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尔泰达到了散文的顶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5:4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尔泰达到了散文的顶峰?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3-06-16



  南帆
  丁帆
  孙绍振
  陈剑晖
近日,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和金雁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简称《倒转“红轮”》)获得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刘亮程的《在新疆》、章诒和的《伶人往事》、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其中,尤其以《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被归入散文类别引起较大争议。
接受记者采访时,《倒转“红轮”》的作者金雁在高兴之余也表示惊讶:评委会将《倒转“红轮”》归到散文里头,让人有些吃惊,“我还没见过通篇讲一个主题的书被归为散文的,其实要说这本书是历史类、非虚构类图书,等等,我觉得都可以接受。”
《倒转“红轮”》的获奖激起了对于散文文体的反省。“形散而神不散”数十年来一直是教科书对散文这种文体的描述,但在新的环境下,散文的内涵外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散文究竟有没有边界?散文的边界在哪里?就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专家学者——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江雪文 李欣蔚
争议
1
《倒转“红轮”》是散文吗?
YES
丁帆[南京大学教授]:
具备审美艺术性的大散文
按照传统的文体分类,《倒转“红轮”》不是散文,但是“文无定法”,恰恰是“在场主义”这个平台倡扬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纪实在场”的纪实大散文的文体。虽然它是学术性很强的作品,但是,为什么大家可以一口气将它读完呢?其中除了深刻的思想辐射外,它也具备了审美的艺术性。
NO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
金雁的《倒转“红轮”》和散文艺术的追求有相当的距离,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作者并不有意于散文艺术的创造。《倒转“红轮”》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其特点是历史人物的感性色彩很浓。金雁的作品或许触动了许多中年评委的俄罗斯情结,故得了最高分。
南帆[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会长、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非常好的学术著作
我非常赞赏《倒转“红轮”》,但不是从散文的意义,而是在学术的意义上。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我会把《倒转“红轮”》当做非常好的学术著作,我记得在报纸上看到她自己也说本书的定位是思想史著作,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作为散文来评选,我还是有保留意见,因为作为散文来说,这本书跟我目前所认识的散文是有差距的。但如果要说这部著作在学术意义和思想史意义的贡献,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在今天,我们使用两种概念,一种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散文概念,通常是四分法,诗歌、小说、戏曲、散文,按照这种方法,这个散文概念,《倒转“红轮”》是不太像散文的。第二种是国外比较流行的三分法,只有小说、戏曲、诗歌,其他叫作大散文的概念。今天在我现有的认识中,传统式的小品散文正在朝着大散文转化,这种传统的大散文概念在中国早期也是有的,先秦散文就是这样的散文,那时候文史哲部分,散文也在表述哲学观念和生活观点。但是,就算是按照这样的传统,我觉得《倒转“红轮”》仍然很难划入散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现在关于散文的概念已经很开放了,但这本书还是很难划入。当然,这本书有思想性没有错,但我们要先确认是散文后再来看思想性,不确定是散文的话,那哲学著作也很有思想性。
陈剑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把《倒转“红轮”》当散文混淆了文体
这本书的选题没得说,思想的含金量、冲击力也没得说,思想性是超标的,有很大的冲击力,但是从文体这个角度,我不太赞同。
我认为这本书的整个框架结构,资料的收集安排,包括论证方法,完全是学术论文。是不是学术论文有思想性、精神性,我们就把它当作散文来看?这样的话,对很多有思想性的学术著作都是不公平的,很多书都可以拉到散文范畴来。可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现在我们说文体三分法,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以外都是散文,但我认为,还是不能把罗素那些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当作散文,我们只能把他那些随笔小品、短文章、演讲当作散文来看。罗素那些东西跟培根、蒙田还是有区别的。我觉得把《倒转“红轮”》当作散文是混淆了文体,这是文体的倒退,倒退到杂文学的时代,倒退到先秦时代,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5:46:42 | 只看该作者
争议
2
散文有没有边界?
