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散文作家作品选读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31:11 | 只看该作者
一把蒲扇忆童年
                          作者:小凡



北京这几天正值炎夏,空气里满是阳光焦灼的味道,人走在马路上挥汗如雨,静坐在公交车上都能汗流浃背。沥青路上,穿梭的人群,飞驰的车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个城市像一个钢筋围墙将热气围堵得水泄不通。何以解热?唯有空调。

    空调的冷风嗖嗖地吹着,喝口茶的功夫就能将室内温度降到秋天,再过一会儿,你就喊冷要加外套了,这就是空调,它快速便捷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让我们能随心所欲地调节大自然的温度。然而跟很多人一样,我享受不了这种高科技,吹多了就容易得“空调病”,全身酸痛,胸闷头晕。

    不禁忆起儿时在乡下度过的夏天。南方的夏季来的早,刚到五月,太阳就卯足了劲儿释放热量,你能听到满树上的知了在那儿“热啊热啊”地叫;到了晚上,池塘里的青蛙似乎也受不了,“呱啦呱啦”地埋怨着天气这么热;大个儿的水牛应该最怕热了,白天干脆泡在水里不起来……大人们这时也都呆在家里摇着大蒲扇解凉,好动的小孩儿们却是不怕热的,他们光着脚丫子忙着捕捉树上的知了和蛐蛐,好奇于它们的叫声。那会儿乡下没有空调,家里的电扇也舍不得常开,即使开着也尽是热风不管用。这时候,便宜实用的大蒲扇是主要的降温工具,蒲扇面积大又结实,扇动起来风量大。但小孩子操作它并不方便,摇几下胳膊就酸而无力,摇这大蒲扇需要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所以你看到的场景一般是:小孩子坐在矮凳上,大人坐在高处拿着蒲扇“扑哧扑哧”一下一下地给自己和孩子扇风,充当孩子们的自动电风扇,这时孩子们一般都是很享受的,一边吹着风,一边自顾着玩。

    到了晚上尤其如此。乡下的夏夜很美,萤火虫打着小灯笼漫天飞舞着,传递热的讯息,草丛里钻出了许多小昆虫,小声或大声地跟炎热的天气叫板。但困扰人们的问题来了,晚上的蚊子也不怀好意地来凑热闹,加之农村卫生环境不太好,南方又潮湿,所以蚊子多且有恃无恐。没有空调,电扇也不够用,妈妈们便将孩子用蚊帐保护起来,把白色麻布做的蚊帐紧紧扎在床的四角,将蚊子挡在蚊帐外面,蚊帐在发挥作用前,必须把蚊帐里面的蚊子赶出去。作为孩子,最享受的便是这刻了。自己舒服惬意地躺在床上,妈妈摇着大蒲扇在蚊帐里一阵猛扇,顿时一股股凉风吹在身上,暖在心里,这真的应了民间里一句歇后语“摇蒲扇打蚊子——一举两得”。此刻躺在床上的我们希望妈妈或爸爸用蒲扇多摇哧几下,所以没良心地多次谎报军情,“妈妈,这儿有蚊子”,“爸爸,我听到蚊子在飞。”,然而聪明的妈妈和爸爸并没有揭穿我们,反而更加使劲地拿着大蒲扇给我们扑哧扑哧地扇着凉风,最后确保蚊帐里没有蚊子了,他们才放心地扎好蚊帐的边边角角,回自己房里睡觉。

    小时候,我就是个胆小的孩子,在围得严严实实的蚊帐里,我仍想确认爸爸妈妈就在身边,而且我又比弟弟怕热,希望那个神似铁扇公主手里的大蒲扇能多摇一会儿。为此,我没少折腾过爸妈,特别是爸爸,因为他在家中是任劳任怨的劳动模范。淘气的我在爸爸给我打完蚊帐里的蚊子没一会儿,便又如临大敌似的大喊“爸爸,有蚊子,快来啊。”接着,训练有素的爸爸立马从床上翻起来,耷拉着拖鞋拿着大蒲扇快速赶过来“救我”,于是又一阵舒心的小凉风吹进了我心里,我这才美美的睡去。而细心的爸爸在夜里上厕所的空当,还会跑过去检查我和弟弟的蚊帐有没有松开,看到我们还在出汗,就又奔到房里拿起大蒲扇“扑哧”一阵凉风过来,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我本来就醒了,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嗖呼啦有力的凉风。

那时候,爸爸妈妈都如此年轻,强壮有力。开始懂事的我,也悄悄在心里许下一个承诺,等爸爸妈妈老了,摇不动大蒲扇了,换我和弟弟帮他们在蚊帐里打蚊虫。当时年纪小,在乡下没见过什么世面,不知道大城里有自动吹冷气的空调,不相信世界上没有蚊子骚扰的房子。

现在,我已长大成人,来到了大城市,住在没有蚊子的房子里,家里父母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房间里都装上了空调,搁置在墙角落里的电扇已是锈迹斑斑无人问津,因为空调的一个小遥控器就能将夏季转换成秋季,冬季转换到春季。

    显然,大蒲扇的时代早已远去,现在即使在乡下农村它也不常见到,更多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用,一把蒲扇陪伴他们度过了无数个炎热的夏天,手中的蒲扇对老人们来说更是其岁月和年轮的见证。对我来说,儿时那个长大给爸妈摇蒲扇的心愿已经无法完成,但那份美好的记忆会永留心间,每每想起那些温馨的时刻,就会有幸福的暖流涌入心头。科技在发展,生活在提高,有些物质性的东西能够被取代,但沉淀的情感是无法替代的。

浮云流水二十年。在这骄阳似火的仲夏,一把大蒲扇,扇开了我一段炽热的童年往事。忘不了炎炎夏日,爸爸和妈妈两手交替地给我和弟弟彻夜摇蒲扇解凉;忘不了奶奶摇着大蒲扇给我们讲一串串尘封的故事;忘不了弟弟用池塘里的荷叶给我做的“大蒲扇”;忘不了妈妈在蚊帐里用蒲扇边赶蚊子边给我们哼的小歌谣,“打蒲扇,赶蚊虫,困觉觉,不做梦……”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30:38 | 只看该作者
我心中的木棉花

关义尧(绿意洋洋)



      2009年在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县文联木棉红采风团一行乘车从石碌出发,途中一株株挂满花儿的木棉树在我们面前疾驰而过,它们贪婪地吮吸着春风,舒展腰身,迎着阳光,直扑进我们的眼底。让我们的阵阵欢呼声惊叹声溢出车厢,撒满了一路。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水泥路上蜿蜒环行,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我们第一个木棉花观赏点-----排岸村。
  
  在这里,红彤彤的木棉花肆无忌惮地随风怒放,一条条,一排排,一堆堆,好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逶迤蔓延。远看:满山遍野的绿和木棉花的红互相辉映,黛绿间红,绿肥红瘦,暗香疏影。和远处绵延不断的群山连接在一起,群山轻烟袅袅,云蒸雾腾,氤氳着;木棉花开在阡陌边,田埂上,甘蔗园里,花儿随风怒放,那一点点的木棉红象天女散花,乱花渐欲迷人眼。那红艳艳的花儿仿佛燃烧了那一片天空,好一幅木棉花图景,浑然天成!刹时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近看:朵朵木棉花爬满光秃秃的枝头,阵阵微风轻轻拂过,树梢上花枝微微的颤动,迎风微笑着欢迎我们这些游人。
  
