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教学风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4: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简岳源老师的博客
启迪·探索·发展
       ——我的教学风格
                                 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   简岳源
我的教学风格是“启迪·探索·发展”。本文由三个部份构成:一是我个人的教育自传;二是我的课堂实录;三是我的自我反思。
一、“成长的鸟”:我的探索发展历程
自小我很想成为一只鸟,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我眼里,鸟是自由的象征,是灵气,是风采,是活力,是动感,更是美……所以,我渴望成为一只能展翅高飞的鸟。
1、选择“飞”(非)一般教育人生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在上世纪当时的政策所限制,农村的孩子是比较难找工作的。听说当老师可以把农民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而且包分配工作,生活不用愁。冲着这点,于是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一名教师,开始我的教育工作生涯。俗话说,“选择了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我选择当教师这一职业,也意味着我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生。在农村乡下,很多人羡慕我,因为可以摆脱“面向黄泥背朝天”的生活,开始我“飞”(非)一般教育人生。
从1994年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担任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说实在,当时自己对教学工作感到迷惘,虽然接受了三年的师范教育,但都是理论的教育,教学的技能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领会、掌握。由于自己肯干、愿学,很快就能适应教学工作的步伐,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根本不成问题,就这样我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现在回想自己成长和发展历程是比较缓慢的,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工作环境和当时形势的影响。从1994年到2000年,一直在广州市海珠区新村小学任教,由于工作单位是地道的农村小学,当时对教师要求不高,处于“大锅饭”、“铁饭碗”的形势,以致上进心不强,信念不坚定。第二,个人综合素质起点不高,也没有专门师傅帮带。所以开始工作的前六年里,个人能力提升很缓慢,一点成绩都没有。直到2000年9月,工作单位从新村小学搬迁转移到现在的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从学校性质来说,就是从农村小学转变成为城镇小学,学校管理的制度与方式也随之改变,政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为了适应时代的高要求,逼着自己不断学习。在继续教育方面,先后完成大专和本科学历的进修,并且努力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电脑操作技能、课件制作、操控多媒体教学平台等等。为了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积极地参加区、市开设的有关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特别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方面,不断地探求摸索,为自己发展前路铺好结实的阶梯。
2、在挫折中成长
学飞,是一段饱受风雨的经历。在风雨中,小鸟沉默,幼嫩的翅膀选择了坚韧和承受。多年之后它才明白展翅长空的孙丽需要在风雨洗礼。
说起我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新教师发展成一位教学骨干教师呢?是在一个事例、一个挫折中奋发的。记得在2000年,国家政策下达,所有年轻教师都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且要取得80分以上的成绩,即通过二级乙等的水平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我知道自己是地道的广州人,普通话水平比较低,所以当时我苦练普通话,在考核时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但到成绩公布时,我只得79.3分,不能通过二级乙等的水平。当时给我的打击很大,曾经动摇过信念,“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当教师,改行业,做什么职业呢?”一连串的问题、烦恼在脑子里来回旋转。直到2001年初,迎来第二次普通话考核,当时我把这次考核定为自己能否继续当教师的抉择。决心已定,自然加倍努力,同时也得到身边的老师帮助,信心倍增。终于在第二次普通话考核取得84.8分,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二级乙等的水平,取得教师资格证。
通过这次普通话考核给自己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启迪自己,“只要信念坚定,肯付出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当时立即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上感言“与其到白头时才知自己一事无成,不如年轻时紧握‘时光令箭’来个‘突飞猛进’……”。是啊,该“给力”的时候了,从此定好的自己发展的方向。
3、在教学中“起飞”
风雨过后,仰望七色的彩虹,小鸟张开有力的翅膀,凌空起飞,欢欣之余更渴望能展翅高飞,寻找飞跃的梦想!
在2001年,学校任命我开办学校的“奥数”培训班,准备参加全国的“华罗庚杯”数学邀请赛。由于自己在师范学校时,曾经担任广州市小学生奥林匹克数学业余学校的辅导教师,所以对“奥数”的相关知识比较扎实,也积累了一定的培训方法和经验,培训学生更是得心应手。经过自己和学生的努力,在全国“华罗庚杯”赛中,所辅导的学生取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自己也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的称号。这是自己的成绩领域里一个零的突破,终于“飞起来了”。同年,我被评为海珠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干劲越来越大。在2002年,精心撰写了一篇数学教学论文“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在《广东教学研究》教学杂志上发表。
我在数学教学里取得满意的成绩,自己希望能在这一领域里继续发展,争取更大的成绩。但在2003年,迎来了教学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转教信息技术学科。原因是我校缺乏信息技术老师,学校领导知道我的电脑操作水平比较好,又积极钻研学习,所以调转任教信息技术学科。既然是学校的需要,当时作为入党积极份子的我毫无怨言地接受工作的分配。为了能更快地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有关电脑操作的课程,还记得,那年我一口气参加继续教育三个课程的培训学习,遇到不懂的追着老师问,因此海珠区发展中心培训部的很多教师都认识我,他们还记得我这个整天追问的学生。也正因为有“好学”的一大特色,在2003年,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学员。
4、向教学高峰“飞跃”
小鸟渴望能飞得更高、更远,于是把飞跃一个又一个的高耸山峰作为它的奋斗目标,并且雄心壮志,永不停息。
自2003年转教信息技术学科以来,便意识到,在此学科教学上取得成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我校在此学科起步晚、底子薄。对此,我没有怨天尤人、心灰意冷,反而激起我的斗志,在数学教学上我可以做出成绩,相信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我同样可以的,更何况我自己有扎实的电脑操作技能基础。坚定信念和树立奋斗目标后,马上开展实际行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由于缺乏学科教学技巧和经验,不得不向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请教。由于我校只有我一个信息技术老师,所以在校找不到师傅,只能去校外其他兄弟学校取经。刚任教信息技术时,遇到区开设信息技术公开课,哪怕是在遥远的西部、哪怕当天课时多,也坚持抽出时间去听课,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有进步。
在培养电脑特长生方面,我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有的放矢找出几个对电脑有兴趣或有电脑特长的“好苗子”加以栽培。在辅导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方法,首先从海珠区教育信息网里下载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的比赛作品,然后展示给他们看,供学生学习参考,有时侯还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加以指导、训练。遇到难题或做不到的效果,虚心地请教其他学校有经验的辅导老师,力求让学生的操作技能更熟练、作品做得更好。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2005年初,所辅导的一名学生参加区电脑作品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虽然只是区的三等奖,但也是我校在信息技术学科里一个零的突破,一个好的开始。为了加快自己的成长步伐,在2005年12月,个人申报市级课题《网络化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成功地被批准立项研究。由于信念坚定,勇于拼搏,在2006年5月,在海珠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中,所说的《直线、曲线和椭圆工具的使用》一课荣获二等奖,这是个人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第一个奖项。对此我并没有满足,深信只有加倍努力,才能飞跃高峰。随后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获奖证书也越积越厚。到现在据统计,个人获奖累计23项,同时在市级教学杂志上共发表教学论文4篇。辅导学生获奖50多人次;带领团体获奖5项。由于自己在各类比赛获奖较多,受到同行教师的一致称赞。2007年9月,经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信息技术学科组的邀请,很荣幸地加入区信息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成为区的学科骨干教师。又由于在小学电脑现场制作赛中,辅导学生屡获殊荣,学校声望也随之提高,从2006年开始,我校被定为区小学电脑现场制作赛的主办赛场之一,作为东部地区学校参赛的赛点。
在教学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地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所以在海珠区公开课和“明珠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均受到好评。特别值得回味的是2010年参加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课比赛,我把自己教学风格——启迪·探索·发展,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去。整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着力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使沉闷的打字技能课(当时比赛抽签指定教学内容是“汉字输入”) 焕发生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结果取得这次比赛的二等奖,与一等奖只相差0.5分。
回顾16年多的教学历程,有失败的悲伤,也有成功的喜悦,也许这只是一个开端。自我意识到,教育视野的空间真的很大,我依然渴望飞翔!并且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现在令我欣喜若狂的是能找到新的起点——2010年初夏,我很荣幸成为“广东省郑贤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终于找到能展翅飞翔的空间。多么希望能在这个崭新的起点呼吸教学的新气息,飞越七彩的人生!
我是一只永不停息的鸟,一只鸟的飞翔离不开它的一片天空,而我的天空就是教育教学!只要我的翅膀还在振动,我就没有理由不再飞翔,而且不会拒绝飞翔,那个展翅长空的梦想永远具有诱惑力!
二、“表格数据计算”:我的课堂实录
◆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5节《表格数据计算》
◆授课教师: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  简岳源
◆授课班级: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五(2)班
◆授课时间:2010年10月29日下午第二节
(一)创设悬念,激趣导新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学过计算平均数吗?
生:学过了。
师: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
生①:最直接的方法是用总数除以份数,就可求出平均数。
师:看来同学们学习平均数这一知识学得不错哦!现在有一个表格,出示(表格1)
师:请大家一起看这一表格,缺少了什么数据?
生:学生身高的平均数
师:既然缺了平均数,我们就要补充完整,要填上平均数,就得计算啊,为了能更快的完成,咱们来个比赛,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笔和纸一起来计算一下,也请一位同学用计算器来计算,但老师给半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看看大家能不能完成,现在开始。
学生用笔和练习纸,运用数学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半分钟后。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计算的结果。
生①: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0;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38。
生②: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1;第二小组的还没有计算出来。
生③: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39;第二小组的还没有计算出来。
……
很多学生两组的平均数都没有计算出来。
师:据统计,刚才同学们用了半分钟的时间计算平均数,可是很多同学还没有算出结果,用计算器的同学也是勉勉强强算完。
生①:(抱怨)只给我们半分钟的时间,哪能算出来啊!
生②:(不服气)那么短的时间,老师,你算给我看看,算你有本事!
师:呵呵!老师可以跟你们打包票,我可以半分钟甚至不到,就可以计算出来,不信,请你们闭上眼睛数数,我来计算,看看我用多少时间可以计算出来。
学生数数:1、2、3……,教师利用表格计算功能操作计算,当学生数到9的时候,教师已经操作完,正确的平均数显示出来了。
师:好!计算出来了,绝对正确的答案啊!
生:(惊奇)咦!怎么那么快啊!
