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李镇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镇西的祝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2-16 20:43:43 | 只看该作者
     我98年参加工作,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以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也一直在努力,通过《语文教学通讯》中“镇西茶馆”、“名师之路”初识李老师,你给大家朗读《悲惨世界》让我十分神往!
    作为班主任,李老师的这段话让我铭记在心:
    教育应该有现实的一面,更应该有理想的一面;它应该面对学生今天的需要,更应想到学生明天和后天的发展;它应该给学生一知识,更应该着眼于学生丰富而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真希望李老师到孝感来作客!
12#
发表于 2008-12-16 20:57:51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李老师登陆本站/希望管老师在本站开一个[镇西茶馆]
13#
发表于 2008-12-19 08:58:23 | 只看该作者

争取把"教师之友"打造成孝感市的文化名片

            我们为这个目标共同奋斗!
欢迎李镇西老师....................................
14#
发表于 2008-12-20 11:13:3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
来源:本站收集
李镇西,一九五八年生,四川成都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师从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李老师崇拜苏霍姆林斯基,仰慕朱自清、叶圣陶等二三十年代的学者型中学教师。爱好读书和写作。经常对学生说并用以自勉的两句话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住灵魂!
     李老师勤于笔耕,喜欢写诗,他把教育当成一首诗来写。为了让教育充满理想主义气息,也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班集体,他和学生为班级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未来班",他们设计班徽,绘制班旗,创作班歌,后来,"未来班"作为一个优秀班集体被全国多家报刊报道,这成为他教育诗篇中的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选》、《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风中的芦苇在思索--李镇西随笔选》等书。
     李镇西 ,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以来,笔耕不辍,已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先后正式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等教育专著,总计发表了百万余字的作品。李镇西用一颗心面对他热爱的学生们:“一把年纪”还和半大的孩子玩斗鸡游戏;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居然帮学生回了一封情书;为了给学生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在办公桌前坐上14个小时,编撰“班级风采录”……
      对此,李镇西有过这样的回答:“我对学生做的一切都是在还债,在报答童心呀!”
      他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作为班主任,李镇西在班级管理方面改变过去教师一人说了算的“人治”,让全班学生运用集体制订的班级规章互相制约、共同管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一起建设班级体。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关心集体、参与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在李镇西的班级里,大事小事都是民主评定,班主任至多也就“一票”发言权。一次,一个刚刚保证了“不再犯错”的学生,“忍”不住又犯了老毛病。李镇西气极之下,想惩罚这个学生,取消他参加郊游活动的权利。可他转念一想,看看学生怎么办呢?
       学生们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举起森林般的小手———让他和我们一起去,集体不能在这时抛弃他。犯错的学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班级教育,胜过100次惩罚。
      李镇西说,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升学教育”压倒了一切。
     但是,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
对一个各科成绩都差得出奇的学生,李镇西没有去反复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为什么不认真听课?而是尝试贴近这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的苦衷:听不懂课而又必须坐在教室里,还不准做其他事,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呀。
     李镇西特别批准这个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抄《烈火金刚》、《红岩》等小说,一个学年结束后,这个连字都不识多少的学生语文竟然考了76分!
       李镇西说,“教育燃烧着激情也燃烧着思想。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而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是一项光明的事业,更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只有当一个人愿意为它付出很多很多时,才能看得见他深刻的足迹。


