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语言需要"啄木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18: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媒体语言需要"啄木鸟”
[2007-09-24]
上海语言文字网讯 报载一篇调查报告,发现八成读者支持大学生必修语文课,不管教育部是否要求过,也不管“汉语不过能不能毕业”,但作为我们自己的母语,呈现出整体性的式微态势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能不对社会语文,特别是读写能力的整体低落进行一番思考。
可以说,当今患“语言不规范症”是很普遍的,比如,视听媒体就已成为语文错误的重灾区。其症状大体有:一,播音中荧屏上错别字是家常便饭。如把“塑”(sù)误读成(suò)。字幕中的别字更比比皆是,如把“恼恨”写成“脑恨”。二,古语,特别是成语用错的最多。前些时,《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对嘉宾毛新宇谈到逝世的毛岸青,称其为“家父”(对方之父母应称“令尊、令堂”,向对方谈及自己的父亲才称“家父”),一时传为笑话。其实,主持人们类似之误,屡见不鲜。如介绍巴黎之夜,本应用“灯火辉煌”,却误用了形容灯火将尽夜色黯淡的“灯火阑珊”。又如“美轮美奂”本是形容建筑的,却用来形容品貌出众的舞蹈者。又如“扬弃”是发扬与摒弃两层意义的词,现在用对的人不多,即使一些学者也把“扬弃”和“发扬”混同了。再如“首当其冲”,本意是第一个遭批判挨整,现在却多用到“第一个勇敢地冲出去”或“占得第一位了”。三,歌词错误多到习以为常了。如“嘶哑着我的眼泪”,“爱是胸口用不尽的痛”,谁解其意?但这些文辞不通的歌词却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四,广告用语滥用成语。如介绍一种新疗法,要让人先接受它们的新理念,就将“手到病除”写成“首到病除”。又如介绍景点多泉水,就把“十全十美”写成“十泉十美”。这些取其谐音而改写成语在学生中已经产生了极大误导。

  我没有刻意搜索,以上的问题也只是信手拈来,不像一位退休老教师,专门记录视听媒体语言的错误就累积了十几大本,但还是足以说明语言文字问题的严重性了。现在无论是看中小学生的作文,还是看作家的作品,只要细心,就不

  难发现语言逐渐失去了它的纯洁性、健康性、规范性,而且能感受到语言表达不仅愈来愈缺乏文采,还愈来愈缺失文学生命力中必不可少的想象力。尽管文学语言要陌生化,但失去了起码的一切规则是极危险的。

  造成语言文字运用症状如此严重的原因很多,我以为主要的是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心态浮躁不已,思潮如过眼烟云,凸显金钱的价值观和无尽的时尚风使许多人发生了异化,人们的心中竟然少有一片宁静的空间,少有非功利心境下注重修炼内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阅读,人们宁肯看荧屏,不看纸上文字;宁肯看演绎版本,不看原作;宁肯看简缩和通俗本,不看经典。再如,应试教育使教与学都远离了文学陶冶,都失却了语文的温暖的感觉。久而久之,不但给学生带来人性的缺陷,而且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非常狭窄,文字表达走向模式化,语言僵化,没有灵气。当然,也不能不看到,当外国形成“汉语热”之时,我们却出现了“外语热母语冷”的病态。这是实用主义思想方法使然。

  语言是精神文化的“根”。记得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确,一种语言方式,就是一种思维定势,一种价值的、行为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接受一种语言教育,往往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就是法国作家都德那篇著名的《最后一课》主题深度。改革开放的我们,学习外语自然是为了走向世界,吸纳一切有利我们事业的技术与经验,其中包括先进和有益的外来文化;但切莫在学习中走到极端,丢掉自我文化的“根”。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之“根”的民族是演出大悲剧的民族啊!

  视听媒体在规范语言上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编辑、主持人们自然要带头加深自身的历史知识和提高文化修养,并且要加强责任心,同时,提倡人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争做语言的“啄木鸟”,促成规范语言文字的新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19:15 , Processed in 0.1009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