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建新:深圳语文名人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18: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语文名人之一

精神和言语共生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的吴泓

唐建新

认识吴泓老师经历了由名到实的过程。
    1998年,我利用教研会时间同时邀请了全市很有影响的四位外区的语文名教师来南山给大家同台进行精短演讲。一位是戏剧家协会的刘人云、一位是善于理性思辨的胡立根,一位是特级教师吴泓,一位是论辩高手薛安康。
    由于吴泓老师的网站很有特色,2002年又请来我区讲过语文网站的建设。
    2003年《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上,见到了吴泓老师成长的三阶段,追求精彩的讲课、期待教学成效的美好、构建学生精神的家园。
    吴泓老师凭借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期待,始终在思考与探索,因为对现行的语文教学的僵化打心底深恶痛绝,认为对学生的戕害难以弥合。近五六年来,认定了狠抓读书,大运动量的读书,集中精力进行专题读书,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浩瀚书海中畅游。
    慢慢的,吴泓老师带领学生走进鲁迅,走进红楼梦,走进海明威,走进曹禺,让一所极其普通的高中学校的学生,一下子打开了眼界,接触到了众多的古今中外的大方之家,接受了传统与现代经典中的精华食量。学生积累多了,倾吐的欲望强了,几千字几千字的专题研读报告出来了,全班读书的结果一本一本的印出来了。
    学生对专题阅读的认可与热情又反过来坚定了吴泓老师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在经典专题阅读中,师生都陷得越来越深,也越来越觉得很有价值。相比之下,课文的数量乃至一些选文的质量,也就越来越满足不了和吸引不了学生,慢慢的,大运动量的阅读与写作,且是围绕专题进行的涉及古今中外遍布文化历史及文学的主要领域的阅读写作,使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想质地都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做人的自悟与自觉,为文的冲动与格调,都明显的与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产生了相当的距离。在市属重点区属重点一网打尽之后的太不起眼的普通高中学校里,吴泓老师实验了一届又一届,尽管没有怎么去做课后的练习作业,也没有过早的去进行备考训练,但是,无论是模拟考试还是最后的高考,学生都没有因为参与这样的奠定终身发展的黄金时代的专题阅读写作而受到影响,不少学生还表现出了远远超过预期的表现,取得了可喜的高考成绩。
    探索到今天,吴泓老师将自己的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的理想定位在:
    经典阅读,专题研究,读写一体,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
    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高中阶段,应该多去研究精神和思想注入学生灵魂骨髓的方法和过程。所谓思想,就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
    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走向丰盈而深邃,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

    参与的课题实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电化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受邀到海南河南山东等地上课与作报告来与同行讨论与分享,中央教科所的《教育文摘周报》《南方日报》以及我国主要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几大家杂志,都对此给与了高度关注,作为封面人物专题人物以及名师工作室领军人物给以了肯定。
   在吴泓老师在学校支持下为班级制作的《家园》网站,在自己的博客《吴泓工作室》里,让人随时可以感受到那勃然跳动的一颗对语文对学生的痴迷于期待的赤诚之心。众多的学生教师文章以及众多的精彩栏目,不断向人们述说着着发生和将继续发生的一切。

附 一、教师简介
    吴泓,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3年2006年两次评为深圳市宝安区语文“首席教师”。1995年1月国家级刊物《中学语文》“封面人物”介绍,2003年1月国家级刊物《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介绍,2003年10月国家级刊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名师风采录”介绍,2007年5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作“首版人物”报道,2009年8月国家级刊物《中学语文教学》作“名师工作室”介绍,2009年10月21日《南方日报》作“自选教材的语文教师”专门报道。主持的 “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2007年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评比中,被评为全国一等奖。
附二、“高中语文经典•专题研究性学习”介绍
    从2001年起,吴泓老师开始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从2003年起,吴泓老师与学生共同建设起了“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至今已有七年,经历了四届学生。这期间,他们共同设置“跑道”(课程内容),一起向前“奔跑”(课程学习),彼此“生成”思想。截止目前,他们设置的课程内容共28个,具体是:
    第一组——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读《诗经》;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楚辞》;天纵圣哲——感悟孔孟老庄的言说;日月清朗,千古风流:读《世说新语》;桃源梦境与归去来兮:读陶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读李白与杜甫;一片江山尽姓韩:读韩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读苏轼;一民之生重天下:读王安石;末世悲歌伤红楼:读《红楼梦》。
    第二组——百年寻梦: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读《雷雨》;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读穆旦;生命是忧伤的:读《边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读张爱玲;一首凄婉的歌谣:读《呼兰河传》;人生的局促与困顿:读《围城》。
    第三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读莎士比亚;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读雨果;为人类的苦难而忧伤:读托尔斯泰;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读海明威;魔幻与现实的世纪孤独:读《百年孤独》;揭示人类现实生活中困境:读卡夫卡;一部女性的心灵史:读伍尔芙;生命就是一种等待:读《等待戈多》;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读加缪;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里尔克。
    他们完成专题课程内容的学习达23个,吴泓老师的反思文字和学生的习作文字共计600多万字。(如果加上未上传的学生习作应该达到700多万字)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读整本“经典”;用“思”“想”去读整本“经典”;特别关注阅读“背后的东西”。用吴泓老师话说:“‘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可以说,‘思’‘想’是阅读到表达这个过程的接点或关键,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思想的意趣和思考的愉悦,才有可能奠定起他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是在“专题研究、读写一体、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这样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吴泓老师和他的学生取得突出的业绩。而在“经典-专题”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吴泓老师对语文学习的主体论、本体论、课程论和实践论等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附 三、答疑解惑
    1、学生进行这样的专题学习会不会占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时间?
    专题学习主要在课内完成。每周六节语文课,其中两节课在传统教室里上,以教师传授或师生讨论为主;四节课在电子阅览室里上,以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为主。每周两节早读课,以学生诵读专题学习材料为主。至于课外专题学习,则由学生自主自愿。教师只要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完全可能也可以沉浸在一种自主自愿的、自由愉悦的、充满着思维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之中。
    2、高三年级或临近高考时期,专题学习怎么进行?
    这一阶段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打通“专题学习”和“应试复习”连接,并重点落实在“应试复习”上。在这之前的大量阅读、深度思考、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此时,在阅读这一块要做的就是“一篇文章是怎么读的”的总结和归纳,在写作这一块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把“专题写作”转换成“应试写作”,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梳理一下就可以。先抓住根本,自然水到渠成。
    3、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这几年高考成绩的情况如何?
    深圳市新安中学是宝安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就生源水平而言,属区内二类学校。2003年,吴泓老师带过两年(高一、高二)进行过专题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优秀,其中,金璐同学语文高考成绩宝安区第一名,受到时任校长陈运桂、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好评。2008年,吴泓老师所教班级语文高考平均分为106分,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社会的好评(注:吴泓老师的教改实验如果没有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这些学生大多是吴泓老师从高一年级带上来,在高一年级就开始做《论语》《老子》专题研究性学习,到高二年级结束。他们做的大大小小的专题共十二个,阅读书籍字数上百万,写下习作多者有三、四万字,少者也有近两万字。
    这些年来,学生有的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有的进入一般本科院校。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在重点大学里,和同龄人比较,我们才知道当初老师带着我们学经典专题的意义;在一般院校里,和同龄人比较,我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远远超出没有进行过专题学习的那些人,言谈中充满自豪和感激。
    我以为,这样的一张高考语文试卷,对高等院校学生的选拔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测试能力来看,阅读是2000多字的现代文阅读,写作是一篇要求不少于800字的现代文写作,这样的要求实在太低!想到“语文学习高度”这样的问题,我反倒觉得,高考语文这张试卷的能力要求更适合我们初中学生去作测试。(注意:九年的语文学习完全有能力做这样一张语文试卷。)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5:27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二
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感受诗文之美的杨建华
唐建新
    十年前认识杨建华老师是在深圳市的中考作文阅卷场上。
    对人随和,阅卷勤勉,尤其是对语文学科教学的认识与理解,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老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得到了杨老师一张光碟《古诗新韵》,一读介绍,令人刮目相看。原来这位常常与人谈论语文教学的人,竟然是喜欢作曲的人,喜欢音乐的人。一张光碟,满是杨老师自己谱曲自己演唱请乐团伴奏的中学语文教材上的几十首古诗词曲!一播放,其声其韵其旋律乃知其情感处理,都非常地道很能够感染人。学生唱着这些专门为他们学习古诗词曲而创作的歌曲,进入古诗词曲的意境之中,则相对比较真切实际和容易深入。
    从杨老师的博客里可以看到平时教学的生动与诙谐,做课的清晰与丰富。好几个栏目都与教学有关,在为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杂志《师道》的几次撰稿中,也完全可以看到杨老师对生活对教学对学生的至爱深情。
    滚滚乌江水,奔腾到海洋。杨老师的博客“情满乌江”里,有很多文字在见证着他的课堂上这一位音协会员,罗湖区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与名满中华的蒋开儒先生常在一起侃大山的,曾经在地级市当过多年的语文教研员的杨建华老师的语文学养与语文教学的方式。


语文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松泉中学杨建华课改事迹介绍
    杨建华,男,50岁,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松泉中学教科室主任。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语文教师,他积极投身改革大潮,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先后被评聘为罗湖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深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主持1999年、2004年深圳市中考语文命题。在国家、省市教学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并多次获奖,多次承担市区公开课的教学。还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授予“2004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 的荣誉称号。他的主要事迹如下:   
一.享誉深圳语文界的“罗湖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深圳语文界,杨建华的名字早为同行所熟知。早在10多年前,深圳市教研室前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中语会前会长罗东昕就有这样的评价:“杨建华的课有大家风范。”罗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黄觉主任评价:“杨建华的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现任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的衷敬高同志在听了杨建华执教的《故乡的榕树》一课后,说:“老杨的课洋洋洒洒,收放自如,是个艺术家。”翠园中学党原总支副书记毛杏娣在听了他执教的《简笔与繁笔》后,高度评价他的教学语言:“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啊!”本校同事杨祥明评价:“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既‘实’又‘活’,杨建华老师的课就是‘实’与‘活’结合的典范。”2001年,罗湖区评选第二届学科带头人,所有中学语文学科的候选人集中在桂园中学赛课,该校电教室的老师快人快语,对他没有提前去试用电教设备很不满,但是当她听完所有选手的课后情不自禁地对杨建华说:“你的课上得太好了!我一定要去对那个大个子(指罗湖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周启泰老师)说,要他一定要评你为学科带头人,你不当带头人谁当带头人?”又说:“像你这样的优秀教师应该上5个班的语文,让更多的学生有福气听到你的课。”凡听过他的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印象:他的课妙趣横生,丰富多彩而不节外生枝。集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为一体,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诱之以趣,导之以思,启之于愤,发之于悱,……让学生得一隅于课内,反三隅于课外。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教学之余,他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深圳教学研究》、《深圳青少年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字词间寻画意,于无韵处觅诗情》(载1993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曲终收拨当心划,余音绕梁久不绝——谈一堂好课结尾的处理》(载1995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列为当月重要篇目索引;《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札记》(载2002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被全国各地语文资料、网站所转载或引用。《用歌唱将古诗词长留心间》(载2002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引起了全国语文界同行的极大兴趣,纷纷来函表示赞赏并索取相关资料。他还应《名作欣赏》编辑部、《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的邀请,参加编写《新教材高中语文名作欣赏》(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5—2007年,应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邀请,连续三年参编《全国分省高考作文全观察》(开明出版社2005年8月、2006年8月、2007年8月出版)《绿色•阅读与表达》(参编)(开明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等教学参考用书。
    从明珠学校到松泉中学,从语文科组长到教科室主任,单位变了,岗位也变了,但是,献身语文教学的热情没有变,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没有减。为表彰杨建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的成绩,2001年5月,被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评为第二届“罗湖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0年9月、2002年9月、2004年9月: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罗湖区人民政府三次授予他“罗湖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罗湖区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二.主持《古诗新唱》课改实验,竟成了“省优秀音乐家”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而杨建华就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0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教材(试验必修本)开始使用,试验修订本与停止使用的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其中大量是古典诗词)在教材中的份量。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向学生展示了生活的美和美的生活,对学生进行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熏陶。如何帮助学生牢固地识记这些诗词经典,在识记的基础上感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素质人才,是教材改革后摆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高考、中考的必考内容,古诗词的背诵、默写一直是初三、高三学生费时最多又效果最差的弱项。据深圳市教研室2001年5月统计数据,全市高考语文二模考试,古诗词默写这一项,零分率高达40%。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杨建华开始思索如何帮助学生牢记课本中的古诗词这一问题。不久,学校组织老师到广州参观学习,回来的路上堵车,几位中年教师就比赛唱起“语录歌”来,杨建华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他才发现,小时候学唱的“语录歌”,时隔35年,居然还记得清清楚楚;而那些没有被谱写成歌曲的“毛主席语录”,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可见,音乐是帮助记忆的最好的载体,将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音乐的快车!“中小学古诗词歌识实验”(“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的构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2001年9月,“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又名“古诗新韵”、“古诗新唱”),在罗湖区教育规划办立项,成为罗湖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5年9月,又成为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第二批课题。从主持这一课题开始,杨建华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上。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音乐特长,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深入研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每一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赏析,在把握古诗词的意境、风格和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进行谱曲;二是研究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可接受水平及其欣赏习惯,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尽量做到贴近而不迎合、引导而不拔高;三是研究经典校园歌曲和儿童歌曲的风格及创作规律,用以指导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为此,他确定了古诗词歌曲创作的三条原则:一、乐曲是形式,必须服从古诗词内容的需要。二、旋律要尽量简单、简洁,非常适合中学生视唱,真正体现唱歌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尽可能做到优美动听,让学生爱唱。5年来,他依词配曲,因情设韵,缘诗传情。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课题组的老师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在明珠学校广为传唱。学生改传统的诵读为吟唱后,轻而易举地就记住了古诗词。
    值得强调的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为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开辟一条新路。通过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用音乐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古诗词的记忆背诵问题)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的核心是“歌”,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本来是艰苦的,但这一“歌”,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了音乐的快车,让跋涉者(学生)享受到车船的便利,使得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即全国中语会)领导张定远、陈钟梁、饶杰腾教授高度评价该课题,称之为 “真正的课改,成功的实践。这一实验价值,不仅为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找到了一条新路,而且,也带动了整个学校的素质教育。”
    从该实验开展以来,杨建华注意随时总结,论文《用歌唱将古诗词长留心间》在《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中学语文教学》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连续予以推介,《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均予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纷纷来函索要这一课改成果的音像资料。由于这一课题没有经费资助,杨建华毅然拿出15万,自费在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出版了《古诗新唱》CD,让成果与全国语文老师共享。这张CD里面的20首古诗词歌曲经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首播以后,南方台、教育台相继播出。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翠园中学齐人杰老师赋诗赞道:
学士风流才气扬,善将古韵变新腔。
匠心独运高难及,丝竹交融乐未央。
循律身如临胜境,释怀神已浴荷塘。
修真养性合天地,默化潜移药效长!
        其         二
雄奇古调付宫商,含露仙葩一品芳。
檀板轻歌《如梦令》,冰弦细写《山坡羊》。
重吟隽句神思健,慢饮琼浆味道长。
当谢先生多雅教,传承薪火费周章!
    2005年12月3日—5日,“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博览会”在深圳举办,《古诗新唱》CD成为本次课博会的一大亮点,《南方都市报》再次以《用歌唱的方式记忆诗词》为题予以报道,(《南方都市报》5-12-5C23版“全国首届课程资源博览会”专题报道)中央教育电视台也现场录制成新闻在黄金时段播出。 几年来,各种传媒对《古诗新唱》课题的报道有:《古诗词搭上音乐快车》(《南方都市报》05-4-5“学习时代”教育版报道)《杨建华“唱诗教学”课改实验取得成功》(《广东音乐家通讯》2004年第3期第4版报道)《唱着歌儿背古文,松泉中学"古诗新唱"课题受好评》新华网广东频道 ( 2005-12-14 08:48:44报道)网址:《唱着歌儿背古文,松泉中学"古诗新唱"课题受好评》(《深圳特区报》2005年12月13日A13版报道)《唱着歌儿背古文,松泉中学"古诗新唱"课题受好评》(新浪网报道)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还特别为杨建华《古诗新唱》开辟专题网页介绍”地址:http://www.gdart.com/gdyy/gdyyxs/gdyyxs
    至此,《古诗新唱》唱出罗湖、唱出深圳,走向全国。目前,这一课改实验已经完成初中六册语文课本的全部古诗词的配曲工作,《古诗新唱歌曲集(初中分册)》即将于下月出版。
    鉴于杨建华在古诗词歌曲创作和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和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先后吸收杨建华为会员。2004年11月,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了杨建华个人专辑——《古诗新唱》CD,向全国发行。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当即该专辑推荐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教育台、南方台播出;省音协张岚秘书长在《广东省音乐家通讯》热情撰文:《杨建华“唱诗教学”取得成功》;并在省音协的网站上辟专题网页予以介绍。2005年1月,省音协授予杨建华“2004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光荣称号。(深圳市同时获得此殊荣的还有著名词作家蒋开儒、爱心艺术家丛飞等)
  三.培养课改新人:勤勤恳恳做“梯子”
    近年来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都是高等院校刚毕业的学生,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杨建华受校长委托,承担了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他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要求,为青年教师确立“一年入门、二年合格、三年成才”的具体目标。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成才计划》,从思想、教学、教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在教学上帮助青年教师闯“三关”,即上好合格课、研究课、优质课。除了对全体青年教师开展《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理念》等一系列校本培训外,还先后带徒4人:他们是:曾超文、刘佳、廖颖、汪洋,几乎是一年带一个徒弟。坚持每学期听课50多节,在听课前,他会和青年教师一起钻研教材,指导他们如何做到懂、透、化,如何落实新课标,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听课后又与青年教师一起研究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凤头——猪肚——豹尾);“三主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如何落实等问题。每听青年教师一次课,杨建华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有亮点,及时肯定,如《次北固山下》:“整堂课由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由表及里,由情及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学得活,悟得深,记得牢。在组织教学方面张弛有道,收放自如,效果良好!”《华南虎》:“愤世嫉俗意,寄在草木丛。什么叫托屋言志?本文就是范例。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关注华南虎的生存状态入手,大肆铺垫、渲染,最后引出十年动乱时期人物的悲惨命运,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反思,水到渠成,好!”。“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对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杨建华也开诚布公地指出:“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印度舞蹈的美,整堂课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但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因此而停滞,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文的语言魅力。”(《观舞记》)“浅文深教,短文长教(与之相对的是深文浅教、长文短教)功夫应放在挖掘与拓展上,本堂课挖掘尚可,拓展还不够啊。”在及时帮助青年教师克服弱点和缺点方面,杨建华也讲究批评艺术,注意方式方法,提倡个别谈心,坚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
      几年来,杨建华有意识地把一些重要的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挑重担,增强其工作的独立性。诸如:让他们搞公开教学,参加市、区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学比武、说课竞赛,或让他们承担教改实验课题,担任备课组长等。仅2004—2005学年度,就特意为青年教师举办了“青年教师汇报课”、“创优质课”、“松泉杯”教学比武等活动。让他们在教学第一线“唱主角”、“挑大梁”,在实践中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涌现出欧阳明慧、王志瑜、唐文灵、刘素华、曾超文、林静、刘佳等青年新秀。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杨建华利用一切机会向青年教师们宣传“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提倡“科学种田”的方法,不定期地印发“教科研文摘”,从思想观念上、理论信息上、科研方法上为他们的教科研提供支持。还在学校内部通过竞赛比武搭“台子”、开展科研撰“稿子”、评选新秀树“样子”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才。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均已成为教学骨干,有的还在全国、市、区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他还应罗湖区教研中心的邀请,多次给全区青年教师开语文教学的专题讲座,或担任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委。由于他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所做的贡献,在2005年青年教师结业典礼上,罗湖区教师培训中心还专门请他做了题为《为青年教师插上腾飞的翅膀》的经验介绍。  
四、教育博客《乌江一朵浪》享誉全国
    “立足讲台上,赋彩在课堂。下水写文章,抛砖引同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放。……”(摘自杨建华博客《开博周年纪念》)博客,又叫“教育叙事”,是21世纪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8项教育技术之一。2006年11月,罗湖区教育信息中心为全区中小学师生开通了教育博客,杨建华首先响应,开通博客,同时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号召全校老师都开通博客,利用博客辅助教学。一时间,松泉中学教师博客数量跃居全区各校之首。杨建华不光自己写博,同时还指导、鼓励其他老师写博,每当老师有新文章挂出,他都及时去看,去点评,给这些老师莫大的鼓舞。他对自己的博客要求很严,教育博客首先姓“教”,对象是学生和同行,内容一定要与教育密切相关或有利于教学,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必须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策略,与时俱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栏目的设置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哪些栏目是为老师开的,哪些栏目是为孩子们开的。如“教学论文”“赋彩课堂”“诗词楹联曲艺”“鸿雁长飞”就是与同行切磋的园地,而“学海导航”“人物彩照”、“散文随笔”、“闲情偶记”等栏目则是为学生开的。在他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他一边朗读自己为孩子们写的文章,学生一边大笑的热烈场面。学生有空就登录他的博客,看老师为他们写的下水作文,并在上面留言感谢。他对孩子们说:“看见你们的留言,仿佛看到了你们那一张张稚气、纯净的笑脸。你们的面容时刻提醒着我,奉献给你们的虽然远不是一流的作品,但是一定要纯净,不能污染你们纯洁的心。”由于杨建华的博客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吸引了除本校本区师生以外的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行前来访问。今年7月,全国首届教育博客大赛(NOC赛事的其中一项)在重庆举行,我校选送5名选手参赛,杨建华的博客在2000多个教育博客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一等奖,其余教育博客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加上同时举行的“新课改教学评优大赛”我校夺得的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我校在这次检验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最高级别的赛事中,获奖数量居深圳市各学校之首。我们在整理这份材料的时候,正值杨建华开博一周年,访问量已达13万之多。(注:现已3周年,访问量52万多)。不少师生纷纷留言祝贺。四川省广元市教科所所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义荣先生寄诗祝贺。他热情洋溢地赞道:
乌江一朵浪,细品意味长。
发自源头水,激情奔海洋。
坐看浪尖浪,今朝更风光。
赋彩课堂上,教改挑大梁。
业绩堪赞扬,盛名扬四方。
友情加才情,博客人气旺。
诗词兼文章,慷慨意气扬。
图文相益彰,温馨好气象。
犹进百花园,满眼尽春光。
结缘乐坛事,奇情更无量。
偶尔露锋芒,豪情聚心底。
诗意更豪放,妙手谱乐章。
吾居巴蜀城,君眺南国窗。
曾饮一江水,促膝话沧桑。
友情灵犀通,奇文共欣赏。
瞩望一朵浪,放眼层楼上。
生命永不息,后浪推前浪。
一览人间事,潇洒更辉煌。
    深圳市松泉中学
    2007年12月6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6:13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三
                     续写小说结尾培养学生读写素养的曹清富
唐建新
    龙岗地理位置相对而言比较偏远,曹清富老师的两本书却让我们的距离缩短了。
    2000前的一次教研会上还是中考语文阅卷,曹老师送给我一本书,微型小说结尾猜写。我一看就喜欢的不得了,这真是很有创意的事情啊。
    我们的学生书读得太少,相比之下,微型小说还是能够逐渐吸引学生的。因为短小,因为有趣味,再加上曹清富老师又将结尾给略去,要求学生来猜读来续写,这当然能够吸引学生。
    如果仅仅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而为,叫学生试作一次两次,那应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即兴发挥随手拈来,是可以作一作的,可是,将此坚持下来,连续进行阅读实践,又会是什么样呢,应该说,效果是不容许怀疑的。
    2000后的一次教研会上,曹清富老师又给我送了第二本微型小说结尾续写的书。几年了,还孤独的清守着,坚持着,这个系列的书一共出版了5本,真不容易啊。上面没有人去肯定,没有人去发掘,没有人去总结。当然,得益的是学生,是曹老师自己的教学感觉与教学水平的提升,是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曹清富的同事们。
    再摘一点文字足见其影响:
    曹清富等人开创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课题是平冈中学的精品校本课程。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年,该课题的全国研讨会在平冈中学召开;2006年,该课题教学案例《小站歌声》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2007年,该校曾逆老师执教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课《再会》作为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发现与创新”板块的代表,入选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视频课程,用于全国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的业务培训。2009年4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中南区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年会的主题为“新课程的进展与反思”。来自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六省的近千名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龙岗区平冈中学老师王雪娟代表广东省进行了现场优质课的展示。她执教的《为想象插上翅膀——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广西南宁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庞荣飞给予了王雪娟老师“机智、从容、沉稳、大气”的评价。同时,他认为“微型小说猜读续写”这个课题着眼于创新、想象,在吸引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把读和写贯通为一体,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追求,意义重大。
    在曹老师的提议之下,《微型小说选刊》举行了“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竞赛”活动,曹老师推举为顾问。每次竞赛,都有近万人参赛,蔚为壮观,编辑部一时忙得不亦乐乎。一共举办了13次。现在“微型小说猜读续写”作为一个课型,在全国各地流行。

