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建军:与其传承经典,不如开展公民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12:3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建军:与其传承经典,不如开展公民教育


  时下国人道德全面滑坡,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传承国学,于是各地开展的三字经、二十四孝、洗脚、下跪等类似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了转型中国的“靓丽风景”。

  其实应该坦承,就像一枚硬币有两个面一样,传统国学里有一些很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辟如说“不义且贵对我如浮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这些智慧的语言犹如明灯,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中国先贤智慧的光芒,可是我们有些所谓的学者专家,不注重汲取其精神内涵,反而一味在细枝未节上做文章,在吸引公众眼球上下足了功夫,孜孜不倦地营造一个个道德奇迹。诸如洗脚、下跪之类的“孝道”、“感恩”的运动式教育,假如说一个孩子意识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出于一种反哺的心理,主动替父母洗脚无可厚非,但是现实中,大多数却是“被洗脚”、“被下跪”,都是一场“秀”,是不得已而为之,成了孩子们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家庭作业,那么他怎么体会到对父母的那种浓浓的爱?儿子上的小学也开展了一次类似为父母洗脚的活动,儿子用两根手指捏着我的袜子,匆匆兑了一盆热水就来给我洗脚,也不试试水温,把我当成“林教头”了,洗完之后让我签字,而且只有一次就销声匿迹了。其实儿女跟父母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洗脚、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悖离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这种自虐式的“孝”,对家庭成员之间人伦之爱进行偷换,以期从这种被扭曲的伦理关系中训练奴性,进而放大到君臣、官民的和谐关系,以捍卫王权设定的永恒秩序。

  这种形式的继承传统,往往是表演胜过实绩,它暴露出德育教育的丑陋和无力,如果我们向长辈表达感恩之情,最终只剩下“下跪”和“洗脚”的话,那么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应当向学生告知“孝即爱心”,而非组织这类哗众取宠的演出。

  我所知的某县一个全国文明村非常重视村民的德育工作,专门修建了二十四孝蜡人馆,供本村和外来参观者学习。作为国人的先进范本二十四孝。有三分之二事迹尚在可以理喻范畴,而另外三分之一可以归类为荒谬可笑,甚至散发出浓厚的封建遗臭和自虐倾向,让人看后不寒而粟,辟如埋儿养母,为了省下口粮给老母,竟然活埋幼子;尝粪忧心,亲尝父亲的粪便,以便了解病情;恣蚊饱血,在夏季用自己的裸身吸引蚊子而保护父亲之类,所有这些受到表彰的封建道德楷模,被历代统治者大肆宣扬,都被裹上儒家伦理的经典外衣,散发出经久不息地“道德光芒”,用这种经典来教化民众,喜耶?悲耶?

  不要过分拔高这些“经典”的教化作用,要是真管用,真能强身健体,思想强大,何至于几千年来的耳喧目濡对西方列强不堪一击,我们的各级有识之士,与其大肆弘扬传承经典,其实倒不如潜心编定一本符合普适价值公民读本,在中小学普遍开设公民课,我们要依据基本的价值尺度,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坚决剔除,吸收台湾、香港、及外部是如何传承文化的经典,并且完成了制度现代化的转型。让他们知道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翁,知道他可享有的天赋人权和必须承担的责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站直不趴下的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20:06:01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激发自主阅读兴趣,不需要过多引导甚至逼迫少儿经典阅读:怎样才能让孩子说了算?冯驰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4月09日   01 版)

    本报讯(通讯员 冯驰)近年来,对于儿童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国学、史学经典,以及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中国典籍,成为了家长和孩子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不论是书店或是图书馆,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少儿版中国经典著作的柜台前,竟然少有孩子们的身影,反而是父母们挤在这里,一本一本地翻看着挑选着《论语》、《三字经》等书籍;而孩子们,除了童话和自然科普图书之外,相比中国经典,大多集中在漫画、青春小说、影视明星传记一类图书的书架边。少儿版经典著作为何得不到孩子们的青睐?笔者对书店读者展开了随机访问调查。
    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都认为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对于儿童的成长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多数孩子对国学、史学着实不太感兴趣。“我觉得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买《蒙学启蒙》自己看,至于孩子,他们真的不太能看进去,只能我看完,再给他讲。”这是一位带着六岁儿子的母亲对于购书目的的阐述。还有父母无奈地表示:“我非常希望孩子们多接触中国经典著作,尤其是现在还有很精致的插图版、缩略版,伴有精确通俗的注释,我总是觉得很有趣、很易懂,可是总是弄不明白,这么好的书,孩子们就是不愿意看!”
    “不,爸爸,你觉得这本书好,我觉得没意思。你觉得我的《植物大战僵尸》漫画不好,我觉得有意思。为什么一定要我看那个!”一位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跑过来,说了这句话,弄得抱着一本少儿版《资治通鉴》的父亲十分无奈。相比家长的看法来讲,孩子们的看法和理由更富有极大的多样性。“不喜欢家长的逼迫感”、“文言文理解起来很困难”、“里面的故事没有意思”、“人物太复杂记不住”、 “没什么理由,就是看了就觉得很无聊”,这些理由在孩子们中间占有率最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大多数表示,不热爱这类图书的原因是,没有像漫画和小说一样直白易懂、富有故事情节性:“我知道这是中国的国粹,是每个人应该传承铭记的,有时也逼迫着自己看一些、背一些,无奈很难做到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它。”
    少儿版经典著作为什么引发不了孩子们的兴趣呢?翻开这类书籍,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图书有内在缺陷,确实较难发现。现在很多“少儿版”,依旧“一段原文、一段注释、一段译文”式的从头到尾,只是加了卡通封面和几页插图,此外毫无新意、不考虑儿童的认知力和心理,拼拼凑凑一本,便上架销售。这样粗糙的书多了,难免会给孩子们留下“这类书都无聊”的不佳印象,致使一些最精彩的书也被一概沦为无聊,失去了本应享有的地位。而孩子们也因此而对中国经典存有逆反心理,不愿意接触引导了。
    除了形式上的粗糙之外,很多图书在内容上也不甚斟酌,过于逢迎孩子们的心理,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或是弄巧成拙,使孩子们不愿意再看。比如《史记》本是客观史学的记述,即使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在其中,也是司马迁站在客观角度的悲悯和感叹,然而不乏少儿版的《史记》,白话的历史故事,却将刘邦描述成坏蛋等等。还有少儿版《三国演义》极崇蜀汉,而将曹魏一方贬得十恶不赦者。诚然,“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孩子们的理解,然而这样的歪曲岂不是辜负了中国传统经典的本心吗?更不用说插图上拿着折扇的秦始皇、穿着唐式官服的孔子等等令人哭笑不得之处了。对于这类情况,一是希望编者、插画者可以更加尊重孩子们、尊重中国经典,二是父母和孩子们一定都要提高甄别能力,在鱼龙混杂的出版物里找到自己的真爱。
    教育最难的部分往往不在于教的内容,而在于如何点燃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和梦想。优秀的少儿版经典著作影响的是一代少年,也是中国的未来。我们由衷地希望,少儿版经典名著的形式能够日臻完善,优秀的引领者们能够各尽其才,使孩子们能够热爱与传承中华之经典的精神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8:24 , Processed in 0.1596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