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科学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 00:5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伪科学辨
来源: 《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 作者: 欧阳志远
在现代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也是个人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丧失创新能力,无论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会遭到残酷的淘汰。“创新”这个概念的内涵的根本点是信息量的增加,其中又可以分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前者指的是了解客体运动规律的信息量的增加,后者指的是改造客体和主体的信息量的增加。在创新活动中,前者的意义更加重大,争议也最多。关于“伪科学”问题就是争议的一个中心话题。一派观点认为,所谓科学创新,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准则,主要是运作方式要与现代科学接轨,目前出现的许多“创新”,根本就与常规的科学研究方式格格不入,是招摇撞骗的“伪科学”;另一派观点则认为,科学要实现重大创新,就必须突破西方科学话语体系的藩篱,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所谓打击“伪科学”的行动,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对科学创新造成了严重伤害。这场争论的波及面迅速扩大,关心这场争论的人都认为,它已经涉及科学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甚至涉及中国科学能否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探讨。
一、对科学创新内涵的再认识
在汉语中,“创新”与“创造”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同义词,但在外语中,它们是有区别的。在英文中,创新是innovation,创造是creation;在俄文中,创新是HOBaTOpCTBO,创造是TBOpqeCTBO。虽然两者的意思都是刷新,但后者深沉得多。前者仅带有一般区别于旧事物的性质,后者欧阳志远则带有根本区别于旧事物的性质,因而带有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革命性质。科学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要从创造的意义上来理解。
    人的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是创造。人之为人,有创造欲望,这是人和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所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
    科学创新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其内涵在于必须展现新的世界图景。当然,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关系是一种扬弃关系,既保留又抛弃,但新发现毕竟是科学理论的飞跃,是理论的质变(包括部分质变),因而必然与原有图景发生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突破。由是,科学创新总是指向未知领域,而要揭示未知领域的规律,就只能采取试探的方式即假说的方式前进。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假说的基本特点在于:第一,它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并经过一定的论证,因而有别于一般的臆想、猜测;第二,它对未知规律的把握尚不确切,因而有别于成熟的理论。所以,只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假说出现的方式就应当允许并鼓励不拘一格。  
    正因为假说有这些特点,所以一开始差不多都很难被接受。科学史表明,即使是那些后来得到社会公认的重大发现,最初都是被世俗观念拒绝的,而且理论的突破越大,遇到的障碍就越大。例如,爱因斯坦(Einstein)的相对论不仅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甚至在一开始就遭到诋毁。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有科学家或科学家共同体的眼光受思维定势[或者说如库恩(Kuhn)所谓的科学“范式(Paradigm)”]遮挡,无法接受异己观念;二是科学家或科学家共同体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对科学新说进行排斥。一般说来,新发现尤其是重大发现得到社会承认是需要时间的,但只要是真理,早晚总会崭露头角。   
    假说的前途有两个:一是发展成为社会承认的理论;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被淘汰。出现后一种结果,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否定错误假说的历史地位,因为它们当中的合理成分往往会为新理论吸收,成为新理论成功的基础;同时,如果不给这些“不结果实的花朵”以必要的生长空间,那么就可能使得“结果实的花朵”在绽放之初就和“不结果实的花朵”一并被封杀。即使假说发展成为新理论,随着实践的推进,终究还是要被替代的,有的甚至成为错误理论。“地心说”就是这样的例子,虽然它后来被“日心说”取代,但它毕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必要阶段,至少没有它就没有最初的历法,而且直到现在,天文学中广泛使用的天体坐标系,还是以地心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关于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否一定要以西方科学为基准,这可能是新思想遇到的一个更大障碍。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后,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受控性实验为依托,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成果,也获得了绝对的权威地位。但就是在这种态势下,一些大学者也并没有放弃对东方思想的顾盼。早在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就谈到对中国《易经》的崇敬,认为这是二进制算术思想的发端。他说:“《易经》,也就是变易之书。在伏羲的许多世纪以后,文王和他的儿子周公以及在文王和周公五个世纪以后的著名的孔子,都曾在这64个图形中寻找过哲学的秘密……这恰恰是二进制算术。这种算术是这位伟大的创造者所掌握而在几千年之后由我发现的。”随着探索的深入,世界的复杂性日益显露,越来越多的事物难以精确量化,特别是有的对象用机械决定论无法把握,甚至用概率决定论都无法把握,这时候,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开始受到挑战了。20世纪初,物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玻尔(Bohr),针对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关于“互补原理”的争论谈到,互补观念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东方人身上,并认为中国道家的阴阳二爻就是互补观念的最好表示。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capra)的《转折点》一书问世。他把当今西方科学的困境与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认为这些问题的共同根源是笛卡儿一牛顿的还原主义观念,而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物理学”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范式,特别是两者结合产生的描述亚原子现象的S矩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具有启发意义。“S矩阵理论的哲学基础被称为靴袢探讨。根据这种哲学,自然界不能被还原为基本的实体,而必须通过自我的一贯性被理解为整体,所有物理学都必须一致遵循下述要求,各组成部分应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一致。这种观念构成了对于传统的物理学研究精神的激进背离。”他认为,范式转换是价值观的根本变化,关于价值观的转换方向,他特别推崇中国哲学强调动态平衡的整体观念。美国《西海岸书评》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激进地改变我们生活的力量的著作”。
    无论在古代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认识世界的方式都带有直观、整体和思辨的特点。近代还原性自然观的兴起是对古代朴素整体自然观的否定,从还原自然观再到整体自然观是一个否定之否定。新的整体自然观并不是向古代自然观的倒退,而是在吸收古代自然观的优秀成分和近代自然观的合理成分基础上实现的辩证复归。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就同样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这个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形态。
    现在对整体性自然观的理解,应该是建立在对还原性自然观有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还原性自然观和现代整体性自然观的关系,是一种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关系:不理解还原性自然观,就不能理解现代整体性自然观;但理解还原性自然观,未必能理解现代整体性自然观。所以在当代条件下建立科学理论,不能完全以西方分析性科学为基准。正确的态度是,在通晓西方科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广泛借鉴各种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高屋建瓴,力求突破。
二、科学形态是否具有多样性?
