语文老师,又不去班上上课。真是奇闻!后来我慢慢跟他聊,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有悟清楚,但是我慢慢的有感觉了!这个魏书生,他确实是博学,博采百家之长。“文革”的时候,别的书都不准看,但是他把《马恩列斯全集》、把《资本论》,全都看了个滚瓜烂熟。《毛选》四卷就更不用说了。他跟我说,我不光看马列,看毛选,我偷偷还看了好多封的书呢,《圣经》都看了!你想1990年思想还不够解放啊,1992年小平同志才南巡啊。真正的思想解放,我认为要到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才开始萌动。他说,圣经啊,佛教啊,道教啊,什么教啊,喇嘛教什么,能找得到的晚上在家里偷偷的看,白天在单位上班,就读马列,晚上就读圣经,听说这都是文化嘛,我把这些东西都融会贯通了。再来看我这个班,我现在当校长了,再来看我这一所学校,我就觉得我是站在山顶上往下看,确实有一览众山小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朦朦胧胧云遮月,隐隐约约雾里花”似的觉得懂了一点魏书生。觉得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空灵高远、天马行空。现在听他的演讲,仍然是这样,把教育悟得那么深那么透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张:魏书生以后还是谁?
刘:冯恩洪,第二座高峰,他的特征:领异标新。为什么不说标新立异?这是因为郑板桥郑曾经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觉得说领异标新比现代说标新立异要雅。他的成功理念是“合格加特长”。“合格加特长”已经成为冯恩洪的代名词,就像斯霞的童心母爱一样。他的成功秘诀,一个字:奇。奇妙的气、奇思妙想、出其不意。
张:请您具体谈谈冯恩洪。
刘: 1992年的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召开一场小型的校长教师座谈会。会议要求每人只讲5分钟。冯恩洪校长5分钟讲完了,当时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就说你接着讲。10分钟讲完了。何部长又说,你再接着讲。冯校长讲了一刻钟,再也不愿讲了,他说按国际惯例,我不能超过15分钟。我就是听了他15分钟的演说,就把眼球给粘住了。我当时递给他一张名片,说我想尽快的到上海来采访你。他说,好啊,欢迎。第二年的五月去采访他。当时他很年轻,我也年轻。他说,浦东现在是一片热土,是继深圳之后的第二个特区,杨浦大桥已经修成了。南浦大桥就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桥头底下,国庆之前就要通车典礼了。那个时候还没有东方电视塔,什么都没有。洪校长说,我到时候用一天时间,带你到整个新浦东兜一圈。我说好!但是,当我们走进学校以后,我就没有再出过校门,呆了整整一个礼拜,既没有上南浦大桥,也没有兜一圈新浦东,完全被建平中学,被冯恩洪校长的魅力给征服了。冯校长到现在还记得我采访了多少人,开了多少座谈会。我带了一个年轻的文字记者和一个年轻的摄影记者,写了一篇三万八千多字的长篇通讯,或曰报告文学:《跨世纪教育工程》,把冯恩洪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育方法、教育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出来。后来这篇通讯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了轰动。反应最快的是武汉市,教委主任带着考察团,第一个到上海建平中学去参观考察。然后是青岛市教委,学习建平中学提出了七项改革的措施。再后来是北京市教育局。全国各地都学建平。国外反应最快的是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的领事夫人是一位教育情报官。他拿到《人民教育》杂志以后,当天晚上就翻译成英文,传真回澳大利亚。然后拿着一份英文的《跨世纪教育工程》,跨过黄浦江到建平中学拜访冯恩洪,她说,我带了一份英文稿赠送给你,你将来在对外交流中会用得着。我非常赞赏贵校教育改革的经验,澳大利亚希望与贵校开展中等教育的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黄锦章博士带了两名助手到建平进行了10天考察。从1993年到现在,这19年期间我到各地采访,经常会遇到有趣的事情,大家只记得冯恩洪,而不知道这个文章是我老刘写的。我听了假装不知道。 19年了,冯恩洪的“合格加特长”仍然余音绕梁。
