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维视觉化文献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8:39:49 | 只看该作者
利用视觉思维理论优化视觉表征
[ 作者:王金秀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3060 | 更新时间:2007-3-21 | 文章录入:肖文 ]
摘要: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式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满足了人们眼观的欲望,生活被大量的美的事物填满,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过度夸张、机械复制、哗众取宠以至无厘头的视觉产品,导致人们的审美逐渐滑向浅薄、俗艳、物化的深渊,本文以柏拉图的“美”的概念为出发点,依据视觉思维理论提出了几点优化视觉表征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给视觉式样设计者以借鉴。
关键字:视觉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视觉思维 优化  视觉式样
   
引言: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间,文化方式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文字文化的统治地位正面临着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的挑战,读图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图形、图像成为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文字书写被精美的图片所代替,古典艺术、精英著作也正不断的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给众人,曾经令人一咏三叹、百读不厌的《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被影视化、光盘化,真正捧读原著的人越来越少;电脑新技术带来的万花筒般的表现形式更是制造出了无数的虚拟世界。不可否认,图像作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人类眼观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电影、电视、电脑以及internet的相继问世和蓬勃发展,已日益将人类推进到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已取代语言文字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并且无孔不入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       视觉式样中存在的问题
视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的文化艺术形态超越传统模式趋于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弊端,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或过度夸张、或机械复制、或哗众取宠以至无厘头等表现手法频频出现在视觉文化中并日益流行,大量的名画被翻印成粗制滥造的画片到处装饰,优秀的电影被盗版成模糊不清的画面大量出售,毫无个性的庸俗的、仿造的建筑物耸立在路边,被观看者已经失去了其生命价值,只留下了毫无意义的外壳,这必然会导致生活中审美滑向浅薄、俗艳、物化的深渊,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恶性循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有更多的视觉样式不断的涌现,如果我们还放任上述的恶性循环继续下去的话,我们的生活不仅不再有美,甚至有可能丑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在视觉文化的时代,我们要对“美”进行重新认识,建设新型的“美”的环境,为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       何谓合理的视觉式样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感觉经验提供的变动不居的表象下面,存在着一种只能凭借理智才能认识的永恒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作为一种超验存在的理念,这种“美”的理念就是“美本身”,任何事物具有“美”本身,才能称为“美”。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完整统一的概念,能够体现真理、具有本质力量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用公式表示就是:美=外延+内涵。在视觉文化时代,美的公式也就是:美=视觉形象+意义,那变动不居的表象既是视觉形象,而那永恒不变的实在既是赋予视觉形象的特殊的意义,美是外延与内涵的统一,也就是视觉形象与意义的统一。一条圆木,单独放置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它有多美,甚至于会觉得他的粗糙的表面很丑陋,但是当把它放置在一条无法逾越的河上,阿当我们可以踩着它走过那条我们曾经惧怕的河流的时候,我们就会突然发觉那条圆木是那么的美丽。
因此,要想使视觉式样充满美感,我们不仅要在视觉形象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提升视觉式样的内涵意义,使人们在欣赏到美丽的外表的同时有所领悟,获得精神层次、审美境界的升华。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层出不穷的视觉式样更富有意义、更具美感呢?美国哲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视觉思维”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       利用视觉思维理论优化视觉式样
在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中,在主观看的世界里 ,“世界”具有双重特征:图像和意义,视觉所获得的印象,既不同于纯生理层面上的,类似照相式的物象,也不等同于抽象理性层面上的概念和认识。贯穿起种种图像和意义的神秘事物,就是意象(视觉意象)
视觉意象是由视知觉的选择作用形成的,当观看者集中注意于视觉式样之最关键部位,把其它无关紧要的部位舍弃时,就会在大脑中呈现一种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甚至模模糊糊的意象。这种意象并不代表着真实事物,而是代表了一种“质”的东西。这种视觉意象不同于具体事物,因为其中不仅已经包含了思维主体对对象的理解和抽象,而且已经包含了思维主体的心理意象和思维意象,是一种代表事物之本质或代表着某种内在的情感表现的“力”的图示。由于它的动力性质,视觉意象主要是捕捉或把握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认出对象的某些最突出和最本质的结构特点,最终把握到事物的整体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如果想使视觉式样的观看者在大脑中生成有意义的意象,视觉式样本身的设计就必须注意以下的几点:
形象
(一)把握事物的最重要的性质
视觉意象是观看者在观看的时候将视觉式样的最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而形成的,视觉式样越具体,他展示出的特征也就越多,观看者也就越不容易明确究竟他的哪一种特征是最主要的,因此也就越不容易形成有意义的意象。这就会导致视觉形象意义的衰退和简化,即是说,当代视觉形象越是要包含较多的混杂意义和意义富裕,其结果却是意义的衰减和理解的浅薄化,最终留给观众的是没有任何深意但却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自身,我们从视觉形象中接受的刺激越是丰富,越是强烈,我们对这些视觉形象的感知越是无动于衷。
(二)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
仅仅选取事物的某些关键性质,这样的意象还不足以反映出事物的独特的意义,因为,意义并不是通过事物的个别性质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事物的整体结构传达出来的,阿恩海姆认为,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正如对一个活的有机体不可以用描述一个死的解剖体的方法去描述一样,视觉经验的本质也不能仅仅通过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长等去描述。这样一些静止的尺度,只能对外部“刺激物”(即外部物理世界送到眼睛中的信息)加以限定,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我们所说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的。
因此,只有把某些生发性的性质或要点作为整个结构的“极点”,“高峰”或“缩影”,以此为基础扩展到整个结构,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的本质的结构,把一个具体的视觉对象简化为一个具有基本动力特征结构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才会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日本长崎博物馆中展出的那些被损坏的老式钟表(这个博物馆位于长崎的一座小山顶上,美国人投下的原子弹在这里爆炸),却可以成为威慑人心的“抽象物”。在这里,所有被损坏的钟表的指针都停留在11:02——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在同一时间的一致停顿及和平安宁的日常活动突然结束。时间的停顿是一场爆炸事件中最本质的东西,时间虽然停止了,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原子弹爆炸时那巨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这也就是视觉式样中隐含的力的作用,但是这种效果只有当这些钟表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时才能奏效,一只指针停留在11:02的普通的手表,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种震撼人心灵的力量的。
  (三)视觉式样要能够引起观看者的感情共鸣
我们知道,视觉意象不同于具体事物,因为其中已经包含了思维主体对对象的理解和抽象以及思维主体的感情,因此当思维主体将头脑中的视觉意象以视觉式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如果视觉式样的力度表现,与人们某些感情现象的力度表现有某种类似同构,就能唤起观赏者与视觉式样创作者的感情共鸣。这样的视觉意象,才能称之为“美”,这样的视觉式样才是视觉文化时代的精品。