  我低下头看着飘落满地的木棉花,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拾起一朵花儿细细端详:花儿状似羽毛球,红色,直径约10厘米或更大。花瓣5片,肉质,长圆形,长8~10厘米,两面裹着星状柔毛。忽然,一群孩子带着铜铃般的笑声从我们面前飘过,脸上荡漾着天真无邪,行走在落英缤纷的小道上,捡拾着飘落在地上的木棉花。在去尼下村,华盛水泥厂,霸王岭,宝山村几个观测点的观花途中,听黄主席和文友对木棉花断断续续的介绍中知道:木棉花晒干后能回收给中药店作药治病,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用。花无百日好,就是在生命凋零衰败飘落后,木棉花都能惦记着造福人类;木棉花为了把春来报,它的叶子还没有爬上枝头,鲜花就率先迎着阳光顶着黑夜绽放,用自己的美丽装点着人间;木棉花还可以作菜,中午我们观景团就美美地享受了木棉花这道菜,入口味淡、涩,稍后清香爽口。大家在谈笑风生中品尝着这道佳肴,让我们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游客的陌生感一下子烟消云散,拉近了各自的距离,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就是因为它的高尚情操感染着人类,人类也倍加珍爱它——攀枝花市直接用它的花名作为城市的名字,广州市、高雄市也把它作为城市的市花。我不禁对它油然产生崇高的敬意。
  
  在尼下村休憩片刻,村里的人群三三俩俩海阔天空地聊天,劳作归来的农民热情友善地向我们问好。木棉花的花语:“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幸福”。在我的脑海中弥漫开来,让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在昌江县像尼下的少数民族村就有许多个。十几年前,他们多数居住的是茅草房,天一下大雨:外边下着瓢泼大雨,屋里面也就跟着下起了毛毛小雨。省文明办,县政府急老百姓之所急,纷纷派调工作人员下乡考查,体贴民生民情。他们奔走在泥泞崎岖的乡间小道上,栉风沐雨,汗流浃背,春来秋往,忍受着孤独,为新农村的发展集思广益,献计献策,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像极了路边的木棉花,一棵棵寂寞地挺立着,但是依然傲骨站立,随风怒放,绽放出自己最美的花儿,装扮着人间。工作人员也无时不刻地关心着贫苦老百姓的疾苦,珍惜着身边的人!天道酬勤,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尼下等几十个少数民族村的茅草房基本荡然无存,老百姓欢欢喜喜地住上了楼房,平房,村村通了水泥路,人们过上了悠闲富足的生活。把木棉花的花语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2007年省委书记卫留成来尼下村考察调研,把尼下村确定为生态村,使新农村的建设又推上了新的高潮,一栋栋环保砖砌成的楼房整齐有序地矗立在我的眼前,建设着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怪不得今年的木棉花开得如此灿烂,如此美丽!
  
  是的,美是挡不住的。木棉花的图片和文字一经在网络上,在亲朋好友中传递,一下子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跟我们同行的有新华社的记者,有省外慕名而来的摄影家等等。沿途中一辆辆车也从我们身边奔驰而过;还有许多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在林荫下欣赏婀娜多姿的木棉花,他们或架摄像机,或手握照相机,把这漫山遍野的木棉花留在自己的相机里,渴望把最美的那一刻,凝固在自己的记忆里,封存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啊,那红艳艳的木棉花,永远在我心中怒放! 

作者联系方式:海南省昌江县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采矿部技术科,邮编:572700,电话:13976275575。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9:48 | 只看该作者
故乡的小河
                烟雨/文
    春风细雨下了几天,既有电闪雷鸣携伴而来,春分刚刚过去,天气逐渐变的暖和起来了。望着那缠缠绵绵的春雨和雨滴的细碎声音,静思着那场地上的雨水,细细的涓涓地流向小河。情绪一下子就回忆起故乡的那条小河,那童年在旷野里嬉戏的身影,老在眼前晃来晃去。
    我故乡村前的那条流动河叫盘龙江,像一条弯曲祥龙蜿蜒的浅浅而来,也称乌口河。是处在赣江中游的地段,河静澈的出奇叫人眷恋不已,偶儿有阵多情的小风抚面掠过,便会吹起一阵子的涟漪,碧波褶宛如裙,恰如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恬静地款款的走来。
    故乡的土壤十分肥沃,种植的大豆颗粒黄灿灿异常的饱满,生产出来的豆浆汁特别的浓,豆腐也比别地产的大豆多出三斤。那溪湖里的鱼更是一绝,不像现在施撒鱼饲料,纯属天然养植没有半点的污染,每至冬季抽水干湖时,那几十斤的鳡鱼在浅水上来回的鳔来鳔去,溅起的水珠晶莹剔透,无比的艳丽。十里方圆的乡亲都会来围在湖堤上,那个场面的人用水泄不通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胜如钱塘江看海潮那么颇蔚壮观。当生产队把湖里的鱼大致捕捉完了,人们就会蜂拥而下去捕获那些漏网之鱼,拿回去打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
    故乡的模样已被新颜脱变,惟有的是那纯朴的乡音和清澈的小河依旧。那故乡的小河流澈出世纪的沧桑,目睹了故乡的气象巨变。那小桥流水的烟幕中的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故土;随着那时间厚重的积淀,那思念的情感如涌动的溪水在心中流淌,那蓝天碧水清澈小河永远迎在脑海里;那青青的嫩草把脚板染成蓝的印迹永难磨灭。
    乡音和小河萦绕在一起,音润细腻像静淌的潺水小河一样地动听,故乡的身影像弯弯曲曲的小河一样地苗条,是那么的清纯和秀丽;疲惫的梦乡有着我无尽缱绻情愫的牵挂,牧童的歌声总在耳边响起,那青山绿水涂成金色的黄昏岁月里留有我年少的身影。
    故乡,不论我远离故土千万里,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模糊,小河清澈的流淌如同一条洁白的丝带缠绕着我,那小河碧玉如镜永远铭记着我。一曲家乡的小河,弯弯的小河,你常常从我的梦中梦中流过;那哗啦啦的流水唱着甜甜的歌,那晃悠悠的小船是我童年的摇车,优美甜润的歌声永远打动着我,那故乡的水在心坎里永远流淌着甘甜。
通联地址: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巴邱北路35号信箱  廖绍昆   邮政编码:331400  手机号码13879688892 信箱:liaosaok@126.com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9:16 | 只看该作者
雨后,我常常想起那座山
   夏天,下了一阵雨后,空气变得十分的清新,此时,一簇簇金黄的蘑菇就窜出地面,或者招摇在松树的根部,或者躲在草丛里,和人们捉迷藏。只要你用手轻轻的拨开青草,便能发现娇脆欲滴的蘑菇,十分诱人。
   那山高耸入云,各种树木数不胜数,葱葱的松树生长在其间,从山脚到山顶,要登三四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爬到了山的半坡就算完成任务。其实,越往上面爬,树就显得稀少。大山深处宝贝多,这座山诱惑着人们的是山的半坡之处。这里,除了长着高高大大的松树外,还有更多让我们流连忘返的蘑菇。对于我们来说,最难忘的是这山的夏季,因为夏季有着清冽奇香的蘑菇。
   蘑菇是雨点撒下的种子,夏天,有着太阳,下着细雨,我们称之为“太阳雨”,看到这样的情景,条件反射的说了一声:“采蘑菇了。”蘑菇就是在暖和的阳光下,被雨点轻轻唤醒,是雨后美丽的精灵。蘑菇就是在“太阳雨”的深情呼唤下,害羞的露出地面。
   “太阳雨”是大山发给我们的信号,盛情的邀请,不能错过。我们提着篮子,或者背着背篓,都准备了很多的装蘑菇的竹器,用不着担心空手而归,只恨自己的身体单薄,不能把这金元宝似的的蘑菇全部采回家。
   我们来到半山坡,蘑菇刚生长出来,出水芙蓉,松树下,草丛中,像星星在眨着眼睛,青翠中藏着点点金黄。蘑菇有大有小,有粗有细,赶趟儿似的的跑出来。大的有巴掌这么大,小的像箭头,像拇指,花骨朵模样,含苞欲放的,它们拥挤在一起,错落有致,构成了缤纷的蘑菇世界。
   我们把大的蘑菇称之为“大脚菇”,这种蘑菇香味一般,算是蘑菇群大众化的一种,可以将就采摘。
我们最喜爱的是称之为“金针菇”的蘑菇,是蘑菇中的上品,拇指大小,不如“大脚菇”那么的普遍。运气好,才能遇见,一般能采上半篮子,算是缘分极深。“金针菇”不但细嫩清脆,而且样子也很漂亮,细细长长的,金黄光润,没有一点瑕疵。“太阳雨”之后,“金针菇”骤长,水分充足,营养丰富。最佳采摘时间是“太阳雨”后的一个小时左右,如纤纤玉手般的竹笋,惹人喜爱。
   采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采摘领地,不能跑,担心踩着蘑菇。一人一个地方,都是小心翼翼的采摘,生怕弄坏了它。没有人说话,怕惊动了它。那情景,是欢喜又是虔诚,是激动又紧张。
   一小时后,大家汇集一起,看谁采的“金针菇”多。采得少了,不得已用“大脚菇”来填满所带的竹器。
   前几天,在一饭馆吃饭,老板告诉我们:野生菌。我一看,是“大脚菇”,只是不鲜嫩。
回到家中,母亲用清水轻轻洗去蘑菇上的尘土,一大篮子一大背篓。然后放在锅里煮了起来,要放些大蒜,担心中毒。待水开了,放进去再舀起来,用盆装好。我们等不及,忍不住抓了一些,放进嘴里。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过不了多久,一股馥郁的清香便弥漫厨房,打开窗门,随风飘荡,如十里飘香的丹桂,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蘑菇的香味中。
   蘑菇可以和着辣椒吃,还可以炒来吃,加些肉,配上香料。送进嘴里咀嚼,满口的细嫩,润滑。心急时吃,体会不到它的佳处,得慢慢的品味,轻咬一口,有满口的舒坦,仿佛无数的鲜花在体内绽放,一顿是吃不完的,母亲很有办法,就把煮熟的蘑菇晒干,存放起来,让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蘑菇。菜当三分粮,蘑菇满足了我们的食欲,填饱了我们的肚子。
   并不是整个夏天都有蘑菇采摘,夏天的“太阳雨”不是很长的时间,十五天左右。这十多天,是我们采摘蘑菇的最佳时间,我们会在“太阳雨”后扑入大山的怀里,尽情陶醉于此。
   这几天,“太阳雨”又在下,不知故乡有没有像我这样的孩子赶忙上山采摘着蘑菇。我一想到这样的情景,心早已越过千山万水,直奔那座大山。
   大山,是我心仪的地方。雨后,我常常想起你。


