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传统文化教育观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 15: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湾传统文化教育观感

文章作者:吕忠堂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更加多样、价值日趋多元、竞争愈发激烈、变化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并使之随着时代的变革焕发更加灿烂的光彩,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台湾地区长期以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同宗同源的文化背景,意味着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我们是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的。怎样看待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汲取什么样的经验?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2012年5月23日至30日,应中华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发展促进会的邀请,以民进山东省委秘书长郭永军为团长,民进山东省委组织9名同志赴台进行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参观访问。
  参访团先后访问了台北建国高级中学、新竹光复中学和台南第一高级中学,与学校有关领导、教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对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直接、深入的观感和体验。
  一、基本情况
  在台湾地区,素有“北建中,南一中”的说法,分别指台北建国高级中学和台南第一高级中学,为台湾最著名的两所中学。新竹光复中学是一所私立综合性高中。三所学校各有特色,都非常有影响,透过三所学校,可管窥台湾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台北建国中学是台湾历史最悠久,在校及毕业人数最多且最著名的高级中学。在每年夏天举行的国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1%(PR值=99)的台湾地区国民中学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该校就读。该校以自由学风著称,社团的多元蓬勃发展也颇为著名。目前各年级设有数理资优班两班、乐旗班一班、人文及社会科学资优班一班、体育班一班,学生人数近四千人,并有社团七、八十个(全台最多)。该校每届毕业学生超过四成(约五百人)进入台湾最著名的台湾大学各系就读,台湾其他著名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阳明大学和台湾岛内各校医学系的学生,也以该校毕业生为最多。总计历年来毕业校友已超过十万人,遍及全球华人分布地区,是台湾在校及毕业人数最多之高中。也有不少毕业学生选择前往岛外一流大学就读。该校也是国际科学奥林匹亚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截至2006年,该校选手在国际奥林匹亚竞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资讯领域的奥林匹亚竞赛)中,一共得到了50面金牌,68面银牌,21面铜牌。该校长期以来皆只招收男性学生,传统的卡其色制服已经成为该校学生认同的标志之一。
  台南一中创建于1922年,是一所以男生为主的高级中学校,在现有的2396名学生中,男生占99%。普通班专收男生,科学班男女兼收,为台湾著名的明星高中。平均来说,在每年夏天举行的国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5%(PR值≧95)的台湾地区国民中学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该校就读。该校坚持“科学为经、人文为纬”教育理念,办学特色鲜明。科学教育主要包括高瞻计画、科学实验课程和竹园学术讲座组成。高瞻计画与台湾成功大学合作,以“高瞻计画——科学种子、尖端萌芽”为主旨,兼顾“基础科学的创新课程”与“融入新科技的创新课程”两大方向,延伸至光电、纳米、生物科技三大领域。科学实验课程包括建置科学教育大楼,提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最先进的实验场所,落实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动手中体认科学理论。竹园学术讲座,就是不定期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临学校进行对话座谈,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科学新知,与时代接轨。人文教育包括文学探索教育、人文艺术课程和语文实验课程。人文探索教育,主要与台湾文学馆、国语日报社合作,让学生接触乡土的活力和文字艺术的魅力。人文艺术课程包括建置人文艺术教育大楼,建立设施完备的专科教室,以充实的设施设备提供完整的家政、生活科技、美术、音乐课程。语文实验课程重在启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鲜明的办学特色,确保了学校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人才辈出,在台湾经济社会课科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竹光复中学创立于1954年,是一所综合高级中学,设有进修学校、国中部及实验托儿所。学生人数在七千人左右。学校课程设置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普通学术学程、资讯技术学程 、应用外语学程 、观光事业学程 、餐饮服务学程 、电子技术学程、资料处理学程、广告设计学程、室内设计学程、多媒体设计学程、幼儿保育学程、美容保健学程、汽机车技术学程等。进修学校为台湾地区学生人数最多、科别最完整的学校。校方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升学及证照检定辅导,以协助学生取得乙、丙级证照;工读班则着眼于升学与就业皆能兼顾。国中部于学生来源多元化,透过课程规划、充实设备、严管勤教、因材施教,以符合不同素质的学生,并注重基础学科的教学,达成基本教育与人才培育为目标。托儿所于1999年成立,其主旨为照顾员工年幼孩童,并让幼儿保育科学生方便实习,活泼、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可即早发掘、培养孩童的兴趣,让孩子得到多元发展与快乐成长。