NO
丁帆:散文的边界是不断变化的
散文文体的边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近年来许许多多的学术散文为什么开始受到青睐,甚至被许多人收入所谓最有思想力的散文随笔年度选中,其中的许多微妙是不言而喻的。你能说索尔仁尼琴的《红轮》和《古拉格群岛》是长篇小说吗?我认为它们就是真正的“在场主义历史纪实散文”的长镜头。像广州的《随笔》和近年来三联的《读书》上发表的许多具有审美阅读性的文章,你能说它们不属于散文吗?我以为,即使是在商品化的阅读时代,有深度思想和审美效应的学术随笔仍然能够获得它固定的阅读群体。
YES
孙绍振:散文就是散文,诗就是诗
散文发展到今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散文以抒情叙事为主,到杨朔出现时,提出“把每篇散文都当作诗来写”,但这样走下去,散文这个文体就被灭掉了。散文就是散文,诗就是诗,如果把散文当作诗来写,那什么是散文呢?
当代散文早已从杨朔的“诗化唯一论”中解放出来,理性和诗性的结合成为当散文的主潮,然而思想的开阔和诗情的交融,并不纯粹是理性的。从历史发展来看,“审智”散文之所以产生,原因在于散文一度无节制的抒情诗化,造成了滥情,而目前智性散文的发展,也产生了某种滥智的倾向。
南帆:有相对的边界
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不管是唐朝、五四时期,还是今天,任何文体没有固定的边界,但都有相对的边界,所以今天我们不会把物理学著作当作散文,但是边界随着历史的演变会变化。
陈剑晖:每种文体都有边界
每种文体都有它的边界,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多跨文体写作,有很多破题,但也不能把所有的边界都扫荡掉,这样散文的元素全都荡然无存了,这样是不行的。散文跟诗歌、戏剧、小说存在很多的不同,新散文作家引进了很多新的东西,但散文只是吸收其它有益的元素而已,并不是让它们来冲击散文这种问题,最后取消散文。
如果为了褒扬精神性,而无视散文的边界,将散文写成学术论文,忽视了“散文性”即审美性,这是回到“文史哲”不分家的“杂文学”时代,是散文观念的倒退。因为如果取消了文学边界,也就取消了文体。
争议
3
散文如何介入当下?
陈剑晖:四种“在场”
散文的“在场写作与当下意识”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题材。面对存在的不公,面对底层的生存困境,面对道德和良知的缺失,散文作家应主动介入,大胆“干预”生活,而不是冷漠客观、无动于衷。柴静的《看见》、李承鹏的《全世界都知道》就是代表。
其次是精神,要有介入当下、直面现实的意识,但这种“精神性”并不等同于表现重大问题或思考人类终极问题,或是对“民主”、“正义”、“自我”、“此岸”、“彼岸”等大词的宣喻,这样就给散文戴上了过于沉重的盔甲。
第三是感情。不是外在的、宣泄式的廉价抒情,而是从个体经验出发,不仅要将自己摆进作品中,而且只抒发属于你自己的内心感情,也就是把你的生命体验、本真的感情渗透进具体的叙述、事件、生活情境和细节中,比如龙应台的《目送》就是如此。
最后,是心灵的“在场”。散文是最具私密性、贴近灵魂的文体,所以特别强调揭示心灵的秘密。
丁帆:将思想性放在第一位
我之所以一直在修正和强调“在场主义散文”的“介入当下”和“进入现场”,就是指向散文对人的精神和人文素养层面的提升,说到底,就是将其思想性放在第一位。因为在我们这个消费文化的时代里,最缺少的就是会思想的作家和读者,消费文化需要周作人式的“闲适”,如果是针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毫无审美性而言,他的“美文”主义是有意义的;然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缺的恰恰是会思想的鲁迅,犀利的“鲁迅风”才是“在场主义散文”之魂。
我认为好散文在“介入当下”时,要完成的几个基本要素是:技术层面的审美性,其中包括语言、风格、结构、技巧、幽默……诸多的艺术化处理;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作家已经具备上述“手艺”后,他还能否占有更深刻的思想资源呢?要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式的,对其描述和论述的对象进行俯瞰的气势,除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史实的积累以外,恐怕就是“史识”和“胆识”了。
南帆:发现令人感动的细节
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是关于他在城市中的个人的小氛围,他对公园的消失充满着感叹,刘亮程的作品里也有很多个人感叹。不管你从社会学的角度怎样去评价这些东西,在这里作家个人的感叹完全化成美学意义上的内涵。这里边有相当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人跟虫子的关系,人跟一棵树的关系,等等。这种东西,哲学家不表达,美学家不表达,社会学家不表达,这恰好是作家的发现,这也是“介入”的一种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1:17 , Processed in 0.1260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