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经彩排的故事有无限的精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4 08:3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未经彩排的故事有无限的精彩
广东 李明海
1988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那时的我怀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我是全乡第一个师范生毕业“下”到小学的。学校离小镇两三里路,两排白壁灰瓦的民房,背靠一个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子,一湾荷塘,一片竹林。四围都是农田,学校没有围墙,一条水渠汤汤地从教师宿舍的窗外穿过,灌溉时节哗哗的水声终夜不息。
我在这里待了八年。这一片田野跟我初期的教书生涯发生着奇妙的联系。油菜花开时我跟孩子们在田埂上放风筝,在稻场上赤着脚踢球;冬天我跟孩子们在积雪覆盖的田野里奔跑,呼叫,打雪仗。教书之余,在荷塘边浣衣,在油菜花下读书,在水稻田埂上听蛙唱,在雾中雨里看鹭飞。毕业班学生寄宿,三间贯通的空房子当宿舍,学生用稻草在地上打地铺,我的床也架在宿舍一角,在学生的梦呓和呼噜声中看书、备课、改作业。
第二年,校园的白杨刚生出褐红色新叶的时候,我带着一班孩子浩浩荡荡地前往临近中学讲我的第一次公开课,课题是《白杨》;又一年,县教研室来了新教研员,主抓活动课,她来学校偶然听过我的课,觉得有些意思,便安排我主讲了全县的活动课公开课。
在这里,我陆陆续续背完了整本的《唐诗三百首》《宋诗选注》《古文观止》等。写了文章,塞进信封,交镇上的孩子送到邮局。常常文章在报上发表了,我并不知晓,家里有报纸的孩子会将报纸静静地放在课桌一角……
——我是想说,这八年与田野为伍的教书生活,对我后来教育观的转变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后来南下,辗转于珠三角腹地多所民办学校。
那时正是教育改革最红火的时候,各种最新的教学理念交流碰撞,形形色色的大师奔走往还,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繁花照眼,方兴未艾。一方面是眼界大开,不断发现自己的浅陋,感慨自己的落伍;同时不免亦步亦趋,照猫画虎。但困扰也如影随形。模仿的结果肯定不如原创,加之潮流的变化又来得那样迅猛,学来学去,往往却是弄丢了自己,陷入更深的迷茫。
我来南方的第一站是在中山西区一所民办学校。学校的植物园是我常去的地方,看水池里金鱼悠游,睡莲静静地开放,识认一些南方的花木,甚至一些药草,都是有意思的事情。尤为难得的是,校长特意辟出一块土地来种植番薯、花生等作物。我在这里感到舒适和自由。这里也成为我和班上的孩子们的一处乐园,我们总能从这里感受到惊喜和发现。
“老师,昨晚蜘蛛在绿化带上做了一张网。”“我看到假山旁水池里的水葫芦开紫色花了。”利用班上的电教平台,我还投影展示过孩子在校园里收集到的一只大青虫、一只叫做“龙眼鸡”的美丽昆虫。升旗台后边的一株铁树开花,栀子花丛里一只蜥蜴产卵,也都成为孩子写观察日记的好材料。我还布置学生观察番薯是怎么扦插成活的,花生是怎样长出蓓蕾、开花及将子房扎入地里并结出花生来的(我发表在《中山日报》上的《活色生香的校园》和发表在《广东教育》上的《新鲜校园新发现》写的就是这些经历)。我的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一些生气和趣味。
其后我在顺德教书时,开始有意识地把个人对自然和乡土的感受带进课堂,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记得刚到那所学校,学校主任、语文特级教师张庆华老师推门听课,我刚讲到《天马》(北师大版)一文中“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一句,孩子们有点为难。刚过完年,教室门上还贴着春联,门楣上挂着中国结,我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向门口——他们的思路马上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张老师对这一课堂细节的处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非常喜欢南方的木棉,它是南方春天的象征,我也把对木棉的观察和思考带进我的语文课堂。初春前后,我布置孩子们注意看校园里木棉什么时候结蕾,什么时候开第一朵花,什么时候有飞絮。孩子们日日地抬头去看,记下木棉开落的准确日期,也把春天最真实的印迹装进了自己的心田。我从一篇文章中得知,木棉花落时,五片花瓣像小风车一样旋转着落下来。为此我曾在木棉树下等了一个多小时,等一朵木棉花落下,并把这个现象告诉给孩子们。
那年,我们持续地观察木棉的花蕾一天天胀大,终于有孩子看到木棉花开第一朵了。上午刚好由我讲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花之语》,我用了这样的导入语:“我和班上的孩子们,看了这么久的木棉,今天终于开出了春天的第一朵花。这么长久的静默,它们心底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我们来学习纪伯伦的《花之语》。”
