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1:5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思维模式导致中国落后: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楚渔先生(整理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长期落后挨打,为什么我们现代中国人缺少创新能力。我们为什么过于自私而又总是严重损害我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并且总是损害集体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总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是认识不清这个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呢?如何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中国人,真正能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呢?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更不可能认清外部事物,其结果必然是不能快速进步,更不可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
中国的历史,从宋代以后就由盛转衰,一直到近代,千余年没有摆脱被动挨打和落后的局面。中国落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论说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流说法无非有以下三种:
1、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
2、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3、社会制度和体制问题。
事实证明,封建社会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经历过的一个发展阶段,并不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儒家文化根源论”,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对比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纵向来看: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谈不上有多大的阻碍作用。汉、唐两代儒家文化,并没有影响汉唐的昌盛繁荣,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外交,这两个朝代称得上当时世界上的一流强国。横向来看:唐代的强盛让儒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其中日本和韩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但并没有影响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而“制度、体制根源论”仍然站不住脚。在制度不同、体制不同的许多国家都出现过发展奇迹。我们看看前苏联,前苏联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丘吉尔曾这样评价过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实际上,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人的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属性与特性。只要是人就会有思维。思维决定命运,大到国家和民族,中到集体和单位,小到每个人,概莫能外。科学思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的落后,而不是别的。
学者指出: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以上几种所谓“模糊”最突出的是概念的模糊。概念模糊就很难清晰地认识未知世界,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我们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观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所以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对事物的规律和世界就容易产生不可知论,也就缺少积极性去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走过来的,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
1、缺乏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使中国人进步缓慢
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罗素
虽然中国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哲人、思想家,但似乎没有一个进入思维领域本身的研究,如何正确地思维,一直不是中国文人视野中的对象。思维的科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也几乎是一个空白,而西方从2000年前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这种经久不息的研究,把思维工具打造得越来越犀利,逐步成为西方主流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正好相反,我们先秦时期由于中国古代一直未对思维科学进行过研究,对思维的工具性缺乏自觉的认识,先秦时期我国的逻辑思维的火花,就一瞬即灭。
古希腊的思想家一代比一代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这些学生和老师,一代超越一代。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因而这些大思想家的学生们对老师们的学问,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更有发展,把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台阶到另一个台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也是希腊学术的传统。因为学生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远。而中国的传承正好相反:孔子的七十二个最好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超过老师的。没有一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是趴在前人的胯下看世界,自然也就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西方是在怀疑和批判中进步,而中国是在诠释遵从中徘徊和衰落。
2、辩证法的滥用和形象思维的形式化
中国哲学的目标是道而不是发现真理。思想不能用来指导行动,那么这种思想就是徒劳的。——理查德·尼斯贝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在古代,我们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也有辉煌的科技成果;先秦时,我们也有逻辑思维的萌芽,也有辩证思想。但可惜的是,我们所有的这些文化没有进一步发展,不但没有进一步发展,很多反而被历史湮灭了。而我们还剩下的东西都凝固了或者被曲解了,变成了雨果认为的中国是个保存人类胎儿的酒精瓶。
没有形而上学的支撑,辩证方法在没有基点的情况下怎么能发展呢?基础都没有,是无法盖高楼大厦的。因而,没有形而上学为根基,辩证思维只能走上歧路。所谓辩证法在我们中国既没有度,也没有量(这里指的“度”和“量”近似黑格尔《小逻辑》中的“尺度”),什么都能往里装,什么都用辩证法,所以西方来的辩证法理论和我们古代的辩证思想就这样变来变去,最后变成什么都能变的聚宝盆,变成诡辩术了。黑格尔指出:“东方无尺度的实体的力量通过希腊精神,才达到有尺度的有限度的阶段。希腊精神就是尺度明晰,目的就在于给予形形色色的材料加以限制,就在于把不可度量者与无限华丽富有化为规定性和个体性。”①黑格尔是辩证法理论大师,他一再强调形式逻辑的基础性,辩证法应有尺度;没有尺度和规定性,辩证法被滥用是必然的。
(科学的起码标志——定义和分类。科学的重要特点是清晰,而“非科学”的重要特点是模糊。把定义和分类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得到确切的意义,并且也能分门别类地说明事物的种属的关系。它们标志着意义的固定和组织。任何经验的意义一经明确,能够作为其划分其他相关经验的原则,达到了这种程度,就成为一门科学了。换句话说,定义和分类是科学的标志。……科学是要透过现象寻找事物不变的本质,所以科学必须超越现象,但是任何本质都不可能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本质是一种看不见的抽象物,本质还是需要通过现象来展现它自己。于是就有个如何对待现象的问题了,我们必须学会分辨,哪些是与本质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哪些是关系不大的次要现象,哪些是长久起作用的现象,哪些只是临时起作用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某种思想或理论,变换条件而进行观察寻找必然的联系这就是实验。实验是科学推论的主要来源……经验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夸大过去的影响,实验的方法则寄希望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经验的方法说:“在没有充分数量的事实时要等待”;实验的方法说:“制造事实。”前者依靠自然界偶然呈现给我们的某种情境的联系;后者则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努力使这种联系显现出来。用这种方法,进步的概念便获得了科学的保证。-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西方以探索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为目的,进而把求知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作为工具。注重思维工具的打造,把思维工具作为发明的发明,这就是西方的智慧。所以,西方的智慧讲究的是处理人和物的关系。
中国的智慧是什么?中国的圣人们主要是教育人们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必然讲究“谋略”,所以中国发展成了一个谋略大国。这样中西方的智慧就有了天壤之别,西方人把求知的科学方法作为智慧,中国人把耍弄权谋作为智慧。所以西方人的智慧是科学,中国的智慧却是以权谋为主要特征。
(自注:西方人把求知的科学方法作为智慧,中国人把耍弄权谋作为智慧。中国人注重研究人学,注重认识的是人的情感,注重研究的是人与人的思想情感交流,精通的是社会学,所以偏重于感性思维,因此遇事是无是非原则的,是随机应变的,它以与人相处如何恰当如何占便宜占上风作为原则;西方人以探索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为目的,认识必忠实于客观实际,这才能求得真理,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所以西方人偏重于能反映客观实际的理性思维,因此 西方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是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只有合乎实际的科学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西方人就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发明,这是不足为怪的。因此必须借助理性思维才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但语文是非客观和理性的人文学科,物有客观固定的理,而文是主观人为的,文理是人定的,可变的。文学作品不是解决认识问题,它非求真,而是非求美,只有有变化才能有美。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传染情感。它要生动,要感人。文学作品不求准确和客观地反映事物,它需要情趣和形象,它需要的是文学语言。讲道理的作用远远比不上文学形象的感染力量。艺术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它的欣赏者的,它让你慢慢地、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影响,它不是像读本理论书,需要用科学语言来阐明事实,使人发现真实的因果关系,让人明确地认识到了什么。所以学语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应注重情感和形象的认识和把握,即语文应该偏重感性思维的训练,注重联想和想象.。当然,也不能忽视通过非文学性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训练,注重探究和推理和实证。)
尼斯贝特也认为:中国人对自然缺少好奇心,使中国人没有发明科学。我们中国人对现实之外的事物不感兴趣,也就不会考虑未知领域,也很难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我们中国人就缺乏对事物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思考,这使我们中国人的理论非常肤浅和破碎,也不可能发展成理论体系,没有理论体系的支撑又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和落后。
中国传统思维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没有上升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理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模糊思维、整体思维。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
黑格尔指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黑格尔在这里讲的哲学(《小逻辑》中的观点)意指所有的自然科学和思想科学。所以,黑格尔又指出,经验科学和技术“大都只是由偶然的和经验的方式得来,为方便起见,排列在一起,甚至里面的科学虽具科学之名,其实只是一些零碎知识的聚集而已。这些科学聚合在一起,只是外在的统一,所以只能算是一种外在的集合、外在的次序(而不是一个体系)。” 我们来看看古中国情况:
