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贲:互联网上的公民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5:0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贲:互联网上的公民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公民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或纸媒的报刊了。网络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互联网公民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利、迅速而不断更新的充足信息、多种多样的教育和参与项目,以及为网民提供的互动机会。从事公民教育的网站往往与新闻网站不同,它们有专门的宗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继承了纸媒文字思考和讨论的传统,也承担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后续职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小学逐渐普及,成为公民教育的大学。十九世纪工业化时代,中学开始普及,也代替小学成为公民教育的大学。如今,互联网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可以说,互联网也正在成为公民教育的大学。   然而,互联网不可能代替学校,互联网上的公民教育也不能代替学校里的公民教育。杜威把教育分成偶然的(非正式)和有意的(正式)两种,它们是有区别的。公民教育可以是非正式的,是在“和别人共同生活中得到的教育”;它也可以是正式的,是在学校里接受的。非正式的教育是偶然发生的,它有身历其境的好处,能将“知识用来应付迫切的日常事务,所以具有深刻的意义”。正式教育的好处是比较系统,但“容易变得脱离现实和呆板”。教育要有切实成效,“就是要在非正式的与正式的,偶然和有意的两种教育形式之间,找到保持恰当平衡的办法”。(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46-148页。)互联网的公民教育不是要代替学校的公民教育,而是要在生活中偶然的公民教育和学校里有意的公民教育之间建立一种恰当平衡的可能。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大大增加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信息量,但是,速度和信息量并不等于信息的质量,更不等于信息就能提高公民参与的素质与能力。以当前的情况来看,网络存在严重弊端,充斥着大量不可靠的信息,娱乐代替了求知,成为阅读的时尚,甚至根本令许多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既没有耐心去细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能力去察辩事理的是非对错。这样的民众不可能对公共事务做出独立的,有知识,有根据的判断。从博客到微博,信息越来越多,但字数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贫乏。网络上充满了浮躁与不安,蔓延到现实社会中,扭曲着人们的认识方式和公共行为。
  相比之下,网络上的公民教育则呈现出严肃、认真、深入的思考方式,然而,公民教育的网站并不是专家、学者发表高见的地方。网络上的公民教育是面对普通民众的,其任务不是提供关于民主或公民的学术研究知识,而是起到公民社会中的自我启蒙和自我教育作用,让尽量多的人有机会获得与公民权利、责任、参与技能和机会有关的实用性知识。这类网络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普通民众变成民主学识的渊博人士,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能够胜任民主政治的精明的公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9:43 , Processed in 0.0680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