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华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1 14:0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华章
作者:谭旭东
  浦漫汀先生是儿童文学的前辈,她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的领头人,为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儿童文学人才的培养和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最近一贯支持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出版的河北少儿社出版了《浦漫汀儿童文学论稿》,我以为这是对浦漫汀先生倾心于儿童文学的执著精神的嘉许,也是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事业的莫大扶助。
  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取得辉煌的成绩,从创作到出版,到理论批评,都涌现出了一代代人,一批批好作品。不过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当下势单力薄,与热闹的创作和出版相比,确实显得有些寂廖。浦先生的这个集子的出版,确实给人一种兴奋,一种欣慰。因为浦先生本人一生的劳作,终于收获了一枚丰硕的红果,而且这也让人看到这么一个事实:任何为儿童文学这一关涉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的事业付出心血的人,都将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许。所以,浦先生的学术生涯,实非个人的性情所为,是使命与责任的担当;浦先生的论著的出版,实非个人言说,是一代学人的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晚生,认真学习浦先生的著作,确实非常必要。而翻开浦先生的《论稿》,确实发现,这是一片充满激情、热血,洋溢才气、智慧的深沉的土地,是一扇给人打开宽广天地的门扉,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语言王国,是令人信服令人深思的文字世界。当然,若要我具体表述出读浦先生《论稿》的体会与收获,我以为《论稿》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与内涵:

  一、史的梳理与人格精神
  治史很难,这几乎是所有学人的看法。做文学研究,特别是要做好理论批评,必先做史料整理。但对文学发展阶段的作家作品、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做系统的梳理,是需要花很大功夫和精力的,尤其需要研究者要有耐心和韧性,要有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当代学人中,举凡学问扎实、见解精深者,都是从史的梳理开始的,都是首先占有了第一手的文学资料,才获得文学的发言权,才敢于对文学系统的每一个部分作出准确的艺术判断的。读浦先生的《论稿》,就发现浦先生很注意儿童文学史料的收集和考证。如《叶圣陶和儿童文学》、《刘大白和儿童文学》、《刘半农和儿童诗》等篇章,就对五四时期作家的儿童文学追求和创作道路做了精细准确的论述。这些文字,立足于现代文学视野,运用“知识考古学”的原则,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大谱系中寻找儿童文学的在场感和运动轨迹。它们不仅仅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成果,对于后来者了解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儿童文学的命运和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特殊文化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儿童文学是处于“被遮蔽”的地位的,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和书写,并没有将儿童文学创造纳入史家视野。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学院流行通用的现代文学史教程基本上没有提“儿童文学”四个字,即使叶圣陶这样曾经创作过《稻草人》的作家,也被误读为“教育小说”作家;像冰心这样的作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的“问题小说”和《繁星》、《春水》。事实上,冰心的“问题小说”是少女时代情感体验的初步流露,也是追应时潮的学步之作,而《繁星》、《春水》两部诗作也是冰心模仿泰戈尔的小诗习作,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寄小读者》简直无法同日而语!而刘大白、刘半农这样的诗人,文学史家只是在论述成人新诗时才稍有提及,至于他们的儿童诗,人们似乎视而不见。浦先生从史实出发,给这些五四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论述,就是以铁的证据来反驳文学界长期以来狭隘偏颇的历史书写。这是还历史以真相,还中国文学之全貌。中国文学的创造本来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决不是成人中心论者的独家经营的产业。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论,对于文学研究是永远不过时的。
  可喜的是,在浦先生的《论稿》中,以史为本、科学评价的文章处处皆见。如《张天翼童话的喜剧风格》、《杲向真前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国古代儿童故事大观·序言》、《关于中国古代儿童文学》,还有《从古代至建国初期的儿童文学》等长文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与轨迹。它们至少攻破了“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的妄论。前年一家刊物上刊登了一位儿童文学研究生的书评文章,该文武断地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并以为这是学术创新,这简直闹了一个大笑话!古代有给成人吃的饭,难道就没有给儿童吃的饭?古代有给成人穿的衣服,难道就没有给儿童穿的或做的衣服?古代有给成人读的文字,难道就没有给儿童读的文字或者说难道就没有儿童可读的文字吗?“古代是否有儿童文学”我以为这本身就是不证自明的,如果谁再去论述,就是去证明一个“伪命题”。所谓的“伪命题”,就是没有任何原创性的命题,也就是说,常识性的命题或者无须证明的命题,就是学术上的“伪命题”。我以为,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人,一定要了解一些基本史实,一定要去扎扎实实地去搜集资料,去读作品,一定要有去从浩荡的文海寻找珍珠的决心和勇气。从这一点上来说,浦先生的《论稿》确实令人深思,发人深醒。像浦先生这样的前辈学人是不轻易下结论的,她们朴实坚进的学问姿态和她们真诚的人格精神是相统一的。