张:请您再讲讲第三座高峰。
刘:李希贵。李希贵的特征是:根深叶茂。他们三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他的成功理念是“为四十岁做准备”。成功秘诀:一个字“实”,扎扎实实,实事求是的实。
张:请您谈您所了解的李希贵。
刘:在1999年之前,我根本不认识李希贵校长。1996年,我那个时候是《人民教育》的总编辑,山东省教育报刊社的老总编辑、著名教育记者鞠庆友先生找到我,说刘总啊,辽宁有魏书生,江苏有李吉林,上海有于漪、南京有斯霞,北京有霍懋征。我们山东这么多人口,这么多老师,是个教育大省,肯定也有魏书生,冯恩洪。我说那好啊,你去发现啊,只要你发现了这样的人才,我们就来采访。说这话以后,1999年4月他们来了电话。可是这时候我已出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兼党委副书记,不做总编辑了。在常务副社长岗位上忙得焦头烂额。老鞠说,我发现了一个人。潍坊市高密一中校长,刚刚调任市教委主任,校长这边的事还没有交接呢。我说我现在很忙,走不了啊。他说你得快来,我下半年就退休了。我一定要在退休之前把这个李校长推出去,这也是咱们共同的心愿。我只好答应去采访李希贵。李校长那个时候很年轻,才30多岁,山东小伙很帅气。他说,刘老师,我是北学魏书生,南学冯恩洪,我自己没有做多少事,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从这儿开始,娓娓道来。白天讲晚上讲,第二天上午还听他讲,我也像在建平一样,听得入迷了。他向我介绍高密一中。高密一中给我的印象是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后来我们采访组写了李希贵的长篇报道《为四十岁做准备》。李希贵当校长时候制定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也是他的办学理念。教育家办学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具有个性的理念。后来李希贵从县级市科级教委主任晋升到正处。又升到副厅级。教育部借调他到北京,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揭牌仪式刚开幕,他就走了,他不愿意当行政领导,他愿意在一所学校做校长。李希贵现在把北京十一学校办的风生水起。什么叫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怎么办,你就可以看十一学校。最近我们两人约在一起吃饭,聊到对教育家办学的看法。李校长介绍他教育实践三十年整个办学的系统理念和举措,确实让我又一次振奋。他告诉我刚刚出了一本书。叫《学生第一》。你把他的书看一下就明白,和当年他提出“为四十岁做准备”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我想这就是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理想,教育家的方法与艺术。
三.走向教育家
张:您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这些教育家的典范,现在应该谈谈教育家成长的途径了。
刘:在这一个部分,我要先说一句:人人都可能步入红地毯,登入教育家的殿堂。包括你也可以成长为教育家。
张:谢谢您的鼓励。我想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理想。
刘:我上面已经讲到,我国当前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显示,教育家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先说外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颁布以后,全国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了海阔天空的空间,教育家的成长和产生有了肥沃的土壤。大家赶上了好时代。
张:这是外因。内因呢?