中国古代有灿烂辉煌的经验技术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大发明”,据说它传到西方后,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曾说过这样的话:“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没有科学的求实求真精神和理性思维是我们落后的原因之一。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术”无“学”的民族。中国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虽然在古代发挥过它的功效,使中国人发现了很多技术,但是几乎都是凭借经验和偶然得到的成果。经验并不是智慧的结晶,因为有经验的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是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没能使中国人成为明智的民族,严重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传统思维的模糊性必然导致认识事物也具有模糊特点。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事物,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注重对事物的判断,忽视对事物作量的分析,注重直觉和所谓的顿悟,缺乏逻辑推理,因此带有笼统和猜想的因素。
西方思维则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实现了质的飞跃,既保留了形象思维的活力,又发展了抽象思维的清晰、严谨、精确,以个体性为基点,把感知的模糊的整体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力求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求某种纯粹的单一元素,并力图从整体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概念。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西方人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研究,这样可以把隐藏在整体中的重要细节找出来,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本质和组成的各部分个体和细节,再还原为更清晰的整体,进一步形成科学的理论。
所以,西方科学的发达,是由于有一套求真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科学实证方法和以分析归纳为主要内容的逻辑方法。这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必然会推动科学发展。
三、改造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头等大事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存在的缺陷是如何形成的,肯定是文化和环境造成的。不可否认,文化、体制、制度以及其它一些客观困素,对中国的进步或衰落是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不是根本性的,根本性原因是我们落后的思维模式。
有关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比问题,应该是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优秀和糟粕的部分,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对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继承得太少,而糟粕的东西承接得太多。西方人对他们的文明多是继承了优秀的部分而扬弃了错误的部分,所以西方人总是能在批判中前进,而我们中国人正好相反。
尼斯贝特通过实验证明,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通过培训改变的。为了使我们的民族有一些理性,教育的改革是根本的改革。废除那种制造工匠式的呆板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方式。
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怀特海
纵观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离怀特海讲的这个“核心”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国家的教育是非改革不可,并以教育为中心逐步改变我们中国人落后的思维模式。
实际上,我们的僵化教育,从学前儿童就开始了,几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儿童探索未知世界,拓展自己的智力空间的黄金时期。但却被我们的家长们逼着去学这个年龄段不该去学的东西:识字、英语、弹琴等(个别特别喜欢干一件事的除外),有些还要背什么唐诗三百首等,就这样活生生地扼杀了孩子们拓展智力空间的能力。我们的一些所谓的儿童教育家,制定了一整套的扼杀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把儿童未来的潜力和智力从小就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但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视而不见),儿童是“喜新厌旧”的典型,一件玩具,一般小孩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天,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小孩子好奇心极强,求知欲也极强,熟悉的东西他就会不屑一顾,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本能。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开拓视野、探索世界的时期,小孩子和小动物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小猫小狗为什么喜欢打打闹闹,就是为了探索世界、拓展智力,培养未来的生存能力,人类的小孩子也是一样的。而我们的大人们为了所谓“不使孩子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一个混帐理论),拼命地逼着孩子去学一些东西,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辨的能力。如我们的一些家长逼着孩子去学什么钢琴,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结果如何?有几个愿学的?就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学了一点钢琴,又有几个孩子稍大一点愿去弹钢琴的,孩子在学前被家长逼着去学一些文化知识,上学之后有几个真正爱学习的?多数都在小学四五年级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无数的事实在那里摆着,而我们的家长们都视而不见。其实,多数家长也都是思维僵化,思维僵化的结果就是和群居动物般随从性和跟风性一样的。我们的家长,从来只关心孩子考多少分,几乎没有几个家长告诉孩子如何去学习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21:57:30 | 只看该作者
七种重要思维
 一、系统思维(全局式思考,既抓重点、关键,又照顾非重点和局部。思考重整合和联系,使功能最大化。)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 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 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 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 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二、辩证思维(全局式、发展式思考。思考问题是全面的、联系的、不但看现在,还看将来。)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
  A、联系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B、发展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C、全面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三、逻辑思维(理智形、抽象化和可传授的思考方式,它是符号化的、通用的、可操作的思维形式。它不在意于事物那不断变化的形声色等外貌,而关注于不变的、共同的、规律性的内质。是求真求知的,是合乎事实之本真的科学认识,还是能从已经而推导发现未知的研究式的思考方式。这种认识是准确的、规范的、可共享的、可操作的,知识形的思维形式。)
  (1)概念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2)特征
  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3)方法
  A、定义
  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是用简洁的语词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定义的基本方法是“种差”加最邻近的“属”概念。定义的规则:一是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同;二是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三是定义不能用比喻;四是不能循环定义。
  B、划分
  是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将“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种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一是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二是一个划分过程只能有一个标准;三是划分出的子项必须全部列出;四是划分必须按属种关系分层逐级进行,不可以越级。

四、发散思维(多角度的,能变通的,有创意的思考。主要用于创新和发现。)
  (1)概念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2)特性
  A、流畅性
  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B、变通性
  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C、独特性
  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D、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3)方法
  A、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B、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C、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五、形象思维(情感形、具体化、个人化和不可传授的思考方式,从感受外物的形声色等外貌来认识事物,认识表现为被感动、感染和感化,也包括主动的感悟。这种认识有情趣、生动具体,是审美化的思考,但认识不一定正确,是求美而非求真的思考方式。认识是不准确的、无法规范、无法共享和操作的,是个人经验形的思维形式,但它又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1)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形象思维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抽象思维是以一般的属性表现着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说,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逻辑起点,其内涵就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某类事物的本质。
  (2)作用
  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形象思维,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过时的甚至不确切的,因此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特性
  主要有:形象性;想像性;直接性;敏捷性;创造性;思维结果的可描述性;情感性等。
  (4)方法
  A、模仿法
  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B、想像法
  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思想实验的主要手段。
  C、组合法
  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D、移植法
  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六、逆向思维(超常规的思考方式,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即习惯于从常规认识的反面来思考,是克服认识固定化和认识不全面的有效思考方式。是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是突破式的思考方式。)
  (1)概念
  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等。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
  (2)特性
  A、反向性
  反向性是逆向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逆向思维的出发点,逆向思维离开了它也就不存在。
  B、异常性
  逆向思维总是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它的异常性。
  C、“悖论”
  反向性和异常性的存在,使得逆向思维在实践中常给人“悖论”的特性。牛顿的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中就包含了对立物共存和互相作用的逆向思维观念。
  (3)类别
  A、反向思维
  通常对普遍接受的信念或做法进行质疑,然后察看它的反面是什么。如果对立面是有道理的,那么就朝对立面方向进行。
  在如下情况下,可以进行反向思维:一是考虑要做某种相反的事情;二是考虑用其对立面来取某物;三是如果意识到别人是错的,而你是正确的,但你仍然认为对方错误的观点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B、雅努斯式思维