    西方近代科学诞生以后,是否还有其他科学形态存在?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理由是:第一,没有形成公理化逻辑体系;第二,没有受控性实验。有人甚至把中医称为伪科学的代表,理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不是科学概念,人体的生理问题与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识。尽管是否能够以此对科学进行界定还有重大分歧,但澄清该认识对于研究“非西方形态的科学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阴阳”、“五行”之说,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方法。该方法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直观、整体、思辨的认识。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都采取这种方法认识世界,但其思维方式有根本差别。古希腊人把世界归结为“火”、“气”、“水”、“土”四大元素,但这四种元素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指称,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则是一种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选取无疑非常高明。
    综观中医典籍可以看到,阴阳的本质含义就是一分为二,可以通过对立统一两种力量的作用来把握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诊断以观察色脉为主,审视阴阳,区别柔刚。阴阳关系又渗透在五行的相互作用之间体现,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关系和乘侮胜复变化。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系。关于五行与经络的对应物,从20世纪50--60年代就成为中医界的研究热点,经过几十年讨论之后,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们既不是具体的解剖器官,也不是器官系统。以笔者之见,应该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宏观表现。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是公理化的逻辑体系。逻辑一词源于希腊语“logos”,有“思想”、“思维”、“理性”的含义。逻辑的现代含义主要是:(1)思维的规律性;(2)客观规律性;(3)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公理化体系,是选取少数不证自明的原始概念作为出发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证明其余命题的体系。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h)曾经提出了公理体系的三个重要特性:无矛盾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到现在,似乎还不能说中医理论就完全没有这种特性。
    自然界里存在包括生物体在内的许多复杂巨系统,它们是由巨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通过这些子系统与外界系统保持着多样而又统一的联系。在系统内部,这些子系统以看似紊乱而实际有序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产生有组织的功能。描述它们,需要的状态参量和方程数目都极其巨大,工作量难以设想。20世纪70年代,哈肯(Haken)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思想,就是找到描述系统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有决定性的参量。为此,他采用了朗道在平衡相变理论中所使用的“序参量”的概念。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程度的参量。通过研究序参量的演变,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无须追究微观层次上个别子系统的行为。例如在激光现象中,通过光波的振幅或光强度的把握,就可以把握激光系统的有序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了解激光器中微观光波的波列特性等。
    在分析性思维极不发达的古代,中医理论对人体的把握,不可能像现代科学这样去选取参量,只能用自然界可视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类比,但就其思路来说,确实与哈肯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阴阳五行这种概念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意义,其作用类似于序参量。它们不是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自然界与人统一法则的体现。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中医创造了“辨证论治”方法。它采用病因(风、寒、暑、湿、燥、火)、病机(阴阳气血等的失调)、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等特殊概念,构成了一个自洽的诊疗学说。和西方成熟的科学理论一样,中医理论体系也是可以演绎的。现代社会出现的许多疫病在历史上见所未见。但中医仍然可以按其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和控制。
    中医的确没有西方科学那种形式的受控性实验,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即细心鉴别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根据具体临床观察所得,反复调处配方的思想,却与西方科学的实验思想有一定的贴近之处。据中医学家考察,“证”与古代的“证谏”一词相通,有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的意义,而波普(Popper)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最后划界就是可证伪性。当然,这种验证是一种不同于西医那种分析性验证的综合性验证。根据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可由系统对输入信息的反应功能来间接把握系统,而不必追究其内部结构。中医诊疗方法正好是黑箱方法的典型例证。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是典型的互补关系。
    实践已经证明:西医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医把握病症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应急救治方面,可以发挥中医难以企及的作用;而中医的方法,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特别是在调理机体的免疫能力方面,可以解决西医无能为力的问题。早在1929年,有人就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为由,希图通过立法来废除中医,结果由于社会强烈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又陆续出现过一些类似的风波,然而都非但没有奏效,相反中医的影响还在与日俱增,到现代甚至出现了向全球迅速扩展之势,这说明它掌握的规律是难以否定的。
    不少支持中医的人士认为,中医是一种文化,不能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这种折中实际上还是不承认中医是科学。“科学”一词的本质含义,是客观规律的意思,并非特指西方科学。科学体系大体包括三个层次:经验层次、理论层次和元理论层次,它们在产生和消融方面都有相对自律性。元理论是科学家的深层信念,例如物理学中的实在观念和因果观念,它属于哲学信念。元理论是科学的根本,但就是在西方科学内部,元理论也是可以改变的。
    相对论是在不改动经典物理学元理论前提下的变革,而量子力学则是对经典物理学元理论有所改动的变革。尽管在量子力学元理论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然而,量子力学还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稳稳当当地站立了起来。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科学评价的标准包括外在的证实性和内在的完备性。虽然他的陈述和本人的具体评价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就我们来看,任何命题系统,只要达到这两者的相对统一,就没有理由把它排斥在科学之外。
    2005年,美国人平克(Pink)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指出,发达国家正在从崇尚逻辑思维能力的信息时代,向崇尚“高概念(High Concept)”能力和“高感性(High Touch)”能力的“概念时代(Conceptu Age)”转变。“高概念”能力指富有审美情趣的高度综合能力,“高感性”能力指富有感染色彩的高度社交能力。同年,与平克观点相同的另一个美国人弗里德曼(Friedman)所著《世界是平的》,把“概念时代”称为“全球化3.0”时代,其特点是,竞争的平台被完全推平。由于“概念时代”的到来,形象思维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创新的基点,这就为多样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平克还指出,美国医学院的课程正在发生重视“口述诊疗医学”训练的时代性伟大转变,医学院的学生要求学习艺术,以培养细微体察病情的能力。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注意。
三、什么是伪科学?
