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费正清的大气和狡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3 19:4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费正清的大气和狡猾
作者:剑梁 来源: 文摘

  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2013年8月,费正清唯一的一本个人自传《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在国内出版。它主要是费正清与中国半个多世纪交往的回忆录,语言是琐碎的日记式的,内容却几乎是一部现代中国史。
  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
  费正清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在南达科他州出生的他是地道的美国人,英文名字是John King Fairbank。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社会活动家。1927年,当费正清从威斯康星大学转入哈佛读书时,他的兴趣还在艺术、希腊语等课程上。
  受哈佛一位英国教授的影响,费正清在1929年去了牛津大学。他的兴趣很快转到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因为没有语言和历史基础,1932年做博士论文时,费正清为查资料来到中国,一边学中文,一边跟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蒋廷黻(音同“福”)做研究。自此,他对中国的关注就再未停止。
  费正清这个名字是梁思成、林徽因所取,意思是费氏正直清白。费正清对中国的研究也如同这个名字一样,刚正大气,充满着正统史学的气质。
  据说他上课时,语调干枯,毫无表情,往往开门见山,不加任何废话。他在哈佛第一次开《东亚文化》全校选修课时,放的第一张幻灯片是中国的稻田,然后他不动声色地说:“女士们,先生们,这是一块稻田,这是一头水牛……”学生们因此把他的课叫作“稻田课”。可这个“枯燥”的课却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持续最久的课程之一。
  1948年,他的处女作《美国与中国》完成,成为畅销书。时至今日,《纽约日报》仍称其为“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及文明的最佳导论作品”。
  费正清是开风气之先的学者。他在哈佛开创了东亚研究中心,据说学生私下都用他的中间名“King”来称呼他——意为他是中国学研究之王。
  费正清对中国问题的预见性和判断力,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又提出,中共执政后将遇到3个关键问题:一是人口,二是腐败,三是思想高度统一后,整个民族创造力下降。
  费正清有时也像一个狡猾的政客,他不把自己纯粹关在象牙塔内,而是既有学,又有术。他的行政组织能力极为出色,哈佛的同事们说他是一个“精通企业家技巧的大师”,他知道怎么为东亚研究中心募钱, “尤其精通如何操纵权力”。
  冷战开始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在各方压力下,费正清采取的是迂回的方式,修订之前的作品,凭借自身的学术地位继续发挥影响力。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
  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16:42 , Processed in 0.1187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