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 10: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
胡家曙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
老师,你是学生作文的促进者还是制约者?
越是到了高三,我们越是尴尬的发现,要找到一篇鲜活灵动的作文是多么难。学生的作文大多纪律严明正襟危坐,在大量的应试作文训练下,学生感到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把自己箍得越来越紧。
再拿写作文和写日记作比较。如果问学生更愿意写作文还是写日记?绝大部分同学肯定选择写日记。如果比较学生的作文和日记,也能很容易发现,他们的日记写得更鲜活更有灵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写作文是因为别人写写给别人看的,而写日记是因为自己写写给自己看的。
其实,写给别人看并不一定就必然地造成作文的窘境,作家写作不也是写给读者看的吗?他们不也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吗。但是,当这个“别人”不是别人而是老师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老师本来最应该是学生作文水平的促进者,为什么反而成了最大的制约者了呢?
古人说“要作文先作人”。作为学生作文水平促进者的老师,应该着眼于人的提高才是正途:其一,作为教育的一个特定部分,应该为培养爱写作文善写作文的人服务,这可以看作作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其二,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和其它教育过程一起是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服务,这是作文教学的最终旨归。从前者看,作文教学具有态度、情感、思想、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目标指向;从后者看,作文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完整、完善的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个体朝着本真方向发展,认知和接纳,这是一个内向而实在的过程,他远离了非自我的那个人,远离了虚假的存在……他日益聆听到,心灵与情感最深处隐秘处的存在,更确定而深刻,发现自己更愿意成为的那个最真实的自我。”(【美】坎贝尔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许多人的作文教学恰恰处于一种“目中无人”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几种典型的特点:目的上,把作文教学定位于为了教写出好作文,而且这样的好作文是指在考试时能得到高分的作文;方法上,偏重技巧,忽视学生的感受,用套路化的要求约束学生,逼迫活生生的人去适应模式化的文;结果上,导致了血肉丰满的人变成干瘪的作文机器,真情实感的流失导致了学生天性的泯灭和心灵的贫瘠,导致了学生想象空间的收缩和想象产品的畸形,最终也导致了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
无为而治,把说话权真正地还给学生
学生作文中的话似乎是学生自己说的,又似乎不是学生自己说的。当学生拿起笔的时候,首先想的是老师标准、老师教给的规矩,所以一写起作文马上便端起架子,忘记了真话、实话、心里话,一心想象着老师的希望,写出一些投机的话。
学生习惯说假话,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逼”出来的。比如,一篇作文写自己在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前,得知爷爷病危;另一篇作文,写高考前得知奶奶病危了。经过“心灵的选择”,前者选择了竞赛,用获奖的喜讯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后者选择放弃了高考,陪着奶奶度过最后的时光。这两篇作文构思相近命运却截然不同,前一篇作文因为“立意很高”得了57分,后一篇作文却因为“立意不高”只得了37分。在这样的评价倾向下,要学生去说的真话肯定是伪真话。
马克思曾经指出:“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面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造成的人格流失的历史条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手让学生敢说话,敢说自己的话。一开始,不妨矫枉过正。可以避开所谓的主题、结构、体裁等俗套要求,甚至鼓励学生抛开这些意识,自选话题,信马由缰,率性而作。引导他们写真话,在题材上,可以先写容易验证的内容,多写与“我”关系密切的对象;在形式上,可以写片段,写随笔,写日记,等等;在评价上,主要标准就看是不是写真话抒真情,要发动学生一起参与“打假”行动。
只有回归自我的真,才容易写出个性化的美。一名学生在写“树桩”时,这样写到:“阳光照耀在树桩上,温暖了年轮,让它们软绵绵地洇开;河水流淌在树桩边,陶醉了年轮,让它们跳跃着荡漾;离人分别在灞桥边,凄苦了年轮,让它们缓缓地徘徊。”这样精美的文字,必然出自个人的独特视角和独特感悟,它没有别人的干扰,没有人云亦云的痕迹,没有普世的大道理,写得自信而有创意。
作文教学追求人的回归,还要注意作文情感和作文评价上的主体还原。其一,要把作文恢复为学生自己的主动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每一个人“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作文论·引言》) ,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主动要求,才能在作文中感受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兴趣激发就是问题的关键。其二,要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罗杰斯认为:“如果以创造性研究为目标,那么,外部评价大多是无效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罗杰斯《自由学习》)所以,即使是教师的意见,也要想办法使其成为学生的自主认识才能真正发生效果。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学生  
学生写作文,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向别人展示自己心灵花园的景色。别人的感受如何,取决于窗户内的景象是不是美丽的,是不是独特的。许多学生怕写作文,或者一写起作文就胡编滥造,除了上文所说的因为教师的不当引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担心自己心里只有草没有花,于是便想拿假的塑料花来掩饰自己的粗陋。
首先,要让思想感情美丽起来。作文中的“真”主要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目的。就作文本身而言,直接目的是要表现出思想感情的美。叶圣陶先生指出:“假如只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譬如论事,为才力所限,自以为竭尽智能,还是得不到真际。就此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又譬如抒情,为素养所拘,自以为很有价值,但其实近于恶趣。就此写下来,便成为玩戏了。”(叶圣陶《作文论·诚实的自己的话》)可见,“真”的态度只有在才力和素养的协助下才能实现美的目的。
思想感情的修养,不可或缺地要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是阅读涵咏,二是生活感悟。相对而言,前者更为重要,阅读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别人现成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快速地在学生的心里培育起一定的人文背景,使学生逐渐具备高眼光、高胸怀、高境界。这些因素和学生原有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形成新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它们会形成一架生产思想感情的机床,能吸纳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从而不断催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心灵的美景还包含着想象的园地。想象不等于虚假,如果说虚假是为了欺骗或伪装的捏造,那么,想象则是思维的翅膀越过经历和阅历的天空而到达的理想之境。想象是每一个人心灵中的后花园,对此,我们要带领学生经常去浇灌它,去拓宽它。
再谈让个性鲜明起来。作文之美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上的常写常新。有的教师把这种求新之路寄托于一些写法上的变通和技巧,尽管这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充其量也不过是治标之举。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之后,蒋介石曾遍寻写作高手想写出一篇针锋相对之作,可惜他那么多的教授才子无一能堪此任,原因显然不在于写作的技巧,从历史的高度看,在国民党的阵营里,有谁的气度胸襟能和毛泽东相比呢!
让个性鲜明起来,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和保护,一是引导和培育。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美丑善恶的标准;启发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他们的阅历,丰富他们的性格;通过教育暗示,引导学生某些方面的特点得到发展和强化。不难想象,有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就会带来许许多多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而且,有了许多这样的人,整个社会就多彩起来,就会储蓄起无数的创造性资源。
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个性是作文之花盛开的沃土,培育这方沃土,是作文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7:28 , Processed in 0.0992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