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甲『讲座《日本图画书的创作与中国的比较》听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9 11:3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甲『讲座《日本图画书的创作与中国的比较》听后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806180100ezb1.html
    昨晚(10月24日)在北航听了杨忠老师的讲座,感觉大开眼界。目前我们大多数场合关于图画书的讨论,特别集中于故事性、文学性、欣赏角度、阅读方式等方面,但很少涉及到艺术性和视觉艺术与儿童认知的关系,杨忠老师的讲座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昨天我做了详细的笔记,来不及全部整理,有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先匆匆写下来,按大致顺序不分类别如下:   ☆ 中国图画书状况中,“父母一味从教育的角度给孩子买书,忽视了图画书本身是充实孩子的情感世界、完善内在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趋向的重要媒介。”
  ☆ 中国的发展中,在连环画和儿童插画领域,曾经一度辉煌,在20世纪80年代在某些领域曾达到过很高的层次,但到了90年代在电视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似乎突然嘎然而止了。
  ☆ 举例中,60年代严折西的《小公鸡历险记》(贺宜/文)的风格与《让路给小鸭子》(美国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的风格真的很像,据说是受俄罗斯绘画风格的影响。
  ☆ 了解有一本日本武田雅哉的《新千年图像晚会》理论书,专门研究中国的连环画。有一点很有趣,连环画以前在上海就叫图画书。
  ☆ 原创作品举例中,1978年赵白山的《海洋的秘密》给我印象特别深,那种写实功力和认真的精神让人感动。我感觉,在中国图画书(或者泛泛说到儿童插画)发展不起来,不是画家的问题。
  ☆ 现代西方和日本的图画书更注重视觉整体、布局,图与文两者的结合。(这可能是与连环画或传统插画故事最大的区别吧——我的联想)
  ☆ 另外,作为艺术领域的专业研究者的杨忠老师,在分析中国图画书时,将连环画与儿童插画故事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也令我感到有些惊讶。其实我也曾这么想过:)
  ☆ 转引杨永青老先生的一段回顾,大致意思是:中国的连环画和儿童插画故事多取材于民间故事,而取材于儿童自己的生活故事太少了,在品种上显得单一化。五色土所提出的“新民间”,用熊亮的表述大致是:要多取材于现实民间儿童的故事,借用民间故事的手法。
  ☆ 杨忠老师提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图画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进入学院派的研究课题。(这与英国研究者大卫·刘易斯对英美的论断是一致的。)中国目前只能说刚刚开始吧。
  ☆ 图画书的创作一定要跟生活相结合。
  ☆ 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的理解与大人的理解只是角度不一样。
  ☆ 认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布鲁诺·姆纳里(Bruno Munari,1907-1998)——真是汗颜,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是一位意大利的图画书大师,本来是一位平面设计师、立体造型设计师、雕塑家、艺术评论家,做父亲后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合适的书籍,便转向做起了童书。
  ☆ 一起欣赏了姆纳里的《雾中的马戏团》(The Circus In the Mist,1968),感觉很震撼。
  ☆ 姆纳里对图画书的理解:插图的内容必须统一、明确。
  ☆ 关于“什么颜色最适合孩子”的问题正在研究中,并且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灰色调的东西可能是最适合孩子看的。
  ☆ 孩子的视觉判断与大人的想像可能偏差很大。日本研究者曾经在孩子中间做过实验,请孩子们在众多世界名画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实验结果让许多大人感到很惊讶,孩子们偏爱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
  ☆ 日本图画书在60年代以前,也多是那种大人认为的“可爱”的风格,但后来他们逐渐意识到(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图画书应该向孩子“传达一种正确的识别能力”;小孩子特别喜欢的是那些“有生命的东西”。
  ☆ 另外,“孩子喜欢的是否就是正确的?好的?”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家长的审美能力也很重要。
  ☆ 日本图画书发展经历的几个时期:60年代,构筑崭新的儿童文化时期;70年代,鼎盛时期;80年代,结果与发展时期;90年代至今,追问图画书的本质。
  ☆ 60年代开始,图画书努力追求向孩子“直观、正确传达信息”(以松居直的福音馆为代表)。比如一本讲卡车的图画书,不是把车画得特别卡通、可爱,而是要“叙述车与人、车与街道的关系”。注重图画书整体对孩子审美的影响。
  ☆ 以福音馆最新的“日本杰作”、“世界杰作”系列图画书为例,印刷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能实现“没有网点”、“无DPI”的印刷,最大可能地展现原画的风采。当然定价也很高,一本大约折合人民币140元左右。
  ☆ 60年代,动物形象居多(以前可爱儿童形象为主),更加强调孩子的个性化,调皮的天性。
  ☆ 70年代,妈妈团体变得非常重要,对图画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
  ☆ 70年代出版的《活了100万次的猫》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本讲死亡的图画书。
  ☆ 1980年,长新太的《圆白菜小弟》。“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的想像世界的再现”。
  ☆ 日本图画书的多样性,分类:民间传统、童话;智育、教育;幼儿;波普(立体书);无文字;电子书。
  ☆ 图画书的创作,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的结合。
  ☆ 接着,大家一起欣赏了杨忠老师执教的三届学生图画书创作课程的作品。虽然我以前也看过一些,但系统全面地看一遍还是感到相当惊讶,特别是对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创意和专业能力感到非常惊讶,这些虽然多半还不太完整的作品,已经能跳脱出市面上一般儿童插画故事的范畴,给人清新扑面的感觉。特别是部分作品的画面设计、色彩的使用,感觉特别有幼儿图画书应有的味道,很难相信是这么年轻的学生所为。我以前感觉,似乎为儿童插画主要还是依赖某种特殊的儿童经验,现在看来,真是可以专业训练而来。至少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地了解别人积累的经验。
  ☆ 最后,大家又一次欣赏了《森林的诞生》、《食梦貘》和《听奶奶的话》,杨老师的三位学生即将出版的作品,感觉很骄傲。另外,与他们的课程作业相比,真是差别很大,可谓进步神速!可喜可贺!
阿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9:33 , Processed in 0.12987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