关于“伪科学”,波普在讨论“证伪”理论时有一个说法,他说,伪科学虽然也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如占星术、弗洛伊德心理学等。波普的这个判据有一定道理,但也有问题。因为许多科学假说一开始使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不可能是十分明晰的,同时也是远离经验的。例如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图景,就很难用经验证伪,爱因斯坦至死也不承认这种“模棱两可”的论断,但显然不能因此就把量子力学斥之为“伪科学”。“伪科学”问题与“科学”的定义问题密切相关。关于科学的定义,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在逻辑实证主义以后,学者们给出的界定一个比一个宽泛。费耶阿本德(Feyer abend)则完全放弃了界定。他主张用理论多元论和方法多元论来对抗传统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沙文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并无严格界限,科学并不是唯一的思想形式,把科学变成独断的教条会扼杀其他思想形式,同时对科学自身的发展也不利。科学家在从事研究的时候,并不遵循哲学家推荐的“合理”方法,而是什么方法适用就用什么方法。可见,即使是有“无政府主义者”之称的费耶阿本德,实际上还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形式来使用的,尽管他认为界限比较模糊。基于目前科学哲学的现状,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科学”界定,然而是否可以给出一个“非科学”的界定,这是可以探讨的。可以把探讨“科学”概念与探讨“非科学”概念的关系,称为建立“最高纲领”与建立“最低纲领”的关系。
    命题与经验事实的关系问题,是关于“科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事实观察中固然有社会性因素,没有任何理论与事实是完全一致的,但如果与事实没有任何一致而且长期完全不一致的命题系统,是否可以称为科学?这是值得深思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就是使经验事实逻辑系统化的语言系统或命题系统。历史主义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理论进行静态、孤立的逻辑分析的立场是正确的,但过分强调非理性的作用,也会抹杀科学的特性。如果一个命题系统缺乏具有普遍性的基本概念、缺乏具有可演绎性的系统表述、缺乏相对稳定的研究传统,是否可以称为科学?这也是值得深思的。就是说,尽管逻辑实证主义有严重的机械论缺陷,但事实验证和逻辑体系仍然是科学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当然,科学体系的建构,不能完全以西方科学为基准。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随着物理学在20世纪中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特别说来是量子力学的出现,‘自然规律’这个术语的含义已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了。‘规律’不一定再是指的狭义的因果性;相反的,人们意识到存在一些情况,在那里从一个单独的原因出发可能产生任何数目的不同结果,而且无法预言这些结果中的哪些结果将会实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表述出某一种类的定律”。不管何种体系,只要是科学,基本的运作方式就应该是可以理喻的,如果连基本运作方式都不可理喻,那么这样的命题就值得怀疑了。
    可理喻性,指的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的可接受性,类似于劳丹(Laudan)所说的“合乎理性”。但劳丹对“理性”一词作了实用主义的曲解,他认为只要对于解决问题有效的活动,都是理性的活动。如果这样理解,理性活动似乎又成了非理性活动。其实,可接受性就是逻辑性和实证性的结合,逻辑不仅指形式逻辑,而且还有辩证逻辑。西方人始终关注“本质”,古代中国人却只关注“关系”,中国人的这种“相关”逻辑就是一种辩证逻辑,尽管这种辩证逻辑不是在形式逻辑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可以从数学传统中看出。数学不属于自然科学,但它是自然科学的构架。中国传统数学与西方数学属于两个体系;中国传统数学以“算”见长,不注重用形式逻辑把“算”推到高端,但并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数学没有逻辑推演。中国的逻辑思想对数学推理的影响很突出的方面是把推理局限于“类”,例如分类、类比等,不注重系统化。尽管这种推演方式束缚了中国科学的快速进步,但它也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缓慢发展。到清末,李善兰就在他创立的“尖锥术”中产生了解析几何的思想。可以说,即使没有西方科学的传人,中国数学也会逐渐达到西方近代数学的水平。到今天,我们在翻阅这些数学史料的时候,虽然感到文字艰涩,但仍然是可以理喻的。作为推理工具,这种逻辑有严重局限,但用于发现,这种逻辑在一些情况下却有着静态的形式逻辑难以比拟的长处。
    可理喻性,还应当从发展的角度考察。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没有生机的命题系统无法称为科学。新旧理论之间要有内在衔接关系:(1)要能够说明旧理论能说明的问题,即有传承性;(2)要能够说明旧理论不能说明的问题,即有突破性;(3)要能够做出可以验证的预见,即有前瞻性。总体来说,话语系统既要有拓展性,又要有某种质的稳定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飞跃,其中虽然提出了新的界定,但其表述并没有与旧语系脱节。以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为例,尽管它描述的对象——“概率波”完全突破了传统观念,但它仍然是依据原有的数理公式,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说:“若用一个比喻,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它倒是像在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新的更宽广的视野,并且愈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看得见,不过显得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障碍后爬上山巅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如果命题系统不以这种方式拓展,就带有牵强性和虚假性。
    在西方科学哲学中,伪科学与非科学往往是同义词,例如,拉卡托斯(Lakatos)就把科学定义为有能力消解反常的进步的研究纲领,把非科学或伪科学定义为无能力消解反常的退步的研究纲领。然而,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伪”的含义是刻意欺骗,带有道德上的贬义甚至触犯法律的含义。所以,中国语境中的伪科学,应该是非科学集合之中的一个特定子集合。非科学有许多形态,它们中有的具有实证性,但不具有逻辑性,例如经验;有的具有逻辑性,但不具有实证性,例如宗教;有的二者皆不具有,例如一般的臆说。但它们都不能称之为“伪科学”。这里有必要把宗教与迷信进行区分:宗教有系统的教义、不追求现世功利、不祭祀活人,而迷信则相反。不能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
    现实生活中确有伪科学存在,就是那种以功利图谋为目标、刻意要以科学形态出现的非科学。苏联时期,李森科的许多生物学“理论”就是典型的伪科学。李森科对孟德尔一摩尔根理论不可能一无所知,但他从追逐个人名利的需要出发,坚持刻意把因子一基因理论污蔑为“反动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学说,并倚仗政治权势打击持不同观点的学派,甚至在自己的“理论”明显验证失败以后,还提供伪证以维护其错误。
    需要澄清一个认识,这就是主张发掘非西方形态的科学思想,并不是要用它们来替代或否定西方科学。只要是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都会作为相对真理纳入人类知识的宝库永存,何况西方科学已经成就辉煌,其历史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但是人类的认识要发展、科学要进步,就必须采纳各种文化中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当然,这些非西方形态的科学思想不可能完美无缺。水流千里,殊途同归。对于各种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科学思想的挖掘,有不少学者总是担忧沉渣泛起,损害科学的尊严。对此应持辩证态度:打开窗户,就会有蚊蝇人室,但这不能成为拒绝吸纳新鲜空气的理由。对有害侵扰,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消除。正确思想总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迎接挑战,只会使科学工作者得到历练并提升科学的生命力。
    所以,伪科学是要坚决反对的。但在使用这个名称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谨慎,防止误伤有创新性的思想。有的假说可能良莠共存,对这些假说可以采取去芜存菁的方式来处理;即使是错误理论,也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争鸣方式来对待,注意不要把西方科学的方法神秘化、教条化,尤其不能对不同意见动辄扣以“伪科学”之称。基于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复杂性,有的科学思想可能在开初很难得到验证,也很难为主流科学理喻,因此,把它们暂时放在一般的“非科学”之列,比放在“伪科学”之列有益。这样做,有利于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的宽松和谐氛围。为新思想留下一个必要的成长空间。
四、结论
关于伪科学的界定,牵涉到对“科学”的界定,虽然关于科学内涵的认识众说不一,但对于非科学还是可以找出基本划界标准的,这就是命题系统完全不具备证实性和逻辑性(不仅指形式逻辑,还包括辩证逻辑),以及完全没有继往开来的创新性。在中国语境中,伪科学属于非科学中带有刻意欺骗性的一种特殊形态。要实现科学创新,必须对各种假说持宽容态度,不宜轻易用“伪科学”的名称对待有争议的理论。有必要把一般的“非科学”与“伪科学”进行适当区分,这样有利于给新思想特别是非西方形态的科学思想以成长空间。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1:23:18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科学
科学在中国当前是一个很麻烦的术语,中国古代没有这两个字,它是用来翻译西方的词的,早期不叫科学,早期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后来是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科学的,有一个日本学者认为西方的学问跟中国的学问很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的,是通才之学,国同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所以他就把西方的学问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这样的翻译从日本带回来了,早期的留学生带回来了,大家觉得科学更能表明西方学问的特别,所以中国人用科学这个词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甚至广泛传播开来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一百年之内,科学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最显眼的词语,成为一个生活中日常术语。