贵州遵义县虾子中学   杨秀茂
邮编:563125
电话:15599264316
邮箱:yang19730628@sina.com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8:48 | 只看该作者
十年祭文唁父亲
朱泽
父亲故去已有十年了。享年70岁,在他那辈的堂兄弟中,算为高寿了。他的堂兄弟比他先走的大有人在。
十年前父亲“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场景里也没有了父亲劳作的身影。天堂路遥,阴府冰寒。敦厚老实的父亲,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吗?可否托梦告知?
父亲是葬在朱家的坟坡上,青青的山色,粉细的沙土。那里是父亲儿时放牛打草的地方,坟地周边尽是朱氏的墓碑,父亲该不会寂寞吧,在那一群朱氏人中肯定会有他儿时的伙伴,这回他们可轻松的叙旧了……
父亲一生劳苦清贫,物质享受无从谈起,经历的苦却数不胜数,才出生六个月,年轻的祖父就因病暴亡,以致父亲父亲上没有兄弟,下没有姐妹,成了一个“孤寒仔”。祖母二十岁就开始了漫漫一生的守寡。苦命的母子呀!父亲是怎样的度过他童年阶段的呢?我想父亲的童年是寂寞与灰色的,父亲8岁时已能下地犁田了,幸运的是他的伯父送他入了学堂,1952年初中毕业的父亲当上了一名教师,成了一名国家干部。我们小时父亲尝断断续续和我们说起过去的事情,我们反以一种揶揄的口吻“笑话”他,年幼的我感受不到那份辛酸的。父亲生于1930年,按现在的说法是“30”后,他经历过旧社会的封建剥削,也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他18岁就当了一名人民教师,直至1992年退休,工作了四十二年,“官”拜小学教导主任终身,他不事张扬,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兢兢业业,这一点在他任教的地方还是有些口碑的。
父亲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在政治斗争弥漫的年代能免受其难。全身而退,这得益于他的这种性格。他一生就只在家乡周边三个小学任教,以致说起“朱教导”,好多乡亲们是“耳熟能详”的。他甚至教的学生再教其儿子,晚年时又能教其孙子。我是家中老幺,和父亲相貌尤为相像,现在好多人都很自然的称呼我为“朱老师”,可惜的是我没能继承了父业。我的上面有大姐,大哥和二哥,他们都是食“皇粮”的人,大姐和大哥从事教育工作,可算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二哥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而最小的我,在父母身边生活最长而又最受疼爱的小儿子却落得无职无业。命运蹉跎!这反证明了:“父母给了你生命,但不能给你好的命运”! 我们姐弟四人,独我没工作,所占比率已达70%强,比之叔伯的子女,父亲在培养孩子上又领先于他等了。这也让“孤寒仔”的父亲感到些许欣慰。父亲1992年退休时,我放弃了接他的班,要不然现在的我可能也在执着教鞭。那时刚高中毕业的我,心高气傲,对父亲当了一辈子的教师职业嗤之以鼻,可笑少年轻狂,回想父亲在子女教育上的往事,可用两个字“宽松”来形容。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可他对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特别之处,反而是我们觉得是教师子女,学习成绩差了怕人笑话,学习上显然不敢怡慢,在那个点着煤油灯的“冷硬件”时代,成绩好坏恐怕也没人笑话,小学时我在父亲所任教的学校读书,晚上一俟过八点钟,父亲就敦促我睡觉了,也不过问作业做好了没有,现在回想,父亲在我幼时教育要是严厉点,可能我不至于厌学而流之于社会。父亲太过慈爱了。幸运的是大哥大姐们在父亲宽松的氛围里能各自跃过龙门,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实是幸哉!说起大姐考上中师,真该说一说一把锄头的故事。1978年大姐第一次高考不中,投入到生产队的劳动中,他们的劳动是挖泥巴烧砖烧瓦,父亲适时送给她一样“礼物”——一把锄头,对大姐说:“现在你考不上学了,这把锄头送给你,今后你就伴着这把锄头活一辈子了。”娇小而又少于劳作的大姐心里潸然,为这“宿命”而不甘心,痛哭了几个晚上,最后下定决心补习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幸运的是高考成绩仅过录取分数1分的大姐如愿的被陵水师范录取,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在也差不多退休了)。说起往事,大姐总会唏嘘不已。二哥的“出路”也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他高中刚毕业那会,临了全县银行系统招干,二哥一个同学得知消息帮他报了名,初试、复试二哥拿了两个第一,最后面试政审一路通过,没走一次“后门”二哥巴结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其实要说走后门,父亲也不懂如何走的呀。及至我参加高考,成绩平平的我,经过两年的补习,第三年高考成绩比最低录取线还超出8分,可惜最后终与大学失之交臂,成了心中永远的痛。我怨过父亲,假如父亲是一个能跑关系的人,或许我也成为一名天之骄子吧!那只是假设了,天愿人违。但不管怎样说,我们兄弟姐妹还是令父亲感到欣慰的。
父亲是个一辈子操劳的人。八十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母亲和我们四兄妹是农村户口,分得二亩三分田,父亲在教学之余也是做田的行家里手,犁田、播种样样精,在农忙耕作之时,深夜还得到水渠去“迎水”。这“迎水”的活儿,大哥曾经迎过一次,都是深夜时分在荒野静候水的到来,会遇到“鬼火”、虫蛇的出没,怪恐怖的!个中滋味我讲不出来。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极深,因我们小组的牛是几户人家所共有,有时碰到农户扎堆犁田,“牛力”出现紧张。父亲不得不趁着月光深夜在无人的田野上犁田,第二天便被同组的农户说话我父亲劳役牛,父亲只是苦笑不已。
1997年那会,全家经济“崩溃”,因之家中三人全是教师,而教师工资那会发不出来,且工资又低,生活很艰难。年迈的双亲做起粽子卖,粽子煮好后老妈用小桶拎着到高速路出口卖,父亲在家则干起了包粽子的重任。还得到市场上去买糯米,父亲骑着那辆28寸的单车,驮着一百多斤米,在大路上飘摇踩踏的身影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父亲一直是个健康的人,中等身材,平时喜欢喝点小酒,逢发工资的时候也喜欢玩两把麻将。父亲生时,教师的工资低得可怜,而又得支撑全家人的费用。每每捉襟见肘,每年总是“超支”。2000年,父亲70岁刚过,就因病撒手人寰,而自2000年后教师工资逐年递增,父亲要是能多活几年,倒是可以享享清福,养颐弄孙,打打麻将了。哎,穷困是他们那一代人身上的烙印!
父亲几乎是“通才”,做农活样样拿手,做木工、编箩筐也是行家里手。父亲还能开处方治病救人,尤善治哮喘病,可惜的是父亲的手艺及医术我们兄弟却没有一个得到传承。