  二、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台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到过台湾之后,我们分明感觉到,台湾的“重视”和我们的理解必不完全相同,我们一般想当然地认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从小设置专门的课程,配备专职的教师,列为考试的内容。其实,真正的重视并非如此。
  台湾当然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两岸分治以来,台湾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另外增补“国学常识”为选修课。
  其实,如果仅做到这些,还算不得真正的重视。因为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使我们再怎么强调,其价值恐怕都要大打折扣的。何况,台湾的学校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选择,单纯靠着学校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当局者和学校的提倡、重视固然重要,而社会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在台湾社会,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人是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极力鼓吹,到《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此类流行音乐中绽放的传统元素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在台湾,我们随处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感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有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这就是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活、渗入骨髓的教育,这是真正的教育。
  三、问题与思考
  当然,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也受到诸多挑战。就在我们到访台北建国中学的前一天,一名学生跳楼自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包括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在交谈中,大家普遍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是两岸的教育者应共同思考的。
  一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问题。如果单纯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是偏离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主流的,两岸在以往都有过类似的失误。人才是目的,而不是发展;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为教育而教育。
  二是在民主化、多元化中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脉搏。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传统文化教育既不可逆潮流而动,也不可因媚俗而迷失自我。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台湾民进党主政时的“去中国化”都对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实质问题。现在,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中,“读经班”、“私塾化”格外引人瞩目。其实,这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实质才是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的活力绽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握精髓,与时代同行。
  四是传统文化教育要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学生个性的问题。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传统文化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又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总之,台湾之行尽管行程匆匆,但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深深体会到中共中央提出的“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的重大意义,对于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启迪。在与台湾教育同仁的接触中,大家相谈甚欢,共同的文化基因让我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和期待,我们深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一定能把广大华夏儿女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作者系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7:34:55 | 只看该作者
台湾是怎么留住传统文化之根的?
王磊
——《中国报道》2012年第7期,《雅虎学堂》第55期

    传统文化滋养台湾  我们却弃之如敝履
