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书评圈的“犀利”和“恶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02: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书评圈的“犀利”和“恶毒”


作者:伊恩·布鲁玛等三人   时间:2013-08   来源:东方早报网


  ■ 英荷作家上海国际文学周讨论“英国报刊书评传统”
  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第二天,书评的话题仍在继续。文学周首日曾出席“书评时代”主题论坛的英国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托比·利希蒂希及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再次聚在思南公馆文学之家,就“英国报刊书评传统”展开对话,作家、评论家恺蒂担任主持,《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主办。
  比起前一场讨论,这次对话更像三个文化圈老朋友之间唠家常,他们用自己写书评、编辑书评和挑选书评人的亲身经历勾勒出英国书评圈的“恩怨情仇”。

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左)和英国作家托比·利希蒂希(中)、诺曼·莱布雷希特(右)在思南公馆文学之家讨论“英国报刊书评传统”。
(徐晓林 图)
  “英国的文学圈更小气,普遍对八卦感兴趣。而美国的文化视野更加大气,一般对事不对人。”
  英国书评传统和美国相比有何区别?曾为英国《观察家》杂志、美国《纽约书评》等报章撰写书评的伊恩·布鲁玛一针见血地说,“英国的文学圈更小气,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纠葛复杂,大家普遍对花边新闻和八卦回忆录这些题材感兴趣。而美国的文化视野更加大气,一般都是对事不对人。”不过也因为如此,“英国书评比美国更加有趣”,毕竟作家八卦几乎是人见人爱。
  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小说编辑的托比·利希蒂希同时为《文学评论》、《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多家媒体写评论,他认为英美书评传统的差异源自英美报刊定位的差异。“《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偏重记录文化领域中的事件和动态变化,是记录性的杂志;而《纽约书评》是专业性更强的小型杂志,所以文章的篇幅都比较长,内容也更加深入。”
  古典音乐评论人诺曼·莱布雷希特为《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写音乐评论。在他看来,写评论前必须做一个重大的决定,“你想成为一个屠夫还是砧板上的肉?”毫无疑问,诺曼自己的选择是“屠夫”。
  这位音乐界著名的老愤青拥有一枚炮弹般的“大嘴”,他曾痛骂莫扎特和卡拉扬,预言古典音乐唱片公司Decca会倒闭,还多次称“古典音乐已死”。他的大放厥词常常引来口水仗和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评论仍然是古典音乐领域最好看最专业的评论之一。
  “他们宁可收到一篇非常恶毒但也非常精彩的评论,也不要一篇温和但语焉不详的评论。”
  不过即使是诺曼也会沦为砧板上的肉。1991年一位学者对他的书评让他至今“怀恨在心”。在他11岁的女儿小学毕业的那天,心情愉快的他随手买了份《泰晤士报》,结果看到一篇对他新书《大师神话》的评论,第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看到的最讨厌的一本书”。诺曼描述那天的心情:“我很伤心,因为那位书评家是研究德国的学者,说明他肯定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史》,在读过这些书后他居然还是觉得我写指挥大师的这本书最糟糕。”不过有趣的是,出版方后来将这句评论印在了平装本书籍的封底,结果这本书一下卖出25万册,至今畅销。
  英国书评人中以犀利恶毒闻名的不在少数。伊恩说,“如果《纽约书评》想找恶毒的评论,一般都找英国书评家写。”英国书评界甚至专门设立了“斧头奖”,以奖励那些“愤怒、有趣而犀利”的书评。今年的获奖者是英国女书评家卡米拉·隆(Camilla Long),她将另一位女作家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的新书《后果:婚姻和分居》评论为“一个脆弱的女施虐狂和无与伦比的自恋狂”所写的“恶心、古怪的回忆录”。
  在诺曼看来,英国的书评传统继承了英国的政治传统。“英国议会的政客经常互相谩骂、互相攻击,但还是能保持一定友谊,骂完还能一起喝酒。书评界也是如此。”相比之下,他们宁可收到一篇非常恶毒但也非常精彩的评论,也不要一篇温和但语焉不详的评论。