     2003年4月19日,在中国的哈尔滨“731”遗址,一批来自北京、澳洲以及哈尔滨、大庆的艺术家在这特殊的时候和特殊的地点举办一个取名为“暴力、死亡、时尚空间”的现代艺术展。展览在伊拉克被彻底攻占和“非典型”病毒在中国肆虐的时刻举办。"731"遗址是1932年日本“731”部队进行鼠疫、伤寒、霍乱、炭疽、毒气等非人性试验的基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杀伤性生化学武器的研究基地。实际上,美国人在二战胜利后,迅速接管了“731”的研究成果,后来又将炭疽菌技术给了伊拉克来对付伊朗。这批艺术家用行为艺术、装置等当代艺术形式表达对“暴力和死亡”的思考。开幕式是在“731”遗址的一段残墙前举行的,这段墙原属于一个细菌实验工厂。日军败退时被炸成只剩下两根巨大烟囱的千疮百孔的单面墙,倒象事先设计好的纪念碑,不愧为真正的“战争”艺术。现场的很多表演和装置,都与这个地点以及硝烟弥漫的战争和病毒背景有着一种奇妙的心理氛围的呼应,很多作品(如穿防护服,戴口罩的表演者)巧妙地借用了现场环境。一切有关暴力和死亡的真实事件显得扑朔迷离,而其残酷的本质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将如何行动作出生动形象的推想,领略到“战争”艺术的凄美。
   合理的意象的生成并不是容易的过程,需要观看者拥有良好的视觉思维能力,视觉思维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如果视觉式样的设计能够符合视觉思维的基本的原则,则同样可以促使正确的意象的生成。因此,在大众的审美能力日益衰弱的时代,我们应该设计出更加优化的视觉式样,首先使受众感受到美。
结语
在这个以图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中,形象的狂欢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追求视觉快感也成为了我们的基本需求,当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时,形象的狂欢遂变成一种生活的审美化景观,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趋向于审美的倾向:美容、健身、形象设计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并蓬勃发展,体现出当代人对自己身体美的关心;剧院、展览馆、会议厅、车站甚至亿元这样的公共建筑,功能主义似乎也被美观和视觉快感所取代;购物中心和商场越来越强调购物环境的优美以招揽顾客,广告、影视作品甚至各种印刷媒体,都在拼命扩张视觉的吸引力和冲击力。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的事物,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视觉文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只有保证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生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季.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J].新闻大学,2005(3).
[5] 郑式微.视觉思维与视觉艺术的表现[J]闽江学院学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8:40:34 | 只看该作者
对超文本阅读中应用“图”的思考 摘要:由于计算机和万维网的普及,以电子超文本为对象的阅读(即"超阅读")正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超阅读的特性,评介了目前超文本阅读软件的开发成果,并在阐述超阅读的长处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扬长避短的措施——图。 关键词:超文本阅读 视觉信息
信息爆炸是当今时代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其特征是,信息不仅量大,而且种类繁杂,表现形式呈多媒体化。人们越来越感到信息存储、检索与管理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而传统的信息存储与检索方法与人类思维方式有巨大差距,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进而形成知识。
于是,超文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需要下产生了。于此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人们使用率的增加,超文本阅读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出来,我们必须不断的去对它加以发展。本文仅对如何超文本阅读软件中加入“图”的元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方案。
超文本阅读的特点
   
传统的文本课文是按顺序组织信息的,阅读时人们的思维往往只能随课文内容顺序展开,因此被称为"线性阅读"(LinearReading)。这种信息组织方式不仅会限制读者的思维流向,而且难以对大型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地组织。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量激增,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管理和检索方法,而超文本正满足了这一要求。
超文本(Hypertxt)起源于V.Bush和T.Nelson的思想,是一种信息管理技术,它是采用符合人脑思维模式的联想机制对庞大信息量进行检索的一种非线性结构。
现代超文本系统以类似方式组织信息,即先按内容将信息划分成一个个线性单元(称"结点"),然后按各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链")联接成网络。超文本设计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使读者能自由选择阅读顺序、灵活组织信息和快速检索所需资料。超文本网络还具有强大的数据存贮能力。超文本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信息结构基础,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和其它数据通讯场合。
超文本阅读软件的发展1.超文本阅读软件的发展现状
超文本阅读软件最早开发出来的时候,仅仅是比较有限的功能,然后技术人员不断的开发功能中逐渐丰富起来,比如超链接,点击有兴趣的词句加以搜索,在版面上加上自己的标注得以再拿出来复习,可以在线探讨等等。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软件越来越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贴切于人们的使用,务必使人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率。到目前,技术人员又开发出了新一代的阅读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音朗读王,可以朗读中文、英文、中英混合的文字内容,还可以将其导出保存为音频文件;
(2)语音记事本,是一款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软件,能在你键盘输入的同时把你所输入的字符或汉字读出来,还可以使用语音在浏览器上输入文字,可以使用语音来操作浏览器和鼠标、键盘,还可以朗读网页。
(3)中国方言,是一个能用各种方言朗读中文的趣味(工具)软件!实现了文字转换为各地方言播音的设想。您可以输入任何一句中文或打开一篇文章、或者选择电脑屏幕上的任何一个文字块,《中国方言》就会用您指定的方言朗读它们;
(4)点击书阅读器,看电子漫画书用,动书籍订阅,随书聊天,随书论坛,随书博客功能;
  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现在考虑的重点是放在了在软件中加入听力的元素,利用到了人的听觉感官,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它提高了我们的阅读速度,阅读不再仅仅依靠眼睛。
2.超文本阅读软件现今存在的问题
无疑,现今的超文本阅读软件从无声到有声,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速度,效率,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其中仍然存在着弊端:
(1)认知负荷问题
超文本阅读中注意焦点的频繁跳转,不仅容易导致迷路,而且会给用户产生很大的认知负荷。在游览过程中,用户既要搜寻所需信息,学习与保持各种主题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要抑制有趣但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认知负荷非常高。当用户的游览目标不很清晰时,所承受的认知压力更为严重,阅读效果因而受到影响。
(2)“迷路”问题
所谓迷路,是指用户在游览信息网络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如何达到目的地,或者在游览时因多次跳转而偏离学习(或搜索)主题。在检索和阅读超文本信息时,用户经常要在多层、交互联系的各个线性文本之间频繁跳转。例如,当用户对某个文档内容不清楚或需要获得更全面的资料时,就会跳转到参考文档;当用户对当前文档不感兴趣时,也会跳转到其它文档;在跳转过程中,用户也可能被无关文档所吸引而耗费一定时间,甚至偏离主题。在大型网络中,结点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一结点上均存在多个并行选择,不同岔路指向不同目标,频繁跳转容易使用户丧失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感,出现迷路。多次跳转还可导致用户的游览意图发生混乱,不能发现真正需要的资料。
(3)其它问题
除多媒体课件外,超文本网络本身并没有为用户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对许多用户来说(尤其是新用户来说),超文本结构可能过于灵活。超文本网络的检索机制还不完善,目前以关键词检索为主,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系统性和学习上的连贯性,再加上网上的信息还不够全面,许多内容缺乏深度,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超文本系统中的知识和概念经常重复引用,缺乏严密性,因此不利于学生掌握。
如何解决超文本阅读软件中存在的问题 1.“图”的优势
(1)图象阅读可直接调动读者的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使接受者易读易感。
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书中曾经提过,“视觉是人体生理上的敏锐感觉通道。”“图”对于我们来说,随处可见,生活中随手拈来,而视觉——大脑——分析——加工——结论,这是我们最一般的读“图”程序。作为一种意象符号,图象的阅读将事物表面的直观形象展现了出来,这种对真实世界的感性反映,不用上升到抽象思维,就能获得一目了然的效果。
与阅读文字相比,图象阅读能带来更为强烈和敏感的视觉刺激,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特定信息作出更全面,立体的反馈。
(2)图象语言内涵丰富,能促使人们浮想联翩
图象符号的丰富内涵使图象的阅读效果并不拘泥于简单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匹配而有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挖掘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图表种类繁多,能促进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图表使帮助人们在文字阅读时,理清思维路线,从结构上把握整体。比如思维导图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更加系统化。在阅读时,借助各种各样的图表去分析,理解,这样就都可以从宏观上把握。
在文本中恰当地使用不同类别的“图”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这个“恰当”呢?“图”对于超文本阅读软件现今存在的问题有帮助吗?如何用“图”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2.如何用“图”解决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现今的超文本阅读软件中存在着迷路,认知负荷等等问题,当我们在软件中恰当应用到“图”,对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帮助。
(1)迷路问题的解决
阅读文章时,可以利用图表,把大脑经过的路线——超链接跳转经过的页面,全部记录下来,等同于概念地图的形式,一个主题——连线——另一个主题,当然会存在并列的主题,从开始到结束,以一个链形的方式详细记录并显示出来,比如:
这样,就不会发生“迷路”问题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随时可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上一步在哪里,通过哪条路径回到自己感兴趣的位置,等等。
(1)认知负荷问题的解决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你主题,分清搜索到的内容与自己主题联系的密切程度,当然这时候你的主题必须确定的比较明确,然后根据这个联系的密切程度分别打上不同的标志符号代表不同的等级,比如:完全符合主题内容的页面或内容打上五颗星,只有一个字符匹配主题的,不做任何标记,如此这般,阅读者目的明确,被所标注的符号所吸引,按照等级顺序阅读,不易偏离方向。
3.如何把“图”应用于超文本阅读软件中
在超文本阅读软件中增加以下一些功能,用来把“图”结合到软件中去,让“图”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
(1)可添加一些特殊的图象或符号供使用者用作标注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可自己选择软件中某项功能,对于自己有感悟,或想着重记忆,或是想要与它处内容互相联系等等做一些标注。
在传统课本中我们通常用手写的方式做一些符号或者写一些文字,而早先的超文本阅读中反而失去了这项功能。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些补充,添加的标注不再仅仅是符号或者文字,可以是图象,动画等等,这样更形象和直观;在需要与它处内容互相联系的地方直接用超链接进行跳转。
(2)系统自带识别名词,动词出现相应的注解
超文本阅读中,当鼠标滑动到某个名词或动词停留超过2秒钟,可出现相应的图解。比如:鼠标滑动到“玫瑰”这个词上,可能会出现一支玫瑰图案;滑动到“种植”这个词上,可能会激活学生种花的录象展示。
(3)通过主题的确定,对于搜索到的内容进行内容分类,用符号区分
这个用途可以解决超文本阅读中出现的认知负荷的问题,在上文中做了详细的解释。
(4)用图象布置场景
系统中存储不同类别的图象,以供读者在阅读相关内容时可以把相关场景布置下来,更好的理解内容。比如:阅读一篇详细介绍某个建筑物的文章,可以根据文章的描述,选择相关的图片,把各个建筑物的排列方位,建筑特色一一布置标注,可以更好的激发读者的空间智能。
(5)绘制图表
当阅读内容繁多,联系十分复杂,或者数据很多时,利用图表进行整合,从结构和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将会使特点和关系十分的清楚,易于把握。比如:主题明确,需要了解相关内容,搜索资料数量庞大时,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主题的分论点,各个论点之间的关系,用图式清晰的表述出来。它可以部分解决超文本阅读中迷路问题,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逻辑智能。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教育技术导刊2005年第8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赵军秋 金瑜,《空间智能决定成就大小》,耕耘·名师在线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8:44:06 | 只看该作者
提起视觉化思维,大多数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ppt,了解再多一点的朋友,可能会想起mindmap思维导图。而实际上,视觉化思维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餐巾纸的背面》、《打开餐巾纸》系列畅销书,一图胜千言为主要做法,图解的方式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商业和职业逻辑为目的。虽然这个概念最早出自美国人的书,但日本作为漫画大国,更是把图解发挥的淋漓尽致。什么《图解的技巧》、《整理术——一张纸归纳所有工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手头这本《5个图表解决工作中12大难题》,同样也是个中翘楚。
    虽说书中号称5个图表解决工作中12类大难题,但其实核心的,只是2种图解方法:“掌握状况图解法”和“检讨对策图解法”。
  