相关教学经验文章:
科学对于教育的意义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从爱心走向民主
我们呼吁,解放班主任!
15#
发表于 2009-1-25 14:34:14 | 只看该作者
                  深圳壇友向李镇西先生问候..........新............年..............好
16#
发表于 2009-12-31 10:38:09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程红兵的来信)
镇西:
  今天来信,想着重谈谈公开课这个话题。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公开课。现在,我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公开课(包括观摩课、示范课等等)。
  我以为此类课应该分级,一级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的流行方式,反复备课,反复试教,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修改意见,最后上台表演。这一系列反复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掌握规范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
  另一级是已经工作过好几年的教师,则绝对不能采用上述形式。在掌握规范多年之后,再表演规范,是在演戏,而不是教学实验,在掌握规范之后,应该是超越规范。
  听课是学习,就应该具有可学性,因此它必须在常态下进行,这是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要求。观摩课虽不拒绝漂亮,但绝对应该拒绝为表演而表演,拒绝为刻意追求漂亮完善而失去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在目前观摩课更多追求表演性的时候,我倒觉得现在有必要提倡否定表演,杜绝表演。因为这种观摩课甚至连执教者本人平常教学也不这么上。可见其假到什么程度,虚到什么程度,脱离实际到什么程度。
  我以为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语文课堂教学实验无非在于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在教学常态下的呈现(这里用"呈现",而不用"展示",是因为"展示"很容易走向表演)。
  正因为是常态下的呈现,它就能给人以学习借鉴的意义。正因为是探索,所以无需圆满,即使是不成功的地方,也能从反面给人启迪和教训。
    我们总在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现在需反问一下,我们教师自己具不具备创新精神?语文课堂正是教师创新的一块天地。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应该在人格上给学生以极大的正面影响。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不知你以为然否?愿闻指教。
   
                                                                     程红兵

(李镇西的回信)
红兵:
  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
  当然,公开课中的弄虚作假未必是我们的主观追求。导致这种客观效果的原因,我认为,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是的,教学个性!
  本来,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且不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不同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们所上的课也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试看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哪一个人的课不是其鲜明个性的体现?由于有了个性,他们便成了公认的语文教育改革家。
  但是,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仍然只是于漪、钱梦龙等人呢?原因在于,广大普通教师所允许的教学个性空间实在是太狭窄了。从刚踏上讲台开始,一堂堂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就规范着他们只能"这样"上而不能"那样"上。都说上公开课"锻炼"人,但我要说,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断"锤炼"中,教师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因而失去了创造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同意你来信所说,"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的流行的方式"上公开课,这"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使青年老师学会上课。)
  语文公开课的规范化、模式化,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对语文教学个性潜移默化的扼杀;而扼杀了个性,便窒息了语文教育科学的生命!
  我对这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专制主义深恶痛绝,因而总想努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这种语文教学个性,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上学期,我教了《我的小桃树》,自己还比较满意。"比较满意"的惟一原因就是我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思想的火花随心所欲地迸射,让学生心灵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课一开始,我让学生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是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可以是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就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点作简要分析。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间作者要写自己'脾性也一天天坏了','心境似梦上了一层暮气'?"如果按教师的教学程序,显然不应该从这儿讲起,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教参上确立的重点和难点;但至少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她的"难点和重点"。我当然就得顺应学生。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于是,新的问题又涌出来:关于"奶奶",关于"小桃树",关于"我的梦是绿色的"......学生无拘无束地讨论着。或者是一个学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或者是一种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碰撞,或者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总之,整个教室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
  还不仅仅是交流的快乐,更有发现的喜悦--"我觉得'我'眼中的小桃树,就像奶奶眼中的'我'。""'它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紧抱着身子的'这是写小桃树,也是写作者自己。""作者把题目由原来的'一棵小桃树'改成'我的小桃树',更能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情。""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最让我感动,作者把风中摇曳的花苞比作'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我读着读着感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我最喜欢文章最后几句,作者对着小桃树倾诉自己的感情,其实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令我惊喜。虽然这一切都不是我预设的,但我感到了学生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他们不是通过我的解说而是自己直接与作者对话。学生的提问和分析也许很肤浅、很幼稚,但这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我的灌输。
  上这样的课我也十分轻松愉快,因为我的眼前没有"评委",只有学生,我也不必有一种紧迫感,老惦记着把我准备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的所谓"主导作用"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论坛,或者说我只是一个学生思想大海的推波助澜者--我适时巧妙地在学生心灵的海洋上掀起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浪花;同时,我的心灵也被这些新鲜的浪花所沐浴着......可是,如果是公开课,我还敢这样上吗?
  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我想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
  祝
好!
                                                                              李镇西
17#
发表于 2010-4-14 15:45:35 | 只看该作者
管先生;

     原来身体不适呀。

    问候你!

