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开自编教材3天售2万册 称要破解语文教学“五宗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2 10:0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开自编教材3天售2万册 称要破解语文教学“五宗罪”

2014年03月12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征










昨天下午,叶开翻看刚刚到手的新书。 记者李征摄
“我努力做一点小事,希望小事正在蔓延,如动画片《冰河世纪》里那枚坚果,砸在貌似坚不可摧的冰崖上。”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最近出了新书、“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以下简称《语文书》)前两册。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就已销售一空。
叶开此前因《对抗语文》一书在语文教学界饱受争议——这本书曾在一年内加印5次。他的新书到底有什么样的“料”,又将产生怎样的反响?昨天,叶开接受记者专访,坦陈希望破解语文教学的“五宗罪”,让更多的作家、专家投入到自编语文教材的行列,共同推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这套书是应时而生”
昨天,叶开给售书的网店发了问询邮件,“我也想买一批书,结果网上已是‘预订’状态!上架3天,几家网上书店已卖断了货。”由于是第一次出“另类教科书”,此次出版社总共试探性地首印2万册,不过在叶开看来,和普通的文摘类书籍不同,教科书不愁销路,他估计最终销售20万册不成问题。
书中到底选编了怎样的文章,竟在3天内产生了这样的魔力?
翻开这两本书可以看到,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或交代背景,或介绍情节,或延展阅读等等。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练的点评,文后还特别设有“思考”和“延伸阅读”等板块。
叶开坦陈,在10年前,这套书是编不出来的,“即使编出来也没人买!”因为当时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对考试以外的书漠不关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课本以外的世界,并且反思孩子的语文教育。叶开感慨:“这几年来,我感到整个社会都有改革更新的愿望,这套书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女儿帮忙推荐好文章
编选课文的依据是什么?叶开表示自己没有拘泥于名家作品,“只要文字不错,言之有理,都可以进入我的选材范围。”在刚刚编好尚未出版的散文分册里,叶开甚至选入了一篇网文《孙悟空的师父到底是谁》,“这是游戏之作,但里面有证据讲逻辑,文字有趣,这也是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的能力。”
对于刚刚出版的“小说分册”,叶开解释为何现代主义小说单独编一册:“现在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等待戈多》和《百年孤独》的节选,还远远不够。希望这一册能够填补国内语文教学界和当下世界文学发展程度的鸿沟。”
在“小说分册”里,叶开还选入了四篇中篇小说,这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里从未有过。“从来没规定说课本不能选中篇小说。”
《语文书》一书中好几篇课文是叶开的女儿帮着选出的,如《宇宙尽头的餐馆》就是女儿竭力推荐的,“她太喜欢马文和蛙星机器人的聊天大战了,把文章指给我看,我看了捧腹大笑也很喜欢,就选入了。”此外E·B·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里面关于小天鹅路易斯上学识字的一章也是叶开女儿推荐的。
倡议更多作家、学者自编教材
两三年前,国内曾出现一股“民国语文课本热”风潮,叶开笑言,他并不觉得那批课本达到了人们推崇的高度,“那套课本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但内容浅显,且不够尊重作者,将很多名家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像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被改写成了一则故事,完全没有必要。《开明国语课本》是叶圣陶所编,他的孙子、作家叶兆言现在评价这套书时也建议‘不必奉为圭臬’。”
叶开希望,更多的作家、专家和学者加入自编教材的行列,“现在不少大学教授对编写中小学语文课本没兴趣,一方面是他们误以为现在的课本已足够好,没必要重新编写;一方面是因为编写教材是件苦差,且不算学术成果,教授们又被各种课题束缚,无暇顾及。”
据悉,《语文书》给每位作者开出的稿酬是每千字100元,虽然不算高,但相比中小学语文教材数十年来从未支付作者稿酬,已是个不小的进步。叶开对此举颇为得意,因为正是他的呼吁,触动和推动了国内教科书稿酬办法的出台。
记者李征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1:27:44 | 只看该作者
另类"语文书"走红:民国语文课本 叶开版自编教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3日
来源:文汇报
  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最近又出新书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相关报道详见3月12日《文汇报》九 版)。叶开表示,“要以一个人的教材继续对抗语文”。他精选国内外名篇进行分类导读,最后呈现出的有趣而“另类”的语文书颠覆了不少读者的观念。记者 李征
  事实上,在“另类”教材史上,“最好的语文书”并非前无古人,此前,在学校课本之外,民间也曾出现过多个版本的语文书,在读者中引发过不小反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Q版语文》和民国语文课本(包括“开明”、“商务”和“世界书局”三个版本)。
  Q版语文
  《Q版语文》并不是语文书,而是搞笑类图书。有“出版界周星驰”之称的林长治继《沙僧日记》后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将31篇读者耳熟能详的语文 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无厘头”的流行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青少年群体,但“无厘头”也确实带给了新新人类颠覆的快感和乐趣。
  Q版《闰土》节选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四四方方西瓜田的周围(提醒注意:四四方方是指瓜田而不是指 西瓜),围着通了高压电的铁丝网。在四个角上,矗立着高高的t望塔,塔上的探照灯在瓜田里来回扫视,探照灯旁的四个狙击手满头大汗,紧紧地抱着狙击步枪, 在大团的飞蛾群中,纹丝不动,聚精会神地打着扑克。
  这时,在瓜田边阴暗处的野地里,窜出来一匹状如小狗,染着红头发,脸上有刀疤,看起来十分凶猛的小兽。它往四下里张望了一番,抬起头来看看铁丝 网上挂着的“欢迎参观,獾猪、刺猬和猹不得入内”的牌子,龇着牙冷冷地一笑,沿着铁丝网一溜小跑,哧溜一下就从一个窟窿里钻进瓜田去了。
  片刻之后,这只猹拖着圆滚滚的肚子,摇摇晃晃地往瓜田外爬去。它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享受着满肚子的西瓜隔着肚皮和地面碰撞的感觉(它还真是秀逗咧!这有什么好享受的?)。它全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民国语文课本
  2010年左右,近80年前的《开明国语课本》成为“热点”。当时有新闻称这本书“重印卖断货,孩子称比现行教材好”,还有评论建议将这本书 “作为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撰写,丰子恺手绘,两位大师级的人物联手,堪称绝配。与此构成“老课本”系列的,还有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 务国语教科书》、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开明国语课本》出版于1932年,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 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这套“老课本”2005年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辑并影印面世,首印8000册。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卖断货。出版社重印,到了2008年,销量突然上升,又以《开明国语课本》卖得最好,再次脱销。
  版式和装帧新颖的语文课本
  以《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小学初级学生用)为例,这套读本的字体选用颜体楷书,读本一页一课,每课均有插图,采用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山川人物、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均寥寥几笔勾出,与课文的颜体楷书相互映衬。
  老课本在文字和插图的配合上也别具匠心。图与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的文在上,图在下;有的反之;有的上下皆为图画,中间夹着 课文;有的插图居于书页一角……因所选课文多为韵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对齐,而是一行行参差错落,配上优美方正的颜体楷书,犹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当当落在纸页 上,产生节奏之美。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
  叶开的自编语文教材《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首印2万册销售一空,上架3天网店已断货。读者们对这套“教材”热情高涨,因为它选题不拘一格、内容不删节、提倡愉快阅读。
  序言:怎样开始愉快的阅读(节选)
  从我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的长期经验来看,青少年阅读需要区分岁数进行推荐:学龄前儿童以童话、故事的阅读和听诵为主;少年儿童期阅读以幻想、科 幻、魔幻文学作品阅读为主;青少年阅读要有选择地加入历史和哲学读本。这样逐步来开拓视野,形成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图文书、故事书、幻想作 品,到文化哲学读物,是一个逐步进阶过程,每一步有每一步的积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教师、家长要尽量耐心地陪伴孩子,阅读、玩耍、旅游、交谈,在他长 大每一个阶段,一定会得到很多乐趣,而保有美好的难忘记忆。
  现在流行的幻想作品是少年儿童阅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却完全漠视和排斥这些作品,造成了少年儿童在记忆力最好、感受力最强的 阅读期中,出现阅读的缺失和想象力空白,丧失了阅读时带来的愉悦感和好奇心。幻想作品的大量阅读,是让青少年培养好阅读习惯,鼓励他们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 的重要办法。本书选入的作品,在确保是一流小说的同时,也强调作品的趣味性。
  阅读没乐趣,孩子读不进去,阅读习惯就无法养成。等小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安静的阅读心性,到中学阶段他们就可以继续阅读更多的文学历史哲学作品,从而在他们的心中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网友评价】 《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吹来一股清风”
  在网上,对这本挂着“中国最好”名号的“语文书”的热议持续不断,许多网友表达了高度的认可,“这样教语文,学生们一定会天天盼望上语文课。” 但也有悲观意见认为:“如今的语文教育,已不是教材的问题了。”一位曾从事语文教育的网友我爱读书评价这两册自编教材“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受限于中心思 想,赏析也是从心出发,虽然带有编者的个人观点,但是开放灵活,无疑给死板的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风。”
  【声音】“最好的语文书”好在哪里?
  网友柒十寺宝:我是很久之后才明白写文章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目的或华丽词句,其实有的人只是好玩,有的只是不喜欢说而喜欢写……有感而发准确表达 就行。叶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反感中国长期语文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想小心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才弄了这么一系列书,虽然名字《这才是中国最 好的语文书》有点俗,但里面的文章一点都不俗。
  网友小清扬:在这个快餐化、科技化的时代,真正捧着纸质书阅读的人非常少,尤其是经典名著。孩子所能得到的文学熏陶仅仅是语文课本上那些需要强 制学习的内容,别说是课外书,就是稍看一点语文课本之外的内容,在某些家长看来就是耽误学习的事情。这套书正是看到了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及很多家长的认识 误区,所以以题材为类,选取了全世界极富文学内涵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汇成一本书,让知识面窄、缺乏阅读的中学生进行阅读。
  【声音】提高语文水平,教材作用有限
  网友子归:我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认为语文水平高基本得益于大量阅读。再好的语文教材都很有限。语文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师废话太多,素质又太差。得罪了,我认为语文教材以当代文学作品为主错了。
  网友银色子弹v5:我倾向每个人给自己编《语文书》,独属个人的,一个大量阅读的人日积月累中会收集到很多珍宝,而且论狭义的“文章”概念,一 句诗、一个段子都算,像《古文观止》里不少都是这样。神文太多了,再像古代一样,一册在手总览古今奇文,辄能观止的情况不可能复现,我不看好数字信息时代 再编这种类书。
  记者 黄纯一 整理