附:
深圳市七五重点资助教育教学课题
“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学模式的研究
概念界定
    “微型小说”,指的是1500字左右的小说,具有篇幅精短、选材精粹、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本课题实验时选用的微型小说除有上述特点外,还特别重视小说结尾的艺术性,多选用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猜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读到紧要处停下,专心对后文的内容作预测,然后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作比较的阅读方法。“续写”是根据前文的语言风格、情节趋势、人物性格等接着往下写的写作方法。本课题的“猜读续写”有其固定的含义和独特的做法。先将精心挑选出来的微型小说佳作,故意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在释放悬念的关口,在故事陡转的瞬间,在揭示深意的紧要处,把后面的内容(主要是结尾)删去,让学生读这种没有结尾的微型小说,然后依据情节趋势,人物性格,尽量用风格相近的语言,将结尾续写出来,再比照评析续作和原作,欣赏其巧妙的构思艺术。
主持人
    曹清富老师。曹清富老师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目前是高级教师、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担任平冈中学语文科组长。近20年来,发表“红学”论文、教学论文10多篇,主编、合编语文教学书籍10多本,论文论著共120多万字,论文论著多次获全国性奖励。课题组的其他六名教师,钱光是硕士研究生,有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2名,都是教学教研能手,都有论文论著发表出版。他们的科研能力不可谓不强。
平冈中学是一所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目前有30多个教学班,是纯高中寄宿学校,省一级中学,区重点中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水平颇受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科研实力近年来也有较大提高。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具有开创性。1998年以来,平冈中学曹清富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量引入微型小说,将一些有特色的微型小说的结尾有意删去让学生猜读续写,学生兴趣特别大,经过一段实验,发现微型小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他们在学校、区、市教研室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了4年多的实验,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是已主编出版了教学材料5本,发表了相关论文两篇。二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关报刊宣传报道了30余次。在曹老师提议下,《微型小说选刊》举办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竞赛,现已进行了五次。2001年12月,平冈中学在市教研室指导下,举办了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改课题研讨会,来自国内的几位知名专家和作家以及省内市内的语文老师200多人与会观摩座谈,评价很高。目前不少省市的中学也在实验这个做法。特别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六册中用了曹老师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故事后面的故事》一书的内容,足见其价值和影响。三是大幅度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证明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
预期成果
    有两部分:2003年12月提交《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论文;2004年6月出版《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学法》(约10万字)。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理论意义
    首先,从微型小说的创作理论上看,让学生对微型小说进行猜读续写,有着特殊的意义。刘海涛教授认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就是它越来越讲究调动读者的艺术想象力来参与创作”(《现代人的小说世界》23页)。而微型小说则是追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诱导他们也参与创作,使有限的载体产生尽可能多的艺术内涵”(刘海涛《规律与技法》,下同)。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诱导。一是在作品中留下“艺术空白”,诱导读者填补。这样,可以“使读者的再创造的主观本质力量能够充分地发挥”,“读者由此在阅读的想象中参与了创作而获得盎然的趣味。”二是在作品中留下未确定的含蓄点,诱导读者深入地思考。刘海涛教授认为,“正因为在微型小说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未定性含蓄点,它才能激活读者的阅读动力,正因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积极的艺术想象和再创造,才从作品表层现象领会了作品的深层意蕴,这样读者作为一个作品欣赏者就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纯接受变为参与创造了。”同时,“读者由这种未定性的含蓄点暗示给他的深刻意蕴的领会,将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喜悦。”三是在作品中设计内涵的“多义点”,激活读者的参与意识。“内涵的多义能给读者的艺术想象和再创造提供广阔的天地。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可以在这多义中寻找到与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对应的一个层面。对于有较强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个多层次的多义内涵更能扩张作品本身的审美空间,使读者的主体欣赏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更大范围的实现。”
   “空白也好,含蓄也好,多义也好,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最大限度的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诱导他们也参与创作,使有限的艺术载体产生深广、绵远的艺术内涵。”现在,有意地将微型小说的一些关键内容抽掉,那么,势必使空白更大,含蓄程度更高,多义点更多。学生阅读时参与的意识就更强烈,参与的空间就更广阔,取得的效果当然也就更奇妙。并且,学生进行猜读续写之后,又对照原文比较分析,还在课堂上讨论评判,那么学生再也不仅仅是读者了,他可能充当如下一些角色:预测大师——他预测下文将如何演绎;微型小说作者——他会完成这篇“未完成的作品”;文学批评家——他会对续写和原作的优劣侃侃而谈;写作理论家——他对微型小说或学生作文该如何写胸有成竹……可以想见,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构思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更大范围的实现”。
    其次,从阅读理论上看,猜读续写十分切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十分符合学生阅读认知心理原则,如情感原则、需要原则、创造原则、问题导向原则等。下面主要谈一谈问题导向原则在猜读续写中的运用。
    “有效的阅读并不产生于对全部语言成分作精确的知觉和辨认,而是取决于阅读者的技巧,即选择最大的、最有生产力的和对产生第一次正确的猜测所必需的提示。阅读者能预测尚未读到的下文内容的能力,这对阅读十分重要。”([美]肯尼思•古德曼《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猜测游戏》)
    微型小说猜读的意义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导向。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在故事陡转的前夕,在开拓新局的切换处,在释放悬念的关口,在真相大白前的一刹那,在由现象到本质的阐明处,本来就是令读者浮想联翩、心痒难挨的地方,突然抽去下文,学生一下子面临了问题情境,兴趣陡然提升,思维突然激活,创造性想象马上展开了翅膀。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问题导向作用之巨大。
    问题导向有很大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阅读兴趣十分浓厚,阅读动机十分明确,阅读注意高度集中。“从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来说,具有问题导向的读者,在阅读前已经形成了明确而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这种期待心理使读者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始读书。在阅读中他全神贯注、如饥如渴、集中主要精力从读物中寻找答案、提取有用的信息。他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查考验证、想象推理,诸种活跃深刻的思维皆为着探求既定的问题的答案”(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436页)。二是引发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往往从解决问题开始”(《阅读学原理》222页)。对下文到底是怎样的情形的猜测,深刻而生动地影响着读者。“问题成为阅读过程中读者坚定不移的研究目标,甚至成为梦寐以求的悬念。这样,就在读者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强力的‘优势灶’,这一优势灶使大脑神经细胞对外界读物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它好似张开了一座雷达网,从各种文字信息中搜寻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从已选定的读物中索取有助于形成假说的信息。在创造性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方面不断地加深理解作者文章的内容或思路,一方面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质疑。他们一边反复推敲作者的观念和论据,一边又用各种逻辑方法形成着自己的假说” (《阅读学原理》223页),最终得出有创见的结果。的确如此。在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的过程中,前面的语言材料是学生放飞思维的跑道,空白则是思维展翅高飞的迷人天空。很多猜读的结果——续写,或暗合原作,英雄所见略同;或优于原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是由问题引发的创造性阅读的智慧结晶。
    实际意义
    首先,在读写结合上有优势。目前的语文教学,读写严重脱节。不少课文在内容形式上,在文字篇幅上,在生活、思想实际上,对学生的写作,很难起示范作用。最近的新实验教材也仍然如此。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我看来,目前的教材至少很难充当作文的例子。学生很难把课文作为自己作文的范文,相当多的课文是这样。而微型小说却不然,学生读微型小说,就可以写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本身就是读写二者的有机统一。
    其次,在作文教学上有优势。目前的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重模式套用,轻构思规律的领悟;重观点、材料的选用,轻生活、语言的感悟;重视校园、身边的小环境,轻视、漠视社会大世界。凡此种种,已经使不少学生的作文陷入内容陈旧、形式刻板、语言枯燥的境地。阅读一些优秀的微型小说,对改变这种情况大有裨益。而猜读续写,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必需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的培养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突出的是,微型小说本身就是特别注重结尾艺术的,我们做猜读续写练习时,又强化了这一点。因此,经过这种训练之后,学生安排文章的结构的能力,尤其是结尾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以前的作文训练所无法比拟的,对此,我很有自信。
    再次,阅读教学上有优势。目前的阅读教学,课本上的,老师讲得过多、过细、过滥,唯恐不深、不精、不透。课本外的,老师又大多放任自流,针对性的指导很少,计划性的要求也很少。因此,学生读完6年中学后,没看过课外书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然而,要读较多的大部头又基本上不可能。这时,读一些微型小说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而让学生读加以处理的微型小说,应该说“主体、主导、主线”三者关系是照顾得比较好的。目前,配合阅读教学的练习,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理解性阅读多,创造性阅读少;枯燥乏味的多,意兴盎然的少;提取抽象信息的多,领味情感意蕴的少;针对应试教育的多,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少。而微型小说的猜读续写就刚好相反。
    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材料整理、规律总结三个层面。
    课堂教学分为泛读和精读。
    泛读指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由地阅读微型小说文集、选本和有关期刊,让学生形成微型小说文本的感性知识,增加文学素养,扩大知识面。
    精读主要是指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包括五个环节。
    1.选文。精心挑选内蕴丰富、构思精巧、有猜头、有写头的微型小说佳作。
    2.定点。确定猜读续写点。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在释放悬念的关口,在故事陡转
的瞬间,在揭示深意的紧要处……总之在令读者欲罢不能、心痒难挨的地方,将一些关键的内容(主要是结尾)故意删除,然后印发给学生。
    3.猜读。学生研读留有空白的微型小说,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依据情节发展的
趋势,按照微型小说创作的规律特点,大胆猜测空白处的情形,确定接续方案。
    4.续写。将猜读的结果,用尽可能与原小说风格一致的文字表述出来。
    5.讲评。对照续作和原作,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讨论评议孰优孰劣,总结构思和结尾的艺术规律,探讨阅读预测的技巧。为了诱导学生不断思考,讲评时,被删去的内容(也可叫答案)可作几个轮次出示给学生。
材料整理层面。将课堂上用过的材料,分类编序,去粗取精,加工提炼,再次检查审核,评判其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文素质方面的优劣利钝,精益求精,结集出版。预计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每年均可出版一本教学材料。
    总结规律层面。总结课堂上大量引入微型小说,并适时进行猜读续写的规律和经验,依据微型小说创作欣赏的理论,按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各地老师和读者的建议和意见,遵循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指示,编写《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学法》,期望此书对进行此项实践的语文老师能起指导作用,使这一课题进一步完善优化,进一步扩大影响,发挥其效能。编写此书前,先完成课题论文,以期得到各方面的批评指导。
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完成本课题有较为充足的条件。课题相关的研究探求从1998年就已开始,从1999年起至今,已正式出版了有关研究资料5本,共100多万字,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参与者,增强了理论修养,锻炼了实践能力,摸索了一些经验。课题组主要成员中,有研究生钱光老师,有高级教师王国平、彭文友、丁锋老师,有一级教师曾逆、程慧老师。他们有的在作文教学中经验丰富,有的阅读教学中造诣较深,有的上公开课精彩生动,颇受赞誉。课题组成员是一支有理论功底、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能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的队伍。
    资料方面,由于本课题的独创性质,直接的资料并不多,相关的资料主要是微型小说及其创作欣赏的著作和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等方面资料,这些都较为齐备。
    科研手段以传统的为主,辅之以行之有效的先进的新颖的手段。
课题实施过程、方法、预期达到的目标:
    过程: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主要做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模式探索研究。猜读续写是总的做法,具体到不同的微型小说,用哪种模式来进行猜读续写,则大有研究的空间和价值。根据我们以前的初步研究认为,猜读续写的模式主要有主题深化式、形象塑造式、材料新增式、情节延变式、关系设定式等。已有的模式里,有哪些有待解决?哪些内容有待明确,哪些规律有待总结,尤其这些模式的引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哪些影响,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有何帮助等,都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思索。
方法:主要是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解读法、续写法、散写法、扩写法、填写法等。还将用到实证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对比实验法等。研究工具,主要有问卷、两表、有关书刊、练习等。这个阶段的研究由高一年级的彭文友、丁锋,高二年级的王国平、曾逆,高三的曹清富、程慧等老师负责。期末写出研究报告“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的主要模式”。
    第二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主要做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运用各种猜读续写的模式指导学生来进行猜读续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何作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何作用(写作能力里又可分为语言表达能力、构思能力等),对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如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有何作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何借鉴意义、有何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等。目前看来,这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了多少,和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提高了多少上。读写能力比较好评估的是写作,学生参加作文比赛水平如何,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习作情况有无变化。高考成绩是有说服力的,问题是相关因素的评价。如高考语文成绩好,是不是就一定是因为做了猜读续写,成绩不好,是不是就一定是因为没做猜读续写。也就是说,猜读续写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如何断定,将影响结论的真实性。为此,我们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尽可能采用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将运用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在高三年级的四个班来进行实验。期末将写出“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的报告,和总的结题报告:“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3年1月19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6:57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四
在港澳台外比较中寻找母语教育方向的王爱娣
唐建新
    王爱娣老师是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对于幼儿园都有研究生的特区来说,研究生教中学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研究生中,学教育管理的最多,其次是学古代文学的,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向的。可以说研究生到处都是,虽然能够将所学与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所教结合起来的少之又少。
    王爱娣老师凭借自己的外语阅读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的感觉,参加深圳市教育局的海外培训三个月,到美国去考察学习,贪婪的吸纳与摄取了大量的美国母语教育资源,带回来一大堆书籍,阅读了上千万字的原文资料,再与自己教过的后来到美国读高中的几位学生不断进行网络交流,不断获得最新的美国教育资料考试试题等。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视野,全面客观的介绍评述美国的语文教育,写出了学术专著《美国语文教育》。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北美香港台湾及国内各大学及中小学图书馆的藏书这本书在语文教育及其各类考试研究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美国语文教育》洋洋洒洒35万字共12章,所写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从美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到母语教育标准,从识词教学拼写教学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从教材教参到教辅,从作业到考试,将美国的母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透彻的解析,其间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的国家精神在中小学教育上的体现。
    其后是参加在澳门举办的两岸四地语文教学“同文异教”活动,一下子对港澳台的母语教育产生浓厚兴趣,不断寻找这些地区的母语教育与大陆母语教育的差异,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向我们介绍港澳台的母语教育的课堂教学考试方式写作教学等文章。
    王爱娣对国外及港台澳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几十篇,先后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现代语文》《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师道》等期刊及《中国教育报》上,向我们提供了境外母语教育的客观参照,打开了语文教育问题思考的辽阔背景。
    他山之石的借鉴,在王爱娣老师看来,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语文教育,在这些比较借鉴之中,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新课程实践中缺失的东西,去逐渐探寻适合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之路。