十年生死两茫茫,父亲已不是人间的人,“沟通”很是不便,倒是逢年过节,家里煮丰盛的酒菜,大哥拿出两个“飞壳”投掷来沟通。民间有说法,阴间的人要有什么事情是会托梦给他阳间的亲人的,可是父亲“走”了十年,从未托过梦,或许父亲是不想我们为他牵挂吧。父亲死时祖母尚在。我们合计对祖母进行了消息封锁。但还是给她晓得了,而祖母的表现很平静——“去就先去吧”。老人什么风雨苦难没经历过?或许到她那个份上已变得睿智超脱了的。父亲死后两年,祖母也随之仙逝了。他们母子又可团聚了,还有那先走了七十年的祖父,那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吧!
作者:朱泽君  (海南乡土文学研究会会员)
电话:13876553540  0898-83319100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8:14 | 只看该作者
玉米天花 (外六则)
◎家 村
世间有许多为表达所开的花。它们径自生长、发芽、吐蕊、绽放、结果。起初,它们来自一个植物的家族,在光、水、土的范畴,落寞地美丽。后来,花朵排资论辈,在季节的推移中以不同的颜色开放,渲染春天,描摹盛夏,点缀金秋,写意寒冬。在花朵的内心,一种花儿,至少表达了对自然与世界的一份钟爱与钦慕。
没有一种花不希望自己是人间的春天,国色天香。对于花和赏花者来说,花是伯牙,赏花者是钟子期。有相识恨晚不遇遗憾万年之情。可谓知己知彼心心相印。花与人的情境,乃人与自然相处最大的和谐。花儿,毫无心事毫无戒备地花开花落。日子久了,有些花青睐受宠,有些花遭遇冷落,有些花顾影自怜。同样为花,花与花,便有了不同的命运。命运即处境。处境即未来。花的未来,呈现花的今生与前世,花的身上,有桀骜不驯不可同化的风骨。
在众人眼里,世间的花,皆为了诠释和张扬美丽。可在乡间的土地,玉米开花仅是作物成熟的一个过程,很少有人把这能看作风景。玉米开的花叫天花。天花不为人的观赏而生,与怒放、夺目均无关,它也不想向谁表达什么,如伞般把花举在头顶,默默地给果穗传授花粉。天花为人而生,做最朴素的粮食,它不屑人们对花的轻蔑,替花抱打不平。在我的居处,窗外独留着一片玉米地,我经常在夜更静听风吹禾苗雨打天花的声音,稀落,窸窣,唤我从梦寐中醒来。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棒子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玉米原产美洲,最早传到我国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现今,我国已成为玉米第二大国。玉米养活了中国最困难时期最多的最困难人口。玉米应节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直到最后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玉米林。但一种花还是改变不了所有花的命运,花还是在自然的伦理中定期凋谢,在事物的演变中孑然进化。
              桑的情怀
在这个物的世界里,人们最先盘问的当是事物的功用。我爱物,虽不惟讲究功用,但桑树给过我不少温情的眷顾,的确算得上对我有恩的物。许多年里,许多日子因为充斥着桑的味道而泛动涟漪。即使在今天,我的小镇已找不到一片像样的桑园,或者说一棵健壮的桑树,但我依然缅怀它的树木之恩,铭记它的奉献之情。
在贫苦的陇南山地,人们用养蚕聊以养家糊口。那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产业,有了自主的农事以外的其它收成。因此,十村九寨遍地植桑,山乡人家皆闻蚕语。在寨子,马鞍家山上数十阶梯田,变成了连片的桑园。母亲腾空耳房子,专门用来养蚕,几十张竹匾、簸箕上,蚕儿愉悦地蠕动,似乎每一下兴奋和快乐,都会带来巨大的成长,几千只蚕儿七嘴八舌地咀嚼桑叶的声音,是我在乡村最早听见的生命抒情的律动。
初夏的桑园,是我们伙伴们玩耍的天堂。欢声笑语缭绕桑田,桑叶的浓荫遮住了嬉戏的孩子,我们迷藏般寻找最美的季节,不料,满园的桑枝竟结满了紫红色的桑椹,像是感受和濡染了我们的快乐,而以微笑的果实,有意回报人间。桑树沉甸甸的,轻风细语时,枝身正婀娜。绿叶托着红果,满足蚕儿和孩子们的口福。桑园,吸引着我们的脚步,牵绊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像蚕一样长大,最后破茧而出,飞出故园。我的梦寐,至今都还沉湎于对桑椹不舍的回味。
3年前,我们家的院子边,还有一棵与椿树、石榴树们一字排,长在一起的桑树。老态龙钟,裸根竖在石墙缝外。但春暖后坚持吐新蕊,发新芽,绽花絮,结新果。可叶子怎么也长不大,叶片瑕残疵枯,斑斑点点,有的皱缩,有的卷曲,叶子随风无时节凋落,桑枝弯曲盘绕,侧枝横生,树尖渐次枯朽。很像岁月扭曲的身体,佝偻下的时候,估计离病亦不远了,离死也不远了。我找来学园艺的友人,企图还树以新的生命。很长时间来,枯木逢春是我最为翘首以待的奇迹。可他却说,桑树已是百病缠身,就像得了癌症,就让它寿终正寝吧。我埋怨他没技术,私自剖开桑树皮,多次敷药仍无济于事。我便只能承认,这桑树生的纪年到头了。仅剩一身干干净净的桑白皮,进了父亲的中药铺。桑树去死了,但依然身负重托,记着最后还为人去做好事。
在我看到那么多的东西,在为存活而活着的时候,桑树却拥有一颗晶莹剔透的灵魂。从一开始,它就跻身大野,经风沐雨,博爱众生,献身于蚕儿,舍己果腹,化身于药匣,治病救人。人世间,自然界,也许唯有桑树的生命穿越世俗,自始至终,倾其所有。我怀念和祈祷桑树,一棵桑树,它从未从我心中砍伐,一片桑园,它从未在我的心上死去。
    芒种
没有人知道今天是芒种。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怪他们。芒种是农民的节日,只被庄稼和关心庄稼的人知晓。孩子们开始热闹地迎接端午,手腕上戴上花花绿绿的“花花绳”。
我对芒种的殊情,只因为我一直觉得我好似一个农业的半成品,还贪婪地黏附在农业生产线的温床上,未曾脱离母体。看着天下雨,就不由担心起母亲的油菜是不是又要欠收了,小麦是不是晚熟了。这是一个需要强烈的阳光炙烤的时令。雨水应该节制一些,少一些,太阳应该灿烂一些,骄一些。若没有阳光,便没有金黄的麦芒,便不是虎口夺食的端午,更不像抢收抢种的季节。
“芒”与“种”,两个汉字的巧合,就像庄稼的倒茬,接替。在收的节骨眼上下种。芒种的命名并非一句完整的话语,也非一段优美的抒情,而更像一个带条件的假设句。虽然生活已带给我们很多喜悦,但还不知道前面云霞的色彩。我们总是走不出未来之路所设的局,看不清日后要处的境。谁也不可能准确地对眼前作出预言,对世事作出定义。俗话说:眼前的路是黑的。在芒种,玉米响亮地拔节,在朝阳下站直腰身,绒绒新绿努力地汲取甘露,养分。我会察觉,不光圣婴般的禾苗,飞舞的蜂蝶,深深的艾草,本身也有生命,它们在群体的共存中出类,向上,拔萃。即使在不起眼的小径,被锄过的荒地里,密密的草芽依然探出头来,向夏天张望,渴求生机。
  人不得不向这自然看齐。芒种与土地休戚相关。土地渐次荒芜了,有一部分被后工业的文明铲除了,或者改写为工场、车间,哪还有谁在乎和过问芒种的含义。我回家割麦的时候,生活在农村的伙伴都不干割麦这种老土的活计了,有的背搭着手转悠,更多的人开着大汽车,在深山土雾中为石料厂运石头,他们挎着大墨镜,老远里向我打喇叭,从飞快的车窗里伸出头朝我笑,你炸还回来割麦哩!?我彷佛看见的是笑话,听到的是嘲笑。在我一代的乡村,还有谁看重和深谙农事的逻辑?