3#
发表于 2014-3-18 16:38:44 | 只看该作者
叶开:要以一个人的教材继续对抗语文
2014年03月17日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最近又出新书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叶开表示,“要以一个人的教材继续对抗语文”。他精选国内外名篇进行分类导读,最后呈现出的有趣而“另类”的语文书颠覆了不少读者的观念。
  事实上,在“另类”教材史上,“最好的语文书”并非前无古人,此前,在学校课本之外,民间也曾出现过多个版本的语文书,在读者中引发过不小反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Q版语文》和民国语文课本(包括“开明”、“商务”和“世界书局”三个版本)。
  Q版语文
  《Q版语文》并不是语文书,而是搞笑类图书。有“出版界周星驰”之称的林长治继《沙僧日记》后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将31篇读者耳熟能详的语文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无厘头”的流行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青少年群体,但“无厘头”也确实带给了新新人类颠覆的快感和乐趣。
  ●Q版《闰土》节选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四四方方西瓜田的周围(提醒注意:四四方方是指瓜田而不是指西瓜),围着通了高压电的铁丝网。在四个角上,矗立着高高的瞭望塔,塔上的探照灯在瓜田里来回扫视,探照灯旁的四个狙击手满头大汗,紧紧地抱着狙击步枪,在大团的飞蛾群中,纹丝不动,聚精会神地打着扑克。
  这时,在瓜田边阴暗处的野地里,窜出来一匹状如小狗,染着红头发,脸上有刀疤,看起来十分凶猛的小兽。它往四下里张望了一番,抬起头来看看铁丝网上挂着的“欢迎参观,獾猪、刺猬和猹不得入内”的牌子,龇着牙冷冷地一笑,沿着铁丝网一溜小跑,哧溜一下就从一个窟窿里钻进瓜田去了。
  民国语文课本
  2010年左右,近80年前的《开明国语课本》成为“热点”。当时有新闻称这本书“重印卖断货,孩子称比现行教材好”,还有评论建议将这本书“作为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撰写,丰子恺手绘,两位大师级的人物联手,堪称绝配。
  与此构成“老课本”系列的,还有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开明国语课本》出版于1932年,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这套“老课本”2005年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辑并影印面世,首印8000册。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卖断货。出版社重印,到了2008年,销量突然上升,又以《开明国语课本》卖得最好,再次脱销。
  ●版式和装帧新颖的语文课本
  以《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小学初级学生用)为例,这套读本的字体选用颜体楷书,读本一页一课,每课均有插图,采用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山川人物、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均寥寥几笔勾出,与课文的颜体楷书相互映衬。
  老课本在文字和插图的配合上也别具匠心。图与文的位置不拘一格,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的文在上,图在下;有的反之;有的上下皆为图画,中间夹着课文;有的插图居于书页一角……因所选课文多为韵文,故排列不求上下对齐,而是一行行参差错落,配上优美方正的颜体楷书,犹似一串串珠子叮叮当当落在纸页上,产生节奏之美。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
  叶开的自编语文教材《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首印2万册销售一空,上架3天网店已断货。读者们对这套“教材”热情高涨,因为它选题不拘一格、内容不删节、提倡愉快阅读。
  ●序言:怎样开始愉快的阅读(节选)
  从我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的长期经验来看,青少年阅读需要区分岁数进行推荐:学龄前儿童以童话、故事的阅读和听诵为主;少年儿童期阅读以幻想、科幻、魔幻文学作品阅读为主;青少年阅读要有选择地加入历史和哲学读本。这样逐步来开拓视野,形成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图文书、故事书、幻想作品,到文化哲学读物,是一个逐步进阶过程,每一步有每一步的积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教师、家长要尽量耐心地陪伴孩子,阅读、玩耍、旅游、交谈,在他成长每一个阶段,一定会得到很多乐趣,而保有美好的难忘记忆。
  现在流行的幻想作品是少年儿童阅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却完全漠视和排斥这些作品,造成了少年儿童在记忆力最好、感受力最强的阅读期中,出现阅读的缺失和想像力空白,丧失了阅读时带来的愉悦感和好奇心。幻想作品的大量阅读,是让青少年培养好阅读习惯,鼓励他们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的重要办法。本书选入的作品,在确保是一流小说的同时,也强调作品的趣味性。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吹清风”
  在网上,对这本挂着“中国最好”名号的“语文书”的热议持续不断,许多网友表达了
  高度的认可,“这样教语文,学生们一定会天天盼望上语文课。”但也有悲观意见认为:“如今的语文教育,已不是教材的问题了。”一位曾从事语文教育的网友“我爱读书”评价这样的自编教材:“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受限于中心思想,赏析也是从心出发,虽然带有编者的个人观点,但是开放灵活,无疑给死板的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风。”“最好的语文书”好在哪里?
  网友柒十寺宝:我是很久之后才明白写文章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目的或华丽词句,其实有的人只是好玩,有的只是不喜欢说而喜欢写……有感而发准确表达就行。叶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反感中国长期语文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想小心保护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才弄了这么一系列书,虽然名字《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有点俗,但里面的文章一点都不俗。
  提高语文水平,教材作用有限
  网友子归:我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认为语文水平高基本得益于大量阅读。再好的语文教材都很有限。语文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师废话太多,素质又太差。
  网友银色子弹v5:我倾向每个人给自己编《语文书》,独属个人的,一个大量阅读的人日积月累中会收集到很多珍宝,而且论狭义的“文章”概念,一句诗、一个段子都算,像《古文观止》里不少都是这样。


4#
发表于 2014-3-26 10:31:55 | 只看该作者
外滩教育:以一个人的教材继续对抗语文
编者按:什么才是一套好的语文书?在沪上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看来,好的语文篇章应该强调文学性、丰富性、复杂性和趣味性,应该时时处处散发一种人道主义气息,文字也应该是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而不是如同现行的语文教材,更看重政治教化,也脱离可中国当代文化创作的现实。有感于这种现状,叶开花了三年时间编纂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旨在以这套精选国内外文学名篇的“个人教材”,向青少年推荐真正值得一读的语文篇章。

叶开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改革,曾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将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积累的负面印象激发出来,引发大众热议。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小说分册和综合分册,前者适合初中高年级学生或高中生,后者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要编纂这样一本书“语文书”?

叶开:我编这套书有一定偶然性。五年前,因为听了一堂小学生三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我开始分析小学生语文教材,写了很多文章,在杂志发表之后,贴到网络上传播,全国各种媒体广泛采访报道,引起了社会上不小的反响,后来这些文章结集名为《对抗语文》出版,一年之内加印了五版。有些资深语文老师说“语文是一门科学,你一个外行懂什么?有本事你也编一套语文教材。”我作为“外行”,“初生牛犊不怕虎”,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一个人就能编教材!这算是被“激将法”逼上梁山的。

我仔细、深入地分析了语文教材之后,认为这些教材课文大部分很差,完全脱离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极大地误导了中国学生,让他们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不值一提。

2012年夏天,有一次在单位里吃午饭,程永新和甫跃辉二位建议我自己编写一套“一个人的教材”,在他们的“撺掇”之下,我决定自己编一套“语文书”。刚把这个“雄心壮志”贴在微博上不到十分钟,凤凰联动出版公司的张小波董事长就说,我们出!并且很快派来了两位总编签合同。“互联网思维”,速度,就是快!