师:可能同学们不相信,老师你会变魔术?还是有特异功能?老师可以跟大家说,我不会玩魔术,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我只是巧妙地运用表格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所以在短短几秒钟内把结果算出来,大家想不想学这秘诀啊?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格数据计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师: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学这秘诀了,但老师先买个关子,让你们自己去寻找,在哪里找啊?方法就在书上。
出示课件演示页一:请同学们看书24页的步骤1——3,尝试操作计算平均数。
学生算出结果后,请一位学生出来演示。
生①:(边说边操作)用鼠标单击第二行的第二格,按着左键拖至第三行的第九格;鼠标右击选中区域,鼠标指针依次指向“数据处理”、“单元格计算”、“横向求平均值”;单击“横向求平均值”,最后平均值就出现了。
师:同学们,她说对了吗?做对了吗?
生:做对了,可是声音小了一点,有点听不清楚。
师:哦!做对了,我们也应该鼓励一下吧,掌声送给她。
学生齐鼓掌。
师:刚才那位同学毕竟是女孩子,有点害羞,说话的声音小了一点,现在老师想请一位“男子汉”,看哪位男同学又大声又完整地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学生②出来演示,教师随着演示的步骤出示板书,并让全体学生看着板书一起跟着说一遍操作的关键要点。
师:同学们,计算平均数的操作方法学懂了吗?
生:学懂了!
师:好!既然同学们掌握了这门技能,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出示课件演示页二:请同学们打开“五(2)语、数两科成绩统计表”,计算我们全班每个同学的第一单元的语文和数学这两科的平均分是多少?(表格2)
学生用刚学的操作方法把自己班的每个学生的第一单元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平均分计算出来。
师:谁愿意出来展示你的技能?
生①:我来!
师:让我们一起看这位同学的精彩展示!
学生按照刚才的操作方法演示一遍,但他把学生名字都选择了在计算的范围内,结果出现平均分表格的错误字符串:(表格3)
师:咦!看这位同学的操作后,平均分表格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的字符串?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①:他开始操作时,把学生名字都选择了在计算的范围内,结果就会出现错误字符串。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把错误的根源指出来了,我们掌声送给她!同学们记住了吗,我们计算数值只是选定数据,千万不要把名字选上,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的字符串了。
撤消错误的操作,再给多一次机会学生①,把“平均分”计算操作出来。
(三)知识迁移,点拨引领。
师:刚才我们计算“学生平均身高”和“两科平均分”的结果都是在数据的右边,与数据是横向的,现在请同学们看每科的平均分计算结果的表格在数据的哪里?(表格4)
生:数据的下面。
师:也就是跟数据是纵向的,我们利用表格数据处理的哪一项计算功能呢?
生①:刚才我操作计算“横向求平均值”时,看到下面还有一项“纵向求平均值”,我想应该是点击“纵向求平均值”进行计算吧。
师:为了证实你的猜测,请你出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①按他的猜测,把操作的步骤演示了一次,结果正确。
师:你们评价一下,他的操作正确吗?
生:操作完全正确,他能利用操作“横向求平均值”的方法来操作计算“纵向求平均值”。
师:也就是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吧?
生:对!
师:掌声表扬他!这位同学很聪明,我们跟着他一起来利用“纵向求平均值”求出各科平均分吧!
生:好!
集体练习“纵向求平均值”求各科平均分,核对答案:(表格5)
师:根据大家计算的结果,请看,我们全班的语文、数学平均分小数点后有很多位小数,在实际中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位小数,一般保留到两位小数就足够了,同学们都在数学中学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保留,但老师也觉得麻烦,这项工作能不能交给电脑去做啊?
生:也许可以吧。
师:答案是肯定可以的,怎样操作,现在老师想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让老师教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生:让我们自己找答案吧!
师:好!老师尊重大家的意见,方法就在书本的25页的步骤4——6,不过老师可要先提示大家,对小数位数的保留,要逐个单元格来操作,不能一起来的。
学生集体练习“保留小数位数”。
师:刚才同学们都在计算平均数,现在请看“五(2)总分成绩统计表”
(表格6)
师:要我们计算什么?
生:总数。
师:大家能不能举一反三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功能计算出来呢?
生:能!
师:好!既然同学们能够,我就不多说了,一起来算出总分吧!
学生尝试练习操作“横向求和”、“纵向求和”。完后,集体核对。
(四)分享收获,总结提高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①:我学会的利用表格计算的功能很快地并且准确地计算平均数和总数;
生②:我还学会了利用表格计算公式保留平均数小数点后面的小数位数;
生③:我今天收获很大,我可以利用今天学到求平均数和总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可以帮助我计算班级同学的学科考试成绩的总分和平均分等等。
师:对!说得很好! 我们今天掌握的技能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好!现在是我们大象伸手的时候了。
(五)拓展延伸,服务生活
出示“亚运练习题一”(表格7)和“亚运练习题二” (表格8)
                    (表格7)
                     (表格8)
师:同学们,我们掌握了表格数据计算这么好的一手本领,就要好好运用到生活中去,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10月29日。
师:离广州亚运会开幕还有几天?
生: 14天。
师:我们身为广州人就要为广州亚运出一份力,让我们把今天学到的本领为亚运服务吧!
由于下课铃已响了,所以拓展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三、谈“启迪·探索·发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作为“郑贤教师工作室”成员开展教学交流的一节公开研讨课。由于本人精心设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从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尝试操作→归纳小结→拓展练习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同时也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启迪、探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新知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帮扶带教,而是为学生设置悬念、创造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新知,在拓展的空间里发展能力,正真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为了追求完美,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课后听取多位教学骨干教师和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经过他们的点评后,自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自己的独特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总结如下:
优点:
1、新课引入新颖、有吸引力。让学生亲身感受用笔算、计算器和计算机的表格数据计算等方法,对比计算的快慢来引出新课内容,如此的新课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突出本课的主题。
2、课堂调控处理得当。每次讲授知识点,或让学生演示的时候,都先让全班学生稳定情绪后才开始,这样做,既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又达到让学生把新知掌握好。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整节课的新知学习,不是教师先讲解或示范,而是先要求学生看书、分析、讨论,然后让他们自主尝试操作,最后归纳方法与步骤。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4、练习题设计有特色。练习的数量足够,每一项的内容都涉及到;有层次,先容易,后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练习融入生活,练习的内容都是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5、体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练习是分小组的形式展开,先完成的学生帮助没有完成的小组伙伴,既体现合作的优势,又减轻教师的负担。
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过多,以致时间不够,超时几分钟。
2、学科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个别教学环节显得有点罗嗦。如:“鼠标单击第二行的第二格,然后按着左键拖至第三行的第九格”应改为“用鼠标选定第二行第二格至第三行第九格”等。
3、练习题:“计算全班学生各科平均分”的表格太长了,学生操作时,鼠标拖曳选定其内容有点困难,以致个别学生出现错误。本题可截选十个学生的成绩作为练习的内容,方面学生计算。
4、表扬语句不到位,如:学生做得好,好在哪里,没有抓住关键词语作出恰到好处的评价表扬。
5、课件的字体小了一点,后面的学生看起来有点困难。
经过这节公开研讨课,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课堂驾驭能力在哪一个层次上,特别是专家、领导指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是自己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展望今后的教学生涯,明确了以下几点努力方向:
1、训练自己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特别是异地教学,教学设计过程也随之而改变。这样一来就需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强加在当时的课堂上,否则会出现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等。正如郑贤老师所说的“该刹车时就应该刹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客观还是主观原因,造成教学上的一个环节不够时间,就要当机立断地“化简”处理,或合并到下一环节上,不能因此失彼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因受客观因素影响最多,所以要不断提醒自己,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力求完整、完善、完美!
2、加强学科语言的训练,确保准确、精炼。本人上了很多公开课与示范课,参与听课的专家或学科教研员对我的评价里,其中有一条就是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或不到位。专家的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语言上的缺陷,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每说一句话都要预先想好,千万不能啰嗦,力求准确、精炼,并且在此基础上,追求富有感染力,多用激励性语言。
3、备课、上课都要以学生为主。即不管是教学的预案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实施当中,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根据不同的学生或学生的不同反应,随机应变地给予不同的实施方法。要求自己在备课时多备几套“学案”,以便随时应对课堂教学的变换。
4、课堂上,认真聆听学生的提问与作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回想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时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或为了在课堂上不要出现分岔,打乱教学进程,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反应。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作出细致的回应,这样会打击学生的求知欲。在今后,要特定为学生开设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发言,并且在学生说错时,一定要加以纠正,不能让学生一直错下去。
在以后教学中,本人需要改正的缺点也许还有很多,有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克服、修正。也因为有不足、有改正,才会有成长,这正是我追寻飞越的梦想!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6:4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袁飞华
我的教学风格
说来实是惭愧,自己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这么多年了,从没有考虑过教学风格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那是教育家才能达得到的层次。这次应省里学习的要求写一篇文章,我才细细地去想这个问题。
教学风格是什么?教学风格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喜欢旁敲侧击不断启发;有的教师喜欢开门见山拔云见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九鼎,如同知识的化身让学生默然叹服;有的教师是和风细雨,如同朋友般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有的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的老师的课堂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平常我听其他老师的课,常常被他们的精彩之处打动,在教学中总是想将他们的优点集于一身,最终却做不到,我想教学没有好坏风格之分,只有高低之妙,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是与其个人性格有关,二是与其个人际遇有关,三是与其个人知识素养有关,只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发展,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都是好的。
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才适合我?回顾我从教十多年走过的路,从初出茅庐的稚嫩与清涩,经过了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努力,到现在的一种平和与成熟,我不知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但依稀记得是朋友或是同事告诉我的一些事:“某某的孩子很喜欢你的课,甚至在家里学着你的语气与模样在表演,某某同学很欣赏你的课,在很多篇日记中写到你的课堂,写你讲的话……”我沉下心来思考:如果这种影响算是风格的话,那么我是一直在我的教学中尝试追求着一种“民主平等,简约风趣、思想自由”的风格。
一、民主平等
我喜欢坐在孩子中间,而不是站着,站着产生高度,坐着保持一种平等。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不怕被学生反驳,因为我觉得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不论是语文老师还是信息老师,不管是做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我都力求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因为所有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教学相长,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知识是心灵之间的碰撞,是矛盾的消除。
在我的眼里,从来没有优秀生和差生的区别,也从来不去区分好学生与坏孩子,我认为现在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表现的侧面,不能对一个孩子轻易地下“好”或“不好”的结论,尤其是当我从教学语文转到教学信息技术之后,我更加认同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到孩子的创造力不仅是表现在单一方面的。在课堂上,我除了讲授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外,最重要的事情是鼓励每一个人讲,让学生展现,与学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以高高在上的老师自居,低下身来,侧过耳去,走到他们中间,与前后左右的孩子一起说,一起乐,一起听,与学生进行最自由的最真实的对话,肯定每一个人的努力,往往在这种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会激荡起绚丽的浪花。
我在教学Logo程序设计的《认识小海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小海龟,然后我和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做转身、后退、前进、转圈等动作,然后提问:“你希望小海龟能够做什么动作呢?”这样轻松导入新课。在观赛程序的界面时,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发现都予以肯定,力图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后面的一系列命令时,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教学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最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学习不感觉有压力,当学生不希望有作业时,我便尽最大方法不安排,所以每当上信息课时,学生总是很兴奋。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近你时,会亲近你所教的学科,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好你这一门课。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拿出真正的民主与平等的情怀。
二、简约风趣
我喜欢追索事物的核心本质,因为很多复杂的行为背后都是极其简单的原因。达芬奇说:“简约是最终的成熟。”我追求简约化的课堂教学,不喜欢闹哄哄的皆大欢喜的教学课堂,我认为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凸显朴实的品格,彰显简约之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我追求魏书生老师说的“老师一堂课最多讲10分钟”的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教学环节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梳理教材中最核心的内容,教学过程要突出学习的主干。如在《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九课 “修改文章中的错误”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激趣导入;2、发现错误;3、解决问题;4、总结评比。重点放在后面两个环节的练习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在交流总结中展示自已的作品,自己的方法,达到一起分享,快乐共赢的目的。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我希望我的教学追求能影响学生,他们也能明白简约其实不简单的道理,与此同时,在抓住本质的过程中,我也努力以一种风趣委婉的方式进行,不至于太直接和赤裸裸。
在课堂上,我经常从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出发,通过有趣的问题、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导入新课,唤醒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力争以诙谐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气甚至故意以一种怪调来说明问题、阐明道理;总是把一些问题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形成反差,达到目的;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三、思想自由
老师能够吸引学生有很多原因,年轻、幽默、讲课好、会管理、爱他们、教学成绩突出,甚至是形体美、会打扮等,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喜欢某一教师的因素,进而由喜欢到崇拜!