  在人的大脑里构想或引入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并使它们同时并存于大脑里,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似之处、正与反、相互作用等,然后创造出新事物。这种双面思维相当艰难,因为它要求保持两个对立面并存在你的大脑中,是一种大脑技能。
  C、黑格尔式思维
  采取一种观念,容纳它的反面,然后试着把两者融合成第三种观念,即变成一种独立的新观念。这种辩证的过程需要三个连续的步骤:论题、反题以及合题。
  (4)方法
  A、怀疑法
  有一种敢于怀疑的精神,打破习惯,反过来想一下,这种精神越强烈越好。习惯性做法并不总是对的,对一切事物都报有怀疑之心是逆向思维所需要的。
  B、对立互补法
  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事物之间因差异的存在而带来的互补性。
  C、悖论法
就是对一个概念、一个假设或一种学说,积极主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以求找出其中的悖论之处。
  D、批判法
  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辩、评断、剖析,以见正理。以批判法来进行逆向思维仍然需要以一般性的思维技能为基础,比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
  E、反事实法
  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并表征其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未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反事实思维。主要有加法式、减法式、替代式三种类型。
 
 七、灵感思维(突发的、直奔事物之要害和本质的思考方式。一下子抓住问题关键和本质,是超常规的思考方式。)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2)特点
  A、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3)方法
  A、久思而至
  指思维主体在长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况下,暂将课题搁置,转而进行与该研究无关的活动。恰好是在这个“不思索”的过程中,无意中找到答案或线索,完成久思未决的研究项目。
B、梦中惊成
  梦是以被动的想象和意念表现出来的思维主体对客体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大脑皮层整体抑制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形成的戏剧性结果。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梦中惊成,同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C、自由遐想
  科学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觉放弃僵化的、保守的思维习惯,围绕科研主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驰骋和间或的逻辑推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D、急中生智
  利用此种方法的例子,在社会活动中数不胜数。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为,结果证明,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E、另辟新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寻解定势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解题思路相异的方向。
  F、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充分准备的研究者一旦接触到这些事物,就能产生联想,直接从客观原型推导出新发明的设计构型。
  G、触类旁通
  人们偶然从其他领域的既有事实中受到启发,进行类比、联想、辩证升华而获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往往需要思维主体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沟通起来,进行内在功能或机制上的类比分析。
  H、豁然开朗
  这种顿悟的诱因来自外界的思想点化。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些明示或隐喻获得。豁然开朗这种方法中的思想点化,一般来说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点”,四是“巧破”。
  I、见微知著
  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创建为止。见微知著必须独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时,配合敏捷的思维。
  J、巧遇新迹
  由灵感而得到的创新成果与预想目标不一致,属意外所得。许多研究者把这种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赐良机”,也有的称之为“正打歪着”或“歪打正着”。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23:13:4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思维观决定成功程度作者:启良春华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重要!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方向大于方法,动力大于能力,做人大于做事!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
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
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就想法说服自己。如果山过不来,那人就过去!
命运不是放弃,而是努力。命运不是运气,而是选择。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运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制胜不凭体力靠智力,成功不靠奇迹靠轨迹。成功不在于是否拿到好牌,关键在于能否将手中的坏牌打好。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里!
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勇气,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智慧!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
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观念!
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把钱放在眼前,看到的永远是钱,把钱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钱的世界。
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财富买不来好观念,好观念能换来亿万财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在人的脑海里!
要用行动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行动;要让心灵启迪智慧,不能让耳朵支配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差在两耳之间的那块地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好的时候要找一条备胎,人不好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得意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失意的时候要找一条出路!
孩子贫穷是做父母的错,因为他小的时候 ,父母没给他正确的人生观。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有什么信念,就选择什么态度;有什么态度,就会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产生什么结果。要想结果变得好,必须选择好的信念。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格会影响人生!
习惯不加以抑制,会变成生活的必需品,不良的习惯随时改变人生走向。人往往难以改变习惯,因为造习惯的就是自己,结果人又成为习惯的奴隶!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到哪里去。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侯,一定要抬头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在占有这个优势时,必须争取主动,再占据下一个优势,这需要前瞻的决断力,需要的是智慧!
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难,因为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提出问题则是革命性的。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
观念改变并未改变事物本身,改变的只是对事物的认识,但观念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改变观念,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观念,就是推陈出新,解放思想!
经验固然重要,但观念的正确与否起决定作用。经验只能做好现成的东西,观念则决定长远的方向。思维观念高于工作经验。
你能够成为什么?惟一限制的就是你头脑里的框框,你的外部世界永远反映你的内心世界,要想改善外部世界,必须努力改变内心世界!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人。阻挡你前进的不是高山大海,而往往是自己鞋底一粒小小的沙粒!
熟悉的习惯,熟悉的路线,熟悉的日子里,永远不会有奇迹发生。改变思路,改变习惯,改变一种活的方式,往往会创造无限,风景无限!
发生一件事,喜欢它那就享受它,不喜欢它那就避开它,避不开那就改变它,改变不了那就接受它。接受不了是你的观念,别埋怨事情的本身。
无法改变世界,可以改变观念;无法改变事情,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別人的看法,可以改变自已的想法!
无法改变风向,可以调整风帆;无法左右天气,可以调整心情。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去改变观念。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才可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
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你明白了,别人明白的时候你行动了,别人行动的时候你成功了,别人成功的时候你富有了。这就是:超常思维,先见之明!
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智者的声音是愚者的方向,无法放弃过去的无知,就无法走进智慧的殿堂。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手指脏了,大可不必把手指砍掉;帽子小了,大可不必把头削掉。证明鸡蛋是否变味,大可不必把它全吃掉;吃个鸡蛋味道不错,大可不必非要认识下蛋的鸡妈妈!
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路再长也会有终点,夜再长也会有尽头,不管雨下得有多大,总会有停止的时候。乌云永远遮不住微笑的太阳!
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
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世上本无移山之术,惟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最聪明的态度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亿万财富不是存在银行里,而是产生在人的思想里。你没找到路,不等于没有路,你想知道将来要得到什么,你必须知道现在应该先放弃什么!
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能积累能量,谁就能获得回报;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创新就是求新,改革就是求变。求新不是排斥传统,而是继承传统;求变不是表面背叛,而是内在蜕化。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
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只有想不到的人,没有做不到的事。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走对了路的原因只有一种,走错了路的原因却有很多。先知先觉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农业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习惯面向过去看,工业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是注意现在,而当今信息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是关注未来!
当今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我们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战线、没国界的战争、席卷全球的风暴,因特网是全球巨变的激素,电子商务将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世界正发生着一种微妙的转变,财富资产变得越来越无形,过去重要的有形的生产和消费,现在真正重要的变成了知识、智力和观念。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速度是光、范围是全球、距离是零、时间是24小时、容量是无限,互联网创造的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互联网好比是高速公路网,网站就是车,网址就是车牌号,电脑就是发动机,人就是驾驶员,货物就是南来北往的信息,它是信息时代的标志!