    面对粗口,我们自惭形秽于自己的文化,面对专横特权,我们归罪于中国的奴性文明。总之,我们把自己的一切粗野归于文化的劣根性。
    然而,在与我们相隔一湾浅水的宝岛台湾,传统文化的根却扎得很深。国学在年青一代心中种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并对台湾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台湾人的儒雅与普及国学教育密不可分。
    处于转型期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躁、挣扎。精神层面的“危机”促使人们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去寻找慰藉和支持。
    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这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和民族,经过对“国学”的否定和抛弃,再经过全盘西化,眼下出现了文化断层和精神缺钙!像是一群文化的孤儿,东讨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没有自己家做的饭香。我们今天的虚无感、今天的功利主义,很多都源于我们对于历史的失忆。
    傅佩荣先生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 如今,我们成了无根的国度。
    有人说国学热了,但热的是权谋诈术、风水阴阳、歪曲历史,真正能够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精神却未得到真正弘扬。我们不能总是功利地问“国学到底能带来什么”,而是应该反思“丢了国学,我们将失去什么”。
    台湾视传统文化为精神信仰,不仅是学问和工具
    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   
    许多人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其实,儒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儒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也就是说,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健康社会的主流人群,应该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会价值观,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而这一切,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教育中,语文教育最能够承担这个功能。
    【当代中国人为什么四不像?】这种乡土社会不像乡土社会(私德败坏),城市社会不像城市社会(权力滥用)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必然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瞎撞一气(道德沦丧),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其社会现象很有些四不像的味道。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生活的国人,既不像传统社会里的国人有人情味,也不像西方人那样重视权利,其结果必然是物欲横流和道德败坏的……
    强调知行合一,知识化为行为准则
    台湾国学教育强调的就是躬身实践,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非常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大陆语文教育在生活实践上,可以说极为欠缺。例如,台北县国中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一次课程设计,我们就会明白台湾的国学教育是如何倡导身体力行的了:
    课文:《论语论孝选》
    主题:躬行孝悌
    学习单设计:
    1. 先说明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实情)。
    2. 这一个月来的变化(言语、行为、态度)。
    3. 因为变化、家庭气氛变化(反思、思考)。
    4. 因为躬行孝悌这件事,让我体悟到……(感受)
    □ 反省自己的言行。
    □ 认真观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
    □ 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 尤其重要的是:实践孝悌不是一个月的事,是终身的事。
    【当下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很难通过对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提高分析社会道德现状、辨别不道德行为的能力。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会发现,社会道德生活不但与教科书中讲的有差别,而且很多人也没按照书上说的那样去做。
   以“传道”为目标,语文不只是工具
    将“传道”作为目标,可以说是台湾国学教育最明显的特点。而内地语文教育,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种人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悲哀。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在国民教育期间,它的教育目标明晰,就是“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所以在其《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包括中国过去的私塾教育,除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外,它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格陶治,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体系所缺乏的。儒家文化的基本就是修身,学问的目的,也是学习做人。这一直是我们教育体系中所没有的。