但我更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世间万千事物,芸芸众生,多少人和事都在历史的长河里泥沙俱下,烟消云散,唯独漂泊的思想和灵魂生生不息。有思想的老师,会让我们自己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品味,使我们从琐屑、无聊、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有思想的老师,会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的老师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
长期受应试导向的影响,评价学生学习往往是以分数为衡量的尺度,学生忙于应付各门学科繁重的作业,没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的问题意识淡化。我喜欢在上课时问:“还有其它想法吗?”,“你认为这一定正确吗?”曾经在上《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对晏子的尊重谈到应对自己的人生的应如何尊重进行思考,还从当时政治与战争的角度,提出你如何评价楚王?楚王的想法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在上信息技术中的《美化EXECLA表格》一课时,我提出让学生自己寻找能够代表各城市形象的图片,并说说选择的理由。在课堂上我喜欢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来反驳自己的其它同学,也喜欢在教学参考书之外去挖掘“故事外的故事”,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构建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魅力,能吸引学生老师,首先应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爱国,爱家的人,是一个性情中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读书、学习和思考,老师要不断积累专业及其他领域的知识,才可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不可预测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以最好的方法解决每天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我个人教学的主要特点大致就是以上三点,风格即人格,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走向深入,我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突破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才能日趋完善,才能够在教学的漫漫求索之中奋然前行,相信有一天,能秀出我的风采!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7:15 | 只看该作者
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李四方教育日志
疏密相间   亦巧亦拙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李四方
    我的教学风格的主题是“疏密相间,亦巧亦拙”。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我的探索历程;二是我的课堂实录;三是自我反思。
一、我的探索历程阴差阳错,爱上语文
    还记得2009年的高中毕业10周年同学聚会,当我说出我现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同学的惊讶神态,当我再补充我是个“语文教师”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更不可思议了。是啊,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居然会走上“教师”这条道路,并且还教着我曾最厌恶的“语文”,且还能教出点小小成绩。
    我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相关的人员。4岁时,我就被无暇照顾我的父母送入了小学读一年级,在与比我大两三岁的孩童一起玩耍时,受尽欺负。周末我的父母经常去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把我一个人反琐在家中,让我自己读那些小人书。也许童年太过孤独,让我小小的心里就立下了“坚决不做老师”的宏伟大志。也正得益童年的孤独,我小学就读完了父母的大学课本,还将唐诗宋词也翻了个遍。还曾在家翻着《辞海》为自己改名,因为觉得父亲为我取的名字实在太老土。
    也许是当时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常常会爆出几个还没学过的精彩词语,所以老师很喜欢让我回答问题,特别是有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老师还让我代表学校去参加作文比赛,二年级的我获得了镇里的一等奖,市里的一等奖。记得当时父母很多朋友纷纷前来祝贺,直说我的文章绝不象出自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手,倒象小学毕业生的写法了。父母很开心,买了很多书奖励我,还送了一个刻有我名字和生肖的装饰品给我,至今这个东西还被我小心的保存着。因初尝胜果,我更加爱上看书了。后又参加过很多次比赛,都获得很好的名次。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我的语文居然获得了满分,这让我着实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喜欢语文,可初中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那时,市里要举行征文比赛,并且要推选“市写作新星”。我认认真真地准备了一首诗歌参加比赛,那时,我觉得一个初一的孩子能写出一首诗简直是天才。可最终发现被学校送到市里获得一等奖的诗歌署名居然不是我了,只是那个跟我推敲了几个词的同桌了,且人家还被评上了“市写作新星”。我没有去找老师,也没有告诉父母,只是再也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此,我几乎没有认真听过一堂语文课,我的语文课堂都是自己偷偷地看小说,也没有参加任何作文比赛了,我的语文成绩也一落千丈。或许,在父母的眼中,我简直就是那个“方仲永”的翻版。
    对语文失去兴趣后,我突然的爱上了数学。我疯狂地学数学,每次测试,我的数学成绩几乎都在全年级第一名,这样的好运一直延续到高考。而为了当上律师,我把自己逼成了李阳,每天都是带着耳塞听着英语入睡的,甚至梦话都是用英语爆出来的。仗着成绩不错,我的高考志愿只填了“西南政法大学”,其余均为空白。谁知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与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只被一所师范大学的英语系录取。或许失去理想,一时就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在人人都挤着去英语系的时候,我让母亲将我转到中文系。大学四年,我几乎都泡在图书馆看小说,一年一年很快就混到了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时,大家都在忙着找工作,我却窝在图书馆等家人帮我安排工作。那一年,非典爆发,来招聘的单位前所未有的少,工作出乎意料地难找。当广东吴川市教育局和人事局及学校的领导去学校招聘的时候,两个大学同学来征求我的意见,问她们该不该去签约。我说骑驴找马,先签了吧,有好的再换。她们说,如果你跟我们一起签约,我们就签。当时觉得如果大学毕业后还能和她们经常在一起,并且还能经常看到海,骨子中浪漫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爽快地将推荐表中家人帮我签好的单位给划去了,直接与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签约了。而她们,也当即与吴川市第三中学签约。2003年那个夏天,我们就这么轻易地定下了自己的未来。
    那年夏天,阴差阳错,我走进了吴川市第一中学。当从一个大都市来到一个小城镇,当看着安排的宿舍居然是个筒子楼,当周围人的言语我怎么也听不懂,当可口的饭菜只能在梦中品尝时,我的眼泪一次次地滴落下来。孤独、委屈,又加上工作的压力,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特别当第一次领到工资,看到一个月仅566块工资,还不够我的生活费时,我惆怅,我哀怨,我愤懑,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太不成正比了。第二天我们第一批外省来的6个老师同时罢课了,在宿舍美美地做了顿火锅吃了。但那天晚上,班上许多学生以为我生病了,相约来宿舍看我,带来了他们自家树上的香蕉,自家做的田艾以及卡片。从卡片上那多少有些潦草的字体上,我知道了,他们喜欢我,喜欢我这个自由浪漫、激情洋溢、微笑荡漾的年轻女老师。虽然我的课堂吊儿郎当,改作业也不够认真,对他们也不够细心,当他们居然如此想念我,如此挂念我,才一日不上课,居然着急的跑来宿舍探望我。
    那一刻,我知道,我或许有很多很多理由可以不教了,也有很多很多理由收拾包袱回家,但我知道,是学生们的眼神,那种牵挂我的眼神打动了我,也留下了我的脚步。
    接着学校开始举行推门听课,那天我记得睡过了头,上课前十分钟,检查组人员已在办公室等着听我的课,一位副校长发现我还没来,赶紧给我打电话,我急忙起床,连洗漱都顾不上就急忙赶去上课了。那天我上《我愿意是急流》这一课,还记得那天我临时想到以西方婚誓里的“我愿意”为导入,还记得因为紧张将“常春藤”误写为“长春藤”,还记得学生课后取笑我紧张地满脸通红。更难忘的是下课时前来听课的老师那充满赞许的目光,这目光使我终生难忘。课后,副校长找到了我,表扬了我的课,还激励我说,只要我好好努力,把教师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鼓励是最大的教育。副校长的话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干,坚持干下去,干出点成绩。或许,这是我再次爱上语文的开端。
    自从那一次听课后,很多老师都说我的课上的很好,很有语文味,觉得听我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总是激情洋溢,总能看见一个个性化的我。而我也一次次地接受学校给予的公开课任务。每个人在听多了表扬之后总会有点飘飘然,我也不例外,我总是认真地琢磨自己上课要说的的每一句话,将程序导演得近乎完美。但那一次却让我绊了一下脚,记得04年学校要举行优质课比赛,而语文学科仅两个名额入赛,我们备课组只有一个名额。我和另外一位老师都报名了,于是科组长让我们两个先举行一场预赛。我和那个老师都上了一场预赛课,当时我上的是《我有一个梦想》,而那老师上的是《剃光头发微》,我们两个都准备得很认真,预赛也很成功。我满以为最终会是我入围,因为听课老师评价我的课堂更让学生所喜爱,更具特色。可最终,科组长选了那一位老师,他给我的理由是,我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是很浓,教师也演绎得很成功,激情也很饱满,可教师的光彩太亮丽了,突显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最后,他给了我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时,教师也要懂得让出舞台啊。尽管当时年轻,心里多少有点委屈,但是仔细想想,自己确确实实有点误入歧途了,我将课堂当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在课堂上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我一个劲地在舞台上旋转,却忘了原来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角。于是,我开始试着在课堂上纠正自己的主体意识,试着放开双手,让出舞台,让自己变“拙”一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去思维,让学生也成为开在课堂上的一朵奇葩。
    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我再一次接受了学校开放日的推荐课任务,我上的《<琵琶行>并序》,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找了大量关于白居易的诗,后来在听音乐的时候灵感一现,忽然想到音乐中何尝不是埋藏着一个人的人生啊,音乐又何尝不是人生命运的写照啊。于是,我大胆地以音乐作为主题,让学生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自主研习描写音乐的手法,同时又串入琵琶女及诗人的人生,让学生在感悟人生的时候得到情感的熏染。这一节课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许,都认为教师上得很活,也上得很新,既能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水平,同时课文设计很巧妙,该“疏”则“疏”,该“密”则“密”,也如音乐一般给人给美妙遐想,一时间好评如潮。因在这次公开课锻炼中有所感悟与提升,由此起,我有意识地琢磨起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开始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充实课堂,懂得在课堂与学生平等、和谐交流,懂得在课堂中“巧拙相合”,开始体会到课堂的美与乐,慢慢修正以往的课堂缺点,如克服教学目标不完整,过渡语不够吸引学生,板书不够简洁,课件不够美观等一系列缺点。力求课堂做到,大气、和美、温馨、平等、互动、简洁、高效,力求课堂做到“高、大、优”。在这之后,我又多次执教各级公开课,均获得好评,我也因此慢慢在市教学界崭露头角。由此,我也一直认为年轻教师要敢于上公开课或者参加优质课评比等,这种尝试对个人是绝对有益的,对我们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切磋琢磨的过程,为了台上四十分钟,我们也许在台下做了四百分钟的功课,苦思冥想、精益求精,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模拟了很多次课堂环节,但其实每一步都是一个台阶,都孕育着一次提升。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一样需要磨练与升华。
    教学经验的变化,教学思想的成熟,随之带来个人风格的显现,我更加爱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学科了,也更热衷于教书这一份朴实的工作了,同时也收获到了一点点成功的喜悦。2006、2007、2010年三年被评为“市高考先进”,2008年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2009年参加“市骨干班”培训,2010年有幸参加“省骨干培训”。
    有时,回头想想,如果不是那一次的“闹情绪”,或许到今天我仍在不死不活地混在教师队伍中,不会由衷地爱上语文;如果不是副校长那一番宽容及鼓舞的言语,或许我今天仍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不会真诚地爱上教书;如果不是那一次我无缘参与“优质课”竞赛,或许我的今天还只是用激情在感染学生,或许我不会在教学上多一些深入地思考,也就不会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其实,人生真的需要发现、需要关爱、需要鼓舞、需要引导。只有去发现,才能发现自己如此重要;只有关爱和鼓舞,才能给别人前进的动力及信心;只有引导,我们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庆幸,这些,我都拥有,才让我的今天如此丰富且美丽。
二、我的课堂实录:《雨霖铃》
◇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
◇授课教师: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李四方
◇授课班级: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高一(37)班
◇授课时间:2011年4月14日上午第二节
    师: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离情别恨。而人生中的别离往往能触发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作,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师:学习诗词,要讲究诵读。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词。