科学,英文写作science,本义是知识。它源于拉丁语scio(知,知识)。scio逐步演化为scientia(知识),scientia又演变为science。科学属于知识,又区别于“知识一般”,它与“知识一般”的区别便是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简单、明确的说:什么是科学?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
什么是科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
什么是自然科学
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农学、医药学、数学、和各种技术科学等。是人类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推动着生产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科学
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等。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有阶级性。
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是:从观察、研究、实验中所导出来的一门有系统的知识。
英国人讲的科学一般是自然科学,中科院不用加自然两个字,讲别的科学就要加定语,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法文讲科学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包括文史哲这样的人文学科,所有的成系统的知识都是科学。中西文化之间讲科学的来历,我们必须要回到根上讲,为什么有科学,西方怎么有科学,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科学,所以必须回到人文层面讲,所以今天主要的意图就是说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人文传统,它会孕育出不同的知识类型,西方的知识类型就是科学类型,中国的就不是科学类型,现在我们叫人文类型也可以,但是这个词容易误解,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有什么大的区别。
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是如何看待科学的。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像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学会等。在这套社会建制里面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总之,科学的含义有3个方面。1、科学的知识体系,2、科学方法,3、科学的社会建制。前两个方面,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一种方法,是科学哲学讨论的内容。关于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社会学讨论的内容。
历史的回顾:科学哲学
1、近代科学的产生,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
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说。然后从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顿(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
2、 培根: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理性论,演绎法。
在这个近代科学形成的同时,也有哲学家思考"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像英国的培根(F.Bacon,1561-1626),他比牛顿还早一些。他是经验论者,强调归纳法,他以为科学定律是通过归纳得出的。他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搞科学就是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另外法国的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他是理性论者,他也写过一本书叫做《方法谈》,他强调的理性的逻辑的演绎方法。这是两种科学观。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培根是强调外部的证实,笛卡儿强调的是内部的逻辑的完备。
3、伏尔泰: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
后来在法国,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他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很大的贡献是把牛顿的力学在法国、欧洲普及。他写过一本《牛顿哲学原理》,对扩大牛顿力学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4、康德,哲学反思:哲学反思:科学是怎样可能的?
后来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康德(I. Kant, 1724-1804)。他想牛顿力学那么大的成就,科学是怎么可能的?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牛顿是怎样会想出这样一套东西来的。康德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都是很深奥很难懂的。后来他就写了一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书里面就谈到科学怎样是可能的。他是个先验论者,他认为人有一些先验的理智概念,先天的一些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性等等,人用这些先天范畴把经验加以整理,才能得出定律和理论,科学才有可能。所以他是个先验论者。
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它的社会功能非常之大。有人说,我们文艺复兴以后这几百年世界的发展,主要靠三个变革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技术。整个世界面貌大换样。马克思在1842年《共产党宣言》里讲:"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出现了机器、轮船、火车、电报等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到今天又过了近160年,进步就更不可想象了,飞机、人造卫星、核电站、计算机、互联网等等。生产力的增长,就是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这三大法宝。科学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科学的威望就很高。我们现在讲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科学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也讲过,生产力里面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因为生产里面包括有劳动力。劳动力中有工人、工程师。他们的科学素养越好,生产技能就越高。现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像专利、软件,本身就是产品,又是资源,又是生产力。
当今的反科学思潮:
所以科学的威望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喜欢带一顶科学的帽子,这样,伪科学就出现了。另外还有反科学。科学当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也带来危险。当今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方世界也很流行。反科学并不光是愚昧迷信的人,也不光是宗教徒、神学家。
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反科学的很多是学者,人文学家。他们觉得科学太霸道了,国家的钱都给搞自然科学的人拿走了。因为20世纪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一些重大设备像一个大工厂,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资源;一个高能加速器花要多少钱!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拿不到多少钱。所以他们说:科学压倒了人文。有的人觉得科学越来越深奥,根本看不懂,像量子场论等,有些学物理的都看不懂。另外有人认为,本来世界是很美妙,有魅力的,科学一搞就没有魅力了。科学"祛魅"。
另一大类反对科学的是绿党、生态环境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环境破坏了;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放射性污染等等。和平主义者认为科学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整个人类可能就要毁在这里面。
还有女性主义者,在西方非常历害。她们认为过去的科学文艺都是男性主义,现在要倒过来,要女子中心主义,至少要男女平等。有位很有名的女性主义者哈丁(S. Harding),她说,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是本强姦手册。意思是男人强调控制、力量,女性则要关怀。她反对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强调关怀自然。文章很有煽动性。但是她们说不出来,女性的科学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她们批评科学的男性化,比如为什么女的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么少,等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西方现代化出了问题,为什么要由西方的科学来主导,中国的中医、藏医、印度的古代科学等边缘科学中也有很多很好嘛。后现代主义也比较流行,他们往往是一些左派,对资本主义现状不满。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在年轻人里也很时髦,比如他们不谈建构,谈解构,要把一切东西都解构掉,"只破不立"。他们认为科学是权力创造的,有权就有真理。这些论调引起了科学家的反感。
科学家对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的反击:索卡尔事件
1996年出现了索卡尔事件。索卡尔(A. Sokal)是纽约大学物理学的教授。当时美国有一本杂志《社会情景》(Social Context),是社会建构论者的代表性刊物。这个物理学家对社会建构论者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叫《跨跃边界:量子引力的解释学》。解释学是后现代很时髦的人文学研究方法。用解释学解释量子引力,过去没人做过。这篇文章是故意的,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论点、话语放在里面,表面上好像支持社会建构论,实际上在科学上有许多错误。但文章似乎规规矩矩,参考文献好几百篇,送到了《社会情景》杂志。杂志编委拿到后很高兴,认为科学家支持他们的观点,未经科学家审评就发表了。发表后,索卡尔又写了篇文章,说自己那篇文章科学上错误百出,你们都看不出来,还整天讲科学,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这篇文章投过去,编辑部就不给发表。索卡尔同社会建构论者开了个大玩笑。对社会建构论者是一个打击。
科学为什么?
