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萧望野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9 14:3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从萧望野出转来的一篇文章作者:lhzgg
当在自由活动的时候,这里的小孩就好象失去了“自我”的指引。他们显出没有被满足的渴望来,尤其是室外自由活动的时候。虽然这里的自然完美而丰富。可是孩子们却没有探索的热情。他们或无意识地疯狂,或百无聊奈地坐在一边。他们告诉我,他们不喜欢在外面玩,而是喜欢在教室里学习。观察以前那些按照传统课程上课的小孩,他们也愿意坐在教室里上课整整45分钟。

我想,不是课程吸引他们,而是“自我”被指引的满足。他们需要一种超越大自然(无意识状态)而存在的需求。他们的内在需要受一种更高级的本能的指引。这种本能是通过“自我”而发挥的,又通过“工作”(也是运动,甚至是一种工作形式,比如模仿织毛衣,可以有毛线或没有毛线,而不一定要有实质的过程和结果),把“自我”表达出来。

越原始的大自然越“吸”走人类的意识,而“自我”又不断地提醒他们要长大,唤醒他们沉睡的意识。如果没有满足这种自我要发挥意识的长大,小孩就会空虚、无助、疯狂、乱。

在室内的时间里,我曾一度被孩子们无法做“自由创想工作游戏”而担忧。这个时间里,他们无序、杂乱,还会出现突然的空虚。我曾以为是他们是没有一个可以值得模仿的环境,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不良。虽然有这些原因,可是如果他们的“自我”受到更高级的本能的指引,这些坏的习惯就会消失掉。

例如,在积木区的小孩就明显地表现出安宁、充实的工作状态。从他们创造的积木组合来看,也展现了他们的“自我”。

这让我想起了蒙台梭利的教具,我突然理解了她。我相信,“蒙”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开发智力(虽然,结果也包涵了这个结果),而是这种教具引导了小孩的“自我”被更高级的本能指引。

适合幼儿的“玩具”

如果,我也使用蒙氏教具,我认识到,的确,小孩的精神、行动都会协调起来。所谓的纪律问题也会自然解决。

可是,有的教具所体现的意识会不会太强?强过了小孩要从相对的无意识状态(0-2岁半)--第一个自我意识苏醒(也就是2岁半左右的叛逆期)--6岁(意识越来越强)--9岁(意识从环境中独立)这样的渐渐醒来的过程。

为了要通过工具引导小孩的自我协调好他的身体(行动、意志)、内在(精神、灵心范围),又要避免“智力”的过早开发(并不是说反对智力的自然发展,而是避免“智力”的过早开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意志、情感与智力的不平衡。其中一个现象是:道理都懂,意志却无法做到,或头发展得很大,四肢却很弱。)我想,只有去研究,给小孩的工具所代表的人类历史或人类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为,人类意识的发展通过意识的产物而表现出来,比如石器时代-科技时代-信息时代。

在西安的“半坡遗址文化中心”我和我的同伴惊讶于它的展现打破了我们对于“人类意识发展”的一些传统的思维。当我们看到6000年以前的人类所创造出的生活用品包括房屋、防护墙、水渠等让我看到“时间”的空无性。那些精致的、美的、几乎所有现代生活我们所能看到的文明的基础已经在史前就以完美的特征存在着。似乎这些人类的大脑能反射的存在形式从来就不是无中生有,从本质来说从来就没有发展过,而是一直就存在在那里。就像一根树枝一直就存在在那里,人类拿过来用罢了。也就是说“意识”就一直存在在那里,人类把它拿来用罢了。

请注意“从本质来说”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否认意识是发展的。

这个冲击让我喜悦,也似乎求证了我所看到的事实,就是孩子2岁半---7岁的意识状态。如果把他们比喻为6000年以前的人类,看看我们今天给了他们什么?好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否认这些物质世界意识构造的基础形态是早就存在在这个年龄孩童的生命特征里。比如:否认自然意识的产物。例如,由自然意识而再现的与生活相关的几何形态。比如,碗、筷子、刀。另一个极端是否认这些物质世界意识构造的基础形态的再现,而是直接给于孩子超越于这些基础的抽象的思维结果。比如:电脑。