  使用“掌握状况图解法”的场景
  
  1.整理思路
  2.找出问题关键点
  3.理清当前状况
  使用“检讨对策图解法”的场景
  
  1.思考对策
  2.在分析问题要点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办法
  3.归纳自己的想法
    除此以外,如果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则可以两种方法合并使用。而不管是“掌握状况图解法”也好,“检讨对策图解法”也罢,不过是五种图表的交替使用:
  
    1.树形图(阶层构造图)
  
    这种图最适合用来确认没有遗漏也没有重叠状态的图解法。
  
    2.圆饼图(集合关系图)
  
    可以表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适合用来归纳琐碎的要素。
  
    3.行列图(分类图)
  
    能找出缺漏的要素,或发现要素之间的新关系。
  
    4.点图(位置关系图)
  
    能够更加客观的显示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突显优先级。
  
    5.流程图(连锁关系图)
  
    这种图容易找出真正原因或对立关系当中存在的要素。
  
    下面就说说书中两种图解法的步骤:
  
    掌握状况图解法的4个步骤
  
    1.寻找相似案例
  像联想游戏一样,想出和自己面临的状况、问题相类似的情况并写出来。
    2.找出明显差异
  仔细比较列举出的“相似案例”和自己置身的状况,找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
    3.找出最适用的图表类型
  配合步骤2找到“差异”特性,从5种图表中挑选最合适的画出来,并注意对遗漏要素和模糊的地方进行修正补充。
    4.用图表引出解决提示
  深入理解状况和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解释,并从而思考出 解决问题的线索。
  
    检讨对策图解法的4个步骤
  
    1.分解要素
  先把问题分解成容易处理的小问题或要求后写下来,注意确认是否合乎逻辑,但无需过于严谨审慎。
    2.找出相关性
  比较第一步骤列出的各个要素,找到共同点。思考方便制定对策的归纳方式后进行分组。
    3.画图
  选出适合的图表类型后,确认逻辑合理性并画下来,仔细审查要素和分组项目,进行追加、删减和修正。
    4.检讨对策
  仔细观察画好的图表,检讨并深入理解有助于思考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结合两种图解法解决问题的重点
  
    面对复杂的任务或麻烦的问题,有时候必须结合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这里必须掌握两个新的概念:扩散性思考和聚敛性思考
    所谓扩散性思考,就是自由发散思维,重量不重质,进行过程中尽量避免否定、拒绝和批判。这种思考方式在图解的粗略制图过程中非常需要。
    而聚敛性思考,则强调逻辑严密,精确检查,重视适当而正确的图表及其呈现,重质大于量,借此提高准确度。
    灵活掌握两种思考方法,对于复杂任务或问题灵活多变的应对则非常重要。
    面对复杂问题,必须有意识的将客观掌握面临的状况,问题的步骤与检讨解决问题对策的步骤进行分割。首先集中精力掌握状况,理清状况后,再将注意力转移到检讨对策上。
  