科学完全是客观的吗?确实有人的因素。先有自然界才有人,有了人才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不管怎样是人造出来的。人的语言、人的思想方法、人做的实验,这里肯定有人约定的因素。但是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研究的是自然界,总要说明和预测自然的现象,这不能随心所欲、指鹿为马的。科学到底哪些有真理性的因素、哪些是人建构的因素,大概是科学哲学里一个难题,目前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科学为什么?过去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真。一些早期的科学家是要为科学献身。他们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现在科学的社会后果很严重,比如造出核弹、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可以把人类消灭。克隆基因工程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等这类技术将来对整个人类的生活、伦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科学家不能只求真,不问它的社会后果。科学家不能不考虑研究科学到底是为什么?科学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服务、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服务。所以现在科学伦理学很时髦。过去逻辑经验论不考虑伦理学,只考虑能不能证实、真不真、假不假,而现在科学哲学很大一批人转到搞科学伦理学上去。特别是现实的很多问题,安乐死、艾滋病、人体实验等等,都跟伦理学有关系。现在科学伦理学变成了科学哲学中很热的一个部门。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而,“科学”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在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基上,关于人生观、世界观、思维发展规律的哲学科学。
“科学”必须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及其客观规律。
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是客观真理。
也就是只有符合客观真理的,才称得上“科学”!
为什么要探求科学?!
因为人类要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所谓“兴趣”,也不过只是精神需求的一个方面,而根本的是,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各相应特性和规律,才可能据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因而,必须科学地探究科学!
“科学”是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产生于,和指导着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广泛、深入而纠正错误、补充不足,不断地丰富、发展。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任何真理都是随其具体事物所处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只局限于较小的应用范围,有的就能适用于包括更多、更大的应用范围。例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真理。但只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
经典力学已能用于指导研讨包括苹果落地到天体运行的问题,而更广泛的实践表明:相对论力学就才能解决包括经典力学在内的更加广泛得多的问题,而经典力学只是它在低速(其运动速度与光速之比可以忽略)且在较小时空范围内的条件下, 3维空间的近似。
可见,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认识到的真理,只是相对真理。
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所教导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是,只能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地趋近,而永远不可能达到。
一切“科学”也只能是相对的完善,并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地趋近于完善,而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完善。
以上,所论“科学”都是指:“知识体系”或“经验总结”等等实体的“名词”。
而“科学”一词,还常常用作形容词和副词,例如:
“科学的”某种事物,“科学地”某种行为,等等,
科学的态度和行为,就应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就也都是要达到:
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及其客观规律。
总之,只要能称之为“科学”的,就都必须是:
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及其客观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运动规律的。
要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就必须科学地探究科学!
http://www.shenmeshi.com/Science/Science_20081008131313.html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1:24:23 | 只看该作者
科学究竟是什么?
1.科学是什么?
   
我介绍一下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是如何看待科学的。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像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学会等。在这套社会建制里面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总之,科学的含义有3个方面。1、科学的知识体系,2、科学方法,3、科学的社会建制。前两个方面,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一种方法,是科学哲学讨论的内容。关于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社会学讨论的内容。
2.历史的回顾:科学哲学
   
21近代科学的产生,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
    近代科学产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说。然后从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顿(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顿力学,这样近代科学开始形成。
    2.2. 培根:经验论,归纳法;笛卡儿:理性论,演绎法。
    在这个近代科学形成的同时,也有哲学家思考"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像英国的培根(F.Bacon,1561-1626),他比牛顿还早一些。他是经验论者,强调归纳法,他以为科学定律是通过归纳得出的。他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搞科学就是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另外法国的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他是理性论者,他也写过一本书叫做《方法谈》,他强调的理性的逻辑的演绎方法。这是两种科学观。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培根是强调外部的证实,笛卡儿强调的是内部的逻辑的完备。
    2.3.伏尔泰:普及牛顿力学,启蒙运动。
    后来在法国,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他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很大的贡献是把牛顿的力学在法国、欧洲普及。他写过一本《牛顿哲学原理》,对扩大牛顿力学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2.4. 康德,哲学反思:哲学反思:科学是怎样可能的?
    后来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康德(I. Kant, 1724-1804)。他想牛顿力学那么大的成就,科学是怎么可能的?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牛顿是怎样会想出这样一套东西来的。康德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都是很深奥很难懂的。后来他就写了一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书里面就谈到科学怎样是可能的。他是个先验论者,他认为人有一些先验的理智概念,先天的一些范畴,比如时间、空间、因果性等等,人用这些先天范畴把经验加以整理,才能得出定律和理论,科学才有可能。所以他是个先验论者。
2.5. 孔德,马赫:实证主义,经验论。启发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建。