但我实际开始编写时,就发现面临了广阔浩瀚的材料,第一部首先需要挑选出来,认真阅读,然后定下编写思想和体例,据此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编写。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做,所以很慢。第一部分四册,首先选择当代的文学作品。如果读者买账,鼓励我继续,我就再编写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各分册。

书名为什么要叫《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相比较其他语文书,本书有什么优势?

叶开:这套书原来叫“一个人的教材”,书稿送到出版社后,根据编辑的意见,改成现在的名字。更加醒目,也更加有针对性。

这套书总共有四册,已经出版的“当代小说分册”和“综合阅读分册”。有感于现行语文教材脱离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针对性地选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阅读体验,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可以感受汉语的美和魅力。优秀作品如营养丰富的美食,能直达你的胃口,通彻你的身心。语言文字必须放在文学作品中,才能体现出它的鲜活、生动、丰富、有趣,才具有真挚的生命力,像鱼要回到水里才能自由地遨游。反之,枯燥、古板、无趣的课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并败坏他们的胃口。

这套书的体例比较特别,不按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而只是一种进阶阅读与写作的指导,书中有非常详细的点评,分析和延伸阅读材料指导,认真的读者读了其中一篇之后,会对相关的作家、作品,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您挑选书中文章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挑选这些文章?相对于教科书中的文章来说,您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叶开:巴金先生在《随想录》文章里多次谈到“人道主义”、提倡“人的教育”,钱谷融教授说“文学是人学”,这都是强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道主义”。我选的这些文学作品,都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关心、同情着普通人的生活,贴近广大读者的灵魂,呈现“真、善、美”的丰富内涵。

这套语文书跟现行语文教科书的最大不同,是强调入选作品的文学性、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强调作品中无处不在地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气息,语言文字的高超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则更多强调“道德教化”、“政治性”,过于类同政治教科书。

您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更适合哪个年龄层的读者?初中?高中?为什么?

叶开: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教育程度不尽相同。我想“综合分册”主要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当代小说分册”适合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生。

您在每篇文章后的点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延伸性很强,但却缺少了语文技巧的讲授,您认为提高语文成绩是语文环境更重要还是技巧更重要?

叶开:这个问题切中当下语文教学的核心弊端。语文的所谓技巧是第二性,真正要写出好作品,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结合自己的真切体验,再以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一名学生如果有足够丰富的阅读经验,他们就会在这些作品中学到最用的“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的点评“旁征博引”是想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空间和不同的思考角度,启发读者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无论哪一本“语文书”,容量都是有限的,作为一种“阅读导读手册”,书里的延伸性、引导性知识,更加重要。

本书集结海内外众多名家作品,但独缺“教科书”中常客鲁迅身影,您处理是有意为之吗?您怎么看待鲁迅在教课书中的“神坛”地位?

叶开:因特殊历史时期以及现行语文教材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面极广,只要是上过学的,没有不知道鲁迅,没有不阅读过鲁迅的,在中国十三亿人中可能有十二亿都自认为是鲁迅专家。而鲁迅先生的最优秀作品基本都被挖掘一空了,没有什么遗漏的“新鲜货色”,我觉得把篇幅留给其他的优秀作家,选择他们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杰出作品,可能更有意义。鲁迅之外,杰出的现当代作家还有很多,需要读者去更多地学习,更多地了解。

您对于课改后将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至180分有什么看法?面临高考语文课改,您有什么建议给同学们吗?

叶开:语文考试的分值改变并无意义。对每一名考生来说,无论是150还是180,你和其他考生的分数比例值都是相同的——原有分值上高分,新分值也是高分,反之亦然。考生做到“手里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我作为一名“考试界前辈”,高考、硕士究生考、博士生考,专业课和写作课都是第一名,最优成绩过关,因此深知在语文这门科目里,广泛阅读、开启心智,触类旁通,对考试成绩实在至关重要。考生阅读优秀作品多,并学会理解和运用,则无论答标准题还是写作文,都会“胜似闲庭信步”,拿高分更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语文考试成绩扎实的学生,阅读都相对其他同学丰富。现在各重点大学实行“自主招生”,更强调学生的临场发挥。很多大学教授在主持考生面试后,都谈到考生的同样问题: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差,面试成绩也就拉下来了。“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和发展”,起码在面试中,就体现出来了。

作为一名作者同时又是父亲,您对女儿的教育有什么“独家秘诀”?您平时会为女儿挑选什么样的书来阅读?为什么这样选择?

叶开:教育没有独家“秘诀”,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学校,“爱”都是基本核心。“爱的教育”是最高准则。我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玩,一起游戏,一起聊天,一起讨论问题,在生活中与孩子一起成长——近十年来,我在陪她读书时自己也在“成长”,读了很多之前没有读的儿童作品、幻想作品,在大量阅读之下,我精心挑选了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做成了一份详细推荐书目,附加在之前出版的《对抗语文》里,曾被有心家长录出,在网上广泛转发。过了这么多年,我又读了更多的新书,最新修订版应该已经附加在“综合阅读分册”后面了。

我曾与语文教师、家长、学生做过广泛的交流。我认为,合理地认识小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以不同的细心、耐心来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比一门心思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重要得多。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小孩子在十二岁之前都处在一个“幻想期”里,他们会把幻想中的人物认同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我更多地推荐幻想类作品,动物小说等;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开始需要训练逻辑、思辨、归纳、总结,因此我特意推荐一些历史、哲学类的书,针对性地分开阅读。

您在本书中提到过“在测验和考试中,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是在抹杀他们的阅读兴趣。”您认为怎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

叶开:现在很多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语文教师都在提倡启发性教学、讨论式教学,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什么新潮,而只是向本源回归,在中学阶段,“教学”需要向“讨论”和“研究”转变。语文是一门相对特殊的课程,不是大量做练习就一定能拿高分,在现行的考试模式下,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也没有考高分的把握。

反思现行语文考试模式,我曾提出一个“测不准”的看法,后来在探讨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黄玉峰先生加上了一个“测不到”的高见。概言之,现行语文考试标准答案模式,既“测不准”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测不到”学生的真实水平。有破才有立,现行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授课中,应该有勇气起码是局部地打破语文教材的框框,少布置作业,少布置无趣作文,给学生留出相对多的时间来阅读好作品。

黄玉峰先生做了卓有成效的实验:他说每个学期,他都用一两个月时间快速地“过掉”语文教材,挑些他认为好的、值得读的课文与学生分享,之后,腾出大量时间来与学生读古代经典,现代经典。这种尝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心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考成绩也很出色。

写作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您在书中设置的思考环节更是想多角度的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那在您看来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开: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阅读,多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提高。写作文不等于写作,通常来说,写作文是一种令学生不愉快的记忆。因为这些作文题目,很多都是应付性的,很多都是“假大空”,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是应付。前不久在《语文学习》读到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副组长漆永祥教授答记者问,他提出今后高考要多些“记叙文”,我觉得是一种不错想法。但中小学的“记叙文”概念太窄小,有极大的误导性。我认为还是要恢复大“散文”概念,也要重视“小说”类虚构作品的阅读和仿写。很多教育先进的国家都极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但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行性。中小学生要阅读更多的虚构作品,也要常识写虚构作品,开发想象潜力,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学生要找到有兴趣的内容,哪怕是写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也有极高的写作训练价值。

您在书中收录的《大风》(莫言)与2013年中考阅读文章不谋而合,您能谈谈当时为何会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吗?

叶开:我算得上是国内最熟悉莫言作品的读者了。我还写了《莫言评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两本厚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久之前就写了。莫言很多散文和短篇小说都可以选入语文教材里,谈不上对《大风》“情有独钟”。

2012年8月,莫言来参加上海书展,我们一起吃饭时聊起我打算编一套“语文书”,莫言说他非常赞赏,也大力支持,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也参加了对语文的“批判”,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虚伪的教育》。十多年过去了,语文课改教改三次,越改越糟,究其原因,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我编“语文书”,就是打算另起炉灶,不循现行语文教材的体例,不用他们选文的标准,来个“新瓶装新酒”。
我说打算选《大风》,莫言痛快答应并且当场签了作品授权书。他还说,因为这篇小说是1985年写的,他回北京之后,做一些修改再发来给我。一个多星期后,他就认真地从头到尾修改好发给我了。其中的过程,我在“综合阅读分册”里谈了。

这两册书中哪部作品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请您谈谈您是怎样与它结缘的。

叶开:这两册“语文书”里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大量的作品中优中选优挑出来的,而且反复阅读,仔细分析,花的时间很多,对每一部都很有感情,印象都很深,毫不谦虚地说,每一部我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你一定想不到,科幻小说大家郑文光先生的科幻小说《太平洋人》没有电子版,三万多字,是我对着书一字一词地在电脑上打出来的。这也算是一种缘分了吧。

您认为像韩寒、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有没有值得学生读者借鉴的地方?