    生:读词。  
    师:同学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1:有个字音读错了,噎读yē,不读yān。
    师:这个同学听得很仔细,噎读yē。
    生2:我觉得他有些地方断句不大好。如“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不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恩,不错,这位同学的节奏掌握得很好。
    生3:他没有读出感情来,感觉没有将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给读出来。  
    师:哦,那你也大家示范一下。
    生3:读词。
    大家鼓掌。
    师:哦,大家都鼓掌了,说明你读得很不错,读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依依缠绵之情。 那么,文章的基调应该是?
    生:悲。
    师:很好!我们已经把握了词的基调。我们一起来配乐读一遍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用悲切低缓的语调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师生:读词。
    师:读了词,初步感受到离别的心痛。想知道作者究竟有多么不情愿离别,了解作者的离情有多么深刻,让我们一起研习这首词。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自读课文,看看本词中有几处景语呢?
    生自读课文。
    生4:三处。
    师:哪三处?
    生4:分别是上阕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那么我们先找出三处景物的意象,然后在大脑中组合成画面。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大家首先向同组同学描绘你大脑中的画面,然后组内推荐一名描绘较好的同学向大家描绘。
    生:合作讨论。
    师:好,第一组先来,推荐了谁?
    生:林道辉。
    林道辉:这一处用了“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我描绘的画面是: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仍未散开,秋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让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凄苦,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泪眼婆娑,执手话别,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
    师:真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西方人在分别时常以拥抱、亲吻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而东方人却用一种真实的沉默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这种表达方式看来很平稳,但实际上更动人情怀,更令人有回想余地。这种方式不仅含蓄,更加深沉!
    生:这一处用了“烟波、暮蔼、楚天”三个意象。我想象的画面是: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江面,江上一层层的灰蒙蒙的雾气不断升腾。远处山色朦胧,楚天阔远,前途迷茫,心内忧伤。
    师:好一种动人心肺的感伤,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心醉神伤。第三组接着来。
    生:这一处用了“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我想象的画面是:料想到别后的自己只能与酒为伴,借酒消愁,在拂晓酒醒之时,正于杨柳岸,晓风拂身,天际一轮黯淡的残月。想到此时的孤独,之后的良辰也将因无人陪伴而虚设,满腹的话语因无人倾诉而徒增伤感。
    师:李商隐有云:“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来离别确实令人感伤。读了此词,大家的联想很丰富。那么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呢?
    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而蝉儿若断若续的哀吟声,往往与人凄凉的心境相联系。所以开篇还未曾写别离,却用蝉声的“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感染我们,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的气氛,给全诗奠定了一个凄凉的离别基调。
    生:长亭是古人送别之地,李叔同词有“长亭外,古道边”,用长亭这一意象点出送别地点,也勾起读者的送别同感。
    生:骤雨初歇,本欲见太阳,人之心情亦将雨过天晴。可却要与最爱分别,这一种心情如云端跌入谷底,能更好体现作者离别的痛楚。
    生:千里烟波的绵长,如同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惆怅;
    生: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同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
    生:楚地天空的无边无际如同愁绪的无边无际。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都与离别愁丝有关,柳、留谐音,古人送行时往往折柳相送,人们一般用杨柳来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柳依依,清冷的风不时送来离别的话语,伤感别愁又几何,可恨人不能长相守,愿柳丝长,系住别离的情意。
    师:好一派诗意,让我不禁泪湿。
    生:晓风是拂晓的风,又是带着秋意的风,是凄凉冷清的风。从中可以推知诗人别后心境的凄凉,拂晓往往也是行人动身的时刻,所以更能引动离人的愁情。
    生:月亮是孤独悲凉的意境。虽有花好月圆之说,但其清辉没有太阳热烈。“波声荡,冷月无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何况这是“残月”。一个“残”字,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
    生: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词人的心像是被割去了一部分,正如那一弯残月,怎也不圆。
    师:大家都分析得很好,对意象与意境都掌握的很好。那么这些画面都是此时此景吗?
    生:不是,第一处和第二处为此时之景,第三处为想象中的未来之景。
    师:上阕的别时之景为实,下阕的别后之景为虚。那么作者在写景用了什么手法?
    生:虚实结合。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要表达的是离情别绪,却没有直接抒情,而所选取了一些萧瑟、凄凉来传达。作者精心地将最能触动愁情的事物集中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令人感伤的离别画面,令人心醉。那么这种抒情手法是?
    生:情景交融。
    师: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情托景生,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师:情景交融的手法是写景中的常用手法。大家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绘一个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离别场面。
    生:夏日的蝉鸣伴随着热辣辣的太阳光一起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赶走了春天的绵绵细雨,也赶走了快乐的时光,迎来的只是分离前的泪水,一滴一滴地穿透你我的心扉……
    生: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涌上心头。我们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生:……
    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朗读全词,感受中国古典诗词无穷的艺术魅力。
    师生:朗读。
    师: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有企盼他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离别痛苦。下课。
三、自我反思:疏密相间,亦巧亦拙
    从教以来,《雨霖铃》已教授过好几次,而这一次是我最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同学们学得也很开心,听课教师也很认可,这着实让我很欣慰。
    前几次教授《雨霖铃》时,我都是遵循“导入——作者介绍——体裁介绍——分析上阕——分析下阕”这样的模式来设计课堂,尽管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几个小花招,最终落实到课堂的时候总发觉还是自己一个人在跳着独舞,似乎身边也只传来一两声稀稀拉拉的掌声。甚至教完课文,我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词《雨霖铃》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词出发,去爱上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是很纳闷,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让学生喜爱上它,甚至喜爱上课堂、真正参与到课堂的途径。
    这一次,我采取了“疏密相间,亦巧亦拙”的方针,大胆地放开双手,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我先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柳永”的资料,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我所了解的柳永》小随笔,在早读的分享时段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利用各种资料来补充课本的学习,知道了语文学习的知识不限于课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在动的过程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加入写和交流,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设计时,我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寻找到艺术手法,总结出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课外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于写作之中。
    我想,这一节课能如此成功的原因在于教学方式的“疏密相间,亦巧亦拙”。
    我知道,对于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能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或者以读带讲,如点水般,一笔掠过。例如第一板块的朗读,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评,自己去悟,通过这些,学生自然能初步感知全文。第三板块的拓展训练,即在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写一小段落。这就是教学上的所谓的“疏”。我将设计中的第二板块设计为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让自己学生自己品读,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另外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出意象,描绘出意境,从而寻找到艺术手法。这样一步一步地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让学生自己掌握到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这一部分即为教学上的“密”。在这种疏密之间,学生不仅品读了诗词,感染了柳永的离别,同时也在调动自己的离别愁绪。疏密相间,文本得以和谐地整合,宽泛的思路得以有机地统一,学生的自主性得以真正体现。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风采太过亮丽,必定压抑学生的才华展示。而教师一味的变“拙”,那么又无法让学生由崇拜自己从而崇拜上语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该“巧”则“巧”,还要“巧”出特色,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该“拙”则“拙”,懂得适时将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获得满足感,激发学生的成功欲。在这一个课时的安排上,我在语言上尽量“巧妙”,用语言为学生设置一个感伤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理解上去。同时,教学设计的安排又何尝不体现一个教师的“巧”心呢。但在学习课文中,我尽量“拙笨”,“大巧若拙”,将意象、意境的分析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意象、描摹意境的时候有如身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也常常在尝试,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教师的“拙”,真真正正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亦巧亦拙”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自主的、个性的发展。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理念,真正地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
    在设计中体现“疏密相间,亦巧亦拙”这种风格时,对教师的课堂驾御能力确实是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有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爱心等等。实践依然继续,追求永无止境,愿努力求索,锤炼出自己真正的独特风格。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7:4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林建深
关注生命 励志人生
--我的教学风格

1. 我的成长历程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说句实话,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加入教师行列。我读英语专业也可以说是半路出家。那时候,从初一开始学校才开设英语课,虽然从初中开始我的英语成绩就比较好,当然,这只是在就读学校和同级学生比较,我选择英语专业也只是在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那时候,报考英语专业必须加试口语和听力,我们十四位考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于1995年7月15日到惠州大学参加复试,我平时几乎没接触口语和听力,结果也是差强人意。后来我于7月20日作了一首词来记录这次考试:
点绛唇
记七月十五日复试英语
大雨倾盆,师生三五赴惠城。仓促上阵,怨声共叹声。  懒拭征尘,辗转到三更。堪叹那,西湖美景,都嫁与东风!