                                凡人自述
    没有光环,没有名气,资历微浅,忝列唐老师的“语文名人”之中,惭愧之至!本人除了默默无闻,在工作与生活中也极少有特别的长处,特点只是做一行爱一行,乐亦在其中。
    1986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至1998年,从教13年,教学得心应手,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获得芜湖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1998年考取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和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底,成绩突出,获得南京大学奖学金。在校期间,成为南京大学兼职对外汉语教师,三年里为留学生开设过基础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汉语听力及会话等课程。教学之余,经常与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们交流语言学习经验,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不同国家的母语教学原来存在很多不同,这便开阔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母语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浓厚兴趣。2001年8月,参加教育部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一次性顺利通过英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四门课程的严格考试,成为当年华南地区和南京大学唯一一名一次性通过全部课程考试的人,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2001年7月来到深圳南山,不得不舍弃自己钟爱并倾注了很多心血的对外汉语教学,成为北师大南山附中的一名语文教师,继续开始我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2001年7月~2004年7月完成全国首批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任务,2004年9月~2007年7月担任广东省首届高中课改语文教学实践任务,完成从初中到高中新课程教学的衔接。
    2001年以来的九年里,开设市区级公开课10多节,3节录像课在全国公开发行;辅导的学生在市区级征文及作文竞赛中曾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1部《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发表论文30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5篇,《教育理论与实践》观点摘要1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题论文库收录论文3篇,《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等2篇收录于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研究综述及阅读教学研究综述。发表教学设计及案例10多篇,其中《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的匡超人》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参与编写新课程语文教辅资料20多本。
   200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培训团专家”,至今已赴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为一线教师做培训30多场,获益匪浅。2004年作为深圳市第五期海培学员,走出国门看美国,把美国语文教育当镜子,照出中国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表达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2003年被评为南山区首批课改中学语文挂牌教师,2009年被评为南山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南山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师。
   单篇论文曾在全国省级市级区级各项评比中获奖12次。《美国语文教育》著作获得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并4000元奖金,“美国语文研究系列论文”获得深圳市首批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美国语文教育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南山区第一届课改创新奖二等奖(2008),教育教学论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南山区教育科研成果奖,连续五年获得学校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今后的生活理想:坚守,执著,从心所欲,做一个快快乐乐的人,坦坦荡荡过一生。

为生存而阅读 在阅读中生存
美国语文教育追求的阅读境界
王爱娣
2009年02月12日《中国教育报》
    让你的学生每天看见你阅读;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将书本讲解到最低程度;
    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类书……

  我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8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其语文教育有着怎样的追求?美国语文课堂在做些什么?他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笔者在完成新世纪首批初高中语文课改实践工作之后,有幸赴美参观考察了美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并把考察所得写成《美国语文教育》一书,希望通过美国语文的课程标准、阅读和写作教学等诸多方面,与读者一同探讨美国语文教育的追求。

  重视标准 反对平庸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始终没有停止探索改革的脚步。当我们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聆听美国校长与教师的汇报时,“标准”一词成为我们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快发现,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
  早在1983年,伴随着《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的发表,美国政府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行动。报告指出:
  我们社会教育的基础目前正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蚕食,这股“平庸潮流”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实上,我们已经陷入一种不加思考的、单方面从教育上解除武装的行动。
  很显然,美国对这场改革结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没有重视严格的学术标准。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教师对学生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够知道什么”缺乏全面、明确的了解。于是,以“标准运动”为标志,美国教育开始追求卓越、反对平庸,具体行动表现为各个州开始研究与制订课程标准。到目前为止,美国50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这场运动为美国语文教育制订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解决了学生“需要知道哪些语言知识”和“能够用语言做什么”的难题。
  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有国家标准与各州标准之分。国家标准全称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共同制订,并于1996年出版。国家标准对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或教育实体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强制遵守执行,各州自愿采用。但国家标准在观念与理论方面影响着各州的标准。
  国家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
  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相比之下,各州标准规定的目标要具体得多,例如加州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纽约州则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文学反映和表达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和“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各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已经写进美国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行为中,标准内容也是各州标准考试的评价目标。“标准”已经成为约束自由美国的学校教育准绳。
  “阅读第一”行动项目
  美国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早期阅读能力评价,把好阅读入门关;二是重视阅读实践,强调通过阅读学会阅读;三是遇到阅读难题,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美国学校的早期阅读训练开始于幼儿园阶段。在小学,阅读几乎成为数学和艺术之外的主要课程。他们如此强调阅读,是因为孩子的阅读出了问题。据美国相关机构统计,从1992年至2000年,全国四年级学生只有30%左右的人达到阅读熟练程度,近70%的学生挣扎在阅读贫困线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里这样写道:
  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
  这样把阅读能力与“心怀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见美国教育对阅读能力重视程度之高。如何解决阅读难题?美国政府承诺,要保证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能够学会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实施“阅读第一”的行动项目,为各州提供消除阅读障碍所需要的经费与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国家读写能力研究会阅读小组制订的《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手册。这本手册规定早期阅读教学的5个领域:音位意识、读音法、流利、词汇和课文理解,从对最基本的术语定义开始,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等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项《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并且成为美国各州对小学二三年级以前的儿童早期阅读评价的统一标准及其理论依据。
  克服阅读失败的最好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入门技巧,从教会孩子熟练地识字、拼写开始。在小学,美国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来加强识字训练,对那些落后的孩子给予个别指导。在加州的一所小学一年级课堂里,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一位老师带着五六个孩子围坐在圆桌边摆弄各种颜色的小木块,每个木块上写着不同的字母,老师念一个词“rag”,让学生按照读音寻找相应的字母:橙色的r,红色的a和蓝色的g,然后把字母连起来拼读。老师反复读这个词,学生也跟着念“rag”。学会该词后,再学下一个词语。
  这位老师就是按照《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音位意识训练。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也摆着一张大圆桌,一位家长志愿者带着4个孩子在练习拼写。这些孩子比教室里的那几个孩子的识字水平要稍微高一些,他们所用的教具不再是小木块那样的一个个字母,而是印在卡纸上的一个个词语,这些词语缺少一个或两个字母,老师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字母填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比如,指导教师念“look”,学生手里的卡纸上印着“_ook”,这个词缺少第一个字母“l”,学生听着读音便去小纸片上找到正确的字母,把它放到词语的正确位置,使之成为完整的“look”。在这里,学生因识字水平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个别指导。尽管这些孩子学习陌生字母与词语还存在不少困难,但他们却学得很快乐。
  在美国小学里,像这样家长与老师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阅读难关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个班的教室里贴着一张家长志愿者来校服务计划表,每天都有家长来学校帮助孩子。他们把这种家长与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成长的机构称为PTA(家长—教师联合会)。当然,家长给予学生的帮助毕竟有限,要真正彻底解决孩子的阅读难题,这项任务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一个由政府提供资金、委托Scholastic公司建立“阅读180”(Reading 180)项目已经启动,并在全美实施。“阅读180”的意思是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180度的大转变。这个项目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甚至特殊教育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助。
  度过识字难关之后,就该关注语段与篇章阅读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在加州的一所小学里,我们看到该校校长办公室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张告示:
  ★让你的学生看见你阅读,阅读,阅读;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在你的办公室里翻看书;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将书本讲解到最低程度;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类书;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这张校长的告示里,“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被重复了5次,意味着老师和校长要带头阅读。校长读给学生听,老师读给学生听,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要求教师把讲解书本降到最低限度,即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并且要求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种书籍。这些要求都落实得很具体,并且用数量要求来控制和衡量阅读标准。
  我们看到,在校长室通往图书馆的过道的墙壁上,贴着一张“保持阅读”的黄色图标,画面上的立柱旁边标着阅读的数量:25000,50000,100000,300000……1500000。阅读150万字是他们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该校校长告诉我们,加州尔湾学区将对达到阅读数量的学校给予奖励。在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宣传栏里,张贴着各个班级学生最喜欢的书名及作者,以及老师喜欢并向学生推荐的好书。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图书馆的书架上摆着各种毛绒动物玩具,孩子们坐在这里可以大声地对着这些小动物读书,给它们讲故事。在图书馆里,我们还看到这样一幅标语: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
  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像这样重视阅读的情况不仅仅是在加州,其他州都有类似的要求,例如纽约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每年将至少阅读25本书或相当于这些分量的作品。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阅读数目。
   美国小学如此强调阅读,是为了把好“阅读入门”这道难关,而中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怎么办?我们参观了一所初中学校,该校学生在2004年的加州阅读标准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六至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考试达标率只有24%、23%和21%。不过,这所学校情况比较特殊,他们有73%的学生为西班牙裔,而真正的本地美国人只占1%,白人占11%。为此,学校必须对这些阅读不过关的学生进行“阅读180”训练,课内教师指导阅读,课外加强阅读监控。
  负责八年级阅读补习班的老师真是煞费苦心,他为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图书馆通行证”,学生出发去图书馆读书前,从老师手里领取“通行证”,老师签名并注明时间,从图书馆出来时则由管理员签名并注明时间,以此保证学生在图书馆的阅读时间。老师还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必须读20分钟的书。怎么控制与把握学生是否阅读了呢?老师做了一份“阅读日志”,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份,用表格的形式要求他们填写自己阅读过的书本的标题和类型、阅读日期及阅读页数等,最后要求家长签字。老师在“阅读日志”的开头处赫然印着:为生存而阅读,在阅读中生存!
  作文是可以教会的
  除了重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之外,美国十分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相信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通过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
  在加州中小学语文教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我们能够看到“构思—打草稿—修改—编辑—发表(递交)—反馈”的字样。美国几家大出版社的语文教材里,几乎所有的写作指导都是按照这样的思维程序进行的。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把这种写作过程训练当作可操作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严格程式化训练,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填鸭式的训练。
  例如八年级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有决定意义的旅游”这篇文章时,要求他们按照以下6个步骤进行:
  构思 在构思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4项任务:
  1.探究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旅游
  2.把作者自己喜欢的旅游串连起来,进行简单的归纳
   3.计划自己的旅游见闻
    4.问自己一些问题
  打草稿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还需要注意两点:写作之前,从构思阶段和“作者的蓝图”中概括写作步骤,然后开始写作;记住在作文中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它会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活泼;提前阅读“修改策略”中关于使用主动语态的要点。写作之时,把自己的思想倾注到文章里去。
  修改 要求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之前,请同伴对他的作文进行评论。
  编辑 编辑之前,要求同伴评论自己修改的稿子。编辑的时候,注意检查语法、惯用法、拼写和语言技巧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正确地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的比较级。
  递交 作文完成之后,用什么样的文本格式上交也是有要求的。
  反馈 这是写作的最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再比如劝说类文章的写作,几乎都要求学生按照“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用论据证明观点—结尾重申观点”的三段论模式进行。在美国,从小学开始的作文练习都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训练被称作“写作研讨”,把作文当作项目来完成。在他们看来,通过写作训练,每个学生都必须而且能够学会写作。
  教给学生各种类型文章的特征及其写作方法策略
  让学生辨别各类文章的结构特征,教给他们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在加州,四和七年级学生每年要该州标准考试的写作项目测试,八年级必须接受“加州评价项目”的写作评价。这些写作评价都有规定的文章类型,教师按照文章类别进行写作教学。
  重视思维训练
    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养成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美国作文不强调字数多少,对文章长短没有特别要求,但要求熟练运用写作技巧,“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考,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最新SAT写作要求)。
“批判性思维”一词在美国教育中有特定的内涵,它不是专指挑毛病、批评别人,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客观公正。这是美国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要求。
  美国老师不怕学生文章格式的千篇一律,只怕文章没有独特的思想,不能表达作者的批判性思考。美国教育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认为,“清楚的写作导致清晰的思维,清晰的思维又是清楚的写作的基础。也许,与任何其他交际形式相比,写作使我们为自己的语言负责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加积极思考的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7:26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五
让学生怀揣希望上路的语文教师陈晓华
唐建新  
    陈晓华老师是一位真诚面对自己面对学生面对教育的人。
    在改革开放发出第一声炮响的蛇口,在深圳育才中学,陈晓华老师一干就是二十年。靠对学生的真诚和无私奉献,靠对班主任工作的高度痴迷,靠对语文教学的不倦追求,靠几十年来酿成的做人品格和踏实苦干精神,陈晓华老师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南山区十佳优秀教师,获得了全国班主任研究学会颁发的教育随笔金笔奖。《教育文摘周报》《教师博览》《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教育文学》等教育报章杂志专门对他进行了长篇专题报道。
    我先是在K12班主任论坛上知道陈老师的,他和李镇西是K12班主任论坛的首任版主。后来进入著名的教育在线,担任第一任班主任论坛的版主,对全国的年轻班主任进行引导和培训,朱永新先生评价他是“教育在线的一面旗帜”。
    经过多年的交往发现,陈老师是一位非常坦诚的老师,每一次开教研会都很准时很认真。再后来,学校的语文高考成绩出来了,他率领的年级语文备课组,取得骄人的成绩。他执教的93届95届99届均取得深圳市语文平均分第二的好成绩, 08届他率领年级语文备课组在高考中取得平均106.1分的成绩,在深圳市名列第四。他自己的班级平均分高达113.5分。他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身体力行,开办自己的教育博客“桃李守望者”并笔耕不止。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南山区现场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其中苏琳娜在深圳市读书月现场作文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陈晓华老师受李镇西老师的影响,通过做好班主任工作,教育学生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人的人,包括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任。他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可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加上他亲和风趣且阅历丰富的大语文视野的课堂教学,保证了高考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有一份厚重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广东省第三届班主任论坛聚集五千多人的体育馆里,陈晓华老师以来自一线的鲜活教育生活案例的精彩演讲赢得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陈老师先后应广州、天津、河南、重庆、昆明、武汉、襄樊、厦门等教育主管部门之邀为全市优秀班主任做报告四十余场。今年十月,应《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之邀,对全国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学员做“班主任优秀突围”的专题报告。被有关媒体称是“有爱心多智慧能奉献会表达”的专业班主任的典范。
陈晓华老师近十年间苦心探寻辛勤耕耘,先后写出了《守望高三的日子》(福建教育出版社)《追寻教育的诗意》(四川教育出版社)《怀揣着希望上路》(教育科学出版社)《班主任突围》(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四本专著,其中《班主任突围》列为大夏书系十二本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之一。并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报》《师道》等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
    这绝对不是歪打正着,曲线救国,而是现代条件下的教育应该走的必然之路——育人教书。让学生怀揣希望上路,陈晓华老师为我们大家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我们静候也将不得不走的育人与教书的康庄大道。
附1:
                                        守望梦想
                                         朱永新

    认识红袖(红袖是深圳育才中学陈晓华老师的网名),是因为教育在线(www.eduol..cn)。教育在线刚刚创办之初,总版主李镇西就邀请红袖担任班主任论坛的首任版主。几年过去了,无论多么忙碌,哪怕是担任高三的班主任期间,他仍然坚守在班主任论坛的版主岗位上,默默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默默地激励和引领论坛的教师。红袖已经是我们教育在线的“名主持”了。
    04年夏天,他作为版主应邀出席教育在线第三届教育研讨会。在版主会上,红袖即席发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版主在奉献的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因此版主要善于利用论坛这个平台,把论坛变成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进而变成展现自己的平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05年初,他的两本专著《守望高三的日子》和《追寻教育的诗意》分别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如今,《怀揣着希望上路》又将付梓。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说的,“几本书稿中的教育原材料,是十几年的教育积累,而成为书稿,却是教育在线的魅力促成,没有教育在线,就没有这几本书。”
    在教育在线,他很少和我打招呼,但他的文章却不时引起我的关注,他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忧思录》,引起许多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正如《湖南教育》的黄耀红先生所言:“陈老师的平民情结,深矣!尽管他人在深圳,却不时利用假期拖条板凳,与农民大哥聊生存,聊日子,这是为师者的良知。”正是这种良知和经历,赋予他更为深刻的人生内涵。记得他在《不幸而有幸的童年》中描述他小学就辍学的经历,生活的艰难和磨砺,铸就了他沉稳内敛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形成了他善解人意的良好素养,以及充满正义感和爱心的情感。这些,正是教育理想主义者必备的涵养和资质。
    网络的魅力,在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E时代的新型教育者,在《在教育的长河中摆渡》这篇洋洋万言的文章中,他用饱蘸感情的笔墨,畅谈自己在网上的成长经历。他从大学到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再到深圳的育才,笔耕不止,有思考有反省有追求有梦想。他以农民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而没能系统的加工为喻,深入浅出地阐明教育教研的大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素材进行系统的整理,在整理中思考反省升华。他说:“镇西把他熟悉的材料加工成完美的家具,把他生产的那些辣椒、橘子等制作成上等的产品。所以镇西成为年轻有为的教育专家,而我们说得难听一点,只不过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朴实厚道的‘农民’而已。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构架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能够突破教育理念的瓶颈,展现在我前面的将是更为广阔的空间! ”
    在《教育是一张无法超越的网》中,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教师在探索和追求过程中的艰辛与困惑。他说:“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教育则不然。我们可以看破名利、看破红尘,可就是无法看破教育。积累越多,似乎问题越多。学的越多,感觉困惑越多。了解的教育理念越多,有时候反而困惑越多。教育似乎永远没有进入化境的时候,永远没有洞明一切的境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没有一枚能够解开所有学生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似乎永远无法超越、无法突破。就好像攀越一座山头,呈现在你面前的又是一座更高的山峰。我们始终只是一个在教育路途中迷惘的探索者,我们始于迷惘而又终于更高境界的迷惘。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平芜尽处是青山,似乎教育更在青山外……”记得当时我第一个回帖:“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晓华的困惑是许多老师的共同困惑。如何走出困惑?请大家讨论。”结果引起在线网友的广泛讨论。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困惑而思考,困惑而解惑,才有他《教育是一条明净清澈的河》的敞亮境界。
    02年12月8号,我去香港讲学在深圳稍作停留,回绝了其它的应酬,约请红袖绵羊内质网见面,在几个小时的畅谈中,感觉到他们的不容易。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教育梦想,默默的守望着自己的教育麦田。红袖谈到他的班级建设,便显得换了一个人,侃侃而谈而不失风雅,从班级日记发展到班级在线论坛再到网络班会的召开再到班主任的一百个话题,谈班主任,他是行家,谈班主任论坛的打理,他是专家,谈教育理想,他是一个默默的追寻者。在他们回家的时候,我忍不住在网上专门发帖:红袖等的努力、坚韧而很不容易。12点,红袖的《我和市长是网友》的文章就贴了出来,我感觉他是位率性而真诚的人。
    《守望高三的日子》,本来是红袖在做高三班主任的时候开的一个主题帖。没有想到,它在教育在线十分火爆,连载过程中引起广大教师的强烈共鸣,我也不失时机的在后面扬其波而逐其流,希望更多的人像红袖一样坚守自己的教育岗位。纵观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浸盈着特区高三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教育理念的守望,体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考和实践,真实地再现了红袖在应试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夹缝里突围的困惑、艰难,以及思考和实践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历练高三生活,点击教育现场,力求让学生在艰苦的高三学习生活中享受教师的阳光情怀。我在系列丛书的总序中说:“表面上看,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他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为了写得精彩,他们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李镇西说红袖的文字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我感觉他所做的所追求的比写的更有深远的意义!我曾对红袖说,之所以把《守望高三的日子》收入丛书,不是因为你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多么精彩的故事,也不是因为你的学生考出了多么优异的成绩,而是为了向更多的普通老师展示一位普通的班主任真实而平凡的教育生活,以激励更多的朋友认真善意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说《守望高三的日子》是对重点班的寄望,而《怀揣着希望上路》却是在希望缺失的时候,在危难之秋,红袖临阵挂帅上任,给这个集体赋予了真诚的内涵和希望,也给这个集体注入了一汪活水,使之热情起来,阳光起来。期间的苦闷迷惘,学生的浮躁焦虑,纪律的相对松散,家长厚重的期待,模拟的不尽人意,红袖顶着压力,始终怀揣着希望,艰难而沉重的面对阴霾,播散着温馨和煦的阳光。和学生真诚互动,和家长相互扶持,在教育在线网友的呵护下,一路艰辛,蹒跚而执着,有欢歌有笑语也有泪痕和悲凉,但希望始终没有泯灭,梦想始终在他和学生的心中高高的飘扬……
    红袖是教育在线的一位普通网友。在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中,他创造出了不普通的成绩:连续12年获得南山区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98年获得市优秀教师的称号,01年评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近20年的班级管理中,勤于思考并笔耕不止。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文科教学》、《师道》、《广东教育》、《福建教育》、《教师之友》、《青年教师》、《深圳教育科研》、《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全国、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近百篇。年初,他的专著《追寻教育的诗意》(四川教育出版社)和《守望高三的日子》(福建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如今《怀揣着希望上路》又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可谓是三喜临门,是对他多年坚持和守望的褒奖。
    红袖怀揣着希望上路,不仅记载着希望的厚重,而且也传承着一种梦想一种精神。相信他的弟子定能接过红袖心中的梦想,深藏心中,继续前行!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附2:

怀揣着希望上路
张万祥
    毋庸置疑,陈晓华老师(网名红袖)是成功的。他1984年大学毕业即任教于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1990年到深圳,在育才中学任教。他在中学讲台上耕耘了22年,连续十二年获得深圳市南山区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1998年获得市级优秀教师的称号,是深圳市首批名师,广东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全国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2005年1月出版了《守望高三的日子》(福建教育出版社)和《追寻教育的诗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了《怀揣着希望上路》(教育科学出版社)。陈晓华在教育在线等网站上有很高的声誉,是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上的资深版主。
  
  浓烈的情感鞭策他认真生活
  
  陈晓华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是我阅历的丰富,也许是我多情善感。在我的教育过程当中,情感几乎是无处不在。怒骂中含情,对话中有情,演讲中煽情,课堂中更是渗透着真情。”他的情感是真挚的、自然的、恒久的、浓烈的。他具有善良的天性,发展到对生活产生了浓烈的情感,进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浓烈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了浓烈的情感。
  他对父母具有浓烈的情感。他多次哽咽着向他的学生们倾诉对父母的深情。老父亲病重的那年,细心的他找来许多《读者》、《知音》等休闲杂志和载有老歌、黄梅戏和越剧的磁带。陈晓华在自己尽孝的同时,也在灌输着“孝”的教育。他说:“我班上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但我希望他们懂得感情,懂得亲情,成为一个善于体悟幸福并且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他对学生具有浓烈的情感。2004年高中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校老师讲话,“在我们迎来新同学的时候,我会时时想起你们,在他们学习松散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严谨;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乖巧;在他们让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善解人意;在他们让我烦恼的时候,我更会想起你们带给我的幸福。我要对你们说,无论你将来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劳动者;也无论你是一方父母官,还是普通平民;无论你将来走到哪里,天涯海角抑或是异国他乡,你都走不出老师的心。”两年后,在他带的普通高三(1)班高考前夕,他对学生深情地说;“高三(1)班的同学们,无论你们考得好还是不好,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不管你们将来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劳动者,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你们走向哪里,在国内还是异国他乡,你们都走不出我的心……”只有具备浓烈的情感才会说出这让人怦然心动、终身难忘的话语。
  2003年9月,学生为他庆贺教师节,在全体学生热烈的掌声中,他走上了讲台,学生们送上一件礼物,一个密封罐。他慢慢地打开密封罐,几十只纸鹤精致玲珑,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学生祝词。他对学生付出了浓烈的情感,学生也深深地回报了他。一个叫袁茗悦的学生在一篇题为《每一缕清风都是你》的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清风,你如此简单而又如此丰富,你细细地掸去我心灵上的尘末,轻轻地擦干我们脸上的泪珠。你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浸润着宁静,激活着热情,让人欣悦,让人难忘,让人怀念。在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会忘记你。我们的未来,都将有你浸透爱心的陪伴。每一支粉笔都代表你,每一个笑容都有你。在我心里,每一缕清风都是你——我最亲爱的晓华老师……”
  只要和他接触的人,都会被他的情感所打动。他在网络中人缘极佳,连不曾谋面的网友也对他倾心相助,这一切都源于他浓烈的情感。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苦战在一线的老师们消磨了激情,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远离了激情。而激情对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育与激情绝裂,教育就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诚挚的感恩平添他人格魅力
  
  陈晓华说:“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让我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让我多了一分理解;感激使我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让我发现了学生的可爱。感激让我的批评变得友好,也让我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他还说:“感激学生,学生也会感激我们。如果是这样,天空会变得宽广,空气会变得润泽,心情会变得舒朗,教育会变得充满温情和生机,我们的生活也会充满活力和希望。”他解释说:“也许是出身的低贱,也许是道路的坎坷,我对生活、对教师的职业,就多一份敬畏和感恩之心。”
  只要和陈晓华接触,就会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他感激师长前辈的教导,他衷心感激他的学生,他时时不忘父母的恩情,他始终对生活怀有深深的敬意。
  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接受过他人的恩惠,可我们是不是都用心记住了这些,并因此多一份感恩之心呢?如果我们能怀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那么即使处在最困厄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到生命的绿洲,从而怀着更美好的希望面对未来。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假如我们不光懂得收藏,还懂得适时播种,那么我们就能给他人带去爱和希望,或是因此而改变他们。
  人们都愿意和知情达理的人交结为友。陈晓华是知书达理之士,人们愿意和他做推心置腹的朋友。感恩之心给陈晓华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功。
  
  炽热的追求促使他大步前进
  
  2004年8月上旬,学校领导请刚刚从高三“前线”归来的陈晓华接手高三(1)班这个弄不好将“身败名裂”的班级,8月9日在学校举办的庆功宴上,他想:“如果再年轻一些,我将热血沸腾,仰天大笑而去,因为这是挑战自我的机会,也是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我将有受命于危难之秋的豪情……可惜我年过不惑,豪情不再……”于是他酩酊大醉。这是真实的内心斗争的写照。难道他真是“豪情不再”吗?不是!他有股豪情,让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怀揣着希望上路,怀揣着希望拼搏,怀揣着希望闯过重重难关,趟过道道天堑。他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意志、迎难而进的情绪,百折不挠的干劲。
  陈晓华深刻认识到教育者要有高尚的追求,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他说:“真诚对话,自省反思,放飞心灵,是教育的诗意;求异创新的火花,灵光闪动的言说,心灵的触摸与交碰,情感的摇曳与共鸣,也是教育的诗意;教育者与其对象唤醒着彼此的爱心与期待,并且引领他们在坎坷的路途中追寻着人生的诗意,在艰难与困惑中体悟和构建幸福生活,这更是诗篇。教育者胸有诗意,就会行走在诗意间。”《追寻教育的诗意》这本书的题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矢志追求的教育境界。
  起点不高,是陈晓华自己承认的事实。可是,他却加厚了生命的宽度,提升了生命的高度。无论是在《守望高三的日子》的艰难日子里,还是《怀揣着希望上路》的崎岖山道上,陈晓华始终高举着烈烈飘扬的大旗,大旗上鲜明地书写着“追求”两个大字。陈晓华的成功启示我们,起点低不可怕,水平低不可怕,学历低不可怕,重重困难不可怕,屡屡挫折不可怕,只要追求的大旗高扬,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教育生命的辉煌。否则,就会成为失意、黯淡、灰色、颓丧的俘虏,永远深陷于失败的泥潭不能自拔,更谈不上专业成长了。这是何等可悲可叹的结局啊!
  
  深厚的积淀保证他厚积薄发
  
  在教学上,陈晓华有很高的造诣。刚刚走上讲台,他所带的班级一跃成为市级优秀班集体,升学考试的成绩在全市名列第一,紧接着教高中语文,在全市一炮打响。到深圳以后,他的教学成绩在强手如林的地方依然是名列前茅。这与他的追求息息相关,与他的钻研息息相关,也与他的深厚积淀密不可分。
       说到他的深厚积淀,我们可以从他的两个方面体悟。一是文笔,二是口才。
  说到文笔,我们可以从他出版的三部书,尤其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这本书窥其全豹。看他的文章,不能不钦佩他的妙笔生花。如果没有长期的博览群书,怎能有这汩汩欢腾的语言的溪流?
  说到口才,不能不提及他几次成功的演讲,尤其是在2004届高中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校教师发言,既有慷慨激昂,又有缠绵低回,声情并茂,文采斐然……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要知道,他是在群星荟萃的深圳育才中学脱颖而出的演说家。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少不了对学生讲道理,而我们看看这三部书所记载的他若干次讲话,无论是对集体的慷慨陈词,还是对个人的绵绵私语,都是厚重的,都是动人心弦的。这得益于他深厚的积淀。试想如果胸中少笔墨,只知道就事论事,能够打动学生吗?学生的心扉打不开,教育就只有失败。
  
  顽强的毅力帮助他攀登巅峰
  
  陈晓华是语文教师,他教的学科总是名列前茅;陈晓华是班主任,他带的班级都是优秀集体;陈晓华是个孝子,关爱老人,关心妻子女儿;陈晓华热爱生活,热爱家庭,这些都要付出精力。可是,他竟然超乎寻常地出版了三部书。可以说,是顽强的毅力促他攀登上事业的峰巅。
  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往往就在于是否有毅力。有了毅力,就会找到拓宽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毅力,条件再优越,也会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机遇垂青,也会失之交臂。生活中,有些人,也知道教书育人要读书,下定决心捧起书本,可是读不了一个星期,就偃旗息鼓了;有些人,也懂得写教育笔记对专业成长的益处,可是记了十天半月,就马放南山了;有些人,也明白在信息社会,不能做网盲,应该利用网络学习新技术,于是上网,于是兴致勃勃地发帖子,可是过不了多久,就成了明日黄花,再难觅到仁兄踪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专业水平怎么提升?
  
  认真的思考激励他精益求精
  
  勤于思考、善于琢磨,是杰出人物的共同品质。勤于思考、善于琢磨也应该成为优秀班主任的个性之一。我们面临的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重大冲击、众多困惑;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他们具有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的“三不”特点。德育工作不能现靠老经验、老方法、老套路。时代背景、教育形势、工作对象的巨变,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要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青少年具有现代观念的问题,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关系的问题,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的问题,如何教育青少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问题,如何提高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各种矛盾的问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品质与能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这一常谈常新的问题,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的问题,如何艺术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的问题……多少问题要求我们去思考啊!而陈晓华在工作中殚精竭虑,开拓创新,力争每个教育细节都异彩纷呈。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红袖怀揣着希望上路,不仅记载着希望的厚重,而且也传承着一种梦想一种精神。相信他的弟子定能接过他心中的梦想,深藏心中,继续前行!”教育在线总版主李镇西赞扬这位“直面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并且说:“我以我是他的志同道合者而自豪。”陈晓华像匍匐的纤夫,艰难地坚毅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他像饱满的谷穗,低着沉甸甸的头颅,勤苦思考,他会给我们奉献出教育的精彩,展示出他在“追求教育的诗意”的路上龙腾虎跃的雄姿。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我们“怀揣着希望”“守望”着。
                                         文章来源《班主任之友》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8:13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六
最早在全国举办写作讲座的贾晓明
唐建新

    认识贾晓明老师是在1998年。这一年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一套高中语文学习的指导书,在编写组里认识了新来深圳的贾晓明老师。由于在一起研究编写方案,得知贾晓明老师已经是全国语文界的名人。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多次在北京全国高考语文研讨会上做写作教学的专场报告,他的写作教学经验和实验教材曾经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权威刊物《中学语文教学》连载十五期,后来又专为他出了一期特刊。于是编写学习指导书的高考作文辅导专题,就由贾晓明负责。他编写的这部分内容,具体、实用,其中好几道作文题,居然在后来全国及一些省市的高考中考到。是侥幸押中?但也是功底和实力。
   贾晓明老师给了我不少的北京高考语文辅导报告的资料,有阅读的,有写作的,有语言运用的,而贾晓明老师主编的写作部分,在北京的研讨班所发放的资料中显得很详实很实用。
    后来大约是2000年前后,贾晓明老师又送给我一套四本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记叙文写作训练教材》、《议论文写作训练教材》、《说明写作训练教材》、《应用文写作训练教材》和一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高考应试作文》以及抒情散文写作训练教材,总共有五六本,洋洋洒洒,煞是大观。同样是很质朴很实用的那一种风格。他的写作教材,系统而全面,丰富而翔实,是注重实用、便于操作的那种,体现出他对当前中学写作教学既无序又无据现象的深入思考,体现出他对写作教学向有序又有据方面改革的深入探索和钻研,字里行间浸淫着他为此付出的心血。
    贾晓明老师在学校,在深圳语文界是不事张扬的那一种,以至于许多同行都不认识他,他只是默默地做着写作教学的思考与研究,继续着自己不断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理想追求。
    最近几年,贾晓明老师又在钻研研究生考试的写作辅导,还编写了《全国研究生考试工程硕士学位语文考前辅导教程》,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本人也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在线聘请,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武汉、成都、郑州、昆明、深圳、青岛等各大城市做MBA考试、MPA考试的写作辅导和GCT考试辅导的专场讲座。到网上一查,就可以看到贾晓明老师考研辅导的影响之大。
    贾晓明还是中学教师,还是默默低调耕耘的那种风格。


给规矩以画方圆
——《中学生作文指导丛书》编写感言

贾晓明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差不多也进行了三十年,这中间语文教学状况自然有些变化,但是,恕我直言,变来变去,有一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不用说从根本上解决,就连一个初步成型的设想都没有。可以说与三十年前相比,只是外在的技术手段有所进步,而作文教学本身包括教材、教学体系等基本建设,几乎停留在原地。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最难的是作文,费时不少,收效不大;学生更是害怕作文,写不好作文。一次作文,全班几十号人,令人满意的不过三篇五篇。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必然要影响学生的升学、将来的学习乃至就业和生活。
    反省以往的作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写作始终没有当作“课”来上,没有专门的教材,没有具体的要求,老师教、学生学都处于既无序,又无据的状态,作文训练难以落到实处。现行的语文课本,几经改动,最早是人教社一统天下的课本,后来又变成各省不同版本、不同模块的教材,但是教材千变万化,一个基本的模式不变,就是这些教材都还是文选式的阅读教材,体现的主要还是阅读规律。作文教学的内容,只能零散地依附在每个单元的课文后面,被阅读课牵着鼻子走,这个单元学记叙文,作文就写记叙文,下个单元学议论文,作文又改练议论文,写作训练缺乏系统性,失去了自己的规律。至于对作文的辅导,更是过于简约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和例文示范,可操作性差;结果,作文教学随心所欲,有经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辅导,没经验的老师只好在黑暗中摸索,或者出个题目让学生去做,写成什么样算什么样。
    二是实际教学中,重视整篇作文写作,轻视单项训练。古人教童子作文,总是从对“对子”开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样由一字两字到多字地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然后才出题写整篇文章。这不正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作文教学过程吗?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一开始就是整篇作文的写作,就提出“主题要深刻、中心要突出、构思要巧妙、语言要活泼”之类的要求,至于怎样才能做到这些,既缺少具体的指导,又没有循序渐进的过渡。学生提起笔就觉得自己是在“做文章”,既要考虑主题,又要考虑结构;既要想到顺序,又要想到详略,便有囫囵吃西瓜——无从下口的感觉。而有些所谓的“小作文”,无非是文字、篇幅短,并非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至于不定题目、不定体裁的写“放胆文”,其实很多时候是教师心里没谱,缺少训练程序,只好漫山“放羊”。
    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必须把作文真正当作一门“课”来对待。首先应该有一套内容具体实用、系统性强、便于实际操作的写作教材,让老师(尤其是教学经验还不丰富的老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据可依、有序可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开始了自编作文教材的尝试。从各种报纸杂志上选取优秀文章,分门别类,分析特点,归纳写法。我一边编写,一边实验,一边完善。经过三轮实验,多次改动,到九十年代中期终于编写出一套自成体系、比较完整的《中学生作文指导丛书》
    这套教材按文体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个分册,每学年集中训练一两种文体的写作,各个击破。第一学年集中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第二学年集中进行说明文和应用文写作训练;第三学年集中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有时也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其中每一种文体,都采用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的教学程序,注重训练的系统性,使作文课能够真正体现出自己的规律。
    教材在编写上侧重于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并辅以大量例文作示范,以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师能够直接以教材为教案,学生也可以根据教材自行学习。每项训练,均按以下步骤做:
    一、写作指导:讲清本次训练的内容、要求、思考方法和写作方法;
    二、例文分析:举出二至三个在本项内容上比较出色的优秀作文或片断作例子,详细分析这些例文如何思考、如何写的,优在什么地方;
    三、训练题目:出几个题目让学生按本次训练要求练笔;
    四、训练指导与参考例文:对所出题目给予具体的写作指导,或给出参考例文。
    教材以大量的优秀作文为范例,其中90%以上出自学生之手,这些作文无论内容、语言,还是写作手法,都与学生靠得近,学生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比起阅读课本的文章来,更容易接受,效果自然更好些。
    有了教材,学生学、老师教都有了依据;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我的作文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近年来,经我辅导的学生作文,在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就有十几篇,其中获“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奖9篇(一等奖l篇,二等奖、三等奖各2篇,优秀奖4篇),另有130多篇学生作文在各类各级报刊上发表。一位学生给我写信说:“我不喜欢语文,尤其是作文,但喜欢上你的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训练课。通过你的课,我逐渐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去思考,从中也获得不少乐趣……”   
    我编写的作文教材,部分内容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连载十五期,编辑部还专门出了一期特刊,推广这套教材,这引起了全国各地许多老师的注意,他们纷纷给编辑部或直接给我写信肯定这种做法,索取教材并进行实验。1992年至1998年,我先后几次在北京“全国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介绍了我的作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的情况,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
    后来,我将全部内容再次整理,交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能够把这套写作教材献给全国的中学生,我很高兴,尤其是书出版后,很快便销售一空,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内,又两次印刷,我更感到这是全国使用这套教材的师生对我这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我将以此为动力,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形式、新路子、新方法,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来答谢全国关心、支持我这项工作的老师。