  政治对书评的影响不止于此。英国的报纸杂志大多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比如《卫报》比较左翼,《每日电讯报》是右翼,而托比所在的《泰晤士报》也是右翼。不过托比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由于是下属报纸,因此受政治干预较小,或者说尽量取消政治倾向的影响,基本做到中立,左中右的文章都能发表。布鲁玛认为,相比之下还是美国政治对书评影响更大。“《纽约书评》是左翼,基本不会刊登保守右翼的评论,而《纽约时报》就像中国的老夫子,不愿意得罪任何人,因此他们的书评很无聊。”诺曼说,“书报界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报纸的归属权,比如默多克自己是右翼,他总是试图影响旗下的新闻集团也变得右翼。但英国记者往往是很顽固很有反抗当权的意识,因此老板越右,文章越左。”
  “评论的目的是挑战读者的品位,但谁来挑战评论家呢?他们应该互相挑战。”
  作为一个老到的书评编辑,如何挑选正确的书评家?诺曼的意见是,编辑应该了解每个评论家的偏见和口味,如果评论家对某个作者有明显的厌恶或偏爱,就不该让他来评论他的作品。“比如,我对安德鲁·韦伯的《剧院魅影》就有极大的偏见,一个负责的编辑绝不会要我来评论这部剧。”然而布鲁玛透露,也有例外,《纽约书评》为了卖杂志往往故意找来带偏见的评论家评论以博取眼球。布鲁玛说,“我的唯一原则是,永远不要去评论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东西。”
  托比在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挑选书评家时遵循的原则是,“如果我知道这个批评家肯定会说什么,我就不让他来写,要保持悬念。但是我也不会把书评交给一个毫无把握的批评家。”“具体来说,如果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国著名小说家)出新书了,你会避免哪些批评家呢?”诺曼问托比。“我不会找一个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批评家来写,因为年轻人会以打倒有名的作家为荣,也不会给曾经批评过马丁的劲敌来写——不过这样做很诱惑,我会犹豫。”
  此外托比说,他对那种每周都写批评的专业评论家比较有顾虑,“水平不高,没有新鲜感,粗制滥造”。因此他所在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有1000多人的评论家备选,这样每人每年写3-6篇,以保持书评的质量。而诺曼则认为,这对日报来说实现比较困难。他的建议是,在每个领域比如电影、建筑、视觉艺术寻找几位专业的评论员,最好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意见往往是相左的,这样能够擦出火花。“评论的目的是挑战读者的品位,挑战作者的实力,但是谁来挑战评论家呢?他们应该互相挑战。”
  至于读者应该如何区分好书评与坏书评,布鲁玛说,“不要太相信书评人,因为他只代表他个人。”而诺曼则说,“我读了很多垃圾书评后才知道什么是好书评,在读了很多好书评后才知道什么是伟大的书评。”
  “人们在有了网络以后更加保守和固执,因为无论什么观点都能在网上找到小圈子。”
  英国《独立报》把所有文艺评论家全部解雇,在新媒体的巨大压力下,传统报刊危机四伏,而其中境遇最险恶的莫过于报刊中的评论家,因为“他们往往被认为是最没有必要的”。布鲁玛说,新媒体令报刊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人们在有了网络以后更加保守和固执,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什么观点都能在网上找到与他们同样观点的人和小圈子。”
  诺曼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新媒体至少带来了两个好处。他举例说自己的朋友被报纸解雇后成立了古典音乐批评的独立网站,十分兴旺。此外,新媒体令评论的民主化成为可能,也就是人们可以对批评家本身进行批评,对评论本身进行评论。
  有读者提问说,网络发表评论的底线在哪里?诺曼认为,评论民主化确实令评论参差不齐,但好的一面是,即使在政治高压的国家也能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评论的底线在于“要以评论一个人的某部作品为主,而不是看作者之前的功绩、他的为人和个人名声等。比如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美国作家)成名后水平一度下滑,但他后来的作品《美国牧歌》很好,可惜很多评论只记得他之前的下滑”。而恺蒂说,比起英国书评传统,中国的书评更多是书话随笔和文学理论式的书评传统,“中国书评习惯于把作家的全部作品读一遍评一遍,回顾作家人生,而英国书评以书论书,更轻松一些。”
  (本文记者郑依菁采写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0:02 , Processed in 0.1808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