芒种时分,麦子退出麦地,风轻狂地吹在脸上,风馈赠脸一番凉意。芒种要令我们的一切轻举和妄动叫停,冷静,平息,踏踏实实地去耕耘,明明白白地去收获。芒种不光是有芒作物成熟的事,还提醒农人加紧播种。“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蓝天让人忘记了白昼,月色让人忘记了黑夜。收割完麦子后,又一种叫黄豆的作物赶在夏至前介入泥土,生芽根,出嫩苗。倘若落到夏至后种的黄豆,叶子会被霜打死到树上。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不舍中依依送别去远方的儿子:儿啊,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我写芒种,是父亲说今天是吉时良辰,因为太阳在这一天行至黄经75度了。林黛玉终于在这一天葬花了。花神告退了,一切都往结果的征程上进发。
芒种启迪我,期待与分享亦令人忐忑。盛夏繁茂,登场时草木浓郁,瓜果飘香,嘉禾茂密,有野生的半夏苗子满山坡的草药,有石上流的清泉,有金蝉脱壳,有夜半蛙鸣,有蟋蟀唱歌,有冰棍雪糕,有星光荡漾的水塘子。芒种给夏天铺排开诗意的画卷,展开时,瑰丽的田园隐于山后,美好的家园环抱浣溪,好景致也许还在后头,芒种,不过是盛夏开场的序幕,至此,阳光不偏不向地照耀,每一个人的头顶。
.高考
一年一度的高考,好比千军万马去过一条壅塞的桥,出于制度偶然性的概率,不少人必然要戛然受挫。高考包容着收获与希冀的两重状态,既有对过去耕耘的终期总结,又有从下一步出发的由衷憧憬。
10多年前的考试,每所学校都像选种子般预选极少数的学生参加考试,我当年就是以种子选手的条件,以进入预选的身份进城考试的。许多成绩优异的同学,只因为考场发挥失利,主要是由于名额的限制,便失去了人生可能的所有机会。像种庄稼一般,没有规避掉自然天气带来的风险。
现在的学子十分幸运,没有落后生产力水平下一种糟糕制度的优胜劣汰,都可公允而理直气壮地坐进考场,向人生登攀。一边愉快地告别中学时代,一边骄傲地期望步入象牙塔。那时候的学子,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却在高考后的阴影中失落,懊悔,沮丧,痛苦挣扎,不可自拔。一个乡考入大学的就那么星星似的几个人。这些人的名字会被父老乡亲们记住,传诵为乡里乡外的佳话。
不大的县城,一下子多上千把人,一定是有大事。这一回不是明星演唱会,而是绝对的大事,事关家事国事天下事。街道上涌动的人潮,多是眉清目秀、一脸清纯的学生。大小胡同的招待所里,住得满满的都是学生。两个侄儿也来赶考,这唤起了我内心久违的紧张,拥挤的感觉。向来,我看着的世界过于平静,没有波澜,缺少声色,生活就在白若宣纸的光景中书写,只是时间在流逝,没有内容上发生的变化,或升华。我从侄儿尾随的脚步和临考的局促,恍若看见了从前的我,一个乡下孩子,在苦读寒窗就待收获的关口,面对决定出路的考试,也曾一片茫然。对于所有的山区孩子而言,这是一场像父母一样需要在烈日下暴晒和汗流浃背的考验。只有太阳晒得猛了,只有汗流得多了,庄稼才会丰收,生活才会越有希望。你可以听见:玄黄鸟催促节令的聒噪,从一个树干跨越一个树干,从一个村庄飞栖另一个村庄。你可以看见:无数农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如月的弯镰大口大口地吞吃麦秸,沉甸甸的麦穗低头微笑。这就像笔尖划过试卷丝丝的声音,加盖着红印的“国家录取通知书”在召唤。
  侄儿的父亲,我的阿哥,由于后天智障难以操持过家务与孩儿的学业。他所做的,就是没完没了地劳动,一言不语地劳动。他忠诚地跟随二十四节气轮回,不会过问节气里的雨水,农事中的学问,家事中的冷暖吃穿。他是一个顾不过来这些东西的人,但他知道核桃停止长个了,就开始抽空清除麦场上的杂草,滚场,磨镰刀准备开镰。侄儿准备进城考试的那天,阿哥哪儿也没有去,就在家呆着,目送儿子出门,似乎要有一番嘱托,但还是没有说出一个字。他习惯缄默,沉闷,和不向世界吐露一点心事。这多像生长万物的大地的性格。从不拒绝任何禾苗,野草的繁衍与求生。也不去走进大地,叩询和聆听大地的声音。
侄儿必将离家。看似在人生告一段落的如释重负后,祈愿他们汇入更宽广的人生长河,听得懂阿哥的无声无息,和无声无息以外的声息。
   还乡偶记
雨后,夜静得误入一片紫蓝色的深海,好像少去了许多往日的喧嚣和灯火。这是城池的夜,清新,静定,宛如乡村。
昨日,吃罢母亲的饭,匆匆从乡下回城。母亲一改昔日的恋恋不舍,没有说多余的话,就送我们出家门。院墙上的金银花正当开得灿烂,柔嫩的藤蔓悬垂在半空,白色的花儿张扬,黄色的花儿起舞,在初夏偌大的花的世界里,不甘自己的渺小。院子里的李子树、樱桃树和葡萄树,也呈现出近年来未见的生机,果实累累,花蕾繁多,给寂寞的独院倍增了几分热烈、鲜活又茂盛的气息,小院里数不尽的葱茏在光阴中变幻,使馥郁的夏浓醇起来,遮蔽出一片密密实实的荫凉,也对抗过一些暑热的煎熬,消解过一些父母的哀愁。
父亲喜欢孙子,孩子填补了他们的孤寂和缺失,看见了新的接纫和希望。人生有再大的不足与遗憾,一个孩子就足够给他们带去晚年的快乐。他每个周末给我们晒被褥,不管我们回不回家,一直坚持着这样希望渺茫的心愿。城中的我,总被繁杂的事务捆着,被应酬的人情系着,被无端的疲惫揪着,脱不开身。甚至回一趟老家也得抽空。我仔细观看孩子给予他们的前所未有的快乐。那两张忘却烦恼的开心的笑脸。笑着生活,在我的印象里,父母很少有这般轻松。一节比一节紧的生活,父母长期在农业劳动沉重的锁链上广种薄收,在年复一年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极不对等的努力下,艰辛地坚持,认真地执着,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崇拜自然,信仰庄稼。
  梦断小院
小院是父母厮守一生的院落,伴随灾荒、纷争和矛盾,最初是母亲走进家门,后来送走了小脚颠颠两个世纪的祖母,太多的悲欢离合,写在院子的,不仅是那些带着腐朽质地的青苔,结在老树干上的粗木耳,长在旧房脊上的灰瓦松,还从斗转星移的时空长河里,掀起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中落与彻底衰败、起死回生。这是特定的时代痛苦的纠结,民族独立与家族破碎,必须以瓦解个别的繁荣为代价。那时,我们的家几近一片荒凉。据说房子里有金银财宝,还有值钱的东西,所有的墙角、檩木、大梁被剖开,取走了一些东西,惟余一片狼藉。
孤依无靠的院落里,祖母一个人隐忍地活着,屈辱负重地养大了我的伯父、姑母和父亲,搭上小命救活了三个孤儿。以生命置换生命,恐怕有一次也就够受了。树木掩映的一个小院,是寨子里曾上百年的老土屋,叙说着数十年小日子的宁静与波澜。在我走进耳房子,去翻弄霉尘中那些织机的时候,我常眼角湿润。祖母说,娃,别动了,我看见它就伤魂。到我学会理解事物的二十多岁,我还是悄悄地推开耳房子虚掩的门,去那个黑房子寻找父亲一直不肯舍弃的古董。看着那被烟火熏黄的织机,我彷佛看见亲人勤劳的双手,汗流满面的脸孔,只争朝夕,披星戴月,最后只落得一场空。那是一段不堪重提的往事,疯狂包抄的行径以某种旗号,实质上是人对人的掠夺,给所谓的生产大队不行人事之人以敛财聚物的机会,我的亲人束手无策,肝肠寸断,心在滴血。
也许世间的事,总有千万遍的追问也厘不清。我独立小院,彷佛还能听见亲人的走动,呼儿唤女的言语声和织机不分昼夜的摇转声。当体会到这些时,我的内心堵塞般涌满一下下的悲凉,痛楚,我触摸不到亲人的温度,只难过于他们的不幸。今天虽说了这么多愤懑的话,但相对于磅礴的自然和洪荒的历史,我充其量,不过是站在另一片天空,手执历史课本,在被导演和反串过的剧目中,幸灾乐祸看笑声的观众。我找不出祖父的死因,也许有更深的隐情,也许是亲人不愿意后人植下仇恨的种子,抑或是因为我无从对照,因为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祖父。
对于祖父的一知半解,只是冰凉的碑刻上伯父只言片语的祭文。我想,对我这样一个多疑的孩子,也许注定永远也无从听到真实的故事情节,更难以打听到亲人的下落与秘密。