                                  遥想杜十娘
                                    贾晓明
    当怀抱百宝之匣,奋身投入滔滔江水的那一刻,你那惊世骇俗的壮举,你那旷古绝今的坚毅,连同你那光艳绝伦的美丽,刹那间凝固成一尊千古不朽的雕塑,让世界上所有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式的听天由命都汗颜羞愧,让世界上所有的矫情作秀、拿腔拿势的以死相挟都无地自容,甚至让那些所谓的忍辱包容式的破镜重圆都黯然失色。
    几百年后,人们还在不断地探讨:杜十娘,你究竟是怎样一个女性呢?
    也许,你该宽恕李甲的。李甲并非贪财负情之人,他在你身上挥金如土之时,并不悭吝,又何在意这千金之资。一个文弱书生,本就没有什么主见,只是一时糊涂罢了,他不是痛哭流涕地反悔了吗?
    也许,你该怨恨孙富的。冤有头,债有主,不是他的见色起意、百般挑唆,李甲何至于此?
    也许,你该自察自省的。你有那价值万金的百宝箱,早该告诉李甲,何必如此难为、如此考验心仪的郎君?有了那万金之资,李甲挟妓回乡也不致受到父母的过分责骂,不会在乡人面前抬不起头,甚或还会有衣锦还乡之荣耀!而你,也得以与郎君长相厮守。
   也许,你不该选择这样的结局。你本来不必依附任何男人,那万金之资足以让你生活得比李甲、孙富更舒适,更富足;而且,为了一个薄情郎而结束自己美好的生命,多么不值。
   然而,这样的同情无异于再次把你卖入青楼,这样的猜测无异于把你混同一个觅食度日的乡间村妇!
因为,你见过太多达官贵人的虚情假意,他们的甜言蜜语,他们的温文体贴,不过是为了得到你冰清玉洁之躯的魔术戏法。
    因为,你见过太多鸨娘虔婆的见利忘义,她们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小心服侍,不过是为了得到你用屈辱尊严换得的金银珠宝的拙劣表演。
    还因为,你听过见过前代今世无数公子王孙的薄情寡义,他们的挥金如土,他们的信誓旦旦,不过是为了能把你变成他们锦衣绶带上佩挂的一块宝玉、描金嵌银鸟笼中的一只金丝雀的物质和感情投资。
    更是因为,你把你的这次爱情看成是你脱离物欲横流、人性缺失苦海的孤注一掷,看成是你找回女性尊严、人生尊严的最崇高追求。你早已厌倦了温柔乡里的强颜欢笑,厌倦了风月场上的虚与委蛇;你太需要一种白璧无瑕的美好爱情,太需要一种纯真无邪的人间真情了。你不曾也从没有想过依附谁,所以,赎身,你可以也只能拿出一半赎金:你既要跳出苦海,又要让你心仪的郎君挺直腰身与你并肩而立,不失男人尊严;回乡,你可以拿出体己银两,支付一路生活之费:你要让你心仪的郎君与你一样心情舒畅,衣食无忧。但是,惟独在爱情的天平上,你始终不敢加上一锱一铢的金钱砝码,不敢染上一丝一毫的腐锈铜气,如同眼里容不得任意小的一粒沙子。这种爱情只能是心心相印,只能是两情相悦。如高山的白雪,深壑的清泉,无一纤尘埃,无任何渣滓。
    所以,当李甲为千金之资而动摇的那一刻,你理想的大厦轰然倒塌!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美貌、你的温柔、你的才艺、你的纯情和你的比容貌更美丽的心灵在李甲心中,竟然不如区区千金?你悄悄积攒将来从良资本的殚精竭虑,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良苦用心,你饱受屈辱的外表包裹下的坚强内心所顽固地保守着的不屈人格,原来都可以当作商品出卖?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舒适、富足究竟有多大意义?此前所有美好的幻想一下成了遽然消失的海市蜃楼!你的刚刚愈合的心灵也像钢化玻璃一样破碎成无数的星星点点!于是你惊世骇俗地一跳,用这人生最后的抗争来维护自己那不容玷辱的纯洁心灵和完美人格!
    你的心破碎了,但你做人的尊严不能破碎;你的梦消散了,但你追求的理想不能消散。其实,负情郎君在你心里何曾留有踪影?你又何曾伤心、失望、怨恨、诅咒过?你那举身赴水的举动又哪里是俗人徇情的冰消玉陨?此时的你啊,和此前的你一样,都是毫不动摇、始终如一地坦然、欣然、毅然决然地向着你那魂牵梦绕、孜孜以求的理想王国展翅飞翔,这才给后世留下一个千古璀璨的美丽童话!
                      (注:杜十娘,见人教社版高中教材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8:44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七
从根和本上三次对语文动刀的彭公瑾
唐建新

    彭公瑾老师一看上去就是有仙风道骨的那种人。
    脸色红润,神采沉稳,慈眉善目,庄严慈祥。一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多言不多语的彭公瑾老师就会主动地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冲动。
    1997年,彭公瑾老师开始了在深圳市的南头中学进行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一文言高二文学高三文化的实验教材。整个广东省就这么一所普通的中学校在使用,全国使用的也寥寥无几。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曾经有几十所上百所学校使用,当时的教材明确标注有“重点中学实验教科书”字样。
    教材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有人说读下来相当于中文专科毕业。然而,彭公瑾老师认定一条,高中的语文学习,就是应该多读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学经典。当时,尽管招收的学生很不理想,只有招收计划经济条件下市直属学校一网打尽后才能够招收到一些学生,彭公瑾老师仍然坚持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高一高二都不做语文教辅资料上和语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高一甚至不写大作文,只写读书笔记,高二才开始写大作文,高三才开始进行一些备考训练。其结果,在高三时不仅超过了一位内地退休的有多年抓高三经验的老教师,还居然把中考中不溜秋的学生培养成了深圳市的高考语文状元。
    2003年学校规模开始扩大,每个年级有过去到四个班增加到十多个班。班级多了难以统一。彭公瑾仍然坚持在自己班上搞统编本与试验本两套教材并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作为备课组长,彭公瑾老师还要求全年级语文老师统一行动,让学生一升入高中就给一真正读书的感觉。下决心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全体语文老师都不讲课本,让学生静下心来在语文课堂上读书,读50万字的《语文读本》。每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与检查,让学生自己走进书的海洋走进书的世界,感受与初中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读书境界。一些老师参与此项活动写的有关文章被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入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
    近些年来,彭公瑾老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积极利用南站大讲堂进行国学知识的讲授,宣传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给学生讲授不少的儒释道的内容,也给学校的老师们给全区的语文人讲传统文化与养身之道等。
    2009年原本申请在高一年级开设一个国学班,因为学校考虑高三的压力,最终要求准备一年等到彭送走2010届以后再开始开设。但是,我们从彭公瑾老师现在带领语文组到一些老师对高一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的目录,就可以看出彭对国学的研修程度,全部内容涉及到了儒释道法医仙武农等诸多方面,为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展出了极其辽阔的视野。
    虽然有些拙于口舌,在教材改革到结题会上却被誉为很有语文味。其实,彭公瑾老师教材试验、教法试验和校本课程则三次对语文教学动动刀,,其刀刃指向的都是语文教学到根和本,即用什么内容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校本课程 国学修身课程目录
第一单元  天人合一
经典原文
1、易经 系辞下
相关读物
《礼记》:天下为公
现代解读:
易学修身: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视野
  修身——中国文化的精髓
知识链接
有关上古修身的记载
第二单元  道法自然
经典原文
2、《老子》九章
3、《庄子》六则
相关读物
列子《天瑞》
管子《心术》
现代解读:
道家修身:遵守“宇宙法则”
大视野
  天人整体论
知识链接
  千古诗心 与道相亲
第三单元 内圣外王
经典原文
4、《论语》十则
5、《孟子》二章
相关读物
《大学》节选
《中庸》节选
现代解读:
儒家修身要义:以礼制心
大视野
  人与社会的和谐
知识链接
  儒雅潘基文与韩国的儒学浸润
《论语》加算盘:日本企业成功之道
第四单元 金丹大道
经典原文
6、《黄帝阴符经》
7、《乐育堂语录》一则
相关读物
《吕祖百字碑注》节选
现代解读:
仙家修身探秘:我命由我不由天
大视野
  身心和谐之道
知识链接
  李白的丹道修炼
《西游记》与金丹大道
第五单元 明心见性
经典原文
8、《六祖坛经》
相关读物
《金刚经》节选
《无量寿经》节选
现代解读:
  佛家修身妙谛:让心湖更明澈
大视野
  如何克除“我执”
知识链接
禅国日本
藏密:西藏的天空特别蓝
第六单元 纯天理流行
经典原文
9、《朱子语类》
相关读物
《太极图说》
现代解读:
  理学修身:“安身立命”之本
大视野
  人生的境界
知识链接
曾国藩 修身条款
新加坡的儒学修身课程

第七单元 中国功夫
经典原文
10、《少林易筋经》
11、《太极拳论》
相关读物
《武当秘籍》
现代解读:
武学修身:拳道通仙道
大视野
人的类本质与人类新文化
知识链接
  世界最健康长寿老人
  少林与武当
第八单元 人身自有大药
经典原文
12、《黄帝内经》
相关读物
《寿世保元》节选
现代解读:
医学修身:涵养精气神
大视野
  生命优化论
知识链接
巫 医 针 灸
五禽戏与导引术


                                  参访惠能故居
                                彭公瑾

    六祖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他们的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供世人瞻仰;毛泽东则把六祖与孙中山并称为广东两个伟人。

    惠能是佛教禅宗派领袖,他未读过书,不识字,但由他的徒弟法海、神会等人记录整理出的《坛经》,不仅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中国人写的)佛经,而且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著作,其所构成的学术思想,既体现了禅宗教派的思想体系,又是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明显不同而又自成一格的思想体系,故被称为禅学,因其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影响,又带有明显东方文化色彩,故尊称他为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可以说,惠能既是佛教的禅宗六祖,又是学术的惠能,禅学和文化的惠能。


    《坛经》不但在佛教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认为《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

    惠能及其学说,在日本尤其受到敬重、信仰,每逢南华、国恩寺庆,惠能诞辰、圆寂日,日本禅宗后人都会组团来华庆贺、巡派。日本并出版有《禅文化》杂志,《禅学丛书》及其他禅学书报。日本当代禅佛教思想史研究权威柳田圣山先生撰文写道:“惠能开创的新禅宗佛教,归根到底,润泽大唐四百余州,余波更广泛扩及日本和欧美,惠能解释的问题,不限于中国禅史领域”。(《参拜新兴禅宗佛教--荔枝的故乡》,日本京都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禅文化》115期)
    对禅宗六祖的信仰,在日本历经千余年而盛兴不衰,并有美丽的传说和衍化为传统民俗。
日本人穿民族服装——和服时,腰背上总要垂挂一块名为坠腰石的装饰品。坠腰石跟拜谒、纪念六祖惠能有关。相传坠腰石出自惠能所有。当年惠能五祖寺(即湖北黄梅东禅寺)求法,被派往碓房踏碓舂米。因惠能身小体轻,便在腰背上系一块60多斤重的石块,借以起重碓头。在日本各地,连小孩都知道惠能坠石踏碓学法的故事。为了纪念禅宗祖师,日本信徒便在和服上设计了这个状如石头的装饰物。以示“睹物思人”念念不忘惠能坚毅学法的精神,并约定成为民俗。
    《坛经•缘起外坛》曰:“师坠腰石……此石向存黄梅东禅”。凡来五祖寺参诣的日本信徒,都要拜谒此石,跪抱亲吻,有的还轻轻拂下石块上的尘土,珍藏带回日本,以祈吉祥。惠能在海外,享誉如此崇高地位,作为发祥地的后人我们,更应该把惠能祖师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
  
    来到广东,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寻访惠能遗踪。到现在为止,惠能进行禅事活动几个重要地方我都到过了。
惠能故乡:惠能出生和圆寂的地方。
    从肇庆出发,往云浮方向,再上往新兴的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新兴县。
    一进入新兴县界,一个巨大的横幅映入你的眼帘:欢迎你来到六祖故乡新兴县。
               
    过县界,再走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新兴县城。县城不大,但很漂亮。
    穿过县城,往六祖镇进发,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我知道,远处山脚下,就是惠能的出生地了。
    远处的山叫龙山。相传曾有高人寻龙而来,故名龙山。
    我们正走在这寻龙古道上。

    从国道转入通向六祖镇的路,原来应该是一条比较窄的公路,和我们在其他乡村看到的一样。但现在在扩修,看上去非常宽阔,名为六祖大道。所以我们走了约20分钟的一段颠簸不平,黄尘漫漫的路。
    六祖镇原名集成镇,2004年由广东省民政局更名为六祖镇。六祖镇很小,比一般小乡镇还要小。

    一过六祖镇,就到了六祖的出生地——下卢村。
    这里确实是中国最偏僻的乡村。这里的人是真正的乡野村夫!
    这正好说明了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

    到了新兴县,就有到六祖镇的指示牌;到了六祖镇,有各个景点的指示牌。沿着指示牌,很容易找到你要找的地方。
    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总有日本友人专程到中国来朝圣,但总是怎么也找不到惠能故居。
    现在,我轻而易举的来到了惠能故居门前。

    当然,故居是新修的。据说还能找到惠能故居的地基。
    惠能故居旁是下卢村小学,小学建得不错,有点城镇小学的味道。
    据说惠能故居屋址被小学占了。

                                            六祖故居
    据说惠能一家在夏卢村所居房舍,因年代久远,又无亲人维护管理,故早已崩毁,但屋址基地却历代存在。至20世纪80年代,村人为纪念六祖功绩,才在故址上建“六祖纪念祠”一座,供来人瞻仰。这个小小的慧能故居,门额上写着“圣地之门”,门联为“圣地一花开五叶、门庭三宝朝万年”,再往里去,院门内是“六祖惠能纪念堂”,堂上又是一联“新州毓秀,圣地鼎名”。再进,由小廊庑绕小天井而到厅堂,六祖塑像端坐厅堂正中。
     一大群赤着脚的小孩围着我们转,他们都是下卢村小学的学生。
     我想,这是惠能愿意看到的情景吧。
     多亏了这群古朴好奇的赤脚小孩,带着我们东拐西转,才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惠能手植古荔,找到了惠能喝过的井水。(虽有指示,但没想到古荔与古井并不在屋旁,而是很远的地方。)
     这确实是一个古老的乡村,这里不仅有千年古井,有千年古荔;这里还有千年古芒。
     这里还是石墙土屋,门前屋后还是推满了惠能砍来的干材。
     这是中国一个最不起眼的小乡村,现在是过去更是。
     这个小乡村之所以不平凡,不仅在于这里出了一个惠能,更在于它有力地说明了只要行一直心,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人生的最高成就!
     祖问曰:“汝何处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所谓佛性,就是人的悟性,人的觉悟之心,人的智慧,一个人成就的种子;这是人人具足,与身份地位无关,与肤色人种无关,更与地域无关,甚至与受教育的程度无关。
确实,生命是平等的,上帝是公平的。
    人人具备足够的智慧,人人能够取得最高成就。
    望着这群赤脚的小孩,我想,惠能不就是其中的一个吗?我不也是其中的一个吗?你不也是其中的一个吗?
站在惠能塑像前,我仿佛听到了1300多年前的那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普通的婴孩。
    当然,惠能又是不平凡的。他的不平凡在于他能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唤,并努力的去实现它。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听到《金刚经》,就有感觉,就想去学,于是就去了,走了差不多30来天。
站在夏卢村,望向湖北黄梅,只见云山阻隔,烟雾缭绕,风尘漫漫。
    当年这个一字不识的24岁的年轻后生,哪里来的力量和勇气,告别家乡,辞别母亲,走向千里之外的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呢?
                             
    相信由于当时的学佛气氛,很多人都会产生这个想法,但这个思想的火星还没燃烧起来就被世俗的风尘吹灭掩埋了。惠能只是能让这个火星熊熊燃烧起来而已。
    惠能发的是最上等愿。
    并且坚忍不拔地去实现。
    而且显得很轻松,很自然。
    最后成就的是最上等觉。
    回想一下,我们也曾立下美好的誓愿……
    我们缺少的……

    说惠能取得的是人生的最高成就,可能有人不好理解。
    请允许我引用高中语文第五册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中的两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一个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我们能不能说他取得了人生的最高成就呢?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9:14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八
生命因“品悟写”而精彩的王满英
唐建新

    很多次全国性的语文教研会上都能够看到王满英老师的倩影,为她的学生,也为她自己的成长。
    在深圳的一所生源相当不理想的学校教语文,高考成绩是没有人能够提及的。然而,王满英老师却默默地咬紧牙坚持着,将这些不太想学习的学生一步一步带出来,并带领全校语文组的同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引起大家对这样一所毫不起眼的学校的关爱,除了拼命干以外,还利用自己担任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之便,不断地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学,给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号脉,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到了2000年前后,王满英老师带领语文组的一群人,居然搞出了高中语文整个三个年级的导学实验,出版了《高中语文单元导学》(1——4)共四本编著。当时我是很意外的,认为过程太长,高中离高考太近,这样的事情教训太多,常常是得不偿失,记得曾经奉劝过王。然而,没有用,虽然常常累得筋疲力尽,王仍然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再后来是深圳读书月上,所在学校开始营造图书漂流,把美好的阅读漂向了更多学生的心田。
    再后来是到了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这是一所建校才刚满十周年的完全中学,靠实力去打拼高考中考的学校。
    满英老师又带领语文组的一帮人努力打造罗外语文组“读写互动,品悟相生”语文教学特色,在课内主要体现为“‘品悟写’合和式”教学,借以焠炼学生生命底气。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满英老师发现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着浮于语言文本之外的表层阅读教学问题,发现作文教学中存在随意无序的现状和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毛病。为了改变这些现象,经过多年实践,她提出了“三本”语文教学思想,所谓“三本”就是以品味语言为本,以感悟人文内涵为本,以语言表达训练为本。她认为“‘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关键词语品味鉴赏为切入点,注重关键词语的品读,以换位品读、重音朗读、重点词语反复朗读,个别段落词句故意删减置换等方法,以语文味的涵咏浸润为精神内核,训练学生的语言涵咏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语言文本为载体和依托,引导学生体悟人生,感悟文化,领悟生命的哲思,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辨能力。以课外阅读为外延,以口语训练为途径,开展沙龙读书论坛、课前五分钟说话、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以背诵名家名篇优美文段,片段仿写,作文(一题多写、一篇多改),作文专项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品”就是通过“品读、品味、品鉴、品悟”丰富学生的语文内蕴和精神内涵,力求将男生培养成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将女生培养成兰心蕙质的窈窕淑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化底蕴厚实、言谈文明、举止优雅、品德高尚的现代公民。这一实验已被广东省教育厅列为“十一五”重点课题,并在广东省开始产生影响。
    然后她又绞尽脑汁和语文组老师一起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环境中去阅读,按照老师的指导读时文、读美文、读经典,采用不同的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收效。2008年夏,全国中语学会来学校开现场会,看到学生们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广度有深度的阅读,令很多与会者赞叹不已;案头书、读写本、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诗社、话剧社、文学社……众多的新鲜载体留在了与会者的心中。
    更难能可贵的是满英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对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做出了较全面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好几位语文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整理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考,共出版了七部语文课改成果集——王满英的《沧海月明》、罗晓云的《作文炼识之路》、孙振宁的《桐庐竹韵》、方中明的《蕉窗听雨》、余文浩的《和学生一起读诗》、王满英和周薇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还有其他语文老师的文章合集《仙桐教苑》。这几本专著里面包含了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与会专家和代表们感觉到了沉甸甸的思想分量,也感受到了力量。
    满英老师自己是一位拼命三郎,但是并不只盯住自己的名字,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自己自找苦吃外,还能够在打拼激励的深圳带领大家一起打拼,成立了“王满英工作室”,带领师生一起打拼,真的是谈何容易啊!
    品悟、合和、本真,这里既是教法,也是学法;既是情怀,更是人格;既是一段美好的教育旅程,更是磨砺后的提炼升华。执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显著,居全市前列。凭着忘我的工作作风,扎实的教学功底,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业绩,赢得了一片赞誉。