    这本书很小,小32开本才不到160页,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讲解的足够清晰,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提供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流程。你可以不去认真研究各个图表适用于什么地方,甚至不用去钻研什么是图解法,遇到问题的时候,像本书作者建议的那样,思考一下当前什么状况,分析一下何为最佳对策,就弥足珍贵。这也许就是很好的流程管理的思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8:47:37 | 只看该作者
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娟
引言
当代生活和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某种程度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片到服饰美容,从互联网图像传输到家庭装修,甚至医院中的透视、CT、核磁共振图像……无处不在的视觉形象扫荡了一切领域和传统规则,把可视性凸显出来。这种难以抗拒的视觉趋势,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我们用以表征、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图像化的特征,视觉经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的包围中,人类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进而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脑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推理、排列、分类、组织、因果、顺序等逻辑思维的硬性思考;右脑用表象进行思维,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如图像、旋律、颜色、感觉、想象、创意、动感、音感等软性思考,构建灵感和直觉思维,其吸收的容量比左脑多上千百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过度偏重学生的左脑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与逻辑思维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需要借助视觉化的手段来表征教学信息,我们应该逐步转变教师和学生习惯言语的思维模式,避免课堂中完全依赖于词语或公式的现象。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影视教材的制作,到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再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视觉因素始终是教育技术学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是,在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动画制作技术、影视处理技术,乃至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视觉资源时,蕴涵其中的教育信息并没有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被学习者所获取和接受。
为此,本文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对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力图借助视觉思维的空间特性,引导学生从视觉资源中获取足够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
1视觉思维
较早对“视觉思维”概念进行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的,是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阿恩海姆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视觉思维》专著中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意象”不是传统观念上对客观事物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事实上,这种“意象”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是视觉思维对其对象的总体特征的主动把握。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他指出,“视觉思维借助3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而且“,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这3种意象,他们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也许更为恰当。麦金关于视觉思维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可以看作是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
结合普通心理学关于思维的定义,以及阿恩海姆、麦金关于视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形成对视觉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认识。视觉思维是建立在视觉器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基础上的,视觉器官得到外部刺激,以信号的形式逐层传送至大脑,形成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成为视觉思维的直接材料。视觉思维就是指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以寻求含意、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视觉思维自始至终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独特功能,其创造性的内在机制是左右脑分工合作、交互作用的结果。
2言语思维
智能体的思维活动主要以语义方式在大脑的内部世界进行加工并向外表达。当然,这一思维水平的智能体也进行动作图式的思维和意象——动作图式的思维。语言是思维水平发展的一个革命性的界标。言语思维作为一种新的知觉方式,作为加工和表达内部心理活动的象征符号和“印出装置”,使智能体突破了身体活动图式表达能力的瓶颈,它不但改变了先前水平意象加工的方式,而且使得人从即时的身体活动图式表达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也使得内在心理世界的进一步丰富成为可能。在这一层次上,语言使得思想极大地独立于行为—— “所思远远大于所行”,它促使思维的抽象性和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言语思维是思维水平发展的后来阶段,是加工和表达过程最复杂的阶段。言语思维的起点不是从思维开始的,而是从感受性的情感——意动,即感受性开始的,因为思维是由后者激发的。因此,一个完整的言语思维的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发一种思维动机到思维的形成,首先是在内部言语中,然后在词义中,最后在言语中。言语思维最终传达和被理解的是语义。所以,言语思维又称为“语言思维”,主要指运用语言、文字等思维元素对既定主体进行描述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言语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形式。
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之比较分析
在传统教育领域,一直盛行3R′S,也即读、写、算方式(read/write/arithmetic style)。3R′S长期使学习者在言语的或逻辑的思维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但相应地视觉思维能力则日益受到削弱乃至衰退,因为认识主体不能直接地感受鲜活的视觉意象,只能利用一些间接获得的、已经条理化的或已纳入现成规范的知识。在这种方式引导下的思维,难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进行自由选择,也难以摆脱现成规范或已有程式而由主体去直接感受或体验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通过3R′S训练的思维,尽管在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但若要在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还能突破已有规范而去创造新事物,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视觉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利用眼睛来完成教学信息的加工、发送和接受。通过“看”及利用视觉语言(主要是图形、色彩、质感等视觉符号)来传递教学信息,进行交流。运用视觉符号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相对于采用语言符号,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传统的口语授课方式已滞后于目前的教育发展,后工业生活的快节奏和种种压力,致使人们也更加关注图形文化,视觉教育显尤为重要。视觉符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消除因文字时空不同而产生的阻隔,借助视觉语言顺利完成与历史的对话,还可以大大缩短课堂知识传授的宝贵时间,加快知识从讲授到认知的速度。
在很大程度上,运用视觉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是可视的造型语言。视觉之物是不能用语言来完全描述出来的,虽然物象可以被概括成概念性的语言,但它只能是线性的抽象描述。借助视觉传达教学信息的方式较之文字语言,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非线性和整体性,可以加强学生对艺术形式和审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拟思维、联想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语言是线性的,就是必须一个字一个字来写,一个字一个字来读,一个字一个字来听,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语言作为言语思维的表达形式,是有序的,必须排列,必须按照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来排列,它是有秩序的。此外,语言是概念性的、抽象的。
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不同,它能传递文字语言无法言说的信息,它的直接性、具象性、丰富性、多变性及动态性,更是文字语言无法比拟的。视觉思维的空间性和非线性,使其传递的信息只要经过人的主观思维加以意识并配以动机,再加上不同民族民俗的差异,就会在这个层次上变成无数的“信息”。
所以,如果教育能致力于平衡言语思维和视觉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意识,并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上,注意各种学科的合理搭配,使学生的右脑潜力能够得到发挥,它将给我们带来除技术进步之外的更多东西。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视觉思维,将有助于开阔学习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研究视觉思维是实现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宏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远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现阶段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吴秋雅.电视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蔡子谔.视觉思维的主体空间[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4]张舒予.符号的挑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5]杨宗佑.电视教材构思中的视觉思维[J].电化教育研究,1994(2).
[6]刘忠军.视觉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9).
[7]潭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结合[J].包装工程,2003(6).
