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管季超工作室]关注台湾‘读报教育’!教师素质和研究意识上不去一切都白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06:58:11 | 只看该作者
印度:国民爱读书看报 “低头族”不常见时间:2014年04月12日
来源:光明日报


    尽管印度的手机用户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崭露头角,但虔诚的印度人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传统,在街头时常可以见到翻阅报纸的老者,而不是沉迷于手机阅读与娱乐的“低头族”。
    街头常见读报人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印度国民的阅读时间居世界首位,每周的阅读时长达10小时42分。看来,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喜欢阅读的印度人似乎成了一个特例。
    “印度人的确很爱阅读,而且不限于文化阶层,一些穷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在阅读。”李毅刚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担任摄影记者,在两年半的生活中,他记录了三届新德里图书博览会,也见识到博览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由于有着近200年的英属殖民地历史,受读报传统深厚的英国人影响,印度人也形成了边喝茶边看报的习惯,在街头经常能看到专心读报的老者。
    关于印度报纸的特点,李毅刚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种类多,二是价格便宜。“印度基本上一个地方一种语言,官方语言就有英语、印地语好几种,因此报纸的语言种类很多。另外,几个卢比一份的报纸售价很便宜,仅相当于人民币几毛钱。”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喜爱阅读,那么,农村人的阅读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2014年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印度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文盲人口总数的37%。如此高的文盲率让一些印度人很难看懂书报,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甚。
    印度对文盲的定义是“不能拼写和认读自己的名字”。2013年寒假,志愿者陈梦雨来到印度农村,目的是说服当地农民和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国家:生活在城市的印度人跟我们一样,通过网络、报刊等获取信息,但他们只占印度人口的一小部分;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印度人,看报纸听广播都是奢侈的——在大多数人吃不饱的情况下,如果说非要获取信息,那就是口口相传了,这些人占据了印度人口的绝大多数。”陈梦雨深有感触地说。
    媒体使用分化明显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曹月娟曾研究过印度的新媒体产业,出版了《印度新媒体产业》一书。“虽然印度新媒体产业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受到文化教育普及水平的限制,在线阅读人群数量增长缓慢,这也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新闻业数字化转型在印度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
    据曹月娟讲,在印度,中产阶级是家用电脑的主要购买者;而在农村,拥有个人电脑的家庭寥寥无几。她的说法得到了李毅刚的印证。“印度两极分化严重,60%的国民为穷人,这些人仍依靠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只有受过教育的人以及中产以上的阶层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当然,除了买不起电脑,还有其他原因在限制着印度人上网阅读。
    超过50%的印度人都是手机用户,而且印度民众享受着最低的语音通信税收。不过据曹月娟讲,由于手机上网费用太高,限制了不少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阅读或娱乐。
    李毅刚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此前在新德里有个同事,月入十几万卢比,在印度已属于高收入。虽然他在单位有电脑用,却没有给家人购买电脑——他觉得没这个需要,绝对不是买不起。”
    几个月前,李毅刚从新德里回到北京,常年在印度生活的他对于国内公交、地铁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起初有点不适应。“在印度街头很少有人这样,走在马路上太不安全了。”
    “虽然移动互联网在印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后续发展潜力不可否认。”在《印度新媒体产业》一书中,曹月娟如此预测印度新媒体产业的未来。(光明网记者 邱晓琴)


[责任编辑:陆文华]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1:05:27 | 只看该作者

文/黃啟方(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國語日報社」六十五歲了!祝賀 社運昌隆!
 六十五年來,國語日報社一直堅持教育辦報的理念。
 在報刊方面,隨時加強日報的內涵,先後推出《國語兒童畫報》、《小作家》、《國語日報週刊.初階版》、《國語日報週刊.進階版》,隨時創新。為了擴增服務面,去年更推出《中學生報》。目前發行兩報:《國語日報》、《中學生報》和兩刊:《國語日報週刊.初階版》、《國語日報週刊.進階版》。在平面媒體經營極為艱難的大環境衝擊下,一直努力不懈,追求進步!