互联网对我们意味着:知识改变命运,网络改变生活,机会改变人生。今天互联网已经拥有20亿用户、覆盖世界五大洲,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在汽车上可以发信,在火车上可以银行转帐,在被窝里可以网上购物,时间和地点都不重要了,买台电脑,租个网站,申请个信箱,就可以做老板。
用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各此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用一条信息交换一条信息彼此得到的是两条信息,网络具有倍增原理,信息的交换双方获多倍收益!
不要想你不想要的东西,否则你一定得到它;要思考你想要的东西,这样你也会得到它。其实在人生中,要时时须注意自己想要的,而不总是注意自己恐惧的!
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
不要以为建起城市你就能定居;不要以为播下种子你就能收获;不要以为登上顶峰你就能征服;不要以为堵住别人的嘴,你听到的就是赞扬声!
把自己当成大树,便时时有被狂风刮倒的忧愁;把自己当作棵幼苗,便时时会享受阳光雨露。青涩,便成长;熟透,便腐烂!
生活要追求四度空间:宽度、深度、热度、速度;工作要形成五动个性:主动、行动、生动、带动、感动;人生须明确一个观念:只有缩短成功的日月,才能延长享受的时间!
人人都有两个门:一个是家门,成长的地方;一个是心门,成功的地方。能赶走门中的小人,就会唤醒心中的巨人!
先长出的眉毛,不如后长出的胡子长;先出世的耳朵,不如后出世的犄角长。智慧不在年龄,杰出不在辈高,后来者往往居上。
不是街上东西贵,而是你口袋没有钱;不是你口袋里没有钱,而是你没有找到挣钱机会;不是你没有挣钱机会,而是你脑袋里没有致富的理念!
当你抓住一件东西总不放时,或许你永远只会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便获得了其它选择机会。旧观念不放弃,新观念难产生!
一天八遍镜子照,也不等于容貌美;一天九遍讲空话,也不等于实干家。擅长虚夸的人,是穿着一件不遮的纱衣!
在这个世界有两难:一是改变别人,二是改变自己。要求别人很痛苦,那改变自己应该很快乐。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天下的事有千难万难,但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面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别人脑袋里!
怀疑是痛苦的开始,释疑是快乐的开始。怀疑固然可以,求证更加重要,与其长时间的怀疑,不如短时间求证!
用灵魂撞击命运,用观念超越梦想。现在做什么并不重要,将来做什么才重要。为改变以后的命运,先改变现在的观念!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之不远,其忧即至。祸因多藏于隐微,而发于所忽。智者避险于无形,明者远见于未萌!
最难打开的是心门,最难走的路是心路,最难过的桥是心桥,最难调整的是心态。世界上最难干的工程是改造人的内心世界!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23:46:4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走近逻辑:宝贵的批判性思维作者:风中散发
【注:投资,本质上,就是阅读、学习、思考,就是锻造核心思维能力。
职业棋手与业余棋手有一个重要的差别:职业棋手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要花大量时间对基本功进行高强度和系统性的训练,因而都有过硬的基本功;业余棋手通常不注重基本功训练,偶尔练一练,训练的强度和系统性也不够,因而总是不能与职业棋手相匹敌。大学生是职业的学习者,职业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储存者和复述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职业的思考者必须练好思维基本功,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基本功。
宽容原则 中立原则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家布鲁叶说:“世界上最稀有的东西,除了好的判断外,便是钻石和珠宝了。”
谈到批判,总要有一个批判的对象,也就是批判什么;还要有一个批判的标准,也就是依据什么来批判;当然,批判是有目的的。
如果对批判的对象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就不具有批判的资格。因而,批判首先意味着准确和充分地理解批判的对象。在这方面,批判性思维坚持理解的宽容原则,也就是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批判的对象。宽容原则限制批判者对所批判的对象进行歪曲的或者片面的理解,要求批判者具有公正、准确的理解能力
任何批判都会预设一个或多个标准。批判的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立场性标准;另一类是中立的标准。
《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朱“为我”的观点,主张尊重个体生命,不做自伤其生的事情,也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和侵夺。墨翟“兼爱”的观点,主张普遍平等地爱人,不受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局限。孟子对杨、墨的批判,依据的标准是立场性的,以儒家有差等的人伦之爱为标准,对杨、墨的观点进行批判。立场性批判通常不能解决争议,易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苏格拉底在临终前面临三项指控:腐蚀青年;崇拜新神;不崇拜城邦诸神。苏格拉底不清楚第三项指控的确切意思,请法官美勒托为他澄清一下,美勒托说:这项指控意为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苏格拉底说:倘若如此,那第二项指控就不能成立。由于“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与“苏格拉底崇拜新神”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个不能成立。苏格拉底对美勒托的批判,以逻辑学的矛盾律为标准,这种标准是中立的,也就是控辩双方都认同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坚持批判的中立原则,也就是以双方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作为批判的标准。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是确保思维公正性的原则,违背其中之一就会伤害思维的公正性。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得出好的判断。十七世纪法国文学家布鲁叶说:“世界上最稀有的东西,除了好的判断外,便是钻石和珠宝了。”爱因斯坦说:“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若要得出好的判断,非竭尽全力、劳心苦思不可。据此,恩尼斯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独立思考 严谨审慎
阅读是职业学习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我们只是把所读到的东西机械地转录到脑子里,这种阅读就不是批判性的
在恩尼斯的定义中,既把批判用于思维的产品,也将其用于思维的过程。用于思维产品最常见的批判形式是批判性阅读。阅读是职业学习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我们只是把所读到的东西机械地转录到脑子里,这种阅读就不是批判性的。批判性阅读意味着积极主动的思考,既不抗拒作者的观点,也不是不加思考地对作者的观点加以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作者的思考,在不遗漏作者表述的细节、不曲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理解、分析、比较、核对、质疑和反思等思考性工作,依据无争议的标准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权衡和评估,然后,再得出观点对错或作品好坏的判断
让我们来看一则小测验。我让大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重读鲁迅的《孔乙己》,要求回答的问题是:在鲁迅笔下,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几乎所有同学都认同:“孔乙己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是一位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当我进一步质问: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是什么?有些学生茫然无语,有些学生说:“老师这样教的。”
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无奈。首先,“孔乙己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不是对“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直接回答,而是对“什么原因使孔乙己成为那样一个人”的直接回答。其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读者对孔乙己发表的看法和评论,仍然不是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直接回答。在没弄清楚孔乙己是什么样人的前提下,就去推测他何以成为这样的原因,作出孔乙己让人感到悲哀或愤怒的评论,这是不合理的。最后,“老师这样教的”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回答,是不独立思考的表现。
接着,我把“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细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孔乙己有真才实学吗?
孔乙己有没有一技之长?
文中几次写到孔乙己挨打?
为什么挨打?
孔乙己有什么嗜好?