叶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中,已经有很多人创作出了优秀作品,自然也是值得中小学生阅读的。但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我一篇都没有读过,没法具体评价。我挑选作品还是以文学价值为标准,而不受作者的坊间名气左右。

这本书中收录了两篇莫言的作品,分别是《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和《大风》,您能谈谈为何您对莫言的作品情有独钟?

叶开:我在《收获》杂志做编辑,是莫言的编辑,编发过他大量的作品,算得上是老朋友。他的作品,我读得比一般的研究者都要精细得多,因此感受也更深。莫言的语言有爆发力,故事生动自然深刻,可读性也很强。在他同辈作家中,莫言作品比较合适中学生阅读。

您曾经提起“小学语文教材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那您认为现在的教材内容是否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

叶开:现在的语文教材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不然我就不必费这么大的工夫来编写“语文书”了。

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轻阅读”(例如微博的144个字或微信上的段子),请您结合当下语文的大环境谈谈这种网络流行的文章对青年人的影响。

叶开:我个人也是微信和微博控,不过尚未“病入膏肓”。但我更多地把这种“轻阅读”当做一种信息获取手段,而不能成为人生中的核心价值构成。“轻阅读”除了能及时获取信息之外,还有极大的娱乐消闲功能。但娱乐消闲是如同一阵太阳雨般轻淡的事物,转瞬即逝,难有深刻丰富的留存价值,如果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上面,则如同把一座房屋建筑在流沙上,根基是不稳的。

一个“有志青年”想形成自己的完整认知能力,还是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逐步成长为一个相对自足和圆满的人。

听说您编写了这样一套语文教材,有人说“教材是很严肃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的”,您也并非“专业人士”,对于这样的说法,您怎样看?

叶开:可以不客气地说,我比一般的语文教材编写人员要专业得多,更职业得多。现在的小学和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上既不专业、也不敬业,有各种低级错误。相关问题,我写了很多文章探讨了。有反思精神的语文教师和家长,也都纷纷给语文教科书“挑错”,相关的报道很多了。这种画地为牢、目光狭窄的观点,就不展开谈了

您的这套书,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您认为会产生怎样的一系列效果呢?您觉得自己编写语文书的行为,算得上对语文教育的“打击”吗?

叶开: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影响力也不大。我编这套“语文书”的最大目标不是“打击”现行语文教育模式,而是给有心的家长和有反思精神的语文教师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一个不同的视角。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起一个正面的推动作用,让语文教育界产生认同感,大家一起努力,正能量地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以及以语文为根基的中国文化教育向良善方向发展。

您在书中始终强调的是大量阅读经典作品,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然而如今的学生课业繁重,如何做才能保证他们的“大量阅读”呢?叶开:“经典”不是什么人能分封或者自封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而沉淀下来的。狭义的经典,《老子》、《庄子》、《论语》等都是,广泛一点,我们可以把现当代文学中优秀的作品都当做经典来读。

而到了高中阶段,不仅要读文学经典,还要阅读历史、政治、哲学方面的经典,才能在博览群书上,做到“触类旁通”,圆融心智,提升自我。保证大量阅读的时间,语文教师要少布置一些作业,尤其是“测不准”的阅读理解题,而如果作文题无趣,也可以少布置,干脆不布置,给孩子留出时间来阅读。以我的经验,更不应该带着孩子东奔西跑参加这个那个的课外补习班。

看过您的这套书,是否可以说它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国内教育制度的问题所在?与国外人性化的教育相比,您认为能够从哪些方面给教育从业者或者家长一些建议?

叶开:我还不敢说这套书就是一面镜子,但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个人力量有限,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都加入到编写“语文书”的行列里来,从而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中小学“学习的黄金时代”只能读到现行语文教材里那些课文(很多还是极其糟糕的);而要让他们尽早、尽快地知道,在教材之外,还有别有洞天;在课文之外,还有更多杰出的作品。

人性化的根本是爱、平等、公正,相互尊重。我们阅读优秀的作品,从中感受到的也是这种无处不在的“人性”。相对来说,中国的孩子缺少空间和时间,缺少探索的勇气,更没有多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这方面值得教育界、以及我们家长深入思考。我觉得,学校里的教师在不由自主地给孩子做加法,我们家长就应该相应地做减法,把压在孩子身上的“稻草”,帮他们轻轻地卸下来。

来源: 《外滩画报·外滩教育》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18:29:01 | 只看该作者
“对抗语文”并非正途



北京大学 温儒敏

温儒敏:我在北大“国培计划”学习班上关于语文课标的讲话稿在博客发表后,引起一些媒体注意。羊城晚报2月25日摘要发表其内容,题目起得很有意思──《对抗语文并非正途》,显然是针对前些时候传媒上出现的那种颠覆性言论的。我们的抱怨批评已经不少,现在最需要的还是建设性的意见,是扎扎实实从我做起。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包括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的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这个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课标”的百年变迁

强调教学“三维目标”

其实“课程标准”不是新概念。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个概念。新中国建立初期,也还是叫“课程标准”,当时有“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到1952年,才改为“语文教学大纲”。当时这是为了向苏联教育模式看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并不涉及教学理念,只规定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课应当传授哪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教学大纲比较具体,每一教学环节要求是“刚性”的,老师只能照此办理,很少选择性。

1996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状况组织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比较,我国中小学教学内容较深,但面较窄。以往通过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为义务教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试图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这些年一个词叫得很响亮:素质教育。前后比较一下可以看到,过去教学大纲以及大纲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所关注的中心是知识和技能;课标与课改关注的中心则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大多数人并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从自己做起,又感到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十年了,一些地区和学校我行我素,仍是老一套。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当然,课改以来也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

强调教学“三维目标”

这次课标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工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

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三个基础”也是新的提法,对语文课性质与教学总体目标有简练到位的表述。