  二、论的力量与真知灼见
  浦先生《论稿》还有一个令人赞叹的特点,就是论得精辟,论得有理有据,论得让人信服。做理论批评,最怕的就是胡说八道,不看作品,不仔细研究文本就东拉西扯,或用大道理、新名词来捂饰学识的肤浅。有些理论批评给人“空洞无物”的感觉,说到底就是因为论者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资源,对作品不熟悉。我在一次作品讨论会上遇见著名评论家曾镇南,在谈论做文学批评的得失时,曾先生就说过:“写评论,一定要读作品。不认真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这确是理论批评家的真言!读浦先生的长文《安徒生简论》(这也是浦先生原本打算做成专著的成果),我觉得她的论述思路、方法和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从作家的生平、生活道路出发,这种社会学的解读方法虽然现在被许多所谓的“现代年轻学人”噬之以鼻,但对于安徒生这样经历过复杂的生活体验的作家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将安徒生的作品置于大的社会背景和生存境遇之下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其幻想空间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要素,才能真正理解安徒生童话艺术为什么能成为传世经典的原因。可以说,没有现实力量的支撑,没有深广的社会生活内涵,就没有安徒生童话艺术的深沉魅力,就没有安徒生童话艺术的世界性。在浦先生的《论稿》中,《安徒生简论》这样的佳作是能列举很多的。她给许多作家的个人作品集所写的序言,如《喜读长篇童话新作<仙山琼阁>:郭大森童话创作札记》、《野生动物世界的无穷魅力: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小议》、《主题:小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工夫不负有心人:读李凤杰<还你一片蓝天>》、《大森林的呼唤:简析田犁的童话》等等,都是从具体内容入手,实事求是地进行主题解读分析,从具体的文字里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它们是生动的批评,也是亲切的鉴赏,是论、评、赏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些论章对于一般读者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来说,也不是非常有益的。
  文学批评界近几年有一种恶习,就是动则以“技术分析”的方法来肢解作品,有些评论家喜爱套用、照搬西方文艺理论来分析中国作家的作品,结果似乎每一部作品都被赋予了“解构主义”的实践价值,似乎每一位中国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过于“传统”。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是文化幼稚的表现。中国作家的作品的民族性是与生俱来的,东方意识和本土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中华民族文化已经融注入中国作家内心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永远无法消散的气质。浦先生在《论稿》中,坚持以民族情怀、东方目光来理解与打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年轻的评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这里要特别提及浦先生《论稿》中一部分属于比较纯粹的“论”的文章:《素质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功能》、《儿童文学要发展,理论要上去》、《中国儿童读物出版的趋势》、《增强精品意识促进儿童文学创作繁荣》、《急需重视童年期文学》等五篇。这些论章都与实践结合,与儿童的现实需要结合,抓住一个问题,在破立之间显示出真知灼见。如《素质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功能》这篇,浦先生重新诠释了儿童文学的功能,特别是对儿童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意义。儿童文学在未来一代的人格型塑中有着其它文艺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的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忽缺。最近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书”中不是重点论及了少儿文艺对于少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并要加强少儿文学创作吗?儿童是未成年人,所谓未成年人,在我看来,即没有完成成长任务的人!因此,儿童文学应该是成长文学,它应该是关注成长,表现成长,有助成长的文学。在《儿童文学要发展,理论要上去》一文中,浦先生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评论要指导创作,二是评论不要只关注小说和童话,还要关注诗歌、散文,三是要从各个侧面多提问题,四是理论要有含金量,同时还要有普及性。这四点意见都有的放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中国儿童读物出版的趋势》一文中,浦先生介绍了我国儿童读物出版的成就,同时指出了“我们今后的儿童读物的出版,要做到在现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档次、品位发展,同时注意它的普及性。”在《增强精品意识促进儿童文学创作繁荣》一文中,浦先生更是高屋见瓴,她认为“精品,在思想内容上,最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主旋律为灵魂。这是儿童文学为社会、为人民、为孩子服务的最集中的表现。”而《急需重视童年期文学》一文也准确地指出儿童文学创作的病灶。当下,少年小说,甚至是“青春文学”盛行,幼儿文学也不乏其人其作,可真正为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写作的却少之又少。可见,浦先生并不是“书斋型”的学者,她的忧患意识,她的人文情怀,使得她总是超越书本,超越庸常的识见,去观照生活,去了解世界。这是一种难得的“入世”的生活态度和学问精神。也正是这“入世”的态度,使得她敬业爱岗,始终坚守在儿童文学的园地。

  三、真情呼唤后继者
  从与浦先生有限的两次见面中和浦先生的《论稿》里及她其它的文章里,能读到浦先生对于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人才的呼唤。她退休以后虽未直接指导研究生,但她还关注北师大的儿童文学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和成长,在一些场合,她总是语重心长地勉励后学,甚至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就业。从《论稿》中,也能读出浦先生文字背后潜在的深情厚意,读出她对儿童文学的虔诚,读出她对儿童教育事业的执著,读出她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工作的热切期待。
  当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确实滞后,老一代的理论工作者都在以急切的心情呼唤理论批评新一代的成长。年轻的批评工作者和爱好者本来就缺少理论的功底与批评的才华,更何况受到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年轻的作家尚不能潜心于精品,批评家即使有一番热情,也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无米可炊”的尴尬境地。可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必须得有人来做,中外儿童文学的经典和佳作,如果没有来阐释,来解读,来推广,那么儿童文学的艺术传承就无以为继,儿童教育的状况必将日渐衰微。美国当代批评家乔治·桑塔亚那说过:“每一代人都得重新翻译和重新解释外国名著,以自己的方式再现它们原有的自然面貌,使其永葆人文价值的生命力,能够被人消化吸收。甚至每位读者也都要重新理解本国名著。正是这种对以往所提供的内容的不断消化,才能提供对影响现在与未来的过去的洞察。生动的批评,真正的鉴赏,是我们年复一年从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类天才资本中提取的利息。”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确实是事关人类进步的事业。读浦先生的《论稿》,更加体会和领悟到了乔治·桑塔亚那话语的意义。
  最后,愿以浦先生的学术精神自勉自励。也愿北师大的儿童文学新一代和其他的年轻同行者学习浦先生,像浦先生这样钟爱儿童,钟爱儿童文学,献身于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儿童文学教育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7:31 , Processed in 0.11708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