報刊圖書 普及教育
 國語日報社向來關注古典文學和國學的推介。民國四十年首創「古今文選」雙週刊,五十四年再推出「書和人」雙週刊,對高中、大學及社會人士文學、國學教學的普及和深化,盡其心力。兩份雙週刊和《國語日報辭典》、《國語日報字典》及許多親子共讀的圖書,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六十二年,國語日報社成立「語文中心」,以推展語文教學,成為海內外的重鎮。其後又於七十四年成立「文化中心」,開辦各類學藝課程,提供各年齡層進修的進路。兩中心的成效卓著,因而引領風騷,民間各類語文學藝班從而到處林立,社會文化教育之蓬勃發展,國語日報社功不唐捐!
取之社會 用之社會
 國語日報社已經舉辦了十二屆「兒童文學牧笛獎」,鼓勵兒童文學作家創作。「國語日報杯全國桌球賽」今年是第四十六屆,參加隊伍年年增加,成為國內體壇盛事。又每年贊助政府辦理全國語文大賽,更結合社會資源,創導讀報教育,使校園讀報風氣日漸蓬勃。
 國語日報社仍將與時俱進,務期所發行的報刊圖書,都能讓祖孫、親子、師生一起快樂閱讀,實踐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8:17:21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0:15:0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课外阅读观

文/郭学萍
                                                                              
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最终的落脚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小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因此,在课外阅读全面振兴的今天,如何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起来?普遍的观点是:兴趣培养最重要!这也是课外阅读能否向纵深处推进的关键。
一、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明确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
过去一般认为儿童阅读的目的就是学文化,学知识。人们往往从“识多少字”、“读到多少知识点”“学到多少写作方法”等量化指标来判断儿童阅读的成效。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强的功利意识,以及对“知识”概念的狭隘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品位和质量。让孩子爱上阅读,它不是站在成年人社会需要的立场上为孩子设立标准和发展框架,而是充分观察和研究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并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长袜子皮皮》、《床边的小豆豆》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当然,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常常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无益的,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1990年、1991年来自32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59% 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的推荐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2、课外阅读要能迎合孩子的时尚需求
时尚类图书这几年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热门选题。走进书店,几米的绘本、朱德庸的漫画铺天盖地。几年前,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几年后,魔法母亲J·K·罗琳的《哈利·波特》惊现于大陆我国童书市场,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丛书;每人都梦想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可是,也有人一提到时尚文学,就不屑一顾,把时尚文学看成是经典文学的对立产物,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时尚文学注重实际、追求新异、适合当代人阅读心理。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这些知识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情易于浮躁,难以求得宁静,人们已经没有很多耐心去读那些经典作品,更愿意读短时间内可以把握的小品、散文、小小说等。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时尚文学作品,正是反映了重效率、重实际、求新颖的时代特征,以其简约、生动、有趣、个性化的风格吸引了读者,适合当代人心理的需要。适当地阅读自己喜爱的时尚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缓解一下心情,有什么不好?
3、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孩子的现实生活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马驹,关进马厩,拴上木桩,秣以干草,那么能指望他膘肥体壮吗?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吗?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他还说,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阅书、阅人、阅生活和阅自然相结合,课外阅读和真实的生活就贴近了。孩子们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热情将会影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阅读也就变得更有吸引力。要正确利用现代媒介指导孩子阅读,不要畏电视和网络快餐阅读如虎,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电视和网络快餐”。要充分利用纸质媒介和现代媒介,现代电视、网络媒介阅读方便快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大,可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纸质书籍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习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陪同孩子们看央视的《百家讲坛》、《电视诗歌散文》和《百科探秘》等。当然,在儿童生活的现实中,也有不少“不健康的成份”,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从儿童的视野中完全屏蔽掉。可是,孩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并没有变坏。因为他们会把这些成分放在自己认识世界的大背景、大知识下处理,相生相克,达到“生态平衡”。所以,在儿童阅读中,有这么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并无大的坏处,倒是读书过于纯净,生活过于狭窄的人,心理常会有缺陷。“书呆子”不是因为读书多而呆的,而是因为读书过纯而傻的。孩子的阅历越丰富,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就越健康,因为他有对外界刺激相应的图式。倒是深藏宝刹的纯洁的小和尚会在突如其来的“女人是老虎”面前困惑、失衡。
4、课外阅读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水果、粮食、蛋禽、蔬菜都不可缺少。所以,“时尚阅读”也好,“快餐阅读”也罢,都是一种需要,大人不必以成人的世故和功利作出限制,这是孩子们成长中的自然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阅读经典,对于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引导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引领时尚阅读的同时,还要不忘经典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向他们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一册在握,展读之间,仿佛在赴一次精神的华宴,读到沉醉处,灵魂中的欢悦与外面葱笼的绿意相融相映,物我两忘。这般情形,怎一个“乐”字了得!这样的阅读,是有思想的阅读,触及生命内在真实的阅读,激发“真、善、美”的阅读,它促使孩子们审视自身与周围的世界,使他们渴望“诗意的栖居”。
二、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境界