显然,孔乙己没什么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向饭店的小伙计卖弄“回”字有四种写法;孔乙己有一技之长,写得一笔好字;文中六次描写孔乙己挨打,两次间接描写:“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四次直接描写:“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凡写挨打之处都提到偷,因为偷人家东西挨打;孔乙己是一个酒徒。“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
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有学问,身着脏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虚荣到了死要面子的地步;有一技之长却不好好发挥,一边干活一边偷人家东西,屡打不改,而且偷窃的胆子越来越大(举人家的笔书纸砚通常比一般人家的更贵重、更值钱);嗜酒如命,即使被打折了腿,仅有四文大钱,还要爬到酒店去喝。虚荣、懒做、偷窃、嗜酒之人,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难道没有吗?如今,哪个单位敢雇用这样的人?什么样制度的国家能养得起这样的人?这种人的出现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多大的相关性?怒其不争气尚可,哀其不幸则未必。若是在今天,因屡次偷窃被抓,会被关进监狱,对这种“不幸”,何哀之有?
批判性思维首先倡导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学文科的,这种态度和精神的匮乏,到了让人悲伤的地步。懒得独立思考,喜欢简单和模仿,动不动就找模板,或者上网搜查现成答案。思考问题缺乏耐心,在没有对结论赖以成立的根据进行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便匆忙得出结论,下判断时胆大、草率而任性。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说:“如果勉强让我们做选择,一个是个人的态度,另一个是关于逻辑原则的知识,也就是能顺利处理问题的逻辑方法和技术,我将选择前者。幸好,我们不必作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个人态度与逻辑方法并不是对立的。”确实,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才会产生使用方法和技术的愿望和意志。否则,即使掌握了方法和技术,也不会不辞辛苦地使用它。
学好逻辑 用好逻辑
很遗憾,我国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很薄弱,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学过逻辑,缺乏逻辑观念,不懂得评估论证好坏的逻辑标准和方法。
当然,思维方法和技术很重要,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就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柯匹在《逻辑学导论》中说:“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在那些必须依靠下判断的地方,正确推理终究是其最坚实的基础。运用逻辑学的方法与技术,人们可以有效地区分正确的推理和不正确的推理。”赫尔利在《简明逻辑学导论》中说:“逻辑的目标是研发一种方法和原则的体系,可供我们用作评价他人论证的准则,以及构造我们自己的论证的指导。”“逻辑作为评价论证的科学,其目的就是开发供我们区别好论证与坏论证的方法和技术。”
很遗憾,我国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很薄弱,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学过逻辑,缺乏逻辑观念,不懂得评估论证好坏的逻辑标准和方法。何以见得呢?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和根据叫论证。表达主张的陈述叫结论,表达理由和根据的陈述叫前提,由前提得出结论的推导过程叫推理。无论是表达主张,还是陈述理由,都要使用概念。
针对论证的主张、理由、推理和概念的运用,至少有32种常见的逻辑错误,诸如含糊不清、混淆概念、绝对判断、不一致或自相矛盾、非黑即白、轻率概括、不当类比、熏鲱、稻草人、假因果等等,这些逻辑错误违背的都是逻辑的基本规律和准则。与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相比,在论文或论著中出现逻辑错误是更加不能允许的。我们以逻辑错误为例,检阅一下论证性的思维产品,看一看我们的思维素质和思维质量如何。
先看某家报纸上的一段论证:
“唐山大地震30周年,就是10950个日子。每一个日子,都伴随和意味着数十个灵魂在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名字,却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因为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那场灾难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历史。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如此。”
“30周年”应该是第30年这一年,怎么会有10950个日子?这是误用概念。很滑稽,遇难同胞的灵魂没有一起走,在这30年中,每天走数十个,一直走到现在。作者的主张是:遇难者的名字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理由有两个:其一,“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那场灾难就是不完整的。”这个理由不成立,灾难一旦发生都是完整的,其完整性不取决于遇难者的名字。其二,“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个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即使我们失去了遇难者的名字,也不会失去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个论证是无效的,可作者却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概括说:“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如此。”这样的概括叫绝对判断。
再看某家名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材中的论证:
“因此,一篇文章可以没有对比性的写作赋形思维操作,但绝对不可以没有重复性的写作赋形思维操作……但是,并非每一篇文章的写作中都必须运用‘重复’与‘对比’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这要看具体情况灵活而定。有时只用‘重复’,有时只用‘对比’,有时二者兼而有之。”
其中的自相矛盾是明显的。这本教材的逻辑错误很多,再看一例:
“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首先是对写作思维原理——三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解,主要是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听老师的知识阐述、举例分析、操作演示。然后是对这些理论的思考、验证,看是否能推翻这些结论。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
“思维原理”与“思维操作模型”不是同一档次的概念,不可等量齐观;最后一句假设:“对于一种理论,要么推翻它,要么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在此假设之下,“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才能成立。这一假设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反例是存在的,即使是不能推翻的科学理论,也没有必要“深信它,迷恋它”,否则,科学就会停止不前。
学术专著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本研究音乐文化的著作中有如下论述:
“王光祈曾把世界音乐分为三大体系,即:华夏乐系、希腊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杜亚雄继承了这一体系划分,但将华夏乐系改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改为欧洲乐系,并进一步阐释了这几个乐系的特征。我接受这一划分,但仍愿意把中国乐系叫做华夏乐系。否则,我认为会有把使用欧洲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的少数民族排斥在中国以外之嫌。”
王光祈对乐系的分类依据的是文化标准;杜亚雄对乐系的分类依据的是区域标准。这是两种独立的划分,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作者将这两种分类掺和在一起:“华夏乐系、欧洲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在一次分类中使用了两种标准,导致分类的混乱。“否则,我认为会有……之嫌。”事实上,“华夏乐系”的外延不包括使用欧洲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的少数民族音乐,而“中国乐系”则能将它们包括其中,真是事与愿违。“我接受这一划分,但仍愿意……”,对乐系进行分类属于事实性问题,应当遵循科学和逻辑的标准,不取决于作者愿不愿意的情感偏好。在需要做出理性判断的时候,任凭情感和愿望的参与并受其左右,这种现象很普遍。
俗话说:不知者无畏。逻辑观念淡薄,缺乏逻辑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恐怕是出现这类不合格的思维产品的一个原因。讲究学术规范,最起码要符合理性的标准,而逻辑的准则是理性标准的底线。学好逻辑,用好逻辑,这是职业学习者必备的思维基本功。
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999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可是,第1000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
就思维过程而言,我们把思考分为两个阶段:产生想法的创造性思维和判断想法的批判性思维。这两个阶段是互相交织的,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思考会在这两者之间互动。每个人都会产生想法和判断想法,但思考质量却千差万别。面对问题或挑战,有的人只会产生简单或肤浅的想法,而且不加批判地予以认可;有些人则会产生很多想法,其中包括有原创性的和有深度的想法,他们会对这些想法进行质疑、评估、审验等批判性思考,挑选出最好的想法,并对它进行验证,以便得出经得住检验的知识和信念。
我们以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为例,看一看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关系。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含铀的结晶体具有使感光底片曝光的力量。他从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结晶体放射某种射线,它穿透了覆盖在感光底片上的不透明颜料,与位于下面的光敏物质发生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射线不及用做胸透的X射线强烈,所以,贝克勒尔减弱了对它们的研究兴趣。
一年后,巴黎大学的玛丽·居里选取它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她用更适合测量射线强度的静电计替换了感光底片,为了确定射线的来源,她依然使用纯铀进行各种实验。当这些实验毫无成果后,她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的金属或矿物质。为此,她测试了成百上千种金属、化合物和矿石,最后她将注意力集中到沥青铀矿上。沥青铀矿中有铀,她估计这种铀矿会放射射线,由于矿石中含有许多杂质,这些射线应当弱于纯铀的强度,事实的情况却相反,这些射线的力量更强。这一现象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注意,成为她接下来研究的核心问题。