                       “‘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简述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王满英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着一种浮于语言文本之外的表层的阅读现象, 作文教学存在随意无序的现状和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毛病。这是与新课改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语文教学必须叩问生命,归去来兮,返璞归真,回归生命,回归本真,回归工具性,回归人文性,回归到学生的才智和心灵的自由发展,以此来丰厚人生之气象。
    鉴于此,语文学科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要确立知识、能力、情感、素质四位一体,课内、课外、作文三者合一,应试和素质二者兼顾,为学生一生奠基的语文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有这种“立体式”语文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回归本真,做到真善美有机结合,从而真正丰富语文学科内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本人提出了“三本”语文教学思想,实施“‘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
一、背景分析
    1、空泛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教学现状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满堂灌到学生满堂讨论,从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到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得到肯定,从一味遵从教材和权威到漫无边际的创新解读……
    天马行空,信意由缰,不顾作品的本意和解读的界限,是对文本的不尊重;一味盲从,放弃对作品的探索和思考,也是不尊重文本的表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极端内在的惊人的一致性,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洋泾浜式的语文学习现状
    深圳面上学校学生大部分是本地居民,受岭南广东白话方言文化和港台文化的影响,汉语言文学基础与中原地区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言文学素养积淀也不够厚实,加之多种文化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洋泾浜式的语文学习现状。主要表现在:语文学习观念淡薄,语文学习习惯差,课外阅读令人堪忧,读图代替读文,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作文表达能力较差。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有一部分学校多半学生,经老师煞费苦心,想方设法的补救,到了初二也只能勉强写足200字的作文,连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都弄不清楚,完整的句子也难以写通顺;大多是错别字连篇,语言极度贫乏;逻辑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更谈不上文质兼美,文思飘逸,立意深刻高远了。
    这种种主客观现状令我们语文教师忧生忧教,它给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语文教学要求和更高的人格培养标准。
二、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
    1、“三本”语文教学思想
    以品味语言为本,以感悟人文内涵为本,以语言表达训练为本(口语、书面语;要求:准确、清晰、流畅、有文采)。
    2、“‘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
    品:即品读、品味、品鉴、品悟。以关键字词为切入点,品味出语言文本中本真而丰富的内涵及言外之意,濡养学生的语言涵咏鉴赏能力。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切入点和品读侧重点,有不同的品读方法。
    悟:即悟人生、悟人性、悟生活、悟生命、悟文化、悟写法。以语言文本为载体和依托,感悟人生,感悟人性,感悟文化,感悟生命之哲思,感悟表达之技巧,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写:即“积累写作”、“分层分类写作”、“文章文体分年级训练”。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为本,以“积累写作”、“分层分类写作”、“文章文体分年级训练”为突破口,夯实语言基本功,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写作训练途径:以片断仿写(先背诵名家名篇优美、典型文段,再以此为范本,进行仿写训练)、一篇多改、一题多写、作文专项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何谓“‘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关键词语品味鉴赏为切入点,注重关键词语的品读,以换位品读、重音朗读、重点词语反复朗读,个别段落语句字词故意删减置换等方法,以语文味的涵咏浸泡为精神内核,训练学生的语言涵咏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语言文本为载体和依托,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体悟人性,感受文化,领悟生命的哲思,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课外阅读为外延,以口语训练为途径,开展读书心得沙龙论坛、课前三分钟说话、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以背诵名家名篇优美文段、片断仿写、作文一篇多改、一题多写,作文专题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内蕴和精神内涵,力求将男生培养成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将女生培养成为兰心蕙质的窈窕淑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化底蕴厚实、言谈文明、举止优雅、气质高雅、人格高贵、品德高尚的现代公民
    “品”是基础,是入情入境;“悟”是心领神会,醍醐灌顶;“写”是渴望倾诉沟通、交流表达;“品”是感性,“悟”是理性,“写”是再创造,是素养的习得,是能力的形成。以“品悟”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之中,品味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品鉴表达之美,意境之美,逻辑之美,哲思之美;品悟人生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整个教学流程从感性进入,以理性跳出。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师生的互动交流,师生双方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对话,力求促进师生双方均进入到语言文本的意蕴当中去,进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两心相悦的佳境;努力营造合作、和谐、和美的教学氛围,让“品、悟、写”三大教学策略和“教师、学生、作者”三个生命主体融为一体,让师生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陶醉,领悟到佛教般的哲思顿悟,浸润到瑜伽般的天籁冥想境界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享受、美的熏陶、人生顿悟的过程,是一次次人性的体验、心灵的洗礼、灵魂的焠炼、精神复活的过程。语文与生命的关系,是共生共成的关系,厚重的语文与鲜活的生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厚重的语文因为有了鲜活的生命才让语文更加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鲜活的生命因为有了厚重的语文才让生命的内涵愈发充实而丰富,生命也因此而变得更有厚度和深度,更有广度、强度和力度。
(二)教学途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三经两纬”经纬交错的立体语文教学途径。三条语文内涵经线:即以“品读涵咏”为阅读经线,以“生命感悟”为人文经线,以“作文专项训练”为写作经线。两条语文外延纬线:即以语文积累为根基纬线,以‘说读背诵’为口语训练纬线。形成经纬交错的立体语文学习网络,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如图所示:
三、基本原则
    “增、删、移、换、联、浸、泡、润”八字原则。
四、基本策略
    (一)关于“品味”的策略
1、置换品味法:换词品味法,换句品味法,换序品味法,换段品味法,增删品味法等。
2、词类品味法:名词品味法,动词品味法,形容词品味法,副词品味法,虚词品味法,关联词语品味法,词类活用品味法,词语移用品味法等。
3、浸润品鉴法:象征类比联想品鉴法,意念想像品鉴法,浸泡涵咏品鉴法,标题品鉴法,叠词品鉴法,近义、反义意近品鉴法,表现手法品鉴法等。
    (二)关于“朗读”的策略
1、从朗读韵味来分:涩读法,畅读法,吟读法,唱读法,漏读法,误读法,哭着读,笑着读等。
2、从朗读形式来分:分角色读,接龙读,联读,反复读,领读,译读等。
3、从朗读节奏来分:快读,轻读,重读,虚读等。
4、从朗读符号来分:停顿( / ),连接(---), 重读(▲),轻读(△ ),
升调(↑) ,降调(↓ ),快速(—),慢速(… )等。
    (三)关于“感悟”的策略
    即悟人生,悟人性,悟生命,悟生活,悟文化,悟写法;紧扣关键词语,理解文本主旨,知人论世,活用生活积累等。
    (四)关于“写作”的策略
    1、积累(课堂)写作训练:四位一体“边读边圈边评写”,佳词丽句美段抄背写,篇篇优美典型片断勤仿写,改写续写缩写和扩写,周周美文欣赏点评写,重点段落鉴赏点评写等。
    2、学生分层分类写作训练:自由写作:独抒性灵,彰显个性;学生分层写作:各类作文入格训练(差生—潜能生),各类作文升格训练(中等生),各类作文风格训练(优生)等。
3、文章文体专项写作训练:高一:以叙议结合的随笔散文写作训练为主(主要练立意和语言);高二:以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主(主要练结构、思维【立意】、语言);高三:以高考绿色作文训练为主。
(五)关于“语文积累”的策略:建立“图书角”,赏析自选美文,强化“早练黄昏练”,积累口语素材,讲述故事,说读名著,发布新闻,说背互促,架设师生口语沟通虹桥,创造良好的口语表达环境等。
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以上策略还不太成熟,只想求教于大方之家,以期抛砖引玉。
       “‘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系列(一)——“品”
真水无香  本真有味
——以“品读涵咏” 为阅读经线
  濡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以我之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满堂灌到学生满堂讨论,从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到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得到肯定,从一味遵从教材和权威到漫无边际的创新解读……
    天马行空,信意由缰,不顾作品的本意和解读的界限,是对文本的不尊重;一味盲从,放弃对作品的探索和思考,也是不尊重文本的表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极端内在的惊人的一致性,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鉴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要以“品读涵咏” 为阅读经线,在长期的习得中濡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何谓“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就如对待一位老友,要深入了解,倾心相交。精彩处,击节赞叹;共鸣处,会心一笑;有疑问,质疑之;有缺陷,指出之。方能得人生之况味,读书之至乐。
    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意味着进入文本的深处,进行“深层阅读”。除了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进行细读和分析外,对作者生命历程尤其是写作本文前后人生经历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品首先表达的是“当时”的意义,是作者“彼时彼地”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今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话语首先是他给“当时”的人的话语。而作品“此时此地”对我们的意义与它“彼时彼地”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前者正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忽略这一点,我们就很可能与文本的真正内涵擦肩而过,而陷入自说自话甚至无中生有式的解读。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同时意味着尊重文本解读的历史。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不应该出现无中生有的“天外来客”,而应该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是语言与人文,师生与文本对话交融的珠圆之美,玉润之韵,和美之境。
一、换位品读,体悟语言艺术的表现力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圣陶的质朴练达,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纤禾农华美……风格各异,精彩纷呈。阅读教学中辨析文章语言风格,品味其中丰富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品读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更能体悟出语言的艺术张力。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达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的行动.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语文阅读最注重的是读前的心理润泽准备,读书须敛身正坐,正襟危坐;屏气凝神,心静如水;缓视微吟,圈画点评;细读慢嚼,虚心涵咏。而要真正品味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韵味,我认为可以采取换位品读法。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换位品读法,能够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换位品读法可以概括为增、删、移、换四字。例如:可以让学生增一词语读读看,删一词语读读看,变换词语读读看,换种句式读读看,变个句型读读看,换个语气读读看,移动词序读读看,打乱句序读读看,删掉辞格读读看,改变人称读读看、变换语体读读看等等。揣摩,用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再评点,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
    如:《沁园春•长沙》可以出示投影片进行换位品读训练。“看岳麓山红,树林尽染;湘江碧绿, 船只行驶。鹰飞长空,鱼游浅底。
    原词中的词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再如:《再别康桥》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品味语言意蕴的丰富性和形象性。
A、在我心头晃动,B、油油的在水底招手,C、倒映在浮藻间
D、向青草更青处划去
    在引导学生比较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原诗中的“荡漾、招摇、揉碎、漫溯”几个动作性很强的动词,极富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飘逸流动的立体美感,与作者依依不舍的眷恋情怀水乳交融在一起。
    二、浸润美读,涵咏言语情感的真意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苦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等等,都是强调“读”。不读,无以培养语感;不读,无以激发美感;不读,难以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不读,难以体悟出作者的真性情、语言的真意韵。只有在真情投入的吟诵中才能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精神内涵,也只有熟读乃至于背诵,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感性认识,才能在自己说话写文章时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出美——美的语言、美的意境。那么,如何读?怎样才能吟咏出情感的真意韵呢?
    我认为美读可分为涩读,畅读,唱读,译读,吟读,虚读,换读,联读,漏读,套歌唱读,哭着读,笑着读,重点词语反复读等等。首先要读顺畅,再读出美感,读出韵味。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初步感知言语材料,直觉大意。谐音押韵、平仄交错、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都会使读者感到悦耳。为此,培养学生语感,要提倡出声朗读、美读吟诵,提倡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语言符号,以唤起他们脑海中的形象感。在这一步骤中,都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用笔画出他们的初感。接下来可以采取范读,分角色读,美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言语的音声,在口耳之间的传送过程中,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语感。读前应指导学生根据品读的心得,标出各种诵读符号。例如:停顿(/)连接(----)重读(▲)轻读(△)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可确定基调,把握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学生对象可采取不同的美读方式,如教《静女》、《迢迢牵牛星》就可采用套歌唱读方式;教《氓》可采用译读、换读等方式;教《饮马长城窟行》可采用涩读、漏读等方式;教《窦娥冤》可兼用快板说唱兼唱读、唱读、吟读、哭着读等方式;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可兼用涩读、漏读、唱读、吟读、重点词语反复读等方式。以读来培养语感,来激发美感,来培养逻辑思辩能力,来体悟出作者的真性情、语言的真意韵。只有在真情投入的诵读中才能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精神内涵,
    如教《再别康桥》这首诗,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理解诗人特殊的离别之情,因此我认为可以以诵读美读强化品读,有“美读”才有“美品”。
    而诵读指导应以理解为基础。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当然也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但语文老师传统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相应地进行诵读指导。而我一改这种做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分析和诵读同时进行。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如在指导诵读《再别康桥》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这句时,我指导学生用“上气不上声”的虚读方式来处理其情感内蕴。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高潮,学生理解已经到位,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时,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也读了读,用的是“上气不上声”的虚读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高亢,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徐志摩不可能在那个月夜放声高歌的,并有学生说了“只能在心中放歌”,如此这般美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在美读的基础上走进了诗人徐志摩的心灵情感世界。
    如教《雷雨》,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教师与学生分别提前录音(分角色),在上课时,将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分别播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再对教师和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评比。声情并茂的对话,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真正把作者所寄托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同学们带入到了那个“午饭后,天气更阴沉。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环境氛围之中。学生就能形象地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30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事,初步认识到周朴园冷酷、虚伪的丑恶灵魂,孤独寂寞的内心,空虚、矛盾的心态。同时,看到了鲁侍萍身上善良、正直、备受欺凌和压迫,但又刚毅、坚强、自尊、有骨气的性格特点。
    如《安塞腰鼓》一课,文章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排比激昂,节奏强烈,我就采用套歌唱读的形式,套用《黄河颂》中的多声部连读反复读的方式,强化其激昂强烈的节奏气势。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跟上作品的节奏,自然会感受到文章所表现的激荡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再如《故都的秋》中的“一层(阵)秋雨一层(阵)凉”一定要读出都市闲人的悠然自乐的感受。
    只有声情并茂地读,才能真正体会《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与妻书》等文作者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真挚情感,才能领略《过秦论》、《阿房宫赋》中的雄浑悲壮和磅礴气势,才能揣摩鲁迅作品的嬉笑怒骂。
初高中新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要重视吟诵涵咏,如《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雨巷》、《再别康桥》、《致大海》、《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愿意是急流》等等,都应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学生用心进入境界去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真性情,真意韵,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汉语言文字内刻深蕴的言外之意,原来是真水无香,本真有味,珠圆之美,玉润之韵。
“‘品悟写’合和式”语文教学策略系列(二)——“悟”
微吟渐悟  洞彻光明
——以“生命感悟”为人文经线,
提升学生的感悟思辨能力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王满英
    周汝昌说: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有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汉语言文学她犹如一个朴静的女子,只有深情抚摸,真情对话,低回追求,才能品味其生命中丰富的内蕴气质。他更如一个历经沧桑的长者,有高山般的厚重幽深,还有大海般的广阔深远,只有静心凝视,缓视微吟,抚背对话,低回沉思,才能感受其生命中厚实深远的内涵风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用生命的感悟情思去穿越生活的表层,探究掩藏在潜流深处的人类的真实生命情态,引导学生一起去叩问与追求人生的温暖与感动,辛酸与痛苦,体悟人性的喜怒哀乐,人世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而语文与生命的关系,是共生共成的关系,厚重的语文与鲜活的生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厚重的语文因为有了鲜活的生命才更加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鲜活的生命因为有了厚重的语文其内涵才愈发充实而丰润,生命也因此而变得更有厚度和深度,更有广度、强度和力度。
    人的生命具有整体性,关爱生命的整体发展 ,促进人生命的整体生成,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来看,真正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增强,它应该是参与生命的整体生成。《中学语文新课标》将语文教学由“认知(知识)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由此出发,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中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体现了对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以往的语文教学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工具性。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这是唯一可以在语文学习中长时间习得生成的。所以我对新课标有了自己的解读:关爱生命的自由发展,在教学中努力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人文主义的教育,以“生命感悟”为人文经线,提升学生感悟生命哲思的能力。
    一、以找准切入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之哲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那么,如何渗透人文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人生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哲思之美呢?我认为可以以找准教材的切入点为突破口,巧妙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之哲思,相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等人文教育。下面请看一位老师听了我的《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随感案例分析:
    王校长在教学设计上,有几点独具匠心之处,最显豁的是从找准切入点入手,有机地渗透思想情感教育,逐层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王校长把两篇短文贯通起来,化繁为简,找准教学切入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日》是以“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为切入点;《月》却从“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作为切入口。同时通过联系学生以往阅读中与太阳、月亮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这一类题材的作品都是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这样就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象征。
   1、在品读关键词语中感悟人生哲思:抓动词、形容词,抓句式,逐层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时老师就要学生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学生很快找出了“生”与“死”, “热”与“冷”,这样文章的主题不讲自现。再如《日》中有两个“追求”、一个“追赶”,就能说明“飞蛾”、“夸父” 和“我”都在追求光明。学生找到这三个动词就能很快的把握文章的主题了。还有开头描写飞蛾的“扑向”、“死”、“浸”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飞蛾”为了追求光明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学生整堂课都在品中悟,在悟中思,品语言,品意蕴,品韵味,悟人生,悟人性,悟哲思,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2、在板书设计中体味生命内蕴:板书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全过程,又很有创意。其中有一个设计成“人”字的连接符号在板书中出现了两次,其中一次把“飞蛾”、 “夸父”和“我”联系了起来,又展示出他们三者的共同点——追求,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写“飞蛾”、“夸父”其实也是在写“人”,文章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这个聪明的板书设计,瞬间照亮了我们所有听课老师的眼晴。
    4、在读写结合中丰富精神内涵:在即将结尾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上,更是匠心独运,再一次掀起了激情满怀的师生生命和谐共振的高潮。王校长先背诵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再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主题,仿写一首诗来诠释《日》《月》的共同主题。学生立即文思如泉涌,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二者皆可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光明故,二者皆可抛”。接着又要求学生口头作文,学习本文的象征写作手法,选择一动物或一植物,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学生神速地学会了象征写作手法,构思异彩纷呈,活力四射。很快,学生就思接千载,神飘万里,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思维激情如一群骏马在草原上飞奔驰骋。基本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人性思考的顿悟,生命哲思的思辨,在这一高妙精致的教学设计中达到了有机的整合,将生命观、价值观等人文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命血脉中去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王校长这一“品悟写”合和式教学法正好体现了语文教学既要关注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并要使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以语言文本品味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人性之本真
    语文教学既关注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层面,又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并要使二者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中国的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感悟人性之本真,生命之内蕴,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也结合一位教师的听了《氓》的课后随感来作一简略分析。
    王校长是由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林娜》“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引入悲剧的主题——把真善美毁灭给人看。接着,回忆故事情节,紧扣“痴—悼—已!” 三个语言文本,抓住“痴—悼—已!”一条主线把握情感变化。再紧扣第五段,六个“矣”字,诵读指导,品味语言,分析情感变化。最后,以“静女和氓的主人公你更喜欢哪一个?”和 “《氓》中的女主人公离婚后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呢?请大家作一推想”为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几个大问题的解读中,分析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分析了人物形象,分析了悲剧原因,总结了全文带给读者的启示。
    王校长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三个“真”——其一,文本解读有真见地;其二,文本朗读要见真情;其三,文本拓宽要见真氛围。在这一堂课中,三个“真”,条条得到了落实,实实在在上出了语文课的真境界。
首先,文本解读深入浅出,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并很好地领出来,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把握的重点放在“痴—悼—已!”三个词语的品味上,并将它确定为教学主线,有自己独特的见底,而针对首尾句的“!”所传达的情感分析,更是在传统文本解读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
其次,关于文本的诵读。教师在诵读中融合了自身的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情感充沛,激情四溢,深深抓住了学生的心。在诵读指导的过程贯穿课堂的始末,充分地使学生学练结合,反复通过诵读来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真情。尤其是关于文章第五段六个“矣”字的情感变化的诵读点拨,更成为了全堂课的一个亮点。另外,教师还在诵读阶段进行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将第三段译作白话,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教师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教材三方的和谐共振。
    再次,关于文本的拓宽。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静女》和《氓》中的主人公,你更喜欢哪一个?”的设置,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这个问题为统领,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了人物形象、悲剧原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启示,使整堂课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最后,再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氓》中的女主人公离婚后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呢?请大家作一推想”。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情激昂,高潮迭起,韵味无穷。结尾以套乐唱诗作结,使流行的音乐元素与古典诗歌和谐统一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
这一课令人听来荡气回肠,就像一曲动人的乐章,这大概就是语文课的真境界罢!
    三、以思想主题分析为依托,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情感内蕴之丰富
    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是:“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中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中学阶段定型的,阅读质量的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具有内容的丰富多彩、立体多样等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理应不同,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为我们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提供了厚实深远的文化教育蓝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以分析思想主题为依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历史风情文化,感悟生命情感内蕴之丰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其思维,开启其灵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濡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一必修1(广东版)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有意打乱单元的课文顺序,重组一个新单元,将《关雎》《蒹葭》《静女》《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氓》《孔雀东南飞》等八首古诗重新组合成一个有关爱情婚姻的系列专题单元。
    安意如在《诗经》随笔评论一书《思无邪》中这样写道:“《诗经》,让我们看见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看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像,听见了天与地对白”。
   《诗经》开篇第一首,《关瞧》写的就是远古男女求偶的理想而现实的标准。男人的择偶标准是“窈窕淑女”,女人的择偶标准是“谦谦君子”,而他们对女人的要求首先是“窈窕”外貌、身材等,这不正好与中国传统的男才女貌,才子佳人的择偶标准相符吗?这也与西方古典美学的黄金分割美学标准一脉相承,同时还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对女人的要求,不只是要求外貌美,还要有淑女的气质,这大概就是“兰心蕙质”的贤能、善良等女性美德吧,也可能就如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柔美内敛、温婉和善娇甜的优雅气质修养吧。
    《蒹葭》则道出了恋爱的最高境界,“在水一方、在水中央”“求不得”的人性情感美学文化境界,这也是金庸的“求不得”的武士道境界。  
    《静女》则是描写男女初恋的情景和心理感受:即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氓》却又高声呼出了一个痛心而沉重的婚变话题: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一声千年呐喊,道出了“因不了解而结婚,因太了解而离婚”的婚姻哲理
    《上邪》记录的却又是热恋痴迷的山盟海誓,狂言醉语。
    《昭昭牵牛星》则道出了男女相恋而又不得相见的相思之苦。
    《饮马长城窟行》则是写婚后别离的思念与牵挂。
    《孔雀东南飞》不愧为最早的爱情叙事长诗。其“夫妻义重“的主题之永恒,堪登爱情诗之榜首。因此在教学结尾时,我要求学生用对对联的形式概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情感特点。其上联为:
    “韧如蒲苇犟兰芝抗婚赴清池,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挂兰枝”。
    这几首诗,恰好道出了从男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择偶标准,到《蒹葭》的“在水一方”,“求不得” 的单相思境界;从《静女》“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初恋,到《迢迢牵牛星》的相恋而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从《上邪》热恋期的狂语痴言,山盟海誓,到《饮马长城窟行》的恩爱夫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最后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刻骨铭心的忠贞不渝的双双殉情。这是一组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爱情绝唱。
    可见,以情感主题分析为依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生命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润泽作用。只要你将这几首看似毫无关联的诗歌的主题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它们的主题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原来这是一组叙写远古先民爱情婚姻生活的绝妙组诗。
    在这一重新组合的诗歌单元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高中阶段男女青春期的情感教育,渗透人性教育,同时也帮助了学生了解了古代先民的风情文化,婚恋文化,学会了用现代婚恋心态文化去观照古代先民的婚恋生态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而又难得的青春情感文化的教育契机,更是一个丰富生命情感内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润物教化契机。
    再如,品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主题,也是一个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生命情感丰富内蕴的绝妙内容。
刚进高一的学生,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这首诗在朴素而温暖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海子那撕裂的灵魂,海子不幸福,他很忧伤。他没有物质,没有事业,没有爱情……这些都要通过教师的循循诱导,结合海子生平经历,知人论世,引导学生品悟体会,让学生自己来回答,教师只作相机诱导,学生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品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只有知人、知情、知心、才能知人论世,才能品出情,品出味,品出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内蕴。
    如三个“愿”包含着极致的祝福,从事业到爱情,到生活的全部,他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了每一个人唯独没有留给他自己。
    “只愿”实际上包含着极度的绝望,决绝的取舍。海子在这里,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
    海子的生存背景——海子事业生活不幸福,经济境况十分拮据,宿舍里甚至连一台黑白电视机都没有;爱情不幸福,他爱的女孩也离他而去(出国);没有事业,学法学的却疯狂的来写诗,他的生活不幸福,他一直渴望的生活无法实现。因而,海子他很忧伤,很绝望。他无法摆脱刻在他骨子里的忧伤,因而他做出了决绝的取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大海,辽阔,宽广,自由奔放,却又与人世隔绝。大海是海子很多诗歌中的意象,可是流浪很久的海子,却从未到过海边,所以大海成了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他生命中的不可得。生活中的不可抵达幻化成了他心中的乌托邦,是不可得。因而此刻的面朝大海已不仅仅象征着一种自在而广阔的生活,而是海子对尘世生活的背弃。
春暖花开,实指房子周围温暖,也是一种虚化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理想之于现实的一种不可抵挡的突破,一种花开般撕裂的绽放,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花朵绽放的声音。但神奇之处却在于,这种组合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明媚的温暖之感
     海子酷爱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原本“沉醉的,没有尽头的诗情,因为后来生命经历的痛苦,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诗人的死,作为他诗情的一部分,也是他诗歌内容的隐喻所在。海子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用他一闪而过的生命诠释了诗的哲学。
    这样理解之后,再看这首诗,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忧伤,悲凉,绝望时隐时现。然而海子在自己绝望的同时,对世人是一种什么态度?是祝福,是博爱。这正是海子的可贵之处,也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祝福和这种爱的原因,所以我们才会有最初读时所体会到的温暖和幸福的感觉。这就是海子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他不同于那些性格偏激的人,受了一点委屈,就怨恨他人甚至整个社会,我们眼前的海子也始终善良,甚至有小孩子一样的纯真。他在尘世得不到幸福,但他没有怨恨,在温暖的忧伤中,在希望的绝望中,他也要把温暖留给世人,把祝福留给世人,自己选择了理想。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结尾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书信的形式对海子说几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当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班级异常活跃起来,好几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一学生竟在当堂的写作训练中写下了如此深刻至情温暖的感悟。“你,从土中长出来,你,透着大地的气息,带着大地的母性,又隐着大地的忧伤。你,生来时,不带一丝欢乐,死后却留下一串美好的祝愿!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诗歌,是你告诉世人的语言;情思,是大地慰藉你的感怀!”接着又有两个学生起来回答,都回答得非常精彩……每个学生也就在这温暖的忧伤中,在绝望的希望诗意氛围中,温暖和美地感悟到了海子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世界,一次润物无声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就在潜移默化的循循诱导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再一次说明,以情感主题分析为依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生命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润泽作用。
    综上所述:新课程设计体现了对人生命发展的整体关注。人的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情感的、信仰的。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情感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当下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这种以“应试”为目的功利性教学,忽视生命主体精神、智慧、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是让我们的时代人心浮躁功利的原因之一。我们语文老师要用心研究《中学语文新课标》,更要利用好我们学科的优势,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用渗透的方式去感化滋养学生。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须的,更是行之有效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09:41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九
选编和开设青春读书课的严凌君
唐建新