    望保重身体。

     怪不得上次通电话跟以前不大一样,健谈的你忽然话少了,现在才知道可能是身体的原因了。

                                    [语文报] 梁   于太原
18#
发表于 2010-4-30 08:40:10 | 只看该作者
                在反思中成长
                    李镇西

    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可以说,绝对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反思型教师绝不仅仅是“想”。以我的经历和切身体会,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决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各每一个环节。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第二是“创造性”,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检讨、解剖、质疑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在从教二十多年的过程中,我的反思主要包括:
    对教育失误的反思。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对教育实验的反思。既然是“实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反思,即使失败了的教育实验,也是一笔财富;而对于成功的实验,同样需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和评价。我的“未来班”实验,按说是当时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成功实验,但我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进行严肃的反思,结果促进了我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明显的教育失误,也包括对自己一切教育(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学生谈一次心,上一堂课,组织一次活动,甚至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某一个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内容。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缘时而新,因人而异,都可以是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更具心灵的感染力。
    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教育者的反思,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自己教育的反思,还应该扩展为对自己所见教育现象的反思。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同时胸襟开阔的教育者,他会关注与自己相关或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教育现象,并同样以科学的态度――尤其是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追问。在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整个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反思境界。
   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我们尊重理论,但不迷信理论。我们在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或教育命题,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实践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没有千千万万普通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反思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
    二十多年来,我的反思也经历一个过程: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教育观念的拷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无论是微观的还宏观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整个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我正是在一次次反思中,逐步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相对理想的教育。
   回到本文的开头――教育需要情感,同时需要思考。这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我们才能如此认真、执着而孤独地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千千万万普通的教师一样,我真诚地爱着我的国家和民族,我热切地盼望我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昌盛,并愿意为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中。因此,我的教育实践伴随着情感,便是很自然的了;同时,我的教育实践更伴随着不停的思考,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曾在一篇《生命与使命同行》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所谓“使命”,决不只是教师的使命,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傅雷曾经给他的儿子傅聪的信中写道:“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套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份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教师。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我希望自己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任何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都应该在他的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
   我始终认为,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
    最后要说明的是,对我来说,反思决不是关在房间里冥思苦想,而是在行动中感悟,在写作中反思。从2004年8月30日新生入学第一天起,我开始恢复了写班主任日记。注意,我的确是“日记”――除了星期日,我每天晚上都把我当天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忠实地在电脑上写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刚才,我在电脑上统计了本期以来所写日记的字数,竟然已经六十万字!在这些教育日记中,有我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思考,也有我的教育快乐和教育困惑。这六十万字所展示的,都是我每天原生态的教育现场和我真实的教育感受。我把这部日记命名为《心灵写诗》。我一边写,一边在教育在线网站贴出来,于是,每天都有数万网友读我的“心灵写诗”。许多网友对我说,每天晚上读我的日记成了他们每天必须经历的精神享受,他们和我一起关注我的学生和我班的成长;如果哪天没有读到我的班主任日记,他们连睡觉都不踏实。因此不止一次,深夜十一点十二点甚至更晚,我还在电脑前写我的日记,突然电话响了,是远方的网友打来的:“李老师,您今天的日记怎么还没有上传到网上呢?”每当这时,我总是感动而抱歉地说:“快了,马上就写完了。”
    从教科所返回学校,我一下日子仿佛回到了从前,每天都思考着,感动着,实践者,写作着,幸福着……但我不会绝对重复昨天的故事。是的,我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重复我自己,我对未来依然充满了一种创造的冲动。虽然我因此而失去了不少网友,或者说让不少希望我天天上网的网友们失望,但请一切关心我的朋友继续相信并注视着我――我一定会在校园在我的学生中,继续我的“心灵写诗”,直到我人生的终点!

19#
发表于 2010-4-30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5-4 22:39:51 | 只看该作者
    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反思型教师绝不仅仅是“想”。
      以我的经历和切身体会,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11:02 , Processed in 0.1155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