    【劣质语文教材犹如三聚氰胺】大陆教材编写者对被选文章随意篡改,已是业内周知的常态,甚至到了变态地步。某版本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四十篇课文中只有几篇署作者名,其他三十多篇都是剽窃来并加以篡改的。《我们家里的男子汉》是王安忆的散文,教材隐去作者名后还做了大幅篡改;《餐桌上的大学》原为意大利裔美国商人的回忆文章《晚餐桌上的大学》,教材编写者剽窃后作了低劣改装,把意大利故事背景和人名换成中国背景和中国人名,但篡改者水平太低,这篇课文处处露出马脚。
    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堆停在故纸堆中
    内地的国学研究一直注重校勘与考据,使得中国传统思想的微言大义根本无法进入公共话语平台,更不用说指导普通民众的生活与认知了。市面上虽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大多带着偏颇的个人视角,很多普及读物,对国学的解释方法是混乱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达是谬误的。
    而台湾国学教材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结合,对原典后的“析论”部分都会注意培养学生生活经验与伦理意识。比如在论语“言行”篇后,讨论问题是“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而在孟子“存理克欲”篇后,问题是“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
    【小学用“科举级别”鼓励孩子多背古诗词】从童生开始,秀才、举人、解元、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一直到大学士,9个级别又细分为23个等级,每种等级对应一个数字,从5、10,一直到300。级别越高,数字越大。如能“熟读唐诗三百首”,就能得到300分,获得“大学士”头衔。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景遐东担忧,这样可能让孩子忽略背诗本身的意义,引入“官本位”的歧途,还会产生盲目攀比和落后自卑的心理,不宜提倡。
    从小学到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始终
    国学教育在台湾,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是连贯地在实施。大学之前主要是《四书》,到念大学,大一国文是必修课,以经、集为主。具体表现为,首先课程学习时间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其次,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分量,比如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高中开始,国学教育的分量就更大了,有专门的《“论孟选读”课程纲要》,纲要直接把“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文言文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
    【台湾地区国学教育流程图】
    3-5岁: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
    小学时期:课外读物会有很多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初中时期:学习《论语》、《孟子》中的大多文章
    高中时期:要求阅读《大学》、《中庸》
    大学时期:《史记》等古书,并加强训诂学等教程
    【复兴母语文化岂能一考就灵】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而“汉语能力测试”则在此意义上,被赋予了“遏止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宏旨大义。但问题却也在于,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发即使是历时三年,且经过多次测试,它有没有能力撑起“复兴母语文化”的大旗,则依然存疑。
    国文和语文,一字之差减了母语体认
    内地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而台湾一直沿袭了“国文”的称谓。
    “国文”本身暗含着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
    但“语文”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总之,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于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因此,两者无论是在符号学,还是语义学上的内涵都不一样。
    【“语文歧视”会引发汉语危机】日前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认同汉语应用能力下降的说法。据悉,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中,出现理科生不用考语文甚至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的现象。不考语文,对人文素质基本要求的测试就很难实现。这对文科院校来说无异于“自毁长城”,而对理工科考生则给出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暗示——中文好不好无所谓。
    共同校训“礼义廉耻”,注重公民道德教育
    台湾在小学生每周40个小时的课程安排中,国文、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至少占了一半。
    除此之外,学校还相当重视学生的古文训练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当时国民党当局定下的共同校训几乎都是“礼、义、廉、耻”,而几乎所有学校的墙上都印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台北市也以忠孝、仁爱、信义命名三大主干道,让国学点点滴滴深入人们的生活。
    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一直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这与我们学校提倡“德、智、体、美、劳”类似,只不过台湾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合作体现在“群”里,也并非不提倡“劳”。台湾小学有一门功课叫《生活与伦理》,重点加强对孩子的社交礼仪、生活起居、孝亲尊长、善友乐群等方面的教育,校园里的卫生保洁也全由师生共同完成。