当应试的痕迹依然很深,课外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一切都沾上了功利的色彩,课外阅读,便不再是一种享受。固守教育的本质,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诗意的栖居,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想起这样一句话:在云朵之上,我们不是天使,但我们的内心拥有轻盈的翅膀。
1、淡化目标,无为而读
考试猛于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能否真正适合儿童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儿童畏惧“名著”、“读本”,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课外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因此,提倡“无为而读”,就是“不为应试而读”。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孩子们爱好阅读的兴趣、亲近书籍的习惯。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能让人终身受益。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天性。只有真正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充分的兴趣的那种阅读,才会让人获益,捆绑重重的阅读是不自然的,不是真正的阅读。“无为而读”,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课外阅读的真谛。也许这种说法极具理想色彩,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然而,矫枉亟须过正,从长远看,还课外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享受与升华,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
2、强化指导,自主阅读
初涉书海的小学生,需要有经验的水手一路相助。要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仅仅满足于激发一点兴趣、开列一些书单、口授几条要领是不行的。教师既要做书单开列者,更应成为与孩子们的“书友”、“书伴”;既要做兴趣激发者,更要做意志磨砺者。引发阅读兴趣,是目前课外阅读指导中最重视的事情,是课外阅读指导成功的一半。而另外的一半,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现代生活中,影视、网络等媒体异常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胜过书刊。有些书籍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想方设法引发阅读兴趣的同时,在磨砺学生的阅读意志上下功夫。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3、简化形式,轻松阅读
就如有人批评春晚,舞美布景过于奢华,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似乎也有些过于隆重,课堂阅读教学的痕迹还依然很重,不够松弛。课外阅读指导不同于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同时,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于是,就有许多关于教孩子读书的书,比如教材和教辅;老师们也有许多教孩子们读书的技巧,比如如何读懂一个词、一句话,如何去回答一篇文章通常可能会有的提问等,总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有关方法和技巧的东西。但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笔者以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当然这得先问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有这样的冲动和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4、重视习惯,终生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应该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如每天刷两次牙、吃三顿饭。而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个“阅读日”或“读书节”所能解决的,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而由各地各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符合实际 且行之有效的阅读制度。我校实施的“六个一”行动计划,即一室一柜,一周一课,一天一首,一月一册,一季一会,一年一本。一室一柜就是班班有图书柜或图书角,解决学生有地方读、有图书读的问题;一周一课就是每周都要设置一节阅读课,解决学生有时间读的问题;一天一首就是学生一天背一首经典古诗词,解决学生有要求的问题;一月一册就是学生一月自由阅读一册书,解决学生阅读量的问题;一季一会就是一季度每校开一次主题班会,解决学生有交流的问题;一年一本就是一季度师生共读一本书,解决学生阅读有指导的问题。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保障。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思考: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 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为此,我们也在学校推行了午间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的制度,现在,“天天都是读书节”。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关注课外阅读的个体差异
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地思考。
1、允许存在阅读目标的差异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以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那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被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中会又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开放性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小学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是不少于100万字。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阅读量,还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阅读的次数。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得深,悟得透,才能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运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2、允许存在阅读内容的差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内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课外阅读同样也不应以教师的喜好来统一学生的阅读题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成人而言,有人偏爱壮怀激烈的篇章,有人偏爱涓涓细流的小品。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老师如果把自己喜欢的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那么课外阅读就成了另一种的课堂教学了。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如果不能吸引所有的孩子走进来,那么课外阅读就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比如女孩子喜欢图文并茂的童话、诗歌,男孩子喜欢知识性的和历史性的故事。阅读速度快的就多看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就让他慢慢来。总之阅读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统一步调,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力,使每个学生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让他们在书海中畅游。