    一到深圳,就有人向我推介了严凌君老师,而且是连带着严凌君老师的一本书杂文集《深圳城市病》,不久,又得到了一本严凌君参与撰稿和选编的散文集《每一棵树都有牵挂》。
    真正深入接触是严凌君老师开始选编《白话的中国》,一印出来,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那开篇的几句话“中国人头上的辫子,长了又剪,剪了又长……”洗练而又睿智,令人拍案叫绝。
    之后又陆续编选除了《人类的声音》等供高中学生阅读的选编本,同样对每一篇或者每一选段严凌君老师都撰写了精彩的精短的赏析文字。极大的扩展了高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考背景,让学生在吸纳中国乃至世界的深刻思考的丰富养料中健硕地成长。
    由于反响极好,初中语文教师也提出希望为学生选编类似高中学生阅读的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精彩选编本,严凌君老师又继续进行着这一套总名为《青春读书课》的六大本系列读本。在课程改革之前,就引起了广东省教育厅教材室的老编审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的充分肯定。学校为此在课改之前就开始在高一高二开设了多年的青春读书课的选修课程,也在初中的一些学校开设了类似的选修课。并在珠海、南昌等地一些学校获得充分肯定,纷纷仿效开设类似的选修课,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青春读书课。
   再后来,在全国呼唤增加提供学生精良阅读物的时候,这套《青春读书课》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由七大卷14本构成。我国的一些学界著名人物诸如北京大学的钱理群等也纷纷在一些大报上发言对此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全国众多省市引起了积极反响。若干国内媒体也关注此事,给予了相当高到评价。
    时至今日,严凌君老师还浸润在一套选修教材、一个春韵文学社、一个春韵网站、一本春韵杂志、一门选修课程里,以此化育接触到了的莘莘学子。



《青春读书课》分卷简介

      《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
      灌注人性关怀,涵盖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成长历程中所涉及的26个相关主题。诸如:“成长的故事”、“我的朋友在哪里”、“梦幻迷离青春期”、“我的父亲母亲”、“百年树人”、 “热爱生命”、“敬畏青年”、“内心的成长”、“凡人英雄”、“世界同龄人”等等。选文讲究人情、人性之美,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确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初步理解社会生活,学会对人情、人道的感动。
      《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
      从认识、尊重和保护大自然,培育文学欣赏和创作素质,建立自我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能力,养成读书兴趣和品味四个方面选文,细分为26个相关主题,以高尚的文化和精美的文学,帮助中学生养成个性,健全人格,在宝贵的青春岁月中召唤心灵的日出。
      《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
      小说纪实专卷。选择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展示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博大的人类的心灵世界,它是世界的影像,更是人类的影像。而文学的理想,正是揭示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人类丰富的痛苦、喜悦与希望。
      《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
      文言时代与我们相距遥远,如何让学生贴近古典,读本选择了新颖定位:还原中国人的古典日常生活,展现中国文化人性的诗意的一面,这是最值得继承和光大的一面。选文不选高头讲章,即便是古代原典,也偏重选择生活气息浓厚的部分。全部选文试图反映中国人的精致的修养情趣,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性画面,作为一个种族在大地上探求人性的生存方式的辉煌努力和丰厚积淀。
      《白话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人文读本》
      为百年中国把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魂魄,就是用白话表达的种种来自民间的声音。本书分为四大编,分别是“百年激荡”、“民间生活”、“学问精魂”、“汉语家园”。从思想史的角度纵向编排经典文本,意图浓缩重现百年中国的社会风云。把文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按平行的多个主题横向编排有原创意义的作品。汇集了见解独到的当代学者的文化随笔,辑录台港和海外中文名家的诗文,以利学生拓展视野,改造文风。
      《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
      走进人类思想文化的辉煌殿堂。本书分为18章,以开放的视野、丰厚的容量,编辑介绍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人类博大的精神空间。以文化为主线,以文学为主体,既回顾了人类走过的思想历程,又突出了现代性的文明忧思,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自然、教育、艺术、文学、中国学等多个领域。为青年学子的心灵建设打开了一扇明亮开阔的天窗。
      《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
      让心灵充满诗意,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歌是语言和文学的精华,而每一个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诗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压抑在教育体制的冻土下。本书分为27章,按人生的各种情景依次编排,让高雅的诗歌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纳入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之中。当诗歌对我们显得亲近,我们的心灵就会比较自然地感受并萌发诗意。


化育天下学子是读书
——新编“《青春读书课》读本”的思路与探索
深圳市育才中学 严凌君

《青春读书课》1—6卷主题词:
成长、心智、中国;
思想,文化,诗意。

——青春读书课:青春作伴好读书
突出特点:全新的选题,独特的选文,丰饶的书魂;
个性化导读,直接撞击青年学子的思想和心灵。
语文的三个层面与两种“不读书”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是常见的:自入学以来,接受十二年的系统语文教育,到高中毕业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和审美意识。一个连书都不会读的中学生,他接受的语文教育是合格的吗?
----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考试分数高,能够顺利考上大学——目前形势,绝大部分是进修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此后,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和兴趣去看那些非专业的不实用的“闲书”,从此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和思考,这样一批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何在?中学语文课是否存在严重失职?
----语文课应该回归其自身的特色,不妨从汉语、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语文。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是教学本民族的语言,正确、纯洁地使用汉语,是语文课的最低要求。它一旦变成最高要求,实际就降低了语文的价值。
----其次,语文的精华在文学,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概不例外。要领悟汉语言文字的美和灵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触汉语文学经典,不仅是白话文学,也包括文言文学,以及翻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也已成为汉语文学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和推动着汉语的发展。
----再次,语文课在打通“语言”关、打开“文学”之门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条线索是“文化”。在中小学的所有课程中,我以为,语文课所担负的传播民族文化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
----以上三个层面,所达成的教育目标分别是:会汉语的人、有汉语文学修养的人以及读书种子或思想种子。我对中学语文的基本理解是:语文要有文化内核。这个思路,不妨称之为“大语文观”。本着突出语文的人文特征的朴素想法,我编撰了一套全新的中学生语文读本。它的培养目标指向第二、第三个层面的人才。
新编中学生人文读本——《青春读书课》书系
----全新的定位:新编“读本”的宗旨是——“以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为目标,为人的心智成长而读书,为健全的青春和丰富的人生而读书”。读名著不是任务,也不是目的,读名著只是手段,让学生在好书中熏染自我、健全自我的手段。文学是人类巨大的精神遗存,每一代阅读文学的青年都是从这个辉煌的通道中去品味生活——人的生活,世界的存在。同时,阅读是一个人生审美的过程,“读本”的目的,就是让成长中的青年伴着好书成长。
因为读者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所以读本的定位就是为成长期、青春期的中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精神营养,帮助他们建设自我、丰富内心、深化思想、熏陶情操、开发心智、开放视野,在较高的层面上明古知今、汇通中外文化,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丰饶的书魂:新编读本总名为“《青春读书课》书系”,由初中到高中一套六卷,阅读量超过三百万字。时间涵盖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到当今时代,空间涵盖从中国文化到世界文化,由浅入深,引人入胜,渐入佳境,人文视野逐渐拓展,精神底蕴不断充实,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盛宴,相当于一部青春修养的百科全书。选文高屋建瓴,高贵典雅,不区区于写作技巧、文体欣赏等雕虫小技,而是重在构建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从小处说,是为他们此后的人生奠基;从大处看,是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成体系的主题型结构:读本一套六卷,整体构成一个简约的宏观文化体系。全套读本容量广博,六卷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子主题,每卷约二十五个子主题。每一卷建立一个明确的母题,所有子主题都归结到六大母题之下,1—6卷的母题分别是:成长、心智、中国;思想,文化,诗意。主题构成体现在内容上,力求打破框框,强调思想的丰富和宽容,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以读书无疆界、思想无禁区的全球视野,力争浓缩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期达到对青年学子进行文化启蒙的目的。
----个性独具的导读:该读本不同于传统课本,采用开放式结构,按主题选文,偏重思想磨砺、情感熏染、修养积淀、人格建设。不设课后练习,以窄化学生思维;不提假大空的问题,让学生云里雾里。传统课本中的提问,实际上多是“假问题”——只有让学生复述内容的作用,而很少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激情。我在导读时旨在引发学生的思想激情和美感熏陶,让学生进入思维的情景。
全书采用“个性化导读”,每篇文章精心设计简练的导读。导读的文字活泼新鲜,贴近学生心灵,多用暗示性导语,引导而非代替学生思考,让读者有较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导语中提出的问题都是与学生痛痒相关的“真问题”,能够刺激学生思想的激情,养成理智的判断能力。个性化的导读,有利于学生进入文字的情境,直接撞击思想和心灵,以便把文字读活、读得有效。在实际使用中,也给每个使用读本的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让读本本身变成一个有机体——师生的思想碰撞将使它的生命日益丰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8:10:22 | 只看该作者
深圳语文名人之十

才气横溢又最早出学术专著的蒋波

唐建新

    蒋波老师1990年代就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钱钟书语文思辩录>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钱钟书研究的书,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对钱钟书的《管锥篇》进行了系统的研读,抽出了极具价值的语文教育方面的闪光思想,分门别类进行了爬梳整理,很有语文教育的理性光芒。
    蒋波老师读《李敖文选》30卷本读了个遍,感觉非常酣畅淋漓,一见面,常常是口若悬河似的说与大家分享。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喜欢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思考,且在教学中让学生享用。
    1994年翻译《庄子》2004年译《老子》《易经》。
    蒋波老师还是最早的一批南山区书画院院士,曾有作品在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在几个长假中。自己到西藏新疆云南福建粤东海边去采风,进行油画写生,进行摄影集油画国画的创作。
    2005年,到美国旅游2个月,在美国的二十多个州走了一遭,回来之后,《拍拍美国的肩膀》一书半年后出版面世。
    也曾经参加《高考语文备考方略》之类的编写撰稿,参加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高中语文学习指导教辅资料的编写,参加作文该不该批改的大讨论……
    高中课程改革开始之后,要求老师们为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蒋波老师开设的是《中国山水画技法》,我曾经建议结合教语文的实际开设《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被采纳,蒋波老师五六年来坚持每周给学生上的选修课仍然是《中国山水画技法》。
    课堂上,蒋波老师的老顽童现象一直被学生所乐于言谈。




                 关于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几个问题
                                  蒋 波
一.可能是什么时候写的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一文选于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该书1941年12月由钱钟书的夫人杨季康女士编定,由上海开明书店采入《开明文学新刊》出版。关于写作时间。有三种看法:一、上海说;二、海外说;三、昆明说。关于第一种,明显不妥,尽管钱1939年曾回上海。1939年2月钱钟书为该书写的序说:“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可知文章是在39年之前就完成的。第二种认为当写于30年代清华和英国留学这段时间,如国外学者夏志清、连茗等(1)。这一种认同者较多(2)。第三种看法较合适,理由有二,其一,1938年钱钟书回国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以“冷屋随笔”栏目已发表《论文人》《释文盲》《一个偏见》《说笑》四篇,后来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其二,《写在人生边上》有不少那个年代的印记,如关于国内的情况和战争的影子,该书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钟书》:“全世界的报纸,都在讲战争。在这个时候,你老人家该忙着屠杀和侵略……”,“这个时候”,让人最容易想到的是钱钟书所讲的“兵罅偷生,如危幕之燕巢”的日子,这正是从38年昆明任教以来的生活。第三种看法有胡志德(美)、李洪岩等(3)。把《写在人生边上》放在这样一个具体的背景上来看,可以看到钱钟书是怎样壁立千尺,把自己的理性批判的视点,确定在整个人类的人性批判和人格拷问上的。
二.怎样看文中关于青蛙故事的误记
    《读〈伊索寓言〉》用九个寓言引发对人性人格特别是文人的心理批判,其中第六个“牛跟蛙的故事”明显属钱钟书的误记,这个不自量力的青蛙不是出自《伊索寓言》。查《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全书,涉及青蛙题材的共有九篇,它们是“两只青蛙”(同题两篇)、“青蛙要国王”、“兔子和青蛙”、“狮子和青蛙”、“驴和青蛙”、“老鼠和青蛙”(同题两篇)、“小狗和青蛙”,都不涉及青蛙与牛比赛的事,我查遍全书,也没有发现那怕青蛙和别的类似的大动物比赛的故事。原来,这个故事是十八世纪著名寓言作品《克雷洛夫寓言》(卷一)中的“青蛙和牯牛”。钱钟书不仅熟悉《伊索寓言》,同样熟悉《克雷洛夫寓言》,这两部书的故事显然都在他头脑里储存着,并且诱发着思考。关于这一点恰好有一个旁证。《读〈伊索寓言〉》的收尾说:“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你千万不要误会这里的“寓言”是《伊索寓言》,它恰恰是《克雷洛夫寓言》,这只苍蝇也不是伊索笔下的苍蝇,而是出自二千多年后《克雷洛夫寓言》(卷三)中的“苍蝇和马车”中的那只骄傲的苍蝇。   
    显然,从青蛙故事的误记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重点并不在寓言本身的纠缠和“考据”的是否确凿,寓言本身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国籍流传糅合和辗转丰富的特点,使他在取用论世时基本撇开了故事的形态,只取故事的精神,这从文章中只是转叙故事大意而绝不摘抄原文可以看出。寓言不过是钱钟书点评人生、“眉批”人类的“打鬼钟馗”。
三.这是一种什么读法
    《读〈伊索寓言〉》肯定是读后感。但读书的观念,常常使读书的人分出高下。钱钟书主张怎样的读书观念呢?拣突出的两点说,一是反对“拘泥于本事本旨”,他很赞赏王船山“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读书批判的观点(4)。二是他有一个“两柄多边”说,事物有“多边”,无论是未成形的事物还是已成形的喻象,包括象寓言这样的喻象,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解读,去引发伸展,为我所用(5)。这就为我们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手眼找到了钥匙。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将九则寓言依序编号,并把伊索原文的议论摘录于题后。