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居里夫人产生了沥青铀矿中的杂质以某种方式增强了铀的放射量的想法。由这一想法得出的一个推论是:将纯铀与沥青铀矿中的杂质混合,会使铀的放射量增加。为了验证这一推论,居里夫人用各种元素与铀混合,然后测量其射线的强度。然而,混合后的放射量总是比纯铀的放射量少。因此,她放弃了这种想法。
尔后,她又提出第二个想法:较强的射线是由沥青铀矿中的其他杂质引起的。可是,除了铀之外,钍是当时唯一已知的放射性元素,而在已经检测的沥青铀矿中绝对没有钍。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某种新的未知元素增加了放射的强度。从这一想法得出的另一个推论是:通过提炼可以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该元素。
她与丈夫皮埃尔一起进行元素的分离工作。由于这种元素的量异常地小,从余下的杂质中分离出可计量的量,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居里夫妇先把沥青铀矿磨碎,放入酸中溶解,再经过多步的过滤和添加其他化学物质后,他们获取了一小撮白色的粉末,发现这种粉末的放射性是纯铀的900倍。但是,由于白色粉末中的主要元素是钡,这种未知元素仍然未被分离出来。
至此,居里夫妇决定不再进行提炼工作,而是对白色粉末进行光谱分析,希望通过这种分析能揭示出未知元素的光谱特征。当白色粉末在光谱仪中燃烧时,在紫外线区域出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成分的放射线。根据光谱的复合图像和放射强度,居里夫妇于1898年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镭,并经过多步提炼,获得足够量的镭,从而确定了它的原子量。
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发现问题;产生想法;从想法中得出推论;验证推论。前两个步骤主要是产生想法的阶段;后两个步骤主要是判断想法的阶段。逻辑学把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想法称为假说。
好想法的产生,必须以发现一个好问题为前提。不像教师指定作业中的问题,科学研究中的好问题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富有创造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现的。调研不只是简单地收集常规信息,而是以很强的好奇心和富有想象力的行动去探究常人想不到的问题。居里夫人测试了几百种金属、化合物和矿石,才找到了她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好想法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的想法通常是不正确的,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取决于持续地产生想法,直到将惯常的想法扫荡干净,才会产生富有想象力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居里夫人的第一个想法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于是她又产生了第二个想法。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灵感。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999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可是,第1000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
想法或假说的产生,来源于研究者自由的思想,用来解释事物的成因,寻找或构造相关的证据,以便揭示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真相。因而,假说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知道这一点,养成产生想法时保留判断的习惯就非常重要。
想法或假说与推论和证明息息相关。从居里夫人的事例中可见,每一个想法或假说的产生,都意味着一个或更多的推论,推论的目的在于形成可用观察和实验检验的结论。因而,假说是搜集证据的指南,告诉研究者寻找什么,忽略什么。推理是我们不但要懂而且要做的事情。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推论相一致,而且有理由相信唯有被探究的这些条件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那么这种证实就足够有力地支持了所推出的结论,至少在与结论相反的事实被发现之前,它是可信的。
在发现问题和产生想法的创造性阶段,好奇心和想象力是重要的,但是,二者必须在独立思考、勤奋辛劳和勇于承受困惑和失败的基础上,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在得出推论和验证推论的批判性阶段,搜集证据和给出证明是重要的,没有经过严格证明和检验的假说只是一种臆测或猜想。尽管搜集证据和给出证明也需要发挥想象力,只有合乎逻辑的推论和经得住检验的证明,才能使好奇心和想象力开放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胡适将这两个阶段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杜威把这两个阶段的思维叫做反省思维。“对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按着支持它的根据以及由它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缜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省思维。”恩尼斯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使用了“反省思维”这个词,吸收了杜威的思想。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使命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工具。
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注重培养清晰性、准确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理性的公正、谦逊、真诚和执著等思维品质和习惯。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使命,是职业学习者必须进行强化训练的思维基本功。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按着他们所确信的“真理”来生活和工作,这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依据真正的真理而行动。当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时,每做出一次好的判断,就使我们向真理或成功迈进了一步;每做出一次坏的判断,就使我们向谬误或失败迈进了一步。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工具。
演讲者小传:
谷振诣 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从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和思维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代表著作:《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译者之一。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6:25:3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人类的思维方法作者:张少禹
人类的思维方法
张少禹
论文摘要: 人们如果想要提升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了解思维和它的用途。所谓的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的最为明显的用途是语言的组织和行为的策划,所以了解如何更有效的组织语言和进行行为的策划,我们就找到了思维的有效方法,实际上这个方法就是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人类的思维方法”这个看法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著作中就曾论及过。亚里士多德指出归纳和演绎不仅是进行会话交谈的方法,而且还是人们进行行动策划、学习知识和进行智力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 思维 方法  古希腊哲学归纳  演绎
以往,人类对提升思维能力的研究是很无助的,尽管人们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给予了关注,但成效甚微。世人也试图用所谓的形式逻辑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其结果也令人大失所望。笔者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锻炼是有方法可循的,这个方法就是归纳和演绎。客观上当人们要掌握了这个方法,人的思维能力就能相应的得到提升。
一、思维和它的功用
讨论提升思维能力,应该首先明确思维和它的用途,否则谈思维能力的提升就是徒劳的。笔者认为,所谓思维就是大脑的一项机能,用哲学的术语说就是思维对象引起心灵的一种现实活动;从常理上说,思维最为明显的用途有两个,即人的语言组织和人的行为策划(即人的行为前的选择)。以往我们之所以没能有效地提升人的思维能力,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思维的本质和它的用途是什么,而去空谈思维能力的提升。
传统西方哲学史认为,所谓的思维就是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映。讨论思维的目的,从哲学来讲就是讨论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因为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说:“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了哲学的全部意义”[1](《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第292页);从逻辑学来讲是研究思维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所以传统的西方哲学家们在讨论思维的时候,是把思维与对真理的认识捆绑起来去讨论,而没有把思维与其用途联系在一处来讨论,其结果必定是无功而返。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的语言表达、做事和学习和发明创造是思维的基本用途,说白了人的思维就是在说话和做事(发明创新也是做事的一种)上使用。从语言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鲁迅曾说过,语言表达的不清晰就是思维的不清晰;从做事角度看,做事聪明与否和思维也是紧密相连的,俗语说,三思而后行,就是指做事要先思维,衡量利弊,然后去做;对于学习和科学创新来说,学习和科学创新也需要在思考中进行。既然思维的用途包括语言、做事及学习和创新等三个方面,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共同锻炼三者共同的方法,那我们就等于找到了思维的规律。实际上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思维的三种功用的共同方法,即思维规律了,这个方法就是归纳和演绎。
二、共同方法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说:“在所有情况下,无论是在哲学中还是在各类技术和研究中,方法都是相同的”[2](《全集》第1卷,第159页)。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哲学及各类技术和研究中存在着共同的方法。