3、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守株待兔》在我看来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小时候第一次读到它,我甚至能闻到兔肉的香味,可是老师告诉我: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台湾著名漫画家几米的绘本在《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中对《守株待兔》作出另一种颠覆性地诠释:“守株待兔的第四天,我凝视远方,开始欣赏云朵的变幻。守株待兔的第十天,我学会分辨小鸟的叫声,嗅闻不同花草的香气。守株待兔的第十七天,我可以从微风中感觉到蝴蝶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第二十天,一群小兔子对我微笑,送我一朵紫色的花,我们闲聊了许久,并互道晚安。”一个传统的体裁,被漫画家赋予了新的思想和内涵。
4、允许存在阅读评价的差异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课外阅读很难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要遵循模糊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不仅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认知面,更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意、态度。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从促进孩子持续阅读的角度来看,有表现就是最好的,有表现就是有热情、有兴趣、有欲望。我阅读首先是一种享受,因为得到享受所以喜爱阅读,阅读的表现只要是没有危害的就是正常的,就是应该被允许、鼓励的。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评价手段力求多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评价、动态观察评价、档案记录评价、多元自主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引入课外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之中。阅读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引导学生认真评价一下自己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实施情况,以及自己的阅读收获。进一步优化阅读心理,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调控能力。
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加强课外阅读策略研究,减少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的随意和盲目,是课外阅读扎实、有效地向更深处推进的根本保障。
1、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相结合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2、亲子阅读与伙伴阅读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首先,我利用家长会的时间,请求家长解放思想,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使家长明白:“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然后我与家长们探讨: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怎样为孩子们把好读书关?其次,与家长建立联系,敬请家长们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时反馈,以便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的针对性的指导。再次,我很好地利用我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机会,扎实有效地将活动进行好,让学生在良好的书香氛围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雨露,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小学生获得图书的来源非常有限。近半数小学生主要依靠自己购买课外书。但是面对昂贵的图书,小学生的购买力明显不足,因此,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图书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种方式。孩子是纯真可爱的,当他们有了一点收获就会巴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而他们也十分希望知道别人收获了什么。所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合适而又十分必要。因此当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我就让他们利用课上的3分中时间来交流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是看到的一首诗、一个儿歌、或是哪个文章里的一段美妙的话、或是一个格言警句等等。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个别阅读和和集体的共同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而且还增强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3、读书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世界,每一位老师也是一个世界。在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我们拒绝统一,倡导多元。努力做到百花齐放,即:“百蕊吐芳”、“百舸争流”、“百川归海”、“百家讲坛”、“百感交集”。所谓“百蕊吐芳”,就是突出教师的个性,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各自的阅读指导方向。例如:“绿色童谣”、“绘本花园”、“童话城堡”、“小说天地”、“印象散文”、“童诗放飞”等等。所谓“百舸争流”,就是不同的班级,形成不同的阅读文化,成立班级读书俱乐部,每个读书俱乐部都有琅琅上口的名称、有个性化的图标、有响亮的口号、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清清楚楚的过程,有实实在在的成效。所谓“百川归海”,就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博求”读书节活动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形式,又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彰显二实小“博求”文化阅读的丰富内涵。所谓“百家讲坛”,不再局限于名家,而是学校聘请的“故事爸爸”或“故事妈妈”,让他们来给孩子们讲故事,促进家校互动,共同打造阅读环境。所谓“百感交集”,就是在家长和孩子中开展《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演讲活动,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实践证明:要使课外阅读长期坚持,就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适时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积极地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4、阅读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科研是旗帜,能作为导向;教研是基石,须成为常态。2008年,我们在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打破了教研和科研之间的壁垒,把教研和科研进行和谐统一,改变科研“精英化”,教研“大众化”的局面,让全校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航程中,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课外阅读进行研讨;以科学的方法,对课外阅读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比如,在小学阶段,如何实现课外阅读由任务驱动向自主阅读过渡?我们以科研的视野,从“文学”、“心理”、“社会化”三个维度,以“分级阅读”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社会角色的跨越——从幼儿到小学生;实现阅读方式的跨越——从亲子共读到自主阅读。这样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生拉硬拽,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合适的载体。从低年级的“图像阅读”渐渐过渡到中高年级的“文字阅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领略无限广阔优美的世界,从而“爱上阅读没商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0:15:34 | 只看该作者
忽视课外阅读,只是半截子语文课
温儒敏