    【传统礼仪崩裂,中国太需要道德修补】先来后到,遵守秩序,这些连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难道我们国人不懂?我们的文明素养,难道真的就如此低劣,真的无可救药,以至于非要台湾阿里山景区“派人引导”大陆游客排队不可?在众多游客中,他们也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们的外语也许说得很溜,他们的文化素质可能很高,他们可能是有钱的经理、或者是有权的官员、要么有地位的教师;他们的衣着也许很讲究,他们自己的家里可能井井有条,可为什么一到公共场所,就脱去了文明的外衣,原形毕露。
    考试题古今贯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台湾国文的考题设计巧妙,融会贯通。多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而在这些表面的背后,编题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天津“幼升小”试题咋难倒教育界委员】或许答错题目,政协委员会觉得尴尬,其实该尴尬的不是委员们,而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类似事情绝非个例,很多家长,即便你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看到上中学小学的孩子的作业、考卷犹如读天书,题目雷人,答案更雷人。究其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模式在作祟,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考试、答题。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只有偏题、怪题才能体现出水平和能力,因此给学生大量灌输。
    欣赏名家碑帖,辨识各种书体特色
    书法教育曾经在台湾备受重视。蒋介石曾特意筹组了“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兼任会长,在全台各县市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当时,从小学二年级起,每个学生都必须用毛笔写作文,有时一周要写两三篇,最少也得写一篇。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每天要练习毛笔字。
    比如在《纲要》的能力指标中就要求:“欣赏名家(欧颜柳褚)碑帖,辨识各种书体特色”“用硬笔毛笔写出正确而美观的硬笔字、毛笔字”“能欣赏书法的行款、布局、行气”。书法成绩计入国文成绩中。
    直到现在,30岁以上的台湾人大部分还知道如何使用毛笔,虽然字未必写得很漂亮,但执笔的方法很是有模有样。
    【书法课不能成了“豆芽课”】此次教育部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可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和艺术课,哪一门不是豆芽课、副科,不被学校重视。在高中阶段,还有多少学校开设选修课,大多数选修课早已被高考科目所霸占。这要么成为新的“豆芽课”,要么“临时响应”做做样子之后又恢复原样。
    小学注重背诵,“立体的懂”融汇于血液
    现在很多人反对孩子背诵国学经典,认为他们无法理解,背了也没有用。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中国一千多年私塾教育检验过的,可以说是学习文言文最佳的办法。有读过私塾的老学者就说过,刚开始背时,是一点不懂,但若干年后,一旦豁然贯通了,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的懂”很有意思。现在小学生的学法是,记住一个生字,再记住有哪几种字义,然后记住句子,这只是一种平面的懂。比如说“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每一次的用法含义都有一些微妙的不同。按照我们现在的学法,就是将“仁”的含义归类,然后记住这些归类后的含义,但你读《论语》时,碰到一些词义变化微妙的地方,还会不大懂。如果能熟读背诵了,把有“仁”的句子都记住了,把这些句子的上下文也记住了,那么因上下文关系而发生词义变化的地方,你自然理解了。你不仅理解了它的含义,你还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含义。这就是一种“立体的懂”,是融汇于血液中的懂。
    【人大代表称孩子背诵三字经系毒害心灵】“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昨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向记者介绍本次全国两会上他将提出的建议,他对我国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的现象提出看法。彭富春建议,国学教育必须和现代科学民主的公民教育相适应,而且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要警惕和防止一些人假国学之名宣传封建迷信。
    家庭讲究父子纲常、孝悌之仪
    台湾家庭教育中很多方面,特别是“伦理教育”,都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台湾,父子纲常、孝悌之仪非常讲究。虽然电玩、流行乐让很多年轻人玩得很疯,但回到家里,这些年轻人都能对父母有着恭敬之心。
    台湾的年轻人,英文读得很好,西方文明了解很多,但他们遵从中国传统道德来,甚过大陆很多年轻人。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
    孩子上学之前,台湾父母会有意识教孩子背诵一些浅显的古诗文,会给孩子讲中国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整个台湾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大陆所不能比拟的。
    【孝子不能像GDP一样制造出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启动了中华小孝子工程,还打出了显眼的“招牌”,5年要培育出100万孝子,要将孝子进行批量化生产。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孝道传统的国家,所谓“百事孝为先”,但这种大跃进式的培养,流水线式的数量,真能像GDP一样制造出孝子吗?留学生机场刺母,公务员打骂父母,孝道缺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父母和老师自发创办读经班