给小孩的工具也应是符合小孩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逐渐认识宇宙、长大的过程才是重要的。人逐渐认识宇宙的过程的显著特征也是先通过咬、摸、听、看等来感觉,然后在成长中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灵心中的感受,最后在前者的经验中发展出理性的思考力。

提供给小孩的工具避不开意识,就好象“值得模仿的环境”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意识一样(由于人类的局限性,人类在现世生命中将在崇高与低下,真理与谬误中来回摆荡。“值得模仿的环境”也是内心中不断的崇高争斗。这种争斗已经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意识。)只是,即使是意识的产物(例如拼图板),我也认为“自然的意识”的产物更加协调小孩的灵心(例如归类各种豆类)。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自然意识的产物”没有说“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产物(棉花、土、木头等)适合两岁半以下的小孩,而不再能满足两岁半后小孩的自我成长的需求。

具体的来说:
我们用竹筒作为容器,请小孩把各种“感情”色彩的豆类归类,或把各种“性格”的豆类归类。这种工具可以引导小孩的精神从浮游的状态回到身体里。

虽然,同样是归类的做法,这种来源于生活、自然的有依据的做法不同于在每一天同一个盒子里归类色彩块的做法,前者更加协调了灵心。这种来源于生活(较原始的农业生活)的意识产物所设计的“自由创想工作教室”不仅能让“自我”协调好身体、精神、灵心,还能避免小孩发挥那种固定的逻辑思考。再有,我们给一个小娃娃(布的)做一件需要系扣子的衣服,每天孩子们都会在给她穿衣服和照顾她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协调他们的身体、精神。更重要的是比起在一架框子上系扣子更能协调他的灵心也就包含了情感。

由于这些物品都来源于生活,反应了大自然的本质,这种感触(感觉和触摸)才能帮助小孩建设好正在形成中的感觉器官。

如果所有的“创造”都可以通过“钱”、“现代技术”来达到,多无聊。乡下小孩就意味着他的“创造”是通过他“自己(意志、感情、思考)”、“自然环境”来实现的。那么“他”的“创造”就会服务于“自己(人类)”和“自然环境(保护它)”。而前者的“创造”就会服务于“钱”和“现代技术”的生活。当然,这个乡下小孩要是在他的环境没有去模仿城市的荒诞中,以灵性的认识为前提的。

所以,适合他们的“玩具”,是他们自己通过自我再现这些物质世界意识构造的基础形态。比如:观察我们的小孩子,他们玩泥巴,只是认识它,慢慢的,他开始利用这个泥巴造型,做成他自己想要的工具,那么在我们教室里面的所有的工具就是符合小孩子的。

更精彩的是,他们再现的不仅是物质世界意识构造的形态,他们还再现了这些形态里的灵心和精神因素。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我请朋友们蒙上自己的眼睛摸各种豆类。结果大家不仅“看”到豆类的性质,甚至有人“摸”出了颜色。接着我再请他们用泥做出各种器皿,由于他们是大人,所以我就直接请他们有意识的去做适合不同豆类的器皿。结果他们又感受到器皿与豆类之间的“连接”。请注意是连接而不是智性的思考总结出的概念----联系。如果更深的看就是感受到意识中未显化的范围与自然界也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连接。

在这一次这样被精神充满的感受活动中,一位妈妈被自己再现的器皿感动的哭了。她说这是她现代的家最美的东西。

当然,如果是小孩,我不会让他们有意识的去感受、发现和思考这样的连接。因为他们本来就活在这样的连接中。所以他们再现的东西具有形态、灵心和精神和谐之美。这也是6000年以前“半坡人类遗址中心”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

在这个中心我们看到当时的人类在一个最中心的地方建造了一个祭祀和崇拜的地方。而他们安葬死人的方式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灵魂不死”和“去向何方”的知道。在这里我实在没有心情再重复地谈人类的这样的本能的需要和灵魂世界的了知。只想再重复地说就是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本能的需求。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发现的问题,在有些文章中不得已与一些教育研究家的研究作比较与分析。而在与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交流时,我感到他们与我之间有一种互相理解与信任,完全超脱了世俗的范围。我们是“教育者”发现了什么,而不是“我”发现了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9:35 , Processed in 0.1778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