高考后,我被韩山师范学院录取,进入英语系学习英语教育专业,四年的专业学习,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有提高,但是跟班里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从初一开始接触英语,到高中毕业,我所学的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口语和听力几乎没练过,只是到了大学才有专门训练。毕竟起点低,不可同日而语。大三和大四本来是要选修法语的,法语书都发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改成了选修日语。这么多年过去了,日语基本上忘光了,只记得几句日常用语,还有那首出名的日本民歌《北国の春》。语言是要用的,没有用到当然很容易就忘记了。
1999年大学毕业,我回到高中母校—─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教书。参加工作十二年来,我多年担任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英语老师短缺。这段时间,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埋怨过,气馁过,也消沉过,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教书,我在教书中逐渐找到了乐趣。迄今为止,我已带了六届高三,多年的高三教学,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9年,我被学校任命为英语教研组副组长;2010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广东省2010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使我接触到很多教育教学新理念,尤其是刘良华教授、王红教授、许锡良教授等人的讲座,促使我抽出时间来读书,使我开始反思,开始关注一些教育名家,如钱理群、李镇西、李铁芳、朱永新、孔庆东、张文质、肖川、苏霍姆林斯基等,也开始了我的博客之旅。2010年,我被评为陆丰市高中英语优秀学科带头人。
2.我的课堂教学
在2010年之前,我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主,主要传授语言知识。曾经有一段时间,刚从事教师工作那几年,虽然我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但是,由于教学任务重,常常超负荷工作,再者,教学经验不足,我任教的班级里面,学生常常会到学校领导那里反映,要求换老师,这使我很痛苦。然而,痛定思痛,我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始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之所需。在教学中,我会和学生讲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验,和学生分享我的人生体验,学生也逐渐地接纳了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也。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开始尝试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我开始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教育教学电影、视频、励志短片,和学生一起,先后观看了《杜子华英语成功学》、《作文的内功》(孔庆东)、《我和世界不一样》(力克.胡哲)、《三个傻瓜》、《草房子》、《高三》、《老男孩》等,这种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前仅仅依靠教材教学的模式,学生很喜欢,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久前,学校政治组的陈老师问我:“听说你给班里的学生播放了励志片《高三》?我班的学生也很想看。”我把视频拷给了她。
3.我的反思
(1)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
(2)教师的教学,不能只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
(3)教师要学会自我总结和反思,做反思型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最后,我想引用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提出的一个观点作为我的努力方向:“很多人都应该努力在一个很小的职业中做出更大一点的格局。” (引自《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8:1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vivien

站在这个三尺讲台已经十年了,可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新人一样,十年前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天还历历在目。在这十年间,我对工作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有过苦恼,有过彷徨,也有过欢笑,经历了许多的磨练、实践、尝试,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而不断的进修学习,又使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同时也获得不少的荣誉。

短短十年,要说形成教学风格,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层次,但是,每个老师在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教学特点总结如下:

1.    具有“亲和力”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学得比较“主观”,只有具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他们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满意的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但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虽然我也会在作业和练习方面对他们严格要求,但是我的英语课堂始终是很和谐融洽,民主平等,愉悦爽心,甚至是谈笑风生的。所以,我所有的学生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是用我的英文名(Vivien)来称呼我,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我与学生的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2.    具有丰富的“身体语言”

教书十年来,在与学生的相处和教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我的肢体语言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在课堂上,我有着丰富的手势语和神态语。比如,有一个学生在英语会话中告诉我他明天要去参加运动会的一项比赛,我就会对他笔出一个“V”字状,来表示“祝你成功”。学生心领神会,也倍受鼓舞。而且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我经常竖起大拇指表示“How great you are!”。另外,我也很注重我的神态语,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最灵敏、最复杂、最微妙的一张“气象图”,是教学中非常丰富的信息源,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试想,如果学生天天面对的是老师那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脸,势必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学生面对的是老师发自内心的亲切、和蔼、信心十足的脸,学生则会感受到老师的热爱与信赖,亲切与真诚,必定会精神焕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很注重自己的眼神和微笑,在课堂上,我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察言观色,审视、洞悉学生的眼神,以便于及时扑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和进度。如果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目光散射,交头接耳或无精打采的现象,这表明他们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我会用眼神及时提醒他,尽可能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如果有个学生在做小动作,我带有责备的眼神就足以引起他的注意。这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
     而微笑是我最常用的法宝。学生问问题时,如果老师微笑着回答,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然、不拘束。如果学生回答错了问题,老师微笑着摇摇头,就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无论如何,我都是都微笑着走向讲台,用真诚的心去面对那一张张纯真可爱的脸庞、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3.    具有一颗“童心”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身处学生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有一颗童心与学生的心相映。作为教师,不可总是高高在上,不可端着一副“传道解惑”的架式,要“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虽然我也已已经步入中年,可我依然具备“童心”——在教学和班务管理中,我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我觉得,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有了爱心才能滋润童心。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李绚丽教育日志
                                  教书育人,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高考的指挥棒使很多高中生沉浸在考试的压力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一直认为高考不是学生唯一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目的。只要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以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教书育人,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我教育学生的三大原则是:第一、快乐每一天。因为快乐也一天,不快乐也一天,为什么不快乐每一天?快乐不仅对身体、学习有利,而且能感染身边的人。第二、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搞好学习,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第三、努力学习。因为有一技之长或更多的技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价值。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热心的听众、谈得来的朋友。我相信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我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通过课前课后的谈话,电话、短信、书信的交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学困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与鼓励、表扬。对于学生的缺点,我很注意讲究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批评其实是对他们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例如,有几个学生不努力学习,我就天天找他们谈心。和他们谈学习目的,谈学习方法,谈未来的生活,谈为人父母的艰辛,谈他们熟悉的同学的学习等等。他们都是高中生,能理解我的苦心,谈话几次后,他们再也不敢偷懒了。
    二、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我始终认为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育人重于教书。我不满足于把课本的内容单纯地传授给学生,我喜欢挖掘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例如,学习高一第一课Anne’ best friend 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能从Anne的身上学到什么?他们给我的答案是: Anne的乐观精神、以苦为乐、坚强、聪明等等。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应该想想Anne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快乐面对、认真写日记,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学好英语的。请记住:小溪只有在不平处才有动人的浪花。
我常常利用英语课堂,用我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地在教书育人,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思想品德优秀,乐观向上。有些学生没能如愿考上大学,但在社会大学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打工也能过得很快乐。同时,我发现我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总在年级组中名列前茅,我相信这是快乐学习的效果。
    每逢节日、假期,我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留学的学生的问候和祝福。在和他们的亲切交流中,我享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学会了进一步思考以后的教学。我们教师应尽力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不同层次的有用人才。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9:0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zjlpp
我的教学风格
湛江市第七小学  李萍平
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下:
1.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探索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能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学生能大胆质疑,积极发言,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还能遵循少告诉学生,多让学生思考的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学生学习了敌人凭借天险向红军疯狂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一部分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的“飞”与课题中的“飞”意思一样吗?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但没有急于做出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观察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不一会儿学生就理解了“飞过来”中的“飞”的意思。学生还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如红军为什么能“飞”过来?“飞”字说明了什么?在深入的探索中,学生道出了自己的见解:红军真神,比鸟儿更棒,没有翅膀竟能“飞”过泸定桥,我真佩服红军战士的神勇。至此不难发现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红军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还有在教学《争吵》最后一段,父亲对“我”进行教育时,一名学生提出“老师最后一段可以不要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大家展开讨论,从多角度去思考。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辩和老师的及时点拨,同学们都明白了作者写最后一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中心,使读者深受教益,终身难忘。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像这些留给学生探索空间的教学案例在我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
2、注重推荐各种课外读物,丰富学生底蕴。
叶圣 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1)根据文章体裁推荐课外读物
我在教学生掌握某一体裁的文章后,便会向学生推荐同一类型的课外读物,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了《忆江南》后,向学生推荐唐宋的一些词作品;学习了《太阳》后,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
(2)根据文章作者推荐课外读物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拓展课文本身的内涵,在学生学习了某个作者的一篇文章后,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该作者的作品内容、创作风格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便向学生推荐该作者的一系列文章。如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披挂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相信无论是谁读过这篇文章都会被这头大象所感动。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几个重点场面的评讲,使学生们为之动容。看到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情景,我又趁热打铁地向他们介绍沈石溪的作品《第七条猎狗》《狼王梦》,学生们听了热情高涨,纷纷去书店购买作品,并以读这些作品为乐。又如学完《少年闰土》后,我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阿Q正传》;学习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后,推荐普希金的童话作品;学习了《养花》后,介绍学生读老舍的相关文章。
