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雅希:80年代中国水墨实验的缘起、发展、变革和推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16: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雅希:80年代中国水墨实验的缘起、发展、变革和推进

2014年03月07日   作者:郭雅希



  现当代水墨艺术发展到今天,并作为现当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缘起、发展、变革和推进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
  一
  1979年9月27-28日,以王克平、黄锐、马德升为首的29位艺术家的150多件作品,包括水墨画、钢笔画、木刻、木雕等在中国美术馆外东侧小花园铁栅栏上展出,观赏者踊跃,秩序井然。可是在展出的第三天被警察以“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秩序”为由查封。于是,引起了10月1日国庆30周年期间的“西单民主墙”演讲以及游行抗议活动。10月2日,《探索》、《活土》、《五四论坛》等刊物联合起草的公开信——《告人民书》对北京公安局东城分局“查封”行为的指控和对演讲、游行的辩护,促使北京公安局东城分局及相关管理部门不得不被迫让“星星美展”于同年11月份在北海公园画舫斋继续展出。
  现在看来,当时人们对“星星美展”作品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美展”事件的狂热参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艺术目的,确切地说,它反映了经过黑暗专制之后的人们对来之不易的自由空气的一种本能的捍卫①。“星星美展”以及由“美展”引起的“事件”为中国现代艺术,也为现代艺术中的现代水墨的自由探索和实验打开了大门。
  二
  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具有一定社会含量的造型艺术会很容易引起众人的关注。几乎与“星星美展”同时,又同样具有政治批判色彩的“伤痕”美术,不同于以往的文艺只描写现实光明,而是从暴露、揭示的角度表现,如1979年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以超大的巨幅,超级写实主义手法“破天荒”地展示了一位“苦难、驯良、老实巴交”的父辈形象,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已经从简单概念化的图解、工具性的思路中解脱出来,以前所未有的率真、不加掩饰的直白描绘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找到了适应自己内心指向的“现成”语言,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绘画境界。
  “星星美展”和《父亲》早期的探索不仅创造了一个民主、自由的艺术氛围,也为后人——包括当代艺术和当代水墨——提供了一个或在“语言上”,或在“境界上”,或在“语言”和“境界”上同时突破的有益经验。
  三
  尽管“星星美展”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大多数作品主要是从“语言”上突破的。他们从象征、表现、超现实、抽象的角度一反概念性的带有政治实用主义的“现实主义”规范,在中国美术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语言”探索空间。此后,孟禄丁、蒲国昌、杨诘昌、王川、仇德树、王天德、秦风、郭桢、张兰生、冯骁明、沈忱、袁顺、阎秉会等主要是从“语言”上突破的。
  《父亲》的作者罗中立几乎原封不动地挪用了美国超极写实主义克罗斯的画法,将下里巴人的农民不但以画“领袖像”的巨幅尺寸来表现,还以前所未有的,比中国人看惯了的“现实主义”充实、具体、深入得多的全新“境界”创造出来。王广义、任戬、耿建翌、张健君、李世南等主要是从“境界”上突破的。而谷文达、李津、朱新建、广曜、余友涵等却是既从“语言”又从“境界”上突破的。
  四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在《美术》(1979.5)上发表,触发了历时五年之久的关于形式美(包括抽象美)在理论和创作上的大讨论。在当时,一批追求抽象和抽象意味的艺术家渐渐地形成了思潮,在全国各地蜂拥而起。现在看来,这是艺术家试图突破内容决定论的僵化观念的束缚,对中国的所谓“现实主义”规范的更进一步批判。随着大量的西方现代哲学、文学、艺术书籍的引进、翻译出版,随着国门的进一步打开,一股势不可挡的狂风吹遍了整个美术界。西方人全新看艺术、看人生的角度迫使人们反思,也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参照系统。
  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水墨艺术革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有三个重要的“事件”对水墨艺术有划时代的推进作用。
  (一)“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1985年11月)”:
  这是中国开放以后,中国水墨艺术探索、实验最早、最集中的展示。被邀请的艺术家有25位。其中最有争议,也是最具冲击力的李津、阎秉会和谷文达等以前所未有的对生命敬畏、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境打开了水墨“语言”实验、探索的空间。
  (二)陕西省杨陵的“公展”和“内部观摩展”:
  1986年6月谷文达在陕西杨陵“中国画传统问题讨论会”期间,同时举办了两个展览——即“公展”和“内部观摩展”。在“公展”上展出的书法和写意画是运用传统的方式创作的,在“内部观摩展”展出的是他实验性的水墨作品。
  “内部观摩展”主要展出的是谷文达“文字系列”作品,这个系列的重大突破是一次性的、综合性的、立体化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宣纸、水墨画、书法、文字、符号、篆刻、几何构成物为水墨艺术创作实验和探索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水墨“境界”。
  (三)“中国现代艺术展”:
  1989年,由高名潞等人策划的 “中国现代艺术展”,既是对八五思潮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总结,又是美术界的一次从艺术、文化上的全面展示。“展览”上涌现出来的实验性水墨艺术家有八五“老将”的新作,也有在八十年代末初露锋芒的宋纲、杨洁苍、沈勤、王川、刘子建等人的作品。虽然这次展览上的水墨实验作品远不如一些行为作品更有冲击力,但是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现实:1、实验性水墨已经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当代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验性水墨的抽象性表现已不谋而合地成了主要探索的趋向;3、中国水墨画的发展除了由现实主义内容决定论延续下来的写实表现和逃避现实的新文人画的写意表现,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②
  综上所述:中国水墨实验探索的缘起、发展、变革和推进主要与:民主的氛围、走出单一模式在“语言”和“境界”的突破、西方现代主义全新的参照系统和三次重要的展览“事件”紧密相关。
  注释:
  ① 参见吕澎、易丹《中国现代美术史1979-1989》P70至72页。
  ②参见郭雅希《中国实验水墨发展考察报告》,见《中国1993-2003实验水墨》第22至23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4:07 , Processed in 0.1188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