除亚里士多德所讲哲学及各类技术和研究中存在着共同的方法外。亚里士多德还在《论题篇》中有的方法会适应不同的用途,他在《论题篇》中开篇即说:“本文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探索的方法,通过它,我们就能从普遍接受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来进行推理;并且,当我们自己提出论证时,不至于说出自相矛盾的话,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说明什么是推理以及他有些什么不同的种类,以便掌握辩证的推理,因为这就是我们本文里所研究的主题”[3](《全集》第1卷,第353页)。他接着说:“即上述之后,接下来应该说明的是关于本文有什么作用以及有多少作用的问题。它的作用有三:关于智力训练,关于交往会谈,关于哲学知识”[4](《全集》第1卷,第355页)。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在寻找推理的本质,种类以及推理这个方法的作用——在智力训练、交往会谈和哲学知识三个方面都适用。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三段论推理的本质就是——演绎。另外,还有一种推理方法就是归纳法。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说的:“在所有的格中,最科学的格是第一格,不仅数理科学,如算术、几何学及光学,通过它推进它们的证明,而且,广而言之,所有探讨根据的科学实际上都通过这一格推进自己的证明”[5](《全集》第1卷,275页)。前面我们讨论的方法仅是一种,即三段论推理,实际上现实中还有一种,这就是归纳。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共同的方法应该是两种,即归纳和演绎。
三、思维方法的验证
我们通过三种不同的思维用途,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共同使用的方法,归纳和演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和《后分析篇》分别讨论了归纳和演绎在语言修辞、人的行为以及学习和创新方法的论述。总而言之,归纳和演绎是思维的不同功用中所使用的共同方法。
(一)归纳和三段论推理在语言(修辞)中的应用。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做过多次说明,他说:“关于证明或表面证明的方式,就像在辩证法中既采用归纳法又采用三段论或表面的三段论一样,修辞术也同样如此。因为例证就是一种归纳,推理论证是一种三段论,表面的推理论证是一种表面的三段论。从而我们把推理论证称为修辞三段论,把例证称为修辞归纳法。”“由此可知,如果一般而言必须采用三段论推理或归纳法来证明任一事情(在《分析篇》中我们已经讲清楚了),那么前两者必然等同于后两者。例证和推理论证的差别是什么,从《论题篇》中便可明白,在那里我们曾经讨论了三段论和归纳法,指出根据众多同类事物的证明和在辩证法中称为归纳法,在修辞术中则称为例证法。给定了某些条件,从这些条件中推出另外某一结论与它们并列,普遍地或经常地,这在辩证法中被称为三段论,而在修辞术中被称为推理论证”[6](《全集》第9卷,第340页)。他接着说:“共通的说服论证分为两种,即例证与推理论证;格言乃是推理论证的一部分。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例证,因为例证类同于归纳,而归纳乃是推理的始点或本原”[7](《全集》第9卷,第458页)。以上亚里士多德把归纳和三段论推理在修辞术和辩证术的使用进行了说明,这里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和辩证法统称为技术,也就是说归纳和三段论推理在技术上是适用的。同时也说明人们的语言组织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纳和三段论推理,这不仅指的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也适用这个方法。
(二)归纳和演绎是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就是靠归纳和演绎决定的,或者说,人的行为模式的根据就是靠归纳和演绎而得到找到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时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8](《全集》第7卷,第27页)。他接着说:“那些靠表象和记忆生活的动物,很少会有经验。唯有人类凭技术和推理生活。人们从记忆得到经验,同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单一的经验。”“对实际活动来说,经验和技术似乎并无差别,而我们看到,那些有经验的人比那些只懂道理而没有经验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其原因在于经验只知道特殊,技术才知道普遍”[9](《全集》第7卷,第27、28页)。从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经验为技术提供了出发点,所以技术的形成就是先从感官知觉开始,凭着感官知觉的不断重复对某一事物就产生了记忆,尽而获得了经验,由经验归结为技术,由此亚里士多德总结后指出:“唯有人类凭技术和推理生活”。这段话告诉我们归纳和演绎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要遵守的规律。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说:“实践活动的演绎也具有本原和始点。这就是某种目的和至善”[10](《全集》第8卷,第135页)。实践活动的演绎从至善和目的开始,根据就是公正的伦理德性和知识的理智德性。对于这个秘密,即人的活动或行为也要按照演绎推理进行自古以来还没有其他人公开过。
(三)归纳和演绎是人类学习和创新的方法。关于学习的方法问题,亚里士多德曾明确指出过,他认为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归纳和演绎。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说:“同样明白的是,如果感觉功能丧失了,那么某些知识必定随同它而丧失,因为我们的学习要么通过归纳,要么通过证明来进行。证明从普遍出发,归纳从特殊开始,但除非通过归纳,否则要认识普遍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缺少感觉,我们就不能适用归纳。因为感觉才认识特殊,由于它们既不能通过缺乏归纳的普遍,也不可能通过没有感觉的归纳得到认识,所以对它们不可能获得知识”[11](《全集》第1卷,第283页)。
对于创新,实际上就是讨论认识和认识方法,然而认识和认识方法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讨论的。柏拉图明确了认识,亚里士多德明确了认识方法。柏拉图认为,所谓的认识就是获得事物的知识的过程。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去认识’的意思就是去获得知识”[12](《柏拉图全集》第2卷,第751页)。从柏拉图这段谈话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认识就是获得事物的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知识是指能代表所有知识的知识,即知识的公式。
亚里士多德在证明知识的公式时提示了认识方法,他说,认识方法有两种,一个是证明,即第一格的三段论推理;另一个就是归纳。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说:“是否还具有其他认识的方法我们在下文进行讨论。我们知道,我们无论如何都是通过证明获得知识的。我所谓的证明是指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论”[13](《全集》第1卷,第247页)。这段话就直接告诉了三段论进行证明的认识方法,这也就是说三段论的证明知识的过程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另一种认识方法根据编著者的提示,我们在他的《后分析篇》第一卷中找到,他说:“我们认为,并不是都是可以证明的。直接前提的知识就不是通过证明获得的,这很显然并且是必然的”[14](《全集》第1卷,第251页)。这段话告诉我们直接前提的知识就不是靠证明获得的,而是用另一种认识方法获得的,他在《后分析篇》说:“很显然,我们必须通过归纳获得最初前提的知识,因为这也是我们通过感官知觉获得普遍概念的方法”[15](《全集》第1卷,第348页)。他这段话就告诉了我们另一种认识的方法是归纳,因为归纳才能获得直接前提的知识。所以亚里士多德证明的认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另一种就第一格的三段论是证明,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演绎。科学的发明和发现与演绎和归纳也是分不开的,因为“科学是对普遍者和那出自于必然的把握”,证明普遍靠归纳,证明必然靠演绎。因此,科学的发明和发现与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四、归纳和演绎也是改造人类社会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不仅是人类思维的方法,同时它们也是人类社会的方法,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得到了证实,而且它们正在被现实的教育改革所验证。
(一)后世思想家总结的说明。近代中国接受归纳的方法应首推任鸿隽。任鸿隽于1915年1月在《科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文章,题目就是《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并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也不是社会对学术思想的过分限制。科学的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物质的东西现在的和以前的没有什么不同,但以前的没有科学现在则有科学。于此可见,科学之为科学,其关键是在于方法,“诚得其方法,则所见之事实无非科学者。不然,尽贩他人之所为,亦所谓邯郸学步,终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亦。”中国没有科学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学术界“未得研究科学方法而已”。所谓的科学方法指的是归纳方法,过去中国学术界不知道也不会自觉地运用归纳方法,所以中国当然也就没有科学。而在西方,情形则恰恰相反,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得力于归纳方法的使用[16](胡军:《哲学是什么》第196页)。任鸿隽的观点是受美国学者(时任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影响,艾略特先生来东方讲学,回国后曾著书说:我们西方人有一样东方人所没有的,这就是归纳的方法。西方近百年的进步完全得力于归纳方法的运用。东方学者未尝用归纳方法来实验,以求其真,所以驰骛于空虚不实之中。他接着指出:“吾人现救东方人驰骛空虚之病,而试其有独立不依格知事物发明真理之精神,亦惟有教以自然科学以归纳的论理、实验的方法,简练其官能,使其能得正确之知识之于平昔所观察者而已”[17](胡军:《哲学是什么》第197页)。
当然,艾略特在理论上仅说出一种方法。实际上,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发明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演绎推理的运用,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得到了证明。因为所谓的“科学就是对普遍者和那出于必然的事物的把握”[18](《全集》第8卷,第126页)。归纳是对普遍者的把握,而推理则是对必然的证明。用归纳的方法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找出具有共性,以此把握普遍者;那出于必然的事物要通过证明才能把握,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说:“中词是大词的定义,这就是一切科学都要通过定义建立的原因所在”[19](《全集》第1卷,第344页)。因此,那出于必然的事物必须通过证明才能把握,也就是通过寻找根据来证实必然东西的存在才是获得对必然事物的证明。