来源: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8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8:53: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视觉思维问题
傅世侠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视党思维及其概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视觉思维概念与传统哲学或一般心理学的观念不符;另一方面,视觉思维却与思维的创造性密切关联。本文从对视觉思维的最初探索,视觉思维概念的明确提出和办公室,以及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和视觉思维概念的认识论意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回顾历史,并作了初步探讨。同时提出了作者关于视觉思维创新功能的具体特征,以及深入研究的角度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视觉思维 视知觉 视觉意象 创造性思维
一、关于视觉思维概念与传统观念不符的问题
1.在哲学和心理学的传统观念中,“视觉思维”概念是不合理的。
首先,从传统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视觉杨维”概念的不合理性
所谓视觉,也即视知觉。大传统心理学中,一般认为,知觉(或感知觉)是对客观刺激物的直接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中低层次的认知心理现象;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而且具有解题功能,它是心理过程中高层次的认知心理现象。
所以,在心理学中,尽管一般都强调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但知觉与思维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也是一向分明的。因而知觉和思维一般被看成两种不同的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而区分出了“知觉心理学”与“思维心理学”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领域。
其次,从哲学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看“视觉思维”概念的不合理性。
在古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些先哲,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曾通过从不同角度强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而同时也肯定了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联系。但从总体上看,在西方哲学史或认识论研究史上,感知觉与思维之间的划界仍然是很明确的。一般认为,知觉或感知觉属于获取经验知识的感性认识范畴,思维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前者是主体与客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是后者的源泉和基础;后者则是在前者提供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头脑中进行再加工的产物,故而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
所以,在哲学上,知觉与思维这两个概念也是不容混淆的。也就是说,尽管也可以承认两者间的联系,但知觉就是知觉,而不可能是思维;反之,思维也只能是思维,而不能把它说成是知觉。因而必须从方法论原则上将它们加以严格的区分。
例如,哲学史上著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长期争论,从认识论上看,其主要原因即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各自片面地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或理性认识的作用。而由之产生的这一长期的、反复的哲学论争,实际上既是反映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同时也折射出了知觉与思维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
2.知觉心理学、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研究,打开了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的最初缺口。
应该说,对知觉与思维之间严格界限最早有所突破的,是本世纪初期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
我们知道,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形成,除了依赖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外,起初主要就是根据其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关于知觉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似动现象”(Phi-phenomenon)的知觉实验。所谓“似动”,即当两条直线按适当间隔时间先后出现时,人们会把它看成是一条正在移动着的线,而不是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的线。电影艺术正是利用这一知觉特点的典型例证。韦特海默认为,这种似动现象是人的视知觉的固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守形性的特点,韦特海默即称之为“格式塔”(gestalt)。知觉到的格式塔不可分析还原为原来的各组成部分,也即各组成部分不是格式塔,或格式塔并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合。比如“似动”的还原就不是“动”,而只是两条静止的直线。所以,格式塔的内蕴总是大于它的部分、决定它的部分,而不是相反。
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这一基本观点,与对抗当时已盛行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有关。构造主义心理学源于冯特(W.Wundt)的元素主义观点。冯物即试图将一切心理现象均分析还原为一些基本的感觉元素加以研究。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的也即现象的经验,就是格式塔;格式塔不可能分析还原为基本的感觉元素,因而也不是所谓“感觉元素的联合”。基本这一点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知觉结构的组织原则(如邻近性、类似性、闭合性、完形趋向等),即人在知觉过程中用以组织模式塔的基本规律或法则。可见,格式塔心理学从一开始便已经对知觉研究的固有范围有所突破,特别是后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则实质上已经打破知觉与思维之间不可俞越的严格界限。
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主要也是韦特海默的工作。韦特海默认为,所谓创造性或产生式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主体在知觉过程中,将“坏的格式塔”转变成为“好的格式塔”。例如,当教会了从未学过几何学的孩子求解长方形面积后,再要求他自己去求角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在反复观看图形过程中,他完全有可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端看起来存在着“干扰”;进而还有可能“顿悟”到,只要把左端多余的部分转换成右端缺少的部分,该图形就会成为一个看行顺眼的长方形,于是问题便一下子得到解决。
韦特海默做了不少类似的教学实验,并认为如上述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发现”过程,也就是从“坏的格式塔”向“好的格式塔”转换的过程。他在分析这个“真正的、创造性的过程”时,指出其“运算和步骤”是:“对全局的重新组合,重新组织,密切吻合等等;发现和继续钻研内在联系和内在需要的因素;看到整个图形和看到整个情境之后,才采取步骤和明确的运算。……这些步骤和运算的内容、方向以及应用,是来自问题本身的需要。这样的过程不是几个步骤的总和,也不是几个运算的集合,而是从情境中发现空隙,从结构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补救,把坏的改好,找到奇妙的内在联系,由这些愿望而产生的一条思维线索。”
在韦特海默的这一研究中,知觉与思维之间的界限实际上已经开始打通。也就是说,当他在强调人们如何通过“观看”而对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有所“发现”,或如何通过从“坏的格式塔”向“好的格式塔”转换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时,便已很难对知觉(“观看”或“格式塔转换”)和思维(“发现”或“解题”)予以绝对区分了。
二、关于视觉思维概念界定的问题
1.“视觉思维”概念的明确提出。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和创造性思维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初步打开了知觉和思维之间严格界限的缺口,但还并没有明确提出“视觉思维”的概念。较早且较详尽研究和阐明这一概念的,应数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 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阿恩海姆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艺术心理学问题。经进一步研究,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思想,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或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探究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到50年代,他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一书。作为一部艺术心理学著作,其中虽然尚未明确使用“视觉思维”概念,但却已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
到60年代末,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的一些基本思想便已形成,并在发表论文基础上出版了直接标题为《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的理性功能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visual image)在一般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两方面的思想,即视知觉具备思维的理性功能,以及一切思维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离不开“视觉意象”的思想,可说是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概念所作阐明的最基本的内容。
此外,阿恩海妈还提出了需要对“一般性的知觉思维”,即不仅对视觉思维进行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但他也正确地认为,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最有效的还是“视觉思维”。不过,关于“一般性知觉思维”的提法,对于研讨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一般关系问题,或许更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阿恩海姆对视觉思维进行了颇为详尽的研究。而且,他主要是用大量的知觉实验和艺术(主要是绘画)实践的事实,以说明上述两个基本观点。从艺术理论研究角度看,其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确实难能可贵。但从对“视觉思维”概念的阐释看,他似乎一直还未对这一概念本身给出过明确的定义。如果说也曾有过某种界定的话,那就是他说:“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当然,在他这样说时并未反过来指明,所谓视觉思维也就是视知觉。对此,我们或许应该理解为,在阿恩海姆看来,“视觉思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起“视知觉”来还是要深、广些。但关于这一点,显然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论证。
事实上,阿恩海姆在该著中,除了用较多的篇幅论述视知觉的理解能力、识别能力、解题能力等等外,对“视觉意象”的论述,便已不完全局限于视知觉范围。此外,他对抽象、语言、理论模型等也都给予了一定关注,尽管其苦点仍然是强调视觉思维乃至视觉意象的重要意义。
