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文学》承载历史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1 13: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文学》承载历史记忆
现任《儿童文学》主编徐德霞。 李梦远/插图
【初创】
创刊承载一个个辉煌的名字
北京晨报:1960年代初是国家困难时期,当时《儿童文学》创刊时是什么样的背景?我看到有很多名家都在《儿童文学》上发表了文章。
徐德霞:《儿童文学》1963年创刊,那时是以丛书的形式,不定期出版,从1963年到1966年一共出了10期,后来因为“文革”而停刊了。比较能够坚守住文学艺术本位的是前五期,后边就受社会大环境和政治氛围影响比较大。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文化也很贫乏,尤其少儿读物很少,儿童文学刊物就一份上海少儿社出版的《少年文艺》。当时,老一辈著名作家茅盾、冰心、叶圣陶、严文井、金近等就在一起筹划,要创办一本刊物,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团中央联合创办,最后落户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一创刊就很辉煌,社会影响就很大。第一届《儿童文学》编委会的编委有叶圣陶、华君武、任虹、严文井、张天翼、金近、胡奇、袁鹰、谢冰心。当时没有设主编,委任著名作家金近主持全面工作。
第一期上有很多名家的作品,有冰心的《在火车上》,金近的《狐狸打猎人的故事》(由华君武绘制插图),柯岩的《打电话》,金波的《在牛背上唱的歌》,封面是黄永玉的封面木刻。这都是老编辑们约稿,名家们专门为《儿童文学》所写的。第一期一出版即受到读者的欢迎,第一版印了6万册,随后又再版,据说发行30多万册。大32开,131页,定价0.30元。
北京晨报:老一辈名家们以什么编辑方针工作?
徐德霞:当时有两个编辑方针:第一,是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用文学作品滋养对儿童真善美的教育。第二,是为中国儿童文学队伍培养作家。这么多年来,这个办刊宗旨也可以说是任务,就这样延续下来,出好作品、培养作家。
名家引导带动儿童文学创作
北京晨报:在儿童文学创作不是很繁荣的阶段,老一辈名家的创作是否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徐德霞:是的。我国的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开始得比较晚,大概在上世纪30年代,不像西方开始的比较早,能称为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人,不是很多。在上世纪30、40年代,叶圣陶、茅盾、张天翼、冰心,他们既写成人文学作品,也写面向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品。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严文井、金近、陈伯吹、贺宜等作家,才着意为孩子们创作。当时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并不是很大,因此这些名家的创作,确实能够起到引导、带动的作用。后来《儿童文学》复刊之后,很多成人作家也为《儿童文学》写了不少东西。倒是现在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分得比较开,各有各的圈子,作家的创作侧重点也比较明显。
1964年暑期《儿童文学》举办了第一期《儿童文学》讲习班。有近20位作家参加了学习班。叶圣陶、老舍、冰心、张天翼、严文井、周立波、艾芜、胡奇等为学员讲课。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周扬、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亲切接见全体学员并合影留念,金近带部分学员到天津看望孙犁先生。
老一辈作家从儿童本位出发
北京晨报:老一辈的作家给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您认为有什么特点?
徐德霞:他们比较注重从儿童本位出发,有些作品现在还常常被收到各种作品选集中,经过岁月的淘洗成为经典名篇。比如金近的《狐狸打猎人的故事》,那是金近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相当的地位。还有葛翠琳的《金花路》是在国际上获大奖的作品,有一点民间传说的感觉。还有冰心翻译、缪印堂插画的《渔夫和北风》,是北美印第安人民间故事。这篇作品很多选集在选,但都不知道出处了,其实最早是来自《儿童文学》第三期。
同时也有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因为当时刚解放不久,描写战争年代的故事比较多,像刘真写的《在路上》,就是写的小八路的故事;也有很多报道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另外,还有些反映阶级对立的,比如地主怎么欺压百姓,压榨穷人的孩子,比如胡景芳的《苦牛》。创作题材比较宽,创作手法多样化,还是比较注重艺术性的。
北京晨报:那么在困难时期,当时的《儿童文学》在运营上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困难?
徐德霞: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拨款,出版社出书,经营上不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编辑业务上。
【文革】
艺术逐渐下滑,政治色彩浓厚
北京晨报:“文革”即将来临的阶段,《儿童文学》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徐德霞:其实从1965年第六期开始,刊物的内容就渐渐发生了转变。比如学习雷锋、学习王杰、抗美援越,还有大批判稿等,政治色彩比较浓厚,表面上看是慷慨激昂,但在艺术上很粗糙,不讲究了,逐渐背离了文学艺术的本质。
第六期出版于1965年4月,有《毛主席万岁》、《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越南南方的怒火》、《我们也要参加红军》等作品,还有《革命接班人在成长》征文启事。这是大环境的影响,因为当年很多经典文学艺术受到批判,要求以政治为统帅。其中叫做文艺评论的《〈“强盗”的女儿〉是一本坏书》,落款是“北京师大女附中初中二年级文学小组”,其实是一篇批判稿。当时的负责人金近不愿意刊登,说大批判稿怎么能算文学?进驻团中央的军宣队说,你说《湘江评论》算不算文学?金近无奈,也只能刊登上了。
人也打散了,办刊方向也乱了
北京晨报:那么停刊是什么原因?
徐德霞:在这种情况下,刊物已经迷失了方向,很难再办下去了。最后一期出版的日期是1966年4月,印数是一万册,第一期可是30万册。那时候,谁还敢写东西?只能写政治性很强的东西。1965年第七期开始,刊物的版权页上不再刊登编委会名单。第九期为“向王杰叔叔学习”专号,第十期有《钢铁战士麦贤得》。刊物也是越来越薄,开本越来越小。同时,编辑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连负责人金近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人也打散了,办刊方向也乱了,没办法办下去了。
致谢《儿童文学》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茅盾先生是在古稀之年,视力极差的情况下,看了几百万字作品,1961年6月23日写出长达两万字的《一九六○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一文,明确指出当时的创作状态是:“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并尖锐指出:“1960年是少年儿童文学斗争最热烈的一年,然而恕我直言,也是少年儿童文学创作歉收的一年。”坦率地写道:“1960年最倒霉的是童话。”

孙幼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还清楚地记得金近先生笑嘻嘻地向我要稿子的情景,那是1964年初,他主持《儿童文学》工作还不久。我从我的一组小童话里选了两篇以玩具为主人公的交给他,用《玩具店的夜(二则)》做标题,发表在1964年5月出刊的《儿童文学》第4期上。
很快我就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气氛。教研室的会议上有人质问我:“你写那本书(按:指《小布头奇遇记》)之前,请示过领导没有?”我承受不了周围一种无形的压力,把业余创作停下来。这两篇童话就成为“文革”前的最后作品。
有趣的是,“文革”后的第一篇作品又是《儿童文学》发表的。与时我还处在“心有余悸”的状态中,根本不想写什么。复刊后的《儿童文学》派了谷斯涌和另一位编辑到我家来动员我写,老朋友的热情打动了我。我写了一篇赞美为孩子而勤奋一生的作家和编辑的童话,发表在1979年的复刊号第10期上。不是《儿童文学》做我的工作,还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会拿起笔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38:34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38:49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39:04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39:2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39:35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39:5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40:09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40:23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3:40:3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7:46 , Processed in 0.1209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