      《中国教育报》按语:暑期是阅读的好时节,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好机会。本期除了为大家推荐新书之外,我们还特别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新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中,摘编了《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一文,力求为教师提供一种反思的新视角。

       通常讲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不能忘了,还有同样重要的就是课外阅读的教学。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
       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自然都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课标”是从“语文生活”的角度来讲课程性质的。这让我们想起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我们国内的语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等,“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面向生活实践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在“课标”的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一节,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大家要格外重视,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这里说的主要也是课外阅读。
       现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最近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情况尚好,特别是初一和初二是课外阅读的“峰值”阶段。不过,小学与初中的阅读大都是老师要求和指定的,学生并没有多少自己的选择。到了初三,特别是高中,就每况愈下。因为要应对中考与高考,课外阅读会受到限制,学生终日面对应考,读书全都是功利性的,兴趣就大幅衰减,除了教材与教辅,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读过几本课外书。不可否认,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仍然面临很大困扰,在这个大环境中,老师们有时也很无奈。但大家不能忘了,语文教学完全指向中考与高考,是很枯燥、很累人、很摧残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我们尽管花了大量心血,但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即使从功利角度考虑,让我们的语文课有些活力,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失去学习兴趣,那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平衡”一下,让学生多一点自主选择读书的机会。
阅读教学评价是关键
       课外阅读都说重要,但在教学中却难于落实,因此,必须有一些措施,关键是教学评价方面要有体现。“课标”就在教学评价上提出这样一种思路: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评价的建议,不只课堂教学,也适合课外阅读。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里所说“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就包括课外阅读。“课标”还特别提到“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同时也可以再细化为阅读评价的几个维度。那么,到底应当如何来落实这些评价?“课标”建议“应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查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只是一般的建议,具体到教学中,还需根据各自情况,制定更具体可行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现今有些地区中考或者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有些题出得较活,光是读教材、教辅是难于完成的,这对课外阅读教学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别让“题海战术”败坏了胃口
      为了落实课外阅读的要求,“课标”对9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作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40篇(段)不算多,9年平均每学期也就十多篇(段)。400万字阅读量也不算多,一本《安徒生童话》就十多万字,一本《红岩》就40万字。这是一个基本的阅读量,所有学校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不应当减少。
       课外阅读要给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注意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
       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阅读量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会决定语文素养的高低。光靠做题是不可能提升语文素养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习语文的胃口,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甚至讨厌语文,不喜欢阅读。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7:08:02 | 只看该作者
报纸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发布日期:2013-8-13   

  来源:人民网
更多 0


报纸是最早出现的新闻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发挥着引导受众、优化社会系统的作用。
面对受众分众化日益明显的今天,青少年以其特有的媒介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而报纸这一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经历了自身结构与内容的优化重组,以及同其他大众媒介的长期竞争之后,又是如何影响和培养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呢?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是“现代大众社会成员的基本内涵”1,是我们“生存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2。
媒介素养概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是由英国学者提出来的。世界各国对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3
媒介素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反映着人们的讯息接受、使用、传播能力。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能否正确地理解讯息的潜在涵义。媒介素养同时又是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而文化素养又是个人综合素养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个社会人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都发挥着完善的作用。
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不成熟、易受影响、易困惑等心理特点,正处在信息吸纳的“迷茫期”,亟待媒介对其进行引导,使其顺利过渡到“明朗期”。有时新的消息发布速度之快,使媒介来不及去深入地考察事件的真伪,尤其是对时效性的要求,更让这一环节被缩减,甚至忽略。这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尤甚。
(一)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对上海和河北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接触媒介基本都是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在主流媒体中,除广播、报纸外,电视和杂志的接触率有明显下降;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新宠。4
我们从这个调查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经常接触大众媒介的大学生已占绝大多数。由于对知识及信息的强烈需要,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大众媒介作为了解社会的首选途径,各种大众媒介日益成为青少年的“必需品”。加之一些大众媒介产品价格便宜甚至是免费的,尤其受到在校学生的青睐。