总之,阿恩海姆对视觉思维虽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阐释,但却并未使“视觉思维”比“视知觉的内蕴更为丰富,或者对“视觉思维”概念本身的内涵,用更为概括的语言明确地表述出来。这或许与其研究的着眼点或出发点,主要还是在艺术领域有关。
2.对视觉思维概念的初步界定。
视觉思维问题的提出,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关联,如上述韦特海默的最初研究。所以,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很大程度上还将有赖于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深入研究。
事实上,在韦特海默以后,确有一些心理学家在相关研究中明确应用了视觉思维的概念。例如,心理测验研究先驱者之一的塞斯顿(L.Thurstone),在其“关于发明才能的科学研究”一文中指出,根据其多年心理测验和因素分析研究的结果看,已知与发明创造相关的七八种区别很大的因素,都与视觉思维有关。不过,这些心理学家只是根据实验研究的具体需要使用这一概念,而并未对这一概念的含义作出具体阐明。
另一位以创造性思维训练见长的美国心理学家麦金(R.H.McKim),则是在接受了阿恩海姆的理论观点之后,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并且,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其独特的概括和界定。麦金在斯坦福大学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时,原计划对学生进行“设想构绘”的训练。后业他发现,所谓“设想构绘”,实际上既需要看,又需要相,还需要画。也就是说,它需要观看(vision)、想象(imagination)和构绘(composition)三方面能力的有机结合。麦金认为,这三方面的能力,其实都与视知觉活动有关。所以,要训练学生的设想构绘能力,也就是要训练学生在视知觉过程中掌握好这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者说,就是要训练他们如何有效地将这三种相关的视觉活动和谐地统一起来。
那么,如何将这三种相关的视觉活动统一起来加以表述呢?这时,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一著已经出版。而且如麦金本人所说,正是在阿恩海姆的建议下,他便正式采用了“视觉思维”的概念来统一描述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后来,麦金便专门出版了关于视觉思维训练的著作《体验视觉思维》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麦金实质上也就是用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定义了“视觉思维”概念,只不过他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 表达出他的这一观点。
例如,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其是是“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而且,“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所有这三种意象,他们会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当然,麦金对视觉思维概念的这一表述,恐怕也还不能说就是对视觉思维概念的严格界定或定义。但在目前看来,他的这种表述除了含义明确外,最大特点就是富于操作性。所以,它至少可被看成是关于视觉思维概念的一种操作性定义来使用。
三、关于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
尽管迄今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一臻认同的视觉思维概念定义,但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实乃以视觉意象为运作单元且具有理性功能的视知觉,以及视觉意象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观点,还是具有其论证的合理性的。实际上,以视觉意象为中介而认定视觉思维也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并非只是阿恩海姆的看法。在创造学研究中,这种观点早已是许多学者的共识。但麦金将视觉思维表述成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他对学生的有效训练,则可说是认定视觉思维即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较有力的说明。
其实,要说明视觉思维的创造性,最简便的方式莫过于将视觉思维与非视觉思维相对照。这里所谓的非视觉思维,简言之,即是指以语词而非以意象为运作单元的思维,如一般所谓的“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关于“视觉思维”与“非视觉思维”在创造性上的差异问题,在上述阿恩海姆和麦金的著作中,可以说也都有论述。特别是麦金,出于其思维训练的需要,他还为此概括出一种具有启发性的3R’S的提法。
所谓3R’S,也即读、写、算方式(read/write/arithmatic style)。麦金认为,在教育领域,正是3R’S长年累月使受教育者在言语的或逻辑的思维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相应地视觉思维能力则日益受到削弱乃至衰退。读、写、算方式的根本特点,就是不能由认识主体去直接地感受到那种鲜活的视觉意象,主体所能利用的便只是一些间接获得的、已经条理化的或已纳入现成规范中的知识。在这种方式引导下的思维,便难以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进行自由选择,也难以摆脱现成规范或已有程式而由主体去直接感受或体验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通过3R’S训练的思维,尽管在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但若要在利用现成知识基础上,还能突破已有规范而去创造新事物,它就显然是不利的。
视觉思维恰恰相反。首先,由于视觉思维源起于直接感知,这本身就具有从不知或未知到知的探索性。其次,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或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而非经过加工的语词或概念,所以它既灵活又易于操作,即如爱因斯坦所言,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再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直接交流中进行,因而主体还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使自己头脑里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突然间得到升华而产生某种顿司,也即获得某种直觉。我们知道,直觉虽然必须经过严格验证才有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但它也确是启发思路、通向真理的一条现实的途径。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视觉思维乃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概而言之,其创造性或其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其二,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其三,它具有便于产生顿司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unconcious mind)的现实性。所谓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是指它有利于打通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屏障,从而使无语的或沉默的“无意识体验”,能够迅速转化为可以由自觉意识加以利用的现实和有效的知识。
关于知识问题,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即有所谓意会胜于言传之说。英国著名心一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在关于科学知识的研究中指出,个体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有两种类型,即便于与他人沟通或交流的“言传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以及无法用言语与他人沟通的“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尽管人们往往倾向于重视“言传知识”,但任何人所拥有的“意会知识”,实际上都远多于他的“言传知识”。这也确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到的客观事实。我们这城所谓视觉思维便于诱导直觉或唤醒一个人的无意识心理,所强调的正是在视觉意象的灵活诱导下,而有利于使丰富的“意会知识”向“言传知识”转化或过渡的过程。应该说,所谓直觉也正是这种转化的一种现实的表达方式。
在视觉思维创造性的三方面特征中,如果说,前两个特征是作为信息搜索系统和信息加工系统起作用的话,那么,它们在现时代便差不多都有可能一定程度地为“电脑”的功能所取代。但其第三个特征则不然,也就是说,迄今为止,这一特征可能仍然只为人的视觉思维所独具。因为它所表征的既是人的认识的感性方面椫苯用娑韵质档氖又酰挥质侨说娜鲜兜睦硇苑矫鏃使意会知识向言传知识转化的思维顿悟或直觉;或者正是人的认识的感性和理性的交汇或融合。而这种思维特征,至少在目前似乎还很难预计可以为任何形式的机器系统的功能所取代。
四、关于视觉思维概念确立的认识论意义问题
假定我们承认视觉思维存在的合理性,并认为它确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因而对于人的认识发展具有鞭特殊的重要作用,那么,视觉思维概念的确立也就应该是合理的。不过,即令如此,这一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上的意义究竟何在,显然还需要加以详尽的论证,尤其是它还涉及到与传统的哲学观念不符的问题。
但这需要进行实质性的研究。目前的情况似乎是,哪怕能提出需要进行深入研讨的问题之所在,或所应研究的问题范围为何,差不多就已经可看作是一种认识上的或观念上的进展。
在这一点上,阿恩海姆的看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从阿恩海姆的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到,他之所以研究视觉思维,正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感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进而延伸为对艺术与科学的割裂,造成了通向真理之路的障碍,故而有意于填补因这种割裂而形成的鸿沟。在他看来,当艺术家们在运用视知觉进行艺术实践时,其实也就是在这种知觉活动中进行着对事物的理解、选择、概括和抽象;而当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创造时,同样也是在其科学思维或科学的理性活动中,有效地运用着自己的视觉意象。正是基于此,所以阿恩海姆如此鲜明地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换句话说,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证,其深刻含义即是在于:知觉与思维之间本来并不存在鸿沟,鸿沟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割裂所造成的。而且他还认为,其所以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割裂,根源则在西方文明的偏见。
那么,我们如果要研究“视觉思维”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作用或地位,或是其认识论意义的问题,是否就可以从人类在认识史上究竟何以会形成这种割裂的问题而入手呢?显然,这不仅涉及到哲学史、科学史、艺术史等诸多方面,而且还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或跨文化研究的问题。但是,既然我们只能说出它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如何复杂多样,却不能有分析地指明该做什么或怎么做,那在实质上也就等于什么都没说。不过,它至少还是表明了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域”的边界还很模糊,因此,使这种尚处于模糊之中的边界领域能够逐渐有所廓清,或许便是当下我们所能做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9:11:17 | 只看该作者
http://ms.yzjy.gov.cn/moban1/info.jsp?aid=91523
《“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研究》
发布时间: 2012-06-15作者: 方亮辉
附件3
编    号:0217



