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入松”关闭与民族文化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9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风入松”关闭与民族文化走向作者:daguanglashi
    “风入松”这个在北京人文社会学者中享誉盛名,也曾经是学者们谈论他们各自感兴趣的话题的地方,听说就要关闭了。感慨之余,我们是否会离开一个书店的范畴,而审视中国文化的走势,或者说,中国人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呢?
    说中国人不读书的文章太多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不读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低素质社会》好像就是说中国城市中,洗浴房或者是按摩室远远多于书店的观察结果。这个结果虽然不是精确的统计数据,但是,人是具有自统计功能的,也就是粗估。这种功能在差异比较明显的事实观察上差错不大。只不过有些人会观察,而有些人不观察,有些人观察后会说,很多人观察后不说。观察后说的人是与自己的社会形态差异过大,他们感到这种差异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大前研一就认为,这样的低俗社会而形成的民族是不足惧的。
    只有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我们对于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甚至认为是正常的,无可争议的,任何所谓被他人“不足惧”的意识丝毫没有。
    读书的民族与不读书民族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
    无论我们坐飞机还是乘火车,或者是乘汽车,我们只要身边有老外,我们就会发现,老外的手里多数有一本书。最近,发现他们更多的是拿着一个电子阅读器。我曾经与一个英国的学者同乘一个航班,他手里的一本《经济学家》杂志是3个月以前的,但是,杂志上被他用笔圈圈点点的画了不少重点标志。很多已经阅读过的地方仍然在看。他是一个残疾人,他一条腿下半截是钢筋。我与他谈了很多中外学者关于很多问题的看法。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知道西方的看法,同时也知道中国的看法,甚至能够谈出这种差异的原因。
    这次在美国Ann Arbor这个小城市里,在每天路过的街上能够看到几个很小,但是却很有味道的小书店。每天能够进去看一看,真是一种享受。一天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多,天已经有点黑。路边一个书摊整齐的放着很多旧书。每本书只要5美金。卖书的老汉看到我看书沉默不语。当我挑了两本书,他就这两本书侃侃而谈。我们谈到小说,看到科学小说,谈到科幻文学。他认为,阿西莫夫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人,他认为,阿西莫夫根本就没有时间睡觉,否则他这辈子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接近500本书。当我夹着2007年出版的“Einstein”走在黑黑的街道上的时候,我瞬间体味到“修炼”,西方人经常说的training的意义。这种修炼难道不是通过阅读他人经过很多年才写出的经典的文字体味到外部世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才获得的吗?
    一个民族,不注重内心的修炼,不知道“精神”的涵义,那么,即使菜做得再好吃,GDP再高,口号喊得再响亮,你能够强大吗?
    与“风入松”齐名的还有“万圣”,但愿,“万圣”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愿还有更多的学者开办自己的书店。这个民族需要“修炼”。只有保持“修炼”的民族才会获得世界的尊重。一个仅仅会挣钱,但是知识水平仅仅在数钱的准确性上,而对世界的重大事件没有任何判断力的人,永远不会有人瞧得起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4:44 , Processed in 0.0780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