1.蝙蝠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2.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3.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4.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5.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6.青蛙和牯牛——(《克雷洛夫寓言》原文无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7.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8.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9.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可以发见,寓言的形象和伊索的训诫式点题议论,不过是钱钟书取“边”引申,连类旁及的思想起跳的踏板。
    寓言1原文意在褒扬蝙蝠,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2原文在否定蝉,钱文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3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4,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5,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6原意在否定“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7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8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而且,在以后的《〈围城〉重印前记》中,又生发出更新的意义,“我们对采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寓言9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有趣的是,同书《谈教训》暗含一个注脚:“不过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
    训诫的立意,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李洪岩说:“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6)。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别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注:
(1) 《钱钟书研究采辑》卷1
(2) 王鸣凤《走出模镜的钱钟书》
(3) 见胡志德《钱钟书》,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
(4) 见《谈艺录》416页
(5) 详见拙著《钱钟书语文思辩录》86页“喻之多边”章
(6) 《智者的心路历程》第241页




                  从“一去三十年”看陶渊明的归隐

                                      蒋   波

    近读《陶渊明集》和有关他的几样年谱(三种),想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重新看看他的归隐行为。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他的归隐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二是他的归隐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他的归隐过程。
    入仕和归隐,是一对矛盾,归隐是相对着入仕而说的,一直隐着,顶不住生活的压力和受不了官场的诱惑,就会出来做官;做官做腻了,不合意了,又会跑回家,一个人常常是两面彷徨,心挂官场和乡野两头,痛苦地挣扎着,从陶渊明的归隐过程看,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我把他看成一个痛苦的挣扎者和一个成功的突围者。
他的做官和归隐,大致可以看成几个阶段。
    首先,二十九岁以前,他一直在家乡过着一种远离尘世的耕读生活,一直在“隐”着。因为没有入仕的铺垫和对举,他的这种生活还不能叫“归隐”。陶氏世代官宦人家,柴桑(浔阳)近城五里的上京,有他的私宅栗里园,陶公曾戏称它是“弊庐”。
    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他二十九岁,终于出来做官了,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重大选择,他做了江州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初仕的,“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投笔”叫从军,“投耒”就是做官了。他的解释充满悔疚,一件自己一直认为可耻的事现在不得不出来做。因为有此内心的冲突,就有一年后的奋然退场。这次退场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事件,大概情况是:刺史王凝之是五斗米教道徒,他派出的督邮无理要求下级官员统一服装,“束带见之”,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里的“五斗米”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代俸禄,陶公藐视之;一说指五斗米教。从后者说,陶的离去似乎有教派尊崇的因素,表明他不屑事王凝之。
    这样解释容易让人淡看陶公劳作官场积累的怨郁情绪。无论怎样,做了一年官的陶公结束了他的初仕,回到上京的栗里园。
    陶公回家,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连续隐居六年,这其间发生许多大事,最突出的是东晋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篡权引起的社会混乱,陶公可能一直在犹豫观望。
    接下来的六年,晋宋易代,社会政治秩序极度混乱,陶渊明恰恰在这六年里,为生活所迫,两次出来做官,在社会政治斗争的大浪里沉浮挣扎,最后终于下决心突围“归园田”。
    这两次做官。先做篡晋奸雄桓玄的官,再做灭晋建宋的刘裕的官。两个主子都不是他所期望的好主子;两次做官,都让他痛悔不堪。
    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三十五岁到(公元403年)三十九岁,他做桓玄的幕僚。朱自清认为他可能是被迫(“疑其尝为玄迫仕也”)为之。他曾看好桓玄杀了乱晋的司马道子,并曾为桓玄跑腿送疏书去京城,他还特别为此写过诗歌,不过诗里不乏浓重的郁闷,“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久游厌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三十七岁时他曾赴江陵桓玄官府销假,也有诗作记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其中有混迹官场欲去不能的痛苦,“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诗中“三十”为“三二”,即六年,出山前的六年田居好日子被他不断咀嚼着。
    桓玄攻下京师后,自为丞相,改元大亨。陶公可能终于发现他所侍从的主子不是善类。公元403年,桓玄终于称帝,竟贬晋安帝为平固王。陶渊明描述当时的东晋社会状态是“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停云》)。这一年,陶公离开了桓玄。这是他第二次弃官归田。我们熟知的他的《饮酒》二十首,就是这一年秋冬在家中写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第二次归隐之后的生活。名诗《始春怀古田舍》也写到这次归隐后田间劳动的情景,“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需要强调的是,陶公这次仕桓玄是遭到舆论讥议的,为此,他欲辩不能,“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桓玄篡晋失败后,与他有关系的人大多被株连治罪,陶公“不能不受讥议”。故史传谓其“少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所以陶公说自己是“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他说有谁会相信自己对东晋的忠心呢?
    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诛杀桓玄,陶渊明立即东下赴京口,投奔刘裕部属江州刺史刘敬宣(号建威将军),做了他的镇军参军。这是否表明他急切地想摆脱仕桓玄所带来的内心谴责和社会压力?但是,刘裕比桓玄走得更远。我们知道。刘裕的野心是逐步暴露出来的,十五年后灭晋称宋的就是他。陶对刘裕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先认为他“惠爱为德”,后来才认识到他的野心,“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可见陶原来对刘裕还是抱有信心的。(关于桓玄和刘裕篡晋,陶57岁有《述酒》诗,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来比喻桓玄篡位于前,刘裕灭晋于后,都是用酒酖杀完成,桓玄酖杀司马道子,刘裕酖杀安帝。陶公《感士不遇赋》序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陶渊明做镇军参军三个月后便悄然离去了。
    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这年8月,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再出来做官,出任彭泽县令,应该还是在刘裕的管辖内。到11月,弃职返里,永远离开了官场。其实对于县官职任,他评价并不低。他曾说柴桑丁县令的县长职任是“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酬丁柴桑》)。
    次年的追述文字《归去来兮辞》序言和一些诗歌把做彭泽县令的原因写得很清楚。序言载:“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在官八十余日。”讲出仕的原因、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归隐的借口等,近乎一种思路清理。从此,陶公又活了22年,再没有出去做官。后来他49岁时曾被征为著作郎,但心老田园的陶公,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反复了。
    依上述,试解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
    诗歌写于决绝官场之后的42岁,应该是可以对以前的日子做总结了。
    如果把“尘网”解释成“官场”,“三十年”肯定不是实数,因为陶渊明没做三十年官。
    按一般解释,把“三十年”作“十三年”读解,我认为可以。因为从陶的29岁初仕(公元393年)到41岁弃绝官场(公元404年),刚好是13年。但是,有两点要指出,一是这13年中,有6年多他在家根本没出门,实际在官场的时间不到7年。他的做官,可以归纳成3次出山(初仕—仕桓玄—仕刘裕),3个品种(祭酒—僚属—县令)。二是“尘网”一词,可以看成“官场”,是否也可以看成他这13年来的时官时隐,亦官亦隐的痛苦挣扎的状态。这很像一虫坠落蛛网中,上下不得,左右为难,进不能伸志,退又不能养家,这种被世俗所牵又被灵魂追问的状态,确实是折磨智者的精神炼狱。我感觉“尘网”一词,可作如是联想,也落实了“十三年”这个数字。
    第二个问题,他的归隐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我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作为一种行为,在当时社会并不是一件很出格从而引人关注的事。
    原因是:

    第一,东晋社会并不把儒家的”入世”精神等看成读书人一定要去实践的原则和理想。刘大杰的《魏晋思想论》,论及汉代儒家地位被推崇至极端到曹魏时代对它的颠覆,东晋时的思想界已是十分自由,放弃一点儒家推崇的那种“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如陶的弃官),并不会受到多大的理性谴责和内心拷问,甚至反而会有叛逆传统的快感,如陶的“风飘飘而吹衣”。魏晋人比较极端地把儒家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看成自欺欺人,“舍生取义”更是伤身损性。玄学家甚至认为短促的人生并无意义。他们谈玄论道,贵虚尚隐。把乐天安命当作对抗社会危机和灾难的行动方式。放任无为,随顺自然,“越名教而尚自然”,是普遍的社会风气。他们比陶渊明走得远得多,像陶公这种屡退屡进的做法已经是相当“入世”的了。
    第二、魏晋的社会思想的混乱给新的思想形成提供了条件,这集中表现在佛教的快速普及和中国化的完成上。如果说“归隐”是一种“出世”的选择,那么,佛教是把这种选择形式化和模式化到了极端,你直接去当和尚,不就实现了归隐吗?陶渊明所处的空间——浔阳(九江),近依庐山,那正是可与北方佛教重镇长安分庭抗礼的地方,佛学大师慧远以庐山为中心组织南方佛教僧团活动,那座佛意葱茏的大山,正是陶渊明常常悠然望之的“南山”。慧远一直是与陶公书信往来、把酒谈佛的好友。他曾经书招陶公庐山东林寺入伙,陶公笑说让我喝酒我就来,慧远说只要你来,别人不能喝,你可以喝。陶公上山,徘徊踌躇。终于还是下了山,他感觉做和尚还不对他的味口。
    据任继愈《中国佛教史》载,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光是南方的寺院就有1768所。像庐山东林寺这样的大庙,已经具备发达的寺院经济,做和尚归隐岩壑,物质生活都有一定的保证,这对于战乱中的人来说,不是没有吸引力的。但陶公还是选择了不断的做官和弃官。
    第三,归隐的路子不是一条,另有道教一途,何尝不可隐。东晋时,南方道教传播正盛,道士葛洪把民间道家改造成官方道教,著《神仙传》一书流播四方。东晋王公世族如王羲之等,都奉而信之,王羲之家族奉道教一支天师道,可偏偏陶公不信。所以有对王羲之的儿子刺史王凝之(五斗米教徒)说“不”的事。
    第四,陶渊明比他的朋友“隐”得晚。史传“浔阳三隐”,是周续之、刘遗民和陶渊明。周续之早隐庐山。刘遗民叫刘程之,是陶公好友,二人常有诗歌往来。陶的全集中有两首诗(《酬刘柴桑》《和刘柴桑》)是写给他的。刘做柴桑县令,多病,弃官隐庐山西林,并书招陶公与行。当时桓玄正贬晋安帝为王,是年陶公38岁,正做桓玄幕僚,也正是犹豫不决,将隐而未隐之时。有一点还可以指出,陶渊明的亲家张野隐也是一位先行的隐居者。
    可以说,从三国到魏晋末年有400多年的战争,这是一个让人不堪想象的漫长的混乱时期。什么主义和信仰都可能被离乱和战争的生活扬弃。远灾避祸,寻求某种实际的庇护,可能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的首选,活下去,是魏晋人的一种基本选择。陶渊明29岁到41岁人生盛年,无论是出于政治理想还是养家糊口的经济需要,他一再出山,又一再选错主子,这说明他并不是一个一定要隐的人,他甚至赶不上同时代大多数人的一般做法,最多,他是不想隐而不得不隐的人,是“退而求其次”的人。他算不上什么特别出格,他只是做了和别人大致相同的事,而且做得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尽管他最后突围成功了。
    那么,陶渊明的归隐为什么在言说的语境里会成为一种标志性的象征,一种人格的标高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忘记了别人,只记得他呢?
    我认为,有一点不能不说,这就是生活的诗化。陶公面对的社会混乱和别人是一样的,他的有关归隐的去留挣扎的痛苦也可能和别人是一样的,但,他能够一直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面对这些混乱、危机和痛苦,能够用诗文来记叙心灵的挣扎和生活的矛盾,客观的时代叙事变成了一种文学的浪漫,生活苦难转化成一种诗歌意境,一种诗化哲学的人生观照和理性提炼。别人做得到归隐,做不到归隐的诗化。有本领在苦难中活下去,又有本领跳在苦难之外,用诗文面对它,笑看它。他比别人高明,就高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点,41岁退场,正是壮年好时光,又一口气在田园里活了22年,把归隐的生活扎扎实实地消受了一个通透,无论是感触还是体会,都是别人所难企及的,退得及时,活得悠长(63岁在魏晋已可算寿命不浅的了),天又假陶公一支好文笔,中国的“归隐”型标志性人物,只能非他莫属了。




用三十年守望“个人视域”

——读《凯恩斯传》
蒋波

    终于读完近100万字的《凯恩斯传》,读了两个月。佩服传主凯恩斯,还佩服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其中,特别佩服他舍得用三十年写一本别人的传记。三十年啊!在中国叫“一世”,“三十年河东河西”,是说三十年可以作生命的轮回了。作者罗伯特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写一本书呢?
    写书,获取资料很难。这位在中国哈尔滨出生的俄籍犹太人(后入英国籍),是学历史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他立志写此传,当时,要取得凯恩斯的私人文件很难。例如,剑桥国王学院图书馆的资料不能拍照,只能用铅笔抄写,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要了解传主生前的情况,必须结识他的家庭成员和健在的朋友同事,而这些人都年事已高,不一定很配合。如凯恩斯的同事尼基先生,采访他就遇到一些麻烦。他患嗜眠症,常常说着说着便睡过去10几分钟,得等他醒来再问。凯恩斯的弟弟杰夫里,90多岁了,这么大把年纪还嫉妒小时侯父母偏爱哥哥,后来又因为作者传记中涉及凯恩斯年青时的同性恋倾向而拒绝配合。光是取得这位“暴躁老人”的信任,作者就花了几年时间。但终于还是收集到必要的资料,并在1983年完成了传记的第一卷(全三卷)。
    第二个需要花时间解决的是专业限制问题。我们今天说,亚当•斯密发现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所谓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而凯恩斯发现并提出了“看得见的手”,所谓“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理论都成为描述、解释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利器。特别是后者,被称为“凯恩斯革命”。这样一种经济学生态,需要作者从一个历史学家变成一个“懂得经济学的历史学家”才能涉足。先完成角色“转换”,才能既能“探究凯恩斯的理论发展道路”,同时又让不懂经济学的读者愿意读,这好像让一个使惯刀的人使棍。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开始一头扑进经济思想史的怀里,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泥潭里挣扎,大量吞咽凯恩斯的著述。这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读《凯恩斯传》,面对书中有关经济思想的描述,我常常会迷惑我面前的作者到底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
    突破学科界限可能还不是最难的,只要假以时日,迟早可以解决。最难的是从他的个人生活史中触摸、剖析和深刻描述凯恩斯思想成长和完善的逻辑。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角度看,像凯恩斯这样的经济学巨人,大概也就三四个吧,怎样“不失去历史方向”,不因“技术的角度”出错,不离开“人的本性和历史的背景”,从而揭示出他的原则在行为世界里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是最难的。他的夫人卢波科娃说:“他不仅仅是个经济学家”。是的,他情感丰富,美感敏锐,是科学家,又爱美术和舞蹈;伦敦的一些艺术团体的建立与他有关,剑桥剧院就是在他的指导下修建的;他是经济学教授,又是政府官员;是世界银行组织的创立者,又是个人炒股家。从生活习性看,他更像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你去把握吧,很难。
    翻译这本书的学者相蓝欣先生认为这本集30年功力写成的传记,只有一个思想,就是“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这是一种经济哲学高度的论断。作者攀爬到凯恩斯的核心思想的高峰——“经济发展只有当它能够使人们在道德上得到改善时,才算是正当的事业。”经济学一定有自己的终极道德追求。
2000年,书写成了,凯恩斯终于有了一座文字之碑;因为建筑这座丰碑,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被英国女王册封为勋爵。这可以看成一种功利的实现,一种荣耀了。但是,三十年过去了,昔日小伙现在两鬓皆秋,66岁老人了,回头看三十年,他是什么感觉?
    2005年,《凯恩斯传》译入中国,原著140万字,三卷,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过作者删减的近100万字的单卷本。在2005年中文版序言里,作者说,“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作者三十年的写作过程,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思想暗示,那就是,你既然打算写作了,你就可能需要作出某种牺牲,其中包括你的时间,你的不可逆回的宝贵的生命。进入写作,实际上就进入了一种“个人视域”,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同时》里说,这种“个人视域”与“文字的良心”有关,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底线”。一个作家,“是坚守个人视域的象征,也是个人视域的必要性的象征。”




米勒和萨特:面对“诺奖”不一样的表情
蒋   波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笑容满面地接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的灿烂的笑容让人想到45年前同样获得此项殊荣的法国作家萨特,萨特当时的表情很奇怪,一脸的愤怒,接受“诺奖”好像接受侮辱,接着是声口响亮的拒绝,不像米勒女士那样连鲜花和150万美金一并笑纳。其实,从授奖历史看,先后站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的所有102名获奖作家,笑容无一不灿烂。只有另类萨特,和别人的表情不同。这还不算,萨特70岁时,他的政敌攻击他,居然是拿诺奖说话,说萨特要求重新获得他在1964年拒绝了的奖金,萨特仿佛蒙受奇耻大辱,一边登报辟谣,一边紧急治疗因愤怒而引起的嘴舌麻木和轻度失语。
    萨特为什么在巨大的荣誉面前是这样一种表情?
    我摘录一段他和他的爱人、著名作家波伏瓦1974年的一次谈话片段来尝试解读。

波伏瓦:你为什么厌恶荣誉?
萨特:给荣誉的这些人,无论是给荣誉勋位还是诺贝尔奖金,都没有资格给这荣誉,我无法想象谁有权利给康德、笛卡儿或歌德一项奖,这意味着现在你属于某一个等级。我们把文学变成了一种有等级的实在,在这种文学中你处于这种或那种地位。我拒绝这样做,所以我拒绝一切荣誉。
波伏瓦:谈谈诺贝尔奖。
萨特:我完全反对诺贝尔奖,因为它把作家分成等级,在我没有发表这本书(指《词语》)时,我的价值就要小些吗?这真是一种荒谬的看法。按一种等级制度的次序来安排文学的整个思想是一种完全反对文学思想的思想。等级制度毁灭人们的个人价值,这是我拒绝诺贝尔奖金的原因。
——《同让•保尔•萨特的谈话(1974年8月—9月)》

    大致梳理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理由是,文学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是没有等级的,发奖首先要定等级,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思想,为文学家发奖实际是对文学的破坏和对作家的毁灭。
    没有看到过像萨特这样极端否定的观点的。每年诺奖公布之后,看到过太多的批评和挖苦、讥讽和嘲弄。专业的非专业的,民族的跨民族的,文化的和文学的,发出声音的和不理不睬沉默是金的。不是说葡萄是酸的,就“想象葡萄格外是甜的”(钱钟书语);而葡萄在萨特这里仅仅是一颗惹人嫌的苦李子。世界很热闹,中国的声音很强,因为中国的作家们一直在门外寂寞地看热闹。不过,从各种拘牵的或潇洒的、无所谓和忒认真的议论里,感觉萨特讲得最尖锐最深刻,行事也最漂亮;当然,我们不一定跟着他反对诺奖,他的观点可以争论,他的潇洒得从骨子里学习。
    还是回到今年诺奖的得主米勒女士这里来。米勒和萨特在对待诺奖的表情上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在谈到得奖体会时,米勒说,“从一开始写作,我就是写给我自己的,”我的写作“是唯一能证明自我的途径”。在萨特那里,我似乎听到同样的声音。萨特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写作过,我生活过;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进行了写作活动,我已实现了有始有终的活动,让自己确定自己”。坚守一种个人立场,坚持一种自我视阈,是他们能够得到诺奖的原因,大概也是别人得不到诺奖的原因。
    米勒女士的笑容可爱,萨特发脾气也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8:43 , Processed in 0.1070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