(3)根据课文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学生在学习某一文章时,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一知半解,这时老师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为了突破“作者只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这个难点,出示了《周总理的一天》这份阅读材料,上面列举了周总理每一天每个时间段的作息情况,学生读后,难点不攻而破。
3、运用赏识教育,让树立学生自信。
①丘吉尔所言:“你想把他培养成什么样优秀的人,你就怎样去赞美吧。”
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索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
④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这是我看完《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之8》所摘录下来的四句名人名言。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赞赏教育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注意应用赞赏语言赞美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上,更是不乏赞美之词。如: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会夸赞道:“看××孩子多棒,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孩子读书读得好,我会夸道:“你的朗读多生动,让人入情入境,多像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啊。”孩子文章写得好,我更会夸道:“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几乎用不着修改。”“你能引用学过的古诗和名言佳句,棒!”“对春景的描写不亚于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你的想象真丰富,有诗一样的语气,让人身临其境,老师为你感到自豪。”
正因为我用欣赏的眼光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去赞美他们的每一点成功,所以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让我们多关注学生,赞美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转化积极向上的动力,燃起学生的希望之火,唤起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有美好的前程。一句话,赞美——教育的一剂良药。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09:4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Lucy
让学生“动起来”——我的教学风格
    我的教学风格的主题是“让学生动起来”。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我的教学风格;二是我的教学案例;三是我的反思。
      一、口动、行动、心动   我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的三个关系中——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比较注重对“学生”作用的调动和发挥,同时也关切“文本”所能起到的限定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人是能动的,书本是刻板的,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既让学生习得语言,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我实践的办法是:让学生动起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劳动人民”,转变以前的“讲课”教学行为方式,形成我自己的“做课”特点,课堂上,教师是高屋建瓴的指指点点,学生是忙里忙外的兢兢业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取得了进步,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同步得到了成长。
1、以读为本——口动
我国古代的汉语学习经验总结为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对于语言的学习,特别是汉语这种特殊的表意的图式文字的学习,首先应该是对字音的学习的掌握,然后才是字形和字义的学习。以前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在汉字识字教学环节中按照音形义学习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根据我本人的浅陋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展开也是从读音开始,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书声琅琅是其最大的特点。
我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三个“读”的教学原则:先读后讲,不读不讲,边读边讲,尽量组织学生投入的进行读书,在书声中展开教学活动。
动脑先动口,读书识字。我在每一堂新授课上,都让学生在一到两遍的朗读中,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即阅读的基础问题。比如古诗《菊花》的教学,学生对于古汉语单音节词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因为学生习惯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为主的理解方式,对以单音节词为主组成部分的古诗学习,学生会习惯性的把词语配搭起来进行推敲理解,这样反而无形中造成的理解障碍。所以要通过恰当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初步认识古诗的句式特点,尝试以“字”为意义单位的理解方法,从而读懂每个字,读通句子,为理解内容大好基础。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我还特意强调老师的带读和集体的齐读,在读通顺之后才让学生自由朗读。“先规范,后创造”。
多种方法读,读懂内容。例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课文描写“潮来时”长句比较多,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先反复朗读,让学生断好句,不至于产生歧义;然后学生小组朗读,相互比较和揣摩较好的读书方法,提高朗读水平;接着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想象和理解句子表达的意境;最后,分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读,用声情并茂的形式把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壮观景象表达出来,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现出来,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层次。
用心体会读,以声带情。比如在教学《猫》这一课,这是老舍的经典散文,花鸟虫鱼历来是文人的所爱,是情感丰富的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是对生命的真心赞歌。这种情感,不是用讲授法讲课能讲得明白的,也不是讨论法能论得清楚的。必须指导学生把心放进文章中去,“看”作者之所看,“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才能感受真切的。比如文中的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凭“古怪”一词学生初步的理解是想当然的以为作者不太喜欢猫,但是深入字里行间之后,学生会发现作者是十分喜欢这只有“性格”的猫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学生声声带情读出作者的心声:“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高兴时“温柔可亲”,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听众。
2、实践为根——行动
我们的汉语教学是具有母语学习的天然优势,学习时机无时不有,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如何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庞大的难题。为次,我尝试通过创设“学科活动”的方式增加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机会。
习得和表达是相互相成的,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在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曾有其它学校的教师到我任教的班级进行教学尝试,这个老师几堂课上下来,感觉“苦不堪言”——学生难组织,难管理。因为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动”得厉害,老师没说完,他们想抢着来说了,老师没评价,他们想抢先评价了,总之,学生太活跃了。但是,这其实正是我刻意培养的结果,着重用讲授法上课的,重点抓学生的专心听讲,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着重用实习法上课的,重点在促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即“讲课”和“做课”的巨大差别。
学生要先听后说。我在上语文课时,也强调学生要专心听讲,不过我增加了一个后续要求,听完后,学生要发表意见,同意对方意见也好,说明白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对方意见也好,说清楚理由一二三四。老师的要听,同学的也要专心听,听了就要思考,不能心不在焉,更不能“我没意见”,我发不发表意见比喻为思考力的“抬轿子”和“坐轿子”两种学习的劳动形式,提倡学生大家一起劳动,一起“抬轿子”。
学生要有感就说。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感触、感受、感想,灵感如电石火光,转瞬即逝,学习的这种感觉是很奇妙也很珍贵的,所以我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有感就说,时时参与在教学活动之中。
学生要合作来说。小学生比较年纪很小,思维不严密,逻辑不周密,表达不严谨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鼓励学生合作来说话,可以补充说,可以更正说,也可以具体说。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对同学学习情况的关注和体会,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知易行难,语文学习未尝不是如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尝试如何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创设“小游戏”、“小情景”、“小表演”等形式的课堂学科活动,“先想后说”、“有条理说话”、“看对象说话”的课外实践活动,努力把语文的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沟通起来,结合起来。
3、情感为舟——心动
霍懋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的教学也是这样,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老师的爱的语言是通往学生心海里的小舟。
我每接手一个教学班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建立一个个学生情感档案。哪个学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爱好,在语文学习中有什么优缺点我都一清二楚,甚至哪个学生某个单元测验哪道题做错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都可能记录在档案里了。
我曾教过一个叫做李某莉的学生,这个学生人比较聪明,但是学习不够积极,成绩优而不尖,这是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通病。我利用一次学校的朗读比赛的机会,自己买来了复读机,跟她一起一遍一遍练习比赛内容。从每个字正确的发音练起,训练她字正腔圆的发音吐字;从一个个句子的词组声调练习入手,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从一个个句群的理解和想象为基础,培养她的语感。经过细致而艰苦的朗读训练,李某莉同学朗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她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后来,有一次见到她的母亲,她母亲满怀感激之情说了一句话:“我女儿以前一直不喜欢语文,但是老师你教过之后,她到现在一直十分喜欢语文,在市重点中学都能考到前列的成绩。老师你水平真是高!”我淡然笑了笑,其实,我不是语文教学水平有多高,而是我用心去跟学生一起感受语文、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感情才有语文学习。
二、“自己去吧”   我的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1课《自己去吧》
◇授课班级:韶关市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一年级七班
◇授课时间:2008年11月13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自、已、东、西”4个字,初步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审美情趣。
2、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角色体验,体会“带我去”“自己去”等词所蕴含的情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学习小鸭子和小鹰,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故事导入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动情讲述:小朋友,在低低的山脚下,有一座绿油油的草坡。瞧,草坡上鲜花盛开,多漂亮呀。清清的溪水哗哗地往下流,好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儿。一天早晨,鸭妈妈带着小鸭来到草坡上散步,小鸭子可高兴了。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轻轻地打开书,听老师来讲故事吧!
点评:游戏、活动、故事是低龄段儿童最喜欢的三种学习形式,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儿童的这个年龄特点。同时,教师利用每一个一节,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凭借语境,先从整体上认字。
2、师范读课文,表扬听得认真的孩子,告诉他们会听也是一种本领。
点评:看似不经意一的句话,实则在暗示、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为培养孩子子良好的听说习惯与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情感为舟,老师爱的语言、表扬的语言不仅大大鼓励了孩子,还正确地指引孩子努力的方向。
3、读准课题。
(二)识字读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读书时人坐正,书拿正,眼看正。
2、汇报交流:哪些生字是你的新朋友呢?(屏幕出现整篇课文,学生说一个生字,教师点击鼠标,该生字变红色。)
例:生:“景”是我的新朋友。(鼠标点击“景”,该字变红。)
师:“景”在课文中有个朋友是——
生:风——景
师:对,看清楚拼音,咱们请同学来读读。(多名学生读词语,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
“风景”这个词儿躲在课文的一句话里,你能把这句话读正确吗?(在语境中再次强化“风景”一词的读音,同时不落痕迹地渗透句子的概念。)
……
3、再自由读课文——朗读接力(一人读一句话)。
4、交流故事内容,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新词,如“飞翔”等,教师仔细倾听发言,关注言语质量。)
点评:初读需要时间,更需要过程。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跟文本从容对话,以读为本,一次次的朗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知课文内容。识字教学始终在语境中进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与学词、学句滚动发展。这里的识字不孤立,不单一,与正确朗读课文紧密结合,螺旋上升。每一次交流发言都是孩子语言实践的一次经验,我注重倾听的同时,还注意规范孩子的语言,并引导孩子们学会评价。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过渡:小朋友,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吧。现在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鸭,身边的小伙伴当然就是鸭妈妈喽。(出示背景图)来到清清的小溪边,你们俩在说些什么呢?
1、出示对话,同桌练读。
2、指导学生读好小鸭的话,通过教师的评价进行点拨。
★这只小鸭对妈妈说话多有礼貌啊,还用上了“您”呢!
★瞧你,更会说话了,用了“好吗”在和妈妈商量呢!
3、创设情境,对话中理解“带我去”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师:小鸭小鸭,你为什么要妈妈陪你去啊?自己一个人不敢去吗?
生:妈妈不在身边,我一个人不敢跳进小溪,我怕被大水冲走。
生:没有妈妈在身边保护,我感到害怕。万一来了一条大鳄鱼怎么办?
师:那你快求求妈妈吧。(指导学生读出请求的语气)
4、在师生对话中体悟“自己去”所含的意思。
师:鸭妈妈,鸭妈妈,你不琏小鸭去游泳,是不是不爱他啊?
生:不是,我想让小鸭自己去学本领,老是靠妈妈,长大后就一点本领也没有了。
师:哦,不是妈妈不疼你,不爱你,是妈妈想让你自己去学习本领呢!