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 《“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研究》                           

成果类别 学科教学改革

学    段

学科/领域













“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研究这个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得到了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和课标组核心成员等教授专家的指导,并在某市众多学校进行了应用验证,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课题组老师在全省、市各地作课堂教学展示10余次,作专题讲座10余次,累计听课人数3千余人。3位专家(小学美术课程组核心成员)认为“该成果居于国内小学美术教育同类研究的前列”。课题衍生的各种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获得了社会和同行广泛认可。其理论成果《让“图像”与“思维”共舞—“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策略》获得了2010年度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同时在全国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上交流,并作重点推广。课题组教师该课题相关论文有15篇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中发表获奖。该成果还获“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市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相关的三个子课题成果已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市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奖一等奖”。课题组负责人获得长三角首届教科研标兵称号。


“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研究


摘要】人类已经进入“读图时代”,然而“读图时代”的小学生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的同时,却无可避免地面对着非文字化所导致的思维能力的退化。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外国良莠不齐的卡通霸占着小学生的审美世界导致思维简单化;中国传统八股的图像左右着课堂教学概念化的解读出现图像解读的专家霸权化;诸多视觉领域的观感负荷着新图像的肆虐撞击致使学生莫名化。如何使“读图时代”的小学生从图像“专家霸权化”的课堂中突围,从“思维简单化”和“图像读不懂”的怪圈中走出来呢?本研究就如何运用接龙式、放射式、联想式、逆向式的“四式”教学模式的训练,让小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的策略、方法进行探讨,让思维与图像共舞。
【关键词】读图时代 图像思维 接龙 放射 联想 逆向  创造 训练
一、背景与意义
(一)     基本背景
1.视觉图像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升值必然。
我们身处“读图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纷至沓来的视觉文化的冲击,卡通、漫画、广告等视觉画面正全方位、立体化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我们的小学基础教育,图像更是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角角落落,如语文课中的看图写作,数学课中的图表,科学、英语课上的图示,信息课上的网页等等,图像无处不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83%就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图像的思维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弗洛伊德也认为视觉图像思维最为接近人的深层次的“无意识”。因此,视觉图像思维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视觉图像思维,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责任应然。
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现代社会将孕育第三种文盲:视觉文化文盲。华师大教授王大根指出:读图时代,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与语文、外语、数学同等深奥,也同等重要。[ii]不会“读图”的人,将是一个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的人。[iii]但为避免出现非文字化所导致的“思维简单化”“学生莫名化”“专家图像解读霸权化”等种种弊端,杜绝“视觉文化文盲”,普及视觉文化应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缺乏必要的“视觉感知能力”和“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较肤浅的认识,候令老师称之为“浅阅读”。[iv]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和思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论框架,并在图像思维训练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审视学校诸学科教育,不难发现,美术这视觉艺术,毋需翻译、全球流行的图形语言是胜任“图像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v]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提高解读、鉴别图像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vi]
3.视觉图像思维,作为一种优效教育的推介实然。
“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研究对于革除非文字化时代给小学生审美教育带来的弊端,并吸收当前美术教育中的优秀成果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该成果理清了图像思维训练与学生素质的关系,确定了小学生图像思维训练策略,创造了学生喜爱的美术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爱学,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有效的、充满活力的读图时代美术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执教能力,使学生图像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力图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该方法是从当代小学生思维特征出发,以“视觉图像思维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图像创意和实践应用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现代视觉素养(视觉感知、视觉解读、视觉审美、视觉表达)。主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
一是如何建构和实践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的新途径和教学新范式。
二是如何改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使之适应时代发展和新课程的需要。
三是怎样促进学生视觉素养、审美情操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和谐。
(三)主要价值与意义
首先,“视觉图像思维”的方式是一种形象化的感知方式,独特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可视化、艺术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种种问题的能力,一旦用于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的学习方式。[vii]
其次,该方法在实践层面,总结出了视觉图像思维训练四式(接龙式、放射式、联想式、逆向式)。经多年实践与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四式”训练新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有效的、充满活力的读图时代美术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了小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创作能力,初步形成了关于图像的“审美与思维”的方式对接。
第三,该方法是一项理念与操作同步变革的实践操作体系,它不仅让美术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形成了美术教学的一种新范式。而且驱动了美术教师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明显达成了区内美术教师“抱团成长”的互生效应。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我们课题组坚持自下而上的实践提炼与自上而下理论研究相结合,策划、设计和完善研究的方法与训练的策略;在成果的区域性推广过程中,我们围绕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一般流程,从“宣传→接受→内化→模仿→创造→总结”的每个环节中,坚持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稳步试验、推广该训练的各种策略,注重了推广策略创新。按照工作重心的不同,自2003年至今,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见图1)。各阶段相互衔接,又重点突出,保证了训练策略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图1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其任务
三、研究主要内容
(一)概念界定
图像思维:源自张学栋先生提出的“图像思维”(易.像)学说,用108个
凝聚东方神韵的图像与文字,整体感悟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为人类认识宇宙与人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广的视角。最直观的图、像,带给我们的是最深刻的义理;最质朴的形、势,显示给我们的是最灵秀的神韵。本课题取“图像思维”之意,是指在进行观察、欣赏、创意时,把相关的信息与图形、图像进行关联、映射,把设计、创意的过程转换为图像的变换过程。
(二)内容构建
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主要是基于“读图时代”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理论等,根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新策略的探索。
其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包括:
1.确立和构建训练策略
我们通过在小学1-6年级平行班对比实验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的四种行之有效的基本形式,包括:接龙式图像思维训练、联想式图像思维训练、放射式图像思维训练和逆向式图像思维训练。具体训练图示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四式”思维训练图示结构图
接龙式,顾名思义就是把不同体裁或类型的东西,以续的方式上下联系起来,并且可以像条长龙一样无限制的往下延伸。接龙式训练像一个无限的舞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主角,是创作原型无限衍生的活动。联想式,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是创作纽带式的链接活动。放射式,是由一点向四周外射出,是创作源泉式的发散活动。逆向式,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反其道而思之”,是创作奇思妙想的反常规活动。这四种训练方式是把一种有形的游戏或无形的思维方式与美术教学的各种策略整合在一起提炼出来的,是经过反复地实践与研究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思维训练方式,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并且是互为联系螺旋上升的,各策略之间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灵活转化的。
2.精选和设计策略结构
根据以上的“四式”训练法,我们又整体设计了四式(以点带面)和十二大训练操作体系与指向性目标组成的教学策略操作体系,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四式”训练策略是在传承了原来可取性较强的教学策略基础上,从当代小学生思维特征出发的,构建与时俱进的新策略。接龙式训练主要是在思维创作训练时,后一步创作建立在前面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接龙式的无限延伸的创作,在接龙式近乎游戏的训练中,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在此训练中学生通过“直接”、“直观”、“直觉”的形象思维创造出新的形象,进而训练学生的各种形象思维能力。联想式训练主要是根据事物之间具有的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此训练中学生通过事物形象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或表象背后的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判断、概括等的方法进行联想,来创作新的形象,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放射式训练主要是由一个基本型或基本点向四周发散性的想象,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敏捷性。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此训练重在训练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四式十二大目标训练体系主要是针对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四大思维领域进行的,也是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种种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具有方法论的传递潜移默化影响的意义。


操作体系及指向性训练目标
形象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创造思维训练
  
      








图3 “四式”训练操作体系结构图














3.优化和完善策略体系
  各训练策略围绕育人、创新、实践、整合等要求,精选策略方法,努力体现策略的优效性、灵活性、实用性。
[策略典型案例点击]  
1)添加接龙:“直接”形象思维训练
所谓添加接龙,即是指在已创作好某些形象的画面上,启发和指导学生一步步直接添加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人物或其他物象,从而使画面构图形式更加完整,内容具体而充实。添加是绘画创作的初级阶段,更是创作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综合探索课时,经常鼓励学生添东西,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适当地修改,让学生学会联想,体验感受材料综合运用的妙不可言。这里我们编制了这样几个板块:“撕纸添加”、“几何图形添加”、“环境添加”等三个板块。如:一年级《撕纸添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撕纸拼贴出来的形状,进行视觉联想,启发他们变换角度进行多视角的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进行适当的添画,学生巧妙地利用形状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如图4是学生撕纸接龙添加创作的人物画作品《钓着铃铛的我》、《我换牙了》和情景画作品《海底世界》、《我躺在妈妈的鞋里》。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直接”形象思维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2)联想接龙:“直觉”形象思维训练(具体案例详见附件9
《泥条头像》这一课的设计主要应用了联想接龙式。实验前学生作品整齐划一、千面一人,实验后,造型夸张、富有情节。试验前学生专心模仿眼睛象不象、鼻子有没有弯,试验后,学生创作的头像笑掉门牙了,成了大鼻子怪物等等,奇思妙想,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这变化源自联想接龙训练。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由头像联想到了卡通形象,由卡通形象联想到了夸张、变形的表情、五官(图示5)。也更启发了教师的联想思维。最后,用废旧纸盒做成了卡通城堡,把一个个天马行空的创意作品变成了保卫城堡卫士,我想这种生成性的创意课堂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美术课堂。
图5  学生联想接龙图示








3)想象接龙:“直观”形象思维训练(具体案例详见附件9
教师在教学《圆形世界》时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说一说看到圆形想到了什么。学生会说很多圆形的物体,如各种球类,甚至有学生说到了眼球,那么,眼中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教师一旦善于抓住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点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的想象创作思维充分打开,于是就出现了如图6所示的创作。从一个圆到眼睛到眼中的世界再到精彩的圆形世界。一次次想象,一次次丰富起来。



图6  学生圆形想象接龙图示


另外三式训练在此以最简单的方式作一下介绍,(案例教学策略请详见附件9
在具体欣赏了接龙式课堂里的奇思妙想,我们简单来看看联想式训练中颠覆常态、重构情境后的多种解读和意象而生的创意作品。
《小雨沙沙》一课中,教师重构了特定的情境,使孩子们的创作在情境联想思维的启发下,融入了雨中景雨中情,情景交融中孩子们的思维之火花就像这一朵朵美丽的伞花,激情绽放。(如图7所示,详见附件9)






图7  小雨沙沙——实验班学生作品


《蒙娜丽莎》这是颠覆常态式的一种解读,启发引导学生联想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甚至是不同性别的蒙娜丽莎将会是怎么样的一幅面容。一幅幅与众不同、姿态各异的蒙娜利莎跃然纸上,这生动的美术作业不禁让我们相视而笑、感叹不已。(如图8所示,详见附件9)
图8  蒙娜丽莎