    19世纪法国的孔德(A.Comte, 1798-1857),实证论者,他和康德的观点不一样。他强调的是实证经验。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神学时代,相信上帝和神;第二个时期是形而上学的时代,即哲学时代;第三个时期是171819世纪,进入到了科学的世纪,就是实证的时代,一切要证据,一切理论要观察实验的证据来证实。后来支持他的是马赫(E. Mach, 1838-1916),他是一位力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也强调实证,一切东西要拿经验来加以检验。他就批判牛顿和康德的绝对时空观念。因为牛顿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永远均匀地在流,空间总是永远无限的在那儿,是绝对的,康德说这是先验的范畴,是用不到经验来检验的,它是先天决定的。但马赫说:一切东西都要拿实践来检验,甚至时间、空间、因果性这些概念都要跟我们的经验联系起来。
    马赫的这个实证思想对二十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爱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的狭义相对论(1905),就是放弃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他认为时间空间不是绝对的,跟人和参照系的运动状态有关。而且,关于同时性,过去认为几点几分这个时间宇宙上到处都是一样的,他认为不一样。你在地球上看的时间,你认为这两个事件是同时的,但假如你坐在宇宙火箭上在运动,你看来就不是同时的。所以,他把一切先验的概念都用经验来检查。所以这个实证的观点对相对论的创立起很大作用。对量子力学也是如此,海森伯(W. Heisenberg, 1901-1976)创建量子力学(1925),因为当时有一个原子模型,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还有轨道,那么就认为电子应该有位置、有速度,什么时间有什么位置。但是实验观察不到这些东西。我们能观察的只能从光谱观察到电子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所以后来他抛弃那些实验上观察不到的东西,而是用那些观察到的东西,从而创建量子力学。所以这种实证的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科学革命有很大的作用。
2.6. 逻辑经验论,维也纳学派:证实原则。假说演绎法。
    在二十世纪科学革命以后,实证论也有很大的发展,成为逻辑经验论(1923-1936),或者叫逻辑实证论。这就是维尔纳学派的哲学。维尔纳学派的领袖是石里克(M. Schlick,1882-1936),他原来是学物理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相对论的,但是他后来搞科学哲学。那个时候他们对归纳法已经有些看法,就是归纳法并不能归纳出一个普遍规律来。实际上要从经验材料就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定理,并不是靠归纳法就能归纳得出来的。比较简单的定理也许可以归纳出来,但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理论绝对不是归纳法能归纳出来的。所以后来物理学家用的是一种假说演绎法,根据一些经验事实、通过自由的创造提出一个假说,然后由假说再通过演绎推理,推理出一些可以用实验和观测来检验的推论。这些推论假如证实了,那么说明这个理论是对的;推论证实不了,那么这个理论就不对,要重新修正。这就是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里面很根本的问题就是证实,所以逻辑经验论者就强调,我们是科学的哲学,我们不要那种没有办法证实的形而上学。所以他们要取消形而上学,强调一切东西都要拿来检验,要证实。一切东西都要拿出证据来,这是他们的一个核心的思想,也是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一个标准。就是说,你讲的话是可以用实验用观察证实的就是科学,假如不能证实的就不是科学。但是后来证实原则在他们这些逻辑经验论者里边进行了很深入的反复争论,发现许多理论和定律没法证实。特别是一些全称命题、普遍性命题是没法证实的。例如天下的乌鸦都是黑的,这是个普遍性的判断。但是这个普遍性的判断,用归纳法讲,我今天抓到的乌鸦是黑的、明天抓到的乌鸦是黑的,那是不是证实呢,还是没有证实。因为你没有把天下所有的乌鸦都抓起来,所以你还是不知道天下的乌鸦是不是都是黑的。所以说普遍命题是没法证实的。关于这个问题,后来作了很多讨论,很多修正,这个证实原则争论了很长时间,这个证实原则解决不了。只能够说我们做实验支持这个结论,支持这个假说,支持这个理论,确认这个理论,确认度高一点或低一点。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绝对地说,这个定理就是绝对百分之百正确的,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检查过。
2.7.波普尔:证伪主义,证伪原则;拉卡托斯:精致的证伪主义。
    后来就出来另外一位哲学家,奥地利的波普尔(K. Popper, 1902-1994),他说既然证实不了,那么就反过来。他说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就是你的命题能不能证伪,假如能用经验来证明是错的,那么可以用经验来检查,错了的否定,没有办法否定,没有证伪的那就保留。那些常有理的命题,模棱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像算命先生一样,总是对的,没有办法证伪,那就不是科学命题。这样,他用证伪的原则来给科学与非科学划界。他认为他把维尔纳学派的逻辑经验论推翻了。但是后来又有好多哲学家讨论,一个问题要证伪也不是很容易的,有些问题也没有办法证伪的。例如,我们说天下有白乌鸦,这句话,你也没有办法证伪的。你今天抓到个乌鸦是黑的,明天抓到个乌鸦是黑的,你没有把天下所有的乌鸦都抓到,你没有办法说天下有白乌鸦这句话是错的。所以一些科学命题,你要说它绝对是错的也不是很容易,过去说是判决性实验,我们这个实验可以判决某一个的理论是错的。事实上也并不是那么简单,你这个实验做出来,你说否定这个理论的推论,但是这个理论可以修改一些辅助假设和边界条件后,还可以让这个理论推论同实验结果相符合,使这个继续保留下来。我们国内介绍了波普尔的书《猜想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假说,认为科学是一种猜想,猜想要用经验来检验,来反驳,反驳不了就保存着,到有一天反驳掉了,这个理论就抛弃了。大概在1979年以后,我们国内才开始介绍这些科学哲学的东西,这个证伪假说也介绍了。也许有些青年学生听到波普尔的证伪假说,觉得很有道理,他们就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好像总是对的,常有理。当时马列所的一位所长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他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也是可以证伪的,可以用实践检验的。本来他是好意,是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辩护,结果呢不知谁的小报告汇报上去了。说是苏某某讲马克思主义可以证伪,可以证明是假的(那人是这么理解的),那不是自由化、精神污染吗?所以差一点把苏某某开除党籍。后来我们搞科学哲学的一位同志就写了份报告,说苏是好意,他是根据波普尔的证伪学说,可以证伪就说明它是科学,不是形而上学,那次苏某某的党籍就保留了下来。但是波普尔的证伪假说比较粗糙,因为事实上科学事件并不是一个实验出来马上就否定了,有些还要坚持。并不是理论错了,是辅助假设错了、边界条件错了。所以后来拉卡托斯(I. Lakatos, 1922-1974)就修正他的理论,叫做精致的经纬主义,他提出了一个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他认为科学研究有其研究纲领,核心是理论有个内核,外部有边界条件、辅助假设。这个理论经过检验,证明它是错了,但其内核-理论核心是不轻易放弃的,可以改变辅助假设。实在不行,才放弃。所以一个实验,可以有几个理论解释,互相竞争,看哪个理论能够解释说明的事实比较多,哪个理论能够预测一些新的实验,它就可以保留,这个研究纲领就比较优越。所以这样他把波普尔证伪学说更加精致化了,推进了。
2.8. 历史主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常规科学,科学共同体,范式,疑难,科学革命,范式转换,不可通约性。
    后来到了6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库恩(T. Kuhn, 1922-1997)写了一本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他提出新的想法,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实验证实、证伪的问题。因为逻辑经验论的看法,科学就是不断地证实。证实的东西就是真理了,证实的东西就不断地积累。波普尔是不断地否定、证伪、反驳、排除。库恩提出另外一套,认为科学发展有一个模式。它由常规科学到发生疑难、发生危机,产生科学革命,革命以后又产生新的常规科学。他认为科学有一套范式,这个范式里面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包括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这套东西是科学共同体大家共同遵守的。大家一起按照这套理论、方法、规则进行工作,这就是常规科学。所以像我们一般的研究所里做的工作都是按照既定的理论,不断地使它更精确化或者作一些新的修正,这些都是常规科学。但是后来发现一些问题。用过去的常规理论、方法解决不了了,这就出现了疑难。解决这些疑难,假如在常规科学范围内能解决,那还是行,但是有些疑难到了常规科学范式内解决不了,这就要革命,要推翻过去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进行科学革命。比如牛顿力学变成相对论,这是革命性的变化。革命成功以后又是一套范式,再继续常规科学。到了一定的时候又出现新的理论,又解决不了,又危机,就又一次科学革命。所以,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又一次常规科学这样跳跃发展。这里面的基本概念是范式,他认为这一套常规科学、这一学派、这个科学共同体有一套范式,科学革命后有一套新的范式。这个范式要转化。转化以后,很多的问题就跟原来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这里面提出一个不可通约性的思想。他认为科学革命前的科学与科学革命后的新的科学,这两种科学没有公约数,它不可以用一个测度来衡量。这个概念,接近不能比较、不能翻译的意思。比如,他说像牛顿力学有个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而相对论里的时间空间这两个名词虽然一样,但概念完全不一样,是两套东西。