……
点评:根据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教师创设童话意境,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角色,教师当鸭妈妈,学生当小鸭子,在平等对话中既读懂了文本,感悟了语言,又隐隐触摸到了文本的思想内涵——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整个过程揉识字、说话、朗读训练于一体,散发着整体的和谐美。通过角色体验、朗读感悟,学生会把自己与文本形象融为一体,从而对文本产生亲和力,感悟到语言的优美,较好地培植了语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创设童话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使语文课焕发生命的活力。
5、故事形式复述课文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啊,鸭妈妈带着小鸭去草坡上散步。看到清清的小溪,小鸭子可高兴了!小鸭说:    鸭妈妈说:    听了妈妈的话后,小鸭“扑通”一声跳下了水,拍拍翅膀,抖抖羽毛,自己学起了游泳。过了几天,——
点评:以讲故事的形式悄无痕迹地引领着孩子们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里的复述律动着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流,比起单纯的背诵要丰满鲜活得多。
6、课中操:小鸭戏水。
点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律动的有机插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消除疲劳,使孩子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这一学科活动的创设安排,让学生在动中情绪得到调节,兴趣再次激活。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三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合作前,教师协助学生分配任务,可一人做鹰妈妈,一人旁白。
2、小组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点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给他们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合作前的指导,有效地防止了合作流于形式。汇报表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多种形式,巩固识字
1、猜字游戏:教师出示全部生字卡片。请一名孩子闭上眼睛,教师任意点一个字,叫这个孩子来猜,直到猜对为止。例如:教师“吗”字,请到的孩子则这样猜:是不是“×”字?如果不是,其余孩子则说:“不是×字”。如果猜对了,则说:“对对对,就是‘×’字”。
2、连线题(复习生字):小动物找家。
点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识字量太大了,孩子们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多种形式让生字重现,反复剌激。猜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又识了几遍字,还浑然不知掉进了老师的“圈套”,连线题的妙用在于引导孩子把生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在新的语境中再次巩固。
(六)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想提醒大家哪些笔画?
2、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己”字:这个“己”字和小鸭有点像,像扁扁的身子。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好看也很不容易呢!
(1)    学生尝试书写。
(2)    挑选优和差两份作业进行评议,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审美情趣。
点评:一年级的课堂上很需要这种扎扎实实的书写指导,观察、比较、仿影都是行这有的方法。细致、到位的生字教学必不可少。
三、精心设计学科活动,追求课堂有效性: 我的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创设了“2+1+1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来尝试实践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本人承担了实验主持人。这个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设计“学科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通过控制教师的“讲”的时间来保障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时间。比如在《自己去吧》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一开课便深深吸引住学生。角色扮演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与文本融为一体,得到最好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讲”千万遍。教学过程的尾声还设计一个学科活动“小鸭戏水”,由于这个时候,学生比较疲劳,注意力很难再集中,精心安排这个课中操旨在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重新调节情绪,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精神完成课堂十分钟的巩固作业,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不断探索新的教法,设计新的学科活动,力求有效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我思考自己的教学生涯,我自己喜欢语文,所以喜欢学习语文,在学习中发现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活动,必须是阅读者个体自己的真切的参与和感悟才是最有价值的,意会与言传同等重要。因此,我在探索在尝试在反思如何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动起来”,从字词的掌握到文本的理解,从语言的习得到生活的实践,从知识的获取到情感的教育,林林总总,最为关键还是学生的辛勤“劳动”,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劳动人民”,让学生辛勤的汗水浇出精彩的硕果。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的语文教学在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仍将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2】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业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Z].2004年2月
【3】       张贵新等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4】       朱能法.新课程2+1+1教学模式.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       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10:1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的教学风格作者:李四方教育日志
疏密相间   亦巧亦拙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李四方
    我的教学风格的主题是“疏密相间,亦巧亦拙”。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我的探索历程;二是我的课堂实录;三是自我反思。
一、我的探索历程阴差阳错,爱上语文
    还记得2009年的高中毕业10周年同学聚会,当我说出我现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同学的惊讶神态,当我再补充我是个“语文教师”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更不可思议了。是啊,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居然会走上“教师”这条道路,并且还教着我曾最厌恶的“语文”,且还能教出点小小成绩。
    我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相关的人员。4岁时,我就被无暇照顾我的父母送入了小学读一年级,在与比我大两三岁的孩童一起玩耍时,受尽欺负。周末我的父母经常去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把我一个人反琐在家中,让我自己读那些小人书。也许童年太过孤独,让我小小的心里就立下了“坚决不做老师”的宏伟大志。也正得益童年的孤独,我小学就读完了父母的大学课本,还将唐诗宋词也翻了个遍。还曾在家翻着《辞海》为自己改名,因为觉得父亲为我取的名字实在太老土。
    也许是当时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常常会爆出几个还没学过的精彩词语,所以老师很喜欢让我回答问题,特别是有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老师还让我代表学校去参加作文比赛,二年级的我获得了镇里的一等奖,市里的一等奖。记得当时父母很多朋友纷纷前来祝贺,直说我的文章绝不象出自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手,倒象小学毕业生的写法了。父母很开心,买了很多书奖励我,还送了一个刻有我名字和生肖的装饰品给我,至今这个东西还被我小心的保存着。因初尝胜果,我更加爱上看书了。后又参加过很多次比赛,都获得很好的名次。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我的语文居然获得了满分,这让我着实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喜欢语文,可初中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那时,市里要举行征文比赛,并且要推选“市写作新星”。我认认真真地准备了一首诗歌参加比赛,那时,我觉得一个初一的孩子能写出一首诗简直是天才。可最终发现被学校送到市里获得一等奖的诗歌署名居然不是我了,只是那个跟我推敲了几个词的同桌了,且人家还被评上了“市写作新星”。我没有去找老师,也没有告诉父母,只是再也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此,我几乎没有认真听过一堂语文课,我的语文课堂都是自己偷偷地看小说,也没有参加任何作文比赛了,我的语文成绩也一落千丈。或许,在父母的眼中,我简直就是那个“方仲永”的翻版。
    对语文失去兴趣后,我突然的爱上了数学。我疯狂地学数学,每次测试,我的数学成绩几乎都在全年级第一名,这样的好运一直延续到高考。而为了当上律师,我把自己逼成了李阳,每天都是带着耳塞听着英语入睡的,甚至梦话都是用英语爆出来的。仗着成绩不错,我的高考志愿只填了“西南政法大学”,其余均为空白。谁知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与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只被一所师范大学的英语系录取。或许失去理想,一时就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在人人都挤着去英语系的时候,我让母亲将我转到中文系。大学四年,我几乎都泡在图书馆看小说,一年一年很快就混到了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时,大家都在忙着找工作,我却窝在图书馆等家人帮我安排工作。那一年,非典爆发,来招聘的单位前所未有的少,工作出乎意料地难找。当广东吴川市教育局和人事局及学校的领导去学校招聘的时候,两个大学同学来征求我的意见,问她们该不该去签约。我说骑驴找马,先签了吧,有好的再换。她们说,如果你跟我们一起签约,我们就签。当时觉得如果大学毕业后还能和她们经常在一起,并且还能经常看到海,骨子中浪漫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爽快地将推荐表中家人帮我签好的单位给划去了,直接与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签约了。而她们,也当即与吴川市第三中学签约。2003年那个夏天,我们就这么轻易地定下了自己的未来。
    那年夏天,阴差阳错,我走进了吴川市第一中学。当从一个大都市来到一个小城镇,当看着安排的宿舍居然是个筒子楼,当周围人的言语我怎么也听不懂,当可口的饭菜只能在梦中品尝时,我的眼泪一次次地滴落下来。孤独、委屈,又加上工作的压力,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特别当第一次领到工资,看到一个月仅566块工资,还不够我的生活费时,我惆怅,我哀怨,我愤懑,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太不成正比了。第二天我们第一批外省来的6个老师同时罢课了,在宿舍美美地做了顿火锅吃了。但那天晚上,班上许多学生以为我生病了,相约来宿舍看我,带来了他们自家树上的香蕉,自家做的田艾以及卡片。从卡片上那多少有些潦草的字体上,我知道了,他们喜欢我,喜欢我这个自由浪漫、激情洋溢、微笑荡漾的年轻女老师。虽然我的课堂吊儿郎当,改作业也不够认真,对他们也不够细心,当他们居然如此想念我,如此挂念我,才一日不上课,居然着急的跑来宿舍探望我。
    那一刻,我知道,我或许有很多很多理由可以不教了,也有很多很多理由收拾包袱回家,但我知道,是学生们的眼神,那种牵挂我的眼神打动了我,也留下了我的脚步。
    接着学校开始举行推门听课,那天我记得睡过了头,上课前十分钟,检查组人员已在办公室等着听我的课,一位副校长发现我还没来,赶紧给我打电话,我急忙起床,连洗漱都顾不上就急忙赶去上课了。那天我上《我愿意是急流》这一课,还记得那天我临时想到以西方婚誓里的“我愿意”为导入,还记得因为紧张将“常春藤”误写为“长春藤”,还记得学生课后取笑我紧张地满脸通红。更难忘的是下课时前来听课的老师那充满赞许的目光,这目光使我终生难忘。课后,副校长找到了我,表扬了我的课,还激励我说,只要我好好努力,把教师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鼓励是最大的教育。副校长的话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干,坚持干下去,干出点成绩。或许,这是我再次爱上语文的开端。
    自从那一次听课后,很多老师都说我的课上的很好,很有语文味,觉得听我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总是激情洋溢,总能看见一个个性化的我。而我也一次次地接受学校给予的公开课任务。每个人在听多了表扬之后总会有点飘飘然,我也不例外,我总是认真地琢磨自己上课要说的的每一句话,将程序导演得近乎完美。但那一次却让我绊了一下脚,记得04年学校要举行优质课比赛,而语文学科仅两个名额入赛,我们备课组只有一个名额。我和另外一位老师都报名了,于是科组长让我们两个先举行一场预赛。我和那个老师都上了一场预赛课,当时我上的是《我有一个梦想》,而那老师上的是《剃光头发微》,我们两个都准备得很认真,预赛也很成功。我满以为最终会是我入围,因为听课老师评价我的课堂更让学生所喜爱,更具特色。可最终,科组长选了那一位老师,他给我的理由是,我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是很浓,教师也演绎得很成功,激情也很饱满,可教师的光彩太亮丽了,突显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最后,他给了我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有时,教师也要懂得让出舞台啊。尽管当时年轻,心里多少有点委屈,但是仔细想想,自己确确实实有点误入歧途了,我将课堂当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在课堂上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我一个劲地在舞台上旋转,却忘了原来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角。于是,我开始试着在课堂上纠正自己的主体意识,试着放开双手,让出舞台,让自己变“拙”一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去思维,让学生也成为开在课堂上的一朵奇葩。
    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我再一次接受了学校开放日的推荐课任务,我上的《<琵琶行>并序》,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找了大量关于白居易的诗,后来在听音乐的时候灵感一现,忽然想到音乐中何尝不是埋藏着一个人的人生啊,音乐又何尝不是人生命运的写照啊。于是,我大胆地以音乐作为主题,让学生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自主研习描写音乐的手法,同时又串入琵琶女及诗人的人生,让学生在感悟人生的时候得到情感的熏染。这一节课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许,都认为教师上得很活,也上得很新,既能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水平,同时课文设计很巧妙,该“疏”则“疏”,该“密”则“密”,也如音乐一般给人给美妙遐想,一时间好评如潮。因在这次公开课锻炼中有所感悟与提升,由此起,我有意识地琢磨起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开始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充实课堂,懂得在课堂与学生平等、和谐交流,懂得在课堂中“巧拙相合”,开始体会到课堂的美与乐,慢慢修正以往的课堂缺点,如克服教学目标不完整,过渡语不够吸引学生,板书不够简洁,课件不够美观等一系列缺点。力求课堂做到,大气、和美、温馨、平等、互动、简洁、高效,力求课堂做到“高、大、优”。在这之后,我又多次执教各级公开课,均获得好评,我也因此慢慢在市教学界崭露头角。由此,我也一直认为年轻教师要敢于上公开课或者参加优质课评比等,这种尝试对个人是绝对有益的,对我们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切磋琢磨的过程,为了台上四十分钟,我们也许在台下做了四百分钟的功课,苦思冥想、精益求精,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模拟了很多次课堂环节,但其实每一步都是一个台阶,都孕育着一次提升。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一样需要磨练与升华。