2.接触范围广,平均接触率较高。无论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手机均有涉及,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报纸的接触率还是较高的:河北省高校学生的报刊接触率为35.2%,而上海市经常接触报纸的大学生更是高达93.6%,远远高于广播、电视的接触率,仅次于网络媒介的接触率。
3.网络消费过多,对传统媒体广播、电视的选择有所下降,有接触不平衡的趋势。上海市大学生的网络接触率为93.8%,而对电视的接触率则为47.6%;河北省高校学生的广播接触率也仅为45.4%。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中心(CNNIC)2005年公布的互联网报告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到10300万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7%,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比例为28.9%。5
深圳青少年报社、特区教育杂志社曾对深圳市在籍的高、初中学生和小学生进行调查,深圳中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乎人人上网,近90%的学生家有电脑;38.49%认为影响最大的媒体是报纸杂志,21.7%认为网络影响最大。6
(二)青少年面对媒体的能力现状
青少年接触媒介以及媒介消费目的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很多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时,往往把娱乐消遣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却忽略了大众媒介在知识以及信息传递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自发状态,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是建立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基础上,因而必然会导致消费目的以及媒介接触的失衡。
江苏省教育部门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的达到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许多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不愿花精力深入思考媒介内容,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这不能不说是媒介行为的偏离,媒介素养的缺失。7
由于青少年过分依赖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因而不可避免地要融入网络构建的媒介现实当中。网络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形成“拟态环境”,但这种拟态环境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只是以媒介现实环境为蓝本,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久而久之,生活在网络媒介环境构筑的现实当中势必会造成青少年的认知网络化与虚构化,青少年对其他媒介的理解、使用能力也会受到媒介现实的制约。
深圳青少年报社媒介素养教育项目小组负责人指出,2800多名被调查者(深圳中、小学生)96.61%对媒介素养从概念到内涵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对媒介中各类信息加以主动而理性地甄别,而多数人认为“可看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大多数未成年人对于媒体信息缺乏一种自主而独立的筛选意识与吸收能力。8
一些青少年不了解大众媒介的运作机制以及新闻基本知识,往往排斥一些枯燥的,但却有用的信息,而仅仅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由于缺乏深入的媒体质疑与辨别能力,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虚假广告、虚假信息的诱导,形成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针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健康、科学成长,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代公民;有利于他们有效地抵制各类信息的负面影响;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和组织目标,有利于整个新闻传媒改善服务、提高质量。9但是一些学者提出:有些青少年由于使用媒介不合理,耗费过多时间,导致自我封闭,沟通能力下降,思维简单化以及缺乏基本的媒介识别能力,甚至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严肃课题。
三、报纸参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报纸是以版面空间的形式展示给读者的,其传播手段包括:版面部分(包括标题、栏、页等)、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包括各种文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还有着作为印刷媒介自身的特点:报纸是视觉媒介,这是报纸最大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最明显特征。同时报纸还具有保存性强、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特点。10
(一)报纸可拥有较高的媒介选择或然率
施拉姆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他提出了人们选择某种信息的或然率的方式,即如下的公式:11
人们在选择使用媒介途径时也是如此。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
那么报纸是如何提高青少年群体对其的选择或然率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报纸媒介产品的易得程度。这是从“费力的程度”出发的。报纸在大众化以及分众化两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报纸广泛存在于青少年生活当中,以其价格低、便携带等方式赢得了较多青少年受众;另一方面,报纸为了适应分众化,提供了多种适宜青少年受众群体的专业化报纸。包括独立面向青少年的报纸和以青少年群体为基本受众的报纸。而期刊、杂志往往价格过高而损失了大批青少年受众。家长担心青少年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视,网络媒介的使用需要电脑,而好多家庭不具备购买能力。这样,报纸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青少年经常阅读的报纸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是学习类,二是体育类,三是综合类。学习类报纸中,《英语辅导报》以及《电脑报》的经常阅读率较高。体育类报纸中,足球方面的报纸最受欢迎。《现代中小学生报》是一份面向中小学青少年的报纸,《新快报》是一份年轻的综合类报纸,在中学、大学中有很好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中国青年报》、《中学生时事报》、《英语周报》等具有很高阅读率的或综合、或分众化的报纸。
2.传播内容的感染力以及权威性。这两点是从“报偿的保证”出发的。报纸应该以其特有的视觉媒介的优势和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的优势合理优化版面、图片以及文字的关系,这样才能承担向青少年进行信息传递的重任。根据青少年阅读的选择性心理,报纸应以贴近青少年生活为根、内容灵活为本,潜移默化地引导着青少年,从而树立青少年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中,印刷媒介曾一度占据着垄断地位,从内容上说,报纸更能体现媒介素养的价值要求。由于信息易得性的增强,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综观其他大众媒介,由于报纸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以及深入性等新闻属性,因而对于社会新闻的传递也就更具有权威性。报业历来都是国家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工具,特别是我国以党报为主流媒体,对报纸内容的把关就更为严格。
不仅是未成年人,家长们对传媒也是抱着一定的戒心:73%的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太久,18.3%的家长认为上互联网会让孩子接触到不良事物,10.1%的家长觉得看课外书“玩物丧志”。在这一点上,报纸得到了家长最大的认可:60%的人支持和鼓励孩子看报刊。12由于我国报纸长期以来的社会角色所形成的公信力权威性较高,能够提供更可靠信息,使其具有网络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家长最愿意推荐给孩子的媒体中,报纸一枝独秀。