   带我们奔跑的车轮
我们在村庄的视线里长大,父母把所有的精力付诸于土地,投资给岁月,用一丝丝白发换取一点点收成,积攒下来,送达我们云游四方。有歌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母亲是那拉车的牛”,父母是安装在我们身上的车轮,在我们山里孩子往外走的目的与追求下,带我们奔跑,拼命推我们。
当我们穷尽全力,终于挤入一条并不宽阔的人潮小路时,父母用圆角分构筑的世界观,已浑然被百千万的价值观所瓦解。我们再如何努力,也沉湎在小心翼翼的家教背景里,只能限于良心与责任的区间,一手扬帆,一手泅渡,一刻也不敢失去做事的分寸。面对而立,我们究竟能不能担当家的舵手,还值得疑问。究竟能不能承接家的风雨,还有待考验。但回想父辈走过的路,我便怯懦得失去信心。那是一条何其崎岖的生命歧途,一生都在阴差阳错中辗转,求生。父亲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年轻时供我们读书、立业、成家,年老后牵挂我们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日子不宽裕,一点一滴,仍然不远百里,给我和大哥节省和添补,盘算和叮嘱。
黄豆秸秆、玉米棒子、麦垛堆成小丘小山的季节,亲人在汗流浃背的焦灼中,完成对喜悦的一次次储存与装载。这一刻,在这一点上,父母对粮食的偏爱是自私的,他们全然顾不及我们,月色下还佝偻在田地里,匍匐在打麦场上。也许,没有粮食的农民不是好农民,父亲想做一位好农民。父母起早贪黑地打碾,翻晒,筛糠,然后颗粒归仓。
粮食是上苍和土地怜悯父母带给父母最贵重的礼物。粮食凝聚着亲人从白天到黑夜从冬天到春天接连不息付诸的精力、汗水与心血。不久前,母亲刚刚从城里医院检查回去,由于患有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加之劳动造成的骨骼增生,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和免疫系统故障,大夫建议回家休息疗养,少走路,用药洗脚。然而,我回到家的时候,还是没有见到母亲。询问父亲,父亲说,你妈妈去南山了。刹那间,关于南山林海的画面在我眼前飞快地旋转起来。在我的少年时光里,我几乎每个周末和假期,都和母亲在南山里,打蕨菜,采挖草药,或摘松果。换一点学费,或补贴过一部分家用。我思绪脱缰,放飞到了苍茫的南山林海。
孩子在果树下采撷樱桃的嬉笑声,令我回过神来。眼目之下,因为生活的种种变故。我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压于心底,也很少去接济母亲。母亲是跑到南山里采药去了,所采的药卖给镇子上的药材铺子。看着父亲从厨房出来,屋檐台火盆上放着母亲的药罐子,我不禁泪眼湿润。不离开家,不回到城里,我们没有衣食的根源,陪在母亲身旁,和父母说说话,时间又不容许。天空密布着乌云,雨说来就来的样子,从村子去镇子上还有好远的路要走。我们只有告别。佯装平静地从父母身边走开。
回到带着面具的生活中来,回到带着镣铐的心灵中来。
家村,原名牛旭斌,1982年10月生于甘肃成县。兰州大学毕业。学医,行旅,写作。累有20万字文学作品发表于30余类报刊,入选多个文学选本并获奖。有散文集《清秋》。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7:14 | 只看该作者
黄流名镇记
杜维新  
     黄流镇者,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之一也。千年古镇,古属崖州之域,今为乐东辖区。僻处天涯西南海边之一隅,谓海之南一大文化明珠,闻名遐迩也。
    据《崖州志》记载,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先民迁徒。相接南来,沿袭中原文化,酝酿孕育,众多能工巧匠、商贾政客、学子艺人夥矣!
    璀璨的历史文化之蕴厚。近代或以“教授村”、或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或以书法之乡、或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之乡、或以诗歌之乡、或以海南省教育大镇之乡等之桂冠而名闻全省。闻其名而仰起洁,聆其字而慕其香也。
    贯以文化飘香之乡,文气氤氲。有识之士秉乘古训,遵古遗风,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不以物喜,不以穷悲。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不懈打拼,黄卷青灯,寒窗苦读,追求文化,如饥似渴,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民风纯正,认同理念:知识为本,读书为先,文化是希望,乃精神支柱也。房子可不盖,书不可不读。最大的盼头是孩子能上名牌学府,家家户户攀比的是谁家孩子考的学校好。小村融入古镇,文化一家亲。以“教授村”,“大学生村”之美称播其远也。有“黄西村”,称之“教授村 ”。贫县小村,千余户人家,先后走出几十位教授、学者。夫邢福义、邢峰、邢诒刚、林毓豪分别是语言学家、北大物理教授、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雕塑家,皆是学、艺界泰斗矣!名镇文化底蕴之厚实乃不可尽叙,犹有书法和绘画、崖州民歌,亦是以聚天地之灵,而表人间之情耶。
       全国名校,黄流中学,沧海桑田,建校八秩,“勤奋、好学、尊师、重教”校训之召感,厚德载物,万千莘莘学子脱颖而出矣。
      地灵人杰  。文化风水青睐此片热土,国内,省内各界文化名流:学者、名教师、医生、作家、诗人、艺人、体坛健儿、党政机关文秘人员不乏其人也。
    文学——文化的载体也。民间文学方兴无艾,文学创作兴盛无衰。民间诗人、艺人、民歌手、书画家奇葩绽放,国内、省内书画赛榜上有名也。
    艺术之花放异彩。久有盛名的每年“元宵花灯”。其艺之精美全省罕见。“火树银花不夜天。”流光溢彩。“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香灯不看来。”观灯者众,赏灯赞叹不绝,恋此景观也!
       地处农村之名镇,可与城市文化之媲美也。有文化艺术促进会、书法诗文社、琼剧团、摄影、美术、黄流民间花灯等16个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演绎黄流文化,这在全国乡镇中是少有的。0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海南省书法之乡”之美称矣!
       文化带出一重天。现在文明生态村文化建设、家庭文明建设像雨后春笋,呈现逢勃生机。路新、楼新、庭院新。果、花、草庭院绿。农耕文化向多元现代农业文化转变,农、工、商、贸、旅一体也。
文化名镇,这方水土,养这方文化。御改革开放之长风,腾蛟起凤,纳时代之豪气,著文、著书、著艺,润物细无声耶。
    文化名镇,文化建设与发展经济同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互相促进,面貌换新颜也。现在一览名镇,只见楼群错落,大小楼宇拔地而起,鳞次栉比,高楼、宾馆、商业大厦似春笋昂首云天,蓝天白云与班驳的树影上下辉映,景色千般媚,“小镇如画里。”
    名镇者,以“科学发展观”之理念,延伸文化天地,演绎名镇文化,薪尽火传,光照黄流之笔矣!此是唯一追求也。

