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明日报》一篇千字文竟有5个错别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13:2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明日报》一篇千字文竟有5个错别字

陈林森

2011年5月23日《光明日报》第12版头条文章,题目是《灵魂镜视者——列夫·托尔斯泰》,全文1800多字,竟有多达5个错别字。

①大学毕业后我重读鲁迅和托尔斯泰时,为此备感后悔,好书是栽培身心的原始股,读得越早你赚得越多,所以得尽力把亏欠的给补回来。(第2段)

“备感”应为“倍感”。《现代汉语词典》既未收“备感”,也未收“倍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了“倍感”,没有收“备感”。《现规》的解释全文是:【倍感】副更加感到;格外感到>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在“倍”字条下,义项③为:更加;格外>每逢佳节倍思亲/老朋友相见∽感亲切。光明网咬文嚼字信箱2006年3月16日刊登《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解答了相关问题:

问:是“倍感”,还是“备感”?(网友:光明网友)

答:应该写“倍感”,是“加倍感到”的意思。“备”有周遍性的意思,例如“关怀备至”是说各方面都关怀到了。“倍感”是程度上的增加,所以不宜用“备”。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3/16/content_388298.htm

②在这张脸上你的确能看到山河壮阔、岁月浩淼,看到世道繁复、人心忠直。(第4段)

“浩淼”应为“浩渺”。《现汉》虽然二者都收了,但以“浩渺”为首选词形,“浩淼”未单列词条,而是加括弧附在“浩渺”词条之后。《现规》只收“浩渺”,不收“浩淼”,并特别用手形符号(表示提示)强调:不要写作“浩淼”。

③灵魂的审查官不会躲在日记里工作,他要行诸文学作品,把真实的灵魂公布出来:对,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写出的人物,他们如此这般云云。(第7段)

“行诸文学作品”应为“形诸文学作品”,“行”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别字。“形”在这里是动词,《现汉》在“形”字条下所立义项③为“显露;表现”,所举的例子有“形诸笔墨”,它的意思是用笔墨把它表现出来。“诸”在这里等于“之于”。“形诸笔墨”近义的说法是“形诸文字”。清代文学家袁枚《黄生借书说》:“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中医理论有“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汉语中没有“行诸××”的说法。《论语·先进》中有子路说的一句话:“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了什么就行动起来吗?“行诸”不是一个词组,“诸”在句中等于“之乎”,相当于“这件事吗”(听到了什么就做什么吗)。

④我们的文学理论中有古训:修辞立其诚。经得住这五字真言推敲的写作者大概凤毛麟角。(第8段)

“真言”应为“箴言”。“真言”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一个词,《现汉》《现规》都只收“箴言”不收“真言”。佛教有“真言”的概念,但没有普遍的使用价值。《现汉》“箴言”的解释是:劝诫的话。这一解释符合文意。

⑤如果须发之间的耳朵够好,他一定能分辨出那些声音足够真诚。(倒数第1段)

“那些”应为“哪些”。这是一个透明的错别字。用“那些”不通。

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出现5个错别字,在一般报刊特别是地方报刊上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大事,但《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之一,是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官方新闻媒体,并且历来是读者层次较高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权威性报纸,因此,在这样的重要报纸上出现这种数量的错别字,窃以为就不是一件很小的事。

【附原文】

灵魂镜视者

徐则臣

很多年里我都不喜欢托尔斯泰,虽然他是我最早拜读的大师之一。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写得太好了,好到所有人都在说他好,那么我就不喜欢——对众口一词的大师和圣人我总有莫名其妙的警惕和拒绝。鲁迅也如此,我对中学课本中所有鲁迅文章被阐释出的无比丰饶的微言大义感到绝望,我受不了语文老师“说文解字”般地把巨大的意义落实到一个个标点符号上。至于吗?我只能不喜欢。

当然这是个相当情绪化的错误。大学毕业后我重读鲁迅和托尔斯泰时,为此备感后悔,好书是栽培身心的原始股,读得越早你赚得越多,所以得尽力把亏欠的给补回来。这些年我反复重读,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过去一直讨厌的那种人,提到托尔斯泰和鲁迅我就要忍不住对你跳脚:好啊,你一定要读!