(二)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13的经验可资借鉴
NIE(即NewspaperInEducation的缩写)工程也就是“报纸参与教育”工程或“报纸教学计划”工程,这是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报业为了应对报业销量持续下降而在大中小学校园里所开展的旨在培养未来读者的一项长远工程和项目。
近年来,美国的许多大报,例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NIE工程,他们通过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创办辅助性刊物和印发相关资料,一方面提高报纸在学校的发行量,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挖掘潜在受众。而在我国,可以说报纸参与教育工程还没有形成,报纸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报纸对教育领域的报道和宣传来作用的,主要有两种形式:教育类专业报纸和综合类报纸的教育版。它们的职能仅仅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传播,对于开展教育和培养潜在受众还没有什么意识。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而报纸教育却没有跟上步伐。14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起的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不仅扩大了报业发行量和培养了大量潜在读者,而且也在广泛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长期的媒介素养研究。通过让学生接触报纸、认识报纸和了解报纸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鉴别报纸信息和理性消费报纸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自从美国报业最早开始通过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把报纸直接带进了美国的大中小学之后,英、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大规模的普遍在大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进行该项活动。该项工程对大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最主要也是首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正式的公开的,甚至是大规模的让广大大中小学学生有机会接触报纸,并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逐步的认识报纸的内容构成、风格特征,了解报纸的作用和报纸新闻的采写、编辑、制作和出版发行等生产流程,并逐渐养成通过读报纸来了解社会当中每天所发生的重大新闻。
四、报纸介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从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与接受特点出发,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完善青少年对媒介的判别能力,使青少年掌握健康合理使用大众传媒、自觉抵御其中不良信息的方法与技能。15作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应从微观分析入手,以宏观分析为引导,提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微观途径
主要是从报纸媒介的构成、要素、手段等方面分析报纸的特征,分析报纸的内容、结构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巨大影响,提高青少年群体对报纸选择的或然率。现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报纸越来越多,这样便为青少年的阅读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针对青少年受众进行细分,在报道语言的使用上,要避免刻板、生硬地说教,学会使用青少年的语言,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说话一样,命令式的口吻是绝不会有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在报道的形式上,除了文字稿,还可适当增加图片。而文字稿的形式也可多样化,新闻报道,美文赏析,益智问答,征文征稿等等。另外,不同的受众,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其报道的面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报道者也应力求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16微观途径还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提高报纸从业人员素养。因为报纸从业人员是媒介产品的直接创造者,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媒介产品的质量。因此,报纸从业人员应该深入青少年周围,多制作青少年感兴趣的媒介产品。媒介从业人员还要避免虚假信息的出现,一旦出现了虚假新闻,不仅会造成媒介权威性的下降,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形成恶劣影响,混淆青少年的信息价值判断标准。因此,报纸从业人员要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敬业精神,不仅从专业技术层面组织稿件,调动版面语言,更要从思想认识程度对稿件进行把关,对青少年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宏观途径
主要关注报纸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角色以及报纸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环境是复杂多样的,那么报纸如何脱颖而出,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建设的中坚力量呢?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报纸走进大中小学校园,让学生在大规模以及长期接触报纸的环境中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认识报纸,吸取知识。同时,报纸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1.提高青少年的参与性,让青少年了解报纸及其运作机制
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报纸除了应做到在内容上对青少年有吸引力外,还应该提高青少年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培养青少年选择、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制作、利用媒介的能力。青少年在接触报纸初期,总是怀着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让青少年了解报纸及其运作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既可以消除青少年使用报纸的盲目性,又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报纸。青少年对整个报纸的制作环节以及运行机制了然于心,也会更加珍惜报纸媒体产品。
比如,可开门办报,举办小记者小编辑等活动;亦可走出报社指导校园学生办报等等。若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到市场化了的大众媒体中去真切实践。江苏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校报为平台,每年定期开设大学生新闻写作培训班,邀请长期在媒体工作的如《中国船舶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到课堂上来,传授新闻写作基本要素、校园新闻的采写、通讯协作等理论和实践知识。17
2.引导青少年建设性地制作媒介产品
学习和理解了报纸的运行机制之后,再参与到报纸的制作当中,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而且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对其他事物的热爱,这里就提到了要重视校园媒体的作用。不论是校内报纸、校内电视台还是校内网站,均有着较为成型的组织和传播形态,都可以为青少年最直接地接触大众传媒和了解其中的基本特性提供有效的基础性支撑。18通过校园媒体实践,大学生可以具体参与媒介生产流程即对媒介信息进行采集、组织、加工、传递,培养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时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固定专栏使其掌握相关知识,举办参与性的征文活动、开设校园专版、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等等,培养青少年利用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意识。