    写于 20091031
地址:乐东县黄流镇多二村
电话:85852848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6:14 | 只看该作者
观  瀑  沉  思
李家严
    万泉河,从五指奇山秀峰走来,穿山越虞,瀑泻深潭。其势顿失滔滔;其声春雷轰鸣;浪花激越飞扬,展示生命激情澎湃、博大、伟岸和深沉永恒!
    笔者激情兴叹其瀑泻弘恢之气势和浪花飞扬之风采,欣然沉思:激情是生命之灵魂;也是哲人政客豪言壮语之发端;也是文人墨客创作之灵感;也是凡人农夫创业之冲动。
    几十载,吾辈风雨兼程,风火奔波,甜酸苦辣俱尝。壮士暮年,欣逢国昌世盛,“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应该重新激发起久违之激情,重燃起灿烂之年华!
    与友同行,沿河上游,踏山探幽,于林泉幽谷观瀑,感触良深。我们能不反省自己,应该潇洒坦荡地敞开心扉,以度余年么?时刻激情着,奋进着!
    没有激情,何来朝气和活力?没有激情,何来豪方壮语之发端!没有激情,何来创作之灵感?没有激情,何来创业之冲动!
    人有激情,就插上理想的翅膀,怀着梦想,多少寂寞,道路崎岖坎坷,依然拼搏执着,奋然前行,走向阳光地带。无悔的人生,在激情中面对无悔的追求。当你觉得生活无聊,是你对生活没有激情。学会珍惜每分钟的拥有,生活就会充满音乐的灵性。溪涧涓流叮咚,小鸟枝头啁啾;大自然绿色流畅;你把读书学习当成乐趣;把追求当成享受,生活就充满惊喜,充满阳光。这就是人生激情飞扬!
    秀山奇峰,莽莽苍苍 ,气象万千;汪洋大海,惊涛骇浪,恣意滔天;江河曲流,波浪撞礁,音韵豪壮;山涧小溪涓涓细流,叮咚跳跃,音韵悠扬。我们有何感想联翩呢?
    季节更迭,寒暑冷风,农夫挥汗如雨;时代风雷,金戈   铁马,呼啸雄风,壮士叱咤风云;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贪吏枉法,以权敛财,国法党纪严惩不贷。文人墨客,舞文弄墨,洋洋洒洒,内含厚重……天人合一,可谓大风、大气、大美、大雅的声情激越之交响乐!
    于林泉幽谷观瀑,笔者心往神驰,思绪万千!
    面对激情飞扬,名人有顿觉“略输文采”,而“伟大辉煌”就变成过眼烟云,悠然感到内疚、自惭!面对激情飞扬,凡人有顿觉“领略风光”,而“勤奋业绩”就变成陈年老账,悠然感到自豪、奋发!
    人总是该有奋斗目标,也要有达到目标的激情。无论你的目标是远大的还是渺小,只要目标明确,你便有渴望,有实现目标的激情。没有目标的人,就没有激情,人生是悲哀的。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是为吃饭而活着,还是为活着而吃饭。笔者看央视《动物世界》,欧洲海最多的动物是海鸥。它们在海边悠闲地行走。游人走近,它们只是闪开,并不飞走。看着它们悠然自得地活着,你便猜疑它们不能飞得很高。可是,在风雨欲来的黄昏,成群的海鸥展翅飞翔,像雄鹰捕击长空。它们的魅力,就在那一刻,激情飞扬!
   笔者终于明白了:海鸥心中有着一个目标。充足的食物,悠闲的环境,没有磨灭它们心中飞翔的梦。那么,为逃避恶劣的环境,达到生存的目标,它们就展翅,激情飞扬!
    人啊!面对瀑泻深潭,激浪飞扬,只能自忖、自省、惊叹;只能重新定位,调整心态,积蓄待发!
    没有激情,哪有雄心壮志?哪来战胜雄关漫道险阻之壮举?哪有伟业之成功?遥想当年,红军征战,革命激情燃烧冲天穹。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忍饥挨饿,爬冰山、卧雪地,不惧牺牲,饱含着生命的价值,表现人之本质秉性的张扬!
    没有激情,哪来消除“文革”灾难之勇气?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战胜罕见特大天灾的胆魄和壮举?哪有奥运圆梦北京,灿烂辉煌“无与伦比”?哪有“神七翱翔”太空?哪有底气、信心和从容,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正确、正义、正道、正气之弘扬,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只要对生活满怀激情,就不为艰难困苦却步,风雨欲来,凭栏眺望,风雨过后,阳光更灿烂。海河潮涨潮落,天空云舒云卷,闲庭信步。浪遏飞舟,前方就是成功的被岸!
    面对激情飞扬,就会顿觉正气和纯真,雄浑与淡雅之综合,是人之本质秉性;而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敛财舞弊,损公枉法,为天理不容。唯有踏踏实实地干事,切切实实地付出,才是大写“人”之真谛!
    面对万泉河激浪飞扬,笔者沉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拥有激情,就有智慧,少了愚昧。无论是直面天灾人祸,还是世间悲喜,都能沉着镇定、坦然从容应对。
    面对万泉河激浪飞扬,莫道君行早。道路的漫长坎坷,遑论风云变化诡谲,只能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承诺,才能奋然前行,踏着天籁之音,跨越坎坷,挑战极限,创造神奇之韵!
瀑泻深潭,浪花激越飞扬,可谓多元变幻。
    从奇山秀峰;从亘古直泻到激情奔放、异彩纷呈之现代。她在历史之进程中,显示其激情澎湃、雄伟壮观之魅力,激发欣欣向荣之生机和奋发昂扬之活力,直至永恒!
    面对万泉河,从五指奇山秀峰走来,穿山越虞,瀑泻深潭,波涛磅礴,展示其气概;浪花飞扬,展示其风采。笔者沉思,心往神驰,读懂了博大;读懂了伟岸;更读懂了激情、务实和奉献。
    此时,笔者激情满怀,声情激越地抒怀:在现实生活中,阳光与风雨并存;鲜花与荆棘同在;成功与失败相伴。只要履行“八荣八耻”之承诺,我们就能激情满怀,笑面人生。
    此刻,笔者心湖荡春潮,情思涌浪。犹如瀑泻深潭,浪花激越飞扬。激情飞扬:千紫万红,满目春光;激情飞扬:春华秋实,精彩华章;激情飞扬:直面寒流,隆冬火焰;激情飞扬:才智焕发,个性张扬;激情飞扬:两性默契,长寿百老;激情飞扬:取长补短,相益得彰;激情飞扬:家庭和睦,事业兴旺;激情飞扬:淡泊从容,心健体康;激情飞扬:扬正祛邪,善美扬光;激情飞扬:社会和谐,同奔小康。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5:3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的魅力