所以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范式转化,但是这个范式转化不是讲讲道理或者做一两个实验,大家就接受了。往往是老的科学家按照老的范式做惯了,他不容易轻易地接受新的范式,所以他还是按照老的。新的范式要战胜老的范式不是一下就行的。像狭义相对论提出来,当时还有考夫曼(Kaufmann)等人做实验,反对爱因斯坦的学说,不接受狭义相对论。大概过了十几年以后,更多的实验证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狭义相对论才被接受。所以范式转化,可以认为是老的一派科学共同体还是按照他们的那个老的范式做,新的共同体按新的范式做,两个竞争到最后转化。而且范式转化,好像是整个看法都转化,就是说很多东西,观点变了,很多东西看法就变了。所以叫格式塔转换。库恩做出这套东西来,不是对科学很不了解的,他是学物理出身,是物理学博士,研究过关于量子力学的原始资料,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访问过几乎所有创建量子力学的大物理学家,工作做得很细。他对科学很理解,所以他写的这套,很多科学家都觉得科学发展就是这么一回事。当时杨振宁到中国来就说,他看了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跟物理学的发展吻合。所以这样对逻辑经验论有很大的冲击,科学不是累积的,它可以革命,可以把原来的完全推翻掉。关于不可通约性,从1962年发表差不多4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争论。到底相对论跟牛顿力学可不可以通约,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的科学能不能通约,到现在还在争论,最近清华大学一个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念哲学博士,他的哲学博士论文还是讨论这个问题。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法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怎么都行。
    后来还有个科学哲学家,法耶阿本德(P. Feyerabend, 1924-1994)。这个人在物理学方面也很有素养,还当过演员,很有演说天才,所以他的著作影响很大。但是他喜欢唱反调,他有一本书中叫《反对方法》。他认为,科学不可能被一些固定的方法框住,特别是一些探索性、创造性的研究,要用创造性的方法。他的一句口号叫"怎么都行"。科学家可以用任何方法来试探,只要能得出好的结果来。逻辑经验论、波普尔等正统观点都比较强调理性的严格的证实或证伪,到了库恩、法耶阿本德以后,就觉得是个范式的转化,这里面带有自己信念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有很多人批评他们说是相对主义,科学还有没有绝对的标准?说他们是不要理性,是反理性主义。他们实际并未走得那么远,还是理性的。科学是有进步的。库恩对科学提出几个标准:精确性、一致性(理论内部没有逻辑矛盾)、广泛性(理论可以说明广泛的现象,说明越广泛这个理论越好)。像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它不但可以说明电磁现象,还可以说明光的现象,这就是广泛性。狭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即牛顿力学服从相对性原理,麦克斯韦方程不服从相对性原理,通过改造使之都可以服从相对性原理。所以理论说明的问题越广泛,这个理论越好。理论要有简单性,即基本假设越少,这个理论越好。
    过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认为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是两回事,天上运动有天上运动的原因,地上运动有地上运动的原因,天上运动是圆周运动,地上运动是直线运动。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苹果掉下来)找到是一个原因,一个万有引力。简单性,是科学理论的好的一个标志。有效性:科学理论的好坏要能预测新的现象。所以从这几个标准看,科学理论还是可以比较的,有好有坏。五个标准不是同时都好,有的理论逻辑自洽性较好,但预测性不一定好,有的预测性好,但从其它标准看不一定好。比如量子力学,它解释、预测了好多现象,但它和原来的理论有很大的矛盾,跟相对论也有矛盾,所以它的一致性就达不到(当然量子力学内部还是一致的)。不同的科学家强调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有的强调一致性、精确性,有的强调简单性,等等。但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说明)、简单性、有效性(预测,新颖性),科学家、科学哲学家都是承认的。
2.9. 新康德主义(建构论),实在论,经验论。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哲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有三大派,势均力敌。一派是新康德主义:建构论,他们不赞成反映论,认为我们的科学理论不是简单地反映外部世界。还是由我们人主观能动地建构起来的。另一派是实在论:认为我们的理论反映了客观世界,这个理论的真假决定于跟外部实在是否符合。再有是经验论:理论的好坏,在于能否对经验能作出合适的说明。关于实在论,主要争论的一个问题是理论实体的问题,桌子、椅子是客观存在,是常识,大家都承认。但原子,更小的到电子、强子、超子、夸克等这些东西到底是真的存在物,还是人建构出来的?这是科学哲学家在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说,只要从粒子物理演绎推理出来的结果,可以用乳胶片、气泡室观测出来,确实有这样的图像,说明理论是对的,那个东西就是真的。有的说,你看到的照片就是这么个照片,基本粒子是建构出来的东西。到底真不真,不知道。
    现在越来越玄了。电子作用、引力、强作用、弱作用,物理世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电子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通过规范场理论可以统一起来了。现在大统一理论想把强相互作用也统一进来,把引力也统一进来。这当然满足简单性的原理,但是很难用实验检验。现在提出超弦理论,最基本的东西是个弦,有十度空间,真让人难以想象。科学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客观知识是不是真的反映了,是不是真的客观?这个问题到现在科学哲学界都得不到一个肯定的、一致的解答。
    有两点是比较一致的。一个是观测渗透理论,观测里面渗透着理论。做实验时有一套理论的背景在后面。一张照相乳胶片,一般人只看到很多线条,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就能看出存在新的粒子,因为物理学家有理论储备,因此才能够观察出来。一个植物学家,到森林里去会发现新的植物物种,但外行人只知道是野生植物,看不出名堂。因为植物分类学家有知识储备,知道哪些植物过去已经知道,哪些是新的发现。观测总是渗透着理论。
    第二个是整体论,从实验数据或观测资料到理论,其实,经验证据不能完全决定理论。对于实验结果,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事实上,是科学家大家约定,这个理论比较简单、比较好,就选择这个理论,并不是只有某个科学理论独一无二地符合经验证据。科学哲学对目前对这个问题看法比较一致。科学究意是反映客观世界,还是人的建构,各个学派仍有争论。有的强调反映,有的强调建构。这涉及对科学知识体系怎么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3、从科学社会学到知识社会学
   
默顿,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精神气质。
    下面讲科学作为一个社会建制,科学建制里面有一些规范。默顿(R. Merton, 1900- )叫它做科学的精神气质。他归纳出四条:第一条是公有性,科学的成果是大家公有的,发表在刊物上大家都可以共享。第二条是普遍性:科学讨论的是普遍规律。第三条是无私利性:科学家为了求真理,不把个人的利益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是客观的、无私的。第四条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科学机构有这么一套制度,科学研究成果先要怀疑,实验做出来,它是不是准确、是否可重复;硕士、博士论文写出来,要接受导师、评委审查,要答辩;投稿到杂志社,编辑部要请人审查,即使发表之后,人们还要复核检查、批评。所以科学通过这么多有组织的各种怀疑,千锤百煉,结论就比较可靠。这个与伪科学不一样,如一些邪教头目,不许别人怀疑。科学不是这样,出来一个东西,要大家反复怀疑、反复检验。
    默顿的成名之作,是《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他1932年的博士论文,最近我重新校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在书中有个两命题,称为默顿命题。默顿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又受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 Weber, 1864-1920)的影响。他认为英国科学在十七世纪能够成功,一个是生产的需要,采矿、航海、军事等需要,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这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默顿的工作比较细致,他作了很多论证,查了很多英国科学家的传记词典,翻阅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汇刊》和会议纪录,看到英国科学家的选题很多都是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所以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另一个方面,他又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这是受韦伯的影响。当时英国科学为什么能够突飞猛进?这是受清教伦理的影响。当时很多科学家都是清教徒或是倾向于清教的。清教信奉上帝。他们认为上帝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研究大自然越研究得深,把大自然的奥秘探索出来,那就是理解了上帝的智慧和伟大。科学家就是在这种动力下工作的。牛顿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科学著作,没几本书。但他有200箱的书稿都是注释《圣经》的,所以牛顿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默顿的科学观和逻辑经验论还是一致的,比较谨慎,他说社会条件可以对科学家选择职业和选题有影响,但科学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这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社会条件的影响。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科学社会学还讨论了科学这种社会建制的各种规范、制度,例如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奖励制度、名人效应(马泰效应)等等。