——虽然时下搞文学的国人已经习惯了把拍托尔斯泰巴掌视为矫情和恶俗,没关系,像当年坚持的情绪化一样,我还要再坚持一回。

托尔斯泰长得丑,为此半生自卑和苦恼。我打开老托的画传,翻看一张张照片和画像,朋友看见他的大胡子、崎岖的五官和深邃的目光,说,帅呆了,好一张山河岁月、世道人心的脸!托尔斯泰泉下有知,听了不知会作何感想。朋友把我的话说了。在这张脸上你的确能看到山河壮阔、岁月浩淼,看到世道繁复、人心忠直。不知道当年须髯飘飞的托尔斯泰揽镜自照时,看到的是什么。年少时,他每一次站在镜子前,都要为一缕总也不服帖的头发、为自己难看的高额头和凸下巴懊恼和焦虑。

我断定托尔斯泰是个爱照镜子的男人。丑人皆如此,照镜子为寻求安慰,希望自己一觉醒来成为汤姆·克鲁斯,这和自恋既背道而驰又殊途同归;年既长,托尔斯泰继续照,他在镜子里由五官看到了内心,由自我看到了身处的整个世界。正如我们现在在镜子里看到的托尔斯泰。

一个作家,一生最大的任务也许正是照镜子。先审视自我,从肉身到灵魂,然后推己及人,再由人心抵于更广大的世道。

早期的作品《童年·少年·青年》和日记里,托尔斯泰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忠诚的镜视者。在一个虚荣和作弊也可以博得理解和合法性的年龄里,托尔斯泰已经早早地把自己置于两面镜子之前。一面镜子实实在在,轻触微温,他拍打自己只能在幻想中才可以变英俊的脸,镜子残酷不说谎,一如既往,托尔斯泰的虚荣无处藏身;如果这还不够惨,在那看不见的幽暗处,另一面镜子接着竖起来,抽象,是看不见的刀,这是他自愿的,他立志自虐般地盘剥自己的内心和欲望,他决意把最隐秘的煎熬和盘托出,务求真实,像对待敌人一样彻底,让欲望、缺陷和丑陋来个底朝天。灵魂的审查官不会躲在日记里工作,他要行诸文学作品,把真实的灵魂公布出来:对,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写出的人物,他们如此这般云云。

我们的文学理论中有古训:修辞立其诚。经得住这五字真言推敲的写作者大概凤毛麟角。且不说众多只愿在自己外围打转的人,写了一辈子无关痛痒的应景文章说了数万吨场面话;即便那些咬牙切齿要用自我连通世界的作家,在自己跟前摆一面镜子时,是否还有勇气说:我究竟是谁?我们中的勇敢者,也许做得到不虚美,是否也做得到不隐恶?而写作的基本之义就是省察自我、勘探人心,直面和正视灵魂之丑陋和欲望之渊源。如果真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来尺度作家,我们还是认了吧——绝大多数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知己方能知彼,洞悉人心然后兼济世道。无疑勘探灵魂乃是作家最大的职责与道德,如果匡时救世,把笔落到更辽阔的世界上,那也不算越位,不过是将兴趣扩展到一个国族的灵魂上而已。老托尔斯泰永为典范,他为俄罗斯的灵魂搬来镜子。一个国家的问题不会比一个人的更小,他不得不用笔鼓呼,公开与沙皇叫板,但这依然还不能分解他对俄罗斯的忧患。老人家不仅要在信仰和理念上完满“托尔斯泰主义”,还须俯身躬行,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心安。办学,从基本的文化启蒙开始,壮大俄罗斯的心智;克己苦修,仗义疏财,解放农奴,还地于民;伯爵先生要在世俗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塑造出健康的俄罗斯人。

一个人是否能够改变世界?远道而来的托尔斯泰信徒会说:当然。也许更多的人倾向于保守和矜持,他们说:一个人只能是一个人。

——就算这样吧,那托尔斯泰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再重读之后,我的想法是: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文学上他是大师,在世俗中他是圣人。在俄罗斯瞻仰过托尔斯泰故园的师友送我一件礼物,褐色木质相架,图片里的老托尔斯泰目光如炬,须发峥嵘,其白如雪;面相山河岁月、世道人心。师友说,他是单为我“请”来的。一个“请”字,有他对老托的尊崇和隆重。

相架在我书桌上,此刻,能听见我敲打出的每一个字。如果须发之间的耳朵够好,他一定能分辨出那些声音足够真诚。这个喜欢照镜子的老头,已然成了一面镜子。

(作者为当红青年小说家,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

原文地址:http://www.soubaoad.com/newsletter/3921.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1:15 , Processed in 0.1060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