钟积松

    人类发展史,质言之,便是从愚昧至科学的发展史。人类依靠一代代.一群群精英人物,发挥聪明才智,弘扬不断创新精神,从愚昧无知时代,走向科学有知时代。单从文字传播工具而言,从无纸到有纸,又到无纸的时代的飞跃。网络,是科学有知时代的骄子,展现其无穷的魅力。网络的发明创造,改变人类几千年来的方方面面。

    便捷,是人类所追求的。倘若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要周游五大洲或宇宙空间,不知道要透支多少代人的生命。网络,是当代最便捷的媒体传播工具。据CNNIC发布报告称,截至2009年6月30日止,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55亿,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宽带用户达到3.2亿,已稳居世界第一位,可见网络使用几及家家户户,人气愈来愈浓。网络应用,已经从生活娱乐,逐步向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渗。倘若你想了解世界各地新闻资讯,打开电脑,几个钟头,你便一览无余。倘若你要购物,网购又快捷又实惠。倘若你想读书,接通读书频道,小说.诗词.散文各种体裁作品,应有尽有。倘若你欲著书立说,请发布网络上,既省时.省资.省劳,又拥有大批的读友。譬如,我的长篇传奇武侠小说<<龙凤古剑>>,与红袖添香公司签约,在其小说频道发布未及一半篇章,不到五个月,点读人次超三万,比登载在报刊上,便捷多多。你知道吗?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他能够击败党内党外强劲的竞选对手,而以-名既是黑人又是平民资格,入主白宫,开创美国第一位黑人平民当选总统的历史,便是网络助他一臂之力啊。故此,为满足广大会友朋友发表阅读的需求,于今年仲春,我以海南省乡土文化研究会法定代表人申请,经新浪公司批准,在新浪博客上,创建海南乡土作家网,至今己发布一百多诗文,点击人数三千多,这又为广大会友文友,提供一个便捷的写作和阅览平台,因之,不少会友热情赋诗祝贺。

    热烈欢迎诸位文朋诗友,勤加上网,享受网络的魅力吧!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4:54 | 只看该作者
故乡的海
杜维新
   我生于海边,长在海边,沐浴着大海的恩情,从小和大海结下不解之缘。我深深爱着大海,更眷恋故乡的海。故乡大海浩瀚的情怀,取之不尽的资源让人眷恋。连我几个小孩的起名都忘不了大海那种“波涛澎湃,宏大气魄”的大字。
   我的故乡在海南省西南部黄流镇边陲的“多能村”,有6000多人口。黄流镇是个人口密集的镇,近七万人,是个名闻遐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国内许多有名的专家学者不乏其人。据“崖州志”记载:我们的祖先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从福建省甘蔗园村迁琼的,迄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村民的主要产业是半渔半农。
我们的村落面临大海,和大海相隔300米左右的几道沙滩,有些村民为了方便生计,干脆把家搬到海边定居。海边滩长沙细,沙净水碧。沙滩绵延20多公里,泱泱大海,浩瀚无际,碧海共长天一色。沙滩是一幅至今全无任何污染的净土。人们每每到大海揽胜,节日竞渡都陷入天高云淡,碧海连天,尽觉大海之无穷的遐想之中。
   故乡的海确实有无穷无尽,可以利用和发展的资源优势。大念“山海经”已成为故乡人富裕奔小康的主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耕海方面,大刀阔斧改革鱼船网具。现在以一家一户夫妻,父子、兄弟合造的小船配套多种网具到离海岸20多海里外的海域作业,撒网捕捞。小船安装发动机动力旋转推动器动力驾驶,过去那种银帆点点,装上木樯连着银帆用木橹摇船前进的航行驾驶方法已由动力航行所代替。现在海面机声隆隆、渔船点点、渔船唱晚的耕海局面沸腾起来了。俯视大海,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留恋往返。渔船上岸停放只用钢绳按电开关,一拉就到达停放的位置,不像过去用人力来拉动。每天出海上岸一个回合的捕捞作业只需十个钟头左右的时间可以当天往返,且能捕到商品价格高的优质鱼虾。过去一张大网几十人两头拉的浅海捕鱼的落后方法也已基本绝迹了。现在不但耕海机械化,耕田也机械化了。我村是省农业机械示范村,大部分的村民靠耕海逐渐富裕起来,建起了新楼房,添置了家私、家用电器。
    洁净的滩涂过去多年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满地仙人掌、海豆藤、海域草一类的海边植物群落。大片荒芜,赤地千里。八十年代初也造过一些海防林,以防风固沙,保护生态。但一度受到盲目建虾池热的影响,乱砍滥伐,林带被毁。现在省政府给县下“军令状”,要用1-2年时间恢复造好海防林,达到生态省、生态海防村的要求,目前都按规划范围开始陆续营造海防林带。离海边20-30米或较远一点比较平缓的沙滩滩涂林带行间种上商品西瓜、甜瓜等商品价格高、可以北调出口的瓜类。每逢金秋9-10月各地瓜农、瓜商都云集海滩,安营扎寨大面积种植西瓜、甜瓜。他们争先恐后来这里租地,租价每造(三个月)亩租都在700-800元,高的达每亩1000.近年来灌溉技术不断进步,现在引进的滴灌设备技术,既节水又能实现科学灌溉。达到高产的目的。元旦前后是接近瓜的收获季节,此时海边绵延20多公里的海滩仿佛绿色玉带。绿油油,整个海滩披上绿装。琐大优质,高产西瓜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瓜农们喜笑颜开。每亩利润都在3000-4000不等,投资利润比正常年都达11左右。每年秋季面积保持在6000-7000亩,现在已发展到一万多亩。
海边沙滩滩涂空前成为故乡人主要配置的生产资源。在林带200米处起伏不平的滩涂高地利用营造硬化的养虾池,每个池面积8-10亩,现在到这里投资者已有30多家,外省人就有10多家。已建虾池近100多个。分别在每年2-3月、8-10月放苗养殖,一年两造,每造周期3-4个月就可收获。每个池利润都在2-3万元。市场价格好,高产时利润都在4-6万元。投资利润比为:3131.5
故乡的另一大资源优势又在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乐东天然气田就坐落在故乡的海。现在正动工开发天然气田。目前由国外一家公司和我国石化集团公司作共同签约开发的乐东天然气田已初见端倪。已从东方市八所工业区埋下直径60公分的输油气管,到达故乡的“尖界”(小村名)海边,向沿海气田方向地址后填600多米作为建设码头的准备,各项开发作业正准备就绪。不久就可把这里的天然气输到八所工业区。
大念“滩海经‘已成为故乡人的主旋律。沉睡多年的海域沙滩滩涂正在苏醒。”“寸寸滩涂寸寸金。”现在不但海域得到充分利用,滩涂地也是见缝插针。海滩变成银带滩涂将成为现实,开发海洋的步伐正在加快。
啊!故乡的还,你是我们故乡人祖祖辈辈生长、生活的地方,我爱你,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你都在我身旁。你丰富的资源倾倒外地投资者,我由衷为你歌唱…。


地址:乐东县农业局
电话:85852848    855282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4 19:52 , Processed in 0.1138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