【作者简介】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




温儒敏



  现在语文教材要启动修订,是适逢其时。现有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十多年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课改刚推进那时组织编写的,经过多年课改的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教材修订有了更成熟的理论指导。这次修订最重要的,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来确定思路,同时把课改的经验吸收进来。
  现在全国已获审定通过发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12套,初中语文教材有8套。总的来看,这些教材在体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标(实验稿)的理念和目标方面,都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课改之前的同类教材比较,现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人文内涵,在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也更活泼,都能注意到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情境性、趣味性、综合性,练习设计也力求开放、多元,口语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综合性学习成为一个新的亮点。这些都是成绩,凝结着在座的诸位主编和专家的心血,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对照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就是站到十年课改之后所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来观察评价,也会发现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问题与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彼此趋同,个性不足。本来,“一纲多本”就是要发挥各个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不同风格特色的多种教材的竞争。但是现在“竞争”是有,那是发行推广方面的竞争,而教材本身特色、质量的竞争,并没有很好形成。
  另外,现在多种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这是个进步,也是课改推进的结果,应当充分肯定。但是也有两种情况,有的教材往素质教育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的则轻视甚至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所以修订教材还是要全面理解课标,尊重教学规律。我主张努力做到四个字——守正创新。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材很多批评议论,媒体每隔一段就会把语文拿出来炒作,弄得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很紧张。我们修订编写教材,不能完全受社会上的批评炒作左右。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
  下面我想结合对课标的理解,讨论语文教材修订编写可能涉及的12个具体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课标对此非常重视,论述的分量加重了,但其精神又是在减负。这个“减负”不应当理解为只是学习负担“量”的减少,更是要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有兴趣,又得法,效率就高,负担相对也就小。课标对课业负担“量”的减少是有规定的。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了,规定识字1600,其中会写800。请注意,课标还对识字和写字还分开来提要求,提出“多认少写”。多年来语文教学习惯的每学一字必须 “四会”,这个标准过高,课标提出要降低,“多认少写”,不要再要求“四会”。
  识字和写字分开要求,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识字和写字也分开。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主要供小孩阅读背诵,有意无意就认识一些字了。有意思的是, “三百千”合起来总字数是2700多,剔除重复字得字种1462,数量跟现在要求1600差不多。古代蒙学的学写字也并不一定依照“三百千”来写,而是先写笔画少容易上手的字,如“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等等。记得我小时候开始填红学写字,写的也是这些,而不是课文。可见把低年段的认字写字分开,是有必要的。
  课标这样规定,除了减负,还为了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科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汉字效用递减率”,是周有光先生提出的。他做过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字,使用覆盖率达到90%;再增加1400字,合计字数2400,覆盖率是99%,这增加的1400字只扩大了9%的覆盖率;再往后呢,继续增加到3800个字,覆盖率也就99.9%。就是说,字频与覆盖率的递进关系,在字频1000位的段落中,汉字效用的增长最为迅速,而当字频达到将近2000位时,汉字效用的增长就非常缓慢了。
  所以,选择基础字要在字频1000位内的字中去选择,才更为有效。小学低年级认字,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是先学基本字,即使用频率最高的字。课标附录有2个字表,大家编教材时应当关注。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另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是根据“汉字效用递减率”的论断制定的。课标修订时还特别请北师大王宁教授带领的团队做一个课题,对儿童认字写字的字频专门进行调查分析,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这300个字选择的原则是“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基本字如何先进入低年级的教材,是大家要考虑的。
  二、汉语拼音。
  请注意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是把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里边的,并没有独立列出一条。学汉语拼音为的什么?为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提高识字效率。就这个功能。学拼音不是为了掌握拼音阅读的能力。因此编教材给汉语拼音的“地位”要适当,不要摆得过高。另外,要降低难度。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学拼音的确太难了。过去要求《汉语拼音字母表》必须“背诵”和“默写”,还要写得如何工整好看,有点为难孩子,也没有这个必要。课标现在不再这样要求,只要求那个字母表能“熟记”和“正确书写”就可以了。拼音和认字问题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难点,应当有新思路,处理好,不要让小学生负担太重,不能一上来就给“下马威”,扼杀了学语文的兴趣。
  三、写字与书法的教学。
  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明显加强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课标还明确写上这样一句话:“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对此教材修订时应有所体现。按照教育部要求,有的出版社正在编书法教材,它与语文教材什么关系?那是补充教材,语文教材应当也可以适度包容写字书法教学。在多数学校,限于师资、课时等条件限制,很难开出专门的书法课,那么语文课就应当适当加大这方面内容。
  四、阅读教学。
  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鲜明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些话都有针对性,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设计教材思考题应当考虑这些提醒。要多引导整体感受,涵泳体味,鼓励展开想象与思考,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很琐碎、技术化。
  现有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方法技巧,要在教材中有所交代。现在许多教材都频繁地要求“有感情地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或者“整体把握”,等等。但是最好能给出方法,有示范,让学生把握得住,能举一反三。学习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思维训练,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注重思维训练问题。还有,阅读教学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语文生活”,重视与课外阅读的链接。有的教材在拓展课外阅读方面是不错的,好的设计应当保留。
  五、读书问题。
  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课标特别加以重视,提出 “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还特意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认为这句话很精要,可以当做一个口号。现在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学生读书太少。课上读得少,课外读得更少,还是停留于做题,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读过几本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课标对课外阅读是有要求的, 9年课外阅读总量必须达到400万字以上。如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的链接,如何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过去的教材注意不够,修订时应当作为一个要点来加强。
  六、写作教学。
  课标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平时作文和高考中考作文是有区别的,不能以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现在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大,只考虑面向高考中考,教的基本上是“套式作文”和应试技巧,特别是到高中,作文教学沦为敲门砖,可以说是“全线崩溃”了。课标强调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尽管实行起来会有困难,但这是方向,教材编写必须坚持。
  写作是教材编写的难题,难就难在不知道如何结构,以及是否应当有体系。我觉得还是要有体系,或者叫“系列”也可以,总之要有一个计划、流程。现在有的版本有些特色,其做法是扣紧每一单元,布置一次写作。比如写一件事,写一个人,仿写一首诗,还有缩写、续写、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等。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随意搞“提前量”。课标指定小学低年段是“写话”,高年段是“习作”,初中才是“写作”或者“作文”。名称上的区别,表示了教学的梯度。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对写作有兴趣,这是个大问题,教材编写应当想办法,在读写结合上多下点功夫。有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仿写童话、寓言,我觉得很不错,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天性与想象力。如果是结合单元来设计写作教学,要求要明确,有简洁的提示,有操作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潜能。写作部分的编写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得体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
  七、单元结构
  现有的教材所采取的框架有2种。一是按照人文主题(或者其他因素)划分若干单元,如人教版小学一共86个专题,北师大版130专题,每个单元4篇课文。师大版则采取传统“文选式”编排。初中呢,人教版、江苏版都是“主题单元”方式,语文版是“文体单元”形式。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调查报告,对几种单元组合形式做出比较,并好像并没有很清楚表面那一种框架方式更好。
  为什么课改之后的教材普遍采用“主题单元”?主要是为了体现人文性。也的确有这方面好处,学生也比较喜欢,从教学来说,这样设置单元也可能比较有节奏感。但最大的问题是,“主题单元”框架往往只照顾到人文性,而较少考虑到语文性。以人文主题组织教学,语文教学的“梯度”也容易被打乱。有些版本意识到这个问题,如人教版,想做些补救,每个单元都适当讲一些语文知识或技能训练。这是加插进去的,并没有通盘考虑,梯度还是体现不出来。所以这次修订教材,要认真解决框架结构问题,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体系问题。
  可以把构成小学和初中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梳理一下,安排到每一学期各个单元之中,最好每一课都有一点“干货”,能做到每课一得就更好。这些都应当作为组合单元的要素之一。如果还是以人文主题来结构单元,那么也把这些要素往里边靠一靠,选文能紧密结合就最好,实在结合不了,那就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题上多体现,教师用书也往这个方向靠拢。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教材的结构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八、课文
  现有的各种版本选文都比较放得开,凸显人文性,照顾到学生兴趣。但也有的版本比较粗糙随意,特别是时文的选择,量比较大,语文性不见得那样强。传媒对语文教材的批评炒作,往往集中在选文上,不必过多关注那些炒作,但确实要高度注意选文的质量。课标也提出选文要有经典性。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当然,经典也在流动,而且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有经典性,可是不太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也不一定要选。有些版本选的当代的文章较多,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修订时应当考虑调整。我赞成所选必须是美文,是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优美的。
  小学低年段课文有的要自己编写,要非常重视这一工作。现在有的编写并不好,太多说教(思想情感教育是必须的,但不等于说教),要讲究童心童趣。现在小学和初中教材普遍比较浅。如今是信息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以前宽,在学前班和小学,就知道很多东西,知识比前辈的童年要掌握多得多,要考虑这个情况。在课标要求的框架内,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都最好稍微提高一点难度。不要低估学生接受水平,不要只考虑让学生能懂,都懂了就不用学了。
  九、语文知识和能力点。
  课标对语文知识的处理比较“小心”,努力避免体系,强调的是“随文学习”。这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自然有其道理。教学中不必过于显示语文知识体系,不能照搬大学语言学、文学史那一套,要去除烦琐哲学,降低难度。但编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呈现方式可以隐形的。我主张要有系统,但不是“系统化”。
  前面讲到单元组合,如果用语文素养的若干因素来组构,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先要罗列一下到底小学、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具备哪些基本的语文技能?都要有个明确的安排。但呈现方式要考虑自然一点,不至于陷入死记硬背,最好能结合情景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索体验。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先要有安排。
  十、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
  这在每个学段的比例应当是不太一样的。过去小学阶段古诗文很少,按照课标要求,修订时应当适当增加。低年级也可以有些古诗,但要求不能太高,也就是接触一点,读读背背,似懂非懂不要紧,感受一点汉语之美,有兴趣就好,并不把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小学部分课标建议一到六年级背诵古诗75篇,可以部分编到教材中,也可以要求课外背诵。古诗文平均每学期也就六、七篇,分量并不重。到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并逐步增加比重。课标提出初中背诵古诗文60篇,平均每学期也就10篇左右。不一定全都要编到课文中,也可以作为课外背诵。就课文的篇数安排而言,大约初中的古诗文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比如一学期30课,古诗文就是6课左右,可以一年级5课,二年级6课,三年级7课,按年级逐级递增。如果每册5-6个单元,那么每单元大概也就安排一课。高中的比重可以更大一些,占到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我认为这样大致就可以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主体还是现代文,文言文不宜再层层增加。
  这个问题我愿意多说几句。事实上,在一线教学中,古诗文始终都是重头,比较难,可是有“讲头”,而考试又比较好拿分(因为古诗文方面的试题一般以知识性为主,死记硬背的也多一些),所以老师会在教课中“加码”。如果教材编的古诗文分量再增加,有可能一半的教学精力都投放于此,这是不利于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
  语文学习,提升读写能力,基本更主要的是还是学习现代汉语,应当以现代文为范本。这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性质所决定的。基础教育毕竟是面向未来大多数公民的教育。为何也要学点古诗文?因为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学习现代汉语,最好对古汉语有些了解。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另外,为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下古诗文。这里有主次的分别,不能颠倒,文言文与现代文也不宜平分秋色。
  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中小学不要学文言文,他自有道理。但也不必走极端,还是要接触一点文言文,学点古诗文,我理解这就是“接触一点”,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这方面要求不能过高,古诗文所占比重不宜过大。课标对此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能依靠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即可,并没有更高的要求,编教材或实际教学都要掌握这个度。课标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还是有具体要求的,重头还在现代语文,而不是文言文,两者的主次位置很明确,不宜颠倒,也不能比例失衡。
  十一、教科书编写语言。
  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减少教化,避免套话空话,做到生动活泼,能引发兴趣。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体会“深刻内容”和“丰富感情”,也不要处处都是“人生启示”。我举一些例子来说。现在许多教材的课文或者单元导语写得很辛苦,可是效果还不好,文艺腔,矫情,甚至有点“酸”。我们教材编者自己要注意文风,自然一点,朴实一点。
  十二、教师用书。
  现在的教师用书大同小异,就是提供一些案例,一些资料,对教学没有很多帮助。现在互联网时代,教案获取非常便利,结果适得其反,很多老师过多依赖别人现成的教案,所谓集体备课也就是把一些教案拼凑一下,并不怎么考虑学情,也不能发挥老师的创造性和个性。一些老师都变懒了。我期待各个版本教材都能编好教师用书,真正能打开老师备课的思路,而不只是提供教案。好的教师用书可以起到提升教师素质水平的作用。还有就是不要过分提倡做课件,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让语文回归语文,朴实一点。教材出版后的教师培训,要重视这些问题。
  以上所讲12个问题,都是教材修订编写要碰到的具体问题,我力图结合现在一线教学的状况,以及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修订编写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这不是定论,也不一定能代表课标组,只是一种学术观点,目的是引起讨论,集思广益。我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现在诸位老师所主编的各种版本教材都有自己的基础,有的还很不错,修订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有些属于框架体例问题,要做大的改动也难,我看就不一定要大动,做些调整即可。我还是赞成“一纲多本”,希望有多种不同特色的语文教材出版,也希望各个版本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改进,那得到好处的就是我们千百万学生。
  老师们,教材编写是一件功德大事,也是理想的事业,也许比我们自己写的很多论著、很多项目都重要十倍百倍。我相信大家都会非常看重这件事。让我们摆脱名缰利索,超越平庸,努力修订编写好语文教材,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19:28 | 只看该作者
叶开:我为何敢 “以一人之力编写教材”
2014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近日,知名作家叶开编纂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上市,仅仅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便销售一空,争论和质疑亦相伴而来。”  叶开透露,《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剩余两册中的《散文卷》已经编好交给出版社,而《诗歌卷》则正在筹备中。