    教学经验的变化,教学思想的成熟,随之带来个人风格的显现,我更加爱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学科了,也更热衷于教书这一份朴实的工作了,同时也收获到了一点点成功的喜悦。2006、2007、2010年三年被评为“市高考先进”,2008年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2009年参加“市骨干班”培训,2010年有幸参加“省骨干培训”。
    有时,回头想想,如果不是那一次的“闹情绪”,或许到今天我仍在不死不活地混在教师队伍中,不会由衷地爱上语文;如果不是副校长那一番宽容及鼓舞的言语,或许我今天仍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不会真诚地爱上教书;如果不是那一次我无缘参与“优质课”竞赛,或许我的今天还只是用激情在感染学生,或许我不会在教学上多一些深入地思考,也就不会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其实,人生真的需要发现、需要关爱、需要鼓舞、需要引导。只有去发现,才能发现自己如此重要;只有关爱和鼓舞,才能给别人前进的动力及信心;只有引导,我们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庆幸,这些,我都拥有,才让我的今天如此丰富且美丽。
二、我的课堂实录:《雨霖铃》
◇人教版必修四第4课
◇授课教师: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李四方
◇授课班级: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高一(37)班
◇授课时间:2011年4月14日上午第二节
    师: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离情别恨。而人生中的别离往往能触发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作,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师:学习诗词,要讲究诵读。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词。
    生:读词。  
    师:同学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1:有个字音读错了,噎读yē,不读yān。
    师:这个同学听得很仔细,噎读yē。
    生2:我觉得他有些地方断句不大好。如“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不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恩,不错,这位同学的节奏掌握得很好。
    生3:他没有读出感情来,感觉没有将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给读出来。  
    师:哦,那你也大家示范一下。
    生3:读词。
    大家鼓掌。
    师:哦,大家都鼓掌了,说明你读得很不错,读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依依缠绵之情。 那么,文章的基调应该是?
    生:悲。
    师:很好!我们已经把握了词的基调。我们一起来配乐读一遍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用悲切低缓的语调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师生:读词。
    师:读了词,初步感受到离别的心痛。想知道作者究竟有多么不情愿离别,了解作者的离情有多么深刻,让我们一起研习这首词。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自读课文,看看本词中有几处景语呢?
    生自读课文。
    生4:三处。
    师:哪三处?
    生4:分别是上阕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那么我们先找出三处景物的意象,然后在大脑中组合成画面。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大家首先向同组同学描绘你大脑中的画面,然后组内推荐一名描绘较好的同学向大家描绘。
    生:合作讨论。
    师:好,第一组先来,推荐了谁?
    生:林道辉。
    林道辉:这一处用了“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我描绘的画面是: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仍未散开,秋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让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凄苦,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泪眼婆娑,执手话别,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
    师:真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西方人在分别时常以拥抱、亲吻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而东方人却用一种真实的沉默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这种表达方式看来很平稳,但实际上更动人情怀,更令人有回想余地。这种方式不仅含蓄,更加深沉!
    生:这一处用了“烟波、暮蔼、楚天”三个意象。我想象的画面是: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江面,江上一层层的灰蒙蒙的雾气不断升腾。远处山色朦胧,楚天阔远,前途迷茫,心内忧伤。
    师:好一种动人心肺的感伤,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心醉神伤。第三组接着来。
    生:这一处用了“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我想象的画面是:料想到别后的自己只能与酒为伴,借酒消愁,在拂晓酒醒之时,正于杨柳岸,晓风拂身,天际一轮黯淡的残月。想到此时的孤独,之后的良辰也将因无人陪伴而虚设,满腹的话语因无人倾诉而徒增伤感。
    师:李商隐有云:“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来离别确实令人感伤。读了此词,大家的联想很丰富。那么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呢?
    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而蝉儿若断若续的哀吟声,往往与人凄凉的心境相联系。所以开篇还未曾写别离,却用蝉声的“凄凄惨惨戚戚”之感感染我们,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的气氛,给全诗奠定了一个凄凉的离别基调。
    生:长亭是古人送别之地,李叔同词有“长亭外,古道边”,用长亭这一意象点出送别地点,也勾起读者的送别同感。
    生:骤雨初歇,本欲见太阳,人之心情亦将雨过天晴。可却要与最爱分别,这一种心情如云端跌入谷底,能更好体现作者离别的痛楚。
    生:千里烟波的绵长,如同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惆怅;
    生: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同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
    生:楚地天空的无边无际如同愁绪的无边无际。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都与离别愁丝有关,柳、留谐音,古人送行时往往折柳相送,人们一般用杨柳来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柳依依,清冷的风不时送来离别的话语,伤感别愁又几何,可恨人不能长相守,愿柳丝长,系住别离的情意。
    师:好一派诗意,让我不禁泪湿。
    生:晓风是拂晓的风,又是带着秋意的风,是凄凉冷清的风。从中可以推知诗人别后心境的凄凉,拂晓往往也是行人动身的时刻,所以更能引动离人的愁情。
    生:月亮是孤独悲凉的意境。虽有花好月圆之说,但其清辉没有太阳热烈。“波声荡,冷月无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何况这是“残月”。一个“残”字,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
    生: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词人的心像是被割去了一部分,正如那一弯残月,怎也不圆。
    师:大家都分析得很好,对意象与意境都掌握的很好。那么这些画面都是此时此景吗?
    生:不是,第一处和第二处为此时之景,第三处为想象中的未来之景。
    师:上阕的别时之景为实,下阕的别后之景为虚。那么作者在写景用了什么手法?
    生:虚实结合。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要表达的是离情别绪,却没有直接抒情,而所选取了一些萧瑟、凄凉来传达。作者精心地将最能触动愁情的事物集中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令人感伤的离别画面,令人心醉。那么这种抒情手法是?
    生:情景交融。
    师: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情托景生,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师:情景交融的手法是写景中的常用手法。大家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绘一个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离别场面。
    生:夏日的蝉鸣伴随着热辣辣的太阳光一起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赶走了春天的绵绵细雨,也赶走了快乐的时光,迎来的只是分离前的泪水,一滴一滴地穿透你我的心扉……
    生: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涌上心头。我们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生:……
    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朗读全词,感受中国古典诗词无穷的艺术魅力。
    师生:朗读。
    师: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有企盼他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离别痛苦。下课。
三、自我反思:疏密相间,亦巧亦拙
    从教以来,《雨霖铃》已教授过好几次,而这一次是我最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同学们学得也很开心,听课教师也很认可,这着实让我很欣慰。
    前几次教授《雨霖铃》时,我都是遵循“导入——作者介绍——体裁介绍——分析上阕——分析下阕”这样的模式来设计课堂,尽管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几个小花招,最终落实到课堂的时候总发觉还是自己一个人在跳着独舞,似乎身边也只传来一两声稀稀拉拉的掌声。甚至教完课文,我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词《雨霖铃》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词出发,去爱上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是很纳闷,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让学生喜爱上它,甚至喜爱上课堂、真正参与到课堂的途径。
    这一次,我采取了“疏密相间,亦巧亦拙”的方针,大胆地放开双手,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我先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柳永”的资料,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我所了解的柳永》小随笔,在早读的分享时段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利用各种资料来补充课本的学习,知道了语文学习的知识不限于课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在动的过程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加入写和交流,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设计时,我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寻找到艺术手法,总结出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课外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于写作之中。
    我想,这一节课能如此成功的原因在于教学方式的“疏密相间,亦巧亦拙”。
    我知道,对于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能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或者以读带讲,如点水般,一笔掠过。例如第一板块的朗读,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评,自己去悟,通过这些,学生自然能初步感知全文。第三板块的拓展训练,即在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写一小段落。这就是教学上的所谓的“疏”。我将设计中的第二板块设计为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让自己学生自己品读,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另外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出意象,描绘出意境,从而寻找到艺术手法。这样一步一步地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让学生自己掌握到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这一部分即为教学上的“密”。在这种疏密之间,学生不仅品读了诗词,感染了柳永的离别,同时也在调动自己的离别愁绪。疏密相间,文本得以和谐地整合,宽泛的思路得以有机地统一,学生的自主性得以真正体现。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风采太过亮丽,必定压抑学生的才华展示。而教师一味的变“拙”,那么又无法让学生由崇拜自己从而崇拜上语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该“巧”则“巧”,还要“巧”出特色,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该“拙”则“拙”,懂得适时将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获得满足感,激发学生的成功欲。在这一个课时的安排上,我在语言上尽量“巧妙”,用语言为学生设置一个感伤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理解上去。同时,教学设计的安排又何尝不体现一个教师的“巧”心呢。但在学习课文中,我尽量“拙笨”,“大巧若拙”,将意象、意境的分析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会意象、描摹意境的时候有如身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也常常在尝试,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教师的“拙”,真真正正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潜能。“亦巧亦拙”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自主的、个性的发展。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理念,真正地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
    在设计中体现“疏密相间,亦巧亦拙”这种风格时,对教师的课堂驾御能力确实是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有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爱心等等。实践依然继续,追求永无止境,愿努力求索,锤炼出自己真正的独特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23:03 , Processed in 0.2046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