(二)欧洲文明的证明。从欧洲的三次学术革命看,也是由于思维方法的使用。据英国学者丹皮尔在《科学史》中介绍:“人类历史上有三个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即希腊的极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与我们这个世纪(即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20](丹皮尔:《科学史》,第160页)。这三个时期都与对方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希腊时期我们略去不谈;欧洲的文艺复兴持续四百年,始于十三世纪的文艺复兴首先感谢阿奎那和罗吉尔.培根对希腊著作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解读,阿奎那针对的是演绎,而罗吉尔.培根强调的是归纳,继而是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的列奥那多达芬奇对归纳法的发挥,也就是强调实验的重要,因为实验就是对归纳法所寻求的普遍者的把握。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是在笛卡尔的演绎法的研究应用以及费郎西斯.培根对归纳的研究,特别是十九世纪欧洲把实验室建在大学,这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欧洲的三次学术极盛期都与使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相关。
(三)现代教育的证明。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就对启蒙教育做了说明,他认为习惯先于理性,身体先于思想。因此,应将儿童交给体育和角力教师。亚里士多德提倡把儿童教育优先交给体育和角力教师,其用意就是用行为来启发人的归纳和演绎能力。现代教育的改革如果顺乎思维规律进行那肯定会成功的,上个世纪美国的杜威教育改革法就是一个例证。
五、结束语
人类的思维规律被找到了,这是历史,也是一种必然。这个发现证明人类开发和提升思维能力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这个事实是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揭示的,今天本文对此作了阐释。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委党校,校科研处主任,博士,地址: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河大街(西)198号,邮编:028000,电话:13947538609、04758251313。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王太庆译,3卷,292页,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
[2]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15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3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35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2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第34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第45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8]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第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9]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27、2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0]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第13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28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2]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第75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13]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24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25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5]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3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6]胡军:《哲学是什么》第1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17]胡军:《哲学是什么》第1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18]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第1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9]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第34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0][英]丹皮尔:《科学史》,第160页,李珩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5.
作者成果简介:
1.科研成果。2007年6月我的论文《关于西方哲学的思考》在清华大学山西太原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哲学解读交流会交流;2007年10月我的论文《关于亚里士多德实体的学说》在清华大学与中央党校共同在北京举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哲学解读交流会交流。
2008年6月,我的第一部研究专著《论哲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新解》由内蒙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由我和马金壮的“通辽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对策”课题通过验收,并获得等级良好的鉴定。 2008年7月29日——8月5日出席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我的论文《亚里士多德哲学功用》作为候选论文在分组会上宣读。
2009年6月《论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目标》由远方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论文《哲学功用60年》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暨通辽市设市十周年理论研讨会。
2010年10月3日——8日出席了由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筹委会和希腊哲学联合会共同在雅典举办的首届世界哲学论坛,在论坛网站上发表了《民主是人类不可缺失的准则》、《实践哲学是人性原理的解读》、《哲学是人类文明之源泉》三篇论文,会上我还发表了《哲学必须回归希腊哲学》的主旨演讲。
2011年5月课题《古希腊哲学中的认识、知识和科学》课题通过校内验收,并评定为优秀等级。2011年5月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书名》发表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2011年6月由我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认识与知识和科学》被列为自治区党校系统的2011——2012年度科研项目。
2.社会效果。
(1)获奖情况。2010年《论哲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新解》参加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社科奖评选获二等奖。2010年《论哲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新解》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系统第四届科研成果评奖获得一等奖。2010年度获通辽市委党校成果特别奖一项。
(2)学术交流。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先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4次。截止今年三月又有俄国的莫斯科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希腊哲学学会邀请参加今年五月中旬、五月下旬和十月上旬在中国的广州中山大学、莫斯科大学和雅典的学术会议。
(3)社会影响。2008年6月第一部研究古希腊哲学专著出版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柏拉图全集译者王晓朝在给《论哲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新解》作序时给予高度的评价:“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多种方法,张少禹君的研究是我见到的比较独特的一种。严格说来,他的著作没有按照哲学史的传统研究方式进行,而是凭着他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反复钻研与思考,最终形成了有着鲜明个性的解读和见解。就我现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而言,对于张君的解读我无法表示完全的赞同,但按照现代解释学的理论,张君对《形而上学》的解读应有其一席之地。哪怕是学术界治希腊哲学史的学者也可以读一读。我很难用‘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这样的语词来给张君这本专著定性,但拿他的著作与国内同类著作相比,已有专著似乎处在‘基础产业链’上,而张君这本著作却是在朝着‘高端产业链’延伸。”
2009年6月我的第二部研究古希腊哲学著作《论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目标》出版。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副校长郜良教授发来信件说:“成果出版,对推动思维方式变革、思维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一位叫思想者的博友评论道:“张少禹,一位来自中国基层工作的普通教员,以自已执着的追求,艰辛的探索,解决了许多传统西方哲学无法解释的问题,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解和两位一体哲学的划分,完全符合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脉络。……,这不单单是另辟蹊径,而是西方哲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感谢你对古西腊哲学的研究,你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这是希腊驻华大使文化教育专员、哲学硕士艾丽娜女士对我的研究成果的谈话。艾丽娜女士欣然邀请他去希腊访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4:15 , Processed in 0.1882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