中新网3月26日电(上官云) 近日,知名作家叶开编纂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上市,仅仅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便销售一空,争论和质疑亦相伴而来。不少人表示,语文教科书的编纂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叶开能否以一人之力完成此举?取名“最好”是否太不谦虚?25日下午,叶开接受记者采访回应上述言论。他表示,书的好坏要看市场选择,他非常希望一流的教材编撰者都来写教材,如果这能让语文教育变得更好,“哪怕自己惨败也会很高兴。”叶开透露,自己有着丰富的阅读体会,亦有20年的顶级杂志编辑从业经历,因此才敢夸下“以一人之力编写教材”的“海口”。
谈新书:好坏要看市场选择希望在公正环境下共同竞争
翻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可知,这本教材的体例比较特别,不按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而只是一种进阶阅读月写作的指导,书中有非常详细的点评,分析和延伸阅读材料指导。此前,曾有不少人质疑,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叶开仅凭一人之力或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但叶开表示,其实他比很多专业的教材编撰者更专业。
“我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小有成就,亦有二十年顶级文学杂志的编辑经验;几乎和所有一流作家都有来往。此外,我对孩子的阅读喜好、教育心态都长期关注,并仔细研究国内现行教材。”叶开解释道,这对于教材编写来说是一种比较充分的准备,因此他敢夸下这样的海口。
据叶开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水平最差,初中次之,高中质量相对较好,因此他目前比较专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在他能找到的教材中,内里错误很多,部分选文质量亦很低劣,甚至出现删减、篡改的现象。
“书的好坏不能由自己定论。关键要看市场选择,要看是否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叶开直言,他非常希望有能力的人都来编写教材,在一个放开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如果能够让中国的语文教育变得更好,哪怕自己惨败也会很高兴。”
编写原则:强调经典阅读文章兼顾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
由于曾担任编辑,叶开的阅读量非常大。而不管是自己的阅读选择,还是这套书的编写,叶开都非常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叶开表示,就个人阅读体会来讲,文学经典长兴不败,必有其丰富内涵。人生有限,应该用最好的时刻汲取最好的营养。
“营养丰富、有趣,兼顾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这就是书中选择文章的标准。就此而言,小学初中大部分的选文都不合格。”叶开称,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向身边人广泛征求意见,“在编辑这套教材的《散文卷》时,我曾经想要收录西川的一首《不要剥夺我的复杂性》,一位知名教师将它拿到阅读课上为一些中小学生讲解,其中绝大部分都能谈出不错的感想。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在选择教材文章的时候不能低估孩子的理解力。”
叶开透露,《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剩余两册中的《散文卷》已经编好交给出版社,而《诗歌卷》则正在筹备中。在《散文卷》里,他会推行“大散文”的概念,不会选入通行教材中那些抒情散文和游记。
而在编写过程中的《诗歌卷》则让叶开有些犯难,因为诗歌离中小学最为遥远,但在叶开看来,中国当代诗歌的成就非常大,远超现代诗歌,但却被忽略了,他将会审慎对待编写工作,“教育是大事,不能随便。”
《小说卷》未收鲁迅作品:多留些空间给其他重要作家
在叶开业已出版的《综合卷》与《小说卷》中,虽选入多位大师的作品,但鲁迅的文章却难觅踪迹。叶开说,鲁迅的文章已经广为流传,作者十分熟悉,并且多有选入其他版本教材,因此在这部书中可以去掉,多留些空间给其他重要作家,他们已经被遗忘了太久。

“比如我的《综合卷》选入了梁实秋的《下棋》,结尾生动有趣,写人情世态亦内蕴丰厚。孩子们不一定能够完全读懂,但能够感受到文章本身具有的美感。这就好比绸缎,我们可能不知道如何织成,但可以伸手触摸感知它的好坏。”
叶开表示,他并非完全“抛弃”鲁迅的作品,在即将出版的《散文卷》中,会选入鲁迅作品,但不会选择大家都很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类,“我有一个原则,凡事现行教材中有的文章,我都不用。因为教材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就是鲁迅先生,也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文章。”
各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首印2万册3天销售一空,并且时常处于缺货状态。叶开笑称,他还是有些在意销量的,因为销量好代表大家肯定自己,“如果一个人都不买,那就意味我的研究成果毫无价值,我以后也就不会再编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22:22: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科书