而意念联想是进行科幻画创作较为理想的方法,学生的这两幅作品曾获浙江省中小学科幻画比赛一等奖。(如图9所示,详见附件9)










放射式训练,我们紧紧抓住美术的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等,你瞧,光碟一次发散和二次发散后的精彩(如图10所示,详见附件9)。


























逆向思维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在图像的世界里,求新求异求特,破常规的创意最能出现“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的视觉冲击(图略,见附件9)。
子弹飞回炮口,“谁发动战争、谁自食其果 ”(图略,见附件9)恐怕不仅仅是引人入胜更是引人深思了,而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得益于逆向思维。其实这样的宣传画和很多的漫画都是采用了逆向思维的创作手法。
“四式”视觉思维训练,在美术教学的不同课型中,立足美术学科本位,充分开发学生的“读图”,在教师的巧妙预设和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充分地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图像解读、创意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在感觉她为美术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感觉到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坚持让图像与思维共舞,让美与术同振,这远比照搬训练策略和框架重要得多。
四、研究成果
历经十余年锤炼,我们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这项研究,不仅奠定了开展“读图时代”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训练研究的审美基础,而且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直接推动了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了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创作能力,形成了关于图像的“审美与思维”的方式对接。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生视觉图像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四式”训练法,大面积提高了学校的美术教育质量,学生的视觉素养显著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独特的创造,积极关注创作形式的个性化引导,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创作中原有的单一性程式化倾向,并激起了学生创造新作品、新画面的内在动力。
学生在近3年的美术活动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有100余幅公开发表或展出,30余幅作品全国获奖。如:
★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就有5人次获金奖、银奖及优秀奖。在浙江省组织的“迎奥运”绘画比赛中有10多人获奖一、二、三等奖。(详见附件3)
★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作品发表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少儿美术》杂志;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当代小书画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小学生美术启蒙》;湖北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小画家》,以及《少儿书画》、《小艺术家》、《小学生时代》等全国20余种知名报刊。(详见附件4)
(二)驱动了美术教师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明显达成了美术教师“抱团成长”的互生效应。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育部新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并结合美术教学实践,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团队中有2位被评为省教坛新秀、市学科骨干、区名教师,其余参与课题人员皆为市教坛新秀。近年来,课题组老师在全省、市各地作课堂教学展示10余次,作专题讲座10余次,累计听课人数3千余人。课题衍生的各种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获得了社会和同行认可。课题组主要成员的三位教师在“四式”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录像课均在全国获奖并公开发行推广,共有10多篇美术论文(课例)在公刊刊物发表,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科研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
★我们的课题还获得了教育部的肯定。课题理论成果“让图像与思维共舞” 在2010年3月获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艺术论文一等奖,又在一次在全国级的大会中共研、交流。(详见附件6)
★《让美术课堂真正‘动’起来》等10多篇教学案例在全国唯一美术类报刊《美术报》和《江苏教育》等杂志中发表(详见附件6)。
★论文《让无情的评价成为有情的激励》等论文共15篇发表在全国中文类核心刊物、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双效期刊《福建教育》、《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等刊物中。(详见附件6)
★某出版社专门向我们约稿,出版了《创意手工DIY》和《创意彩笔卡通》四套丛书,共九本(详见附件2)。还参与了其他一些书籍的编写工作。去年受某报《教育专刊》主编的邀请,为他们的专栏《巧巧手》连续3期提高创意案例文稿。(详见附件8)
(三)打响了学校美术教学和特色教育的品牌,有效促成了学校特色与品牌“联创双赢”的局面。
美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品牌,学校获得了“中国书画特色教育学校”称号,并连续两届被评为市艺术特色(美术)学校,99年就开始在美术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学校的《小学电脑美术教育研究》获市优秀课题成果三等奖、区二等奖。课题成果被推广为全区假日活动项目。2010年5月在“市2010年度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会”上交流、推广。课题成果在获“2008年度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后,又在浙江省的课题评比中获“09年度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2011年3月又获得了市第七届人民政府成果一等奖。
在教育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国家级刊物《人民教育》中也有了我们“视觉图像思维”的一席之地。《少儿美术 》、《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信息报》等报刊杂志中总能看到我们学生的一个个奇思妙想。我们把孩子们的创意又变成了更大的惊喜:四套9本学生读本在新华书店上架。策略广泛得到应用,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参与实验其他学校的教师也不断受益。如:
★2006年某校某老师执教《多资多彩课程表》教学光盘全国公开发行。某校某老师执教的《泥条头像》获全国优质课二等奖、省一等奖。某校某老师执教的《美丽的拼画》入选某市 2008年百堂精品课。
★08、09、10年度中小学优质课评比有半成以上获奖课均采用此策略构课。
还有《人民教育》《教育信息报》、《少儿美术》、《小艺术家》等10余家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多次对学校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专题报道。(详见附件8)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读图”美术教育理念领先同行
  该课题研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与日俱新,善于吸取课堂教学实践中一切有用的东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当代小学生思维特征出发,以“视觉图像思维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图像创意和实践应用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现代视觉素养(视觉感知、视觉解读、视觉审美、视觉表达)。这大大突破了原来传统的美术教学观。理清了图像思维训练与学生素质的关系,确定了小学生图像思维训练策略。3位专家(小学美术课程组核心成员)认为“该成果居于国内小学美术教育同类研究的前列”。具有前卫、前瞻、先进的显著特征。
(二)“四步三式”策略体系创新优化
该成果前后历经5轮实验,始终以“读图时代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为研究方向,逐轮推进、步步深入,多视角、全方位地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各种素养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既关注教师“教”的策略和艺术,也探究学生“学”的方法和效果。在实践层面,以视觉图像思维训练“四式”(接龙式、联想式、放散式、逆向式)为手段,循儿童认知规律,训练以他们喜欢方式进行图像思维。经过一线草根教师们近十年的监守与努力,创研出了“四式”图像思维训练新模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变化丰富、方法科学的可操作系统。因而,该成果是逻辑生成的结晶,避免了空洞说教与抽象表述,它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科学产物。
(三)“四套九本”读本发行填补空缺
该研究不但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把小学美术教材中不同学习领域和内容进行了打散、归类、梳理、整合,创编了四套“儿童美术视觉创意教学”方面的丛书,并由某出版社公开出版,有效补充了正规美术教材在同一体系教学缺乏系统化的空缺,既有实地送“宝”,也有宝贵的一手素材,为全国的一线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教与学的形象的感性资源。
(四)“以点带面”辐射推广价值深远
该成果坚持推广不停步,经历了由点(校内、本学科)到面(十多所学校、其他学科)、由校到区再到市、省乃至全国的推广过程。我们上示范课、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还成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教学研究工作室;拍摄的示范课精品课和培训讲座,借助远程教学将成果传播到全国各地。成果推广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还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上公开交流,产生了广远的影响力。实验组成员也著书撰文,到各地宣传、交流、推广,培训了一大批教学科研骨干,锻造了学校领导干部和优秀教师团队,产生了“现实生产力”。特别惠及莘莘学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显著贡献,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周信达:《读图时代的美术教育》《透析基础美术教育》2009,6

[ii]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iii] 孙晓燕:《解读“读图时代”》《编辑学刊》,2004,3

[iv] 侯令《美术教育:另一种读图方式》,《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2003年,7

[v] 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美术·卷3》2006,11

[vi] 钱初憙,《U时代的美术教育》《中国美术馆》,2007,10

[vii] 王大根,《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江西教研网,2008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05:33 , Processed in 0.1293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