3.加大报纸与社会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力度
目前,由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自发状态,因此,青少年对媒介有关政策、法规了解模糊,甚至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报纸与社会机构联合,开展有关媒介法规知识的宣传,正确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合法运用报纸等其他大众媒介。同时,报纸还应与学校联合,将本土化的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真正落实。
具体说来,我国报纸参与教育工程可以从受众、内容、发行及推广三个方面进行加强。19报社不应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减少一些缺乏购买能力的中小学生需要的报纸,而是要针对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受众均衡考虑,全社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报纸参与教育(NIE)主要就是针对在校学生的;报道内容应该综合德、智、体、美诸方面,使用青少年的语言,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发行与推广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由于美国的报纸教育工程能够引导青少年阅读报纸,促进学校教育,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符合公众利益,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样我国的报社也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的支持和帮助,让报纸走入大中小学校园。深圳报业集团与宝安区上合小学曾联合举办了“媒介素养进校园”的活动。活动中,报业集团的资深记者向学生们讲授了少年儿童理性地辨别各类媒介信息的意义,并教授他们学习如何使用传媒、如何利用传媒发展自我。20
4.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媒介消费观念
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使用报刊时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甚至有好多功利性因素。这样,报纸就应该引导青少年在大众媒介多样化以及消费目的多元化的环境下作出权衡,培养青少年对待报纸的正确消费观。让广大学生接触报纸、认识和了解报纸,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指导教育广大学生区分报纸内容中的新闻与广告,识别报纸里面积极与消极的信息,最终培养广大大中小学生对报纸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对报纸的理性和谨慎的消费能力,让自己能够批判地对待报纸信息。青少年拥有较高的分析、辨别、使用媒介的能力之后,可以更谨慎和理性地进行媒介消费,比如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可以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使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得到社会的承认。21
报纸与电子媒介的结合还可以引导青少年积极利用新兴的媒介消费方式,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等。这种新兴的媒介不仅可以方便地将报纸信息传递到青少年受众眼前,更结合了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青少年感兴趣的消费载体,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与多元化。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一项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大家崇尚的一种学习形式和追求目标,只有把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项浩大的工程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五、结束语
通过对报纸的选择或然率以及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与媒介素养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景是乐观的。只要辅以正确的引导以及规范,尚处于自发状态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将很快步入正轨。报纸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而报纸在承担信息传递的同时,又要肩负引导青少年受众的重任。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刚兴起不久,因此还要更多地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最终寻求一条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道路。
注释和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7.
2 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0.
3DavidConsidine,AnIntroductiontoMediaLiteracy,USA:PrenticHall,Inc,1993.载自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4 张欣,项国雄.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J.新闻界,2005.(6):75-76.
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DB.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
6 8http://www.e-cqbs.com/shownew.asp?Id=16937&tabletype=9
7杨琴,范昕.大学生媒介行为的失衡与重构A.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养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52-167
9张志安.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亟待重视,DB.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prog/showDetail.asp?id=156,2005-3-28.
10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241-243.
1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2.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6.
12http://hunan.voc.com.cn/content/2004-12/29/content_2624957.htm
1321曾来海.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的起源及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新闻界,2007.(3):34-35.
141619张洁意.我国报纸教育工程探究,DB.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7555,2004-12-1.
15杨拓新,王晨,王玥.论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兼谈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当代电视.
17杜伟伟,毛晖.浅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6):16
18朱天.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与问题探讨A.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养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74-17920http://news.sina.com.cn/s/2005-09-21/03596995889s.shtml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20:55:1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02:40 , Processed in 0.1405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