文章作者:常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4版 
         请不要贸然说自己推荐的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语文书”。事实上,真正好的语文书一定会让学生有些头痛,却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无穷。
■常江  
  尽管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一直广受诟病,但我们这一代人的基本人文素养皆来源于此,这是不争的事实。我离开中学已十余年,却至今仍能全文背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并对初中某一本语文书上选摘的几篇妙趣横生的报纸副刊文章记忆犹新。前两年,网友戏称某位略显土气的偶像艺人为“闰土”,后来竟演变成该艺人的“国民称号”,也足见鲁迅的小说借助语文课本成为每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近日,供职于《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出版了一本新书,名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听说销得很火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此前,叶老师曾经出版《对抗语文》一书,据说也产生了反响。在回答记者采访时,叶开说:选编课文的依据是什么?“只要文字不错,言之有理,都可以进入我的选材范围。”比如,在尚未出版的散文分册中,叶开就选入了一篇网文《孙悟空的师父到底是谁》。
  也许我太保守,也许我过于纠缠细节。我只想提一个问题:如果“文字不错、言之有理”成为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那么有没有这个标准还有什么区别呢?或者说,是不是干脆没有标准就好了?照此逻辑,恐怕大部分课文都可以去互联网上去选所谓的“牛帖”了,因为这些没有经过传统出版机制过滤的文章,往往有更大的空间显得有趣、鲜活。语文教科书(如果一定要有这个东西的话)究竟应当竭尽全力去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和兴趣,还是应当站在更高的标准上告诉他们一些在他们看来或许很枯燥的东西其实有着他们意想不到的价值呢?在我看来,恐怕还是后者。
  退一步讲,对于年纪尚小的中小学生来说,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背诵一些看似冗长的古文,自然不如读一些网络妙文和玄幻小说感觉更舒适。但如果语文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和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广大的“课外读物”(尤其是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上的内容)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这本教科书究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教科书之所以是教科书,正是因为它所呈现的内容对于初等教育来说带有强制力,它理应让这个民族的孩子们去阅读不那么有趣,但却有极其丰富价值的内容。
  当然,我得承认现在的语文教科书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正如老话所说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样,对于文学标准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尺度。很多人推崇民国时期的国语课本,但如今看来,那些课本的问题也不小——比如大幅度改写一些名家名作,使之变得更为浅显易懂。但我始终认为,母语的教学应当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它总体上应当把那些公认的、经历过历史的检验和过滤最终留下来的民族语文的精华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孩子们——这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就像初中时我背诵课文《藤野先生》时,深为其半文半白的风格而苦恼,可十多年后,我仍然对那些语句历历在目。前些日子去日本,探访东京的上野公园,竟一下子想起课文中的那句“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青云”,登时心旷神怡——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呵,历时多年,从未改变。
  回到叶开编语文书这个事情上,我想做出如下一些总结: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评判尺度,叶开先生的努力值得尊重,但我很庆幸中国语文课本的编写并不是一个他所设计的那样随意的过程,包括书名《世界上最好的语文书》,也显然为这件事增添了营销的色彩。第二,民族文学的权威评判体系固然有其问题,但真要打破了这个权威,恐怕对于文化和教育来说,都是一件毁灭性的事。第三,热烈欢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推荐好的课外读物给中小学生读,但请不要贸然说自己推荐的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语文书”。事实上,真正好的语文书一定会让学生有些头痛,却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无穷。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6:09:42 | 只看该作者
作家自编教材叫板语文教育 2014年03月26日   来源:北京日报
《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凭借一己之力编写语文书,上网三天卖断货
作家自编教材叫板语文教育
  什么样的语文书才是好书?知名文学杂志《收获》副编审、作家叶开最近就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位作家凭借一己之力,着手编写语文教材,并且以《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之名出版。该套语文书前两册目前已上市,首印两万套,在网上销售三天就卖断了货,现在已加印5次,总印量达到六万套之多。面对这套“一个人的语文书”,很多读者纷纷在网上点赞,并且对于当前的语文教育提出了各自的思考。
  莫言小说入选语文书
  和人们常见的语文教科书相比,叶开编写的这套语文书从内容到形式可谓彻底颠覆。
  该书的第一册为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部分;第二册为当代小说分册,共有“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部分。叶开自己认为,这套语文书的综合分册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使用,而当代小说分册则适合初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生阅读。
  叶开选择的课文,大多出自小孩子不熟悉的作家笔下。比如综合分册中,可以看到胡适、巴金、丰子恺、宫泽贤治、卡尔维诺等中外大师的名篇;而在当代小说分册里,则有莫言、王安忆、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
  叶开选择了莫言的两个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和《大风》。“有些人对莫言有些误解,觉得他的作品血腥暴力。其实莫言的语言有爆发力,故事生动自然深刻,可读性也很强。”叶开解释说,莫言有的作品还是比较合适中学生阅读的。同样入选的还有阿城的《棋王》。叶开认为,这部小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个人物写得很丰满,他作为棋迷这个特殊形象,凸显了时代的荒谬。”
  传统的语文教科书,课文后面总附有各种习题;可是在叶开编写的语文书,却没有这种应试意味。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叶开都撰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或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或提供可供延伸阅读的书单等。
  近年来,鲁迅的文章被请出语文课本,一度引发争议;而叶开的书中也没有选用鲁迅的文章。对此,他解释说:“鲁迅先生的最优秀作品基本都被挖掘一空了,没有什么遗漏的‘新鲜货色’,我觉得把篇幅留给其他的优秀作家,可能更有意义。”
  不删原文被家长点赞
  叶开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编写的这套语文书,竟然受到了很多教师和家长的好评。
  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郭初阳一直在探索语文教学的理想范式,在他看来,“叶版”语文书呈现出了独特的文体价值,对小说、诗歌、戏剧、非虚构等都有所涉及。“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文体不清,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诗歌不像诗歌,而叶开的这套教材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郭初阳说。
  《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编辑蓝宁曾当过五年老师,她非常欣赏叶开为每篇文章撰写的赏析文章,“或是从人物刻画入手,或是从修辞方法讲解,或是从思想性阐述,或是讲场景的处理。可以说,语文学习中的知识点涉及到了很多,但又不是死板生硬地灌输,是很生动活泼的欣赏。”
  现有的语文教科书中,经常会对原作进行删改,而这是叶开最反对的:“我曾批评过教材胡乱删改,我自己不能这么做,这也成了我给自己上的一道紧箍咒。”他的这种做法,赢得了不少家长的支持。网友“亮亮妈”就表示:“被删减后的作品,虽然读起来容易,但理解起来总有缺斤短两的感觉。对于自己的母语,更无必要删减。”
  不过,这些专家也指出了该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蓝宁就认为,从已经出版的这两册书来看,“叶版”语文书小说选得太多了,而像说明文、议论文之类的文体基本上没有涉及。在她看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不能因为想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把语文的基本功能丢弃掉。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叶开编写的这套语文书,替代当前的语文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拿来当做语文读本,则是非常恰当的。“它以高水准的文学眼光,为语文老师提供了专业的素材库。”郭初阳如此说道。
  语文可培养善良之心
  据叶开透露,为了编写这套语文书的当代小说分册,他曾选择了100多部小说存在电脑里,但最终入选的只有十几部而已。他说,自己选择文章的标准很简单,强调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丰富性。他更看重一点,选编入书的文学作品应该贯穿浓烈的人道主义,作品要流露出极大的同情心,还应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孩子学会怜悯、同情,做一个善良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叶开说。
  除了已经出版的两册书外,这套语文书的散文分册也已完成编辑。叶开表示,自己选编的散文是一个“大散文”的概念,历史散文、人生经历、怀念亲友、书评影评、文化随笔、科普随笔等,都会收入其中。他举例说,自己选择了一篇网文《孙悟空的师父是谁》,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写的一篇介绍音响达人的文章《好声》,也被收录进这本书中。接下来,诗歌分册、外国小说分册等书目,也已被叶开列入自己的编写计划。
  当事者说
编教材这个决定有点仓促
  看着眼前厚厚的两本语文书,叶开说:“我是个冲动型的人,编教材这个决定有点仓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叶开的女儿今年上初二,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阅读《哈利·波特》这样的大部头书,可她偏偏被老师认定有阅读障碍,语文考试成绩也不高。叶开和夫人都是文学博士,他们不相信老师对女儿下的结论。从那时候开始,曾经当过三年语文老师的叶开下了决心:梳理语文教材,还女儿、也是还更多的孩子一个“清白”。
  这一梳理不要紧,叶开竟然写出了12篇“对抗语文”的系列文章,批判现有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一时引起轰动。在一篇名为《语文的物化》的文章中,他写道:“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与花草树木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不是欣赏鲜花自身的美丽,而是在鲜花这个符号上寻找道德寓意。”
  很多语文老师对此并不服气。有老师说:“你说语文教材这不好,那不好,那你来编呀!”叶开和朋友、同事小聚的时候,也遭到过半开玩笑的起哄:“你也编个教材嘛!”叶开是个自傲的人,他觉得靠自己完全行得通。于是,就在两年前,他通过微博向世界宣告:“老虎要编个教材!”
  那个时候,刚好一系列民国老课本正在风行。但是叶开觉得,民国语文课本有点炒冷饭的意思,有些内容其实很粗浅,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孩子,他想编一套和现在的孩子离得更近一些的语文书。
  其实,叶开编教材是夹带了一些“私货”的,他想通过这套教材消除人们对当代文学作品的成见。叶开在《收获》干了二十年,编了大量当代名家新秀的作品,但他发现,很多人对中国当代作品并不了解,尤其是对诗歌很不熟悉,“他们会无知而骄傲地说,这些诗读不懂,那些玩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在叶开看来,人们对当代文学作品的过度贬低,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与当代文学之间隔着一堵墙,与当代诗歌更是隔着一座大山。“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在当代文学创作与普通读者之间挖下了重重陷阱。”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自己的书中对中国当代作家给予特殊照顾的原因。
  这套语文书出版之后会在老师和家长中受到好评,这是叶开此前没有料到的。但是对于今后的编写计划,他其实看得很随意:“如果同学们支持,我就继续做下去;如果同学们不支持,我就拉倒。”(本报记者 路艳霞)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2:33:09 | 只看该作者
叶开:现行教材"规定动作"太多 局限学生语文视野
2014年04月04日 来源:金陵晚报

