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的融入不可忽视——兼谈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5 10:0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的融入不可忽视——兼谈散文诗的文体特征

文/陈志泽
  散文诗应是散文与诗的完美融合。可是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或在创作实践中贯彻)散文诗是小散文。也有人认为,诗是散文诗的本质,散文是散文诗的“外衣”。近年来,更有人认为散文诗应与散文绝缘而诗化,甚至直截了当提出,散文诗是诗的一种,以为是散文诗在新时期的“发展”。
  滕固发表在1922年第27期《文学旬刊》上的《论散文诗》早就说过:“散文诗与普通文及韵文诗的界限却很难分;我在此再说一下,譬如色彩学中,原色青与黄是两色,并成绿色,绿色是独立了。”他以颜色的变化作比,把散文诗的文体特点说清楚了。
  散文诗汲取诗和散文的优点成为一种优秀的文体,它既不是诗和散文,却具有诗和散文的最佳美学特点。散文诗是散文与诗的完美融合,这是中国散文诗9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享有国内外崇高威望的柯蓝、郭风以及许多散文诗作家、评论家精辟论证过的。1984年中国散文诗学会成立时,艾青的贺词:“让诗和散文携手并进,进入美的天国。”言简意赅地道出散文诗的文体特征。一直以来,散文诗应具有诗的本质已不成问题,但散文的飘逸、朴素、细腻、微妙、率真、平淡之美,以及散文独特的描摹、叙述和白描等功能必须融入散文诗的认识却不一致。散文到底该不该融入散文诗?我们来读读经典散文诗作家的作品,似乎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波德莱尔在《给阿尔塞纳-马恩省·胡赛》一文中曾明确表白过:“我们哪一个不曾梦想创造一个奇迹———写一篇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韵脚的散文……”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竟然将自己的散文诗说成是“散文”。书中许多作品果然不是以“诗化”为主要特点,而明显融入散文,带有“散文”的倾向。作家以写实、白描等散文手法,极为娴熟、绝妙地对他所处的现实社会进行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进行无情鞭笞和猛烈抨击。显然,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如果还是高度概括的较为抽象、虚写的诗集《恶之花》,而不是吸取散文的叙事功能,体现散文与诗的完美融合的散文诗,就很难做到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比他的《恶之花》“更自由、细腻、辛辣”。诗人善于在作品中融入经过精心提炼的散文性的细节以及其他功能,使作品在具有诗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散文的纪实、叙事等魅力,这是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爱之路》,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屠格涅夫生前曾跟同时代作家斯塔秀列维奇谈到,他的不少散文诗是作为将来创作较大篇幅的作品的草稿而产生的。这似乎可以印证书中《麻雀》、《绞死他》、《乞丐》、《老妇人》等散文诗融入较多小说的元素,《村》、《玛莎》、《小丑》、《最后的会晤》、《上帝的宴会》等散文诗融入较多的散文元素。
  《影的告别》是鲁迅处在大革命前夜的“低潮期”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它是《野草》中诗意最浓的几篇之一。作品以象征手法写影与人告别时的一席话,这些话有诗的反复咏叹,影的诗意的捕捉与创造,而作为散文诗,这一切又是通过散文的叙述性语言、散文的细节、散文的朴实自然,甚至口语来完成的。譬如,“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样的诗歌很难容纳的、散文式叙述性的描写,很自然地融入作品中,说明它并非“诗化”,而是发挥了散文和诗两种功能、两种特点、两种优势的具有散文诗文体特点的散文诗的典范与杰作。
  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代不少诗人的散文诗作品融入散文,甚至倾向散文的景观,这就是他们为了更富有表现力而不写诗、也不“诗化”地另辟蹊径了。最有代表性的如著名诗人昌耀,他的《内心激情:光与影子的剪辑》、《悲怆》、《骷髅头串珠项链》等大部分散文诗就是这样的别具风姿的作品。
  患上“散文恐惧症”,导致拒绝散文元素融入“散文诗”,必然将散文诗逼进一条狭窄的小胡同——散文诗的多种多样不可能顾及了,叙事散文诗因为诗意有所减弱不敢写了,哲理散文诗担心诗意不够浓也不敢写了,本来可有多种类型的散文诗只剩下想象型(或称抒情散文诗)的一种,必然大大削弱散文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之所以害怕散文融入散文诗,非得将散文诗纳入诗的轨道,首先缺乏对散文文体的了解与研究,看不到散文对于散文诗的极其重要作用,看不到散文的功能对于丰富与增强散文诗的艺术表现力与呈现多种多样艺术风姿的不可或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21:01 , Processed in 0.1602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