刘:命运之门的金钥匙就握在自己手里。有老师说我能成为教育家吗,为什么不能呢。古人早就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说到底还是在于你自己,别人只是激励,关键是你自己努不努力。你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你的抱负和情怀,你的学习和努力、你的教育实践和业绩,你是不是愿意终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张:请您传授走向教育的途径:
刘:第一,教育家要有文化根基。顾明远教授说,中国教育家尤其需要两方面根基,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根。另一方面是国际文化视野。教育家必须要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有教学相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情操,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学生。教育家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经验。讲民主,讲科学,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发展。
第二是教育家情怀。敢峰先生说,做人要有情怀,要成为家,尤其要成为教育家,成为大家,非有情怀不可。情是崇高的感情,怀是广阔的胸怀。二者统一就是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应该具有的情怀,至少有八个方面。
张:请您具体谈谈。
刘:第一,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到白头。教育家要视教育为生命,把教育作为终生的追求。真正的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是基于对人真正关爱而萌发的。第二,对教育有坚若磐石的信念。教育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国家和名族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教育家的信念来源于自己理性的判断与自信,并将这种理性与自信上升为个人的教育信仰。终生不渝的追梦,身体力行的实行。 第三,  海纳百川的胸襟。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句空,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教育家的成长过程。面临各种矛盾冲突,教育家能有宽广的胸怀,不畏惧,不抱怨,而是用创造来解决困难和矛盾,并最终取得成功。第四,弘扬奉献精神,淡泊个人名利,心中装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精心培育学生成才,同时把学生视为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延续。自古以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哪怕是学问再多,本事再大,声名再显赫,也称不上真正的教育家。第五,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愿天下子女都成才,不仅要寄希望于“红杏出墙”,还更要希望“春色满园”。对家境困难的学生,对受环境影响沾染了坏习惯的学生,对不太听话的学生,都要分别不同情况,给予深情的关爱。转变一个差生,胜造七级浮屠。口说爱学生很容易,谁都懂。但要真正的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是不容易的。想一想,为什么作为老师那么强调童心母爱?那就是: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真心的爱,北师大的林冲德教授有句名言叫“爱别人的孩子是圣神”。第六,尊重学生。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良师益友的关系。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改进教学工作,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急不躁,及时改进化解矛盾,变坏事为好事,碰到调皮的孩子往往是磨砺自己,使自己得到提高的一个机会,遇事不埋怨学校而反思自己,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高尚情怀。第七,虚怀若谷,善于学习。有求知若渴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典型的教育家学习,还要向学生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有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若从每个人的身上学习一点,集中起来,加以消化和提高,他的能力会有很大提升。纵观古今中外,任何权威学者专家都是从小学生当来的,一旦以专家学者权威自居,就会居高临下不愿意再当小学生了,就会停顿和走下坡路,教育家自然也不会例外。第八,要有人梯精神,热情鼓励和帮助同事,特别是年轻教师。这种精神在中小学尚不明显,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往往就会出现一代胜过一代的情况。要甘做人梯,鼓励和帮助学生超过自己,没有这种情怀就谈不上什么教育家。在中小学有时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例如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某一新颖看法,与老师不同或者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来,老师应当感到高兴,千万不要觉得丢了老师的面子。
张:您提出的教育家的八大情怀,我们要认真揣摩和领会,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体现。
刘:教育家是有智慧的。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家应当具备一个智慧的头脑。什么是智慧?智慧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辨析判断的能力,二是发明创造的能力,三是快速灵活的能力。那么什么是教育智慧?我以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能力就叫做教育智慧。那么,什么是教育家智慧?教育家的智慧应该是大智慧,胜于一筹的教育智慧。究竟什么是教育家的智慧,这就希望大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给教育家智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优秀教师都有绝招,好老师都有智慧,什么叫做绝招?是出其不意,拍案叫绝的经典创意。
张: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还要请您指点。
刘:怎么成为教育家, 我有三点建议:一是认同教育家层次论,二是善动脑勤动手,三是增强科研意识,要有探索的勇气。
张:教育家在成长中应该注意什么?
刘:关于这个问题,我把敢峰先生的意见概括为“教育家成长三忌”,第一忌营养不良,教师不能只围绕教材学习,不能只学习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整体素质,要养成教育家的气质,要有教育家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第二,忌小肚鸡肠,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离教育家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即使在教育上做出了某些成绩,但对别人却心存妒忌生怕月亮会夺走太阳的光辉,这样的教育家要打引号。第三,忌花拳绣腿。时代呼唤教育家群起,但不欢迎与《水浒传》里周通一样花拳秀腿似的教育家,不欢迎信奉应试教育的教育家,更谴责学风教风不正的教育家。我在这里祝愿各位老师在教育家的成长大道上阔步前进,都能登上教育家的殿堂。
张:感谢您为全国教师铺就通往教育家神圣殿堂的红地毯。
(张晓冰,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3:26 , Processed in 0.2287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