    马英九曾说,台湾的读经班是志工妈妈、上千名教师自发组织,在教孩子读经。十多年前台湾读经人口,在北部只有40、50个小学生,到2011年已扩及全台湾老中青,达200万人,占台湾人口近一成。
    台湾社会有一些读经班,其学员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台湾父母会主动将孩子送往读经班,他们还会主动联系老师创办读经班,因为他们认为在家学习还不如在学堂学的多。
    比如,有一个台湾家长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跟有经验的老师学国学,可学员不够,于是家长就主动为老师招揽学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和背诵国学经典,比如《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等典籍。虽然孩子们不会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但通过诵读可以印刻孩子们的心里,但长大后内化为一种气质或精神。
    【沈阳一幼儿未报兴趣班受特殊对待上课被要求转头不看】学了一学期围棋,棋子儿摆哪都不知道;学了一学期书法,字儿都会写但不认识叫啥。这样的兴趣班,家长不想再让孩子上,但却引来“特殊待遇”:上书法兴趣课时,没报名的孩子自己带字帖不行;上表演兴趣课时,没报名的孩子小脑袋全都得转过去。
    用法律条文明订“父母教育孩子”
    台湾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们已经形成这样共识:国是家的集合体,家是国的基本单位。早在2003年的时候,台湾地区就颁布了《家庭教育法》,将家庭教育定义为“具有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之各种教育活动”,“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进个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光,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管理教育以及其他家庭教育事项,父母教育孩子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年轻父母每年花数万为孩子报兴趣班只为找玩伴】“又交了1万多元,学英语是其次,找几个玩伴儿倒是真的。”近日,家住汉口的刘女士在一家少儿英语培训班续交了一年的学费。不过,刘女士的目的有些不同寻常,“与其说是智力投资,不如说是感情投资。培训班上教的那些内容,我自己都有能力教,但孩子跟班上的几个小朋友玩得拢,比幼儿园的同学还亲近,经常一起出外聚餐、旅游。”
    家长会权利大,可以“炒”老师
    台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非常高,已经接近于欧美地区。1996年,台湾“教育基本规定”第八条就明确规定:“在民众教育阶段内,家长有参与子女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利。”在台湾,所有学校都成立“学生家长会”,下设“班级家长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关心资助学校的发展。
    这个“学生家长会”的权力很大,家长不仅直接参与台湾教育规定的制定,还拥有投票、表决等权利。家长有权参加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的工作,参与评议学校课程。家长会可以派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校务会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还有权参加评审委员会的工作,甚至有权遴选学校校长。在大学里,家长会经常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如果有教师工作不称职,家长会可直接要求校方“炒”老师。
    相反,大陆的家长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我们大陆也有家长会,但这只是一种“会议”,不是组织,而且我们的家长会没有相关法律依据,更没有规章制度,像一盘散沙,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
    【中学向家长索要“教师辛苦费” 称是有良心行为】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一位学生的家长却向快报反映,大丰高级中学每学期的家长会,变成了“捐款会”,因为每个家长都要拿出300元的“教师辛苦费”,“班主任、老师都在场,你怎么好意思不交呢?”对此,校方回应称,收取辛苦费的事情确实存在,原因是学生在校自习,老师要加班加点照看。捐款是家长委员会的善举,与校方并没有关系。这笔钱也由家长委员会代管,学校并不过问。
    领导人古文功底深厚,力倡传统文化
    台湾国学教育基础深厚,“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等语句时常见诸报端,还有不少名人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以马英九为例,他虽然在哈佛大学攻读的是法律,少儿时代却在父亲的要求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左传》、《论语》等经史百家,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古文功底深厚。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学功底也很深厚。在连战很小的时候,父亲连震东就教他背诵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诗文的造诣很深。
    马英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台湾的“核心价值”,即“正直、诚信、勤奋、朴实、包容;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台湾人非常基本的核心价值”。其实,这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勤”,而台湾人恰好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核心价值”,这都源自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