在后来学校开展的一项名为“田野论坛”的活动中,我还与全校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感受,表达了我将自然的田原和教育的原野融合的情怀。对自然的观察、感悟和写作,成为语文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我们共有的美好回忆。
我离开顺德后,还有孩子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学校泳池边的木棉又开花了,想起师生一起看木棉的日子……
转眼,我在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已度过了三年时光。这三年里,我着手打造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与自然与生活与孩子们的成长息息相关的平台——《班级作文周报》,每周编印,孩子们在上面发表的文字超过了50万字。数十篇学生习作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公开发表。三年里,我自己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超过了十万字。
依托《班级作文周报》的平台,生活在这里绚丽绽放。有孩子写出了系列的“战豆记”(种黄豆的经历)、“养蚕日记”。我也专门开设了一个“新春花讯”小栏目,用我的文字跟踪从春到夏每一周校园花木鸟虫的新变化,让春天和万物一点一点在这里曝光、显影,用以引导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在“我行我思”栏目中,我们共同尝试用小古文的形式表达简短的生活感受,启迪思维。我们还开过多期“外国学生作文”、“名家片断”、“民国小学生作文”等栏目,让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感受到生活和文学的无限广阔和美好。
大自然永远以新的面貌在吸引我们,昭示我们。春天,我带孩子们满校园认识野花草,做野花的游戏,如吹叶笛等,让那些易被忽略的美和生命进入孩子的视野和心灵。一次偶然出现的灿烂晚霞,我们一起静静地欣赏和感叹。一只翩翩飞入教室的蝴蝶,敛翅栖止在窗棂上——我们正在学习《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跟孩子们一起轻轻地把这篇美文读给蝴蝶听。《路边的野花草》《夏天最美是黄昏》《活出自己的精彩》等习作,从孩子们笔下诞生,并见诸报刊。
春天的柳,夏天的荷,秋天的霜露,冬天的雨雪,都成为我们关注的生活和美。中秋节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把那首最美最“中国”的唐诗《春江花月夜》背完,并在全年级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展示。端午节时,我把我最喜欢的小说《边城》的序读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淳朴动人的端午故事。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脚步,我们用农谚缅怀农业社会的过往,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芒种打火夜插秧”“寒露节广种麦”等农事经验和感受铭记在心。
我觉得,今天的孩子们不光要知道“粒粒皆辛苦”,更应该体会到每一粒稻、每一颗麦的生命由来。我在野外散步的时候,把黄熟的稻子摘下几穗,拍了一组农人收获、打稻、用风车整理及晾晒稻子的图片。在一次学校对外交流的公开课上,我用这些材料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亲亲那稻香》。我给每个孩子及听课的老师分发了一粒稻子,大家一起观察,想象,感受,与这渺小的生命对话。学校分管语文教学的周忠敏主任当时手上拿到一粒不起眼的秕谷,听完课后,她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美文《手心的一粒稻》。
学校刚举行过教育教学故事演讲,我以《未经彩排的故事》为题,讲了我和孩子们与自然的遭遇,与生活的遭遇,与语文的遭遇。“如果你一直有一颗安静的心,有一双热爱的眼睛,放慢脚步,轻轻呼吸,抬头看天,用心感受,那么,这个世界呈现在你面前的,永远都会是最美的部分”,我听到安静之中的一片热烈的掌声。
正如我在演讲的结尾所说,“我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些什么,但我一直对未来充满期待——未经彩排的故事有无限的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14:32 , Processed in 0.1360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