叶开(右)与金陵晚报记者郝也合影。
  没有真情实感的散文空洞无聊
  叶开认为现行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以道德教化为主”。叶开不喜欢《岳阳楼记》,他分析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王阁修好了之后,想找个名人来 写个记。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滕王阁,怎么办?滕子京找了个画师画给他看,但毕竟没有身临其境,“都是看图说话”。叶开曾写文章批评《岳阳楼记》,遭到了 语文界的猛烈抨击,但他依然坚持己见。
  在叶开看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好多了。他说:“《醉翁亭记》写的什么呢?哥们无聊,跑到醉翁亭去喝喝酒、说说话,感触记下来,这就很好,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来源。”
  “没有真情实感的散文都是空洞无聊的。”叶开说,当孩子写“可爱的妈妈”时,全班45个同学,有35个妈妈都变成残废了,因为不残废不足以说恩情。
  教材不好因为“规定动作”太多
  还有一些课文,没有按照原文,被编者随意篡改。叶开说,像《蹴鞠》、《口技》,都经过篡改了,编者认为《口技》的原文里有“色情片段”,删掉了好几句话,而《蹴鞠》之所以被选,是因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悲惨生活。
  叶开说,统一的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有1/3是“规定动作”,像“抛头颅、洒热血”的题材就必须选,于是《狼牙山五壮士》就会被选进去,“戴着这么沉重的镣铐跳舞,教材怎么可能编得好?”
  教材编写组里面不是没有一流专家,但是专家之间内部意见不统一,“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结果就是零分”,因为变得中庸了。
  叶开透露,当时也有编写组邀请他去编语文教材,他扬言:“我不参加你们的编写组,我一个人就能编”,结果这个牛皮吹大了,现在不得不炮制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来兑现。
  但对这个书名,他不惭愧,因为“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教材编写中去,中国的语文基础教育会越来越好”。
  现行课本局限了学生的语文视野
  叶开还认为,现行语文教材,局限了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现在谈到语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语文教材,是用来考试的那几本书。教材中,把文章分成诗歌、散文、小说、议论文等门类,仿佛此外就不是语文。
  而他理解的“语文”,应该把文史哲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去。在《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中,选入的随笔包括科技随笔、电影随笔、音乐随笔……他说:“这些都应该进入教材,因为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很多年轻人喜欢写影评,就应该让他们知道优秀的影评是怎么写的。”
  他编的“语文书”,还选入了网络写手的《孙悟空的师傅是谁》,柴静的“非常好玩的一篇博客”《杂种冯唐》……“类似这些作品,在我们原有的语文书里都看不到!”
  编《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叶开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看到语文不是板着面孔说教的、无趣无聊的语文书,而是丰富的、有趣的人类文明。
  叶开说,他看到一些语文老师已经行动起来,尽量减轻语文教材的重量,把一些时间腾出来,进行具体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复旦附中一名语文特级教师,通过几十年实践摸索出一个办法,用一个半月时间上完一个学期的语文教材,挑出他认为还值得上的课文,用来应付考试,应付教学评估,剩下的时间就和学生一起读好作品。他说:“这些老师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小学阶段我们学了太多的垃圾知识”,“《岳阳楼记》写得很烂,乱吹一通,没有真情实感”,“弟子规算什么东西,怎能代表国学经典”……给语 文课本挑刺的上海作家叶开,近日受南京晓庄学院“青年讲坛”邀请来宁演讲,“更加敞开,更加真诚”地与南京的“准教师们”分享他对语文的想法。
  在《对抗语文》之后,叶开的新作《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近日出版,网络销售3天就突破了两万册,南外高三语文组每位老师都买了一套。看似狂妄的书名,看似偏激的言论,为何能赢来众多学生、家长、语文老师的热捧和赞同?通过他的演讲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通讯员 童莉 记者 郝也

就叶开的《语文书》答记者问
《上海新闻晨报》 李星言


李星言:能否谈一下您和叶开老师的交往过程,您对叶开老师其人的评价。
      杨林柯:我和叶开到现在其实还未谋面,但网络空间里经常联系,他出版的新书常寄给我,比如《莫言的文学共和国》《爱美人》等等,让我很感动。最早是几年前关注到他的博客中对语文教育的批判,我认为他说得很到位,和我的看法一致。后来他出版了《对抗语文》一书,在语文教育界影响很大。《华商报》的赵媛女士采访了他,接着,因为几位家长对我的“投诉”,我给100多位家长写了一封万言长信,其中附录了“叶开谈语文”一节。《华商报》在2012年2月21日发表了该信后,迅速波及全国,2月22日,华商报的赵媛采访了叶开,让他谈谈对万言信的看法。叶开在采访中对我的教育理念大为支持,也谈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看法。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叶开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力量。其实我当初写信也是有意暗合叶开的对抗语文之举,同时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控诉这种应试教育对生命的挤压和浪费。后来,我的学生秦珍子(现为中国青年报冰点记者)也采访过叶开,聊到我。我们是在微博首先聊起来的,这样就在网上“认识”了,经常互动。他喜欢发一些有关语文教育的微博,让我和郭初阳、史金霞、樊阳等一线教师关注讨论,我们似乎成了价值观一致的语文“死党”。其实他通过这种方式也参与了我们语文教师的成长,让我们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智慧。他所作的许多事情对中国教育非常有价值,我觉得这样的作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叶开来参与语文教育教学。
我们经常通过微博和微信互动,发现彼此有多方面的共同语言,属于同道者。我认为叶开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作家,有才华,有思想,有个性,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又很勤奋,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力。从他的发言方式看,也是性情中人,很真实,很可爱,这样的朋友,到哪里去找?能和这样的人交往,让我颇感欣慰。能彼此记挂,长期联系,恐怕主要是价值观的吸引力吧。
李星言:能否谈一下您对叶开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以及新作《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详细评价。
        杨林柯:叶开和我的教育理念一致,就是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而非通过糟糕的语文训练题。我觉得这一点抓住了根本。其实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通过阅读写作逐渐养成的,读书多,写文章好,语文就好,就这么简单。现在我们把简单的问题越搞越复杂,毁人不倦,害人不浅。
叶开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编得不错。主要是没有精神“套子”,自由开放,不是想把学生放入一个无菌阅读环境,而是和生活的五彩对接,有多色调,甚至也有杂色,但这是生活的本色,不用选择性屏蔽,真切自然,很有趣,同时着眼于孩子的精神成长与人格构建,关注阅读趣味的重建。另外,叶开版语文也没有阉割作家作品,而是还原作品真相和全貌,比如中篇小说,几万字,没有删节,这样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可以让读者有深层次的阅读。同时,阅读中有叶开的分析点拨,便于学生自学。不仅让学生看热闹,也看门道。其实,人的精神成长就是通过阅读实现的,而中学阶段的阅读会融入心灵,化作血脉,和生命结合在一起,所以,让学生多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比做语文训练题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当然,因为我国现在一般学校每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都是碎片化的,难以集中较长时间读书学习,作为叶开编写的语文课本,要上规模使用,可能还有待于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形势下,可以作为优秀的课外阅读教材——主食之外的营养品。
我一直认为,教育问题关键是读书问题。当公社大食堂的固定菜单已难以满足个体日益多元的口味,寻找符合自己心灵的美食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可在一个垃圾食物遍地的时代,为孩子选择健康食品确实是一道难题,也是一种挑战,此时,作家叶开编写的这本语文书出现了,它跳开红木家具般的老旧面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凡眼光,采撷中外佳作,所选文章有情趣、有品味、有思想,可读性强,在浮躁而混乱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构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实为中学生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李星言:能否谈一下您对于当前语文教育现状的一些想法,以及您本人进行的一些实践与探索,您对中国语文教育走向的看法。
      杨林柯: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语文教育比较混乱,主要是价值观的混乱,和世界世界主流文明的背离,这和国家在精神价值层面的分裂是一致的。一些语文教师也没时间读几本书,难以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缺少价值判断力,对语文的把握也缺乏教育价值观的支撑,培养奴性思维,打压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创新热情,呼应学校的应试训练,把语文也拉上了应试战车,导致语文的空转和语文精神的丧失。
我的办法就是以自己的读书写作带动学生,以自己的思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有思想、有追求、有担当、能为自己负责进而能为社会负责的公民。我的做法是淡化应试,抑制学生的功利冲动,努力学习,不争第一。把学生的热情吸引到读书与思考上来,让学生成为有思考会选择并且有权利意识的人。平时作文我只加评语,不会给学生成绩。考完试,我从不念学生成绩,也不太关注谁高谁低,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因为对成绩的关注而影响了语文学习的热情。
高考剩下不多时间了,我依然坚持课前分享活动,让学生寻找语文资源,学习资源,推荐文章,推荐书,推荐电影,推荐演讲,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学生找到的资源有些是趣味视屏,但只要学生喜欢,我就支持,并从中发掘教育价值。
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回归传统,回归到读写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演讲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应该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素质。随着高考模式与招生模式的变化,语文进入大分时代,但不能继续这样考下去,必须变革考试方式,取消那些弱智的“客观题”。要通过阅读写作和面试培养文明人,而不是继续培养工具人甚至成功的病人。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思想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升学方式的改革,语文的精神价值将得到彰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5:00 , Processed in 0.34841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