    【安徽滁州高铁站宣传牌出错古文作者张冠李戴】细心乘客发现,滁州高铁站候车大厅里的一块宣传琅琊山醉翁亭景区的大型宣传牌出现了低级错误,滁州醉翁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此宣传牌上竟然将《醉翁亭记》作者写为“苏轼”!很多乘客发现后表示很气愤,高铁站是城市的窗口,这种错误直接影响了滁州的形象。如果有小朋友看到了,还以为作者真的是苏轼呢。
    有担当的编书者,用童话传承文化
    在台湾,许多出版机构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比如汉声杂志社花了多年才编写出《中国童话》一书。二十多年来,这套书在台湾销售了三十万套,有一些读者给汉声写信:“这套故事书是我母亲买给我们孩子中最喜欢的,也陪伴了我们接近有二十年,这一套我们还是舍不得,因为他是可以给下一代继续阅读的好套书”。
    编书者耗时多年,广泛采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将之整理、归类、改写、编辑出这套适合现代儿童阅读的故事。全套十二册,配合农历岁时,从年头到年尾,每天一个故事。以中国农历的节气为引,一路发展出节令掌故、历史及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甚至包括科学、地理、宗教等故事,利用各类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们在逐日读完一年份的故事之后,不仅扎下传统文化的根基,更在潜移默化中心胸开阔,目光远大。
    另外运用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剪纸、壁画、雕塑石刻等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让孩子体会传统、非西方式的美感。
    【“恐怖童书”打擦边球挣大钱 小学生看书比胆色】 “恐怖童书”如此畅销,令家长大为忧虑,难道孩子的童年要伴随着这些“鬼怪”长大?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儿童文学评论和出版方面的专家,他们表示,现在一些以恐怖、魔幻、鬼怪为噱头的童书确实抢占了很大份额的少儿图书市场,为了利益去炒作、推热这类童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民间兴办读经班,每年举行读经比赛
    自从台湾王财贵教授、南怀谨先生于90年代初倡导和推行华人“少年读经运动”以来,在台湾,读经教育理论已经广被家长及老师所接受,读经的儿童已超过一百万人,也就是超过了所有儿童的半数。台湾的儿童读经比赛,每年有几十万孩子参加。
    以台北市读经协会开的读经班为例,他们固定在孔庙明伦堂上课,每周都吸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读经班的老师都是志愿者,老师说,报名的人都要排一两年才能轮得到。
    参加读经班的家长“本省”、“外省”、客家人都有,大家认同读经能带给孩子好处,认为“政治是一时、文化是永远”。还有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中华经典学会等民间团体,也都用自己的力量推广国学教育。而台湾许多县市还保留了一些很好的传统,如每年固定举办“儿童读经大赛”,让3岁以上儿童诵读《论语》等典籍。
    【兴趣班比托儿费贵4倍家长称幼儿园强制消费】据郝先生说,兴趣班是另收费的,一周上4天兴趣班,周一钢琴、周二书法、周三英语、周四美术。一天上1个小时,每堂课是100元,一个月就是1600元。“这还不算托儿费和其他钱,一个月的兴趣班费比托儿费贵4倍!关键是这钱花得窝心,这不是变相逼迫吗?”郝先生说。
    从孔子到周杰伦,全社会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国学教育为台湾几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也形成了全社会的国学氛围。不但每逢孔子诞辰岛内孔庙要举行庆祝大典,每逢新春社会名流还要举办诗歌雅集,政治人物酒酣耳热时还常常吟诗高歌,前“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就曾在大陆与友人共同赋诗;一位“陆委会”官员也私下透露,上大学时无钱下酒,知交旧好便吟颂《长恨歌》佐酒。
    也是因为台湾社会有这样的基础,才诞生出方文山等著名词作者,也才有《东风破》、《青花瓷》、《菊花台》这样古雅的歌词,掀起华人乐坛的中国风。
    如今,国学渐有淡化,不少学者和学生加入到捍卫国学的队伍中。在世新大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中文系同学卖糖葫芦,买的人还可以得到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古人诗句。东海大学中文系成立“大一国文教学改进委员会”,加强写作训练。尽管方法不同,这几所学校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抢救中文,抢救国学。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强大的】教育关注生活其实就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孔子还知道设置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不同的生活课程,实施因材施教,可现在的孩子每每可怜得只有分数高低之别。教育本身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是快乐的,却也似成了“洁本”,只为了博取好名次、好分数。
    韩寒:太平洋的风
    是的,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而我们,纵然我们有了丽兹卡尔顿和半岛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们的县长太太也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走在台湾的街头,面对着那些计程车司机,快餐店老板,路人们,我却一点自豪感都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过,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超级跑车和顶级游艇而尊敬你的国民。坐在空客330的机舱里,飞翔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详细】
