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材编写的两大问题再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6 02: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教材编写的两大问题再思考
(此文在《内蒙古教育》2013.综合版01期上发表)
杜玉双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专业化人员,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既是终身学习制度一个方面的体现和延伸,也是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课改,教材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比传统教材,可以用“脱胎换骨”来比方。课改之初,很多教师都感觉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如何驾驭新教材。近几年来,尽管情况大有好转,但真正能够驾驭新教材的教师还为数不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国家要求教师逐步实现专业发展,而课改十年之后的教师在整体上又不能较好地驾驭教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觉得,有两大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真正体现课程意图了吗
几乎人所共知,教材是根据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从层次顺序上理解,“课程——课程标准——教材”是具体的呈现,存在上位和下位的关系。打个比方,从课程到教材也应该是“机器架构——设计图纸——部件模具”的关系。“机器架构”确定要制造汽车,还是制造轮船,汽车应具备哪些功能,轮船应具备哪些功能,也就是指是哪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承载哪些教育功能。“设计图纸”要设计制造汽车或轮船需要制造哪些构件,每个构件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才可以投入生产,也就是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部件模具”根据图纸定型,出现具体形态,供制造机器部件使用,也就是教材要根据课标编写,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由此看来,课程和课程标准是“非物质”的,是意识形态的,是几乎一体而不可分割的,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只有教材才是“物质”的,才是具体而有效的实物载体。编写教材如果只根据和顾及课标的文字提示,分割课程和课标,而不能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那么教材是不可能完全体现课程意图的。
去年,陶行知先生的《开明国语课本》70年后的今天走红,也正说明了陶行知先生在编写这课本时,完全立足了课程的理念。也正是近一两年,对现行的教材,特别是对语文教材质疑的声浪渐起,虚假矫情、脱离生活、史实失真等现象,无疑是对孩子的伤害和误导。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增加了新规定,即“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现在数学教材没有着眼于“数学”,多是侧重于“算术”进行编写。
例如,德国数学教材中的“20马克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一题,在我国看来,这样的数学问题的编写就是弱智,从算术角度看,确实缺少条件,但从数学角度看则不然了。这一命题,着眼于“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去到商店询问苹果的价格之后进行。
日本数学教科书中的工程问题是这样出现的:
“良子到伯父家玩,下面是两个人的对话。
良子:多么广阔的田地啊!耕地时间要用多少?
伯父:去年用小拖拉机耕了15小时,今年用大拖拉机耕了10小时。
用两台拖拉机一起耕,需用多少小时?
(1)知道田地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如果田地的面积是9000㎡。
(2)不知道田地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把田地的面积看作1,小拖机干了百分之多少?大拖拉机呢?
*两台一起耕,1小时能耕多少?画出线段图(略)
*(1)的解法和答案进行比较。”
新课程规定,知识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那么,语文教材为什么就不能童真化、生活化,而真正远离失真与矫情呢?数学教材为什么就不能故事化、情境化,而真正远离枯燥与单调呢?列举以上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国内的教材距离课程的意图和课标的要求仍有很大的距离,没有体现课程和课标对教材的要求,这是我国教材编写者应该觉醒的问题,而不能妄自尊大、独占霸权。
二、教师真的不是教书匠了吗
“匠人”是传授手艺和技艺的,传统教师的社会属性,基本上就是“时代匠人”,不管有多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蜡烛”等社会光环,都在单纯强调奉献与付出,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承担社会责任,才是最为合格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脱离了自身专业发展,教师也只能是传授传统知识的“匠人”而已,只能“立定跳”,而不能“三级跳”,直至“成灰”,直至“泪始干”。可以说,国家的这个专业化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社会进步规律。
那么,有了这个要求,教师就可以实现转变了吗?在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与教师自身发展中间,是不是存在错位和断层呢?新课程的实施,对几乎所有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到现在仍是不知所措,无奈之下只能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对一些教师来说,甚至都做不到“旧瓶装新酒”。从实践上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光靠培训,包括近几年所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负载案例的培训方式,效果也不怎么理想。当然,其中原因较为复杂,但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一大原因,就是教材编写存在较大问题。
在“新理念——教材——教师——学生”这一序列环节中,“教师”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这毋庸质疑。但客观分析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想让这个业务素质并不很高的庞大群体真正转变到专业发展的轨道上来,也绝非易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们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的事实,尽管如此也要积极面对。除了教师这个重要环节存在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外,教材的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是教材编写意图尚不十分明确。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立足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立足于课堂而超越课堂,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做到,也就难以做到“超越”了。对于一般素质的教师来说,连编者的编写意图都不清楚,靠教师去挖掘和领会其意图,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比如,为什么删改了文中的个别语句,原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思考题,还可以怎样设计?例题中为什么先铺垫这个问题?如果教师用书中没有类似的内容提示,现有的多数教师只能将教材“缩水”,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学生学习,尚有“在做中学”的理念,那么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从教材编写方面却偏离了这些。在实践中会发现,一些优秀教师想要真正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那些一般素质的教师呢?学生是教师来教的,教师也需要教师用书来教的。
二是教材缺乏情境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为什么教材所呈现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极少有情境呢?有的即使有些情境设计,也是东拉西扯,情境之间毫无关联。好像数学教材不涉及语文素材,语文教材不涉及数学素材,淡化学科结构,软化学科边缘的新课程理念没能较好地体现。对比国外的一些教材,这些方面都有较好的设计。客观地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大高于我国,他们尚且这样编写教材,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对于数学教材,完全可以把一个章节进行故事化编排,形成一序列的故事情节,融知识于具体情境之中,既能突出知识和技能,还能融入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较好地体现情感与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个阿凡提的笑话:财主给阿凡提一个空酒瓶子去买酒而不给钱,并和阿凡提说不拿钱买酒才算本事呢。过一会儿阿凡提拿着空酒瓶子回来了,阿凡提向财主说,没酒喝出酒来那才算厉害呢。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总不能像财主一样高高在上地难为没有“本钱”的教师吧。没有钱怎么就能买酒呢?没有酒怎么就能喝出酒来呢?让教师讲课要根据“学情”,那么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一下我国的“师情”呢?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现有教师状况,我们的教材确实出现了严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客观地讲,现行教材已经转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但是这种呈现既没有完全体现课标精神,又没有给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较好的载体。因此,作为教材编写者,不要过高定位现有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尽管国家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作为逐步实现的目标来说,绝不能无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而盲目超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现阶段,因而要真正思考如何编写出更加适合的教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那么,教材编写者也要编写出“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教材”。不然,很多教师即使具有专业发展愿望,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当着“教书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8:37 , Processed in 0.1057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