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拉图尔,《实验室生活》;富柯。
    后来科学社会学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叫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他们认为不仅选题兴趣受社会条件影响,而且整个科学理论、知识内容也都受社会条件影响,所以叫知识社会学。尽管有些论断比较牵强,但影响很大,在当今西方科学社会学界占了绝对优势。另外他们对默顿的四条规范也提出挑战。法国的科学社会学家拉图尔(B. Latour),写了一本《实验室生活》(1979)。他跑到一个研究所,蹲点蹲了2年,跟科学家们一起生活,看他们如何选题、申请基金、如何做研究、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他发现科学家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神圣、没有私利的。争奖金、争课题经费、抢先发表等,私心也多得很。也有弄虚作假、修改数据、剽窃抄袭等不良行为。他们不强调科学结果要符合自然,强调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法国还有一位哲学家富柯(M. Foucault, 1926-1984,他写过《知识考古学》(1969)、《性意识史》(1976-1984)和《权力/知识》(1980)等著作,他认为,真理仅仅是权力的结果。
4.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它的社会功能非常之大。有人说,我们文艺复兴以后这几百年世界的发展,主要靠三个变革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技术。整个世界面貌大换样。马克思在1842年《共产党宣言》里讲:"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出现了机器、轮船、火车、电报等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到今天又过了近160年,进步就更不可想象了,飞机、人造卫星、核电站、计算机、互联网等等。生产力的增长,就是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这三大法宝。科学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科学的威望就很高。我们现在讲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科学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也讲过,生产力里面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因为生产里面包括有劳动力。劳动力中有工人、工程师。他们的科学素养越好,生产技能就越高。现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像专利、软件,本身就是产品,又是资源,又是生产力。
    当今的反科学思潮:
    所以科学的威望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喜欢带一顶科学的帽子,这样,伪科学就出现了。另外还有反科学。科学当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也带来危险。当今的反科学思潮在西方世界也很流行。反科学并不光是愚昧迷信的人,也不光是宗教徒、神学家。
    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反科学的很多是学者,人文学家。他们觉得科学太霸道了,国家的钱都给搞自然科学的人拿走了。因为20世纪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一些重大设备像一个大工厂,需要很大的人力和资源;一个高能加速器花要多少钱!搞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拿不到多少钱。所以他们说:科学压倒了人文。有的人觉得科学越来越深奥,根本看不懂,像量子场论等,有些学物理的都看不懂。另外有人认为,本来世界是很美妙,有魅力的,科学一搞就没有魅力了。科学"祛魅"
    另一大类反对科学的是绿党、生态环境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环境破坏了;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放射性污染等等。和平主义者认为科学搞出了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整个人类可能就要毁在这里面。
    还有女性主义者,在西方非常历害。她们认为过去的科学文艺都是男性主义,现在要倒过来,要女子中心主义,至少要男女平等。有位很有名的女性主义者哈丁(S. Harding,她说,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是本强姦手册。意思是男人强调控制、力量,女性则要关怀。她反对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强调关怀自然。文章很有煽动性。但是她们说不出来,女性的科学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她们批评科学的男性化,比如为什么女的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么少,等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西方现代化出了问题,为什么要由西方的科学来主导,中国的中医、藏医、印度的古代科学等边缘科学中也有很多很好嘛。后现代主义也比较流行,他们往往是一些左派,对资本主义现状不满。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在年轻人里也很时髦,比如他们不谈建构,谈解构,要把一切东西都解构掉,"只破不立"。他们认为科学是权力创造的,有权就有真理。这些论调引起了科学家的反感。
    科学家对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的反击:索卡尔事件
    1996年出现了索卡尔事件。索卡尔(A. Sokal)是纽约大学物理学的教授。当时美国有一本杂志《社会情景》(Social Context),是社会建构论者的代表性刊物。这个物理学家对社会建构论者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叫《跨跃边界:量子引力的解释学》。解释学是后现代很时髦的人文学研究方法。用解释学解释量子引力,过去没人做过。这篇文章是故意的,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论点、话语放在里面,表面上好像支持社会建构论,实际上在科学上有许多错误。但文章似乎规规矩矩,参考文献好几百篇,送到了《社会情景》杂志。杂志编委拿到后很高兴,认为科学家支持他们的观点,未经科学家审评就发表了。发表后,索卡尔又写了篇文章,说自己那篇文章科学上错误百出,你们都看不出来,还整天讲科学,一点科学常识都没有。这篇文章投过去,编辑部就不给发表。索卡尔同社会建构论者开了个大玩笑。对社会建构论者是一个打击。
5、科学为什么?
   
科学完全是客观的吗?确实有人的因素。先有自然界才有人,有了人才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不管怎样是人造出来的。人的语言、人的思想方法、人做的实验,这里肯定有人约定的因素。但是特别是自然科学,我们研究的是自然界,总要说明和预测自然的现象,这不能随心所欲、指鹿为马的。科学到底哪些有真理性的因素、哪些是人建构的因素,大概是科学哲学里一个难题,目前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科学为什么?过去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真。一些早期的科学家是要为科学献身。他们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现在科学的社会后果很严重,比如造出核弹、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可以把人类消灭。克隆、基因工程、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等这类技术将来对整个人类的生活、伦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科学家不能只求真,不问它的社会后果。科学家不能不考虑研究科学到底是为什么?科学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服务、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服务。所以现在科学伦理学很时髦。过去逻辑经验论不考虑伦理学,只考虑能不能证实、真不真、假不假,而现在科学哲学很大一批人转到搞科学伦理学上去。特别是现实的很多问题,安乐死、艾滋病、人体实验等等,都跟伦理学有关系。现在科学伦理学变成了科学哲学中很热的一个部门。
http://www.ocan.com.cn/li/kxssm.htm#笛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9:09 , Processed in 0.1537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