    【韩寒赞台湾庇护中华文化价值马英九称骄傲感动】据“中央社”报道,中国大陆作家韩寒在微博提及日前访台手机遗失,计程车司机主动送回的插曲;马英九11日表示,他看了很感动,台湾展现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包容的核心价值,引以为傲。
    于建嵘在台湾的经历
    我(于建嵘)到了台中地区,住到了一个农民的家里,一个种花的老农。他当时很兴奋,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大陆人。他说今天我请你吃饭,我们不在家里吃饭,我们到镇里面去下馆子去好不好?我说好啊,下馆子当然很高兴啊,但是不要让我买单。他说怎么能让你买单啊,当然不让你买单。他就开着车带我去,他开着汽车,后面放着花,前面是坐人的,我们就走,走了两百米左右,我说停下来,有问题。他说什么问题?我说我们走的时候,我在最后一个走,没关门啊,我们大门没关,小门也没关啊,没关门,不行。他说没关门怎么不行啊?我说东西在家里。他说没事,我们家里装了电子摄像头,来了什么人,对着电子摄像头说一下,我就知道他拿了什么东西,我回来他还给我就行了。我心里想:在我们这个地方,回来的时候恐怕电子摄像头都没有了(笑,掌声)。
    所以我一直想一个问题,台湾和我们有同样的文化,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不可能呢?…【详细】
    【学者于建嵘与台湾人民的对话】 “假如官员把你的房子拆了,怎么办?”99%的人回答说不可能,没有我的同意他怎么敢拆我的房子呢?只要这个房子是合法的房产当官的不敢的。我说假如拆了怎么办?他们会告诉我,到法院去告拆房的人。
    大陆画家:台湾比大陆好礼,人际关系更传统
    台湾的传统文化,真正深植在生活中。环台旅游后,我定居云林县斗六市就是个验证。
    当时碰到一位同宗姓黄的警官,我念了一首暗藏黄家家谱的诗,没想到黄警官马上打开话匣子,最后还论出彼此辈分,这是我在海南老家碰到黄姓老乡,都没发生过的事。
    在台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湾人有礼貌的程度到令人不可思议地步。
    我常说,走在大陆马路上,不小心踩人一脚、撞人一下,若只是讨来一阵破口大骂,已算幸运的;没想到在台湾,不管老的、小的、年轻的、男的、女的,都像反射动作似的,马上对我说“对不起”。到现在我碰到这种反应,还很不习惯,更觉得不好意思,也连忙向对方说抱歉,那种画面光想起来就让人莞尔!…【详细】
    【廖信忠:大陆人失去了敦厚的传统美德】廖信忠:所谓“台湾将传统文化保存得更完好”是真的,却也是许多大陆文化人对台湾的文化想象,是那种知识分子自以为浪漫的念旧情怀。相较之下,大陆经历“文革”那代人,常常给我一种阴沉、不信任人的感觉。大陆一整代人甚至是这代人教育出的下一代,都失去了中国传统上那种敦厚的美德。
    大陆人看台湾:“隐性台湾”的多元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至今兴盛不衰,对此,大家早有认识,也早有准备。所以,看到他们在发掘和推广传统戏剧中所做的一切,我并没有感到惊讶。在台湾,你随处都能看到,传统文化活在现实生活当中,且融为一体。比如那些地名,以及店铺和道路的命名,还有街上的那些广告牌,非常普遍地用到了礼仪廉耻、忠孝节义、仁义礼智、和善诚信,这样一些字眼。这里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我想这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一种社会无意识。人们选择这些字,使用这些字,说明他们喜欢这些字,接受这些字,也喜欢和接受这些字所包含的观念价值。事实上,社会大众在不经意之处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的认同,其普遍和深入,更具有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这种情况还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彬彬有礼而一派谦谦君子之风,给人的感觉很舒服。
    而台湾又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受到外来文化深刻影响的地方。欧风美雨、东洋西洋,谁没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过痕迹?荷兰、日本、美国的文化一样影响了这块土地。台湾则在抵抗中吸收,在拒绝中接受,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台湾的建筑最能代表台湾文化的这一特征。它是多样的,也是包容的。这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其实,社会理性的形成,得益于包容和多样的文化形态,这一点,在民间信仰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在台湾,这种传统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结语:圣贤藏于心,笃于心,德必向善
    台湾名作家张晓风女士的一篇散文《我有一个梦》,她梦想在这号称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生物、物理、化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学建一栋古色古香的书院式讲堂,让老师可以在古风情境中,身临其境地传道授业,让学生耳濡目染,在琴韵书香中吟诗唱词,潜移默化。
    国学精神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耳不听,强调天下为公。这些古训维系调节着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今天的我们不用再用“之乎者也”交流,但需要在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信仰,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其实会优雅而幸福的。
    老祖宗留下几千年的国学是一种让心灵深处充满营养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回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始终该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源。
    编辑感言:
    借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3:40 , Processed in 0.1238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